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鳥朝鳳》這部電影拍攝的怎麼樣
這是一部改編自肖江虹同名小說《百鳥朝鳳》的影片,從拍攝手法和鏡頭運用上並沒有特別的突出部分,但老一輩藝術家的演繹都是細膩入微的,那種傳神的感覺不單是從肢體動作表現出來,更是要從表情里從眼眸里迸發出來,那種恬淡又富人情味的感情,竟是不需要太多刻意的特寫鏡頭便躍然於鏡頭之外,走進觀眾的心裡。所以讓觀影者給出了非常高的評分!
本片講述老一代嗩吶藝人焦三爺是個外冷內熱的老人,看起來嚴肅古板,其實心懷熱血。影片表現了在社會變革、民心浮躁的年代裡,新老兩代嗩吶藝人為了信念和堅守.主要以兩個部份貫穿了整個劇情!
《百鳥朝鳳》它用真實帶感的實景拍攝、真實帶感的實景將鏡頭里的畫面烘托得恰如其分。
在畫面上,影片採用實景拍攝,室外場景大多運用自然光。這樣真實地呈現了山水田園詩般的環境,金黃的麥田、碧綠的湖水掩映在蘆葦叢中、還有螢火蟲在田裡飛舞和高速拍攝盪漾的鞦韆,村莊在導演的鏡頭下真實又美麗,將觀眾拉回了那個如詩如畫般的年代裡。
拍高速飛行的鳥,首先是對相機和鏡頭有一定的要求。其次是拍攝經驗!
常見的拍鳥相機,佳能有1Dx搭配640鏡頭,尼康有D500,D5,D850相機,搭配428,640,856定焦鏡頭,變焦鏡頭有尼康200-500,還有一些副廠鏡頭適馬150-600,騰龍150-600鏡頭。
其實拍鳥不一定非得用高端大炮不可,好的相機和鏡頭拍到的照片確實效果好,但是如果就是圖個開心,經濟條件又有限,一般的設備也可以給您帶來好心情!
這張照片我當時用的是尼康D810配尼康200-500鏡頭。照片拍攝於北京南海子公園一期。這款相機的快門速度只有每秒6張!改成DX格式才每秒7張!但是也可以拍到飛板的鳥!
這是北京北海公園拍的照片,當時用的是,尼康D7100搭配騰龍150-600-鏡頭。優勢是距離鴛鴦比較近!我用的是1600的快門速度,光圈f8,感光度自動,這樣的曝光組合!
這張大麻鶼的照片拍攝與北京奧利匹克公園,用的是尼康D810搭配原廠200-500鏡頭。拍鳥時主要是了解鳥的習性,知道它要飛行前的姿態,它一動就開始連拍。為啥要感光度自動呢,它一移動光線的條件就會變,現調整參數根本來不及 。如果感光度自動,隨著光線條件的改變,感光度自動調節 ,那麼得到的曝光就會通過感光度升降而變得正確。
我拍鳥1年多,個人經驗是:只要有長焦鏡頭配任何一台相機都能拍,但拍攝成功率和質量,就與相機性能和經驗相關了。
裝備上,要想拍攝成功率高且畫質好,就需要對焦快、追焦強、連拍速度快、銳度高的相機,最專業且新功能最強的全副相機有:佳能1DX3,佳能R5,尼康D6,索尼a9II,半幅相機有:佳能90D,尼康D500,此外,奧林巴斯、富士、松下,也有拍鳥的機型,且其中的預拍功能特別適合新手。如果有攝影基礎且預算充足,建議一步到位,直接買最好的相機和鏡頭,如果是攝影小白,建議先買半幅機練手。
拍飛鳥除了有拍鳥裝備,還需要經驗,對鳥的飛行方向、速度要有預判,鏡頭跟著預判走,此外,參數設置,特別是快門設置關系拍攝的清晰度和效果,也要根據鳥的飛行速度來設置快門。具體內容很多,這里不展開說了。
