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世界電影人才如何迴流

世界電影人才如何迴流

發布時間:2022-12-25 01:37:04

如何看待"國產影片集體崛起"問題

"國產影片集體崛起"問題分析:

1、影片大幅度增長,建是因為電影產業規模持續擴容。中國電影活力被大大激活。電影的生產製作越來越成熟,電影質量顯著提高、電影類型更加豐富。小影片票房也大幅增長。面對不同的觀眾推出不同類型的影片。

2、影院建設也是熱浪滔滔,從一線城市燒到二、三、四線城市,全國影院銀幕數量近兩萬塊余,全國觀眾在同一時間共賞一部電影成為現實。現在中國電影的產業規模已經穩居世界第二,各路資本紛涌而至。

3、國產影片集體崛起也得益於電影人才的層出不窮。但些年,新人導演層出不窮,電影創作量大大增加,他們更加了解新一代觀眾的所思所想,更加契合互聯網時代的精神氣質。他們擁有一致的美學標識,而是各具風格、多元共生。正是這種多元的個體風貌,為中國電影帶來更加豐富的創新可能性。

4、電影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現在電影產業的總體擴容,影片過億只能算作市場上的中等賣座影片。大量的中等成本和中等賣座影片居於市場主體地位,說明企盼多年的紡錘型結構體正在成為現實,產業結構日趨良性健康。

5、國產影片在與進口大片的同台競技中占據勝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習近平總書記也對影片給出指導意見,可見國產影片未來可期。

⑵ 如何理解好萊塢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價值輸出

美國善於以好萊塢電影輸出其普世價值觀和保守主義。價值觀是民族或國家文化的表徵,也是一國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美國學者亨廷頓在其主編的一本討論文化重要作用的文集中引用了丹尼爾的話:「保守地說,真理的中心在於,對一個社會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④這里的文化,往往是指社會生活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信念等,還包括人們對於某一事物普遍持有的見解。美國第一批移民來自英國清教徒,「美國的宗教與美國文化價值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多數美國人相信上帝並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新教倫理對美國人的價值觀有很深刻的影響,電視及媒體有大半的時間在宣揚宗教。《聖經》更成為美國人民心中最重要的遵循守則,而美國好萊塢電影所生產的電影核心價值觀即圍繞聖經基督教文化所宣揚的自由、博愛、家庭等普世的價值取向。而保守主義的傾向,避免種族或國家之間政治的沖突等使得美國好萊塢電影能夠贏得全世界人民對文化的認同。
最後,美國是一個民族大熔爐,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這導致好萊塢電影奉行拿來主義,在人才上可以吸收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電影製作團隊。其文化的開放性使得好萊塢電影可以融合各個不同國家的文化要素,從而提升文化親近感,在對不同國家進行跨國傳播中,能充分調動電影中的不同文化要素,有利於規避文化折扣現象,促進了美國好萊塢電影全球化進程。

⑶ 為什麼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前香港電影是很賺錢的,現在賺不了錢了。

香港自《無間道》後再沒有優質的作品,原因是其主要市場為台灣,日韓,東南亞市場及大陸地區。香港幾百萬人的市場是養不起電影工業的。隨著美國大片的入侵,原來的市場基本被佔領。再加上大陸經濟的騰飛,香港電影人才紛紛北上,導致香港電影的沒落。另外,大陸電影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現香港沒有邵式,嘉禾等製作中心,等於沒有電影製片廠,有點跟大陸一樣,過去多少個老製片廠己不復存在演員老的老死的死,還好留下不少經典傑作,香港也一樣,那些拍片秀女們盡都老,有的這些年就去世了,剩下部分人到大陸來拍片,如今影業不景氣,讓一些個人拍片給頂了,拍好片難得,盡拍一些垃圾沒人看的片,熬費物資白當洖工夫,拍片不行導演差勁,演員不行,找些小品,相聲演員,小品不說拍片,從中掙錢,丈著有名望拍些沒人看片。

因為沒落了。

別把什麼政審,制度拿來說。1980~1995年香港電影輝煌的時候就沒這些嗎?

第一,香港電影死於抄襲與惡意競爭。

第二,香港電影死於全球化。

第三,香港電影死於人才凋零。

輝煌時期,香港負擔著特殊地位,形成鏈接內地與西方的窗口,所以自1970年代開始,香港電影開始展露頭角,比如李小龍為代表的功夫片。

80年代初,洪金寶開創的靈幻功夫片:

林正英的僵屍道長:

乃至陳曉東的倩女幽魂: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

同時,香港黑 社會 大量滲透電影圈,綁架演員,壓縮控製片酬,洗錢等行為極其泛濫,嚴重威脅到演員和製片人利益,1992年1月15日,香港電影演員導演等等300多人公開遊行,抗議黑 社會 暴行。

陳欣健李修賢是組織者:

以前,香港電影有大量黑 社會 資金,現在黑 社會 資金來源斷絕,台灣所謂十大片商進入,玩起了片花制度。

什麼叫片花?

台灣片商是想賺錢,只看電影中大牌明星多不多,以前香港明星片酬適當,一個大明星配幾個普通二線三線,片酬加起來不過三四百萬,導演還能構築劇情。

此後,明星片酬暴漲,無論一線二線,導演只能用更多錢找更多明星,現在片酬都超過兩千萬,負面影響就是,電影實際拍攝投資急劇減少,劇本粗糙重復,等於只賣大明星的臉。

香港電影的國際開拓者鄒文懷:

同時,電影火爆,更多的電影院出現。

1980年代,香港電影院大約50家。到了最多時達到6家院線150家,本來就狹窄的香港電影市場,出現惡性競爭。

潘迪生:

以前,院線少,上映質量能保證,粗製濫造的電影只能賣錄像帶,走東南亞與台灣市場收回成本。現在電影院多了,大量原本排不上的粗劣電影在惡性競爭下也能公開上映,觀眾大呼上當,後果就是電影口碑下跌。電影收益減少,只能繼續縮減投資,增加軟廣告,質量越發降低。

此時,具備代表性的兩大好萊塢電影進入香港,所以這就有後來說的,香港電影敗於1993(侏羅紀),亡於1997(泰坦尼克號)的說法。

台灣片商退出,東南亞經濟危機重創亞洲市場,誰都在謹慎投資電影。而香港本地兩個電視台根本無法養活原來9萬電影從業人員,只能分流,少部分留守,部分去台灣和大陸,一部分轉行。

香港電影自1992年的巔峰極速衰亡。

沒有好萊塢的大筆投資與數字化,也沒有本地市場支持甚至從業人員都失去了。

因為香港的電影大部分都是打砸搶和黑 社會 ,內陸受香港電影的影響多少年來出現了多少黑 社會 。影視媒體的影響,左右了 社會 的發展方向。香港的喜劇片還是非常好看的,至今內陸電影無法超越。

