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贊美電影藝術的句子
1、蒙太奇是通過鏡頭的組合表現事物和表達含義的藝術。
2、無論在電影或戲劇中,任何事件只要基本要點得到表現,就會引起幻覺。
3、在電影手法上存在著兩種形式的差別,一種形式在電影中相當詩的語言;另一種形式相當於於小說的語言。
4、物色演員第一是形象、氣質,第二才是演技,觀眾首先相信他"是"才行,不"是",演技再好也白搭,這與話劇不大相同。
5、鏡頭角度不僅決定著能否吸收演員的表演,更重要的是它能賦予對象以附加的含義。
6、特寫鏡頭所表現的內容最具體,然而,它讓你理解的含義卻最抽象。
7、把無論兩個什麼鏡頭對列在一起,它們就必然會聯結成一種從這個對列中作為新的質而產生出來的新的表象。
8、照相的本性存留在電影的本性之中。
9、電影終於滿足了按照世界本身的形象來重新創造世界的觀念和願望。
10、通過鏡頭看事物和用肉眼看事物是不同的,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就是通過鏡頭看事物有一個方框,而肉眼則沒有。
11、一部偉大的影片是一部含義如此清新、富於想像、引人入勝或令人激奮的影片,它使我們對人生有新的看法。
12、近景、特寫是電影演員的基本功。
13、演員的這門藝術不同於其它的藝術,只有自己的身心才既是創作者,又是創作的工具和創作的成品,所謂一身而三任焉。
14、就其呈現方式而言,電影"猶如"夢境:它創造出一個虛幻的現在,一種直接呈現的過程。
15、鏡頭調度與演員調度的有機結合,是電影場面調度的基本要求,也是電影場面調度與舞台場面調度的重要差別之所在。
原文出自:作文章網:https://www.zuowenzhang.com
16、鏡頭代表著眼睛,但它代表著兩種眼睛,一種是觀眾的眼睛,一種是劇中人的眼睛。
17、電影之成為獨立的藝術,是從視點的解放開始,因此,,電影也被稱為視點的藝術。
18、電影和電視是自由藝術和美術的特殊結合。
19、導演是作家,是用鏡頭寫作的作家。
20、在一部好的電影中總會有真正的戲劇因素。
21、電影創作以導演為中心,這是已被世界公認的一個無可爭議的電影藝術規律。
22、電影畫面既是平面的,又是立體的。
23、電影既如雕刻、繪畫等是視覺藝術,又如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以視覺為主視聽結合的藝術。
24、凡是好的演員,他們首先都具備兩條最起碼的基本功:一條是在鏡頭前比較放鬆;一條是拍攝時注意力集中,能夠很快地進人規定情景。
25、影片能講述一個故事,它的威力即在於此。
26、一般地說:舞台允許,並必須具有虛擬性,而電影則絕不許可。
Ⅱ 如何以電影角度評價電影
在影片中可評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評主題、評人物、評細節、評場面、評藝術特點、評電影語言的運用等;就多部影片來說,可綜合評論一系列影片,闡明某一時期電影藝術創作的傾向和特點;可綜合某一類影片(如驚險片、探索片等)進行評論;可綜合同一類問題(如古裝片的雷同化等)進行評論;另外,還可以進行電影專評,如評編劇、評導演、評演員、評攝影、評美工、評音樂等。
面對這些可評的內容,初學寫影評的中學生具體應如何處理呢?最好的辦法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抓住影片中給自己留下印象最為深刻、最能激發自己寫作慾望的問題來寫,這樣便於對問題作深入細致的評論,忌面面俱到。
影評寫作可以有長有短,可著眼於一部影片的一個鏡頭,也可以著眼於一種電影現象。對於我們高中生來說,要對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評價比較困難,練習寫影評,可從評論一個人物形象、一個情節、一個場面入手,可對演員演技、拍攝技巧、導演意圖、影片風格、色彩、語言、音樂等進行單一的評析。隨著寫影評水平的提高,就可對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學生、教師、軍人等銀幕形象發表看法,也可以從縱向談某一階段電影的回顧或某一體裁電影的回顧,分析其得失;或從橫向談某一風格的電影,如西部電影、賀歲片、娛樂片等,或橫縱向結合,談一個導演的風格,如謝晉模式、張藝謀現象等。初涉影評寫作不宜貪大求全,而應從一點一滴寫起,思考挖掘,連綴成篇。
2、如何評
第一,捕捉住感受點。一部電影涉及的方面很廣,需要品評的著筆點很多。這就需要對電影反復回味思考,用心靈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動人的地方,並使之在自己的筆下得到理性的升華。如觀看了《泰坦尼克號》,不能只簡單地敘述這場愛情故事,而要從主人公生與死的考驗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第二,抓住細節,詮釋其深刻涵義。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如《大轉折》中先後三次出現蔣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現都預示著國民黨軍隊下一次的失敗,通過三次背影的刻劃,將蔣介石政權日薄西山的局面富於象徵性地體現出來。
第三,立意要新,開掘要深。寫影評要有新意,要有獨到的見解,抓往要點,自感而發。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內容,結合台社會現買;二是要准確把握住影片的精神
Ⅲ 如何評價一部電影的藝術性
