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評價唐山大地震電影

如何評價唐山大地震電影

發布時間:2022-08-30 12:27:26

『壹』 如何評價電影《唐山大地震》

馮小剛這一生都會用來後悔,如果他除了錢之外還有電影人的追求的話。因為沒有幾個導演,這一輩子有拍攝這樣一個題材的機會。中國一共也沒有幾個國難,那麼復雜的一段歷史,將億萬中國人捲入的旋渦,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在災難面前,每個人的選擇……它本可以拍出一部真正經典的電影,但就被這樣輕易浪費,在馮導眼裡,它只值五個億

燈光暗下那會,朋友還拿出紙巾問我要不要,我自然多謝她的好意,心裡始終不信馮小剛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要你淚流成河,你就得乖乖聽命,我還真的不信了! 早先的上海電影節,馮小剛又火力全開,隨便放炮,一邊說中國電影跟中國足球一樣不行,一邊說電影節上觀眾是禮貌鼓掌,諸如此類。只見馮小剛不停戳指別人痛處,招招致命,惟獨落下了

《唐山大地震》講述了「物理的災難好修復,精神的創傷難癒合」的核心議題,此外還有一個探討中國人信仰空前缺失的隱藏命題,這就是大手筆!抗震救災結束後緊接著的是9月份毛主席病逝,即是那一輩人信仰崩潰的標志,那麼,在信仰崩潰之後,飽受創傷的唐山大地震倖存者們用什麼來支撐和填補心底的黑洞呢?

馮小剛給了兩個答案,一是親情,二是生命本身。徐帆那條線完美地演繹了親情是怎樣重新撐起未來的,而「方登」在石板下聽到母親的抉擇後,獲得了空前強大的求生慾望,因為親情已不是她的信仰,而生命力本身成為填補她內心空洞的支柱。「母性」讓她與徐帆具備了在今後有共同語言的基礎,最終兩人的和解就十分合理且煽情了。
《唐山大地震》講述了「物理的災難好修復,精神的創傷難癒合」的核心議題,此外還有一個探討中國人信仰空前缺失的隱藏命題,這就是大手筆!抗震救災結束後緊接著的是9月份毛主席病逝,即是那一輩人信仰崩潰的標志,那麼,在信仰崩潰之後,飽受創傷的唐山大地震倖存者們用什麼來支撐和填補心底的黑洞呢?

馮小剛給了兩個答案,一是親情,二是生命本身。徐帆那條線完美地演繹了親情是怎樣重新撐起未來的,而「方登」在石板下聽到母親的抉擇後,獲得了空前強大的求生慾望,因為親情已不是她的信仰,而生命力本身成為填補她內心空洞的支柱。「母性」讓她與徐帆具備了在今後有共同語言的基礎,最終兩人的和解就十分合理且煽情了。
《唐山大地震》講述了「物理的災難好修復,精神的創傷難癒合」的核心議題,此外還有一個探討中國人信仰空前缺失的隱藏命題,這就是大手筆!抗震救災結束後緊接著的是9月份毛主席病逝,即是那一輩人信仰崩潰的標志,那麼,在信仰崩潰之後,飽受創傷的唐山大地震倖存者們用什麼來支撐和填補心底的黑洞呢?

馮小剛給了兩個答案,一是親情,二是生命本身。徐帆那條線完美地演繹了親情是怎樣重新撐起未來的,而「方登」在石板下聽到母親的抉擇後,獲得了空前強大的求生慾望,因為親情已不是她的信仰,而生命力本身成為填補她內心空洞的支柱。「母性」讓她與徐帆具備了在今後有共同語言的基礎,最終兩人的和解就十分合理且煽情了。

『貳』 如何寫 唐山大地震 的影評

唐山大地震影評,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在暑期頭號巨制、甚至是年度頭號巨制的宣傳攻勢下,《唐山大地震》早已把人們的胃口吊得高高的,馮小剛提前一年就放出的5億豪言,更是顯示了出品方對影片質量的超強自信。於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當《唐山大地震》真正在大銀幕上接受觀眾檢驗的時候,筆者卻發現影片遠未達到宣傳給人的預期值,即便筆者對《大地震》的預期並不高,影片也依然跌破了筆者期待值的底線,更驚覺本片居然是一部掛羊頭賣狗肉、扯虎皮拉大旗的欺世盜名之作,如果你在腦海中剔除巨大的宣傳攻勢以及馮小剛大導演名號對你先入為主的影響的話,你會發現《大地震》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偽大片」!

