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去看鋼琴家電影觀後感

如何去看鋼琴家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12-24 00:18:09

❶ 《鋼琴家》觀後感

  《鋼琴家》是我比較喜歡一部電影,選擇觀看它的時間正好是2020年1月初,武漢疫情大爆發的時候,那是一段令人心痛的時間,我們突然被剝奪了人生自由一樣地被關在家裡,最佳選擇當然就是網上追劇。

      我特別愛看BBC出品的英劇,大多數講述的都是二戰期間的故事,《鋼琴家》也不例外。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阿德里安·布洛迪飾)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

    這部電影帶給我強烈的心靈震撼,首先男主的音樂才華、藝術造詣和當時的殘酷的戰爭背景形成強烈的反差與對比。藝術帶給人們的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具有藝術才華的人本不應該受到菜米油鹽的困擾,更何況是殘酷的戰爭;而無情的戰爭對脆弱的人類的摧毀是毀滅性的,很多人為此喪失生命、無家可歸、朝不保夕……

      而最終男主因為自己的音樂才華感動了德國軍官獲得了最後的生存機會,這不禁令人感嘆,具有一技之長是多麼重要的事情,不僅僅是多了一門求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危難時刻盡可以救自己的命。所以看完電影我就在想,生於和平年代的我們,是不是更應該讓自己學習一門技能,一個能讓你與眾不同的東西,不像電影里能夠救命,至少也能讓我們有限的生活獲得更高的價值。

      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戰爭」與「病毒」哪個更加殘酷?戰爭中的敵人是看得見的,而病毒是看不見的,一個是明槍明刀,一個是暗箭難防。似乎隱形的病毒更具殺傷力,但是看到戰爭中的人們被從自己的家園趕出去,居無定所,朝不保夕,隨時面臨著失去生命,而面對疫情,我們至少還可以選擇在家裡呆著,這樣看來,似乎戰爭更加殘酷些。一向不愛討論政治的我,真心希望不要再用戰爭的方式來解決人類的糾紛,因為生命太短暫,活著又是那麼不容易。

    整個劇情的亮點就在於,最後男主通過自己的琴聲得到了德國軍官的憐憫,不但沒有殺害他,反而給他提供食物和衣服,幫助他活到了戰爭結束。對這個德國軍官的人物刻畫,反映出人性善良的一面,就好像生活中總是有很多不如意,但是即使是那些你不喜歡的人和事也會有他好的一面,所以對於生活我們應該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相信真善美,從而充滿希望地活著!

    看完這部電影,覺得更加應該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因為比起戰爭中的人們,我們擁有的實在是太多了……

❷ 看了電影《鋼琴家》,我們有什麼人生感悟

一:戰爭給人們帶來極大災難。主人公微皺著的眉頭與舒展的手指形成對比,將琴音的高低起伏控制的十分到位,但始終不缺手力度。此曲以左手波動的伴奏來襯托著右手的主旋律,主人公身體的律動和琴弦的跳動融為一體似乎預示著危險的降臨。隨後突然被戰火打破了寧靜,但他還保持優雅脫俗,完成了這首曲子。

❸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鋼琴家》觀後感作文,寫好作文需要反復總結經驗,對學生而言作文是很傷腦筋的,作文的內核和內涵無人願意了解,文采是點睛之筆,好的作文用詞不在優美更在准確,看完《鋼琴家電影觀後感,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1

這是一部描述二戰期間生活在波蘭的一位猶太裔鋼琴家的故事,導演沒有用濃重的炮火和血腥的屠殺來表達戰爭的殘酷,他講述了一個弱者的故事。

他曾是上層社會的儒雅紳士,是波蘭最著名的鋼琴家,然而德國人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他們大肆迫害猶太人,使波蘭的猶太人從50萬直降到6萬。影片中的鋼琴家一直是個懦夫,他從來沒有一絲反抗,他一直忍受、逃跑,經常可以看到他翻箱倒櫃地找食物,他要的很簡單,僅僅是生存。

看完電影,我經常回想起這樣一幅圖景,一個高大卻虛弱的身體,帶著一臉絡腮鬍子,狼狽不堪地跛行於已被完全破壞的房屋中,時不時地一些兇殘的德國大兵目無表情地從空曠的街道上踢踏而過……我在想,這些士兵,他們真的明白這場戰斗的意義嗎?一張擺在軍官桌前的全家福似乎在說,或許只是那個時代,那種環境造成了這一切,軍人的職責永遠只能是服從。

故事的結尾,一位德軍高級將領幫助了這位鋼琴家,是真的人性逆轉嗎?我想或許不是,或許只是因為他知道戰爭即將結束,或許他經歷太多的血腥,需要一些心靈的救贖,我以為他只是一個人,而人心都是肉長的。有人說這段描述是為了煽情,而我了解到這的的確確是真實發生的事實。

聽說鋼琴家的原型出過一本書,真實地講述了這段不堪的歷史,但由於內容涉及波蘭參與屠殺而被禁,很希望能知道書名,有機會一讀,我,只想了解那段真實的歷史。

影片的名字是鋼琴家,但我們卻極少聽到琴音,或許那個時代不容許美的東西蔓延,因為溫柔流淌的琴音會穿越人的心靈,洗滌人們心中邪惡的靈魂,或許那位軍官也是被音樂征服了。我注意到這位鋼琴師在自由年代彈奏的音樂是輕柔而舒緩的,好似一股暖流在身邊環繞。而當他帶著恐懼,在飢渴的狀態中為那位德國軍官演奏時,他手中流淌出來的音樂卻似乎在咆哮,在斥責德國人的暴行,他以為這是他最後一次演奏了,懦弱的他用這種方式表達了一個猶太人的心情……德國軍官沒有怒,他似乎想明白一些道理,其實鐵蹄下的沉寂才是最強有力的控訴,他知道他們能征服一個民族的肉體,卻永遠征服不了這個民族的靈魂……(我很想知道影片中的這幾段鋼琴曲是什麼年代的曲子,原曲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意境)