改開前,香港是大陸的窗口。這么多年過去了,一個小小的香港,不可能不被大陸湮沒。

原因很簡單,像一些向、劉、成、周、洪等等明星大佬完全控制了香港 娛樂 圈,這些人自己演不動了,還不想失去影響力,所以根本不想捧新人,所以幾十年下去了,香港 娛樂 圈還是這些老面孔,那能外出什麼好作品

香港文化衰落了。
中國以前因為文革的原因,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很單調,對香港武俠片強烈需要,帶來視覺和心理上的刺激。現在呢,老百姓對文化需求出現多元化,武俠片打砸片份量輕了。歐美日韓片佔有相當大市場。從文化上看,香港已經不是窗口,只剩下金融和轉口貿易。
以前香港成衣也很歷害的,現在也不行了。
最可悲的是香港創新力嚴重不足,而且出現內斗和內耗。從經濟上看,幾大家族壟斷地產和商業,大部分平民面對高房價無可奈何。階層已經固化,利益格局已經成熟,港人優越感曰漸衰微。
沒有產業支持,巨星就沒有土壤。

電影結尾處字幕:「隨著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時,我們有否已淡忘了光輝的過去?不知今夕何夕……」

香港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後遺症正在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壓力過大導致 社會 問題增加。

在彭浩翔的電影中展示了當代香港的一則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這個瘋狂的樓市,你就必須變得更加瘋狂。

人都是被 社會 現實逼瘋的,主角鄭麗嫦的連環兇殺是有形的殺戮,而樓市的飆升和業主的哄抬則是種無形的殺戮。

怪咖彭浩翔用B級片的套路來發泄了廣大房奴們的憤怒,但思想上卻折射出樓價暴漲大潮中個體的彷徨與無能為力。

《維多利亞一號》:一個瘋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須變得比它更瘋狂

這座城市正在老去,

這個地方的規則和秩序正在被丟棄,

這個時代的 歷史 正在消亡,如同記憶中的香港電影一樣……

編輯於 2016-10-11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贊同 275

評論

SydneyCarton

先說結論:

作為一個特殊文化意義上的「香港電影」這個概念,已經死掉了,基本是對 歷史 的追溯與概括,基本談不上再有較大的更新。這個概念截止期沒有明確界線。在我看來,9-7隻能算ICU,而且更多顯現出來的是「果」而非「因」,《無間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電影」這一概念的最終輓歌。關於這一點,我在(如何評價《無間道》三部曲?) 下有具體闡述。

這個概念死掉,不是說它不再做電影了,或者說在電影界地位不重要了。這么多年的積淀擺著,而且背後還有依舊龐大的 娛樂 業,香港仍然是一處電影重鎮。而香港的電影人依舊會在華語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為首的銀河、許鞍華、林超賢等導演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並且也不時推出佳作。但這些都無法挽救香港電影這個概念的死亡。為什麼?聽我慢慢道來。

舊時中國的電影首都應該是上海,但得益於大陸變局,正如納粹肆虐使歐洲藝術家逃往北美,不少電影人也前往香港。來的除了人才,更有資本,這些使得香港部分繼承了舊上海電影工業的衣缽。而香港雖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當長的階段里,相對的自由度都比海峽兩岸的政權更為寬松。這些都促使香港電影產業興起。

後來我們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別看邵氏家大業大,旗下也是明星無數,其實邵氏拍片比較省錢,跟現在這種燒錢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員、導演都是邵氏員工,靠工資過活的,管你人前多麼風光,邵跑跑不多給你一個子兒你一點辦法沒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來的,比如整天吐槽老闆摳門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業垂直壟斷型企業,片場影院一把抓,有片場,拍片場地布景等花費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產業聯動,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時觀眾對視覺工藝要求還不是特別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現在看起來「粗製濫造」的片子,一樣有市場。就算票房相對低一點有啥關系,成本這么低,回本壓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時在東南亞市場還頗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賣一賣,日子還是比較好過的。

那麼為什麼香港片會在東南亞一帶有市場?流行文化比較接近是一個方面。這還是要回到前面說的香港的相對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業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時既沒有海峽兩岸的鄭智負擔,又會主動而有的放矢地針對市民階層的口味開掘 娛樂 。以邵氏片為例,你們以後後來王晶、周星馳的無厘頭沒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俠片,才知道什麼叫腦洞大開、節操洗地。這種以模糊而游動的道德標准為底線,在界限內肆無忌憚的「勇敢」,是其他各方萬萬不及的。這種口味取向也為後面埋下了伏筆。

或許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會以邵氏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長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裡可能地位會更高。為什麼?這里要提到的就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了。邵氏雖然雄霸多年,但畢竟還是高度功利的商業指向,大片場經營更是把指標卡得死死的,所以,雖不能說邵氏對香港電影的拍攝語言革新沒貢獻,但是相較它的江湖地位,相對而言,貢獻有限。而香港電影新浪潮則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壯派影人帶來的香港電影語言的狂飆突進。譚家明、許鞍華、徐克等電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態在電影形式和內容上大舉開拓。這次狂飆突進不僅是藝術上的,更是將一些當時看來前衛的手法與內容推而廣之,使得香港電影更加肆無忌憚。前面說到邵氏片雖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觀其實仍是保守和傳統的,電影拍攝方法還是相對守舊的,而經過新浪潮的沖擊,香港電影拍攝上玩得更high,內容上也越來越挑戰傳統底線。(順便說一句,徐克的《蝶變》我覺得一般,但《第一類型危險》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後補了一些新浪潮的課,新浪潮在中間帶來的美學變化很明顯,這也帶動了觀眾觀賞口味的變化。而隨著新浪潮而來的不止是電影形式與內容之變,更是市場競爭的加劇。邵氏作為一個老片場,多少在這場狂飆突進里有些守成了。本來鄒文懷、何冠昌分出來的嘉禾就幾乎可以分庭抗禮,80年代後一干其他公司興起,邵氏卻仍堅持著片場產品。作品質量和新穎程度和這些新貴比,明顯有所不及。

而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大量中小公司涌現出來,融資、拍片方式更加靈活,內容上更無拘束。香港電影在亞太市場真正達到高峰。到這時,「香港電影」這個動態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歸納一下,大致有幾個特徵:

第一,肯定不用講,香港片商投資,或以香港製作班底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為主,融合有英國的歐美式中產階級文化、廣東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間文化,並對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繼承,呈現出來的是雜糅狀態。

第三,以商業利益的追逐為終極目標,為達到此目標,底線可以無限放低。

這里的「放低」是中性含義,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無限低俗,像有一階段邵氏片無論必要與否每片必有裸鏡,如果這還不算難以接受,我們也可以拿好萊塢做個對比,同樣是狂熱追逐商業利益,在美國的清教傳統之下,《人肉叉燒包》、《烏鼠機密檔案》中直接表現對兒童的虐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在主流影片中出現的。但香港電影對此的容忍度比較高。

而在另一方面,這個「放低」可以理解為,為了贏得最大 娛樂 效果,香港電影可以怪招頻出,無名山村裡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親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這些固然會引起爭議,但也使得香港電影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創作活力。後來常說的「無厘頭」就是這種風格的部分總結。

