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遺言大結局
電影遺言大結局是卡羅爾想到生活的美好,放棄了自殺。
該影片講述了美國加利福利亞州受第三次世界大戰核爆炸影響,與外界隔離,輻射致使當地人民生離死別,苦不堪言。家住哈姆林的湯姆一家也難逃厄運,親人相繼死去,剩下妻子卡羅爾和惟一的孩子布雷德苦苦掙扎。
絕望的卡羅爾決定自殺,但就在她打開煤氣的那一剎那,過去家庭生活的甜蜜情景浮現在眼前,雖然現在的生活是那樣的難以忍受,但生活卻仍然是值得留戀的——就這樣,卡羅爾關掉了煤氣,最終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電影遺言的影片評論:
英國電影始終保持著對社會平民階層生活的高度關注。這部影片亦著眼於挖掘普通人生活中的詩意。影片情節並不復雜,但結構卻十分復雜精巧。
回憶與回憶之間的切換並不使人感到困惑,在一條清晰主線的貫穿下,結構得到了平衡。傷感中揉和著幾分快樂,溫暖的人性色彩從影片低調的敘述中滲透出來。
我們跟隨主人公的回憶經歷二戰的炮火,在埃及服役,隨皇家海軍出海,100多分鍾的影片里掠過了一代英國人的記憶,這種濃郁的懷舊色彩對於有過經歷的人來說無疑是動人的,而對年輕人來說整部影片則顯得節奏緩慢,單調乏味,過於沉悶。
影片最出色的在於演員的整體表現突出。他們通過表情動作和對話上的細節塑造了異常生動的形象。凱恩的戲份不多,卻賦予了影片一個強有力的核心。
整部影片的力量來自於演員真實自然的表演,幾乎已無演出的感覺。好萊塢明星與英國演技派演員的區別似乎也正在此,無論如何明星們總是褪不去明星的光環,而他們卻能完全與角色融為一體。
❷ 卡羅爾結局是什麼
卡羅爾結局最後兩人在一起了。
電影《卡羅爾》本有個復雜的設定,寫於1952年的原著《鹽的代價》以19歲女孩特雷西的視角講了一個同性愛情故事,這個愛情故事因為涉及性別、階層、年齡、道德偏見,所以註定成為錯綜復雜的社會現狀中的一層切片。
然而不要以為可以從這片切片中洞悉時代風雲和人性掙扎。相反,它幾乎是透明的,就像暴風眼,寧靜而肅穆。正是這種反差,令原著本身歷經六十餘年依然暢銷,也讓導演托德·海因斯花了15年的時間推敲劇本,意在剝離外在紛擾,呈現一段純凈的愛情。
《卡羅爾》需要觀者調動自己的想像和感官,因為兩位女主角看上去好像沒有做什麼事,也不知道愛情從何而來,就已經歷千山萬水,決意逆流而行。
和原著一樣,鏡頭是特雷西(魯妮·瑪拉飾)的一雙眼。在曼哈頓百貨公司當售貨小姐的她第一次從人群中看到卡羅爾(凱特·布蘭切特飾),嘈雜的聖誕季頓時安靜下來,只見這位此肆猛中年貴婦昂然獨立,向自己走來,似乎一眼看穿她突然萌生的愛意和窘迫。
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亦是如此。特雷西最終決定和卡羅爾生活在一起。她穿越餐廳來到她面前,前一刻卡羅爾還在和周圍的人談笑風生,看見她之後立刻安靜下來,眼神里有微微顫抖。
五十年代中期,兩個陷入愛情的女人,年齡相差巨大,亦分屬不同的階層。卡羅爾是森橋富商之妻,幼女之母,有閱歷,經歷過愛情。特雷西是個想成為攝影師的售貨員,只是一個貧窮的女孩,第一次和卡羅爾共進午餐的時候連自己要點菜什麼都不知道。
她們的愛情從頭至尾都是不對等的,是卡羅爾屢次把可能性拋給雹畢特雷西,特雷西則憑著本能的吸引一步一步作著抉擇,最終決意和離了婚放棄了女兒撫養權的卡羅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