A. 如何評價中國的80年代
中國最開明的十年!
文化上百花齊放,0言0論0自0由0達到高峰,電影尺度也是最大的年代
B. 為什麼80年代和90年代香港電影能有那麼多經典的而現在沒那一部能夠看出當時的那種韻味!遺憾啊!
這是正常的,世事都是有規律的,有輝煌,自然也有衰落。
香港電影在以前,尤其是上世紀80、90年代,確實非常精彩好看。創作人員,無論導演、演員、編劇、監制,還有各種幕後人員,都非常賣力,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頂尖電影人才不斷加入香港電影的產業。加之當時香港經濟在地區中處於頂端,周圍國家地區文化產業沒有得到長足發展。所以,在這一時期,港產片蓬勃發展。
但進入21世紀,中國內地經濟發展迅速,韓國電影工業脫穎而出,東南亞國家為了保護自己的電影產業開始實行電影進口配給制度。相反,香港經濟停滯不前,優秀人才遠赴美國好萊塢發展,本地電影創作人員思維相對創新有限。這些都造成了香港電影的日漸沒落。
說白了,就是「強勢經濟催生強勢文化」!香港電影要走出目前的低谷,最好辦法就是北上神州,中國大陸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電影產業最需要的就是市場和人才,香港電影只有蛻變為中國電影,才有望重塑從前的輝煌!
C. 1980年代的愛情的影片評價
《1980年代的愛情》展現出了唯美浪漫的「世外桃源」的即視感,無論是復古的大巴車、茂密的山林以及土家族山寨中錯落有致的建築,都精細地刻畫了1980年代的一切。 (新浪娛樂評)
影片沒有喧囂,沒有張揚,沒有煽情,更沒有故弄玄虛。兩位年輕的演員也朴實而自然。 (易中天評)
整體而言,《1980年代的愛情》還是一部情緒和畫面都可圈可點的文藝愛情片,導演霍建起保持了他一慣的細膩。此外,影片還體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比如武陵山區獨特的哭嫁、跳喪等風俗。 (《武漢晚報》評) 影片中植入的百雀羚、山口百惠過於生硬,片中女主角患絕症去世與韓劇中俗套的劇情一樣。 (新浪娛樂評)
《1980年代的愛情》的代表性和指向性,甚至是藝術性,都大不如霍導的前作,它只有優美的風景,文藝癌式的念白,以及撒狗血式的結局。 (騰訊娛樂評)
D. 誰知道80年代後世界電影的發展情況各個方面都行
給你一些八十年代出品的電影吧, 看一看它們就了解了.
好萊塢: <外星人>(無論如何繞不過這不電影, 它在"全球最賣座電影"的寶座上待了很長時間, 後來被<侏羅紀公園>和<泰坦尼克>先後打破), <印底安那.瓊斯>系列, <雨人>, <甘地>, <野戰排>, <閃靈>, <憤怒的公牛>, <漢娜姐妹>, <美國往事>, <蒼蠅>(有幾部同名電影, 本片是一恐怖片), <鐵面無私>, <普里奇家族的榮譽>, <莫扎特>...
歐洲: <柏林上空>, <芬尼與亞里山大>, <卡米爾.克羅黛爾>, <讓.佛羅雷特>/<甘泉瑪農>(兩部電影, 上下集關系), <地鐵>, <玫瑰的名字>, <熊的故事>, <情人>, <火的戰車>, <一條名叫旺達的魚>, <征服者佩爾>...
亞洲: 中文電影就不詳細說了, 日本的: <亂>, <影子武士>, <黑雨> (不是邁克爾.道格拉斯的那部警匪片)....
全憑記憶, 暫時只能想起這么多.
