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電影《我的姐姐》
總地來說,故事的取材很真實(那又怎樣,這么多年各種家庭倫理肥皂劇翻來覆去拍,題材也僅僅是貴在真實、早就不新穎了),但是故事的發展卻極其生硬。演員彷彿是導演的提線木偶,更別提6歲的小孩的一系列表現,彷彿就是導演搶了這么一個小孩的身體在念台詞。
女主面對著本就親情斷裂(從小打罵的爸、背著自己改高考志願、大學之後就沒花過一分錢)的原生家庭、一年沒見過幾面根本沒有感情基礎甚至說陌生的6歲弟弟,很多行為根本不合常理。
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不是獨生子女,我們差點就信了;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是醫學生,我們差點就買賬了。
女主就算18歲高考畢業,護理專業讀了4年或5年,考證參加工作,按照在電影里的表現怎麼也得有一兩年的工作閱歷了,這時候至少也25歲了。這還是假定女主是本科護理。如果是專科,還要先專升本,那就更久了。那就按女主是25歲吧。
你說你是性格原因不願意說話也就算了,電影前半段小孩再怎麼搗,女主要麼是躲躲躲,要麼就說的話幾乎沒幾個字是在點上的。正常人面對一個這樣沒有教養也不懂事的熊孩子,早就該,「你爸媽已經死了,肉包子?自己買去。敢鎖門?反手把你關門外面,你鬧去?」
熊孩子敢來搗電腦鍵盤?這個動作至少重復了六七次,一開始是用手搗,女主就換位置,換姿勢,然後是爬到沙發上用腳搗,左腳搗完右腳搗……我都看不下去了,這種情況不巴掌甩臉就算好的了。對這個情景中的姐姐來說,小孩不能碰別人東西、要懂事的道理,是需要教的,你不教,以後他還使勁煩你。你指望著平白無故就把6歲小孩感化了?得虧這是在電影里。
看到有別的答主說,女主缺愛,是弟弟給了她愛。敢問弟弟給了她什麼愛?6歲,幼兒園都沒畢業,跟姐姐一起過了這么久還是沒學會穿鞋子系鞋帶,還是依然那麼鬧騰,你說他懂燒水泡姜?
6歲的小孩會說「我就想你陪我?」說「我想去那個叔叔家玩玩具」還差不多。
女主被叫了幾聲姐姐,就心軟了?跟弟弟的互動戲,還有跟父母的懷念戲,壓根不存在的感情基礎,硬是發展起來了。
男朋友也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唯一的貢獻是讓觀眾看清楚,男朋友的家人頂多也就是想著趕緊結婚,給生個兒子罷了。剛跟家長見第一面就說起兩米二的大床和嬰兒房了,這也有點太司馬昭之心了。
且不說舅舅是怎麼精準定位到女主是從哪個單元門走出來的,舅舅指示小孩跑過去叫媽媽,是個什麼動機?6歲小孩懂不懂什麼叫男朋友什麼叫談戀愛?這一段除了讓觀眾看到小孩的令人討厭、舅舅的無厘頭和女主回家之後又雙叒叕沒有爆發的悶炮,對整部影片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結尾也是,就硬洗成所謂的「開放式結尾」——自己好生備考考研,孩子都給別人家養了幾個月了,結果你考上了,機票買好了臨走前一天了,才來簽協議,然後你又不捨得了?又把孩子從別人家帶走去踢球?
這如果也能說成是「去養父母的草坪上踢球告別」——導演好不容易煽情,給了那麼久的慢鏡頭看子楓妹妹如何把眼淚憋出來,手顫顫巍巍了那麼久愣是沒簽下字,然後一聲不吭就把自己小孩拽走了,敢情捨不得,出去瘋跑一圈又給孩子送回來了,這不是逗人玩呢?