第四,盡皆狂歡,如果不是喜劇,至少也會有喜劇因素。這一階段香港電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鴻》,94年的《暴雨驕陽》都是不乏 社會 反思和道德勸誡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場次,只要編導想要,只需一秒鍾,統統變喜劇。這一點對我影響蠻大的。

第五,這是波德維爾提到過的,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電影呈現出高度量產的狀態,這些影片平均來看,並非完全的爛作,細看每一部要麼在技法上要麼在內容上都會有些想法,但總體製作會因為趕時間而顯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現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狀態。

這話既可以理解為急功近利,也可以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香港電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學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僅受過速成培訓,甚至速成培訓都未經歷直接在片場拜師學藝摸爬滾打練出來的。這樣出身的班底,雖然很少能提出什麼理論,但手活兒極熟練,個別混得不錯的,腦子都很靈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數。所以雖然速度快,但東西都還挺有個樣子,甚至裡面不乏亮點。

這五點大致就是我對「香港電影」在藝術呈現上的定義,它的成因可以從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脈絡看出。

那麼,香港電影是怎麼衰落的?為什麼會衰落?

有人粗製濫造太多,有人說黑幫控制,有人說97回歸,有人說大經濟環境不佳……都有道理。

歸結一下,時代變了。

其實我們回過頭看看它成功的過程可以看出來,香港電影能成功是一個諸多原因促成的產物。

幸運地站在海峽兩岸之外,既沒有太大鄭智壓力和負擔,又吸收了人才和資金。

本土文化、鄭智氛圍都很寬松,而且對商業有著強烈的追逐意識。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後期,事兒都變了。

1、影片的普遍製片成本提升,單靠本埠市場支撐不住,而大陸市場尚未成形,更談不上開放。

2、粗製濫造太多導致影片淤積,資金回籠成問題,本土經濟不景氣,台灣片商也在撤資,缺乏金主。

3、周邊重要電影市場,比如韓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而且還設了國產片保護。

4、自身電影人才瞅准機會早早抽身,但造星斷檔,青黃不接,周潤發、成龍、李連傑(這個算出口轉內銷吧)紛紛投身好萊塢,,帶來的空缺很能被填補。

5、上面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導致原有片場師徒傳承製實際破產——師父自己都吃不飽呢,所以帶來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斷檔。別的不說,香港原來世界最強的電影崗位——武術指導,你有見到多少新面孔嗎?

香港電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辦法救市啊,這才有了《無間道》的應運而生。但大家看這個系列可以看出來,片子是非常不錯,但原來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在這個系列中基本盪然無存了。而且它這一個系列成功了,但並沒有因此拯救香港電影,只是帶來的是隨後一小段時間的跟風——題材、拍攝形式上統統跟風。中間雖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沒有一部能達到《無間道》的成功,而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電影自身的特質基本喪失了。

香港電影人怎麼辦呢?他們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國大陸,這個正逐漸開放並興起的新市場。90年代合拍片還只是部分試水,到了這時候香港電影人已經是成批湧入大陸了。有一個段子,一個朋友去見文雋,剛好一個香港編劇找文。編劇問他:文生,導演協會已經開了普通話培訓班,什麼時候編劇協會也開一個?文雋有點尷尬,把那編劇敷衍幾句打發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來大陸排片不同,時代不一樣了,大陸人不再是那個又土又窮的表姐,土或許還是土,但窮——至少對於金主們來說,是一點都不窮了。

大量香港電影人在大陸獲得了工作機會。我在這里要強調一下,這不是說大陸是香港電影人的救世主,其實就是個工作機會。大陸畢竟熟諳商業電影拍攝法的人才還不夠多,這時候很需要擁有大量經驗的香港人參與。而即使讓香港人來操盤,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你要在大陸拍片,並且要在大陸公映,你就得面對嚴苛的大陸%^&(大家都懂的)。更何況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陸觀眾又有相當的區別,本來就不是最佳創作狀態,又在高度限制下開工,這樣狀態下出來的作品,你覺得還能叫「香港電影」么?

更何況大陸電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長,漸漸的,投資方發現,與其讓香港人來拍,不如試試大陸自己的導演,他們可能更了解大陸人的口味。從影片藝術水平上來講,不好說是耶非耶,但從商業成績來看,香港人的「優勢」也在逐漸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較成功已經成名的大導演,像陳可辛,從《如果·愛》開始,一直拍到《中國合夥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業和口碑上贏得了大陸的認可。陳可辛這種文化接受力很強且血統多元一早就倡導「亞洲電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覺得其他人會更好多少么?

雖然大陸電影產業問題非常之多,但有資本的力量,並且也確實有一些有見識有能力的企業與製作人在推動,「香港電影」這個概念逐漸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塊電影重鎮,仍然有杜琪峰、許鞍華等作者,並且也不時會有個別新人涌現,但這些成就已經是大「華語電影」的成就了。無論從地域人才的參與,還是電影內容的接近,呈現出來的分別是電影作者的分別,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別了。

消亡說起來令人傷感,但只要還有大批熱愛電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創作,仍不時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電影」還是「華語電影」呢?

本文純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電影研究者,只是個港片影迷,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掛一漏萬,權當拋磚引玉。見笑,見笑~

喜歡香港老一帶的藝人,他們敬業自律,不像內地的一些人有點名自以為是,牛哄哄,還有的唱一兩首歌就覺得自己是大師

⑷ 好萊塢成為全球著名影視基地的自然原因

最開始是因為地勢偏僻,當時電影人受制於愛迪生的專利商業困擾而從紐約躲避到洛杉磯去,逐漸地吸引全美國的電影人才,形成產業鏈。後來又博採眾長從全世界吸引人才加入,並且把電影製作的每個環節都標准化和制度化,讓電影製作形成流水線產品,同時也大力扶持優秀的獨立製作,發掘優秀的劇本故事,為產業源源不斷地提供新鮮血液。

⑸ 簡述世界電影的發明過程及其傳入中國的過程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的產生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麥布里奇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的快門上。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根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

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生物學家馬萊從這里得到啟迪。他試圖用照片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當然,首先得解決連續攝影的方法問題,因為麥布里奇的那種攝影方式太麻煩了,不夠實用。馬萊是個聰明人,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後,終於在1888年製造出一種輕便的「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這就是現代攝影機的鼻祖了。從此之後,許多發明家將眼光投向了電影攝影機的研製上。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當然,19世紀末電影的誕生從根本上說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綜合產物,在電影誕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為電影的誕生做過艱苦的工作和基礎性的貢獻。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學發明家外,還有許多,如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等。而斯坦福與科恩的打賭事件如同使這些科學技術糅合在一起發生巨變的催化劑,迅速導致了電影綜合技術的出現和產生,使電影這門偉大的藝術叩響了20世紀的大門。
傳入中國的過程

有人認為,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由電影放映開始。1896年,盧米爾兄弟僱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制影片。

