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哈利波特電影如何吸引投資

哈利波特電影如何吸引投資

發布時間:2022-09-01 09:22:04

❶ 《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個人認為電影拍得不怎麼成功。
首先,去看電影的大部分都看過小說,沖著她的書去看的電影,但是看完之後總覺得有些失望,因為這是一部魔幻題材的小說,書中的東西沒有辦法完全呈現出來,而且書的內容太多,一部電影根本表達不清楚。
其次,電影票房高只能說明,電影公司的商業運作手段高明,他接著書的名氣來賣電影。其實,如果你沒看過書,直接去看電影的話,沒什麼意思。

額。。。想看的話 推薦第四部 第七部上也不錯 第一部絕對經典 期待第七部下,應為我是一個哈迷~~~~

❷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票房破億,這部影片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伴隨著8月14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重映,許多人又讓自己的青春“結束”,等來了霍格沃茨學校的入學通知書,也還上了那張遲到了18年的電影票,雖然哈利波特系列已經完結,但人類還是這世界上最享受懷念與情懷的生物,截至8月15日,該片的內地累計票房已破1億元,18年前的首映票房為5600萬,現在重映的票房為4490萬。在JK羅琳筆下的魔法世界通過20年後的技術高清復原在眼前,無不被一一震撼,在觀眾們欣賞完第一部後,也傳來了要求將過去的8部曲都重映的呼聲,相信在疫情過後即將復甦的影視行業,或許這個要求,也並不過分~