有的答主還說女主要把孩子接走,說什麼不影響追夢,真是搞笑,6歲的小孩,完全撫養成人還需要多久?12年,前面說過女主已經至少25歲左右了,25+12=37,女主怎麼自己帶?更何況現在還是6歲,就算賣了房子有點錢,就一定能比養父母給他更好的生活嗎?將來到了青春期,吵架必然會有「你當初為什麼要帶走我?你能給我什麼?你能當我爸媽嗎?你算老幾憑什麼管我?」這樣的問題出現。這壓根就是異想天開。
㈡ 看完《我的姐姐》的觀後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看完《我的姐姐》的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18歲的姐弟倆因為父母發生意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故事。而姐姐到底應該服從自己的內心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是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這樣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為核心。套在電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價值為核心,那麼撫養弟弟就責無旁貸。但姐姐卻是典型的現代年輕人,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隨著飛速發展的社會一起成長著,她有明確的夢想,她迫切希望實現個人價值,不願以犧牲個人價值為前提去成就家庭責任。
作為觀眾,我也隨著情節很糾結。同樣是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我能與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敵眾的眾多親戚的圍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協,支持她說不。但看到那麼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說「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時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回應他「姐姐不會離開你,我們永遠在一起」。幸好,電影是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的不是任何一種「殘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還想討論一種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重男輕女」文化。片中的父母為了要個男孩讓姐姐假裝殘疾獲取二胎指標,偷偷改填女兒的志願想讓女兒早日賺錢養家。無獨有偶,姑媽也曾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倆的爸爸犧牲了自己的學業、事業,而且覺得這一切是理所應當的,因為自己生來就是姐姐。但幸運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裝在一個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媽。姐姐的變化,姐姐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正是我們現代社會變化的縮影,是當今社會價值觀、世界觀現代化進程的縮影。每個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個平等的社會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這部電影,可能你也會為它流上許多淚。但我更願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覺到,我們的這個世界正在越變越好。
電影《我的姐姐》由殷若聽執導,游曉穎編劇,張子楓領銜主演,肖央特別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遙源、王聖迪特別介紹出演,於4月2日全國上映。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親情電影,電影《我的姐姐》講述成長於重男輕女家庭環境中的姐弟倆,原本關系冷漠疏離,但在父母車禍離世後,面臨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抉擇的姐姐,重新意識到了親情深處血濃於水的意義。
張子楓在劇中飾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響,帶著情感創傷,性格獨立且強勢,渴望走出去,闖出去,生活中面對不公平時,她直來直往,勇敢說不。即使含著淚,也會也會大口吃飯,她說「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人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將來面對任何困難中也能夠有這份勇氣與信心,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同時電影故事題材新穎吸引人,也是國內市場很少的家庭女性題材電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應該坐在家裡帶孩子,幹家務。這部電影所呈現出來姐姐性格獨立且強勢,想走出去,闖出去。不甘於現在的狀態,這恰恰與中國式獨立女性相呼應,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於強勢。
電影中的一處弟弟和姐姐的對話,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啊;我只有你了。面對二胎弟弟,弟弟從出生,姐姐就沒有被當成自己人,這也反映從中國式傳統思想重男輕女的思想觀,為了延續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對父母離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為命。人類之間,有著連綿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親,是愛,是親情。親情人類永恆的話題,影片圍繞姐弟兩展開了中國式親情深處的普遍矛盾與溫暖。
一場車禍,導致一場重大變故,父母意外離世讓故事主角安然面臨一個抉擇,是放棄考研夢想全力撫養自己未見幾面的弟弟還是堅持夢想去北京發展。
影片中的幾個角色都帶有悲情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飽滿。安然,姑媽,舅舅。他們其實都有自己的難處。
安然從小的遭遇就很不幸,由於生活的城市重男輕女,安然父母為了生兒子,讓安然裝瘸,騙別人女兒有殘疾。洗澡被親戚偷看。這些都給安然的童年造成創傷。這也是為什麼安然不想留在這個城市的原因。
姑媽,童年時也和安然有過相同的經歷,不受疼愛,睡覺被蚊子咬醒發現母親晚上偷偷切西瓜給弟弟吃,這些都在烙姑媽的腦海里,由於這些重男輕女意識的灌輸與潛移默化。姑媽也漸漸習慣且接受。若不是安然對這一近乎法則的質疑與對抗,估計最後也難以讓姑媽走出來。
縱觀整部影片,安然和弟弟的相處模式的變化是值得回味的,演員之間的默契配合讓我覺得情感表達十分到位。從「我不管」到「我要管」,張子楓對安然角色的情感的塑造拿捏恰到好處。
其實,影片中值得探討的點還有很多,特別是姑媽和安然一起吃西瓜對話那場戲,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的。在這我也就不一樣列舉了。
㈢ 我的姐姐作文
我的姐姐作文
我的姐姐作文,寫好作文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相信大家對這個題目都深有感觸,關於這個節日你一定有很多話要說,好作文並不是抄來的,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我的姐姐作文,看完就快動筆吧!