中國電影百年歷史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與京劇名角譚鑫培合作拍攝的京劇片斷《定軍山》,為戲曲記錄片。它標志著中國電影的正式誕生。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定軍山》片斷

中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公司——1909年美國人布拉斯基久慕上海這塊生財富地,不遠萬里來到上海香港路創辦亞細亞影戲公司。這是中國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攝制公司。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由鄭正秋、張石川導演的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此片是由亞細亞影戲公司開張後的第一部作品,首開家庭倫理劇之先河。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1921年中國影戲研究社在上海拍攝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

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1922年1月由顧肯夫、陸潔創辦的中國第一本電影刊物《影戲雜志》。

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1922年3月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創立中國第一所電影學校——明星影戲學校(後改為明星演員養成所),由鄭正秋擔任校長,培養電影人才。

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1924年,洪深創作的《申屠氏》在《東方雜志》發表。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1930年12月3日聯華公司出品的影片《野草鮮花》上映,該片以蠟盤配音的方法配製了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尋兄詞》。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攝制的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上映,該片採用的是蠟盤配音的技術。

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1941年中國第一部長動畫片《鐵扇公主》完成,公映後受到好評。

中國美術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影片——1956年木偶片《神筆》獲第八屆國際兒童影片節兒童娛樂片一等獎。

中國第一部剪紙片——1958年萬古蟾導演我國第一部剪紙片《豬八戒吃西瓜》,為美術影片增添了一個新品種。

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電影——1962年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制完成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影片《魔術師的奇遇》。

⑹ 中國電影怎樣進入美國市場

如何將自己的影片推向美國?我國以拍攝《紅番區》、《過江龍》等動作片而大名鼎鼎的動作片導演唐季禮認為:要使中國的電影被美國觀眾、被挑剔的好萊塢接受,首先要突破語言的限制,要完全採用英文的對白,因為實際情況是沒有一個美國觀眾願意對著字幕看情節的發展。其次,電影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要與好萊塢的電影有不同的吸引力,但是強烈的文化差異,也有可能使觀賞電影的人產生誤解,所以要剔除會引起誤解的因素。再就是,宣傳的角度以及資金投入也是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成功的基礎。

http://ent.sina.com.cn/m/c/2002-06-13/87282.html

⑺ 從大銀幕走向小熒屏,電影大咖迴流電視劇,是為名還是利

事件

按照通常的思維,作為"雕刻時光的藝術"的電影行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地位都高於電視行業。而一批長期拍攝電影作品或者獲得了重要電影獎項的演員,也始終堅持活躍在大銀幕上。而如今,這些躋身電影圈、甚至在電影行業獲得重要獎項的演員卻頻頻回歸電視劇行業。

我們嘗試對電影演員回歸電視劇現象進行梳理,探究背後的原因,並進一步對比美國影視劇行業,分析未來電視劇行業發展趨勢。

電視劇:「名利雙收」,確定性高

1、計費模式:電視劇按單集付片酬,收入可觀

與電影的計費模式不同,電視劇按單集付片酬。雖然大牌的演員在電影上也可以獲得行業內頂尖的片酬,但電視劇按集計算酬勞則更具「性價比」。這與國內電視劇行業的定價與播出模式也密切相關。國內電視劇按集向電視台或視頻網站進行銷售,因此製片方更傾向於把電視劇拍得更長。通常而言,國內電視劇的集數在30-50集之間,而一些邀請大演員的IP劇,長度則更長,例如鹿晗主演的《擇天記》有55集,而幾部大女主角的電視劇《甄嬛傳》、《羋月傳》、《如懿傳》的片長則達到70-90集。

以周迅為例,電影的片酬為700萬,按照其電視劇片酬,一部電影的片酬僅僅只夠拍攝10集電視劇。而周迅拍攝的電視劇《如懿傳》總長度90集,總片酬9000萬。是其拍攝一部電影片酬的10倍以上。

2、短製作周期與長播出周期

電視劇拍攝「性價比」高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一般難情況下,電視劇的製作周期不會比電影長,即使是超長篇電視劇,其製作周期仍然可控。大多數電視劇拍攝周期不到一年,於採用邊拍攝邊剪輯的製作方式,殺青後的後期製作時間較短,順利通過審查後很快就能播出。而電影的拍攝製作不可控因素則更多,尤其是導演的個人工作風格,一些大導演通常製作周期較長,王家衛的一部電影通常製作周期約2-3年。

在播出周期上,一部優秀的電影,其上映檔期通常不超過1個月,下映後觀眾則主要在視頻網站上進行點播。而電視劇目前的播出模式更加多樣化,電視劇在同一時間內既可以上星播出,也能在網路上點播。受眾范圍大,常常會引發話題成為熱點。《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播出期間網路累計播放量達到361億。同期,微博數據顯示微博主話題閱讀量103億、短視頻播放量58億、電視劇熱詞提及量220萬次,在6項數據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刷新了微博國產劇數據之最。除主話題#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外,還產生了25個劇情類子話題,吸引了127萬人參與討論、討論量達到610.3萬次,閱讀量達到53億。

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後,正劇《人民的名義》也同樣引起了全民的熱議。隨著劇情的不斷推進,觀眾對劇集的討論達到高潮。一部電視劇可以在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內形成關注和討論,頭部電視劇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3、電視劇市場爆發,電影增速放緩

目前,國內的電影市場尤其是國產電影在2015年的大步邁進之後,正在進入轉型期。

2017年第一季度,國產電影總票房為66億占整體票房的46%,尚能與進口電影平分秋色。而到了4月的前20天,隨著《速度與激情8》等一批進口大片的逐漸上映,國產電影與進口片的實力懸殊逐漸顯現。

而隨著2017年中美進口分賬片談判的重啟,國產電影則需要面臨更多強大的對手。

反觀電視劇市場,產值增速突飛猛進,根據藝恩數據顯示,僅監測的47家上市公司2016年中報電視劇交易額營收就超過了60億元,同比增幅24%,毛利率40%,均高於同期電影市場。從電視劇製作機構看,2016年共10232家公司獲得《廣播電視節目製作許可證》(其中132家獲得電視劇甲種證),相較2010年機構數量增長152%。根據第三方研究報告,2016年我國電視劇市場規模為882億元,其中電視廣告429億元,版權收益222億元,海外銷售5億元,網路電視劇廣告收入200億元,用戶付費收入25.6億元。

國產電影在票房和口碑上的不確定性,讓許多一線電影演員在選片上更加謹慎,比起拍一些不溫不火的電影,超級IP電視劇更有吸引力。

4、大製作帶來影響力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與頂級的電影導演合作,是許多演員身價與知名度上升的重要通道。而隨著一批國產「良心劇」的出現,一批電視導演也逐漸成為收視率的保證獲得了如大電影導演一樣的聲譽。如《琅琊榜》導演孔笙、《走向共和》導演張黎、《甄嬛傳》導演鄭曉龍等。他們通過一批高質量的電視劇,建立起自己在電視劇行業的聲譽,讓很多電影演員可以在保證製作水準的前提下回歸電視熒幕。

