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用手機如何拍攝夜景如何拍攝夜空的月亮如何可以把夜景拍攝得清晰些
一、怎樣用手機拍月亮
月亮本身不發光,而只是反射太陽光,所以它的亮度很低。如果以中午時的日光與滿月的明朗月光相比,日光要比月光亮六萬倍。月光亮度極低,拍攝月景時必需要長時間曝光。但是因為地球在不停地轉動,長時間的曝光,會使月亮在畫面中移動,而形成一條光帶。所以一般拍攝月景,多使用兩次曝光法。
拍攝時要注意:
1、一般相機都設有多次曝光裝置。兩次曝光法就是在一張膠片上進行兩次曝光。第一次先根據地面景物亮度曝光,拍攝了在月光照射下的景物,在畫面上方留下月亮的位置。然後在這張底片上再進行第二次曝光,在原先留出的位置上再拍攝月亮。第二次拍攝月亮時,如果想使月亮的影像拍得大一些,可在此時換用長焦距鏡頭。另外,因為月亮比月光下的景物亮度高,所以拍月亮時要重新調節曝光時間。如拍月景用光圈2、30秒時,單獨拍攝月亮可用光圈2、2-3秒。
2、如果月亮的輪廓拍得過份清晰時,效果並不好。所以有時故意把月亮拍得有些模糊,有月暈效果。
3、也可使用兩張膠片,分別拍攝月亮與月光照射下的景物,然後把兩張底片迭合在一起放大。月亮與月光下景物的位置要安排好。
4、也可使用一張膠片,一次長時間曝光。如果天空有雲,可等月亮被遮住時,先對景物進行曝光,待月亮出雲後,月亮也可被拍入畫面。也可以在根據地面景物的亮度進行長時間曝光時,用手把月亮遮住,待曝光到最後兩秒鍾時,再把手拿開,讓月亮在底片上曝光。
5、拍攝月景需要使用三腳架。另外,長時間曝光時,也要考慮到感光片倒易律失效的問題應當適當增加曝光量加以補償。如使用彩色片時,應選用長時間曝光型的彩色片。曝光時,因為倒易律失效的問題,除了要增加曝光量加以補償外,還需要加用濾光鏡進行色彩補償。
6、用彩色片拍攝時,可選用燈光型彩色片,拍出的色調偏蘭,可渲染月夜氣氛。
二、怎樣用手機拍夜景
夜景主要是指在夜晚戶外燈光或夜晚自然光下的景物,拍攝時以燈光、火光、月光等作為主要光源。
拍攝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夜晚氣氛。夜晚光值比較低,而景物的反差又比較大,要適當控制曝光量。如果把天空拍得過亮,或燈光的亮度曝光過度時,都會把夜晚拍成白晝,而減弱了夜晚氣氛。所以夜景的天空色調應是淺黑色,要有意識地使曝光略不足,一般按正常曝光時間減少1/3或1/2。
2、保持燈光的真實效果。夜間攝影的光源主要來自燈光,所以用光時,要表現出燈光光線的照射效果。比如燈光近明遠暗,它的光線的亮度隨光源距離加長而遞減,使用閃光燈輔助照明時,要保留這一特點。可用光圈控制閃光燈的亮度,用慢速度感受原燈光。閃光燈發光的方向要與燈光原照射方向一致。
3、拍攝夜晚街景時,為了渲染車輛繁忙的景象,可以用長時間曝光的方法,讓來往車輛的燈光在底片上多次感光。因車身較暗而又在行動,所以在膠片上不會感光,而汽車的車燈,就會在畫面上劃出光亮的線條。畫面上白線條的數量和方向,可以根據構圖的要求加以控制。一般拍攝時,多利用鏡頭蓋,如車的行動方向符合要求時,可打開鏡頭蓋曝光;如車的行動方向不符合要求時,可蓋上鏡頭蓋不感光。拍攝時,把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蓋上鏡頭蓋,然後打開T門或B門(B門需要鎖住)取下鏡頭蓋進行曝光,用鏡頭蓋的開關來控制曝光。
4、夜間攝影可使用一次曝光或多次曝光等方法。一次曝光法就是用三腳架把相機固定,使用長時間曝光,用快門線控制快門的開閉。多次曝光法是在一張底片上,進行兩次以上的曝光,拍攝室外燈光夜景時,常採用這種方法。在天空還沒有全黑時,進行第一次曝光,曝光量比正常曝光少。燈光點燃後,再進行第二次曝光。如果需要來往車燈時還可進行多次曝光。在進行多次曝光時要注意不要移動三腳架,以免影像重疊。
5、畫面有燈時,可加用十字濾光鏡或星光鏡,獲得燈光閃爍、光芒四射的特殊效果。用彩色片拍攝時,也可加用虹鏡或星女座鏡,獲得五彩繽紛的色彩效果。
6、雨天的柏油馬路或光滑的地面,可以表現出建築和燈光的倒影。如果在畫面里拍攝了海邊、河流、湖泊旁的建築,由於水的反光倒影,可以使岸上或周圍的燈光增加亮度,襯出景物輪廓,用彩色片拍攝效果更好。
7、夜晚使用彩色片拍攝時,一般應選用燈光片。但是如果使用日光片時,拍出的片子色調偏紅橙,也能更好地表現了燈光輝煌的氣氛。
8、現在國外新出產了一種夜間攝影鏡頭,內部裝有一個"影像增強管",它是一個能把微弱的光放大到幾萬倍的元件。因此,用這種鏡頭在夜間拍攝,可使用高的快門速度。如使用A、S、A400度片,在明亮月光下,可使用1/500;在淡淡月光下,可使用1/60秒;即使在星光下,也可以用1/4秒以上的快門速度。
❷ 手機如何拍出月夜的意境
單反+長焦頭或長焦一體機
這是最直接的方法,焦距自然越長越好。以135全幅為例,要獲得「大月亮」的效果,至少要400、500以上,必要時還需要高像素後期裁切,才能獲得完美的效果
❸ 如何拍攝好夜景攝影
1、防止照相機抖動
拍攝夜景照片時,照相機要擰緊在三腳架上,或放在平穩牢固的地方。調節光圈,按動快門,觀察景物,都不要碰動機身,特別是進行多次曝光時,更要嚴格要求,否則,底片會出現重影,使拍攝失敗。
2、光圈的運用