E. 為什麼80年代的電影比現在的更好看
因為那時候人比較用感情,電影注重情節,沒有現在這么多的垃圾導演等污染電影市場,所有老的電影特別的經典,謝謝。
F. 為什麼國產電影不如上個世紀80 90年代的好看。
總有小夥伴對我說,80年代、90年代的電影多好看,多好看,感覺現在的電影就是純粹的小鮮肉帥哥、大長腿美女集體來圈錢,整個就是四無產品「無劇情、無演技、無三觀、無亮點」。真的是這樣嗎?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原來:文化鑒賞力初步開發。80年代、90年代電影產出較少,當時電影拍攝主要還是以國家拍攝為主,電影年拍攝量約為100餘部左右,不是當時群眾喜聞樂見的劇本都不敢拿出來拍攝,且當時我國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群眾的文化生活鑒賞力才開始發掘,當時的電影較少給人的影像十分好。
總體來說,是我國電影產業飛速發展帶來了一些好的電影,同樣的也生產出來了一些不好看不賣座的電影,大浪淘沙,活在當下也許你認為現在的電影不如以前,但是過上兩年再回頭看,也許你會感覺,留下的都是經典,渣滓總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G. 中國7080年代的國產電影特點(詳細一點,舉些例子)謝謝了
大多是反應社會現實的
H. 香港七八十年代電影特點
1、趕時間:領銜主演的明星同唱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2、飛紙仔: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3、第二組制度:由於香港武術指導的經驗豐富、十分專業,王晶這樣的導演經常只專注拍文戲,槍戰武打追逐撞車的場面交由動作指導全權負責,這樣,一部普通的商業片同唱之用十幾天就能完成。如果是大製作,則會在武術指導這個組下面繼續啟用「子組」(第一組武指、第二甚至第三組武指)。說到香港電影的這種工業特徵的形成,要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那時香港「新浪潮」風起雲涌,不少新銳製片公司紛紛冒起,打破了邵氏、嘉禾的壟斷地位,而邵氏經營多年的「東方好萊塢」片廠制度及風格亦由此逐漸沒落。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呈現「三魁報春、百花齊放」的興旺局面,從籌劃到攝制再到公映收成本,電影工業流程更呈現出香港獨有的迅速、機動、靈活、即興的特徵。這一特徵既為香港電影走向極盛奠定基礎,又為香港電影的迅速衰落埋下伏筆。若檢討香港電影衰落根源,創作過於即興投機當是禍因之一。昔日港片興盛時,是檔期等片的盛況:香港影人多是同時身兼數組戲,只管悶頭拍就是,完全不必擔心賠本。即興、靈活、迅速、投機的拍攝優勢亦成為了香港電影產量劇增、質量驟降的重要禍因。而如今不少影片即時早已排好也不能上映,需要耐心等待檔期、小心拍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有賠無賺。明星趕檔期、編劇飛紙仔的情況只出現在少數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影人身上,而香港電影的產量也逐年縮小,由當年的年產兩三百部,跌到2006年的年產三四時部。
具體案例:《英雄本色》及《英雄好漢》、《江湖情》。1986年《英雄本色》創了票房紀錄,於是1987年徐克開始拍攝續集,徐克讓吳宇森帶領周潤發、石天去美國拍攝,自己則指導狄龍、張國榮演出香港的部分,並且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吳宇森在美國導的那一部分《英雄本色續集》根本沒有劇本,只有故事大綱,然而影片上映時卻仍然斬獲了2200萬票房。《英雄本色》及續集的票房大旺,惹動了向氏兄弟找麥氏兄弟跟風拍攝黑幫英雄片。
I. 為什麼80年代的電影都很開放,而現在的電影那麼保守
你好,現在的電影不能說保守,只不過尺度變小了。
不再跟以前一樣毫無底線,單純的為了觀影快感而拍的片,現在為了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人為本,不能過於反人類。
J. 80年代中國電影的特徵是什麼
電影本身是娛樂大眾。那個年代也沒什麼真正藝術高度的電影,但是當時娛樂節目匱乏,所以對當時人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當時的小青年大多靠電影接觸外界,了解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