到此,我還時不時地回想起那個落破的像被縛的耶穌像的鋼琴家,他怯生生地走進屋子,怯生生地演奏,他始終不忘抱著那個已經灑了大半的水罐,他實在太需要它了,所以僅管懦弱、僅管害怕,他卻始終抱著它,就像守著自己的一筆財富……

我想,或許我們不需要用槍炮去表達殘暴,也不需要用所謂壯舉來展示人格魅力,一個普通人的一段剪影,或許就能很好地解釋整個世界,這樣的藝術表達才最真實,最撬動心靈……

有人說波蘭人在這場戰爭中也表現的相當殘暴,所以波蘭人民不值得同情。我在想時間過去了這么久,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如何把這段歷史真實地還原,讓更多的人了解,讓這樣的悲劇不再發生才是實實在在的。記得影片的結尾處,那位小提琴演奏家幫助鋼琴家找尋那位軍官,雖然他也曾受過很大傷害,雖然他曾很憤怒向德國戰俘吐口水,但他還是以德報怨,這是一種寬恕,對別人,也對自己。記得美國的南北戰爭之後,林肯總統被殺,臨死前說「不要報復」,或許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學習的。

鋼琴家的影片中有許多隱含的歷史背景,如果之前不能很好了解,對這部影片的理解就會大打折扣。近期了解了一些二戰的歷史,但還是感覺不足夠,未來要多了解,再回頭看這部片子或許有不一樣的收獲。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2

前幾天閑來無事,便在某奇搜騰電影,翻看翻看著,便發現了《鋼琴家》這樣一部電影。

第一印象便是這朴實無華的片名,《鋼琴家》,便不是說是一個鋼琴家或者是一個關於鋼琴的故事嘍?懷揣這這樣的好奇,我觀看了這部影片。

142分鍾的影片卻讓看後的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可講的地方太多了,以至於讓人不知從何說起……

那就簡單說一些吧。

影片的開頭是美好的,鋼琴家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了自己心儀的女子,但突如其來的禁猶太令,讓原本美好的人生被改寫,所有的猶太人被迫搬遷到人為劃分的猶太區,受盡侮辱,歷盡險惡。猶太人彷彿牲畜一樣被軍官蔑視羞辱,也被世人所嫌棄。猶太人們被困在圍牆中,他們失去了新鮮的麵包,更失去了生而為人的自由。 而有些猶太人,不僅失去了自由,更失去了一個民族的節操,他們打罵同是猶太人的.別人而來顯得自己高人一等,但殊不知在別人眼裡,他們是那低聲下氣的狗,是比那些失去了自由的人還可憐的人。

這部影片中最讓人印象尤為深刻的一幕,德國軍官發現了藏身的男主,卻沒有殺了他,而是聽著他的鋼琴演奏陷入深深地回憶中,更甚於之後主動幫助男主給之於食物衣物。這位德國軍官本性並不是壞的,而是由於戰爭的殘酷而不得不去戰斗殺戮,他不想死,所以在感受到鋼琴家的求生欲後而引起共鳴。雖然最後他的確是死了,但這不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么?

戰爭,對於這個世界的危害是極大的,而對於一個家庭,對於個人,最痛苦的便是失去家人失去以前擁有的所有,而這些情況,在戰爭是最為常見的,活下來真的很不容易。影片極其深刻的以一個平常藝術家的親身經歷刻畫出了戰爭的殘酷,也表現出了一個人對生的渴望,讓我們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厭惡戰爭而對生活抱以希望。總之,這是一部值得去看值得深思的影片。

鋼琴家電影觀後感3

印象最深刻的,是瓦列在雪中奔跑的那一段。漫天的白色,遠處有行人走過。他們不會明白這個倉惶的男人經歷了什麼。而他需要多大的勇氣,才能邁出那一步。

靠在牆上的時候,驚魂未定的他究竟在想些什麼呢。

影片中對於人性的刻畫已經被太多文字所贊美。那種客觀的'視角,描述了整個時期的狀況。客觀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確的地步。

羅曼·波蘭斯基導演在這部片子里更多地使用著第三視角轉切第一視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戰爭的殘酷。在表現屠殺和局部戰爭時,絲毫沒有含蓄的成分,德軍連續近乎荒誕的屠殺的場景被直白地表現出來。在街頭無辜被殺害的流民,親手殺死自己嬰兒的母親,不明白要拿錢做什麼卻執著兜售牛奶糖的孩子,沒有人情的猶太警察,只因為問了一句話而被槍殺的婦女...這些都被審視的鏡頭表露出來,令人情緒沉重。

這是一首剖析人性的殘酷悲歌。

猶太酒吧里,肖邦的音樂和自私地驗證金幣的商人,瓦列在極端困頓狀況下依舊顫動的手指,在腦海里響起的旋律,在飢餓和恐懼中揉搓泥灰的雙手,鋼琴上端放的德國軍服,依舊憂傷、動情的旋律。這些都是細節,而正是細節決定了影片的深刻。

而這部影片真正令我著迷的,則是它獨特的視角。

藝術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生活,在絕境中讓我們更堅韌.戰爭中倖存下來的人成千上萬,每個人遭遇不同。瓦列是一個鋼琴家,他有音樂傍身,比別人可能要堅強一點,柔韌一點,淡薄一點。他逃脫死亡的同時也在雕刻著死亡,帶給我們一種生的期望,給我們勇氣應對我們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

記得上課時,老師向我們分析這首肖邦第一敘事曲。說它是肖邦為了祖國和戰爭而寫下的曲子。那時並不能夠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匆匆記下了曲式分析要點,還有那些美麗的和聲。好吧,該激情的地方,就激情。該柔情的地方,就柔情。當時的想法就是這樣。然後到了上課時,老師很不滿意地告訴我們,你們的演奏沒有靈魂。你要去理解作曲家的感受。

此刻重新看了這部影片,似乎理解了老師想要表達的東西。因為那個德國的軍官,居然讓瓦列演奏肖邦的曲子。或許它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對戰爭的唾棄,然而美的事物終究是不分國界的。

❹ 英語電影《鋼琴家》如50詞左右觀後感英語寫

範文:In the film, although Spearman escaped from death again and again with the help of various friends and strangers, in that group of people, human nature is not always simple and great.