放幾張我自己拍攝的飛鳥片。
推薦索尼a9加200/600鏡頭組合,應該是目前打飛版鳥最具性價比的組合。
主要特點,追焦能力強,連拍速度快,對焦速度快。重量輕,一般男性臂力就可以手持拍攝。成像質量在這個價位也非常不錯了(但肯定比不了定焦鏡頭,價錢也差遠了。)
附圖一其實拍了十二張,因重疊太多,才放了這幾張上去。圖二是距離七米左右拍的大翠,沒裁過,原圖,懂的人會知道這種拍攝難度(對機器的對焦追焦能力要求極高)。圖三是拍的飛版夜鷺,可以數毛的飛版,而且可以看出色彩表現和焦外都還不錯。
拍攝飛鳥,器材因素分相機和鏡頭。
相機要盡量做到高速、高感,連拍性能強,鏡頭則要盡可能大光圈、長焦距。具體指標,不贅述了。
然後,能否拍好飛鳥,重點還是相機背後的那個頭。
我覺得要拍好飛鳥,有幾個因素必須可控。首當其沖是快門速度,其次是光圈。足夠的快門速度是保證不糊片的基礎條件,這個比較好理解,有人卻納悶了:光圈很重要嗎?很重要!要爭取可控。不然,拍鳥環境復雜,枝丫縱橫,只有通過控制光圈,才能使主體與前背景剝離,增加作品美感。
兩者都可控的話,顯然只能採用M檔曝光了。
同時,曝光補償也必須可控。
飛行中的鳥兒,其身後的背景,明暗度會時刻發生變化,在點測光的情況下,為了確保主體曝光正確,應預判鳥兒可能飛行的軌跡,進而預設曝光補償值就顯得十分重要!
在這里,很多初學者犯迷糊了,M檔怎麼還能曝光補償?能!只要設置ISO自動即可。而ISO自動,恰恰又是我們所需要的。鳥兒不確定的飛行軌跡,背景明暗不同,必須要求不同的ISO值與之匹配,而這個指標在拍攝期間,手動是無法快速調節的,交給相機處理剛剛好。當然,ISO要手動設定一個限值,不能讓相機信馬由僵。我的拍鳥器材是D6+640E,恰好可以為我的創作提供極致的高感需求,極端情況下,ISO限值1W也能出精品。
另外,我覺得,要拍好飛鳥,以上都是一些基本功。關鍵是因地制宜,靈活選擇不同的自動對焦區域,使相機能有效追焦,保持全程主體清晰。我的D6可選區域十分豐富、靈活,有單點、9點、25點、49點、105點、3D、自動和群組C1、C2等,操作者可依據環境與主體的實際情況予以選擇。但由於這個選擇區域,各個品牌、型號的相機迥然有異,操作方面的復制性不強,不予贅述了。
以下片子是我拍的飛鳥連續對焦的情況。
至於題主提到的推薦機型的問題,我的意見還是因人而異。
首先,你原先有沒有使用過相機?如果有,你原先什麼品牌的,盡量也購買什麼品牌的打鳥器材,保證通用性,盡量不要滅門,白白增加投入。
其次,要依據自己的能力,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盡量買最好的,爭取一步到位。目前而言,主流品牌的頂尖器材,尼康是D6+640E,佳能是1DXⅢ或R5+640三代,索尼是a9ll+640。至於半幅機,我首推尼康D500、佳能90D。
三、如果財力不迭,可選變焦頭,我建議首選適馬156S。
四、要是考慮性價比,初次入門者,我首推索尼a9+260。很香,誰用誰知道!