留著一頭長發,一副清秀文靜的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那就是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勤奮學習,成績優秀,是一個關愛他人的女孩。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她總會很耐心地教導我,幫我解決難題;在生活上,她對我的關心更是無微不至。
還記得那一天晚上,我們一家人到千燈湖散步。那天天氣非常涼爽,一陣風吹來,使人神清氣爽。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突然,颳起了大風,天空中烏雲密布,好像即將下雨了。我穿著一件單薄的衣服,被凜冽的寒風吹得直發抖,艱難地走著。爸媽看見我這副模樣,問道:「宇燕,冷嗎?」我點了點頭。媽媽走來拉著我:「跟媽媽走,媽媽給你擋風。」可是,我還是感覺到非常冷,打著寒顫。這時,一件大衣披在了我身上,緊接著就聽到了姐姐那親切的'問候,「燕,冷嗎?我出門前穿了大衣,現在給你穿著,姐姐不冷。」於是,便拉著我,跟我一起走。
披上大衣後,我感到溫暖極了。「咦,姐姐的手怎麼那麼冰冷,是因為冷嗎」我想,我感覺到了姐姐的手的冰冷。「姐,你冷嗎?」我問道。姐姐微微一笑,擺著拉我的手,說:「不冷。」走在路上,姐姐雙手不停的摩擦,雙腳也直發抖,看著姐姐這樣,我說:「姐姐,你一定冷吧,我還是把大衣給你披吧!」姐姐聽了,害怕我把大衣脫下,焦急地說:「我不冷,不用了,大衣你披著吧!不然你會感冒的。」路上,我曾一次次地想還姐姐大衣,但她都依依地拒絕了,要我披著。
第二天,姐姐感冒了,我對他說:「姐,你是因為我才感冒的,我真得很感謝你!」姐姐欣慰地說:「為自己的妹妹犧牲一點又值得什麼呢?」我感動極了。
姐姐總是那樣的關愛我,如今,我已經上中學了,她還是那樣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我,我感謝我的姐姐,我也為有這樣一個姐姐而自豪。
我的姐姐是一個類似駱駝性格的人。就拿他坐火車的事兒來說吧。我的姐姐在哈爾濱讀大學,每次放假的時候,她就會乘坐火車回來和家人團聚。
別人,人家上了火車,是和臨床的夥伴打個撲克兒、吃個泡麵之類的,可是我姐姐呢?人家,嗨!上了火車……
一不吃,二不喝,坐在鋪上,一動不動,我姐姐說,這樣能很好的保存體力,減少新陳代謝。我就真那夢兒了,從哈爾濱到呼和浩特市27個小時,27個小時不吃不喝,會是什麼感覺?可是我姐姐呢?人家就靠兩袋QQ糖,就回來啦!其中一袋還是回來以後我「替」她吃的,真是不可思議!
駱駝在沙漠里走的時候,半個多月不吃不喝;我姐姐也是,坐在火車上,27個小時不吃不喝。雖然比不上駱駝,但也夠牛的哦!
我的姐姐除了行為上很像「駱駝」,但是品質上也有點像。駱駝能沉得住氣,慢慢的嚼,總會吃飽的,慢慢地走,總會到達目的地。從來也不著急,走一步是一步,很穩當,很淡定,偶爾遇到近期時刻,說不定能跑上兩步。我姐姐也是,說話、吃飯、做事也都很沉穩;不像我,一有個什麼事兒,喳喳呼呼的,特別的激動,而我姐姐呢?嗨!跟我那是個截然不同。干什麼事兒都有條有理的,一點一點的,不是很快,但是質量很高。
再舉個例子吧!我能在十天內把一個假期的作業全部「搞定」;而我姐姐卻說:「著急什麼?一個假期,50多天,一點一點寫,既不累,有能很好的鞏固知識。」切!我才等不及呢!
有的時候,我看見她一點一點的做事,都快要憋死了!乾脆我替他做了得了,省的看著姐姐心癢癢。所以,我姐姐的事大多數都是我幫她完成,比如說下樓買袋兒醋,沒等姐姐穿好衣服,我就已經把醋買回來了,一般這樣的事情都是我搶了風頭。
但是,當姐姐去哈爾濱讀大學的時候,我還真有點兒捨不得,捨不得我這個「駱駝」姐姐。
㈣ 《我的姐姐》將在韓國上映,你如何評價這部電影的劇情
序言:由張子楓進行主演的電影,《我的姐姐》在2021年已經上映之後,便獲得了觀眾們的一致好評,因為影片中所折射出來的捆綁式中國社會的普遍現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據官方消息稱,《我的姐姐》電影將在韓國上映,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我的姐姐,這部影片吧!
