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一節中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綜合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各方面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在這一理念的觀照下,今日教育呈現出綜合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發展趨勢,而影視藝術是當今世界最富魅力的綜合藝術,它融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攝影等藝術精華於一體,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又由於電化手段的日益簡約化和便捷性,以及其教育成本的合理,使得影視教育借重電化媒體的長處也日益明顯。這無疑決定了影視鑒賞與新型教育模式的必然聯姻。在這種背景與趨勢之下,我們必須要關注這樣一個新的教育課題:即如何多層次,有步驟地提高學生影視文學的鑒賞能力。
就如魯迅先生預言的那樣:「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成為這樣的。」影視藝術因其多元綜合的特點,所以可以對學生進行多視角、多方位的能力培養,突破單純課堂教學模式和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把影視作品多層次、有步驟地引入課堂,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顯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影視文學的鑒賞能力,加深其人文素養,從而達到觀看影視作品——形成感性積累——增進鑒賞能力——提高人文修養的教育目的。
從教材與影視作品的結合入手,感受影視的超文本魅力(觀看——感受——積累)
所謂「欣賞」是指具備了一定的藝術修養,對影視藝術的美學規律有一定的了解,加之欣賞者本人又有一定的生活積累與體驗,因而能從電影、電視藝術的各個層面,對一部影視片進行更深入的讀解,並在此基礎上通過「欣賞」,受到美的感染,在心理上得到愉悅。這就說明了如果學生對影視作品沒有一定的感受和積累,則「欣賞」與能力提高等等目標就無異於一紙空談。如何提高學生這方面的素質,就成了我們首先需要關注的問題。
我們研究問題都是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材和影視作品的結合,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學生們對與教材相關的影視作品的理解與我們對教材的講解可以互為參照,其間形成的異同則很可能形成學生對影視文學作品的初步感受力與經驗素材積累,從而引發其對影視文學塑造與深化功能的再認識。
僅以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與影視作品《祝福》相結合為例。
1、魯四老爺的「出行」
小說《祝福》中有對魯四老爺的描寫筆墨是極儉省的,但是通過其語言來描寫其形象的結論上很容易通過文本閱讀的出的,但與此相對的對魯四老爺唯一一次「出行」——找尋淘蘿的描寫,在以往的教學中是根本忽略的一個情節,也是學生們不會注意的,我們通過文本閱讀難以理解這次「出行」對其塑造究竟有什麼重要的意義。但是,當我們參照《祝福》這一影視作品時,這次「出行」的作用就會不言自明了,因為屏幕上的魯四老爺以他的神情與動作再加上語言與直觀環境的展現,便把我們通過文本很難把握的東西呈現出來了:祥林嫂有何不虞,魯四老爺是全然不放在心上的。他更關心自己的淘蘿,在關心著淘蘿的前提下還要維護自己外表的尊嚴,他是不「啊呀,米呢!」那樣大叫的,他是不會慌慌張張東尋西找的,他有更「周密的思考」、「細密的推理」、「明白的判斷」,就如一為同學在分組討論後發言時指出的那樣:魯四太太說:『祥林嫂不是去淘米嗎』,魯四老爺便有了淘蘿丟在河邊的判斷,可魯四老爺沒有說明,萬一推斷有誤,就會喪失尊嚴,所以只好親自出馬,表面上的若無其事掩飾了內心的想法,這完全可以從表演者的臉上察覺出來。人命等於零,淘蘿千鈞重,面子不可丟——這便是魯四老爺的全部價值觀念,也是封建倫理道德的主要內涵。我想,不借重影視元素,這樣的結論是很難得出的,同時學生的發現與分析問題的能力也不會得到如此充分的展現,學生得到了發現的樂趣,這種能力與思維方式也作為一種感受力積累下來。
