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 閃回指
閃回
flashback
又稱「閃念」。電影中用短暫的形像畫面表現人物精神活動、心理狀態和情感起伏的一種藝術手法。它不同於倒敘和回憶。倒敘、回憶是影片的一種結構方式,即用倒敘的手法或通過對某一情節、細節的回憶,來交代事件、敘述故事。閃回,展現的時間比較短促,常常是幾個鏡頭一閃而過。銀幕上已經有過的鏡頭,觀眾早已知道的事情,在閃回中仍然可以反復出現。閃回的主要作用,在於表現人物一瞬間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用看得見的畫面來表現人物看不見的內心變化和發展。但它必須與人物此時此刻的行為、感受、以及固有的思想、感情、性格相聯系,並符合人物或情節的邏輯,具有它的特定性。閃回可以表現人物性格,窺視人物的心靈奧秘,較一般回憶,能更直接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貳』 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具體是什麼意思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蒙太奇是僅僅用畫面為敘述方式,在不同場景中的畫面地轉換。利用這種方式來表現電影中人物的內心不可言說的、無法描述的內心活動。
美國電影《畢業生》就大量使用了蒙太奇這一電影表現手法。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 蒙太奇是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即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即剪輯)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了時空上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蒙太奇可以產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和敘事方式。
鏡頭編輯(組接)的重要手段——蒙太奇
(一)、蒙太奇的概念、產生與發展:
A、鏡頭是電視片的基本單位,按分鏡頭稿本攝錄的一如既往個個鏡頭,只是電視片的素材,只有經過編輯,把一個個孤立的鏡頭有機地連接起來,才成為電視片,才能反映編劇、導演的意圖,才能表達內容和情節。
B、電視鏡頭的組接,雖然是通過畫面的編輯實現的,但是,這種關於鏡頭畫面及其相互連接後所產生的效果,卻是在編寫分鏡頭稿本時預先考慮好的。
C、我們看下面的兩個例子:例一有三個鏡頭:ⅱ一個躺在床上的病人,臉色慘白;ⅱ、一醫生在給病人注射治療;ⅲ、病人康復後,在院中散步。其不同的排列順序會有不同的效果。例二有三個鏡頭:ⅱ從容就義的烈士;ⅱ、滿天的烏雲;ⅲ、挺拔的青松。前兩個鏡頭組合,有「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意思,給人以悲憤的感覺;若是ⅰ和ⅲ的組合,則有「雖死猶生,永垂不朽「的意思,給人以悲壯的感覺。―――以上的例子可知:
①、鏡頭間隨意的連接和有目的的、有機的連接,效果是不同的。
②、鏡頭的組接、鏡頭組接前對鏡頭組接後所產生的作用與效果的構思,是一種藝術的闖作。由於導演的分鏡頭稿本是在文字稿本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它是對文學稿本的再創作。導演在這個創作過程中所運用的創作手段,就是蒙太奇。 1、蒙太奇的概念:指畫面內部鏡頭間的組接關系(狹義),或指按照一定的構思,把分散的畫面和聲音素材組接起來,形成完整的統一體(廣義)。它是整個片子的場面、段落和結構的藝術構思手段。
註:蒙太奇原是法國建築學上的一個名詞、意思是按一定的構思、方案和計劃,把建築材料有機地組合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物。現在它已成了電影、電視藝術的專用名詞,並取其組接、構成之意,它用於電影和電視藝術後包括三層意思: (1)、作為電影、電視反映現實的藝術方法,既獨特的行象思維方法,蒙太奇思維和蒙太奇原理。
(2)、作為電影、電視的基本結構手段、敘述方式,包括分鏡頭和鏡頭、場面、段落的安排與組合的全部藝術技巧。
(3)、作為電影的剪輯或電視的編輯的具體技巧和技法。
2、蒙太奇的產生與發展:
(二)、蒙太奇的依據:在電影或電視中,能把不同的鏡頭畫面用蒙太奇的方法連接起來,使觀眾理解和接受,其依據是什麼昵:
1、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和思維邏輯:
這些方法包括人的視聽感受規律和分析、綜合、聯想、回憶、想像等思維活動及其規律。在電影、電視中,通過鏡頭的組接,使得鏡頭內容的連接符合人們的這些觀察和認識規律,引導觀眾按導演、編劇的特定構思,對鏡頭畫面內容進行理解,從而激發起相應的感情。 (1)我們知道,事物的發展、變化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其中有許多已經為人們所了解、所熟悉,成了人們的經驗。正是這些經驗,被影視藝術家們利用,成為鏡頭組接的重要依據。
例如,我們在屏幕上看到「緊急剎車」的鏡頭,馬上會想到:「被撞倒的是什麼?」因為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事故發生了!這時,我們一定不會感到莫名其妙。相反,不這樣處理,反而會使我門感到不滿足。 再如,有這樣一組鏡頭:a、鳥在天上飛;b、獵人舉槍、射擊;c、飛鳥被擊中後,掉入草叢里。這樣的組接順序也合乎邏輯。
其實,這種合乎邏輯的事,不一定真的要發生。只要我們把各個鏡頭組接得巧妙,觀眾看了以後,就會感到如同真的一般。
(2)當然,蒙太奇並不是要觀眾對組合後的鏡頭產生錯誤理解,而是要啟發觀眾,使他們產生聯想,使他們能從這種「對列」中領會到新的含意,而觀眾的這種聯想特徵,正是蒙太奇得以存在的依據。
在電影、電視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遠離家鄉的兒女,抬頭望著飛向遠方的大雁――表示思念家鄉的親人之意;
2、藝術創作的原則:
藝術創作的素材來源於人類社會生活的實踐,藝術作品反映的是社會生活,需要對原始素材進行選擇、提煉、集中、加工和改造,使這更加典型化和富有美感。這一創作過程既滲透著創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態度和創作意圖,也必須遵守藝術的典型化原則。 (1)影視能產生活動的視視覺形象,具有將物質世界還原的特性,但要有所取捨,對故事情節的敘述和對事物形象的描繪,不能用「報流水賬」和「平鋪直敘」的方式。
(2)詩歌之所以動人,正是它經過了千錘百煉(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與推僅一字之差,便由無聲畫面變為了聲畫結合,更顯得夜深人靜。
拍電影電視也是如此,要在有限的播放時間內反映復雜的生活、刻劃形形色色的人物、講述科學道理,首先要求創作家在稿本階段就用各種創作手段,對內容進行提煉和加工,並特別要求導演在分鏡頭稿本的 和片子的攝制過程中,認真考慮怎樣表達內容、怎樣分切鏡頭、怎樣拍攝、怎樣組接才能使片子更具有藝術表現力。蒙太奇就是適應這一需要而產生的。
3、要實現蒙太奇的構思,還要依靠技術發展提供的可能性:
在無聲時期,要運用聲畫蒙太奇是不可能的;在電視技術還沒有發展到能生產錄像機和編輯機的時候,也是不可能的;然而,一旦技術上成了可能,人們就有可能在這個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充分利用這種可能性,塑造出更加生動、典型的藝術形象。
『叄』 電影中怎麼表達內心的想法用什麼辦法表現
讓那個人念台詞,讓後作為旁白剪輯進他想這句話的分鏡中。
『肆』 電影的表現手法你知道幾個
電影景物描寫
劇作中對人物生活環境的風景和各種物象的描寫。表現人物活動的時間狀態和空間特色,是創造典型環境的重要條件,是銀幕造型的一個重要方面。景物描寫,可用於轉換時空。通過描寫人物對景物的感受和反映,可以借景抒情,表現和點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緒色彩,有助於形成影片的風格特色。
電影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是對表現對象的細微部分進行細膩描寫,是作品形象描繪的最小單位,但對其只有意義性要求而無統一的量的規定性。電影劇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發展、典型環境、主題思想都是通過許多有機聯系的細節描寫來實現的。
電影白描方法
白描原本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技法,即用墨線勾描人物和各種景象特徵,突出其神韻,不著顏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簡潔的特徵表露喚起讀者聯想,得以豐富形象。
電影寫實手法
電影劇作中追求逼真地、如實地描繪客觀現實的方法。客觀現實世界是多維的、縱深的、動態的,包括歷史和現實的各種人物、社會環境、自然風貌等。寫實手法要求對重大的歷史事件、各類人物和社會生活風貌的描繪不加人為雕砌,要求環境和細節表現逼真、精細描繪。寫實手法有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區別。