《我的姐姐》在中國大陸上映之後就獲得了觀眾們的一致好評,並且這部影片在4月22日也在北美和澳大利亞上映,近期將會在韓國進行上映。希望《我的姐姐》這部影片也可以受到韓國觀眾的喜愛。
㈤ 電影《我的姐姐》影評
姐姐她其實有很多面,她很真實、很獨立,甚至有時候看起來有點凶,但她也有細膩、柔軟,有動情的一面。
無論有沒有姐姐,每個人的生命中一定都有一個這樣願意牽你回家的人。
一直覺得「姐姐」是這個世界上最溫暖最美好的詞,所以我們會用「姐姐」「小姐姐」稱呼自己喜歡的女孩子,姐姐是多樣的,姐姐就是一個很安心很自然的存在,很感謝王源寶貝唱了這首歌,畫面感和空間感更大了。
同樣的,我也是姐姐,在大多數人眼中,姐姐意味著承擔和責任。帶著這份心我去觀看影片《我是姐姐》。正如歌詞裡面這樣寫道:
我也有一首歌
要在山頂哼唱
我也有一個夢
要親手去安放
我能給的保護
是與你並肩飛翔
所以姐姐在影片中表現那種糾結、無奈的情緒我能感受到。
「你是姐姐,你不帶誰帶?」
「你是姐姐,從生下來的那一天就是。」
這些刺耳的言語放在一個從小沒有感受完整愛的姐姐身上,著實壓的她快喘不過氣。從小,姐姐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讓你穿裙子,誰讓你穿裙子?」是,瘸子怎麼能穿裙子,「可我不是瘸子!」在那個時代,父母為了一心想要兒子,不惜犧牲女兒。
有人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可以說姐姐的童年是不幸的。電影從頭到尾充斥著的「重男輕女」思想,看得人既氣憤又無奈。這是這個社會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無從輕易讓那些思想封建腐朽的人改觀。雖說現在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風氣已經淡化了很多,可我們身邊還是有不少輕視女性看重男性的例子,甚至一些年輕人還是一心只想要個兒子,真不知道這種愚昧思想何時能改觀,社會進步。電影後半部分,隨著親情關系鋪展開來,層層遞進,人物劇情又看得人如鯁在喉。
安然負責的病患孕婦一家,為了讓已經生了兩個女兒的孕婦再要個兒子,不顧孕婦生命危險,寧可保小也堅持讓孕婦妊娠生產。最可悲的是那個孕婦,明知道自己身體條件不允許,生命也岌岌可危,可還是冒死也要生下兒子。 讓旁觀者不知道該譴責孕婦家人的封建無情,還是該贊嘆一聲孕婦那無私偉大的母愛。
那一段里,安然拚命的奔跑,拚命的想要去阻止,彷彿在向過去的自己遭遇表示反抗。她全然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阻止成功,但依然竭盡全力,試圖去說服,嘗試著對命運發起了挑戰,卻被摔倒在一邊,她想救救那個可憐的孕婦,也想救救像她一樣的「姐姐」。現實中的這種例子也不在少數,可悲可笑,矛盾又諷刺。畢竟,姐姐的痛苦不是從這個時代開始,也絕不會在這個時代被終止。
本片高潮部分,在經歷種種之後的姐姐,終於在一個電閃雷鳴的夜晚做回真正地自己。即便是全家福中沒有自己,即便是在這個家給她的不是溫暖是窒息,即便家人待弟弟和她的態度依然是判若兩人,她還是深深的愛著這個家。
對於這個家,她一邊渴望著,一邊逃避著。安然在於弟弟相處的過程中,腦海中不斷涌現曾經跟媽媽在一起的溫馨畫面,那個曾經笑容溫暖的她,在天台上自由哼唱的她,彼時在深夜裡面不斷懺悔和哭泣。其實真正委屈的是她才對。
影片中另一位實力演員,姑媽的演技也是可圈可點。其實,安然擁有的那份倔強和決心,她何嘗沒有呢?那個年代遠比現在保守,那時的人們固守陳規,對女性要求限制多,種種束縛下,姑媽選擇接受。一直嚮往的生活,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影片中弟弟的演技頗佳,生動活潑,小機靈兒,深深的拽住觀眾的眼球,沒有從
影片中跳脫出來。父母的不幸遭遇成就了弟弟的懂事。演技也很棒,雖然咬字還不太清晰,台詞功底卻很好,演技自然,很像男版的蘆田愛菜,嬰兒肥撲閃著水汪汪的大眼睛惹人憐。弟弟那一句「可我只有你啊」。共情能力太強了,更是讓人潸然淚下。
電影我的姐姐中,除了女性角色,男性角色也很有特點。肖央演技越發精湛了,演什麼像什麼,將啃老放盪不羈的人物展現的淋漓盡致。電影里他雖然是個不靠譜的舅舅,可他也有柔軟一面,那就是在自己女兒面前卻比安然的爸爸更像爸爸。