❸ 關於為什麽《哈利波特》如此受歡迎探究報告

《哈利波特》一書近年來全球同步首發,這套暢銷兒童讀物又一次成了全球矚目的焦點.一個應該說十分傳統與老套的魔法故事卻令世界為之迷狂,特別是孩子們.這是為什麼呢?據了解,孩子們喜愛《哈 利波特》,是因為《哈利波特》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徵,符合兒童內心世界的一種需求,在孩子們的眼裡,他們認為自己的世界就是像《哈利波特》一樣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想像,能夠自由飛翔,不 受拘束的美好世界.
經有文章報道:"如果一個外星人在20世紀90年代末來到地球,他會發現:一個關於寄宿學校中的魔法男孩的系列叢書抓住了地球孩子的心.這套風靡全球的叢書講述的是魔法世界裡的好孩子和朋友們如何對抗邪惡的成人魔法師及其隨從的故事,而男主人翁的名字叫作:哈利波特
這些地球孩子曾被歸之於"游戲一代",他們願意把大部分時間花在鍵盤,滑鼠或者電視屏幕前,而不是花在讀書上.他們如此如飢如渴地閱讀《哈利波特>》也許是因為他們願意認為這世界上除了奇跡外什麼都不是真的.然而《哈利波特》不僅抓住了全世界孩子的心,甚至是許多成年人也趨之若騖.不僅父母們出於對孩子的興趣來讀他它們,年輕的人們也出於自己的興趣開始讀這些書.成人們喜愛《哈利波特》是因為《哈利波特》使他們"退回"了兒童時代的舒適角落,使高度緊張的成人們返回童年時代的游戲生活.
《哈利波特》系列之所以受小讀者歡迎又因為它是一部想像力極其豐富的作品,其次故事本身幻想離奇,幽默風趣,驚險刺激,這些似乎都符合了許多孩子們的想像力以及兒童心理特徵,可以讓孩子們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也充分發揮想像力和推理能力,使他們完全生活在屬於自己的想像里,不用擔心父母給他們施加的壓力,更不用擔心外界給他們帶來的影響.可以不知不覺得將故事情節與自己的想像想結合,甚至溶入到整個故事中,回到自己的想像中,盡情的玩樂,盡情的飛翔,不受任何拘束.這些都是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渴望,可現代社會的競爭意識太強,外界因素會不知不覺的給孩子們施加壓力,家長們更會一手包辦為孩子補這個補那個,無形中使許多的孩子失去了應有的童年,反而那應該天真爛漫的童年全被「補習班」給代替,最後換來的卻是"一層又一層"的壓力.因此,許多孩子們喜愛<哈利波特>是因為它以孩子們的視角來寫,以兒童的心理特徵出發,符合了兒童內心世界的需求.
《哈利波特》引起如此大的轟動,能讓重壓之下的孩子們松一口氣而如此受歡迎。可以從兩方面來闡述一下:
一.想像力:充滿童趣的想像
《哈利波特》是一部描寫巫術和魔法的書,但《哈利波特》里的魔法世界卻讓許許多多的孩子們感覺很親切,這是因為作者發揮及其豐富而周密的想像力,為孩子們構建了一座滴水不漏而又充滿童趣的"魔法大廈",作者嚴謹而富有層次的向我們展示了魔法世界的構成:城府機關(魔法部),教育機構(霍格沃茨,德姆斯特朗,布斯巴頓),新聞媒體(《預言家日報》《巫師周刊》《唱唱反調》)等和不同種族的魔法生物(純種巫師,混血巫師,出身麻瓜家庭的巫師,半人半獸,其他非人類生物等等).正是由於構建了類似有現實世界的魔法世界,在故事中發生的紛繁復雜的故事才顯得紊而不亂,極富條理.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就用了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加上豐富奇趣的想像,使故事情節處處充滿了富有兒童情趣的細節.比如故事中的許多有趣的零食:會跳動的巧克力蛙,比比多味豆,黑胡椒小頑童,蟾蜍薄荷糖等等.其次那些五彩繽紛,奇妙豐富的想像--鬼魂們要開鬼日晚會啦,哭泣的桃金娘是個自卑的冤魂啦,還有蜘蛛成了龐然大物,還能與人交流;伏地魔的一絲陰魂就隱藏在日記本里;曼德拉草是一些小娃娃,長大成人了製成葯水,就能使人起死回生;復方湯劑能把你變成另外一個人......再次故事中還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完全不同於現實生活的神奇世界:有魔力的鏡子,會飛的鑰匙,面無表情相互搏鬥的棋子,會互相串門的連環畫中的人物......正因為故事情節中充滿了這些奇特的想像,讓孩子們無限嚮往,甚至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一根魔杖,學會各種稀奇古怪的魔法,擺脫現實生活的呆板,以及"一層又一層"的壓力.其實,現在的孩子是最可憐的,他們雖然不愁吃穿,卻體會不到真正的幸福感和自由感,背負著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每天疲於奔命為學習,除了繁重的學校學習,還得一個又一點的"趕場子"參加不同的補習班,每天背負著這么多的壓力,想快樂也快樂不起來,在童年時代全部的精力和時間全耗在了學習上,小小年齡便帶上了眼鏡,這是一件多麼可悲的事情啊!原來無憂無慮的童年,原本富有極其豐富想像力的孩子卻成了學習的奴隸.於是不知不覺中拋棄了原本屬於自己的童年,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原有的豐富想像力,甚至扼殺了自己的想像力,這些都不是孩子們自身的錯,而是外界因素以及家長們的因素,導致了孩子們過早的背負起沉重的壓力,失去了童年應有的天真與快樂.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例子:每當我到學鋼琴的地方去練琴的時候,就看到一個小朋友背著重重的書包在琴凳上坐著彈琴,我走過去將她的書包試圖從她的肩上放下來時.她總會說:"別拿我的書包,彈完琴還要回家做作業,背書......" "你的書包很重,放下來彈琴會舒服很多的."我估計了一下,書包有4斤重."不行,衣服穿的很多,拿下來了等下不好背了."那小女孩說完又繼續彈琴.見她這樣我也沒去理會她了.看著她彎著腰在那練琴,想必他們的壓力會有多大.還有一次無意中看到武漢二台一個小廣告,特別的形象,一個孩子從小書包越背越大,上面不停地往書包里塞書,資料,作業,試卷,課外讀物,畫筆......最後在加上一架重重的鋼琴,只見那孩子背著沉重的書包喘不過氣來.這種現象是多麼的可怕,甚至過得比大人還要累.在這種狀況下生活的孩子們是多麼的希望能找到一種發泄方式,即使無法實現,能在精神上躲避一下也是好的.他們渴望自己能擁有魔力,能做一回"哈利波特",經歷曲折離奇的生活,擺脫沉重的學習和壓力,自由地玩樂,就像故事情節中"哈利波特"坐在老鷹上自由的飛翔一樣,在空中不受拘束,自由的翱翔.由此可見,整個故事中想像力確實非同尋常,不僅給孩子們構建出了一個嚴密的,貼近生活而又富有童趣的魔法世界,又讓孩子們從故事中獲得了一種發自內心的需求,擺脫了現實生活中的沉重的學習壓力,通過故事情節使孩子們真正回到自己的想像中去,甚至能讓孩子們在自己的想像中盡情遊玩.同時《哈利波特》這么的受孩子們的歡迎主要是作品體現了一個"兒童本位"的問題,即"用兒童的眼睛去看,用兒童的耳朵去聽,特別是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符合孩子們的心理特徵,審美趣味.用孩子的眼睛發現這個世界的歡樂."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怪異,奇特的人物外表及形象
整部作品中,吸引孩子們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不同的人物形象塑造,在故事中出現許多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看不到的外表以及形象,這就給了孩子們一個極其新鮮的視覺效果,他們能通過很直觀的外表形象來使自己對整部作品產生興趣,甚至會想像現實生活中如果有這些人物會是多麼的有趣,因為在孩子們的眼裡,什麼都是有可能的,只要能想到的,就會有可能產生.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而在《哈利波特》中出現了,這一點也迎合了兒童的內心需求.
首先拿主人翁哈利波特來說,他一生下來就註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根據頭上的"N"符號,以及各種神秘的預兆).果然,在他與"歷史上最邪惡的魔頭"伏地魔的較量中,他一次又一次的逃脫並顯示出勇敢,堅強並永不向邪惡妥協,善良等優秀品質,但哈利也有慵懶的一面,經常為完不成作業而煩惱,也有考試的壓力,也會受到校規的懲罰.面對陌生的魔法世界,會自卑;面對伏地魔,會恐懼;面對親人和朋友的去世,同樣會陷入悲痛,自責而不能自拔,等等.正因為他的這些特點,這個人物才顯得非常真實,才會讓孩子們感到親切,才會不由自主地喜歡上這個能在自己生活中看到原型的"哈利波特",讓孩子們能感受到哈利波特這一人物形象更貼近生活.
其次就是魔葯課老師斯內普這個人物,這個人物一出場就令人討厭,油膩膩的頭發,冷冰冰的黑眼睛,蠟黃的皮膚.作為一位老師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而且明顯的偏袒自己學院的學生,拚命壓制別的學院的學生;他極其蔑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並經常諷刺挖苦學生;甚至公報私仇,將仇恨轉嫁到毫不知情的哈利身上,但到關鍵時刻幾次救了哈利的命,讓人討厭又讓人感激他,再次就是可愛的精靈,會動的帽子以及飄盪的鬼魂,都給孩子帶來了極其新鮮的視覺效果.比如:可愛的精靈.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是根本不存在的,可在作品中卻出現了精靈,而且還是一個活生生的精靈能與哈利波特說話,甚至幫助他,這一個故事情節也迎合了兒童的想像力,正好將有些兒童的想像反應到了作品中,滿足了兒童的內心需求.再就是會動的帽子,在現實生活帽子是絕對不可能動的,也絕對不可能說話的,更不會幫助老師來分班.看到這一幕,剎時給人一種新鮮感,很奇特,很另類.我在看到這個會動的帽子這一段時,就從心裡覺得這帽子有趣,甚至會想假如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帽子該多好啊,連我都能這么想.可想而知,孩子們會比我想的更多,更豐富,甚至還會產生更多奇特的想法.因此,這些在現實生活中不太可能的人物以及形象,在<哈利波特>中出現.給了孩子們一種回到屬於自己世界的感覺,充分地迎合了兒童的內心需求,使孩子們從現實中跳出,回到自己的世界裡.他們認為自己的世界就像<哈利波特>里一樣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有了魔力什麼都有可能,任何東西都是活的,甚至連死去的人,還是活著的,比如鬼魂,幽靈以及會動的畫像(已逝去的人可以留在畫像里),這些都體現了兒童的一種「泛靈意識」。使孩子們的世界充滿了活氣,歡快,沒有死亡。永遠都是開心,快樂的,到處充滿了笑聲。
因此,從《哈利波特》中孩子們尋求到了快樂,尋找到了共鳴,這一點正體現了《哈利波特》是以兒童的視角來寫,充分的體現了兒童的心理特徵,迎合了兒童的內心需求。同時,也應該提醒現代的家長們,不要再給孩子們太多的壓力,對孩子的期望不要過高。否則只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應給孩子們足夠的空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在受太多的拘束,應快樂地渡過應有的天真爛漫童年,快樂的成長。這應該也是大多數孩子們內心的渴望,讓孩子們適當的時候回到「哈利」的世界,松緊要相互結合。
綜上所述,《哈利波特》系列叢書能這么的受孩子們的歡迎,主要原因是作者注意到了一個「兒童本位」問題,以兒童的視角來看,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心靈去感受,以兒童的眼睛去發現這個世界的歡樂。這也正是《哈利波特》成功的關鍵所在

❹ 《哈利波特》電影連續上映粉絲不斷,到底賺了多少

哈利波特電影連續上映,粉絲不斷,可以說是賺了非常多的錢,因為他們不僅一直續著這個IP經典,同時也讓很多觀眾們能夠一次又一次的進入魔法的世界,所以每一次的系列電影都賺了特別多錢,而且即使是衍生作品也同樣賣座。

最重要的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也在營造著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就如同很多非常火爆的復仇者聯盟等等。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架構,才能夠吸引到更多的觀眾,而且他們也會願意為了同樣世界觀的故事而繼續走進電影院,這就是一種非常商業化的模式。而且這樣子類型的電影往往能夠出很多部。
所以保守估計哈利波特電影所賺到的錢其實也是非常多的,在全球來看這個系列是非常保值的,同時也為每一個製片方原作者演員們帶來了很高的一個商業價值。所以這個電影真的是穩賺不賠的。

❺ 用現代企業經營的觀點分析《哈利波特的魔與道》的商業運營模式,知識產業文化,產業鏈的問題!謝謝啦

哈利·波特品牌征服的啟示

我們人類的語言是如此多種多樣,而人類在不同階段語言也是不一樣的。在人文化生存的年代,人們的語言是傾聽;在技術化生存階段,人們的語言是卓越;在數字化生存階段,人們的語言是速度;而在品牌化生存的全新年代,人們的語言是征服!