The pianist shows how the environment shapes people and makes people grow or distort in the "troubled times" with only terror, loneliness and instinct.

The impact of war on human hearts is beyond our imagination. What is more valuable is that the film lens is extremely calm and objective, avoiding all complaints and sensationalism.

該片中,斯皮爾曼雖然在各種朋友、陌生人的幫助下一次又一次死裡逃生,但在那群人里,人性並不都是單純的、偉大的。

《鋼琴家》所展示的是,在只剩下恐怖、孤獨和本能的「亂世」里的眾生相,環境究竟如何塑造人,讓人獲得成長或者扭曲,戰爭對人類心靈的影響超出我們的想像。而更可貴的是,影片鏡頭極度冷靜、客觀,迴避了所有控訴和煽情。

❺ 鋼琴師觀後感

電影《鋼琴家》的劇本來自波蘭猶太鋼琴家伍拉迪斯羅·斯皮爾曼的回憶錄,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鋼琴師觀後感,供大家參閱!

鋼琴師觀後感篇1

前不久老師給我們放了一部電影叫《鋼琴師》,是關於猶太人的故事。我們看了之後感觸甚深,每每有不開心的事,都會想一想這個猶太人,有些事不值得浪費時間和精力去記較,原來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幸運的!哪怕是吃個饅頭、掃個地,甚至是上個廁所……

我們本應是快樂積極樂觀向上的,可以勇敢的追求理想,幸福快樂的享受生活……其實我們擁有太多太多的快樂和幸福,只是被烏雲蒙蔽了雙眼吧!有一種心態叫做樂觀!學會樂觀才能把握更多的快樂和幸福!不是嗎?!

雖然從高中時代就喜歡二戰題材的影視文學作品,有關集中營的影片看了數不勝數,按說對其情節內容已是司空見慣,“麻木不仁”。

可是,看完這部獲得戛納獎的反映波蘭猶太人生活的影片,描寫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還是緊縮著內心郁悶了好半天。

德國納粹的滅絕人寰的暴行是如此的掠殺人性,讓我開始重新思考和老友從上個世紀就圍繞人性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世紀之爭的問題。

鋼琴師觀後感篇2

《鋼琴師》是在我記憶中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一部電影,它給了我一種心靈上的洗禮和一種美的享受。在這部電影中許多美的形式都表現的近乎完美。

首先,《鋼琴師》這部作品是電影。電影是一種藝術創造,藝術美就在這部電影中很好的展現。因為藝術美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進行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的產物。藝術美是存在於各類藝術作品的審美意象之中。雖然《鋼琴家》的劇本來自波蘭猶太鋼琴家伍拉迪斯羅·斯皮爾曼的回憶錄,該書的力量在於在華沙猶太人區中求生的痛苦與內心的掙扎,正如波蘭斯基所說"該片以令人吃驚的客觀筆觸描述了那段時期的真實情況,客觀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確的地步。書中波蘭人有好有壞,猶太人有好有壞,德國人也有好有壞……"

而電影《鋼琴師》卻是一部電影,他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導演所拍的,他是經過再加工的,其中多多少少的情節、景象和當時經歷的人有所出入。這就符合了美學中所說的藝術美的本質:藝術美存在於藝術作品中的美,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的物態化形式,因此,藝術美也就是藝術家對客觀世界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凝聚並顯現於特定物質符號形態中的美。還有他選了這個自傳作立足點,把鏡頭帶進了二戰的屠猶浩劫中,這段可怕的歷史里,有他躲閃著的童年影子——他母親死在集中營里,他父親倖存下來。所以藝術創造是審美反映和審美創造交融並舉的實踐—精神活動。這種審美反映活動本身具有的心靈激盪,又推涌審美創造的同步展開。這種審美的反映和創造活動,包含對現實美和自然美的真切關照和加工美化。