這得看一個人的經濟條件了。拍攝小鳥講究的是銳度,拍攝飛版是拍攝小鳥最高境界。如果講究銳度,我首先給你推薦百年經典單反相機,尼康。
經濟條件好,請選擇d6,二話沒得說的。尼康相機的銳度大家都認可,拍攝小鳥很多人喜歡數毛,尼康很能滿足你這個條件。d6全幅相機是尼康中最高端的旗艦機,連拍速度十張以上。如果沒有經濟能力,那就選擇尼康半幅機d500,這個單反相機是設計來拍攝小鳥和 體育 運動的,其模塊採用d6的,連拍速度非常快,金屬質感快門聲十分悅耳。目前此相機中一萬元左右,是單反相機半幅機里最貴的,物有所值。
再給你推薦佳能。佳能單反相機是目前銷量最大相機品牌,雄居高榜。其1dx2是旗艦機,拍攝小鳥最理想機型。銳度質感都十分厲害。其半幅機目前主要是7dmk2,連拍速度10張,價格比較便宜,6000左右。
拍攝高速飛行的小鳥,像素高的相機就不要考慮了,如尼康d850,佳能5d4等等。
飛行的鳥,有容易拍也有難拍的,大鳥容易小鳥難。無論打鳥還是小鳥,都有容易和難拍的時候,距離遠,勻速直線飛行的鳥容易拍。距離近、飛行路線變化快的鳥難拍。以天空、平靜的水面為背景的鳥容易拍,以明亮的枝條、樹葉等復雜背景的鳥難拍。
為什麼大家努力想要拍飛行中的鳥?因為它難拍,拍好的照片少,物以稀為貴,拍好了飛行中的鳥有成就感。拍飛行中的鳥有什麼難拍的的問題?首先是要在狹窄的長焦鏡頭視角里找到並追蹤鳥,這對初學拍攝飛行中的鳥的人,是必須掌握的技術,需要多多練習,唯一的捷徑就是給相機安裝紅點瞄準鏡,就是現在各國特種部隊武器上的光學瞄準鏡,注意這個不是狙擊槍上的那種瞄準鏡,這個是沒有放大率的,是方便使用者快速瞄準用的。使用紅點瞄準鏡,追蹤飛行中的鳥就容易多了,等運用紅點瞄準鏡熟練自如之後,身體已形成了肌肉記憶,端起相機就可以對准飛行中的鳥,就可以逐漸的轉為使用相機取景器拍攝了。拍攝飛行中的鳥另一個困難的問題就是對焦了,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對照相機的功能,做一定的針對飛行中的鳥的特點的設置,例如對焦點的多少,對焦靈敏度的高低,追蹤靈敏度的高低等,還要人工幫助相機認定拍攝主體以避免其它景物干擾,做好預先對焦准備,及掌握好按快門的時機。
拍好飛行中的鳥,各種技術要領很多,可以寫一本書了,總結下來幾點:1、准確穩定的追蹤;2、恰當的功能設置;3、熟練的操控與時機掌握。
拍高速飛行的鳥,如果不考慮預算限制,目前市面上最好的相機應該是索尼A9m2+600定焦(或400定焦)價格約在18w-17w。若是有一定拍攝經驗,3w內也能買到合適的相機,比如佳能5d4+100~400。以下幾幅拙作為5d3+70~200(2代)拍攝。
我拍鳥從來不用連拍,因為我認為用連拍等於從電影膠片里去選一張,總會有滿意的,但單拍的話就看你如何掌握如《抓》這個度了。我曾拍過一組麻雀閃婚,用19秒鍾拍了8張,選6成一組,這19秒鍾是從相機上的數值讀出來的。
當然我拍的也不是太滿意,請各位老師指導。
拍攝高速飛行的鳥,主要是看拍攝者的思維的敏感度,也就是說,一個人
的反應的快慢如何,因為當你想拍攝鳥的飛翔姿態動作時,你必須得先了解鳥什麼時候要飛,而正當它飛起來的時候,你按下了快門,那就是要多練習觀察鳥的動態,對於相機,只要有多點連續自動對焦,或者自動跟蹤對焦,有1/1000以上快門速度的相機,無論殘幅或全畫幅機都可,但是長焦距鏡是不可缺少的,在此分享一組,用尼康d90和尼康d810各配置適馬150-600mm
C型長焦鏡所拍的斑鳩的飛版攝影作為參考,謝謝!