品牌,是正確的商業語言。當消費者徜徉於商場,從貨架上選購商品時,他們面對的是大大小小的品牌,而並非不同的企業。消費者才不會管你這家企業是做了6sigma,還是上了 ERP!因此,品牌是更加徹底的客戶化的思維。它完全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討論消費決策過程、決策機制和決策模式。

品牌具有大眾文化節點的特殊意味。實際上,品牌就是大眾口味的提煉和升華版本。一個個大大小小、色彩斑斕的品牌是商業社會中的閃亮結點,就像從夜空中俯瞰城市所看到的萬家燈火一樣。當然這些亮點是注意力的亮點。

品牌的訴求相對穩定,否則就不能稱其為一個真正的品牌,而只是隨波逐流的過客。但大眾口味常變,所以真正的品牌,要麼具備快速符合大眾口味的能力,要麼符合人們潛意識中相對恆定的價值訴求。我們看到,在商業社會中,大部分的品牌都不幸成為大眾文化的匆匆過客。根據哈佛商學院的研究,商業的新點子只有 20% 能獲得投資轉化為商品,而這些投資中只有 20% 能最終成功。

藝術如果做得太深奧,欣賞的人就少了,所謂曲高和寡,正如達利的抽象畫少有一般大眾能欣賞的一樣。因為絕大多數品牌面對的是一般大眾,所以品牌沒有必要做得太深奧、太抽象。高深到不可理解的地步,效果往往要打折扣。品牌的理想狀態是既能成為大眾文化的有機部分,又能建立自身的傳統,成為永恆的價值和追求。比如說賓士、柯達、可口可樂和哈雷摩托,就是既傳承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長遠嚮往,又具備把握時代脈搏的創新精神。

品牌,是對注意力的征服

品牌和消費者是一種動態的互動關系。品牌和消費者的力量消長和力量對比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當消費者購買強勢品牌,實際上是將自身的選擇權交給了強勢品牌;同時,他們會質疑弱勢品牌。在強勢品牌面前,消費者覺得自己像陷入情網的少年,被它的力量所征服,被它的魅力所迷惑;在弱勢品牌面前,消費者又覺得自己像個智者,舒適地、志得意滿地對品牌指手劃腳。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爭當市場領導者的重要性。

其實,品牌是品質的符號和象徵。那麼什麼可以品牌化呢?我們看看如下的概念是不是已經成為品牌。

人物:格林斯潘、斯皮爾伯格、米蘭·昆德拉。

事件:嬉皮士運動、存在主義思潮、文藝復興。

地方:加勒比地區、長城、澳大利亞黃金海岸。

活動:奧林匹克、財富論壇、世界盃足球賽。

組織:歐洲綠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諾貝爾獎委員會。

服務:波士頓管理咨詢、個人理財產品、四季酒店的星級服務。

技術:企業資源計劃 ERP、奔騰晶元、克隆。

概念:後現代主義、國際化、生產外包。

思想:全面質量管理 TQM、加里哈默競爭戰略、學習型組織。

經過精心打造,張揚的人物、前衛的思潮和創新的產品都成為了卓越品牌。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凡是需要溝通並且可以溝通的事物都可以品牌化。人類已經進入到注意力制勝的全面品牌化時代。

什麼成就品牌

品牌思維,正對傳統的量化邏輯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頂尖的經濟學家,跨入無人之境後最想做的事情是評點唐詩宋詞;中國頂尖的公眾人物,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時津津樂道於西方交響樂;萬眾矚目的富商,功成名就後卻醉心於打打鬧鬧地拍電影。如果說一個人功成名就之後,心智必會貼近快樂與夢想,那麼,真正的品牌從一開始就像一個功成名就的人,它就是快樂與夢想。

品牌的征服,實際上是改變了人們的認知。這個邏輯過程是什麼樣的呢?請看下面的品牌征服的模型(參見圖 1-2),征服的邏輯過程是這樣的:認知的變化、行為的變化、偏好的變化、習慣的變化、忠誠的變化和認知的再次變化。

索尼、迪斯尼、范思哲、3M、百威、李維斯、英特爾,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超級品牌,無一不是產生於激情和夢想。我們能用標桿學習之類的管理工具重復同樣的夢想嗎?即使可行,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么乏味的事情呢?更何況激情、亢奮、直覺、驚訝和情愫這些夢想的元素是不能用量化的語言來描述的。你大概不能說你做了一個三西格瑪的夢、還是六西格瑪的夢吧。

打造品牌,依靠的是直覺而不是空洞的分析,是藝術而不是陳舊的公式,是激情而不是完美的計劃。我們生活在現在,但我們已經活在未來。品牌,是酷時代的通用話語。酷經濟,不是用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是用國民生產「酷」值。酷經濟的指標是快樂程度、散熱效果、不確定的美感和快感模式等。

怎樣將品牌建立在夢想的基礎之上呢?將概念變成一個神話、一個寓言或者一個傳說是個不錯的選擇。微軟在講故事,GE 在講故事,牛津和哈佛也在講故事。很多品牌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它們的歷史、它們正在做什麼、它創始人的傳奇經歷等。比如蘋果電腦就通過故事讓其創造性和叛逆性的核心品牌文化具備了某種近似宗教的特徵。

從一開始,蘋果就是一家特立獨行、不守規矩的公司。蘋果電腦的 CEO 就是一個膽大妄為的夢想家,蘋果電腦的產品永遠代表了「前沿和創新」。而它的專賣店的前衛環境則進一步強化了蘋果品牌的夢想文化,其最新推出的 iPod 和 iTune 等創新產品更是將這種文化推向頂峰。所以,其實品牌的語言是征服,用快樂與夢想征服消費者的心靈。

我想說,從現在開始,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家、管理者和學者用品牌的語言來溝通。如果我們在不久的將來,發現在幾乎所有的管理語境里,大家都一擁而上,拿著品牌說事兒,就像熱熱鬧鬧去趕大集一樣,那我們一定不要覺得太奇怪,因為品牌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所必然出現的潮流。在出現人聲鼎沸的熱鬧場景之前,我們確實有必要讓自己正確理解品牌。

目前全球的青少年都過早地接觸成人的文化。哈利·波特的出現,幫助青少年重拾自己童年時應有的想像力和樸素的正義感。即使是成年人,也迫切需要這種回歸童年的感受。哈利·波特就好像很多人在童年時夢想成為的偶像,所以,這個品牌講述的故事非常容易深入人心。