2、祥林嫂的外貌描寫
《祝福》中對祥林嫂有三次不同的外貌描寫,作者對其頭飾、穿著、臉色、模樣、手腳和眼神都作了細膩生動的描寫,且三次外貌描寫各有不同。相對於電影而言,課文對人物的刻畫更為細致傳神。課上,為了使學生充分體會人物外貌描寫的成功之處,先讓學生們從文中找出對人物進行外貌描寫的語句,體會其深刻含義,並比較三次外貌描寫的異同,既而讓學生「有意注意」地觀看影片中表現人物外貌的鏡頭,進而比較小說與電影的肖像描寫的異同以及肖像描寫對展現人物精神面貌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藝術匠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通過將影視作品引入課堂,並與教材有機的結合,使得學生們更加勤於和善於思考了,同時他們經常可以在閱讀或寫作中化用一些他們接觸過的一些影視文學的手法,這充分體現了學生們材料積累與感受能力有了明顯的增益。
從進一步提高影視鑒賞力角度出發,分析經典影視作品(鑒賞——深入——影評)
由於有了前面一系列循序漸進的積累與鋪墊,所以在這個教學階段,我引入的影視作品都超出教材的范圍。在這一層次的影視活動實踐中,要引導學生在觀賞影視作品時超越形象思維,不僅僅停留於畫面的表層意義,充分發揮其想像力與聯想力,去挖掘畫面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去領悟編導演的藝術匠心。在這一點上要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鼓勵他們勇於獨立思考,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這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鑒賞能力大有裨益。
任何好的影視文學作品都是有其不易被發覺的隱性結構或稱未知結構的,而能否發現理解這個隱性結構是標志著一個欣賞者欣賞水平的高低。比如,一位同學看了電影《老井》後說:「這片子是說一個村子裡的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搭進了好幾條人命才打出了一口井。」這至多隻能算是「看過」,還說不上是「看懂」;而另一位同學說:「這部電影雖然講述的是老井村幾代人,尤其是旺泉的故事,但它是通過一個村子、一個人的命運,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和中華民族為了爭取生存而頑強斗爭的精神。」那麼這位同學就是會「鑒賞」電影的人。
在此階段我主要選取了兩部作品:《阿甘正傳》和《老人與海》
一位以前看過這部影片的同學在他的影評中寫到:「以前看這片子,總覺得傻乎乎的阿甘受到命運的關照、最終成了一個富翁。而現在再來看這部影片卻會有不同的感覺,覺得這個影片是要通過阿甘傳奇般的經歷,不僅闡述了一個人往往只有不計得失、才能成功的道理,更主要的是通過阿甘的經歷,把美國幾十年的重大歷史事件貫穿在一起,表現了它們對美國社會的沖擊和影響。」我欣慰的看到,這位同學不僅是「看懂」了電影,而且已經成長為一個會「欣賞」電影的人。
另一位同學在看完《老人與海》之後,在他的影評中寫道:「這部電影,內容很簡單,說的是一位住在海邊的老人,生活無依靠,以打漁為生,日復一日,總想打一條大魚,賣更多的錢。一天在打漁時果然遇到了一條很大的魚,老人靠自己的力量和熟練的技巧把大魚給制服了。因為這條魚實在太大,老人無法立即將其拉入船艙,只好將魚拖在船的後面。由於這條魚在捕獲時,身上被魚具弄出了血,對此非常敏感的鯊魚將魚肉一口口吃掉。當漁船到了岸邊,老人捕獲的這條大魚只剩了一條骨架。老人拖著疲憊的身體,緩慢地走回了那位於海邊的小屋。夜晚很快進入夢鄉,還夢見了一隻獅子。這個作品的偉大何在?是對老人捕漁技術的描述,如何與大魚搏鬥,還是對大海與波浪的生動敘述,我認為都不是。主要因為是作品有它的深層含義。老漁夫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兩種爭論,各有其理,但沒有結論。說漁夫是勝利者,但沒有實際意義的收獲;說老漁夫是失敗者,而他以自己的力量和技巧戰勝了一條很難捕獲的大魚,顯示了老人的能力和智慧,又做了獅子的夢。影片以更加直觀和富於震撼力的方式給我們留下了永久的無窮無盡的爭議。」