拍攝夜景,要特別注意運用光圈。因為它影響景物的清晰度。有些夜景,由於光線十分暗淡,拍攝距離無法精確確定,因此,常常用縮小光圈、增加景深范圍的辦法來對付。拍攝夜景,常用的光圈為f5.6或f8。有些景物的位置比較固定,光線變化也不大,那麼光圈可以適當小一些,但曝光時間要相應延長,這樣,景物的清晰范圍可以更大一些。進行多次曝光時,可根據現場光線的強弱,用光圈來調節感光量。
3、距離的測定
拍攝距離的測定要盡量准確,否則直接影響景物的清晰程度。一般地說,拍攝大場面夜景,距離可放在無限遠處。拍中景,近景,就要進行對焦,把焦點對得越清楚越好。焦點應定在被攝主體或景物的主要部分的位置上,用手電筒打亮後再測定。也可利用被攝主體附近的光亮點來代測。距離一旦確定,在拍攝過程中就不能任意變動。
4、曝光的掌握
夜景攝影的曝光比較復雜,無法依靠測光表,應該從實際出發摸索規律。其曝光方法有兩種:一次曝光和多次曝光。
(1)一次曝光:一次曝光比較容易掌握。拍攝前,拍攝前,將照相機架在三腳架上,然後確定拍攝對象和取景范圍。取景完畢,再檢查一下照相機的固定情況,並用快門線控制快門的開啟,進行一次時間的曝光。無快門線,可用鏡頭蓋來控制已開啟的快門。
(2)多次曝光:兩次以上的曝光稱為多次曝光。它是在一次曝光不能完成拍攝任務的情況下才使用的一種方法。利用多次曝光,可以分次攝取部分景物,使畫面內容豐富,形式活潑。
運用多次曝光,應該注意:一是要把光線強弱不同的景物分開,使最暗的景物先曝光、多曝光,最亮的景物後曝光、少曝光。二是有些景物無法進行先曝光、多曝光,可加用人造光適當加強暗處景物的亮度,以調整畫面的反差。三是對一些光線過強或過弱的景物,無法在現場調整時,可在拍成的底片上進行減薄或加厚處理,也可放大時進行補救。
夜景攝影的曝光,很難有一個確定的數字。曝光時間在一秒鍾以上,都要靠拍攝者憑經驗估計。一般說,進行一次曝光時,曝光量要掌握得更嚴格一些。多次曝光時,曝光時間的伸縮餘地較大,如果發現某些景物或景物的某些部分感光不夠,可以再開一次快門進行補救。不管一次曝光還是多次曝光,開拍時的天空尚有落日余暉,那麼曝光時間要扣得緊一些,寧可感光不足,不可感光過度,一過度,照片就會失去夜間的特點了。夜幕降臨,五光十色的燈光裝點著我們的城市,無論是建造還是人物都呈現出和白天完全不同的色彩。即使是白天很平常的景物在夜晚絢麗的燈光下都會給人很奇幻的感覺,但是要想利用數碼相機拍攝這些美麗的夜景卻顯得有些困難,這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數碼相機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因此在拍攝夜景時更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從而彌補相機的缺陷。
❹ 夜間攝影該如何白平衡
夜間拍攝,每一景物都有它自己獨有的和其它景物不同的地方,這些不同的地主,又和周圍的某些環境、條件分不開,而起互相補托互相呼應的作用。因而使得景物本身的特點更加鮮明突出,這些特點往往表現在內容上、形式上、規模上、地理環境上、氣候上等各個方面。要抓住這些特點,有時首先要了解拍攝對象的內部情況,那些是主要的,那些是次要的,以及活動規律等,下面列舉幾種景象在夜景攝影時所起不同作用。 1、燈光(或月光) 燈光(或月光)往往是夜景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同時又是夜景攝影的主要光源,沒有燈或燈光稀少,物體就不能表現出來,或表現不清楚。有了足夠的燈光,不僅可以使物理呈現層次,也可以使畫面更加明亮和清晰。流動的燈光(汽車燈、輪船燈及其它可以移動的燈光),可以在底片上呈現一條條光線(即光柱),可使內容增加氣氛,畫面得到更好的效果。 2、雨天、霧天(或空氣潮濕的天氣) 雨天、霧天的燈光可以在照片拍出美麗的光環,天空的色調由於空中水氣受燈光的影響,有時也會反射出其他的顏色而出現在畫面上,如用彩色片拍攝,效果更加明顯。因為雨天的柏油路或光滑的地面,可顯出物體和燈光的倒影,拍出來的效果比較生動。 3、水 水對於夜景有時也有一定的作用。海邊、河流、池塘旁的建築。由於水的反光倒影作用,它可以使岸上或周圍的燈光增加亮度,襯出景物輪廓,波光燈影,能給畫面添不少生氣。 夜間拍攝,掌握特點,選擇角度與利用自然條件三者是密切聯系的。換句話說,選擇角度必須根據拍攝對象的特點和現場的自然環境而定,而掌握特點,選擇角度,利用自然環境這三方面都必須服從主題的要求,不是孤立去進行。 角度選擇的好壞,對表現主題,突出其特點也有很大影響。例如表現工程規模巨大的工地夜景,有用高角度較好。表現建築物的高大雄偉,則採用低角度較為適宜。 選擇角度,同時要注意相機位置,在一般情況下,晴天晚間的天空是西邊亮東邊黑。由東向西望去,水是一片白色的,水的反光和天空的光亮沒有多大區別;由西向東望去,水的反射能力則很弱,呈灰暗色。在傍晚拍夜景由東向拍攝鏡頭向西效果較好,而在黎明採用相反方向拍攝,效果較好,如雨天或陰天,可不必考慮這些問題。 夜景的拍攝方法 1、工地夜景 工地,一般指在野外施工的水庫、電站、礦山、橋梁、工廠、樓房等,拍攝方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1)根據工程特點,確定拍攝角度,應該事先在白天了解有關的情況及夜晚活動的規律; (2)選擇恰當拍攝時機,拍攝這類題材最好在工程達到高潮的階段,大規模的緊張工程面貌基本看得出的時候; (3)注意用周圍的自然條件--山、水、樹木、橋梁、建築物等; (4)天空感光不宜過多; (5)在表現場面時,角度宜高不宜低; (6)可採用一次或多次曝光。 