品牌,就是征服心靈

在哈利·波特這個品牌的核心訴求裡面,好玩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都是附屬目標。比如這個魔法小子的道德品質,他的善良、勇敢、友誼、勤奮等都是附屬的價值。好玩是文化,我們看看西方的教育體系就可以理解這一點。在西方的學校裡面,老師會使出渾身解數,讓學生覺得好玩,西方教育的娛樂性是我們在中國所想像不到的。

比如在英國的小學裡面,當老師講到固體、液體和氣體的區別時,他會讓小朋友們站成一排,緊緊地靠在一起,你貼著我,我貼著你,吵吵嚷嚷地擠成一團,他說:ok,這是固體;然後他讓這些小朋友站開一些,彼此間留一些空隙,然後說:這是液體;最後他只留兩三個小朋友站在上面,彼此間的空隙很大,然後他說:ok,這是氣體。在小朋友們嘻嘻哈哈的笑聲當中,三種物理狀態的區別一目瞭然。他就是用這種方法來說明固體、液體和氣體的主要區別是在於分子間的空隙不同,導致了物理特性的不同。

哈利的學生生涯充滿了奇趣的學習,巫術老師們會煞有介事地教會他們很多神奇的東西,穿牆走壁、上天入地等,非常好玩。我相信每一個英國或者美國的學生在看哈利的時候都會想像自己也正在這個魔法學校中學習魔法,而不是學習數理化。所以這個品牌征服的是心靈,是孩童們心靈深處的渴望,也是童心未泯的成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這和我們看泰坦尼克的浪漫愛情時將自己的放到那個驚心動魄、盪氣回腸的場景中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別呢?不過是哈利這個小子將這一切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人慾罷不能。

《哈利·波特》一書的作者羅琳女士的一席話頗為耐人尋味:兒童讀物不是教科書,其目的不是要教會孩子們什麼特定事物。這不是文學的特性。人們確實能從文學中得到一些東西,但可能只是教你如何開懷大笑,而並非每次都像打你一個耳光一樣讓你吸取教訓。

孩子們肯定能從《哈利·波特》里學到一些東西。這本書的構思並不復雜,但矛盾跌宕起伏,懸念叢生,充滿童趣。主人公哈利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物,在孩子看來,和自己差不多。哈利的主題是什麼?是魔法和邪惡。難道這不是我們在現代社會中天天所看到的東西嗎?我們看到無數的商業成就、社會現象和人際關系就像魔法一樣神奇,同時我們也看到邪惡的事情,不論我們願意不願意看到,ok!看到了之後,我們都希望能有一個像哈利這樣的厲害小子去打敗惡魔,或者乾脆自己就是那個到處飛的魔法小子,去鏟除邪惡。

所以哈利的真正魅力可能正是在於我們從中看到了現實世界的影子,它是魔幻世界,也是現實世界的映射版本。我們都知道《傳奇》、《魔獸》這樣的電腦游戲有無數的粉絲,那我們也可以理解哈利·波特為什麼有如此多的粉絲。

讓品牌成為一種現象

經過作者、文學經紀人、出版社、電影製片人,以及一系列營銷高手的運作,《哈利·波特》不僅家喻戶曉,還形成了一個超乎想像的財富鏈。《哈利·波特》系列一共 7 本,前 5 本累計銷售量已經超過 2.7 億冊,如果以平均每冊 20 美元的價格計算,其市場價值已達 50 多億美元。

這一切如果沒有一套完善的商業營銷機制,單靠作品本身的影響力是根本達不到的,所以羅琳在接受采訪被問到為何成功時就常常說:「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上來,因為我做夢也沒有想到會這么成功。」關鍵是哈利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現象,就像中國的很多很多現象一樣。很多人都在談論他。人們都從不同角度談論著這個魔法小子,越多人探討這個品牌,這個品牌的力量就越大。

經過品牌運作,哈利已經成了一個社會現象,媒體長篇累牘地對其進行報道,我們所知道的幾乎所有西方大媒體都對哈利現象進行了報道和深入分析。比如《金融時報》、《經濟學家》、《時代周刊》、《商業周刊》、《新聞周刊》、《紐約時報》等。電視里充斥著哈利的各種信息,雜志上成天都在討論著哈利的下一個冒險。

讓品牌成為一種現象,是品牌的至高境界。某某現象說明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這種知名度對於一個品牌來說是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比如我們說的超女現象、奧運現象等,都是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現象。一個品牌成為現象是需要經過精心包裝和打造的。

復雜的世界需要簡單

品牌本身就是一種將復雜性簡單化的產物。因為品牌是價值的集合體。每一個麥當勞快餐廳都是價值的綜合體,每當我們在街上看到麥當勞的快餐廳時,我們很清楚自己可以從裡面獲得什麼:干凈、整潔的環境,優良的服務,新鮮的食品,等等,從而大大簡化我們的決策過程。如果一個品牌很大程度上簡化了我們的決策過程,那一定是因為它是一個強勢品牌,它的價值和訴求非常持續,並且清晰。這在品牌裡面非常重要。

同樣的,哈利的出現符合人們對神秘的嚮往,不僅僅是小孩和青少年,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這種慾望。人們都是很好奇的。人們都在追求快樂。復雜的世界裡,我們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太多,如果有這么一個小孩,他聰明,勇敢,打壞蛋,幫助別人,那麼人們怎麼會不喜歡他呢。其實哈利的主要情節並不復雜,所展現的價值也很簡單,那就是勇敢、友善和進取。這些人類的簡單價值觀通過魔法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是非常有魅力的故事。

口碑就是一切

既然復雜的世界需要簡單,那我們就應該將自己的主張簡單化。少就是多,也就是說越簡單的信息越是容易傳播,簡單的東西都是好傳播的。我們都知道電影的營銷特別注重口碑傳播,一部新電影往往就看它首映過後幾周內的表現。如果表現不佳,也就意味著這幾周的口碑十分不佳,這部電影可能將很快轉為 DVD 銷售,迅速退出影院市場。

所以說泛娛樂化的品牌需要泛娛樂化的營銷,這種營銷一定是口碑為主的營銷。這些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任何市場機制或宣傳費用都無法買到的東西。《哈利·波特》是典型的口碑暢銷商品,它的力量建基於讀者對家人和朋友的推薦。它也是在正確的時機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孩子們總是喜歡羅琳女士如此擅長講述的幻想冒險故事,成年人也喜歡故事中的懷舊之情,她這種現代方式的逃避主義品牌立即引發了人們的共鳴。

但是最重要的是,就連羅琳和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也都承認,他們的財富歸功於故事中那些魔法的鼎力相助。「喬羅琳講故事的技巧固然無庸置疑,」布朗先生總結說,「但歸根到底是她走運了。」

快樂,力量無窮大

哈利的所有魔力在於市場營銷,這是一種快樂營銷。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在推銷哈利·波特品牌方面很有一套,特別是對那些最難討好的男孩讀者們做得很成功;同時,羅琳女士堪稱一位最機敏的市場推銷人,她的書就運用了市場推廣的手法,例如出現在購物商場打上品牌的掃帚柄,以及琅琅上口的口號。她對孩子們想要什麼東西有那麼一種直覺。