其次,藝術美的主觀性是強烈的、又往往是隱蔽的。一般地說,藝術家的強烈感情都不是在作品中赤裸裸地表現出來的。這是因為藝術家的任務不是直接出面說服欣賞者,而是通過藝術本身的力量感動欣賞者。因此,藝術家總是把客觀性融入具有客觀性的物態化形式之中。在電影中,鏡頭和場景的細節就成了藝術家展現個人情感的工具。在《鋼琴師》這部作品,鏡頭語言多數都是第三視角轉切第一視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戰爭的殘酷,羅曼·波蘭斯基在表現屠殺和局部戰爭的絲毫沒有含蓄的成分,德軍連續近乎荒誕的屠殺的場景被直白地表現出來。他採用了圍牆分割的對比鏡頭,使人感覺到圍牆兩邊就是天堂與地獄。表現了猶太民族被納粹毫無人性的虐待。羅曼·波蘭斯基他還用審視的鏡頭表現了極端環境里人性的殘酷悲歌,當然猶太人也是有好有壞,從隨即在街頭死去的流民,為了搶奪食物無奈的錘打和哭泣。猶太酒吧里,肖邦的音樂和自私地驗證金幣的商人。這就表現了他比較客觀的視角。細節刻畫中從主角在極端困頓情況下依舊顫動的手指,在腦海里響起的旋律,在飢餓和恐懼中揉搓泥灰的雙手,鋼琴上端放的德國軍服,依舊憂傷、動情的旋律;甚至連德軍軍官辦公桌上的全家合影都一一鏡頭留意了,德軍軍官最後的話也具有深刻的意味。就表現了導演對人性的探討和他對和平的渴望。前後有三個長靜景對比鏡頭,一是嬉戲的華沙廣場,指引遠方的銅像;二是德軍浩盪地行進的廣場,依舊指引遠方的銅像;最後就是依舊指引遠方殘破的銅像,逐漸出現大規模殘垣斷壁的遠景。這種滿目蒼痍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更是奠定了全篇的基調。最後也在《降A 大調波蘭舞曲》里結束這段文字,有太多值得反思的,有太多悲哀的,但沒有仇恨和報復;有太多哀傷,有太多期望,卻依舊是謳歌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再次,我覺得在這部電影中塑造了一個很好的藝術形象,甚至創造了一個典型的猶太人的形象。這部電影其實說的是個倖存者的故事。剛開始我認為那個人可以是任何人,鋼琴家,電影導演,或是街邊小販,家庭婦女。 為了生存,每個人都使盡看家本領。這個故事裡的人碰巧是個音樂家,他靠音樂支持精神,靠音樂打動敵人,無他,只因音樂是他最擅長的東西。而慢慢地開始我懂得了劇本中為什麼主人公的職業是特定的,並且片名叫《鋼琴師》。因為導演要強調藝術是為了人的生存而存在的。藝術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生活,在絕境中讓我們更堅韌.戰爭中倖存下來的人成千上萬,每個人遭遇不同。這個鋼琴師,他有音樂傍身,比別人可能要堅強一點,柔韌一點,淡薄一點,所以他活下來的機會比較多。就這樣這種故事就具有獨創性,他也不僅體現在藝術家對自己所表現的對象的特質的把握上,而且更體現在他對這一特定對象的獨有感悟和發現上,體現在他嶄新的藝術形式的創造上。作者就這樣創造了個典型的人物,他是具有普遍而又深刻的思想意義的、鮮明而又獨特的人物形象,他是栩栩如生和獨一無二的。

最後,我想說一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情節,就是當主人公去找東西吃的時候,被一個德國納粹軍官遇見。當時主人公已經經歷了許多悲歡離合,當看見德國軍官的時候,他的眼神已經很絕望了,但是也有一種知道總有那麼一天的心情,他其實等待的是命運的安排。可是那個德國納粹卻動了憐憫之心,他叫主人公彈了一首肖邦的第一敘事曲,令我吃驚的是德國軍官居然叫他彈的是蕭邦的,波蘭人彈蕭邦固然是自然,而一個德國人要彈波蘭人的曲子,可是看到後來才想到這是自然,美的事物是不分國界的。一個德國人喜歡波蘭人的曲子又有什麼可以奇怪的呢?現在想來當時認為德國人喜歡這種曲子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想法,我到覺得當時我的那種想法是不可思議的,我怎麼有那麼多民族主義的想法呢?其實一部真正好的藝術作品是可以引起全人類的共鳴的。肖邦的第一敘事曲就把主人公和德國軍官帶回到和平的年代,其實哪個人沒有家庭和親人,也許那個德國軍官以前也做過許多滅絕人性的事,但是他在聽主人公彈奏的時候,好像心靈得到了凈化,他就恢復了人性,放過了主人公。而後,當德國戰敗時,德國軍官在戰俘營看見了一個和主人公一樣的藝術家,他哀求的求著那人,講出了他曾救過主人公一命,他那種眼神我是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他是多麼渴望活下來。那種悲切的眼神是一種人類求生的慾望,甚至是一種生物的本能,讓人看了哪有人不能動容,我留下了眼淚。我想要是我曾經做過一些錯事,那我也一定想得到原諒,我也相信人是寬容,而那個猶太人主人公也是這樣。當他得知那個德國軍官在哪裡時,他也就立即去,可是為時已晚,戰俘已經轉移了。其實他這樣的行動也表示了猶太民族的寬容和知恩圖報。戰爭中,很多人死去,也有很多人活了下來,軍官一絲人性的閃光,就救下了鋼琴家的一條命,而其他千千萬萬死去的人呢?片尾的鋼琴曲又一次響起,有生以來頭一次,我覺得鋼琴曲是那麼的憂傷。我也就真切的覺得戰爭是多麼的可怕。這也就體現了欣賞藝術美的一種特殊作用。我們以為藝術美的特殊價值,可以從欣賞者個人和社會兩個方面來加以分析:藝術美在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價值。藝術所能發揮的作用,和藝術欣賞者的感受能力是成正比的;藝術美在推動社會生活前進方面,具有特殊的價值。所以在我看的時候相信許多人包括現在的德國人、日本人一定也不想有當時二戰時候的景象,而那些現在的新軍國主義一定不敢去看這部影片,因為他們一定怕看見戰爭的結果。藝術美能夠征服人心,鼓舞人心,在人們心頭燃起為現實理想的生活而斗爭的火焰,以達到推動社會生活前進的最後目的。

鋼琴師觀後感篇3

影片講述的故事是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波蘭,德國納粹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戮,而作為鋼琴師的主人公斯皮爾曼同樣要在這場屠殺中東躲西藏,受盡了殘酷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痛苦,不僅是身體上的傷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與羞辱。最終,幸運的是鋼琴師用他的音樂才華打動了一位納粹軍官;在他的幫助下,鋼琴師終於等到了戰爭結束的那一天,頑強活了下來。