場景。包括色彩、燈光、服飾、音樂等方面,在場景方面國內藝術造詣最高是我們的國師張藝謀,就拿他的《十面埋伏》來說,每一個畫面都是一幅畫,都可以拿來當牆紙,色彩運用得是出神入化。
Ⅳ 如何評價《地球最後的夜晚》等藝術電影不被大眾認可的現象
刷了這部電影,看到大家還沒有一個好的攻略,盡是些吐口水的,下面為大家整理出一個大概的輪廓出來,希望各位可以真真正正去看一下這一部電影
下面分為情節的解釋和劇情的解析,沒看得懂劇情的可以直接跳到最後。
電影的主題是圍繞著羅泓武這個人物展開的
有以下幾點概念跟大家分享一下以便後面的情節描述
1.羅泓武=白貓=男主,影片中的幾個名詞都是一個人,我們把人物形象重合為羅泓武一個人以方便敘述
2.假設讓大家把自己昨天的夢境描述給別人聽,可能只能說出其中一個或者幾個片段,幾個小時的夢境很多的是你描述不出來的混亂的片段,沒有時間,沒有情節,但只有你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夢,並且也只有自己才能整理清楚你自己的夢境。
情節1.
羅泓武一家從小住在礦洞之中,因為父親平時在山中打獵(礦洞中小羅泓武頭戴牛頭骨面具),所以家中有槍,這也交代了電影開頭一車蘋果中有槍
情節2.
羅泓武媽媽跟他說帶著火把去偷蜂蜜可以不怕蜜蜂,其實是媽媽以此為借口掩蓋自己偷情的事實(火把其實是偷情的信號),並最後和養蜂人私奔,最後一個人住在山中(羅泓武擔心她住的地方有泥石流)
情節3.
凱珍不是凱里本地人(羅泓武兩次提出她的口音不是凱里本地人),凱真的男朋友小建真實身份是人販,凱珍被男友小建賣給左宏元做情人,迫於左宏元的勢力凱珍就一直留在左宏元的身邊(凱珍獄中好友口述)
以上情節大部分為電影3D段情節,3D段情節才是故事的開始,從這里開始才有羅泓武和凱真這兩個角色,劇情也借用台詞
「我以為這是故事的結束,卻沒想到是故事的開始」
劇情:
回歸凱里:羅泓武接到父親的死訊趕回凱里奔喪,後媽告訴羅泓武:貨車歸他,餐館歸後媽(羅泓武親媽在他幼時和養蜂人私奔),羅泓武便開車貨車在凱里閑逛;
初到凱里-凱真被男友小建(文中獄友稱老A「老尖」)賣給左宏元後改名叫萬琦雯,左宏元在凱里勢力大手下眾多,迫使萬琦雯不敢一個人出逃,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外號叫「白貓」的羅泓武,並保持著地下戀情;
計劃私奔-
版本一:日久生情互訴理想下,萬琦雯告訴羅泓武,自己有了他的孩子,羅泓武便想帶萬琦雯離開凱里離開萬琦雯,在羅泓武的信誓旦旦下,萬琦雯心思動搖,與羅泓武策劃偷走左宏元的錢財一起私奔,計劃中羅泓武讓朋友幫忙運一車蘋果去見左宏元,蘋果中藏有槍,羅泓武以備不時之需;
版本二:萬琦雯在平時的接觸中看出羅泓武性格耿直,想藉助羅泓武的力量擺脫左宏元,便謊稱自己有了他的孩子卻又立馬說自己以及打掉了,一步步誘導羅泓武帶自己私奔(這個版本從旅店老闆口述總結的「她是說故事的高手,不知道她說的哪一句話是真的,哪一句話是假的,她跟我說她天生就沒有生育能力」)
計劃敗露-私奔過程中計劃敗露,左宏元震怒,兩人被抓,羅泓武被左宏元殺害並拋屍礦洞,左宏元也開始了逃亡之路;
故事結局-萬琦雯找到機會逃出凱里,逃到一家不會讓她做噩夢的旅店,旅館前的路燈像太陽一樣亮堂,
(版本一:這是萬琦雯之前的理想之一
版本二:萬琦雯認為羅泓武被她所害,在這樣的環境下才不會做噩夢)萬琦雯就在這里住下來,從來不出房門,一直到沒有錢付房費,萬琦雯就用給旅店老闆一天講一個故事一直到兩人結婚,最後萬琦雯還是離開了旅店,在歌廳唱過一段時間之後便不見蹤影
觀影嗶叨嗶:影片被拍成了一場真實的夢,大量的記憶碎片堆積,來回穿插的描述,坐在影院中如同坐在自己的夢里,就是這樣,看完之後自己咀嚼了好幾遍,在劇情上不停討論推翻才理順「夢」里講的是什麼,
哎,真是好久都沒有看過這樣的電影了,如此迷人、如此妖嬈,如此危險的情節(明明可以拍一個普通電影賺錢的),卻又如此的讓人難以忘記。
Ⅳ 如何評價一部電影
1、先看劇本或者劇情梗概,了解電影拍攝幕後的故事,欣賞電影時能夠更深入了解人物及劇情。
2、把握每個人物每個細節的描寫,讓自己領悟到了什麼,評價一個電影主要是四個方面。
3、思想評論包括評主題,力求獨到見解,評現實意義,更側重於現實作用;人物評論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
4、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包括藝術樣式評論,藝術風格評論;電影特性評論,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等方面的評論。
Ⅵ 論述如何運用基本的藝術理論分析和評價一部好電影
1、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2、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3、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4、評主題。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題,從作品中體現出來,又包含著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評價,滲透著作者的美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世界觀。
5、評演員。演員對角色的表演 演員對角色的表演是在導演對影片的總體要求下進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時又是在自己對角色的理解的基礎上來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