經過改編的電影也進一步加速了哈利·波特品牌的風行。時代華納對一部電影約5000 萬美元(合 2700 萬英鎊)的宣傳費使圖書業的促銷預算相形見絀,並有助於吸引更多的讀者。票房收入也使零售商的銷售顯得微不足道:根據電影票房數據分析網站 Boxofficemojo 的統計,迄今為止《哈利·波特》 3 部電影的收入就超過了 14 億英鎊。書商們自認為是他們創造了哈利·波特奇跡,但是他們並未充分意識到,其實他們應該感謝華納。布朗先生懷疑,這樣將反過來使羅琳女士的寫作手法更接近電影,她對故事情節的鋪設都瞄準了電影改編版本。

伴隨電影一起蜂擁而至的還有大量「哈利·波特」商品。對孩子們及其備受煩擾的父母而言,哈利·波特可能是目前市場上被利用得最多的品牌之一,隨處都是「哈利·波特」的書籍及其副產品。然而在今天各種大型特許經營的潮流中,「哈利·波特」在特許經營方面實際上利用率甚低。

就全球來講,兒童電影的商品銷售特許證通常會簽發多達數百個,但是華納僅為哈利·波特電影發出 75 個。其中部分原因是羅琳女士的堅持,她對品牌的使用保留控制權,並否決她認為不適當的這類特許證。而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也保持了剋制,除成人和特別裝訂版本外,它不願讓各種副產品降低該書的聲譽。

反面的聲音

因為哈利的故事中充斥著妖魔鬼怪,所以西方的基督教團隊對此表示擔憂。有人就在英格蘭的基督教電台中說:哈利電影中所用的語言有時候是很「strong」的,strong 這個詞在這里指的是「不太恰當」的意思。而且有些畫面過於刺激感官,比如那些怪獸的造型和一些正邪交戰的場面。所以基督教組織建議父母先看電影或者小說然後再將小孩納入進來,認為這樣更加恰當。

實際上,當我們看到連基督教的機構都討論哈利的影響,這足以證明哈利已經遠遠不僅僅是一個魔法小孩,更是一個文化現象。它超乎現實生活經驗,又讓人感到熟悉親切。

一本兒童讀物,首印 500 萬冊依然供不應求的事實,使其成為書界的一個奇跡,也使其他暢銷書在一夜之間黯然失色。當人們驚喜地發現《哈利·波特》使西方那些沉溺在電視、電腦面前的孩子們重新喜歡上了看書的時侯,我們不禁想追問,中國現代兒童文學,何時能贏得如此眾多的小讀者。

立體的整合營銷

英國在 19 世紀就提出了「快樂的作品給孩子以愉悅」,而我們的一部分作家至今仍沒有真正思考過現在的孩子需要什麼,只是一味地走「告訴你一個道理」的老路子,用成人的標准去衡量孩子。中國現代兒童文學並沒有反映真正的兒童生活,而只是反映了成人理解的兒童生活,或是希望兒童過的一種生活的狀況。這種虛偽的關愛阻礙了兒童文學的發展。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到了回顧與反思的時候了。

《哈利·波特 4》全球首映,首映前 3 天票房全世界超過一億美元。哈利·波特已經像米老鼠、加菲貓一樣,出現在成千上萬種商品上。哈利·波特帶來的市場到底會有多大,實在難以估量。美國華納兄弟公司的電影在這個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如果沒有英國難以計數的書店的推廣,沒有網路上鋪天蓋地的討論、新聞和報道,哈利是不會這樣盡人皆知的。這個品牌是通過電影院、玩具店、超市、報紙、雜志、音像店等渠道共同打造而成的。

打造中國故事品牌

為什麼不打造中國自己的強勢故事品牌?一個哈利成為英國出口的最大宗商品,是最近幾年英國重要的文化品牌,將英國的影響力擴散到世界各地。很多很多年前,一個國家的影響是通過軍事和政治手段實現的,現在的時尚是通過文化。看看風靡世界的韓國電視劇《大長今》!未來的世界是文化主導的世界,未來商業的力量一定出自文化的力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的就是商業的。它的意思就是說:越是民族的東西越是具有差異化和獨特性,這是一個卓越品牌最基本的特徵。不然匯豐銀行也不會說自己是「全球營銷,當地智慧」。

中國故事品牌之殤

一個故事品牌打造成像哈利·波特這樣也是到了相當境界了。但哈利的驚人成功幾乎讓我們自己忘了我們中國也是有大量的強勢故事品牌的。嫦娥奔月、誇父追日、哪吒鬧海、大鬧天宮,它們哪一個不具備大品牌的風范?我們這些充滿神奇想像力的文化品牌哪裡去了?而我們似乎還沾沾自喜於西方世界十分了解我們的傳統、追求和文化呢。錯了。實際情況是,大多數西方人除了長城、烤鴨和李小龍之外,對中國可以說是一無所知。

羅琳是有天才的,她直覺地知道人們需要什麼。看看:童心、魔法、文化、學校、風景、冒險、蘇格蘭,她將這些時尚和流行元素很好地結合進了哈利的故事中,讓我們如痴如醉,欲罷不能!

孩子的天性是追求快樂,「讓孩子快樂,讓孩子玩」是兒童文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而這個目標的基礎是作家與小讀者的平等,作家不應擺出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應該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用兒童的眼睛去看,用兒童的耳朵去聽,特別是用兒童的心靈去感受,這才是兒童文學成功的關鍵」,即「兒童本位」。

每當我們看到一些電視節目中一些小孩模仿大人的口氣說「我們應該為了什麼什麼而讀書」這種虛偽的腔調時,就覺得很不舒服。孩子的天性是非功利的,孩子天生都應該是快樂的。將成人社會的約束綁在兒童的身上,讓他們感覺自己好像是為了功利性的目的而努力,那其實是對他們心靈的很大傷害。

「西遊記」,尤其是「大鬧天宮」的故事,「三個和尚」,「小蝌蚪找媽媽」,這都是中國的優秀故事品牌。但是它們今天在哪裡?中國故事都過早地凋謝了。它們沒有像哈利·波特這樣被作為一個品牌去經營。國內一些作家已經受到「哈利·波特」的啟發,紛紛決定把自己作品中的形象打造為品牌。比如中國作家「童話大王」鄭淵潔就和長春電影集團公司簽約,將其全部作品的影視拍攝權授予了長影集團,並以其作品中的代表形象皮皮魯、魯西西、舒克、貝塔等創造童話動漫影片,以打造中國版「哈利·波特」。

好玩的力量

中國的很多故事裡面會出現大量的教條,很多可愛的卡通形象會在搞了一些很酷的事情之後忽然對道德發表一些看法,這是很可笑的。我們的故事需要輕松一些,不一定是搞笑,但是娛樂感和輕松感是非常重要的。人們需要的是快樂,不是索然無味的教條。西方的故事中從來都充斥著大量幽默元素。我們的故事品牌需要更加輕松,更加酷一些。

不僅僅是故事品牌,所有的品牌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出現的,品牌的征服也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心靈深處的渴望而具備了征服的力量。從遠古的凱撒、成吉思汗,到近代的拿破崙和巴頓,再比如說:哈利·波特。僅僅從營銷的角度來理解「哈利·波特」的驚人成功顯然是不足的,一個品牌,尤其是一個時代產物的品牌,是深深打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的。哈利·波特就是這樣一個打上了深刻娛樂文化烙印的品牌。