面向21世紀的藝術教育格局中,影視藝術教育的多層次發展將成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沒有理由忽略它的存在和發展!實踐證明,多層次,有步驟地將優秀的影視文學作品引入課堂的嘗試是深受學生歡迎的。有位學生在周記中寫道:「上影視欣賞課,我們既緊張又鬆弛,在一種全新的教學氛圍中,我們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我想這是對我們工作的一種肯定與鼓勵。我堅信,隨著實施素質教育和語文教改進程的不斷深化,提高學生對影視文學的鑒賞能力這一課題將會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同人的關注,這方面的研究也將得到不斷的深化與完善。
⑵ 如何教好電影課,並使其更有趣
我是個學生,從我的角度,我覺得我心目中
有趣的電影
課,首先是要在課堂上看到我想看的電影.從老師的角度來說,學生一旦在上課開始的時候看到自己感興趣的電影從而產生了對這次課的興趣,那麼教好這堂課已經成功了一半了.換句話說你首先要了解學生對什麼樣的電影感興趣,千萬不要把你認為學生會感興趣的電影直接拿到課堂上去播放,重要的是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再者,從我們學生的角度,絕對不喜歡老師在電影播放的過程中暫停電影而講話,這樣會使我們很有抵觸情緒,你講的再多再精彩,學生聽不進去也是很自然的事.從老師的角度,這種情況就可以把電影減成幾個片段,在電影開始播放的時候給學生們說好是按片段播放,中間你要講解一些知識.這樣的話學生就不會有抵觸的情緒,自然上課的效果會好很多.最後,要使課堂更加生動,老師可以在電影播放完以後組織學生表演裡面一些片段,可以同時播放電影片段,關掉對話,只開背景音樂,這樣會更有趣.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仍然可以講解一些電影知識.雖然這個建議可能對電影課本身沒太多實際意義,但是可以增加學生對這堂課的喜愛程度,自然對以後的教學很有幫助.
以上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應該對你有所幫助.內容可能不太詳細,不足的地方你可以提出,再把你的教學方式說給我聽聽,這樣對症下葯會更有針對性.
⑶ 影視鑒賞課怎麼上
大部分時間都是電影欣賞;一般來說上這個課程的老師都有一定這方面的素養,所以選擇的電影都是國內、外可欣賞性較高、藝術價值較高的電影;所以上起來也比較
⑷ 如何提高電影鑒賞水平
想要提高自己電影鑒賞的水平必須要多看一些優秀的影片以及學習專業的影視鑒賞知識。
第三,觀看大量的優秀電影作品。想要提升自己的電影鑒賞水平,必須要建立在自己觀看過一定數量的電影之後。在學習過一定理論知識之後,必須要落實到實踐當中,並在實踐當中不斷地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觀看電影的時候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分析電影鏡頭等一些專業知識,並且把這種行為培養成一種習慣。對於自己的電影鑒賞水平是有很大提升的。
⑸ 如何進行影視鑒賞
如何進行影視鑒賞?
現在越來越多種類的電影出現在人們的面前,人們可以在電視上面或者說是在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等之類的設備上面去選擇它們的分類。我們通常看的電影大部分都是動作喜劇,懸疑驚悚等等之類的。那麼這些不同種類的電影也是擁有著很多不不相同的故事,組合成了一系列的欄目。那麼在這些不同的電影當中總有拍攝的特別好的,讓人們所了解所知道的也有一些拍攝的並不是特別優秀的。那麼如何才能見上出這一部影視作品?他是否唯一部經典或者說是它是否為一部特別好的影視作品?