作為一部災難片,開頭不足5分鍾的地震特效一晃而過,技術水準粗糙,絲毫無法與好萊塢災難大片相比,即便與日韓的災難片相比也有較大差距;作為一部時間跨度長達幾十年的親情片,影片的故事性極差,將馮小剛不善於講故事的缺陷暴露無遺,親情戲也經常停留在喊口號式的表達,要麼就是電視劇套路的聲嘶力竭賺人眼淚,情感主線在整部影片中顯得很弱,缺乏鮮活生動細膩的情感表達,甚至讓人感覺,劇情東拉西扯半天,似乎就是為了結尾徐帆張靜初母女相認那場戲拖時間,但其實並未起到讓觀眾情感不斷醞釀發酵烘托至高潮的作用,母女相認戲盡管容易催淚,但高潮效果並不強。此外,幾十年的時代變遷、社會轉型也並未在影片中很好展現,使得影片的視野極為狹小,反映時代的道具服裝漏洞百出,讓影片打出的「史詩片」旗號也徹底失敗。可悲的是,《唐山大地震》在鏡頭語言和蒙太奇組接上毫無藝術感和個性可言,故事講述和段落銜接方式簡直就是電視劇水準,也就是說,《唐山大地震》打著大片的旗號,實際上販賣的是電視劇的貨色,居然還厚顏無恥地按照大片標准提高電影票價,馮小剛以及華誼公司發「國難財」的心態可見一斑!如果你還對《大地震》抱有希望的話,筆者可以送你一句廣告語「推廣」一下本片——花電影的錢看電視劇,《大地震》是你的好選擇!

《唐山大地震》極力把自己包裝成一部特效災難大片,在上映前觀眾所能看到的有關《大地震》的視頻中,無不是突出唐山大地震的場景,給人影片以地震場面為主打的錯覺,實際上片中1976年的唐山戲也就是15分鍾時間,大地震的特效場面更是不足5分鍾,除此之外的影片大部分段落,講的都是徐帆一家人震後幾十年的生活、情感故事,從整體風格上說本片根本不是什麼災難大片,而是更傾向於上世紀80年代內地的故事片的概念。而且,單把這5分鍾的地震特效大場面拿出來審視,問題依然多多。首先,從影片結構上講,故事沒開始多久,就迅速進入地震場面中,無論是對徐帆一家人的熟悉和認識,以及對地震來臨前氣氛的烘托,觀眾都缺乏情感的醞釀時間,因而當災難到來時,觀眾也就很難對徐帆一家人提心吊膽、牽腸掛肚。而且災難場面開始得快結束得也快,觀眾還沒看過癮就完了,就好像豬八戒吃人參果,一口吞下肚根本沒沒咂摸出滋味。可見導演對災難片的想法和設計都相當業余,想想好萊塢災難片在災難前的種種鋪墊和烘托,就能輕而易舉地看出《大地震》的差距。就拿去年內地大賣的《2012》來說,即便影片有如此多、如此震撼的災難場面,導演在開頭也並不馬上拋出,而是花了不少筆墨來做鋪墊,用開裂的地表、蒸發的湖泊來營造災難迫近的感覺,同時突出了主人公同子女的情感碰撞,此後,當災難來臨時,觀眾早已醞釀發酵的情緒就能馬上被災難場景吸引,主人公一家的安危也時刻牽動人心。《大地震》根本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僅僅玩了個「車震」之後是「地震」,因而就沒法達到好萊塢災難片同類的吸引觀眾的效果。而且,整體地震場面以及震後場面僅僅對准徐帆一家人的經歷,缺乏對唐山大地震的整體展現,從這一點來說,片名《唐山大地震》就是名不副實的。