(6)如何評價藝術電影擴展閱讀
可以說在電影百年的歷程中,創作啟發理論,理論推動創作,成為一個交互發展的過程。電影理論的發展和各次重要的電影創作運動緊密相關。蘇聯學派的探索、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實踐以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分別啟發了蒙太奇理論、先鋒派理論和真實美學的建立。
法國新浪潮運動與法國電影手冊派交相輝映,享譽世界。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深化了我們對電影的認識;電影作者論則強調了導演的核心作用,加強了對電影實踐的指導。而好萊塢的製片廠體制、類型片模式及後來的新好萊塢獨立製片是電影產業化的典範。
完全導演論則在電影作者論和製片人中心制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導演的完整職能以及與投資人的關系,建立了從新好萊塢、新浪潮到新生代的導演模型和導演資本制的應用原則。
Ⅶ 如何從電影藝術的視聽語言角度出發評價電影
我是學影視專業的,剛開視聽語言這門課,感覺不怎麼難。
首先應明確什麼是視聽語言!
視聽語言大體分為:1、視覺語言—畫面,2、視覺語言—鏡頭,3、聽覺語言—聲音
畫面指取景方法和景別,就是近景、中景、遠景、特寫什麼的,還有就是光和色彩,冷色調還是暖色調,背光還是側光等的;鏡頭指拍攝的角度和方法,與攝影機的運用和場面調度有關,最後聲音,關鍵就是要明白聲音與畫面的關系,聲音對影片氛圍的表現有何作用。
評價電影時應該從整體和經典片段兩部分入手,以經典的片斷為主體進行分析評價,緊緊圍繞畫面、鏡頭與聲音三個方面就不會錯了。
推薦你參考一下我們教材,鄒建著《視聽語言基礎》書中的下編——影視作品分析,看看對你會有很大幫助的!網上有這本教材的全文,很方便查找。
視聽語言大概就是這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提醒你可以直接在網上搜索「影視作品鏡頭(畫面)運用分析」找其中有用的部分就行。
Ⅷ 如何運用基本的藝術理論分析和評價一部好電影
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評片名,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
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
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2)評導演
1)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 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片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 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4)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3)評主題。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分析主題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第二、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第三、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8)如何評價藝術電影擴展閱讀
電影的起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
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Ⅸ 《阿飛正傳》評分很高,作為一部文藝片,如何評價這部電影
《阿飛正傳》王家衛的第二部電影,但卻是第一部帶有其鮮明的個人風格的電影。雖然票房不佳,但卻贏得了金像獎多個大獎。王家衛在收獲榮譽的同時,片中主演也各自迎來演藝生涯的轉機。
電影的價值在於它帶給我們的覺察,在每一個因找不到存在價值的虛無者心中投下一顆石子,激起一陣漣漪,隨著漣漪盪開,人們的心中也有一些部分感受到了波動。讓我們嘗試思考是否我們終其一生也都在尋找。尋找自己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價值與意義,尋找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佐證,尋找一個無條件愛著自己的母親,也在尋找一個值得為之心甘情願付出所有的歸宿。
Ⅹ 如何評價電影《百鳥朝鳳》的視聽藝術
電影告訴我們傳統文化不被人們所珍視,我們要保護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呢,告訴了我們明眼人都知道的結論卻沒有培養我們這種意識,我們需要的是過程,如何去保護傳統文化,如何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呢?
當然傳統文化有很多是非常優秀的,但希望它以一種喜聞樂見的方式遍布我們的生活。最近大熊貓終於不是瀕危動物了,還是蠻觸動的,我們需要的更多是一種意識,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