縱然,有聲望的導演數量較少,其每年的產量也是有限。但隨著2015年影視劇領域的IP熱,由熱門大IP改編的電視劇,不僅會獲得更多的資源和資金,以高片酬吸引電影演員的加入,其開播後對觀眾基礎也更加可觀,這不僅為演員帶來了高額酬勞,也更能幫助電影演員獲得很高的人氣。吸引了眾多電影演員參與的電視劇作品,如《凰權•弈天下》《帝王業》《擇天記》《如懿傳》《春風十里不如你》《斗破蒼穹》《海上牧雲記》《特工皇妃楚喬傳》《時間都知道》《佳期如夢之海上繁花》等都是根據熱門IP改編。

出演熱門電視IP之後,主演往往會進入新的事業上升周期。以趙又廷為例,其雖然在台灣地區成名較早,但是在內地的知名度始終有限。而藉助IP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熱播,趙又廷增長粉絲384.8萬,成為「新晉國民老公」。其電視劇片酬從小幾千萬迅速上漲。同時又有多部新戲找到趙又廷希望其擔當男主角,並成為包括阿迪達斯在內的多個品牌的最新代言人。電視劇中其他的演員也紛紛「漲粉」:楊冪粉絲增長312.1萬;迪麗熱巴粉絲增長263.8萬;即便是劇中的配角張彬彬和於朦朧的粉絲量也分別增長了187.1萬和118.6萬。

另一個案例是景甜。雖然景甜已經拍攝了多部電影大片,但卻一直沒有熱度。在出演《大唐榮耀》後,景甜卻贏得了不少觀眾的好感,其前不久確定加盟北京電視台新型真人秀節目《我想見到你》。

由此可以看到,對大牌演員而言,電視劇為他們帶來的是一個正向的循環,不僅是高片酬,而是增加人氣和觀眾好感度,從而為後續的影視作品接拍,商業價值提升都提供了良好的鋪墊。

5、國內電視劇製作費用持續提升

近年來,電視劇製作成本持續走高。過去,一部電視劇製作成本過億就會被大肆宣揚報道,而現在稱得上大製作的電視劇製作成本均超過億元。尤其是近幾年來,熱播電視劇多為古裝玄幻劇,由於服裝道具特效等需要加之人力費用,古裝劇製作成本過億較為普遍。今年大火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製作費用高達3億;未播先火的《如懿傳》、《贏天下》和《武動乾坤》都是斥巨資拍攝,製作成本分別是3億、5億和6億。

6、電視劇版權價格上漲

電視劇製作成本提高的同時,也帶來高額的版權收入。與電影需要先在影院上映,再由視頻網站播出不同,電視劇可以在電視台與網路同步播出。《贏天下》採取先網後台的播出方式,網路版權收入5.6億,電視台版權收入3億。周迅主演的《如懿傳》製作成本3億,在網路和電視端共獲得13億的版權收入,高成本與明星投入,最後也為這些電視劇帶來高收益。

2010年,熱播劇《宮》的網路版權價格僅35萬元/集,到如今,《如懿傳》網路版權價格已達到900萬元/集,短短7年時間,網路版權價格上漲25倍。再加上電視台購買支付的版權價格,一部電視劇的收入可觀。而這種增長趨勢會吸引電影大咖迴流到電視圈。

過去幾年,電視劇版權價格的上漲,主要體現在網路版權費用上,而電視台的版權采購價格僅為小幅度上漲。

相比於視頻網站,電視台在內容變現模式上受到了更多限制,主要表現在既無法「開源」也難以「節流」。電視台購劇費用的天花板被視頻網站不斷打破。

首先,一劇兩星使得單家電視台對頭部內容需要付出的成本上升:從2015年1月1日起,廣電總局開始執行一劇兩星政策——每一部電視劇每晚在黃金時段聯播的上星衛視綜合頻道不得超過兩家,且每晚不能超過2集。這一政策從政策原意上是希望上星頻道的電視劇內容內容百花齊放,同一時段有更多的電視劇可以登陸衛視頻道進行播出。但對電視台而言,兩家電視台需要承擔起過去4家電視台支付的版權費用,采購成本增加。尤其是非頂級的一線衛視,難以通過聯合其他三家共同采購頭部劇的模式,來獲得頭部內容資源。

在購劇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電視台仍要嚴格執行電視劇不能中插廣告的規定:早在2011年廣電總局就發文規定,要求每集電視劇中間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廣告。因此,目前電視台在電視劇上的廣告收入主要表現在前後貼片廣告、硬廣以及欄目冠名權。

相比於電視台,視頻網站的變現模式則更加多樣。除電視台完全不具備的付費會員收入外,視頻網站在廣告變現上,也更有創新空間。

付費會員收入:正在成為視頻網站的重要收入來源。從用戶來看,2015年到2016年,中國視頻付費用戶規模上升了109.7%,目前付費用戶達到6130萬。預計到2019年,國內視頻付費用戶將達到1億人。從收入來看,從2015年到2016年,互聯網視頻行業付費市場的收入增長124.9%,整體市場規模超過100億。

多樣化的廣告變現:隨著技術發展,視頻網站在廣告變現上也更加豐富。首先,通過技術手段,可以對用戶群進行地域、性別、喜好、年齡等各種定義,廣告主可以進行分人群投放。其次,視頻網站廣告投放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不只停留在傳統貼片、暫停廣告的模式,還出現了多種新型廣告模式。例如,互動貼片廣告(在普通視頻廣告基礎上添加動畫、交互按鈕、表單等元素,可通過互動操作提升用戶的參與感)、視頻情景互動、移動多屏互動(二維碼或搖一搖進入品牌互動頁面,通過搶紅包、互動游戲等形式增加活動的互動性與參與性)等多種創新廣告模式。而隨著網路劇與視頻網站自製劇的數量增加,過去在播出階段投放的廣告,可以向上延伸,成為植入廣告。雖然在一些非現代題材的劇集中,並不適合植入現代的產品,但視頻網站推出的「創意中插」,也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老九門》、《暗黑者》以及《鬼吹燈·精絕古城》這些網路劇,均啟用了創意中插的廣告模式——在劇情中插入一個約1分鍾的有完整故事的小劇場,邀請劇中演員出演。小劇場故事可能與劇情有關,也可能是一個創意的故事。根據媒體報道,現在創意中插的價格從最初的50萬/條逐漸上漲,甚至達到100-150萬的單價。

國內頭部電視劇的國際化步伐展開

隨著互聯網上信息的快速傳播,一批優質的國產電視劇影響力已不再局限於內地。《甄嬛傳》《琅琊榜》《微微一笑很傾城》《步步驚心》《我可能不會愛你》等優質國產劇同樣受到海外觀眾的追捧,主演孫儷、胡歌、劉詩詩、林依晨、陳柏霖等聚集了眾多外國粉絲。