英國的娛樂文化由來已久,比如 BBC 裡面受到普遍歡迎的《Who Wants to be millionaire?》(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就是一個長盛不衰的節目,其他的比如《Who's the weakest link?》(誰是最弱的連接?)、《Survivor》(倖存者)、《Blind date》(和誰約會)等節目都是娛樂文化的典型。

泛娛樂化的世界需要泛娛樂化的形象。美國出版了一本《寫給哈利·波特的信》,這本書收集了來自十幾個國家的孩子寫給哈利·波特的信。從中可以看到它對孩子的吸引力不光是離奇的魔法世界,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是這個魔法世界和現實世界有很多共同之處。這種將現實與魔幻巧妙雜糅在一起的寫法,能使孩子產生真實感、親切感,又能使他們得以擺脫現實束縛,進入到充滿奇妙故事的想像世界。

中國的品牌,尤其是故事品牌,是可以借鑒哈利·波特的品牌手法迅速崛起的。牢記一點:品牌是征服,不是對消費者需求的臣服。如果在你的詞典里還是過時的「顧客是上帝」,那麼你等著被市場淘汰吧!在我看來,消費者並不是上帝。如果你的顧客表現得像個上帝,那是因為你的產品不夠差異化,很可能他可以從離你200米遠的另一家店裡買到它。
你好,敖哥!!!!!

❻ 你認為《哈利波特》為什麼會火遍全球

《哈利·波特》的成功,首先是文學價值,羅琳阿姨給出的,不只是一個奇幻世界,也不只是童話故事,這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旅程。

其次,是電影的跟進。好萊塢動作很快,1997年《哈利·波特》第一次出版,要到第二年才日漸流行起來,2001年第一部同名電影就在全球上映,好萊塢在接下來的九年內,完成了其他七部《哈利·波特》電影的拍攝,而羅琳阿姨最後一部《哈利·波特》在2007年出版,可以說,好萊塢是緊緊地跟上了羅琳阿姨筆耕的節奏。電影票房大賣,助推《哈利·波特》書籍的全球暢銷。可以說書與電影相互成就。題外話,幾個主要演員也確實給力,全程跟下了幾部電影的拍攝,而且都保證了自己的顏值在線,對加強粉絲的粘連度功不可沒。

再次,是哈利·波特衍生產品的全面開發,剛才說了,《哈利·波特》不只是寫給孩子看的童話,很多成人也喜歡這套作品,而且,羅琳阿姨構造了一個宏大的世界,裡面有各種性格鮮明、門道不同的人物,也有各種神奇的工具、機關,再加上《哈利·波特》的主題是積極向上的,所以,為後續的衍生品開發打下了很好的基調和多種可能性,所以,才出現了主題電影、舞台劇、主題玩具、主題公園等等的多維度開發,可以觸達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的受眾,特別是那些還沒有讀《哈利·波特》或看《哈利·波特》電影的受眾,而衍生品的開發和推廣,無疑是對《哈利·波特》多角度、多層次的廣告推廣,會把更多的受眾轉化為讀者。

❼ 哈利波特系列為什麼那麼成功

1.《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2001年上映時,投資1.25億美元,當時僅次於《泰坦尼克號》,許多電影人士也將此片稱為「最有可能打破《泰坦尼克號》票房的電影」,再加上特效,在當時也是一流的。當羅琳寫劇本時也透露比原著更多的有關哈利身世的細節(但是我沒看出來),激起了哈迷的觀影熱潮,加上當時「哈利波特」系列已經很出名了,全球3億書迷啊,票房當然高嘍。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全球票房 9.8億美元
2.在隨後的兩年裡《哈利波特與密室》《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票房有所下降,最終都只取得了8.6億美元,7.4億美元的成績,這個時期因為劇本改寫問題,導致即使看了上部也看不懂下部(我認為現在還是這樣),雖然特效方面有了質的飛躍,但票房不盡人意。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哈利波特」最黑暗的時期,同時這三部影片也被稱為哈利波特系列最經典的三部,這一切的一切都為後來哈利波特系列越來越成熟做了鋪墊。
《哈利波特與密室》全球票房 8.6億美元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全球票房 7.4億美元
3.經歷了2年的努力,哈利波特於2005年帶來了全新力作《哈利波特與火焰杯》。毫無疑問這部哈利波特比之前任何一部特效都要成熟,劇本都要好,氣氛都要黑暗、陰森。也正是從這一部開始,哈利波特開始走「黑暗」路線,主旋律越來越黑暗,越來越適合於成人,漸漸擺脫了兒童電影的名號,票房上也取得了成功。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全球票房 8.95億美元
4.2007年的《哈利波特與鳳凰社》2008年的《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票房上都大獲成功,在經歷了「萌芽期」、「低谷期」、「重生期」後,哈利波特系列進入了「平穩期」。雖然口碑上褒貶不一,但票房都大獲成功,而導演也終於確認下來,大衛葉茨將包辦餘下的全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從前輩們手中接過這個爛攤子,大衛葉茨也著實做了些努力,將哈利波特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全球票房 9.45億美元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全球票房 9.2億美元
5.2010年11月15日,「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石破天驚,全球攬下9.3億美元,作為哈利波特系列的終結篇,公司將它分為上下兩集是我認為再好不過的選擇,2011年7月15日,哈利波特迎來了他們的決戰,票房能否突破十億美元仍是個懸念,讓我們期待那年那個夏天那個夜晚那個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全球票房 9.3億美元

原著我也看了,覺得就是故事主線好了點才成功的,不過原著確實比電影精彩,再加上公司的宣傳,想不出名都難!
(自己打的,累死我了,給點分吧)

❽ 哈利波特1~7部的投資與票房是多少

哈利波特1~7部的投資與票房:

第1部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北美上映時間:2001年11月16日 製作成本:1.25億美元 北美票房:317,575,550(美元) 全球票房:974,755,371(美元)

第2部 《哈利波特與密室》 北美上映時間:2002年11月15日 製作成本:1億美元 北美票房:261,988,482(美元) 全球票房:878,979,634(美元)

第3部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 北美上映時間:2004年7月4日 製作成本:1.3億美元 北美票房:249,541,069(美元) 全球票房:796,688,549(美元)

第4部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北美上映時間:2005年11月18日 製作成本:1.5億美元 北美票房:290,013,036(美元) 全球票房:896,911,078(美元)

第5部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北美上映時間:2007年7月11日 製作成本:1.5億美元 北美票房:292,004,738(美元) 全球票房:939,885,929(美元)

第6部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 北美上映時間:2009年7月15日 製作成本:2.5億美元 北美票房:301,959,197(美元) 全球票房:934,416,487(美元)

第7部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 北美上映時間:2010年11月19日 製作成本:未知 北美票房:295,001,070(美元) 全球票房:955,417,476(美元)

哈利波特系列的電影一共有七部

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2001年);