個人感覺打鳥難在追焦,需多練打單鳥,本人正開始學,摸索中,相信熟能生巧。
3. 無人區電影里那個鳥是什麼鳥來的
在《無人區》電影中,捕獲的鳥類是隼,名叫阿爾泰隼。
在影片劇情中,小有名氣但利慾熏心的律師潘肖,憑借扎實的法律知識和巧舌如簧的庭辯技巧,成功幫盜捕國家珍禽阿爾泰隼並殘忍殺害一名警察的西北盜獵團伙老大洗脫罪名。
阿爾泰隼為隼科隼屬的鳥類。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新疆、青海湖等地,多生活於海拔較高的山脈上森林生長的最高限以及開闊的高原。
阿爾泰隼從前也曾被認為是獵隼的一個亞種,在國外繁殖於土耳其、亞洲中部和蒙古等地,越冬於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西南部等地。
(3)冬電影的那隻小鳥如何拍的擴展閱讀
阿爾泰隼是中型猛禽,但比獵隼體形略大,上體藍石板灰色到紅褐色,有整齊的暗色橫斑,下體為肉桂皮黃色,具有滴狀的暗色斑點。尾羽為藍灰色或褐色,具不明顯的暗色橫斑。
《無人區》是寧浩執導的國內首部大西北公路片電影,由徐崢、黃渤等人參演。主要拍攝場地集中在中國的甘肅的敦煌和新疆的哈密、吐魯番、克拉瑪依等地的戈壁沙漠,影片2013年12月3日正式公映。
《無人區》由三個故事組成,都發生在虛擬的罪惡之城。裡面的暴力摧毀一切,也保護一切。暴力,作為一種解決事情的手段,它的對立面,並不是單單持相反立場,而是著眼於它的解體。其中透露了人性的實相,則需要觀眾與導演共同完成探尋。
導演讓兩小時大漠孤煙的厚重環境,化在了舞蹈教室溫暖的陽光和孩子稚嫩聲線里。在認清人性本惡後,要守住底線不為大惡,至少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頭腦清醒,讓人性之善最終戰勝獸性,就是對社會的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爾泰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無人區
4. 電影中的嘲笑鳥是用什麼鳥拍攝的
嘲鶇(亦稱反舌鳥) 中、小型鳴禽。體型大者似畫眉,小者似鴝。喙較細長,先端下彎;翅短圓;尾長,楔形或圓形;腿較細長而健壯;趾長,中趾與外趾基部有連並。除繁殖期外多單只活動,全年佔有領域;極善鳴囀和效鳴,英文名Mockingbird即模仿鳥的意思,也稱「反舌鳥」。以果實、種子及無脊椎動物為食。由兩性築碗狀巢於地面或灌木上,每窩產卵2~6枚;由雌鳥孵化,約14天孵出;雛期13~19天。限分布於美洲,從加拿大到南美南端。
5. 動物世界紀錄片中的鏡頭都是怎麼拍的
專文介紹——這些鏡頭(《動物世界》)怎麼拍出來的?
《帝企鵝日記》中,7000多隻帝企鵝圍成方陣,抵禦漫天而來的暴風雪。《深藍》中,群鯊圍攻幼鯨,海面翻湧驚心動魄的藍色泡沫。《鳥的飛翔》中,鳥群一次次以無比飄逸的姿態掠過雪山、荒原。《微觀世界》中,兩只通體透明的蝸牛做愛做的纏綿悱惻盪氣回腸。《海底印象》中,深海的夜行者在珊瑚礁叢間悠然飄行,發著鮮艷的光……這些鏡頭,常常讓人忍不住要問同一個問題,「怎麼拍出來的?」
在這些令人窒息的鏡頭背後,是什麼樣的攝影機,什麼樣的攝影師,什麼樣的環境?其實,這些問題本身就包含了許多極精彩的故事。