電影怪誕手法
指在電影劇作中對所描繪的人、事、物、景,運用種種古怪離奇、悖於常規、異常變形、極度誇張等刻畫方式。怪誕手法給人新奇、刺激的感受,能引起興趣和加深印象,但描寫怪誕本身不是目的,目的在於通過怪誕揭示人物心理活動,反映和揭露社會生活的不同層面和實質,表現或深化主題等。
關於電影的表現手法的內容,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影視後期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攝像技巧、後期剪輯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電影的表現手法你知道幾個?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伍』 如何用「鏡頭語言」描述人物內心世界
這里所講的電影鏡頭,主要是指鏡頭運動的方式,拍攝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內容而言。
電影鏡頭是多種多樣的,根據電影內容和表現人物性格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鏡頭。電影攝影機從開拍起到停止拍攝,這—段電影膠片叫做一個鏡頭。從第二次開拍到再停止就算第二個鏡頭。一般地來說,電影鏡頭有下列幾種:
(一)拉鏡頭:它的作用是為了讓觀眾在看清楚某一重點的基礎上,由點到面,認識人物和環境,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拉鏡頭使人產生寬廣舒展的感覺。例如,故事片《苦菜花》中的第一個鏡頭,首先出現的是一朵盛開的苦菜花的特寫鏡頭,然後又出現一隻小手伸入畫面採摘,但觀眾卻看不到人物,也不知道是準的手,這是鏡頭拉開了,觀眾才看到是曼子在欣喜地挖出苦菜花。這種拍攝方法,就叫做拉鏡頭。
(二)眼鏡頭:顧名思義,就是鏡頭始終是跟隨一個在行動中的表現對象進行拍攝,以便連續而詳細地表現他的活動情形,或在進行中的動作和衷情。
(三)搖鏡頭:這是指攝影機放在固定位置,向左右環顧,搖攝全景,或者跟著拍攝對象的移動進行搖攝。它常用於介紹環境或突出人物行動的意義和目的。
(四)推鏡頭:是指被攝人位置不動,只移動攝影機推成近景或特寫鏡頭。同一個鏡頭內容,緩慢地推近,給人以從容,舒展和細微的感受。快推則產生緊張,急促、慌亂的效果。推拍,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加強氣氛的烘托。
(五)主觀鏡頭:是將電影的鏡頭當做劇中人物的眼睛來觀察和表達客觀事物的,它可以模擬感覺、渲染氣氛。主觀鏡頭比較普遍的是用來表現人物在特殊情況下的精神狀態,也常用來反映人物的幻覺,想像,這在電影中是經常出現的。同時,對於刻劃人物性格也有突出的作用。例如,故事片〈〈小花》的開頭,有一段小花尋找哥哥的回憶鏡頭,它先用奔跑的鏡頭,引出當年的小花,又用喊哥哥的聲音回到了現實,處理得自然流暢,產生較強的藝術效果。
(六)空鏡頭:這種鏡頭,以具體的視覺形象(即畫面)表明一定的時間、地點、沒有人物,沒有語言,只喪現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氣氛的場面。如山、水、海、青松、花草、白雲、月亮、飛鳥等。它是使電影富有詩情畫意的重要手段,從而造成寬廣,深邃的意境。
(七)俯仰鏡頭:俯仰鏡頭可分為俯鏡頭和仰鏡頭。俯鏡頭除鳥瞰全景之外,還可以表現陰郁、壓抑的感情,一般起貶意的作用。仰鏡頭為瞻仰景,在感情上起著褒意的作用。
(八)升降鏡頭:升降鏡頭一般用於大場面的拍攝,它能夠改變鏡頭視角和畫面空間,有助於戲劇氣氛和效果的渲染。例如,故事片《天山的紅花》中,當奧依古麗下了吉普車,走進群眾歡迎她的場面,就是攝影師在直升飛機上高俯拍攝的。這種拍攝方法渲染了氣氛,展示了廣闊的空間。
(九)綜合性鏡頭:綜合性鏡頭,指鏡頭的運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為了使電影更充分、更突出地表現某一情節,往往在一個電影鏡頭里,將推、拉、升、降、搖、移等鏡頭結合在一起使用。它為畫面造成正、側、仰、俯、平等各種不同的鏡頭角度,既能表現環境的全貌,又能表現某個特定人物的近景,以及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使電影更加富有表現力。所以,電影鏡頭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結合、交織在一起使用。這種鏡頭也稱為長鏡頭。
(十)變焦距鏡頭:它是指攝影機的位置不變,通過安裝在影機內的變焦距鏡頭的焦距變化,使拍攝對象在不改變與攝影機的距離的條例下,加速或勻速的拉遠或推近。
『陸』 一個人腦中浮現與不同人對話的情景專業點說是什麼電影手法