首先,當我們在觀看一部電影的時候,可以先去了解它的主角的名稱,或者說是去了解這一部電影所講述的這一個故事,有的時候這個故事是虛構的,是編劇們通過自己的想像去捏造出來的人物,捏造出來的時間地點,捏造出來的故事情節等等。當然了,也有一些電影,他們是根據真實的題材,真實的人物真實所發生的故事情節。那麼當你看一部有關於真實的故事的時候,那麼你就會可可以通過了解從其他的渠道,比如說是圖書館當中了解他們的故事,比如說拍攝一部 歷史 題材,講述一個 歷史 。時性的人物,那您可以在史書當中找數關於他的故事。如果這部電影所拍攝出來的情節與實數當中的很相似,或者說是通過一些修改讓這個人物的形象更加的偉大,這個故事的內容更加的精彩更加的豐富,那麼就可以鑒別出來這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非常經典的電影。這是一個可以通過。外界資料說的方法來鑒別來鑒賞這一部電影是好還是壞?還可以通過你自己的 情感 在你觀看這部電影之後,如果你有真情流露,那也是一種鑒別電影的好方法。
首先,看作品名字,讓人想到了什麼?看導演是什麼風格的,比如徐克,讓人聯想到的是奇幻武俠;成龍,激情武打,以身試險;姜文,一本正經的幽默,發人深審的對白,一代奇才!看參演演員,每個演員身上都有其獨特魅力,所以才會讓粉絲喜愛,這些不同氣場的演員,會演繹怎樣的角色?配合導演會發出怎樣的火花?這些都是需要在鑒賞前期思考的。
再看劇本,跟小說類似,時間人物地點,有無 歷史 背景,講述了什麼事件,事件想表達什麼?而關鍵之處在於,整部作品表現出來的意境就是導演與眾演員對劇本理解程度的深度!導演以怎樣的角度向觀眾展現劇本的核心!以怎樣的手筆挑動觀眾的觀影欲。而手筆就是導演的風格!對於收尾,是悲是喜,是毫無掩飾的裸露呈現,如《風語咒》等。還是留作懸念,讓觀眾品味,如《七十七天》等。有多少觀眾便有多少結局。
(個人拙見,如有同道,請關注,一起品味影海中的各方世界!)
如何進行影視鑒賞總分11類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什麼叫電影
電影,也稱映畫。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現起來的一種現代藝術。是一門可以容納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像、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綜合藝術,但它又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他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極強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他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
二、電影的前身
我國勞動人民在很古以前就有了類似的電影發明。在我國古代流傳很久的皮影,可以說就是現代電影的先導。皮影戲和走馬燈傳入歐洲後,歐洲人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研究,最後發展成為電影。而現代的電影也就是19世紀末首先在法國誕生的。
三、電影的類型
常用的劃分影片類型的標准有三個:場景片、情緒片、形式片。
那麼場景片有分為幾大部分的:犯罪片、黑色電影、 歷史 片、科幻片、 體育 片、戰爭片、以及西部片。
情緒片也有分為幾大部分的:動作片、冒險片、喜劇片、劇情片、幻想片、恐怖片,推理片、愛情片、以及驚辣片。
最後就是形式片了:動畫片、傳記片、記錄片、實驗電影、音樂片、以及我們常見的短片。
還有影片中的細節,比如:長鏡頭、空鏡頭、服裝、現場道具、行為表現、情節、人物性格、導演風格、表演風格、思想評論以及人物評論、美學評論等等重要樣式。
鑒賞影視作品要有深切的感受,理解思維活動和過程。要從藝術本身形象的具體感受出發,實現由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認識飛躍,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豐富。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過去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另外和一個人的教育經歷,成長經歷也密不可分,希望對你有幫助!另外在現實生活中可以多去參加藝術鑒賞,古玩字畫的學習和了解,演出也可以觀摩,提高自身的體驗感!