2、城市街道夜景 拍攝街市街道可在節日或平時夜間攝影,一般在節日進行較好。因為節日期間,各街道、商店和市容、櫥窗進行的整理和布置。較大的建築物也都增添了彩燈、霓虹燈和標語,拆除現的畫面會顯得更加繁榮和美觀。 選擇角度要適當,過高和過低的角度,都易使路旁樓房變形。照相機的安放點應選擇不易被沖撞和不妨礙交通的地方,選擇地段應是燈光集中、車輛集中、樓房集中和具有某些特點的地方比較好。 3、拍攝焰火 拍攝夜景的焰火,不能象拍攝工地那樣輕松,較為緊張些。拍攝焰火的全部過程,半照相機架好,等焰火將要升放時,打開B門,任其在拍攝范圍以內的夜空中開花、飄盪,直至熄滅,使整個過程記錄在底片上。 拍攝部分,等焰火開放後,將要開花或開花時打開快門,拍攝最有代表性的一剎那。 可用多次曝光法拍攝,用同一張底片,分兩次或多次曝光。一拍攝焰火,曝光時間可短些,一次拍攝地面景物,曝光時間可長些。 另外,還可以和兩張底片分開拍攝,即一張底片拍焰火,另一底片拍攝地面景物和人物。曝光時間各不相同,沖出後,再把兩張片底迭在一起套放,注意要拍的焰火和景物都不要拍在底片當中,最好焰火靠底片上端,景物靠底片下端,這樣兩張底片合在一起放大時省去許多麻煩。 4、拍攝月景 拍攝月夜景色,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用長時間曝光,單獨拍攝在月光照射下的景物;用短時間的曝光,單獨拍攝月亮,然後把兩張底片迭合在一起放大。 (2)在一張底片上進行曝光時,用手在鏡頭上把月亮遮住(最好在拍攝前先試一下,以防止連景物也擋掉),待曝光至最後幾秒種時,再將手移開,讓月亮在底片上曝光。 5、拍攝夜景加人像 在晚上,拍攝夜景人像也是很有意思的,是生活攝影的別有一格,拍攝方法也比較簡單,容易掌握,可分一次拍攝或兩次曝光。 (1)一次拍攝 由於在夜間拍攝,人像的光源往往很弱,所以必須用輔助光作為人像拍攝的光源(如閃光燈等)。拍攝時光圈不要大,可用F/5.6或F/8光圈,因為光圈大,夜景的後景容易模糊。 (2)兩次曝光 如果我們當拍攝夜景的畫面背景燈光很弱時,可分兩次曝光。第一次先將夜景曝光,然後第二次拍人像時再加閃光燈曝光,這樣拍攝夜景人像較為理想。 6、夜景攝影注意事項 在拍攝夜景的時候,應注意幾個問題: (1)防止照相機移動 在進行長時間曝光時,相機一定不能有絲毫移動,要擰緊在三腳架上或放在平穩牢固的地方。撥光圈、按快門等一系列操作,都要小心。因為一張底片經過兩次以上的曝光,略有微動,景物也會出現模糊和重迭現象,一幅照片即產生了極微小和重迭現象,放大時就會明顯地暴露出來,而導致失敗。在進行一次曝光時,也不要忽略這一問題,因為這是夜景攝影常常容易發生的問題。 (2)防止光線直射鏡頭 快門開啟後,強烈的光線直射鏡頭,容易產生光暈,造成整個底片的失敗,因此在取景時要仔細觀察,有無強烈光亮直接鏡頭(遠處光亮無防)。在拍攝過程中,也要提防有突如其來的強光出現(如突然照射過來的汽車燈、行人的手電筒)。倘若快門已打開,可臨時用鏡頭蓋或帽子遮擋一下。 (3)光圈和焦距的使用 拍攝夜景,光圈的運用很重要。光圈大小,影響曝光時間的長短,也影響景物的清晰程度。有些夜景無法用照相機精確地測定距離,只好用較小光圈增大景深范圍的辦法來彌補。在一般光線下拍攝夜景,光圈可縮小到F/5.6~F/8。如遇到光線亮一些,如果景物在長時間內不會有任何變動,光線也不減弱,可採用小一些光圈,把曝光時間延長,如果採用多次曝光,也可根據光亮的強弱,用光圈來調節。 測定距離問題也不可忽略,一般拍大場面,把距離放在無限遠即可,但如拍中景、近景,就要把距離對清楚。通常使用辦法是有一人站在被拍攝的物體旁,把手電筒打亮測定,或選擇靠近的燈光,較明亮的東西進行測定。但絕不可採用多次曝光過程中,拍近景對一次距離,拍遠景再對一次距離,這樣會使底片結像模糊不清,或出現兩個影子的毛病。只能計好景深,盡可能將人物和北景拍攝清楚。 7、拍攝夜景的器材和工具 (1)一般業余攝影愛好者使用國產和進口的相機都裝有B門設備,對於攝影愛好者拍攝一般的夜景,也足夠應用了。進口的單鏡反光相機就更好用了。但是全自動機的簡易相機,是較難拍夜景的,因它沒有延曝光裝置。 (2)快門線和鏡頭蓋 夜景攝影,在一般情況下,曝光時間較長,如用手指按動快門按鈕,稍有震動,就會造成影像重迭。因此,快門線與鏡頭蓋是夜景攝影不可缺少的器材,凡曝光數秒種的,可使用快門線,感光時間更長的,或多次曝光,使用鏡頭蓋比較方便。 (3)三腳架 拍攝夜景,三腳架是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在長時間曝光和多次曝我時,要求照相機一點不移動,最好的辦法是把照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 (4)其它零星器材 如手電筒、遮光罩等都要事先備齊,手電筒可照明測定距離,撥動快門、光圈或尋找零件等方面用。 遮光罩在拍攝夜景中,也有一定作用,如遇到雨天或光線雜亂時,戴上遮光罩,可使鏡頭不受潮濕和避免光射入鏡頭內。 以上是夜景攝影的最基本的知識,我們必須要進行不斷的實踐,才能更好地掌握和提高。
❺ 如何利用單反相機拍攝天空的月光