BBC有一部紀錄片《動物攝影機》,曾經介紹科學家們對於動物的觀察和記錄是如何上天入地——在雕身上安裝唇膏大小的微型攝影機,可以從雕的視角拍攝它翱翔天際的鏡頭。內窺視鏡頭能夠深入蜂巢,將蜜蜂們的一舉一動看得一清二楚。熱能攝像機通過偵測動物身體發出的熱力,能在漆黑的環境中追蹤拍攝大象、獅子等溫血動物的行蹤。安在高科技遙控模型內的攝像機能夠深入獅群,拍攝兇猛動物的生死相搏或溫情脈脈的親子鏡頭。慢動作攝像機能夠將動物的動作速度放慢1000倍,把1秒的動作拍成15分鍾,記錄下那些肉眼不可能觀測的細節。潛水機器人可以潛入數千米的深海,拍攝海底奇觀……
對於紀錄片攝影師來說,嘗試這些新技術是充滿樂趣的。《帝企鵝日記》中,為了拍攝新出生的小企鵝,攝影師傑羅姆·梅森設計了一種單腳滑行車,把攝影機綁在上面,能夠在冰上繞著小企鵝滑行拍攝;為了拍攝企鵝在海底覓食,他們將攝影機綁在一根大柱子上探入冰下,然後隨企鵝們一起潛到海底拍攝。雅克·貝漢在拍攝《鳥的遷徙》時更是大動干戈,為了跟蹤鳥群拍攝,他們動用了五六種不同的飛行器,包括傳統滑翔機、熱氣球、直升機、小三角翼飛機、載攝像機的遙控飛行器等。在這些飛行器的輔助下,攝影機跟著遷徙的鳥群,或者直接混入鳥群,一路從南極跟到北極,從大海跟到雪山,從冰川跟到沙漠,從世外桃源跟到沼澤地,拍下了許多無比震撼的空中飛行鏡頭。
比《帝企鵝日記》、《鳥的遷徙》更令人拍案驚奇的是《微觀世界》。這部以各色昆蟲為主角的紀錄片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法國著名紀錄片導演雅克·貝漢「天·地·人」系列中最精彩的一部,其實雅克·貝漢只是製片人,真正的導演和攝影是一對法國生物學家夫婦,克勞德·努利德山和瑪麗·佩瑞努,他們厭倦了學術圈的封閉和自以為是,轉而以電影為媒介分享「在昆蟲世界的發現與情感」。
這部片子將克勞德夫婦家門口花園的那片小草地拍得好像一片龍蛇混雜的原始森林,螞蟻像牛一樣在一潭水邊喝水,蝸牛纏綿來纏綿去地交配,兩只甲蟲抵角決斗如角鬥士,野雞攻擊螞蟻部落弄得屍橫遍野,毛毛蟲大軍像火車車廂般節節前行,尤其一隻蚊子的出世彷彿維納斯在海的泡沫中誕生,即使今天好萊塢最先進的特效技術也達不到那種驚艷瑰麗的視覺效果。所以,你不需要到科幻小說里去尋找什麼外星人或者異度空間,自家後院就上演著驚心動魄的《侏羅紀公園》。
為了將這個微觀世界搬上膠片,克勞德夫婦專門耗費了兩年時間開發各種新的攝影技術與設備,比如在一個遙控飛機模型上裝了輕如薄翼的攝像機,可以跟著蜻蜓一起飛;一套運動控制攝像系統,由計算機直接控制鏡頭的運動,能多角度拍攝高清晰的影像而不破壞鏡頭流暢的詩意。這種設備極其昂貴,當時只在好萊塢的一些科幻大片如《侏羅紀公園》中派上過用場。另外,他們對當時的攝影機做了大量改裝,景深也做了修改,以達到超微距拍攝的效果。影片中多處應用了延時拍攝技術,達到慢速攝影的效果——毛毛蟲在枝幹上寸步挪動,雨滴爆炸的瞬間,食人草逐漸吞噬無助的獵物等等,都令人嘆為觀止。