閃回
影片中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手法,展現的時間比較短促,常常是幾個鏡頭一閃而過。銀幕上已經有過的鏡頭,觀眾早已知道的事情,在閃回中仍然可以反復出現。閃回的主要作用,在於表現人物一瞬間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用看得見的畫面來表現人物看不見的內心變化和發展。
『柒』 一部好的電影是怎樣推動觀影者釋放情感的對此你怎麼看
一部好的電影可以通過環境背景抒發當時的主角心情,使觀影者身臨其境,感受當時的氛圍,可以很好的將觀眾融入進電影里。
『捌』 蒙太奇表現手法是什麼意思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蒙太奇是僅僅用畫面為敘述方式,在不同場景中的畫面地轉換。利用這種方式來表現電影中人物的內心不可言說的、無法描述的內心活動。
基礎介紹
何為"蒙太奇",蒙太奇(montage)在法語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國它被發展成一種電影中鏡頭組合的理論。例如:我們將母親在煮菜、洗衣、帶小孩、以及父親在看報等鏡頭放在一起,就會產生母親"忙碌"的感覺。
從而產生一種對比的手法,以突出人物或事物的某些具體特徵,兩個不同的片段之間相互聯系,帶給人以意想不到的效果。
蒙太奇廣義的來說是指剪接,以前的電影是沒有剪接的,一卷十分鍾拍完才換另一卷,第一個把剪接用在電影上的是《戰艦波將金號》,其中嬰兒車由樓梯摔下、四周人在開槍、母親緊張失措,這些畫面交互剪接,產生緊張緊湊、隱喻的效果,成為電影史上空前的發明造就的經典。
『玖』 電影鏡頭語言
鏡頭就是用鏡頭像語言一樣去表達我們的意思。我們通常可經由攝影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看出拍攝者的意圖,因為可從它拍攝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去感受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這就是所謂「我的鏡頭會說話」,也就是一般所講的「鏡頭語言」樣的在影像的世界裡,雖然和平常講話的表達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所以說鏡頭語言沒有規律可言,只要用鏡頭表達你的意思,不管用何種鏡頭方式,都可稱為鏡頭語言。
鏡頭語言的基本知識
一、景別:
根據景距、視角的不同,一般分為: 極遠景:極端遙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小如螞蟻。 遠景:深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在畫面中只佔有很小位置。廣義的遠景基於景距的不同,又可分為大遠景、遠景、小遠景三個層次。 大全景:包含整個拍攝主體及周圍大環境的畫面,通常用來作影視作品的環境介紹,因此被叫做最廣的鏡頭。 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較小場景全貌的影視畫面,相當於話劇、歌舞劇場「舞台框」內的景觀。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動作和所處的環境。 小全景:演員「頂天立地」,處於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對完整的規格。 中景:俗稱「七分像」,指攝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鏡頭,或用來拍攝與此相當的場景的鏡頭,是表演性場面的常用景別。 半身景:俗稱「半身像」,指從腰部到頭的景緻,也稱為「中近景」。 近景:指攝取胸部以上的影視畫面,有時也用於表現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寫:指攝像機在很近距離內攝取對象。通常以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為取景參照,突出強調人體的某個局部,或相應的物件細節、景物細節等。 大特寫:又稱「細部特寫」,指突出頭像的局部,或身體、物體的某一細部,如眉毛、眼睛、槍栓、扳機等。
二、攝像機的運動(拍攝方式)