月亮本身不發光,而只是反射太陽光,所以它的亮度很低.如果以中午時的日光與滿月的明朗月光相比,日光要比月光亮六萬倍.月光亮度極低,拍攝月景時必需要長時間曝光.但是因為地球在不停地轉動,長時間的曝光,會使月亮在畫面中移動,而形成一條光帶.所以一般拍攝月景,多使用兩次曝光法. 拍攝時要注意: 1. 一般相機都設有多次曝光裝置.兩次曝光法就是在一張膠片上進行兩次曝光.第一次先根據地面景物亮度曝光,拍攝了在月光照射下的景物,在畫面上方留下月亮的位置.然後在這張底片上再進行第二次曝光,在原先留出的位置上再拍攝月亮.第二次拍攝月亮時,如果想使月亮的影像拍得大一些,可在此時換用長焦距鏡頭.另外,因為月亮比月光下的景物亮度高,所以拍月亮時要重新調節曝光時間.如拍月景用光圈2、30秒時,單獨拍攝月亮可用光圈2、2-3秒. 2. 如果月亮的輪廓拍得過份清晰時,效果並不好.所以有時故意把月亮拍得有些模糊,有月暈效果. 3. 也可使用兩張膠片,分別拍攝月亮與月光照射下的景物,然後把兩張底片迭合在一起放大.月亮與月光下景物的位置要安排好. 4. 也可使用一張膠片,一次長時間曝光.如果天空有雲,可等月亮被遮住時,先對景物進行曝光,待月亮出雲後,月亮也可被拍入畫面.也可以在根據地面景物的亮度進行長時間曝光時,用手把月亮遮住,待曝光到最後兩秒鍾時,再把手拿開,讓月亮在底片上曝光. 5. 拍攝月景需要使用三腳架.另外,長時間曝光時,也要考慮到感光片倒易律失效的問題應當適當增加曝光量加以補償.如使用彩色片時,應選用長時間曝光型的彩色片.曝光時,因為倒易律失效的問題,除了要增加曝光量加以補償外,還需要加用濾光鏡進行色彩補償. 6.用彩色片拍攝時,可選用燈光型彩色片,拍出的色調偏蘭,可渲染月夜氣氛.
攝苑網
❻ 如何用手機拍星星月亮和夜景
以用vivoz5手機拍星星月亮和夜景為例,參數如下:
1、打開手機相機,選擇紅色方框中的功能,如下圖所示:
❼ 攝影 請教如何拍好夜晚室內燈光較陰暗的照片.
一個堅固的三腳架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打開反光板預升功能,盡量使用快門線或者自拍功能,如果是佳能數碼相機,打開長時間降噪功能。
夜間攝影
馬椿年
原刊於《網路攝影》
夜幕降臨,天空抹去最後一絲余輝。此時,無論明月當空、滿天星斗,或是陰雲密布、一團漆黑,甚至傾盆大雨、電閃雷鳴,對於攝影者來說,都是大有可為的良宵,有可能創作出各具意蘊的作品。
夜間,從室內到室外可供拍攝的內容極為豐富,不少情景甚至只有在天黑以後才能拍到,所以夜間是攝影創作的一個廣闊的領域。當然,有些題材內容本身,例如人物特
寫並無白天或黑夜的明確界限,而需要靠攝影表現出相應的環境特徵,來烘托渲染夜晚的氣氛。就用光技巧或影調處理而言,通常的做法是使畫面的背景或天空發暗甚至發黑,使人產生黑夜的視覺效果。因為,畫面背景或天空的影調如果發灰或白,就失去了黑夜的氣氛。這是夜間攝影造型和畫面表現的一個重要前提。
從所周知,攝影的照明光源主要為自然光和人工光兩大類,可是夜間的自然光——月光、星光的照度極低,即便夏歷每月十五日——望日之夜晴空的月光,也只有白天陽光照度的50萬~60萬分之一,僅為0.2勒克司(每勒克司=流明/平方米),相當於1英尺燭光照度的1/5;如果在陰霾的月黑之夜,伸手不見五指,或者僅有星光,拍攝地面景物就更加為難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夜間攝影主要依靠人工光,或作為照明,或當做點綴,甚至發光體本身就是拍攝對象。
月光等自然光照度極低和需要依靠人工光,雖然給夜間攝影造成重重困難,但完全可以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 來拍攝出別有情趣的照片, 所以,只要因勢利導,夜間攝影的有利因素是很多的:
1.夜間的自然光包括月光、星光、雷電閃光、極光、螢火蟲的光等;人工光除了用於攝影照明的白熾燈光和電子閃光燈以外,更有白天所沒有的或不顯的馬路燈光、室內燈光、煤油燈光、節日禮花光、花炮光、火光、燭光、手電筒光等等。連同發光體本身攝入鏡頭,可以形成少見的美妙圖景。
2.黑暗之中的物體形狀看不見也拍不出,當主要拍攝對象接受一定照明度時,周圍和背景的雜物均隱沒在黑暗中,有利於突出表現主體、凈化背景,使畫面具有簡練的美感和深沉的或靜謐的意蘊。
3.夜間照度低,空間背景無光亮,便於慢速曝光、高速閃光、多次曝光、連續閃光(頻閃)、分段移動閃光、添加修飾光等曝光和用光技巧的發揮,形成特殊效果或強烈氣氛。
4.夜間攝影易於取得以黑為主的低調、逆光照射主體的輪廓光、黑白分明的高反差等造型效果。
當然,上述各項有利因素的掌握利用,以至各種效果的產生,都離不開攝影技術、技巧等基本功,和構思、構圖等藝術表現。因此,夜間攝影種種技巧、技法的運用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主題和突出主體,使作品內容與形式盡可能完美地統一。
夜間攝影的曝光方法
1、正確曝光 正確曝光是取得良好攝影效果的基本條件之一。夜間攝影多數情況下,曝光時間較長,因此必須使照相機保持穩定,盡可能利用三腳架和快門線;由於照度低、曝光時間長,膠片感光性能就會發生「倒易律失效」象, 即感光靈敏度降低,所以要適當增加曝光量,概約地說,應比測光表測得曝光指數再開大0.5~1級光圈,作為曝光補償。現以常用的GB21°膠卷為例,列曝光參考表於下:
夜間攝影曝光參考表
拍攝對象 有關情況 曝光時間 應用光圈
晴空月亮 加用長焦距鏡頭 1/30秒 11
天空閃電 閃電線條較明確 B門 4~5.6
節日禮花 表現完整的花形 B門 8~11
地面花炮 距離5米左右 1秒 5.6~8
節日天安門 距離400米 1秒 5.6
燈光工地 距離500米 1~2分 5.6
燈光水面 距離500米 1~2分 5.6
城市夜景 居高臨下拍大場面 2~4分 8
繁華街頭 距離10米 1~3秒 5.6
燈光球場 距離5~10米 1/30秒 4
2、慢曝光 所謂慢曝光是指曝光時間長於1秒的曝光。對於多數照相機來說,通常是用B門結合計時(默數1、2、3...,或看手錶指針)。 慢曝光除了針對照度低的靜止夜景場面以外,亦可用以表現夜間移動的發光體,例如來往的車燈,拿著手電筒(開亮)在黑夜的空間揮動成某種光畫圖形、緩慢移動的滿天星斗等,使之在膠片上感光成拉長而有變化的光亮線條,有美化畫面、增加氣氛、光畫造型等作用。
3、多次曝光 夜間空曠的背景一般是暗的,所以進行多次曝光較白天容易掌握,每次曝光量都按單次應有曝光量計算即可。但若拍攝同一個目的物(例如經照明的建築物)而又結合了其它陪襯物,多次曝光的總量只可相當於一次正常曝光的所需量,否則所攝目的物將會曝光嚴重過度。因此,一次曝光的所需量假定為F8、1秒,如果要作4次曝光,那麼每次的曝光量應是F8、1秒的1/4,
即F8、1/4秒,或F16、1秒。由於曝光次數多、分開計算費事,可以採取假定用高速感光片的辦法來解決,也就是說,膠卷實際感光度為GB21°,相當ASA100,如果要進行三次曝光,可把膠卷當作ASA300來用,四次曝光當作ASA400用,十次則當作ASA1000用,以此類推。
拍攝夜景時, 為了表現出夜間天空背景下地面景物的外輪廓, 常採取兩次曝光。例如《嘉陵江夜色》(見附圖),第一次曝光在日落後、地面燈光將亮前,用F5.6、1秒,使尚未全黑的天空略為在膠片上感光; 第二次曝光在地面和水面燈光亮後, 針對景物曝光,用F5.6、2分鍾。第一、第二次曝光,必須預先確定取景位置,並在原位固定照相機完成兩次曝光。
4、多次閃光 夜間拍攝龐然大物,諸如大型機床、古建築、賓館客廳等,採取多部位、多側面的多次移位閃光,可以取得較好的全面照明效果,以及富有特色的造型效果。《大眾攝影》1981年第10期封面作品《長城之夜》,就是三位作者合作的多次移位閃光的佳作;拍攝過程中,在閃光燈前蒙以不同顏色的透明片,移位閃光達一百多次。
5、多棱鏡轉動曝光 表現節日之夜亮起串燈的建築物,如果在照相機鏡頭前附加中心平面的三棱鏡、五棱鏡等多棱鏡片,在作慢曝光的同時轉動附加鏡片,可以形成環形旋轉的光畫線條烘托畫面主體, 增添美感和生動感(參見《大眾攝影》1984年第4期月賽鼓勵獎作品《廣播大廈》)。拍攝時的要領是, 必須把主體置於畫面取景正中。
6、搖升相機曝光 根據光點移動可以在膠片上感光成光亮線條的這一效果,也可以移動相機拍攝靜止光點取得同樣效果。 例如拍攝城市夜景,如果有一架可以搖升中柱的三腳架,裝上照相機作慢曝光,同時搖升或搖降照相機,可以形成上下顫動拉長的光畫線條(參見《大眾攝影》1984年第11期封面作品《升騰的特區》——第13屆全國影展銀牌獎作品)。
曝光方法多種多樣,上面只是舉幾個例子。如果能夠把不同的曝光方法結合起來,往往可以取得奇妙、新穎、優美的造型效果。
夜間景物的畫面表現
攝影的畫面表現,涉及造型技巧、構圖布局、表現手法、後期加工等多方面,並無固定模式, 因此,僅舉幾個夜間場景的拍攝為例, 概要地聯系畫面表現的問題。
1、節日禮花的表現 每逢國慶等佳節,全國歡騰,節日之夜的禮花,更添普天同慶的歡樂氣氛,因此,攝影者大多喜歡拍攝節日之夜放禮花的景象。 拍攝禮花,應該經過構思,恰當地和地面景物或人物結合表現,才能互襯出熱烈的節日氣氛。因為禮花本身僅僅是一種圖形,如果只見禮花而無襯托物,除了只有美感以外,畫面的意蘊是不足的。
禮花與地面景物、人物的結合通常採取三種辦法:①預先了解放禮花的時間、地點, 提前選定取景位置,在放禮花時, 連同地面景物或人物一起攝入畫面(見《大眾攝影》1985年第8期《節日之夜》)。②選擇理想的角度拍攝景物,在畫面上半部留有足夠的餘地,再拍攝禮花,作兩次曝光;或者先拍花,畫面下半部留有足夠餘地,再拍攝仰望天空看禮花、神情生動的人物,同樣作兩次曝光;③單獨拍攝禮花,畫面下半部空出,另一張膠片單獨拍攝景物或人物,上半部空出;把這兩張底片葯膜面相對重疊放大照片。地面景物與畫面天空的禮花相互呼應,對於熱烈歡慶的氣氛起到了渲染作用。
2、聯歡晚會的表現《「五一」聯歡晚會》(見圖 )是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群眾晚會的一個場景。由於現場光不能滿足曝光的需要,所以採取閃光攝影。為了既突出節目的表演,又顯示觀者甚眾的聯歡的盛況,特意在稍近距離選擇了一個較高的拍攝點,作兩次閃光接片拍攝,銜接為寬銀幕式的開闊畫面。閃光指數40,膠卷GB21°,用F5.6~8之間光圈、1/4秒,焦距對在表演者
位置,先拍表演者,後拍觀眾;1/4秒的快門速度,主要為了照顧樹上繁星似的彩燈和畫面左邊兩只燈籠的曝光量,使之顯現於畫面,以渲染聯歡晚會的節日氣氛。