雖然不喜歡重男輕女的思想,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
喜歡的理由:個人對於姐姐這個角色也是深有感觸,該影評把姐姐重要的語言、情節有提及,也有一些見解,包括除了女主安然之外,還有姑媽、弟弟和肖央的提及,也是有跟隨劇情發表觀點。不過,不喜歡重男輕女也是正常現象,但是現在這種現象依舊存在,只是形式上可能發生了變化。《我的姐姐》這部影片也許並不能讓所有人認為這是一部非常耐看的片子,但還是使我這種有著姐姐身份的人潸然淚下,朴實的情節也可以打動人。
㈥ 李銀河評《我的姐姐》,她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怎樣的
《我的姐姐》剛上映就受到了一致好評,不僅題材反映了當下最現實的社會問題,而且演員的演技也堪稱一流。以姐弟之間感情的轉變為題材,不僅反映了當下青少年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而且也從側面反映了父母對於男孩與女孩的區別。
李銀河作為資深影評人,在這部作品剛上映的時候就大肆贊揚了這部影片。因為從影片的開端到高潮再到結局,沒有一丁點兒的累贅,反倒是情節緊扣,深入人心。
張子楓的演技確實很好,她讓一位同時失去父母,還需要帶著年幼弟弟的女孩演繹的十分逼真,所以為此她剪去了一頭長發,為此也去醫院實習,目的就是讓自己更加貼近姐姐這個角色,所以我們才能看到如此精彩的作品。
而好的作品才會讓人感悟頗深,想必李銀河也正是看了作品之後,才會認為這部作品非常值得一看!
㈦ 如何評價電影《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是一部揭示社會倫理及其變遷的深刻之作,影片圍繞著女主人公姐姐究竟是去追求個人事業發展還是撫養幼弟的艱難抉擇逐步展開,背後的邏輯是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人們所面臨的個人本位價值觀、人生觀對傳統的家庭本位價值觀、人生觀的激烈撞擊。影片通過一系列戲劇性沖突為我們揭示了這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即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正在發生深刻的改變,一個現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的新秩序正在形成 [23] 。該片的開放式的結尾可以稱得上「絕妙一筆」 [25] 。(社會學家李銀河評)
影片中兩個姐姐互訴內心的一場戲展現出兩代女演員細膩而精到的演技,貢獻了影片最大的淚點,同時,也是這樣一組人物的映照關系,讓影片全然跳脫出一個個體命運的悲劇,而展現出一個龐大而久被忽視的群體樣貌 [23] 。(澎湃新聞評)
影片呈現在公眾面前的赤裸裸的現實問題,目前它或許不能也無法解決,但由此引發的思考,對「姐姐」這一身份的審視,對女性困境的正視,對重男輕女的透視,遠比一個理想的結局更重要、更深刻 [24] 。(紅星新聞評)
該片能夠打動人心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正在於對於人的復雜情感的准確描摹,失去父母的姐弟在其後的相處中那種雙向的靠近,原本受傷害有怨氣的姐姐在糾結中對於親情的絲絲體會,一切繁復微妙都被創作者細膩准確地呈現給觀眾 [25] 。(中國新聞網評)
該片是對於青年女性成長經歷一次深刻剖析,並且尖銳地觸及很多令人關注的社會議題 [26] 。(新華社評)
電影後半部分感受親情血濃於水,在撫養和放棄之間的掙扎抉擇是非常直戳淚點的。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每個人物的形象刻畫都非常立體出彩。導演和編劇做這部電影想傳遞的也不是批判,而是一種展示,讓觀眾看到,這種困境中的女孩真實經歷的痛是什麼。這是對特殊語境下出生和成長的女孩們的縮影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