推:即推拍、推鏡頭,指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前的運動拍攝,取景范圍由大變小,分快推、慢推、猛推,與變焦距推拍存在本質的區別。 拉:被攝體不動,由拍攝機器作向後的拉攝運動,取景范圍由小變大,也可分為慢拉、快拉、猛拉。 搖:攝像機位置不動,機身依託於三角架上的底盤作上下、左右旋轉等運動,使觀眾如同站在原地環顧、打量周圍的人或事物。 移:又稱移動拍攝。從廣義說,運動拍攝的各種方式都為移動拍攝。但在通常的意義上,移動拍攝專指把攝像機安放在運載工具上,如軌道或搖臂,沿水平面在移動中拍攝對象。移拍與搖拍結合可以形成搖移拍攝方式。 跟:指跟蹤拍攝。跟移是一種,還有跟搖、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將跟攝與拉、搖、移、升、降等20多種拍攝方法結合在一起。總之,跟拍的手法靈活多樣,它使觀眾的眼睛始終盯牢在被跟攝人體、物體上。 升:上升攝像。 降:下降攝像。 俯:俯拍,常用於宏觀地展現環境、場合的整體面貌。 仰:仰拍,常帶有高大、庄嚴的意味。 甩:甩鏡頭,也即掃搖鏡頭,指從一個被攝體甩向另一個被攝體,表現急劇的變化,作為場景變換的手段時不露剪輯的痕跡。 懸:懸空拍攝,有時還包括空中拍攝。它有廣闊的表現力。 空:亦稱空鏡頭、景物鏡頭,指沒有劇中角色(不管是人還是相關動物)的純景物鏡頭。 切:轉換鏡頭的統稱。任何一個鏡頭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綜:指綜合拍攝,又稱綜合鏡頭。它是將推、拉、搖、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懸、空等拍攝方法中的幾種結合在一個鏡頭里進行拍攝。 長:指長鏡頭。影視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連續畫面。 反打:指攝像機在拍攝二人場景時的異向拍攝。例如拍攝男女二人對坐交談,先從一邊拍男,再從另一邊拍女(近景、特寫、半身均可),最後交叉剪輯構成一個完整的片段。 變焦拍攝:攝像機不動,通過鏡頭焦距的變化,使遠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見,或使近景從清晰到虛化。 主觀拍攝:又稱主觀鏡頭,即表現劇中人的主觀視線、視覺的鏡頭,常有可視化的心理描寫的作用。
三、影視的畫面處理技巧
淡入:又稱漸顯。指下一段戲的第一個鏡頭光度由零度逐漸增至正常的強度,有如舞台的「幕啟」。 淡出:又稱漸隱。指上一段戲的最後一個鏡頭由正常的光度,逐漸變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稱 「溶」,是指前一個畫面剛剛消失,第二個畫面又同時涌現,二者是在「溶」的狀態下,完成畫面內容的更替。其用途:①用於時間轉換;②表現夢幻、想像、回憶;③表景物變幻莫測,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轉場,敘述順暢、光滑。化的過程通常有三秒鍾左右。 疊:又稱「疊印」,是指前後畫面各自並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銀幕或熒屏上。它是通過分割畫面,表現人物的聯系、推動情節的發展等。由於劃:又稱「劃入劃出」。它不同於化、疊,而是以線條或用幾何圖形,如圓、菱、簾、三角、多角等形狀或方式,改變畫面內容的一種技巧。如用「圓」的方式又稱「圈入圈出」;「簾」又稱「簾入簾出」,即像卷簾子一樣,使鏡頭內容發生變化。 入畫:指角色進入拍攝機器的取景畫幅中,可以經由上、下、左、右等多個方向。 出畫:指角色原在鏡頭中,由上、下、左、右離開拍攝畫面。 定格:是指將電影膠片的某一格、電視畫面的某一幀,通過技術手段,增加若干格、幀相同的膠片或畫面,以達到影像處於靜止狀態的目的。通常,電影、電視畫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開始,由靜變動,最後以定格結束,由動變靜。 倒正畫面:以銀幕或熒屏的橫向中心線為軸心,經過180°的翻轉,使原來的畫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轉畫面:是以銀幕或熒屏的豎向中心線為軸線,使畫面經過180°的翻轉而消失,引出下一個鏡頭。一般表現新與舊、窮與富、喜與悲、今與昔的強烈對比。 起幅:指攝影、攝像機開拍的第一個畫面。 落幅:指攝影、攝像機停機前的最後一個畫面。 閃回:影視中表現人物內心活動的一種手法。即突然以很短暫的畫面插入某一場景,用以表現人物此時此刻的心理活動和感情起伏,手法極其簡潔明快。「閃回」的內容一般為過去出現的場景或已經發生的事情。如用於表現人物對未來或即將發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預感,則稱為「前閃」,它同「閃回」統稱為「閃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譯,原為裝配、剪切之意,指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是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它大致可分為「敘事蒙太奇」與「表現蒙太奇」。