《甄嬛傳》配英語並重新剪切後在美國播出,登陸Netflix,播出過程中曾有13620人在Netflix網站上為《甄嬛傳》評分,得到3.8分的較高分,同時,美版《甄嬛傳》在Netflix上的評價超過4星,導演鄭曉龍對此很滿意,稱「在美國3星就是『我喜歡』,4星就是『我非常喜歡』。我們現在已到了『非常喜歡』的程度。

《琅琊榜》不僅在中國引起網路極大的關注度,也出口海外,並且在韓國日本播出,韓國的中央日報還曾發布一則長文評價《琅琊榜》。韓國甚至推出了琅琊榜取景地的旅遊項目,吸引韓國粉絲前往。

2017年國內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再次掀起海外熱潮。

除了向海外輸出成片,近幾年國產的電視劇開始了IP的「反向輸出」。競爭激烈的韓國電視劇市場,開始引進中國電視劇版權,翻拍成韓劇。《五星大飯店》《中國式離婚》《何以笙簫默》等都在翻拍計劃中,有報道稱韓國版《何以笙簫默》的男女主分別是李鍾碩和朴信惠。《步步驚心》《我可能不會愛你》等熱播電視劇已經被韓國翻拍,《步步驚心麗》於2016年中韓同步上映,一改中國單方面翻拍韓劇的現象。

流媒體快速發展支撐好萊塢電影演員回歸電視熒幕

1、好萊塢電影演員進軍美劇

電影演員迴流電視劇並非只出現在國內,近年來好萊塢演員同樣「扎堆」美劇。相較於國內,美國的影視娛樂行業中,電影演員地位高於電視劇明星的「鄙視鏈」一直存在。

2013年,《紙牌屋》成為當年風靡全球的美劇,其主演曾兩度獲得奧斯卡。他出演電視劇,被認為是好萊塢電影明星向電視屏幕迴流的一個開端。

2017年2月首播的電視劇《大小謊言》由HBO出品,根據同名暢銷書改編。2017年3月在福克斯電視台播出的《宿敵:貝蒂和瓊》、4月在AMC電視台開播的新劇《德州長子》都邀請了老牌好萊塢電影演員出演。

2、高額片酬與特效增強成為美劇吸引力,流媒體異軍突起成美劇新載體

(1)片酬提高吸引大批明星迴流美劇

與國內的情況類似,電視劇能吸引到更多資本,成本回收渠道更多,演員明星片酬也陸續上漲。《大小謊言》的主演單集達到35萬美元的片酬,雖然該劇第一季只有7集,但整部劇的片酬就達到1500萬人民幣以上;Netflix出品的喜劇《瘋子》將於8月開拍,給女主角開出的片酬也達到35萬美元/集。

(2)特效加強,美劇擁有電影質感

隨著電視劇製作成本的增加,以前只能用在電影中的技術,已經開始可以越來越廣泛地用在電視劇中了。《權力的游戲》中惟妙惟肖的特效,增強了視覺體驗,將電影品質帶入電視劇。對於好萊塢大牌電影演員來說,特效加強後的電視劇行業能給他們帶來更好的作品表現並更加吸引觀眾。

(3)美劇為電影演員事業轉型提供平台

有國外電影人認為電視正在經歷最好的時代。近幾年,美劇精品頻出,短小精悍的劇集越來越容易獲得觀眾的青睞。一些演員在拍攝了一些續集電影,或者到達職業頂峰後,也會選擇參演電視劇,為自己事業的轉型取得突破。

(4)電視網不斷豐富內容,流媒體異軍突起

美國共有5家商業性質的公共電視網,分別為CBS、ABC、NBC、FOX、CW,依靠廣告收入及DVD銷售生存。五大電視網為觀眾呈現許多經典美劇。

此外,美國還有有線電視網路,分為基本有線電視網和付費有線電視網。有線電視網的劇集內容相對公共電視網來說,尺度更大,投資更大,精彩程度也有所提升。美國基本有線電視網包括USA、TNT、AMC、FX、A&E等較為知名的電視網/頻道,也包括SyFy、MTV、History等專門頻道;HBO、Showtime、Starz是三大付費電視網,其中,HBO及其旗下的Cinemax占據了美國付費電視頻道市場份額的90%。作為電視網路的HBO以大投資拍攝了眾多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的美劇。早在,2001年,HBO投資1.25億美元,製作了10集電視劇《兄弟連》,單集的單集製作成本高達12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750萬元)。通過高額的投資,HBO讓電影中的大片視覺效果在電視熒屏上得到呈現。2011年HBO推出的美劇《權力的游戲》,平均單集製作成本達到600萬美金,後期甚至達到單集1000萬美金的製作成本。

除了追求收視率的有線電視網以外,近幾年異軍突起的流媒體網站也成為了電視劇重要的生產者。包括Netflix、Hulu等,都推出了自己的自製劇。尤其是行業領先者的Netflix製作了一大批經典劇集,包括《紙牌屋》《女子監獄》《毒梟》《超感獵殺》《超膽俠》等。

美國的電視網與流媒體在相互競爭中不斷發展,讓更多觀眾開始從大銀幕回到小熒屏前,再加上正在不斷完善的電視劇製作體系,這也是吸引好萊塢一線大咖紛紛回歸電視劇的原因之一。

電視劇質量有望提升,吸引力或超電影

1、電視劇整體質量上升

(1)電影演員顏值演技在線

目前,電視劇的質量還有待提高,存在劇情爛俗、演員演技尷尬等問題。而電影比電視劇更加考驗演員的演技,能夠活躍於大熒幕的電影明星通常演技不俗,因此,電影演員出演電視劇本身也是一種對電視劇表演質量的保證。

(2)電影人投身電視劇幕後,資源整合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不少電影演員看中了電視劇行業的機會,開始在電視劇中任投資人、製片人等角色。根據報道,《帝王業》將吸引到知名演員作為投資方,雖然其目前還未確認出演女主角,但將以投資人的身份正式跨足電視劇行業。電影演員個人的此種轉型,在電影市場上相對較難實現。電影作品投資風險大,即使是大牌演員參與了前期製作和演出,在資本回收和利潤獲取上也仍然有著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此外,還有不少電影界的老牌幕後加入到電視劇製作中,多位在電影領域知名的武術指導、美術指導、服裝造型等專業技術人才都開始活躍在電視劇製作團隊。如今年播出的玄幻大劇《擇天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

2、製作費用尚未觸及天花板,期待質量影響力俱佳國產電視大劇

雖然國產劇製作成本近5年大幅度提升,但是與美劇1000萬美金/集的製作成本相比,國產電視劇製作費用仍未達到天花板。

2012年,76集的《甄嬛傳》,製作成本只有7000萬,平均一集成本不足100萬。2015年,電視劇市場才真正邁入「億」元時代。《花千骨》、《琅琊榜》的熱播背後1億左右的製作成本分別支撐著兩部劇的服飾道具和造景搭棚。隨後,古裝玄幻劇的製作成本上漲至500萬-600萬/集,相比2014年直接提升2.5-3倍。從2016年開始,古裝電視劇製作節節攀升。《擇天記》、《那時花開月正圓》、《軍事聯盟》成本4億;新劇《贏天下》成本5億。