講述了自幼父母雙亡的孤兒哈利·波特收到魔法學校霍格沃茨的邀請,前去學習魔法,之後遭遇的一系列歷險。該小說情節跌宕起伏,語言風趣幽默,主題反映了現實和人性,發人深省。

第二部哈利·波特與密室(2002年);

描寫了邪惡巫師伏地魔以一種新的形式歸來。書中發生的事件表明邪惡只能被暫時避免,而不會被永久地鏟除;密室則顯示了巫師的世界跟麻瓜的世界有許多共同點。

第三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2004年);

講述了哈利·波特在學校已經度過了不平凡的兩年,傳言布萊克是「黑魔法」高手伏地魔——殺害哈利父母的兇手——的忠實信徒,曾經用一句魔咒接連結束了13條性命。

第四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2005年);

通過魁地奇世界盃和三強杯這兩項國際賽事,將魔法世界擴展到霍格沃茨和英格蘭之外。這本書的主題是反對奴役家養小精靈和善良的巫師。

第五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2007年);

講述在又一個暑假中,哈利·波特被困在女貞路4號,遭到攝魂怪的突然襲擊之後發生的事情。

第六部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2009年);

作品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第六年學習時(1996年—1997年)發生的故事。

第七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上)(2010年)和第八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2011年)。

主要講述了十七歲的哈利本應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繼續最後一年的學業,但為了完成己故魔法學校前任校長鄧布利多留給他消滅伏地魔的任務,哈利和好友面對伏地魔及其追隨者食死徒的圍追堵截,隱形循跡、歷經艱險,最終銷毀多個魂器並戰勝伏地魔,取得魔法世界偉大勝利的故事。

❾ 為什麼《哈利波特》這么受歡迎

內容新奇,想像力豐富,文筆幽默精緻,伏筆引人入勝。

其實<哈利波特>也不是所有人都看明白知道它想表達什麼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正確對待它的成功的
我推薦一篇文章吧:
有誰真正看懂了哈利·波特……

巫術的力量

如果把西方的歷史看成是基督教文明的歷史,那麼基督教對巫術和女巫的強烈憎惡與殘酷迫害都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社會學家韋伯所說的「脫魅」,本來就指讓理性擺脫巫術和神話思維的控制,獲得至

高無上的權威。理性權威的這種極度膨脹伴隨著近代科學與資本主義的興起,成為完全合法化的東西。可是20世紀的文化發展,撕破了理性獨尊獨大的假面,兩次世界大戰的腥風血雨和數千萬屍骨,終於讓世人對理性進步的幻想全然破滅。

正是在這樣的思想變遷的背景上,產生了《哈利-波特》這樣的為世界的「復魅」推波助瀾的作品。《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第2章寫巴西大蟒蛇逃離人工建造的動物園而重返自然的情節,第14章講到魔法部有一項工作是隱瞞野龍的存在,以免它們遭到麻瓜們的滅絕;同章還講到哈利建議把在學校里養大的挪威脊背龍送到羅馬尼亞的豢龍專家查里那裡照料,然後「把它放回野生環境里」。這都表明作者在自然觀與生態觀上認同後現代立場。既然理性的「祛魅」在科技進步的名義下張揚人類中心主義而破壞自然,滅絕生物,那麼借用魔法和非理性的「復魅」來恢復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原始親緣關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從打開《哈利-波特》第一頁開始,讀者就會被神秘的氣氛所感染、所吸引。故事開始於一個陰暗的星期二,一個來源奇特的「大難不死的男孩」哈利-波特,一歲時就失去父母被送入一個最平常的市民家庭。故事的開端講的是男主人公像灰姑娘一般的委屈身世,在姨父家被收養後,一直住在在位於樓梯口的一個碗櫥櫃里,與蜘蛛為伍。

哈利在姨父家飽受欺辱,度過十年痛苦的童年生涯。姨父母對他毫無愛心,他們被嬌慣壞了的兒子———肥胖、愚蠢而喜好欺負弱小的達力,經常對哈利又打又罵。十年來,從來沒有人為哈利過過生日。十一歲的哈利戴著眼鏡,身材瘦小,長相也不起眼。不過,他腦門上那一道如閃電的疤痕表明他不同尋常的身世。當哈利還在襁褓中,他的父母和名叫伏地魔的壞魔師展開一場震驚巫界的決斗。這伏地魔功力非凡,巫界一般不敢叫他的名字,而以「你知道他是誰」 (YouKnowWho)稱呼。父母在決斗中雙雙喪生,哈利卻神奇地抵禦住最兇狠的攻擊而存活下來,被送到唯一的親人家裡。這一家是愚昧的「正常人」,對巫術又懼又怕。姨父母當年就嫌棄哈利的巫師父母,現在則極力隱瞞哈利的真實出身,千方百計地阻撓他和巫界的聯系,只希望他呆在家裡充當義務童工。

哈利十一歲生日那天,他的生活出現了重大的轉機:信使貓頭鷹帶來了一封神秘的信,那是魔法學校的錄取通知。哈利從魔法學校的鑰匙保管人海格那裡第一次得知自己的真實身世。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里,哈利不僅有了朋友,和羅恩和荷米歐學各種魔術本領,還學會了空中飛行。他發現魔法世界裡的一切———從聽課學習、游戲、運動,到吃飯到睡覺,都充滿了魅力和樂趣。他的被壓抑的天性在那裡得到舒展。

作品一開始,姨父一家所代表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平庸市民形象就被作者塗上一層具有諷刺意味的灰色。那是令人生厭的、漫畫式的「麻瓜的世界」。從措辭和描寫的傾向性來看,作者針對現代性的批判旨意其實是很鮮明的。

哈利旋風掃盪羊城

哈迷們一定還對上月30日的「魔幻首映式」

記憶猶新,號稱全球票房第二的《哈利-波特》在魔法表演中火爆上演,還有製片方美國華納電影公司亞太地區副總裁艾秋興女士粉墨登場用普通話致辭,艾女士專程帶來的「魔幻」禮物更是讓「哈哈一族」驚喜不已,這是否就意味著這部創下全球8.5億美元票房神話的超級大片就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呢?在超前熱映《哈利- 波特》的各大影院,我們還是來聽聽羊城影迷們的說法吧。

陪孩子「哈哈」也撿到了快樂(家庭篇)

加入哈哈一族的以青少年為主,間或出現的中年觀眾大多是奉「小皇帝、小公主」之命陪看的,只不過事後往往會有一點驚喜.王女士牽著兒子走出放映廳門口時便被筆者逮了個正著,她告訴記者:「好多年不上電影院看電影了,因為一沒時間,二沒閑情,再說在家裡看DVD效果也不錯。這一次兒子吵著要來看。」談到對影片的觀感,她說:來的時候挺不情願的,可看完之後感覺就不同了,影片的感覺很純,我好象回到了和我先生談戀愛的時光,「他的小兒子則一字一句告訴記者」好恐怖呀,也很好玩,我真想要一根那樣的魔法棒,嗖的一下就可以讓羽毛飛起來,他甚至希望記者能告訴他什麼時候可以看到續集,小男孩夠勇敢的了。