前者主要以展現事件為宗旨,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稱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屬此類。「表現蒙太奇」則是為加強藝術表現與情緒感染力,通過「不相關」鏡頭的相連或內容上的相互對照而產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內涵。 剪輯:影視製作工序之一,也指擔任這一工作的專職人員。影片、電視片拍攝完成後,依照劇情發展和結構的要求,將各個鏡頭的畫面和聲帶,經過選擇、整理和修剪,然後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於藝術效果的順序組接起來,成為一部內容完整、有藝術感染力的影視作品。剪輯是影視聲像素材的分解重組工作,也是攝制過程中的一次再創作。
四、其他名詞:
前景:鏡頭中靠近前沿或位於主體前面的人或物。在鏡頭畫面中,用以陪襯主體,或組成戲劇環境的一部分,並增強畫面的空間深度,平衡構圖和美化畫面。 後景:鏡頭中靠近後邊或位於主體後面的人或物。後景在鏡頭畫面中,有時作為表現的主體或陪體,但大多是戲劇環境的組成部分,有時直接構成背景。 中景:處於畫面中間的部分。一般主體會出現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間的部位。 前景、中景、後景是攝影構圖的基本層次,它們可以使畫面富於層次感、縱深感。有些畫面的層次作了更細致的劃分,如斯皮爾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許多畫面構圖,可達七八個層次。 內景:也稱「棚內景」。指在攝影棚內搭置的場景(包括室內景或戶外景)。 外景:攝影棚以外的場景,包括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實景,以及在攝影棚外搭建的室內景。優點是真實、自然,具有生活氣息。 攝影棚:專供拍攝影視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築物。較大的攝影棚面積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為8米以上。棚內四周有為繪制背景用的天片,裝有各種照明設施、音響條件,以及隔音、通風、調節氣溫、排水等設備。棚內可搭建供拍攝的各種室內外布景。 造型語言:傳統意義上指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視覺直觀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總和。對於影視而言,各種視覺造型藝術的手段和技法(如線條、色彩、光效、影調、構圖、透視規律、材料結構、空間處理等)與聲音造型諸因素(音量、音色、音調、運動、方位、距離等),共同形成了它們的造型語言體系。 畫外音:指影視作品中聲音的畫外運用,即不是由畫面中的人或物體直接發出的聲音,而是來自畫面外的聲音。旁白、獨白、解說是畫外音的主要形式。音響的畫外運用也是畫外音的重要形式。畫外音使聲音擺脫了依附於畫面視像的從屬地位,強化了影視作品的視聽結合功能。 銀幕:一種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製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電影放映設備。 寬銀幕電影:本世紀50年代興起的新型電影,採用比標准銀幕寬的銀幕,可以使觀眾看到更廣闊的景象。目前,最普遍的方法是採用橫向壓縮畫面的變形鏡頭來拍攝和放映寬銀幕影片,使放映畫面高寬比由普通銀幕電影的1:1.33,變成 1:1.66至1:1.85,故稱之為變形寬銀幕電影。 遮幅寬銀幕電影:也稱「假寬銀幕電影」,使用35毫米膠片,拍攝和放映時,在攝影機和放映機片窗前加裝格框,遮去畫幅的上下兩邊,以壓縮畫面高度,但不改變畫面寬度,能得到與變形寬銀幕電影相同的銀幕效果。攝制這種寬銀幕電影的方法較為簡便,已得到廣泛採用。 聲畫同步:也即音畫同步,指影視作品中的對白、歌曲和聲響與畫面動作相一致,聲音(包括配音)和畫面形象保持同步進行的自然關系。 聲畫平行:影視作品聲畫不同步的一種情形,也稱聲畫並行、聲畫分立,指影視作品中聲音與畫面所表現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藝術風格和戲劇性矛盾沖突相互貼近,但速度節奏並不同步,聲音與畫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邏輯展開,互相補充,若即若離。其基本特點是聲音(尤其是音樂)重復或加強畫面的意境、傾向或含義。說明性音樂、渲染性音樂都屬於聲畫平行的音樂。 聲畫對位:影視作品聲畫不同步的另一種情形,包括兩種藝術處理方式:(1)聲畫對比。聲音與畫面的內容和情緒一致,但存在量度、節奏的反差。 (2)聲畫對立。聲音與畫面的形象和情緒完全相反。