本電影通過一連串直白而又真實的畫面,展露出了納粹的殘酷無情,例如,被趕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在德國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歡樂的樂曲,兩眼含淚的跳著歡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國軍官在一隊猶太人中挑出幾個瘦弱的讓他們趴在地上,然後一個個槍斃。他們殘忍地把人的生命當作了游戲。還有,讓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個因殘疾而無法向德國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連人帶輪椅從樓上扔下捽死在路上。而鋼琴師正是這些事的經歷者和目擊者,然而在音樂的支撐下,鋼琴師頑強地追求著生命的機會。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現出鋼琴師斯皮爾曼對音樂強烈的熱愛之情。就是在一間藏身的屋子裡,有一架鋼琴,但鋼琴師卻不能出聲,否則會暴露自己,於是他將手指懸在琴鍵上盡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實的在進行著鋼琴的演奏會。也許,此時無聲的鋼琴之聲是鋼琴師生存的希望和動力了。最後,斯皮爾曼也是憑著他音樂才華打動了一位納粹軍官,喚醒了 那位軍官的良知與善心,也促使他幫助了鋼琴師,使鋼琴師得以在一片廢墟中存活了下來。從這位德國軍官上看,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德國軍人都是壞的,他們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戰爭結束後當鋼琴師趕到戰俘營時,德國的戰俘已經轉移了,而這位曾經救過鋼琴師的軍人最後還是死在了戰俘營裡面。

❻ 鋼琴家觀後感示例

鋼琴家觀後感篇一:鋼琴師觀後感

鋼琴師讀後感

一開始聽說《鋼琴師》這部電影,感覺應該和另一部《海上鋼琴師》相類似,是講述一位偉大鋼琴家的音樂人生故事。但是當我看完之後發現我錯了。這是一部悲劇,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劇。

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斯皮爾曼,當時無數的光環籠罩這這位才華橫溢的英俊的青年。他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小提琴手,理所當然的是應該子承父業。雖然一家人之間也存在些許沖突與矛盾的地方,卻也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就在這時納粹入侵了,打破了不只是這一家,而是所有在波蘭華沙生活的50萬猶太人的生活。 起先是工作丟了,沒有足夠的錢買食物,迫不得已只好把心愛的鋼琴變賣,但只能是日復一日地吃著土豆,等待在報紙上刊登的最新的關於猶太人的制裁的法令。

先是各個公共場所針對猶太人的禁足令,然後是金錢的限制。這些已經讓所有的猶太人叫苦不迭了,當斯皮爾曼一家還在絞盡腦汁想辦法藏錢的時候,政府又要求所有的猶太人帶上六芒星的袖章,就像牲畜一樣蓋上了標示,從此面對被屠宰的命運。

沒過多久,所有的猶太人被遷移到猶太區並築起了高高的圍牆。每天夜裡都有各種不幸的猶太人慘遭屠殺。斯皮爾曼越發的感到家人的重

要,發誓要保護好家人。為了生存他找到一份餐館琴師的工作,目睹了很多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這困境中是如何求生的。於是他開口求人,以保證家人的安全。然而死亡很快降臨了,他和幾乎所有的猶太人將被送上沒有歸途的火車,就當要上車時,混亂中他被扯出了隊伍,這一刻他的命運被改變了,是一位猶太警察企圖救他,看見父親在隊伍中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落荒而逃。這是為了生命的奔跑,戰爭一旦開始就沒有時間掩面哭泣,這不是苟且偷生,這是為了一個家族乃至一個民族的希望。 隨後他被拘禁做苦工,為猶太反抗組織出力。在努力下逃脫出去被一對舊識的善良夫婦拯救,之後又被昔日的愛慕對象幫助,一次次地逃離納粹的魔爪。他感激涕零地凝望著每個幫助過他的人,他知道,他的民族他的國家雖然被蹂躪,但絕不會消亡。德國人隆隆的炮火可以威脅他們的性命,卻不能折斷這股國家的凝聚力。斯皮爾曼轉居到猶太區對面的公寓里時,經常沒有食物和水,他在那裡目睹了猶太區的同胞們堅強不屈的反抗,他看見了波蘭人民與德軍第一次交火,雖然都失敗了,可是他開始企盼光明的到來,他知道盟軍就要來了,光明不遠了。

不幸的是他唯一的棲身場所也在一次納粹的搜查中被摧毀了,為了生存他到處尋找食物,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雖然幾行字就能概括整部電影的大致劇情,但是其中的幾個鏡頭卻是無法用簡單的語言就能形容的。電影進行到30分鍾左右,納粹軍闖進猶太人封鎖管理區的某棟樓,直接把因為殘疾坐在輪椅上未能見了納粹軍起立的某普通居民連人帶椅從陽台扔了下去慘遭摔死,那殘酷的一幕,使得鋼琴家的母親失聲尖叫。在街上隨意槍殺無處可逃的猶太人,勒令內心正遭受無限恐懼的猶太人跳舞,看到這些我感覺到的是一種真實與刺骨,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雖然早就聽說過納粹對猶太人做過的種種非人行徑,但是通過電影鏡頭表現出後,是出乎意料的慘絕人寰。

我所看到的'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即模糊又真實:模糊的是納粹對猶太人並沒有一攻佔波蘭就實施大屠殺,而是像溫水煮青蛙那樣一點點加碼。先是區別對待、然後是成立獨立的限制區域、再到後來的集中營,而且對集中營並沒有過多的描述;真實的是我們通過主人公的遭遇一步步經歷了從一個有著不錯社會地位的完美家庭到整個幸福的瓦解,通過主人公的眼睛切切實實看到了「猶太人不得入內」的侮辱性標語,限制區內的「路有凍死骨」,納粹對

手無寸鐵猶太人精神與肉體的肆意鞭笞以及對他們的生命隨心所欲的剝奪。

但同時電影也展現了戰爭中的良知:那些許許多多無私幫助過他的人們,他們沒有任何回報,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仍然幫助這位無助的猶太人,在如此槍林彈雨、人心不古的戰亂年代堅守著自己做人的道德,著實讓人感動。