與科學家不同,紀錄片的導演和攝影師總是喜歡在動物和人類行為之間尋找可以類比之處,無論《微觀世界》、《鳥的遷徙》、《深藍》,還是《帝企鵝日記》,我們都可以從其中的動物身上反觀自己,發現原來與它們的相似之處,遠甚於我們的想像,從而生出更多的同情。攝影師們還喜歡在自己的紀錄片中不動聲色地渲染一些戲劇性的元素,像《帝企鵝日記》中那個痛失幼子的企鵝媽媽失心瘋地搶別人的孩子,《鳥的遷徙》中折翅的小鳥在海灘上被一群螃蟹圍攻,《微觀世界》中屎殼郎推的糞球被阻,這些細節加上快速的剪輯,使生物紀錄片變得非常有趣,比起當年迪斯尼利用北極旅鼠集體跳崖自殺的謠言吸引眼球的手法高明多了。
搜索這些生物紀錄片的拍攝花絮,會有很多有趣的發現。克勞德在一次采訪中特別提到,拍攝《微觀世界》的時候,他找了許多替身,有些昆蟲真是天生的演員,比如那隻飛離野草的瓢蟲,它總是先打個旋之後才起飛,姿態也特別飄逸。
相比之下,《帝企鵝日記》的攝影師可能要尷尬一些。
「我們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花一個多小時准備攝影器材,穿得像企鵝一樣出門,背上是重達130多磅的傢伙。一到帝企鵝營地,兩個小傢伙,我們管它們叫波比和萊克斯,就會過來跟我們打招呼。它們啄我們的衣服,在攝影機前面繞來繞去,發出很好聽的聲音,像唱歌一樣。盡管周圍還有其他人,但它們只是與我們親近。有一天中午我們打了一個小盹,醒來發現它倆竟然也睡在我們身邊。後來我們發現,原來它倆是因為沒有『愛人』,竟在我們身上用錯了情!」■
專訪《帝企鵝日記》 攝影師傑羅姆·梅森
三聯生活周刊:你們怎麼能靠得這么近?
傑羅姆·梅森:帝企鵝並不害怕人類,因為這里人跡罕至,它們從來沒有被人類捕捉過。開始的時候,我們只能隔一段比較遠的距離,讓他們做自己的事情,然後我們往前移兩英尺,再兩英尺,最後只距離他們三到四英尺的距離,讓他們逐漸習慣和接納我們的存在。一兩個星期之後,我們就能夠與他們共同生活了,他們幾乎「無視」我們的存在。其中有兩只企鵝與我們比較親近,它們總是賴在鏡頭前面,搞得我們不能拍其他的企鵝。另外,我們必須從企鵝的高度來拍,它們害怕從上面出現的東西,所以這一年來差不多都是蹲著拍的。
三聯生活周刊:在野生動物紀錄片里,我們一直好奇你們是怎麼得到那些動物徑直走向鏡頭的驚險鏡頭的,你們的秘訣是什麼?
傑羅姆·梅森:耐心。攝影師的一生就是在耐心地等待時機。你必須在等待中理解你正在拍攝的動物,學會預測他們的反應,靜觀事態的發展,你還需要一點點的運氣,一下子遇到上千隻企鵝不是常常能碰上的好事。
三聯生活周刊:海底海獅一口吃掉企鵝的鏡頭很恐怖,你們怎麼拍的?
傑羅姆·梅森:我們把攝影機綁在一根大柱子上在冰下拍攝,然後和企鵝們一起潛到海底,可能我的側面輪廓看起來像海豹海獅,差點把它們嚇著了。
三聯生活周刊:攝影設備方面有特殊的要求嗎?
傑羅姆·梅森:性能必須足夠強大,能在零下40攝氏度的低溫狀態下正常工作,而且出了問題可以隨時修理。我在動身之前到格勒諾布爾和Aaton攝影機廠訂制了我們需要的攝影機。
三聯生活周刊:拍攝過程中最難的是什麼?
傑羅姆·梅森:在極地拍攝,最大的麻煩就是寒冷,你必須保證自己和你的器材足夠溫暖。當你在100英里/小時的大風里拍攝時,必須想辦法保持攝像機的穩定。另外,我們拍攝的素材太多了,140個小時的素材,最後只剪了80分鍾,所以必須不停地回憶以前拍過的東西以及怎麼拍的,比如角色是怎麼進入畫面的。不過,南極洲的光線是每個攝影師的夢想,它隨時都在變。重新發現那種純凈的藍色、冰上反射的色彩,以及不知從何而來的粉色,太不可思議了。
三聯生活周刊:在南極洲拍攝到底有多寒冷?