編輯本段景和鏡頭的基本含義
「景」就是指銀幕和屏幕上的單個畫面圖象,是一種瞬間的空間呈現.不同的畫面叫「景別」,景和景別都是一個空間概念,而「鏡頭」頭則不同,它主要是一個時間概念.一個鏡頭就是攝影機或攝象機從開始到停止所拍下的全部影象。所以,一個鏡頭可以是一個景,也可以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景。
編輯本段鏡頭的形態以及景別的拍攝
一個鏡頭,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寫,也可以由特寫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遠景景別是由視距來確定和劃分的,所謂視距,是指攝影機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在一個鏡頭內,或者說一個電影句子內,就應包括經過嚴格選擇的各種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種景別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種景別,概括的說,可分五大類即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其中還分為大全景;大特寫。每一單個鏡頭鏡頭的形態有以下四個方面構成:
景別,遠景
(1)景別,遠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寫,大特寫。各種景別的界定以人在畫面中的比例為准。如遠景和大全景,主要表現人被周圍世界吞沒或者人和大自然的融合,全景和中景主要拍攝人物的全貌或半身,它比較接近生活中人們常規的視野,一般情況下的運用過程,都適於在這種均衡;平穩的景別中表現。近景和特寫指人胸部或肩部以上的鏡頭,它們象放大鏡似的把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形象和表情的細部,當導演要強調人物的瞬間反應或激情,給予觀眾情緒沖擊力的時候,近景和特寫就突出地發揮著他那逼近觀察的作用。大特寫一般指人臉上的某一個局部或某件特殊的物件道具,這是用的極少,但一用則讓人過目難忘的一種鏡頭。 景別決定著我們對銀幕上人和事物關系的程度,它所產生的不同構圖又創造著各種造型表現的不同意向.通過景別的變化給觀眾帶來的時遠時近,時粗疏,時細密,時而瀏覽品味時而一目瞭然的觀察方式,是電影魅力所在的重要原因。
角度
(2)角度,在水平和垂直各個方向上鏡位的選擇,以攝影機和被攝對象的不同方位關系,分為正;側;背;平;仰;俯等。
移動形式
(3)移動形式,移動鏡頭推;拉;搖;移;升;降以及綜合鏡頭。鏡頭的各種運動形式是對角度和景別的修飾和擴充,橫向,垂直,縱身諸多方向上的移位,達到在運動中觀察的效果,跟固定鏡頭的靜止觀察互為補充。運動鏡頭所造成的畫面空間不斷變化,更大程度地還原了活動的人在活動的世界中的視覺感受,接近(推);離開(拉);環視;搖首;和俯身(搖下)邊走邊看(移);緊緊跟上(跟);上浮下沉(升降)以及種種復合的動態觀察(綜合運動),這些也正是更為生動地描述劇情展現動作的必要手段。
長度
(4)長度,鏡頭的時間以膠片的長度來折算,攝影機每一秒鍾拍攝24畫格和1.5英尺;3英尺的鏡頭就是2秒,90英尺的鏡頭就是一分鍾。通常一部影片的長度一個半小時,膠片總長度既90(英尺)x90(分鍾)=8100英尺(2700米),而一部故事影片的鏡頭數大約300-1000個左右,如果300個鏡頭的影片,平均每個鏡頭長27英尺,18秒鍾,而900個鏡頭的影片,平均鏡頭就變成了90英尺,6秒鍾。從這個粗略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來鏡頭長度的意義——它是導演通過時間控制創造電影敘述節奏的媒介。 一個鏡頭的長度是由內,外兩個因素決定的。內部因素即鏡頭內容和空間形態的制約,畫面內容的陌生感和熟悉度也影響著鏡頭長度。外部因素是指鏡頭段落與全片鏡頭序列的敘述節奏的需要,恬淡的故事,舒緩的講法多用長鏡頭,追逐;暴力;歡樂;恐怖的場面和驚險;戰爭;歌舞等影片中,必以短鏡頭為主。 鏡頭的長度沒有統一的標准,景別;角度;運動形式;長度,把每一個鏡頭以空間和時間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構成影片的一個內容單元,同時,他們又跟相連的鏡頭和全片鏡頭的形態建立起各種對應關系,成為影片蒙太奇結構中最基本的元素。確定每一個鏡頭的形態時都不應孤立,單一地進行,要通盤考慮下,把總體的形態。把握,分別落實到一個個鏡頭及相互關系中。 在安排一個鏡頭時,應考慮到根據故事內容,鏡頭的具體布局,哪一角度更富於動作性或感染力,連貫性,預期的視覺效果和情緒效果,剪輯方案以及切出鏡頭和插入鏡頭的運用,故事和影片的形式和結構感,畫面寬度以多長為宜,怎樣改變和轉換觀眾的注意力,怎樣運用主觀鏡頭或客觀鏡頭。一個鏡頭在一場戲中究竟應佔多長時間,以及怎樣確立或改變拍攝對象與空間之間的關系等等。