3、燈光球場的表現 乒乓球、籃球、足球等夜間比賽,按正規的賽場照明,勉強適應攝影的曝光量。乒乓球賽場的吊燈稍低,發光強度也稍低;足球賽場的照明燈位最高,光強度也最高;籃球賽場的燈光和高度則居上述兩者之間,所以三種賽場燈光的實際照度基本相近。
《全國乒乓球賽》(見圖)用GB21°膠卷,F4、1/30秒,在稍遠距離拍攝,焦距對在最近賽區的裁判員位置,F4的景深基本顧及三個賽區。1/30秒對於拍乒乓球運動員敏捷的動作,本來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故意在稍遠位置拍攝( 根據相對模糊系數的有關因素可知,拍攝某種速度的動體,距離愈遠、快門速度可以愈放慢), 並且選擇運動員尤其是最近賽區運動員動作的「相對靜止」時機按下快門,因此所有運動員的身影姿態都得到恰當的表現。
4.「假夜景」的表現 在月光之下拍攝夜景,如果曝光充足,畫面景象將會
出現如同白晝的效果; 反之,在陽光下面拍攝風景, 如果曝光嚴重不足,又會變成「月夜」景色。所以人們往往用後一種辦法拍攝「夜景」,稱為假夜景。拍攝這種假夜景,最好加用中黃濾色鏡,在太陽位置偏低的情況下,連同太陽一起攝入畫面;若結合水面反光,就更有助於取得
美妙的效果。
假夜景還有一種拍攝方法,即在陽光下加紅濾色鏡逆光拍攝景物(曝光量按不加紅濾色鏡計算), 利用紅濾色鏡壓暗藍天影調, 使之在照片上表現為深灰或濃黑,造成猶如夜空的假象。由此可知,拍攝假夜景,應選擇晴天,逆光取景,如果在陰晴天或陰天,由於布滿白雲或灰雲, 拍攝的結果天空不黑,就難以形成「夜空」的效果。
夜間攝影的注意事項
1、必須避免臨近的燈光或迎面的強光直射鏡頭,以防產生光暈,造成整個影調嚴重發灰。
2、用黑白片在夜間攝影,不宜加用黃色等濾色鏡,因為夜間照度原已很低,加濾色鏡的結果只會更影響曝光量。
3、夜間用測光表測光時,應避開強光,否則將會得出錯誤的測光讀數。
4、夜間作多次曝光,每曝光一次必須把鏡頭擋住(例如拍攝禮花、賓士的汽車燈光作多次曝光),以免其它光線進入鏡頭。
5、拍攝夜空閃電,畫面必須結合地面景物,否則僅有閃電的線條而沒有景物襯托,看來就不像閃電。
6、夜間攝影必須使照相機穩定,細微的晃動都會造成嚴重後果。所以,即使把照相機裝在三腳架上,在慢曝光的過程中還要隨時注意不被風吹動照相機。
❽ 夜景怎麼拍
拍夜景其實不難,圖蝸創意覺得抓住以下的幾個基本點,然後拓展去實戰就能積累到不錯的經驗了。
1、記得帶上三腳架
千萬千萬要記得拿上你那心愛的三腳架,可能你不知道的就是本來夜景缺少的就是光線,有一個三腳架自然是幫助你捕捉到更優質的光線,甚至一些過於輕的那種三腳架都不能防風,總而言之就是需要把相機固定好。
2、選景
這個圖蝸創意覺得應該不需要說太多,選景這件事確實是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有好的「模特」才能幫助你拍到更好的照片,容易出星芒點的無非就是街道的路燈、江景邊的橋等等,盡量選擇光線多的區域。
夜景攝影
3、單反怎麼調?
如果是想要拍出星芒的效果,使用相機的A檔,在能保證安全快門的情況下將相機的光圈調節至F8以上,這是出星芒效果的關鍵(小光圈)。如果實在光線不足,只能適當地提高ISO感光度,一般的DX畫幅的數碼單反ISO建議不要超過1000,否則會影像畫面的純凈度
4、光圈值盡可能小
不用我說應該也知道大部分的人喜歡拍夜景是星芒樣子的,那這個時候光圈值大概調整在9-13這樣就差不到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調整會讓快門速度更慢。
5、時間選擇
不一定是等天色完全暗下來之後才是夜景的開始,黃昏大概6點左右,這個時候其實是光線的黃金檔,把ISO和光圈都調好之後,圖蝸創意建議這個時候快門可以稍稍慢一點,這樣可以拍出那種比較優質的車軌圖。
❾ 光圈使用技巧
光圈調整技術及使用技巧
摘要:正確掌握光圈的調整技術,是拍攝理想畫面的重要一環。本文就彩色攝像機光圈調整的重要性以及自動、手動光圈的調整技術進行論述,提出在特殊條件下光圈調整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光圈 調整 亮度
對於各類彩色電視節目,重現亮度處理的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電視節目內容的表達,電視製作質量的高低。重現圖像的逼真度,是彩色攝像機的重要指標之一,這不僅決定於攝像機本身,而且還決定於照明光源的照度和方法以及光圈調整等技術。可以說,光圈調整是拍攝理想畫面的關鍵。
1、光圈的作用
光圈控制是攝像機的基本功能之一,攝像機所面對的景物亮度變化范圍很大,因此要隨時隨地調整光圈,才能保證圖像質量,否則就會破壞畫面的彩色平衡,失去度層次的變化。
景物重現的亮度不僅與本身特徵有關,而且與照明光源的照度有關。由於攝像機中的CCD器件所能承受的明暗強度是有限的,而且這個限度遠遠小於自然界景物亮度和光線的變化范圍。為適應不同的照明條件,在攝像機的變焦距鏡頭中裝有限制入射光束大小的可變的圓形光闌(俗稱光圈),通過改變光闌孔徑控制進光量。光闌孔徑越大,進光量越多,反之進光量越少。進光量的多少與孔徑的面積成正比。此外,投射到CCD器件上的實際亮度還與鏡頭的焦距有關。在一定的照度下,焦距長則亮度低,焦距短則亮度高。通常用光圈的實際孔徑與焦距之比來表示鏡頭的實際透光系數(即相對光圈,用F值的分數表示)。F值有F1.4、F2、F2.8、F4、F5.6、F8、F11、F16、F22,並按平方根的倍數遞增,相應的光圈面積每檔減少一半,進光量也減少一半,也就是說,攝像機鏡頭所成像的照度與光圈值的平方成反比,光圈值越小,照度越大,像就越亮。為滿足F值的要求,變焦距鏡頭中就光圈與變焦距環是連動的,只要光圈F值相同,投射到CCD器件上的亮度就相等。此外,光圈也影響著景深的表現,光圈小景深范圍大,光圈大景深范圍小。由於有了一系列的光圈值控制著鏡頭的進光量,因此攝像機能在亮度變化較大的范圍內靈活選擇和正常工作。