影片為我們呈現了二戰時期那段不光彩的歷史,他對人類造成了不可磨滅的痛苦,雖然我很慶幸我沒有經歷過那種痛苦,但我還是感到悲傷,不論是對與那些被慘遭殺害的人們還是對於最後救了主角的那位德國軍官(雖然他是納粹的一份子)。斯皮爾曼對生存的追求以及對藝術的追求也深深地打動了我:堅持就有希望。相信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這部電影也會對我產生深遠的影響。

鋼琴家觀後感篇二:《鋼琴家》觀後感。

《鋼琴家》影片的開場是沉默的黑白,戰爭來臨前的平靜讓我心生不安。從影片中我看到了國家間的戰爭、異族間的戰爭和心靈的戰爭,看到了懦弱與堅強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身體內。兩個半小時內,我感覺經歷了一場戰爭那樣的漫長。

第一眼看見主角,倒八字的眉毛,紅潤而又細長的手翩翩飛舞於琴鍵上,音樂溫柔得讓人想永遠的沉睡於其中,正當我們沉浸於這樣輕靈的音樂里時,忽而第一次炮聲撲面而來,他沒有驚恐,繼續彈琴,眼神一如既往的充滿柔情。而後又一次,劇烈且強硬,當我以為他會繼續不為所動時,他被震動了,緊接著玻璃破碎的聲音驟然響起,而鋼琴聲卻繼續纏綿,可是再一次的,當玻璃被炮火震碎,鋼琴聲也在一片雜亂中戛然而止。

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他在一個個好心人的幫助下,,在納粹的眼皮底下每天懷著恐懼生存。

電影的高潮是,鋼琴家虛弱地掙扎著想把救命的一瓶罐頭敲開,當罐頭掉在地上,一位德國軍官的腳隨之出現。在那個德國軍官命令下,他蹣跚的走向鋼琴,手不停顫抖,因為飢餓和恐懼,可很快他就融入了音樂,一首小夜曲被他彈出了悲憤和激昂。德國軍官被鋼琴家的才華所震撼,後來,他將食物拿給鋼琴家,坦然地說「我們投降了」,看到鋼琴家瑟瑟發抖,便將自己的大衣脫下來給他。這一切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他甚至還以為有機會再聽到鋼琴家的音樂。戰爭使人恐懼,然而人性卻又讓人看到希望。

對於生活在納粹下的猶太民族,失去了作為人最起碼的尊嚴,連生存的權利都被剝奪。他們可以隨時隨地被納粹處決,不需要任何理由。相比之下,能夠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應該用一種更加知足、更加感恩的心去對待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鋼琴家觀後感篇三:《鋼琴家》觀後感

《鋼琴家》觀後感

說說我對人物的直觀感受吧……全片長大概兩個半小時在前兩個小時的時候,我的看法一直沒有改變,男主角這個大叔受呢……(額……哪兒學的…?otl)在影片中幾乎整個大前部分都幾乎沒有怎麼表現他彈鋼琴的水平怎麼樣,讓我懷疑這到底是不是鋼琴家的故事……然後,他也就是應付性地在彈鋼琴,為了養家糊口,但是彈得很隨意游刃有餘,至少能看出來他很熟練。對於彈鋼琴,在那個年代背景下,作為一個鋼琴師是非常的空中樓閣的……(我前半部分看的時候一直是這個感覺),他自命清高,不諳世事,羸弱而且膽小,感覺就是一個在現實中排不上用場的傢伙。有人起義,他不參加,他雖然內心善良,但是卻一直寄人籬下,需要別人照顧……(只能說,他非常好運,遇到了一系列願意幫助他、賞識他的好人、能夠無私地幫助他,為他冒風險……在現在是很難想像人們會為了一個鋼琴師(還不是大師)付出這么多……),全片五分之四的時間,他都一直是處於落魄之中——生存條件越來越惡化,但是他雖然文弱但是堅強,一直沒有放棄生的希望以及對鋼琴的執著。

在那個年代,不向現實妥協的人是很少見的,其道路也必然是坎坷的,他選擇了不去做敵人的奴僕。於是一日不如一日,失去了親人,他也沒有倒下,仍然選擇活了下去,內心堅強這是前面唯一感動我的一點。 但也就是說,其實前面我一直對他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手無縛雞之力,不會反抗,缺少自立能力,竟不知道發芽的馬鈴薯有毒……自己也越來越不成樣子,蓬頭垢面、腿也瘸了……但是,這些也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對他來說,唯一的尊嚴,就是繼續活下去……為了活下去,他什麼都會吃,他什麼都會喝,因為他熱愛著鋼琴,他還想彈鋼琴,這是他活下去的動力。只要活下去了,就還會有轉機,一切就會有轉變……所以,終於,他的頑強和高超的鋼琴技術以及誠實,感動了德國軍官。在那一刻,看到了一個真正的鋼琴師,盡管他蓬頭垢面,腿部殘疾,但是當他坐在鋼琴前,開始彈奏了,琴鍵聲響起……陽光照射進來,遮蓋了他身上所有的缺點,他顯得那樣神聖而高大……此時…沒有一個人會懷疑他不是一個鋼琴家。

而這也向我們證明了——盡管是在這樣一個時代……鋼琴家也是有他存在的價值和需要的……他前面生存的努力沒有白費,是有意義的。

此處,應該是全片的最高潮部分。在120分處,他終於飽受期待地成為了一個鋼琴家,全篇的主旨表現了出來——終於使前面長時間醞釀的感情得到了宣洩爆發和升華,也終於使我改變了對他的看法,開始認可了他以及他的努力。

最後,要我總結成一句話的話……鋼琴家,只有當他坐在鋼琴前並且彈奏的時候……他才是鋼琴家。

❼ 《鋼琴家》觀後感

《鋼琴家》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鋼琴家》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鋼琴家》觀後感1

《鋼琴家》影片的開場是沉默的黑白,戰爭來臨前的平靜讓我心生不安。從影片中我看到了國家間的戰爭、異族間的戰爭和心靈的戰爭,看到了懦弱與堅強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身體內。兩個半小時內,我感覺經歷了一場戰爭那樣的漫長。