鏡頭的組接方式
單個鏡頭雖然都有一定的含義,但是要按照劇情的發展,有機地,自然流暢地組接起來,才能成為一部完整的作品,於是便形成了一整套的鏡頭組接方式。顯;隱;化;切;等,這就是指鏡頭與鏡頭之間的不同的組接方式 顯,又叫漸顯;漸顯;淡入,這就是畫面從空白或全黑中漸漸現出。 隱,又叫漸隱;淡出,與漸現正好相反,就是畫面逐漸退隱直到完全消失。 若將漸隱和漸顯結合起來,就會形成明顯的間歇感這就是告訴了觀眾,這是一個完整的段落的結束和另一個段落的開始。 化,又叫「溶」或叫「疊化」上一個畫面在下一個正在顯現時漸漸消失叫「化出」下一個畫面在上一個畫面的逐步消失中逐漸出現叫「化入」。化出;化入,通常用來表現一些不完整的段落之間的時間分割。運用疊化能表現某人或某事在一段相當長時間的變化。 切,又叫「切換」具體講,又可分為連續性切換和穿插性切換。 連續切換,即後一畫面中所表現的動作是前一畫面中動作的繼續或者是前一畫面中所展現的內容的一部分。把其間的許多不必要表現的過程都「切」去了,不但脈絡清晰,而且簡潔流暢。這便是連續切換。 穿插性切換,它與連續性切換不同,後一鏡頭不是前一畫面中某一動作的繼續,他不包括前一畫面的某些部分。但它們有內在的相關因素,在整個故事發展的鏈條中是可以連接在一起的。 關於鏡頭(畫面)的上述組接方式,只是影視藝術剪輯的多種多樣手法中的幾種。歸納起來有兩大類:即技巧性組接。如果畫面的組接使用的是隱;顯;化等手法就須在剪輯組接時使用某些光學技巧,因此叫技巧性組接。而切換則無須使用任何光學技巧,因此它叫非技巧性組接。 關於影視畫面的各種組接方式,實際上是蒙太奇技巧在畫面轉換和組接中的具體運用。電影和電視其所以通過畫面說話,成為能講故事的敘述藝術,只因為它們具有一種最基本的構成手段——蒙太奇。蒙太奇既是影視成為獨特藝術的基本特性,又是影視畫面實現基本敘事功能的一種「語法修辭」,或者說影視和電視能夠成為完美而獨立的藝術的基本手段。 在電影的製作中,需要將全片所表現的內容,分解成許多不同的鏡頭,分別拍攝完成後,在按照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許多分散的;不同的鏡頭,按照故事的發展,藝術地加以剪輯;組合,使其通過畫面形象相輔相承的關系,產生連貫;呼應;懸念;對比;暗示;聯想;烘托,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構成一部有機的;自然流暢的;能表達一定思想內容的影片.當聲音和色彩作為電影的構成元素進入電影以後,又增加了畫面與聲音,畫面與色彩,以及聲音與聲音等各種各樣的組合方式和組合技巧.所以,蒙太奇又是一個不斷發展豐富著的藝術范疇。
『拾』 影視劇本中通過什麼手段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內心獨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稱。猶如電影中人物思考時的畫外音,是傾吐衷腸、透露「心曲」的一個重要手段;
動作暗示——人的動作、行為總是受心理活動的支配,從行動中刻劃人物的心理活動,揭示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內心世界,是心理描寫的又一表現形式;
景物烘托——即繪景而顯情。作品中出現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滲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
心理概述——又稱心理剖析,是作者對人物內心活動的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稱。由於作者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對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剖析、評介,因此不但便於比較細膩地表現人物當時當地的思想活動,還可以有進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時間內的感情變化,內心斗爭,在行文中比較靈活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