傑羅姆·梅森:有一次,我們在一個離住處很遠的地方(南極洲法國考察站)拍攝,那場風颳得很可怕,氣溫迅速降到零下22攝氏度,我們整整堅持了11個小時,等到營救隊來的時候,已經完全被凍傻了,我的右手完全失去了知覺,臉嚴重凍傷。好像是南極洲在提醒我,「記住,你只是過客」。
6. 她不知道的那些鳥兒電影在哪裡能看到呢
鏈接: https://pan..com/s/103aOxNLkaUirksqscwbYPQ
7. 電影畫面那些從白天到黑夜,從春天到冬天再幾秒之內變幻完,是怎麼拍攝出來的
延時攝影,每隔一段時間(比如每隔一小時,或每隔一天)在同一個位置,同樣的鏡頭拍一幀畫面或一張照片,等排到足夠多的時候就可以了
8. 紀錄片《鳥的遷徙》中大量的鳥在空中飛的特寫鏡頭是怎麼拍成的.
是在飛機上拍的。就是那種電影《珍珠港》結尾的那種,不是噴氣式飛機,就是飛機前有個螺旋槳。也有紀錄片中拍攝了乘坐那種飛機拍攝鳥類飛行的畫面。拍攝不一定要離鳥很近。
還有拍鳥在湖面上起飛,那是乘坐快艇拍攝的。
那種拍攝必須與鳥類保持一定的同步運動,要不沒有效果。熱氣球速度不夠。
9. 請問,那個<南極大冒險>電影是怎麼拍的
人類有電影明星,動物中也有電影明星,南極大冒險的主角是8隻勇敢的雪橇犬,但是拍攝現場的動物演員通常有十幾位。
為了挑選這些將會面對非凡挑戰的狗明星,鳥類和動物公司(Birds & Animals)——好萊塢一流的動物馴養企業的負責人邁克·亞歷山大四處尋訪,以便找到一組絕頂聰明而且具有超凡魅力的雪撬犬。
他主要通過一系列的臨時試鏡挑選他的演員陣容,參加試鏡的有毛色光鮮的演藝犬,也有無家可歸的流浪犬。這部影片使後者的命運發生了轉機。亞歷山大說:「我們尋找的雪橇犬必須相貌獨特、個性鮮明、喜歡學習,不過對外形沒有特別要求,所以我們最後選用了許多救生犬,結果證明在這個表現絕境求生的故事中,它們表現得相當出色。」
還有那個海豹,其實是作出來的模型,奧斯卡特技美術獎獲得者斯坦•溫斯頓的團隊應邀為雪橇犬和海豹大戰場景製作生性頑強的動畫模型海豹。弗蘭克•馬歇爾曾經與溫斯頓共同創作過《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動畫模型海豹完成後需要塗上一層薄薄的花生醬,以便引誘雪橇犬攻擊它。
關於狗的情況,具體看這里:
南極大冒險八個核心角色幕後揭秘 http://meinvqun.aa.topzj.com/viewthread.php?tid=79442
拍攝及幕後花絮
http://ja-va.org/bbs/viewthread.php?tid=46&extra=page%3D1
10. 2011年的一部賀歲電影,關於生態的,描寫的是關於一隻小鳥的出生至死亡的故事,播出的時間很短暫
中文片名:《天賜》 英文片名:《My Garden of Eden》 上映日期:2011年1月21日 發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 導演:孫 憲
《天賜》將是中國首部鳥類故事片。2011年1月14日,該片在國務院新聞發布大廳隆重舉辦全國公映發布會。該片歷經七年七個繁殖期,採用高清磁帶記錄方式完成素材拍攝。影片講述了一隻黑尾鷗由出生到長大的艱難歷程,期間經歷了喪父之痛、失兄之痛直到最後失去母親成為孤兒,在生與死的邊緣掙扎的故事。影片採用實拍的原始方式,忠實的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上完成故事的情節發展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