2、調整原理及方法
攝像機有自動光圈和手動光圈兩種控制方式。自動光圈的基本原理是:根據被攝景物的照度,利用視頻信號的反饋,使光圈作相應的擴大或縮小,保持合適的進光量,從而得到規定的輸出信號強度,使攝像機視頻信號的白色電平保持在規定的數值上。當所攝取的景物照度大時,攝像機的視頻信號幅度隨之增大,若超過規定的信號電平,自動光圈電路將產生相應的電壓去控制鏡頭光圈,使其關小,直至視頻信號輸出幅度符合要求為止;若景物照度變低,自動光圈電路將調整光圈使其開大,增加視頻信號的輸出幅度。
被攝取的光像通過分色棱鏡成為紅、綠、藍三個基色光,經各自的CCD器件轉換為基色信號,通過信號處理電路後,將紅、綠、藍三個視頻信號同時送入非相加電路,選其電平最大值作為自動光圈控制的輸入視頻信號,然後送到檢測電路,利用峰值檢波或平均值檢波測其最大幅度或平均值,並轉換成相應的直流電壓(因拍攝環境千變萬化,檢測電路的輸出多數採用以平均值為主,峰值為輔的折中值),最後送往比較電路,將檢測電路輸出的直流電壓與基準電壓進行比較,用其誤差信號來控制光圈的電動機進行光圈調整。若高於基準電壓,誤差信號為負,使光圈關小,直至誤差值為零;反之,誤差信號為正,光圈變大,從而使視頻信號保持在預定的標准電平上。
目前,專業級或廣播級的攝像機採用自動光圈調整和手動光圈調整以及即時自動光圈調整等控制方式,以處理不同條件下的景物亮度變化。
自動光圈調整是將光圈選擇開關置於自動(A)處,攝像機則根據被攝景物的亮度及時跟蹤,自動調整光圈,控制鏡頭的進光量,避免圖像的亮處失去灰度層次和破壞彩色平衡,能適應一般條件下的景物亮度變化。手動光圈調整是將光圈選擇開關置於手動(M)處,並根據畫面的需要調整光圈環,對於逆光、亮度突變、對比度極強以及畫面要求特殊效果等情況,能獲得較好的效果。即時自動光圈調整是將光圈選擇開關置於手動(M)處時,持續按下即時自動光圈調整鈕,光圈將臨時性地切換成自動光圈調整方式,利用自動光圈調整電路檢測被測景物的亮度變化來調整光圈,松開按鈕後返回手動狀態,光圈將固定在被調整好的數值上。
3、調整技巧
光圈的調整是攝像人員在拍攝過程中的一項基本操作。攝像人員肩扛攝像機,右手操作變焦和錄制開關,左手調整聚焦環,既要對焦又要構圖,在難以顧及環境亮度的變化情況下進行實地拍攝。由於拍攝環境和條件的復雜性,攝像人員往往採用自動光圈控制方式來處理被攝景物的亮度變化。
特殊條件下自動光圈調整技巧
自動光圈不需要事先進行測光來調整光圈,解決了攝像人員在拍攝過程中難以隨時把握環境亮度變化而及時調整光圈的矛盾,有助於集中精力尋找拍攝角度。特別是對於不同亮度的景物進行緩慢的推、拉、搖、移等技巧性拍攝時,能根據被攝景物的亮度變化自動調整光圈;對於人物的特寫或者反差不大的景物進行順光、側光或逆光拍攝時,能獲得曝光質量很好的畫面效果。但是,自動光圈調整電路是根據一般的拍攝條件來確定視頻信號平均值檢測和峰值檢測的折中值。在實際使用中,因受設備條件和工作環境的限制,兩者的比值不能隨意調整,而且它不能檢測前景與背景亮度反差的面積比(即在同一畫面中亮度高的面積與亮度低的面積之比)。在同樣亮度反差的環境下,若面積比不同,光圈的調整也不同,所以自動光圈很難適應同一畫面中出現亮度反差過大的情況。
在被攝主體亮度低而周圍景物亮度高的環境下,若使用自動光圈進行拍攝,主體將曝光不足,色彩損失。例如,拍攝以陰天為背影的樹木,由於天空的亮度很高,樹木的亮度很低,因而樹木嚴重曝光不足,色彩損失殆盡而變黑,綠色的樹木將是黑白圖像。在被攝主體亮度高而周圍景物亮度低(如舞台上演員的亮度比背景的亮度通常高出3~4倍)的環境下,則主體曝光過度,色彩損失殆盡而變白。在運用推、拉、搖、移等技巧拍攝平均亮度不一致的景物時,光圈將隨著景物的亮度變化而作相應的擴大或縮小,使畫面的亮度不斷變化,造成忽明忽暗的效果。例如,鏡頭從室外轉向室內,畫面將出現先暗一下再重新亮起來的現象;在拍攝談話場面過程中,若一個穿著白色服裝的人進入,光圈就會縮小,好像環境中的亮度突然下降,從而影響畫面的藝術效果。由此可見,自動光圈不適應在任何環境下使用,它存在以下不足:①因為是以平均亮度來控制光圈,所以當拍攝高反差的景物或進行逆光拍攝時,會有一部分景物明顯曝光不足,畫面的色調層次受到破壞;②當表現運動的情景時,由於某些淺色物體的移動會使光圈忽大忽小,畫面的亮度不能達到穩定狀態;③由於是利用反饋信號進行比較放大再通過驅動電機來改變光圈的大小,因此當景物的亮度發生變化時,光圈也隨之改變,這個變化過程影響了藝術的表現效果。所以,近期生產的攝像機採取如下方法來提高拍攝圖像的質量。
(1)設立自動光圈檢測窗口。在自動光圈檢測電路之前加入有關檢測窗口,即僅檢測窗口以內的視頻信號的平均值或峰值,而忽略窗口以外的景物,有利於提高逆光拍攝的圖像質量。但在拍攝運動的明亮物體時,若主體進出檢測窗口的瞬間,會使窗口區域的亮度發生變化,造成光圈的改變,從而導致畫面的亮度也出現較大的變化。