雖然國產劇投資成本增長快速,但遠低於美劇製作成本,尚未達到天花板。國產劇目前的製作成本不到1000萬元/集,而美劇製作成本最高的是《王冠》,1300萬美元/集,相比而言,國產劇製作成本仍然有提升空間。增長的成本,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大牌的電影演員向電視劇領域迴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將更優質的特效從電影大銀幕帶入電視小屏幕,過去電視劇中出現的「五毛特效」或將逐漸消失。

投資建議

我們認為,國產大電視劇時代已經開始來臨,後續隨著製作成本持續推高,特效製作、服裝、武打、配樂等環節更加專業化,國產電視劇的影響力和商業價值將進一步提升。推薦關注有頭部精品劇製作能力的公司。

1、慈文傳媒

根據公司2016年業績快報,公司2016年預計實現營業收入18.31億元,同比增長113.93%,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92億元,同比增長47.06,%,實現每股收益0.93元,同比增長22.37%。公司曾經投資拍攝了《花千骨》、《老九門》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電視劇、網路劇作品,形成了在電視劇領域良好的慈文品牌。根據湖南衛視公布的編播計劃,2017年慈文傳媒的三部作品《特工皇妃》、《涼生,可不可以不憂傷》《特勤精英》都將在湖南衛視播出。除此之外,公司還儲備了《致青春》《左耳》《三體》等知名IP,為公司後續電視劇作品的開發提供動力。

2、歡瑞世紀

公司已發布2016年年報。2016全年實現營業收入7.38億元,同比增長 55.69%;實現歸屬上市公司凈利潤 2.65億元,同比增長54.74%;實現扣非後凈利潤2.54億元,同比增長61.71%,超過公司業績承諾的2.23億元。實現每股收益0.62元,同比增加40.91%。2016年,電視劇投資製作發行及其衍生品業務占公司整體營業收入的91.51%,主要由三部精品電視劇貢獻,包括《麻雀》、《青雲志》、《大唐榮耀》。根據公司年報披露,2017年公司已有《天乩之白蛇傳說》和《天下長安》進入了拍攝,《封神之天啟》、《秋蟬》進入拍攝籌備階段。除此之外,公司在2016年還增加了《霹靂布袋戲》《長恨宮》等多個IP的儲備。這與公司之前已有的《昆侖》等超級IP一起,構成了公司豐富的IP儲備,為公司後續的影視劇拍攝製作打下了基礎,保證了公司每年300集以上的精品電視劇生產能力。公司2017-2018年EPS分別為0.25、0.30元,對應PE為42.8x、35x。

風險提示

電視劇作品質量低於預期;演員成本高企。(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⑻ 好萊塢電影風靡全球的原因

原因實際很簡單,在這里就不啰嗦一大堆了。原因如下:
1.好萊塢電影比世界各國電影都發展起步的早,首先就佔領了世界電影市場的先機,為以後的發展壯大積累了經驗和財富。

2.雄厚的製作資金,想必大家都知道,世界上耳熟能詳的大片幾乎都出自好萊塢之手,其宏大的場面、精美的特效、以及拍攝電影所需的一系列先進技術設備,這些都是需要錢的,所以有人說好萊塢電影就是燒錢游戲,這一點也不為過。

3.一批高素質的、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製作人才,這些人才包括導演、演員、編劇、剪輯、攝影、特效師等等,他們普遍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對於國際市場上的新鮮元素和搶手元素以及商業元素把握到位,從而創造出具有國際號召力的電影。

4.廣闊的世界市場,好萊塢電影憑其精良的製作在國際上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壟斷市場,他國電影因資金不足、設備落後、人才欠缺等原因,從而根本無法與好萊塢電影展開公平競爭,他國電影先天條件的不足導致好萊塢電影在國際上獨當一面。

5.好萊塢電影深入人心,好萊塢電影經過多年的市場打拚,已經對廣大世界影迷進行了耳濡目染的『洗腦』,為世界影迷所喜聞樂道,就算他國電影以後趕上了好萊塢,若要讓好萊塢影迷接受,函待時間啊。這是我在網上找到點,要感謝別謝我,我只是扮演著中介的角色。。。。

⑼ 國外電影強(世界各國電影綜合實力15強排名)