第一眼看見主角,倒八字的眉毛,紅潤而又細長的手翩翩飛舞於琴鍵上,音樂溫柔得讓人想永遠的沉睡於其中,正當我們沉浸於這樣輕靈的音樂里時,忽而第一次炮聲撲面而來,他沒有驚恐,繼續彈琴,眼神一如既往的充滿柔情。而後又一次,劇烈且強硬,當我以為他會繼續不為所動時,他被震動了,緊接著玻璃破碎的聲音驟然響起,而鋼琴聲卻繼續纏綿,可是再一次的,當玻璃被炮火震碎,鋼琴聲也在一片雜亂中戛然而止。

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他在一個個好心人的幫助下,,在納粹的眼皮底下每天懷著恐懼生存。

電影的高潮是,鋼琴家虛弱地掙扎著想把救命的一瓶罐頭敲開,當罐頭掉在地上,一位德國軍官的腳隨之出現。在那個德國軍官命令下,他蹣跚的走向鋼琴,手不停顫抖,因為飢餓和恐懼,可很快他就融入了音樂,一首小夜曲被他彈出了悲憤和激昂。德國軍官被鋼琴家的才華所震撼,後來,他將食物拿給鋼琴家,坦然地說「我們投降了」,看到鋼琴家瑟瑟發抖,便將自己的大衣脫下來給他。這一切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他甚至還以為有機會再聽到鋼琴家的音樂。戰爭使人恐懼,然而人性卻又讓人看到希望。

對於生活在納粹下的猶太民族,失去了作為人最起碼的尊嚴,連生存的權利都被剝奪。他們可以隨時隨地被納粹處決,不需要任何理由。相比之下,能夠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應該用一種更加知足、更加感恩的心去對待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鋼琴家》觀後感2

父親、鋼琴、音樂、愛鑄就了他的一生,一位偉大的鋼琴家,一種淡淡的哀傷。

剛開始看《鋼琴師》的時候,大衛的一頓瘋癲讓我感到煩躁,但是當大衛回憶起自我的童年,當他演奏起那首肖邦的曲子時,鋼琴曲的那種美感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力,讓我有了繼續看下去的興趣。

我認為大衛的一生有著一種淡淡的哀傷,父親對他有著一種變態的愛,一個「小提琴的故事」父親將自我對音樂的熱忱強加於他身上,使得年幼的大衛從小就務必承受著來自父親的壓力,但也正是因為父親這種偏執的愛使得大衛醉心於音樂,讓音樂完全占據了他的全部生活。

正是因為對音樂的熱愛使得大衛與父親反目,背井離鄉到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對音樂的熱忱讓他完全投身於音樂,但是又無法擺脫與父親之間反目的心理壓力,那種眾叛親離的情感缺失使得他對音樂近乎瘋狂,以至於最後精神崩潰。

妻子吉蓮的出現給大衛的生活帶來了光明,與吉蓮的愛和婚姻改變了大衛的生活,再一次演奏會的成功更為大衛走出自我的陰霾帶給了動力。

本片以大衛的回憶為主線,從小時候,到倫敦求學,到精神崩潰,到重新登台,這中間音樂起了重要的作用,大衛的一次次登台成為全片的線索,優美的鋼琴曲成為影片的靈魂。

影片中很多場景給人很強的視覺與聽覺沖擊力,看完這部影片,對影片中的一些場景印象很深,大衛在雨中跑入餐廳的狼狽,崩潰的他在眾人面前彈奏時的自信;結婚時蹦著,跳著,像孩子般的自由和幸福這些都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里。

天才的成長總是充滿坎坷,而天才的隕滅更是讓人心酸與嘆息,這正是大衛一生的真實體現,無法釋懷的父輩的期望,心中懷著對夢想的追求,叛逆與夢想,讓這個天才少年大衛在到達音樂的頂峰的同時卻也進入了人生的低谷,但是最後大衛的婚姻與感情又為這位天才悲哀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無論是從情感的表現還是從音樂的使用來看,《鋼琴師》這部影片都堪得上是一部經典之作,能獲得奧斯卡獎項也是必然。

《鋼琴家》觀後感3

前幾天閑來無事,便在某奇搜騰電影,翻看翻看著,便發現了《鋼琴家》這樣一部電影。

第一印象便是這朴實無華的片名,《鋼琴家》,便不是說是一個鋼琴家或者是一個關於鋼琴的故事嘍?懷揣這這樣的好奇,我觀看了這部影片。

142分鍾的'影片卻讓看後的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可講的地方太多了,以至於讓人不知從何說起……

那就簡單說一些吧。

影片的開頭是美好的,鋼琴家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了自己心儀的女子,但突如其來的禁猶太令,讓原本美好的人生被改寫,所有的猶太人被迫搬遷到人為劃分的猶太區,受盡侮辱,歷盡險惡。猶太人彷彿牲畜一樣被軍官蔑視羞辱,也被世人所嫌棄。猶太人們被困在圍牆中,他們失去了新鮮的麵包,更失去了生而為人的自由。而有些猶太人,不僅失去了自由,更失去了一個民族的節操,他們打罵同是猶太人的別人而來顯得自己高人一等,但殊不知在別人眼裡,他們是那低聲下氣的狗,是比那些失去了自由的人還可憐的人。

這部影片中最讓人印象尤為深刻的一幕,德國軍官發現了藏身的男主,卻沒有殺了他,而是聽著他的鋼琴演奏陷入深深地回憶中,更甚於之後主動幫助男主給之於食物衣物。這位德國軍官本性並不是壞的,而是由於戰爭的殘酷而不得不去戰斗殺戮,他不想死,所以在感受到鋼琴家的求生欲後而引起共鳴。雖然最後他的確是死了,但這不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么?