(2)增加逆光和聚光功能。在復雜的環境下,攝像人員難以掌握好手動光圈的調整技術,有些攝像機增加了逆光和聚光的自動光圈補償功能。在背景明亮的逆光環境拍攝時,按下逆光補償鈕,光圈將在自動光圈的基礎上加大一檔左右。在高亮度的聚光燈前拍攝時,按下聚光補償鈕,就能得到亮度電平減少的圖像,以免亮度過強而出現白熱化的效果。
(3)附加自動光圈微調功能。演播廳中使用的攝像設備常具有自動光圈微調功能。在自動光圈的基礎上,通過選擇視頻峰值和平均值的比例,用遙控單元進行光圈調整,有助於提高圖像質量,但這只能在拍攝在條件和工作性質允許的情況下使用。
特殊條件下手動光圈調整技巧
在特殊條件下拍攝要求較高的電視節目時,大多數採用手動光圈並根據實踐經驗來調整光圈。為使明暗變化降低到不易察覺的范圍,通常採用以下幾種方法確定光圈值。
(1)自動確定法:確定機位、對焦並進行畫面構圖。先採用自動光圈方式,光圈將根據景物的平均亮度進行檢測,並停留在一相應的F值上,然後將光圈方式選擇開關拔至手動位置再進行拍攝,光圈將不再隨著景物的明暗發生變化。筆者在獲全國黨員電教片紅星二等獎的專題片《無悔的選擇》中拍攝群眾看望主人翁的場景時,採用這種方法進行拍攝,避免因人物來往行走所引起的亮度變化而影響畫面質量。
(2)折衷法:對於推、拉、搖、移等技巧性鏡頭,畫面的內容通常是一段連續過程。先將自動光圈方式時起幅的光圈值與落幅的光圈值進行折衷處理,然後用手動光圈方式進行拍攝,此時起幅與落幅的畫面質量略有下降,但畫面的總體效果趨於一致。筆者在獲全國黨員電教片紅星三等獎的專題片《闖海的學者》中搖拍海邊椰林一景時,把光圈選擇開關置於自動(A)處,測起幅時的光圈值為F11,落幅時為F5.6,用手動光圈方式將光圈值設在F8位置後進行拍攝,獲得了較好的畫面效果。
(3)落幅為主:因為落幅畫面通常是表現內容的歸宿和小結,所以對於畫面效果要求較高且有推、拉的技巧性鏡頭,應以落幅畫面構圖的平均亮度來確定光圈值,並採用手動光圈方式進行拍攝。筆者在四集電視系列片《特區先鋒》中拍攝主人翁攻關科研項目的場景時,既要拍出人物所處的工作環境,又要表現人物的專注神態,運用推的技巧,並以臉部特寫作為落幅來確定光圈值,獲得了較好的表現效果。
(4)人臉測量法:在自然環境中,無論光線的強弱,黃種人類的皮膚反光率約為70%,相當於景物中由明到暗亮度變化的中間等級。在拍攝人物的場景時,以這個中間灰度等級來確定光圈值,有利於暗部分畫面的重現。先把光圈方式選擇開關拔至自動(A)處,將人物的特寫為依據,待光圈穩定後再拔至手動(M)處,然後進行拍攝。
另外,在拍攝對比度極強的景物時,應充分利用攝像機所提供的斑馬譜作為調整光圈的參考標准,以保證畫面中有意義的部分曝光准確和色彩飽和.在強烈陽光下,拍攝突出前景而又需要背景模糊時,自動光圈方式會使光圈縮小,景深變大。為此,可在鏡頭前加入中性灰阻光片,使各個波長的光按相同的比例減弱,使進光量減少,光圈開大,減小景深。
模擬拍攝的調整技巧
根據拍攝環境採用常規的方法調整光圈,能使景物的影調層次逼真地還原和重現,但有時為了方便組織拍攝,可以利用早晨、下午或者傍晚的時間來進行夜景的模擬拍攝。
偏振鏡具有減弱或消除偏振光的作用,因而可以用來控制和選擇光線,削弱天空的強光,使其影調變暗,也就是說,利用偏振鏡能在白天拍攝模擬夜景的畫面。其方法是:在鏡頭的前方安裝偏振鏡,讓鏡頭方向與太陽方位成90º角,偏振鏡的偏振化方向(即允許通過的光振動的方向)的標記指向太陽,同時採用手動光圈控制進光量,以獲得合適的畫面亮度。
(1)模擬月景。在太陽偏斜的下午進行逆光拍攝。確定機位、對焦和構圖後,仔細旋轉偏振鏡,同時調整光圈,把景物的亮度壓暗,使明與暗的色階拉開,畫面的前景成為黑色剪影,而遠景的輪廓模糊,表現出「月夜朦朧」的效果。當太陽躲藏在薄雲後面時,可烘托「月夜」的氣氛。因為景物中的太陽所造成的強光部分已變成為由「月光」所造成的強光部分,所以畫面有較強的自然感和真實感。筆者在專題片《在希望的田野耕耘希望》中拍攝主人翁晚上看望村民的場景時,就採用這種方法加以實現。
(2)模擬夜景。在早晨和傍晚的時間進行拍攝。確定機位、對焦和構圖後,調整偏振鏡和光圈,然後將色溫濾色片設於3200K,使畫面的總體效果偏藍。在早晨拍攝時,應盡量使場景處於深色的背景之中,如建築物的陰影下等等;在傍晚拍攝時,應充分利用路燈和車燈作為「夜景」的陪體,同時控制好背景明暗區域的分布,以求達到近似的效果。
在模擬拍攝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不能採用搖、移、跟等技巧性拍攝方式,否則光線與攝像機之間的夾角將發生變化,畫面中天空的顏色將隨之變化,從而影響視覺效果,同時要採用彩色監視器進行現場監視畫面效果,並及時加以調整,就能夠加深畫面的意境。
綜上所述,在拍攝人物景觀中,由於攝像機所面對的景物亮度變化范圍很大,所有的視頻信號都要通過放大和加工處理,因此在一定的動態范圍內變化是不可避免的,它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畫面出現平均亮度變化的問題。但只要掌握光圈控制的基本原則和應用技術,熟悉設備的功能,按照不同的情況靈活處理,就能夠逼真地再現被攝景物,提高藝術的表現力,從而達到電視創作最理想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