女孩子就不如男孩子那麼勇敢了,看完後直說「好怕好怕啊」,還說再也不敢看了。旁邊溫柔的媽媽告訴記者:「看了海報後一定要來看,可看的時候就不那麼乖了,一直都往我懷里鑽,尤其是那隻三個頭的怪獸出來時她都嚇哭了。」

看哈利,很浪漫(情侶篇)

熱戀中的情侶們常常會將他們的如火熱情在電影院里釋放出來,而且,多難看的片子都能讓他們品出浪漫的味道。這不,在哈旋風中沉醉的除了帶孩子的父母就是雙雙的情侶了。

他們大多並不是沖著《哈利-波特》來的,兩個人來到電影院,剛好在放它,就看了。當然成年了的他們並不像小孩子一樣只將目光盯在「哈」的恐怖和魔幻上。其中一個大學男生告訴記者「我最欣賞它的特技,那些讓小孩子覺得刺激和恐怖的東西都是特技做出來的。另外,我想它之所以受歡迎還在於它的情節性吧,它總的來說還是有點故事在裡面的。」

另一對比較成熟的青年人則認為「看哈利很浪漫」,像哈利前往魔法學校所乘坐的霍格華滋快車,(「那種懷舊之旅真讓人嚮往」女友在旁邊插嘴到)那些海港碼頭,那個大教堂,都充滿了浪漫氣息。「那種感覺真的很好。」愛情中的人們,不管是什麼總找得到愛的浪漫。

電影商新的賺錢方式(憤青篇)

李先生剛從大學畢業,現在在工作崗位上還算是春風得意,出於陪朋友的「義務」,他也坐到了哈片的銀幕前。

讀大學的時候,李先生曾經帶上一個麵包、一瓶礦泉水在電影院一坐就是一整天。學校影院的電影票便宜,5塊錢就是一天,再說寂寞的校園里實在沒有別的消遣。可以說,李先生對電影是很有研究的,從斯皮爾伯格到斯瓦辛格,從徐克到張藝謀,他都能像把玩自己的剃須刀一樣說得頭頭是道。

對於《哈利-波特》,他說比他想像的要好,因為他是帶著一種「雞蛋里挑骨頭」的想法來看的。不過,接下來他的評說可要讓哈迷們大吐血了,「這只是製片商拍光了打打鬧鬧卿卿我我的題材後對票房貢獻的一次挖掘,當觀眾厭倦了打來打去愛來愛去的鏡頭後來看這些有點童話趣味的影片無疑會覺得新鮮。或者說得好聽一點,是商業電影對淳樸的一種回歸吧。」

從事新聞工作的余小姐則更挑剔,「它的特技的確做得不錯,這是公認的。但正因為如此整部片子充滿了精雕細琢的痕跡,難免僵硬。如果說特技是它的優點,那麼同時也是它的缺點。因為無論如何它都只能算作某位技藝比較高的工匠的製作品,而不能算作一位眼光獨到的藝術家的創作。故事情節的邏輯性也很值得推敲,很多地方都會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另外,主人公哈利的表演者的演技實在不能算作傑出,倒是他的好朋友榮恩的表演要勝出許多,這不是我一個人的看法,網上評選也將榮恩這個角色的演技排在了第一位,而哈利則排到了第三。」

想想當初徐克的《蜀山傳》落得個「只剩下一堆特技」的名聲,哈片的特技真該感到慶幸了。

《哈利-波特》拯救全球經濟

敏銳的投資商早就盯上了《哈利-波特》,將它當作蕭條股市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而在電影全線上映之後,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的股票成為了紐約股市少有的搶手貨。甚至有人預言,在未來十年內,《哈利-波特》都將成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的「搖錢樹」。除了時代華納公司,美國出版哈利-波特書籍的紐約讀物兒童出版商「學究Scholas?tic」的股票也創下了近期的高點48.24美元,上漲幅度高達38%。

另外,隨著電影情節在萬千兒童心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與《哈利-波特》有關的玩具、文具、電腦游戲軟體等不斷出現在市場上。

玩具商當然不願錯過這樣的好機會,他們也聞風而動,製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丹麥樂高公司根據電影版設計出的哈利-波特系列玩具,由於可以通過堆砌把故事中的精彩情節和經典場景重現出來而受到青少年的青睞。這些哈利-波特的模型包括:霍格沃茲城堡、霍格沃茲特快列車、海格的小屋、斯內普教授的教室、魔幻棋室等。同時還有智勇雙全的哈利、忠誠可靠的羅恩、好學冷靜的赫敏、最偉大的巫師鄧不利多校長、嚴厲鬼祟的斯內普教授和陰險狡猾的奇洛教授等《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八位主要人物造型。美國著名玩具商「玩具大廠公司」預計明年該公司的股票價格將大幅上漲50%,而股票每股預期也將在今年年初有9%的獲利上升率。

著名的跨國公司可口可樂也不甘人後,成為了華納公司的指定全球飲料商。可口可樂適時推出了他們最新的包裝:印有《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繪像的傳統可樂和橙汁,大人小孩們能拿著印有《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繪像的飲料,走進電影院。

而《哈利-波特》電子游戲則由著名的美國電子藝界公司(EA)獲得了出版權,該游戲的個人電腦版本特點之一,就是《哈利-波特》在「魁地奇」比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即巫師們搭乘飛天掃帚所打的類似籃球的游戲,該游戲無疑很合乎玩家的口味,幾乎保證會成功。電子藝界公司的游戲軟體設計者希望這種與《哈利- 波特》互動經驗獲得巨大成功,而自己也可以藉此提升在華爾街投資家們心中的地位。另外《哈利-波特》的服飾、手錶等一系列的飾品也已經名花有主。這些產品生產之後,分銷商也早就盯上了《哈利-波特》,美國第一大零售商沃爾馬表示早就已經摩拳擦掌,准備迎接挑戰。

盡管《哈利-波特》已經給全球經濟帶來了活力,但美國有分析家指出,如果不是由於「9-11」事件以及隨後而來的炭疽恐怖的困擾,《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很可能還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閱讀全文

與哈利波特電影如何吸引投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幽靈列車16年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566
玄幻武俠古風好看的電影 瀏覽:42
國語版瘋狂原始人免費動畫電影 瀏覽:141
沃什麼盜的電影 瀏覽:486
滿城盡帶黃金甲電影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瀏覽:900
抗日電影中的日語有哪些 瀏覽:903
直播電影時怎麼顯示電影名字 瀏覽:213
5部特好看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315
最可憐的喪屍是什麼電影 瀏覽:268
好看猛獸電影推薦 瀏覽:394
製作電影多久 瀏覽:632
柳岩拍過哪些吻戲電影 瀏覽:52
優酷怎麼緩存英文電影 瀏覽:241
虎牙怎麼開直播看電影 瀏覽:446
災難電影最好看的 瀏覽:657
中國城簡介和電影怎麼不一樣 瀏覽:406
纖纖好看電影電視劇 瀏覽:258
老電影映機多少錢 瀏覽:5
有哪些三級中國電影網站 瀏覽:779
免費電影王牌特工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