我是中大的,陳老師的班。嘻嘻。都是自己寫的,只要認真看一步電影,其實是有很多東西可以寫的。老師在課上說的鑒賞角度有四個:
1. 從影視藝術的發展史進行鑒賞;
2. 從影視文學的角度進行鑒賞;
3. 從影片的製作的角度進行鑒賞;
4. 從地域板塊的角度進行鑒賞。
希望能幫到你哦~~
我覺得要從它的整體感受,影片背景,導演的構思,你要去了解這個人,你要去分析電影的銜接,去贊美每一個細節,去分析演員的演技而不是他們的長相,要以一個局外人的眼光看待那個時代,對比理想與現實,適當的批判,除此之外你自己要入戲,要被感動,這樣你才能寫出來自己真實的感受。
個人淺見
⑹ 小學生如何上英語電影欣賞課
選一些經典片段來講吧,一部看完時間不夠的。
最好是能引發小孩看原版電影的興趣。
建議《獅子王》英語版的。
⑺ 如何進行影視鑒賞
剛開始多看一點其他人的鑒賞視頻和書籍,最關鍵的是你要有社會閱歷,有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價值觀
⑻ 英語電影賞析課應該怎麼上可以放些什麼類型的電影呢詳細些
有這樣一部小說叫做《飄》,讀過的人都感動不已。有這樣一部電影叫做《亂世佳人》,看過的人無不為之動容。故事發生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如此動盪的年代,卻孕育了一場偉大的愛情,而這場愛情之所以偉大,只因為它誕生在戰爭年代。
《飄》,如此為這部暢銷小說命名,象徵女主人公的命運也只是短暫的曇花一現,一切終將成為泡影,隨風而逝。《亂世佳人》,如此為這部好萊塢大片命名,亂世,一個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為背景的電影,佳人,一位高傲、美麗的千金小姐為主人公,象徵即使擁有幸福,最後所有的一切也只能隨著南方塔拉庄園美夢的結束而終結,曠世的愛情也終於破滅,此情只可成追憶。
早在幾年前,我就有幸拜讀了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說《飄》,但那時卻無法體會出作者的深刻含義,只是很喜歡《飄》這個名字,她帶著淡淡的哀傷和感懷,似乎又帶著對女主人公的命運的悲嘆,卻不知所謂的「飄」並非指的單獨的個體,他(她)們是一群人。他(她)們自命不凡,一切都相信自己,雖然擁有強大的靈魂與軀體,卻無力抗爭冥冥中命運之指的輕撥倩弄,最終還是用一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他(她)們失敗了,卻始終相信有明天,這成為了他(她)們失敗的主要原因。
幾年後的今天,在我第一次觸碰到由《飄》改編的《亂世佳人》時便被那凄美的愛情深深吸引,然而,《亂世佳人》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永恆的愛情蘊於宏大的戰爭中」的主題,還有它光顯之後的深思。南部種植園經濟由興盛到崩潰、奴隸主生活由驕奢淫逸到窮途末路、奴隸主階級由瘋狂挑起戰爭直至失敗死亡、奴隸制經濟為資本主義經濟所取代這一歷史規律從《亂世佳人》中得到體現。從影片中,我了解了瑪格麗特·米切爾《飄》中真正所要傳達的是:珍惜身邊美好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爭取。正是這樣的主題帶給人們的震撼,造就了好萊塢電影史上最值得驕傲的曠世巨片,奧斯卡史上一個不可逾越的「至高點」。
《飄》與《亂世佳人》,不同的文學題材,卻共同描述了一個對於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無動於衷,直到失去才真正懂得了里自己真正需要的,然而幡然醒悟之時,青春、愛戀、以及愛人的火熱的心和眼神卻已幾乎全盤淪陷。即使是女人中的極品斯佳麗都不能免於如此大慟,只因為無知的驕傲,這樣的悲涼一演重演……
佳人以如風而逝,留給我們的卻是沉重的思考……
⑼ 一門選修課叫心理電影賞析,大家覺得怎樣能把它上好,提點建議!