戰爭,對於這個世界的危害是極大的,而對於一個家庭,對於個人,最痛苦的便是失去家人失去以前擁有的所有,而這些情況,在戰爭是最為常見的,活下來真的很不容易。影片極其深刻的以一個平常藝術家的親身經歷刻畫出了戰爭的殘酷,也表現出了一個人對生的渴望,讓我們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厭惡戰爭而對生活抱以希望。總之,這是一部值得去看值得深思的影片。

;

❽ 《鋼琴家》的觀後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那麼你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鋼琴家》的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鋼琴家》的觀後感1

五月三十日星期一,老師讓我們全班欣賞一片好影集,引發我很多的思維,我在想如果當我擁有驚人的某種天賦,而表現卻是一種病態的狂熱時,無論如何,那一定是處於接近天才的時刻到了,那到底我是幸運的還是不幸運的孩子呢?天才與白痴我想往往只界於一線之間,應該看當事者如何呈現出他所領悟的狀況,所以常聽媽媽說:「精神病患者是生活在自己的領域里,他無法以我們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現他們要表達的事件。」所以精神病應該是可以治療的,只要把他的思緒拉回現實就好了,我們不是常常在電視劇中看到一些影星,經常因為受到一些重大打擊後就發瘋了,他們一定是把自己的思考封鎖起來,只要能找出正確的鑰匙打開那一扇門,一定就可以解救他們的,我在想那一些編劇與導演一定有念過醫學相關的書籍,要不然那些發瘋的影星到後來都會不葯而愈,真是奇怪呢!

如果我的父、母像主角的父親一樣那麼嚴厲霸道時,我一定會找個時間悄悄的離家出走,可是我又沒有錢這個方法一定行不通的,我需要再好好的想看,因為讓小孩在一個完全封閉的教育及沒有自己的主見環境下長大,不管任誰都會發瘋的,幸好我的家人不是那樣的人,他們會耐心的教導我和弟、妹,幫助我們打好基本的基礎,可是當我們犯錯時,還是會有所處罰的喔!可是我知道這是他們愛我們的方式,因為我和弟、妹都是爸媽的心肝寶貝,如不是我想他們根本懶的理會我們,而放任我們做任何事,因此我認為罵和打都是「愛」的一種方式,只要是當的體罰有何不可?套一句媽媽常說的話:「人要鞭策才會長進,以免長大不像樣。」人是要經過多次的打擊和失敗才會的,所以不斷的打擊、失敗是會讓人持續的成長,今後我不知還碰到多少的挫折與瓶頸,我一定會堅強的走過,因為我有一群愛我的家人。

關於《鋼琴家》的觀後感2

前幾天閑來無事,便在某奇搜騰電影,翻看翻看著,便發現了《鋼琴家》這樣一部電影。

第一印象便是這朴實無華的`片名,《鋼琴家》,便不是說是一個鋼琴家或者是一個關於鋼琴的故事嘍?懷揣這這樣的好奇,我觀看了這部影片。

142分鍾的影片卻讓看後的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可講的地方太多了,以至於讓人不知從何說起……

那就簡單說一些吧。

影片的開頭是美好的,鋼琴家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有了自己心儀的女子,但突如其來的禁猶太令,讓原本美好的人生被改寫,所有的猶太人被迫搬遷到人為劃分的猶太區,受盡侮辱,歷盡險惡。猶太人彷彿牲畜一樣被軍官蔑視羞辱,也被世人所嫌棄。猶太人們被困在圍牆中,他們失去了新鮮的麵包,更失去了生而為人的自由。而有些猶太人,不僅失去了自由,更失去了一個民族的節操,他們打罵同是猶太人的別人而來顯得自己高人一等,但殊不知在別人眼裡,他們是那低聲下氣的狗,是比那些失去了自由的人還可憐的人。

這部影片中最讓人印象尤為深刻的一幕,德國軍官發現了藏身的男主,卻沒有殺了他,而是聽著他的鋼琴演奏陷入深深地回憶中,更甚於之後主動幫助男主給之於食物衣物。這位德國軍官本性並不是壞的,而是由於戰爭的殘酷而不得不去戰斗殺戮,他不想死,所以在感受到鋼琴家的求生欲後而引起共鳴。雖然最後他的確是死了,但這不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么?

戰爭,對於這個世界的危害是極大的,而對於一個家庭,對於個人,最痛苦的便是失去家人失去以前擁有的所有,而這些情況,在戰爭是最為常見的,活下來真的很不容易。影片極其深刻的以一個平常藝術家的親身經歷刻畫出了戰爭的殘酷,也表現出了一個人對生的渴望,讓我們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厭惡戰爭而對生活抱以希望。總之,這是一部值得去看值得深思的影片。

閱讀全文

與如何去看鋼琴家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平板電腦怎麼下載小電影 瀏覽:859
中國關於電影的獎項有哪些 瀏覽:790
地球的最後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36
卡羅爾最近怎麼沒有電影了 瀏覽:345
電影什麼的教師 瀏覽:196
有沒有跟看不見的客人一樣好看的電影 瀏覽:700
東方公主號天津拍過什麼電影 瀏覽:446
電影房子好看么 瀏覽:704
電影動作片在線觀看免費 瀏覽:569
賭神一系列電影有什麼聯系 瀏覽:649
好看的僵屍電影豆瓣高分 瀏覽:165
全免費電影在線觀看愛情重傷 瀏覽:455
國產免費電影搞笑 瀏覽:283
伊娃哪個電影好看 瀏覽:705
古天樂與甄子丹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37
如何讓費電影 瀏覽:741
加拿大的電影業怎麼樣 瀏覽:100
免費播放瓊瑤電影彩霞滿天 瀏覽:863
b斯y課是什麼電影 瀏覽:873
朴信惠電影電話內容是什麼 瀏覽: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