國外電影強(世界各國電影綜合實力15強排名)
主要根據該國電影工業實力,比如電影總產值,本土市場佔有率,電影海外輸出,電影工業體系完整性,電影人才儲備等。電影獎項不會考慮太多,獎項主觀性太強,畢竟不同文化審美觀不一樣。
15泰國泰國恐怖片、動作片、愛情片具有不俗實力,在東南亞和東亞具有一定號召力。缺點:泰國國力太小,資金投入過少,文化影響力有效,只能在小范圍小打小鬧。
14尼日尼亞尼日尼亞電影和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號稱世界3大電影基地,年產電影數量眾多,在非洲黑人區域擁有很大知名度。尼日尼亞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國,前景不可限量。缺點:基本上是小製作,質量粗糙。
13巴西作為拉丁美洲第一人口大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世界主要大國之一。國家實力就決定著電影實力不會太差,可惜的是是本土電影被好萊塢電影碾壓。巴西未來會成為世界主要強國之一,巴西電影很快崛起。可惜的是巴西說的葡萄牙語,而整個拉丁美洲基本上說西班牙語,這是巴西電影海外推廣重要語言障礙
12俄羅斯作為世界當前主要強國之一,國家實力擺在那兒,前蘇聯擁有眾多文化遺產,俄羅斯電影在前蘇聯地區擁有很大影響力。但俄羅斯電影本土佔有率太低了,完全被好萊塢電影碾壓。俄羅斯要想真正崛起,文化必須崛起,俄羅斯電影也將會觸底反彈。
11德國德國是歐洲第一經濟強國,德國的國力足以支撐德國電影工業發展,德國電影在西歐、中歐具有不俗的實力。但德國電影本土市場佔有率太低,一樣被好萊塢電影碾壓。德國缺乏前海外殖民地,在歐洲以外缺乏影響力。
10義大利義大利是歐洲主要大國之一,擁有歐洲最豐富的文化遺產,羅馬帝國、文藝復興等,曾經的義大利電影風光無限。現在義大利電影嚴重衰落了。當然搜死的駱駝比馬大。只要義大利想讓本國電影重新崛起還是很容易的。就怕南歐人懶惰的性格缺乏意願。
9土耳其
土耳其地理位置、歷史遺產優越,也可以說是伊斯蘭世界第一強國。土耳其電影在阿拉伯國傢具有很大影響力。 土耳其電影本土佔有率非常高,世界是能夠排第3,僅次於美國和印度。 隨著土耳其崛起,土耳其電影影響力會越來越大。特別是是在伊斯蘭世界。
8韓國韓國電影新世界迅速崛起,本土市場能夠力壓好萊塢電影,在東亞和東南亞具有很大影響力,看看中國有多少哈韓就知道了。韓國電影質量總體不錯,電影技術亞洲比較靠前。但韓國世界地位已經到達極限了,很難進一步提升,韓國國力短期已經到了歷史最高點,以後會走下降趨勢的,韓國電影也一樣。
7墨西哥墨西哥世界主要大國之一,地理位置、語言具有很大優勢。西班牙語是世界上使用廣度僅次於英語的世界性語言,西班牙也是世界霸主美國第二語言。 墨西哥是西班牙語地區第一大國,北靠美國,南邊是西班牙語占據主導地位的拉丁美洲。墨西哥電影想不在世界影壇占據一席之地都難。個人看好未來墨西哥成為世界強國之一,墨西哥電影也將成為世界主要電影基地之一。
6英國英國當前世界主要大國之一,英國擁有日不落帝國豐富遺產,英語世界第一語言,英國文化遺產豐富,英國孕育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當今世界發達國家。英國電影在好萊塢無處不在,從表面看,英國電影全球名氣僅次於美國電影。但英國電影獨立性太差,成也美國、敗也美國。英國電影已經成為美國電影附庸了。
5日本日本世界主要強國之一,世界第3經濟強國。日本電影實力雄厚,出現很多電影大師,日本是世界僅次於美國的動漫強國,但日本電影過於畸形,動漫電影和色情電影過於發達,導致日本正宗的真人電影嚴重下滑。日本電影在世界影壇地位也跟著下降。日本動漫主要影響國家:北美、韓國、法國、大中華、東南亞等
中國和法國電影各具特色,不好判定高下。姑且並列第33華語電影(內地+港台)中國是當今世界第二大國家,內地電影市場也高居世界第二,未來幾年有機會調整美國的世界城第一電影市場。龐大的市場足以支撐龐大的電影工業。中國國產電影占據內地市場半壁江山。這是不錯的成績,不過這是在保護國產片的政策下取得的。如果電影市場全面開放會怎麼樣呢?會不會像香港、台灣一樣被好萊塢統治呢。曾經香港電影世界影壇占據重要地位,特別是功夫電影享譽世界。但最近10年華語電影海外走下降趨勢,目前海外市場主要是東南亞、法國和、日韓。目前海外其他地區主要依靠成龍一人支撐。動作巨星後繼乏力。缺點:類型片演員過多,缺乏綜合性影壇巨星,人才斷層,缺乏開拓新,電影人固步自封。
3法國
法國世界當前主要強國之一,歐洲第一文化大國。歐洲第一電影大國。製造很多全球大賣電影。要講電影國際化可以排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法國電影在歐洲、非洲、北美擁有巨大影響力。這也得益於法國曾經是世界是僅次於日不落帝國的世界第二的宗主國。
法國電影是歐洲本土市場佔有率比重最高的國家。(土耳其不能算完整歐洲國家)
但法國電影依然經常本土被好萊碾壓。
法國世界地位很難進一步提升,鑒於法語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未來法國依然會保持世界電影大國地位。
2印度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以印度占據主導地位的南亞次大陸人口超過16億,人口超過東亞。印度世界主要文化大國之一,印度文化覆蓋面非常廣。印度是世界僅有2個具有完整電影工業體系國家。好萊塢和寶萊塢是世界最具影響力電影基地。很多人眼中印度電影就是指寶萊塢,其實這是眼中錯誤的。寶萊塢電影年產量只佔電影電影年產量十分之一多一點,去年泰盧固語電影和泰米爾語電影年產量就超過寶萊塢電影。印度擁有幾十個語言電影基地,寶萊塢印地語只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印度電影本土市場佔有率能夠達到90%以上,是好萊塢電影唯一不能攻破 的國家。印度電影海外輸出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好萊塢。印度電影在南亞次大陸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在阿拉伯世界可以和好萊塢抗衡。在東南亞、非洲、大洋洲、英國、北美具有不俗影響力。很多人眼中印度電影只要歌舞電影一個類型,這樣看法是錯誤的。歌舞已經成為印度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實印度電影類型飛多,愛情片、科幻片、動作片、喜劇片、文藝片、歌舞片等最近幾年印度電影越來越國際化了,寶萊塢用於很多外國影星,比英國、美國、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吸收國際人才和國際資金。海外市場越來越重要了。最近印度電影有開拓東亞電影市場的趨勢。隨著印度國力上升,印度電影世界影響力會越來越大。以後有機會挑戰好萊塢全球霸主地位。
1美國美國是世界最近100年世界霸主,美國在未來50年依然可以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美國電影是世界影壇絕對的霸主。世界電影市場大部分市場被好萊塢控制。好萊塢電影在大部分國家本土碾壓本土電影。美國電影在資金、技術、人才、市場都是具有高度國際性。代表著世界影壇最高水平。好萊塢電影工業體系是世界上最完備最發達的。個人預計50年沒有其他任何國家能夠威脅美國電影霸主地位。
責任編輯:

⑽ 為什麼全世界只有美國才可以拍的出科幻片,是不是因為全世界人才都在美國,其實美國並不厲害

我糾正一下,並非美國才能拍出科幻片,很多國家都有拍科幻片,只是美國的科幻片最出名,影響力最大而已。當然不是全世界的人才都在美國,而是美國吸收全世界的人才,但也只是相當部分而已。美國科幻片非常出名,關鍵不是美國的科技和制度,而是美國本身有一個相當寬松的氛圍,思想很活躍,而且依然還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市場也很大,有大把資本,有好萊塢這種世界最發達的電影製作基地,聚集了一大批人才,美國的電影工業已經高度產業化,流水線化,配套的人才和設備非常齊全,看看很多科幻名著都不是美國人寫的,那些導演和演員很多都是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先不說美國本身有數量非常龐大的科幻迷,美國市場規模很大,而美國的電影也可以進入幾乎全世界的市場,發行DVD和網路收費視頻,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商業機制,要回收成本相對容易,有這樣良好的基礎,自然就可以拍出那樣的科幻片。

閱讀全文

與世界電影人才如何迴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平板電腦怎麼下載小電影 瀏覽:859
中國關於電影的獎項有哪些 瀏覽:790
地球的最後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36
卡羅爾最近怎麼沒有電影了 瀏覽:345
電影什麼的教師 瀏覽:196
有沒有跟看不見的客人一樣好看的電影 瀏覽:700
東方公主號天津拍過什麼電影 瀏覽:446
電影房子好看么 瀏覽:704
電影動作片在線觀看免費 瀏覽:569
賭神一系列電影有什麼聯系 瀏覽:649
好看的僵屍電影豆瓣高分 瀏覽:165
全免費電影在線觀看愛情重傷 瀏覽:455
國產免費電影搞笑 瀏覽:283
伊娃哪個電影好看 瀏覽:705
古天樂與甄子丹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37
如何讓費電影 瀏覽:741
加拿大的電影業怎麼樣 瀏覽:100
免費播放瓊瑤電影彩霞滿天 瀏覽:863
b斯y課是什麼電影 瀏覽:873
朴信惠電影電話內容是什麼 瀏覽: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