多看心理電影,比如第六感,通天塔,阿飛正傳,荊棘鳥,捫心問診,這些都不錯。
然後是看看心理學的書籍,總之呢,還是看你有沒有興趣了,有興趣肯定能學好,不太喜歡的話不用急,期末看老師劃的重點而定吧。
⑽ 如何在《影視鑒賞》課程教學中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養
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豐富,現代人落入商品崇拜的泥潭中,人品人格也在逐漸失落,精神境界也在逐漸降低。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目前已成為教育中的一個熱門話題,針對教育改革和思政教育中的薄弱環節,通過充分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為人文素質的培養提供新的視角。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強調了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家楊叔子先生曾說:「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會一打就垮;沒有人文精神、民族傳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不打自垮。」
一、人文素質的內涵
人文科學,最早出自於拉丁文,即Humanita,系指人性、教養。在我國「人文」一詞最早見於《易經》、《周易.賁卦》中稱:「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明確提出「人文」概念,「天文」指自然之理,「人文」指人事之理,也就是人性教化。關於人文素質的內涵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進行討論。人文素質是以文化為底蘊,以人為主體的、內在的、本質的社會文化綜合能力。人文素質是一個人外在精神風貌和內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也是一個現代人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因此,人文素質的教育在當代具有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二、高職院校加強人文素養的必要性
(一)思想教育不深刻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大學生的價值體系、理想信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沖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想認識較感性,深度不夠,思考問題較簡單,學生文化底蘊不足,缺乏做人做學問的根基,抵禦各種錯誤思想文化的能力也較差。此外,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不注重個人儀表,溝通不講技巧,舉止隨便。
(二)缺少對多元價值的挖掘
在高職學生的培養中過度重視技術的學習和掌握,缺少對多元價值的挖掘,忽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導致學生人文精神的薄弱。所以我們就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學生在大學教育期間就是建構仁義濟世、敬業樂群、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文精神,為其未來走向社會,擔負社會責任打下良好的精神文化基礎。
(三)思想教育中
偏重專業知識與技術,忽視人文知識學習,過於注重知識、技術、技能的傳授,忽視學生生活態度、情感、思想品德、價值觀等人文精神的培養。專業設置范圍相對狹窄,忽視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基礎單一,難以滿足社會所需的復合型、綜合型和創新型人才的需要。過於注重社會價值,忽視個體價值,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教學改革發展的要求
由國家教育部制定,國務院批準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指出實施素質教育,是面向21世紀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整體目標。
教育部在《關於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闡明了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明確了文化素質教育的定位和內涵,指出當前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重點在人文素質教育」和「提高全體在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
因此,當前我們所強調的文化素質教育重點是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其核心始終是如何做人,包括對生命價值、生命意義的追尋,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探尋等。
三、發揮傳統文化功能,促進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一)課內外結合,豐富課程教育體系
高職院校若要實施素質教育,通過通識教育,拓寬基礎課程,精煉專業課程,擴大選修范圍。通過教學內容的更新,課程體系的調整,實現課程的綜合化,利用地方傳統文化提升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
傳統文化不僅廣泛地存在於社會生活中,歷史文化古跡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生動記載了中華文明演進的軌跡。學生通過班級活動、社團活動、探訪文化古跡、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來學習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發揮地方文化的教育功能,通過觀摩 學習,不斷提高人文素養。
(二)提高教師的素質,發揮榜樣和示範作用
具有愛崗敬業、樂於奉獻的精神和高尚品格大學教師,其文化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行為方式,對其未來的人生發展成長成才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提高高職院校教師自身人文素質,是在專業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根本基礎,提高整個學校文化品位。
(三)嚴格考核,廣泛開展傳統經典閱讀
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薄弱原因在於讀書少,學習習慣差,課余時間用於讀書的時間很少,閱讀的主要書籍類型是言情小說等,傳統經典著作涉及很少。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嚴格的考核要求,倡導經典閱讀,傳播文化精髓,或者是通過探討熱點問題,提高學生們的人文素質。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校園人文氛圍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在向上、文明、充滿人文精神的校園文化生活中,發自內心熱愛祖國文化,樹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尊和自信。通過組織書法、辯論、演講、歌唱、戲劇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對人文學科的興趣;通過舉辦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系列講座,營造學術氛圍,加強文化環境建設。
(五)通過傳統文化,加強學生禮儀的塑造
禮儀是一種日常生活的行為,是一種待人處世的態度,是一種素質涵養的體現。通過學習,使學生懂得在不同場合的禮節,學習關於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禮儀規范,在言行舉止上表現出較高的人文素質,達到內在文化修養與外在禮儀的完美結合。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用中華傳統文化中去引導,培養成為講文明有禮貌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塑造學生文明禮儀習慣,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和對審美情趣追求,在潛移默化和不斷強化中培養個體綜合能力,實現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完美統一,從而更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