5 分鍾地震特效場面在細節上也有許多不足之處,特效的細膩感和逼真感遠遠不夠,魚兒從魚缸中跳出,牆壁被震開的裂縫、從樓上跳下然後被亂石砸倒的人,電腦特效都能明顯讓人感覺到粗糙和假。還有一個bug明顯的鏡頭,就是大地震剛開始時,一個遠景鏡頭展現出天現異象,強震突襲,此時仔細看這個鏡頭中的廣場上,有一人還在閑庭信步,可見拍這個鏡頭時,並未設計這是大地震的開始,因而也並未要求廣場上的那個人做出驚慌和躲避的動作。如此特效水準,馮小剛還敢到處誇耀「特效比《2012》還貴」,這樣說要麼是胡亂吹牛,要麼是被人家當了冤大頭了。其實,中國大片的特效水準究竟幾何觀眾心理都有數,鮮有捨得花大錢玩特效的,而特效大片或者災難大片就是個燒錢機器,花得錢越多出的效果越好,還別說《大地震》,把日韓災難片算在一起說,亞洲電影這種想用「打折價」拍災難片的思路,只能是越發顯出自身與好萊塢的差距。

只要揭開《唐山大地震》災難片的假象,當地震災難場景結束,進入徐帆一家人的震後幾十年生活,你就會發現本片故事片的真實屬性,而且就算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故事片的繁盛時期相比,《大地震》講故事、塑造角色的水準也是格外差勁的,也就是跟當下電視里播出的煽情家庭劇、親情劇的一般水準持平。故事基本被分割成了互不相連的兩段——張靜初飾演的女兒方登的生活情感經歷,徐帆飾演的母親以及李晨飾演的兒子方達的生活情感經歷,這兩段故事彼此並無甚緊密聯系,只是在結尾母女相認時才產生交集,導致影片的親情主線並不鮮明。最要命的是,分別審視兩段故事,都無甚精彩感可言,也沒什麼生動精緻的細節,淪為平淡無味的生活流水賬,特別是張靜初這條線,無論是跟養父母的親情對手戲,還是跟陸毅的愛情對手戲都毫無亮點和火花。角色的故事也並無完整流暢的展現,跳躍感過強,讓人搞不明白張靜初怎麼一會兒給人當家教,一會兒又嫁給老外去加拿大了;李晨一會兒是個登三輪的,一會兒又開轎車當老闆了。有的人開玩笑說,《唐山大地震》是華誼公司准備投拍的同名電視劇的超長宣傳片,就是對影片糟糕故事的絕佳調侃。這實際上暴露了馮小剛擅長插科打諢的喜劇,不擅長講故事的正劇的導演缺陷,他最知名的喜劇《甲方乙方》和《不見不散》其實都是分段式影片,由幾個彼此聯系並不十分緊密的段落組成整部影片,而並不是一個完整流暢、銜接緊密的故事。《集結號》也有戰爭場面精彩,但一到戰後需要講故事的情節,影片水準就迅速下降的毛病。《非誠勿擾》算是馮小剛首次把一個故事講得流暢舒服的特例,結果《唐山大地震》迅速將馮導打回了原形。

其實,《唐山大地震》的預告片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馮小剛對影片整體故事水準的不自信。目前大家在各種視頻載體上看到的《大地震》終極版預告片,就是那個用時光倒流的方式展現地震場面的預告片,用好萊塢的標准看只能算是個前導預告片,一般在影片上映前半年或者三個月的時間內推出,用吸引眼球的鏡頭向觀眾揭示影片的冰山一角,充分調動觀眾對影片的好奇心,終極版預告片則是對影片大概劇情和風格的一個完整呈現。而《大地震》的這個終極版預告片僅僅展現的占影片極少部分的唐山大地震的內容,占影片絕大部分劇情的震後故事則一個鏡頭沒有。這充分說明,導演及出品方只想利用唐山大地震情結以及渲染特效來忽悠觀眾,不願讓觀眾看到支離破碎、無聊乏味的震後故事。筆者忍不住會想,真要把震後故事為主剪一版終極預告片,《大地震》將會以怎樣的面貌呈現在觀眾面前呢?那種觀眾在電視劇中習以為常的親情沖突、情感糾葛,就完全會讓《大地震》的真面目露餡了!

《唐山大地震》最像電視劇的一點,就是毫無電影感的攝影和蒙太奇。如果我們簡單把電影的類型分為商業片和藝術片,或者商業片和故事片的話,那麼缺乏商業元素的《大地震》絕對不屬於前者,應歸為後者的范疇。既然是藝術片和故事片,那麼通過鏡頭展現藝術個性和氣質,則是展現影片價值和導演水準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作為一部萬眾矚目的年度熱片,如果在這方面表現差勁,對影片還是導演的名氣無疑都是致命的,而《大地震》恰恰交出了一份最為糟糕的答卷。在許多年前馮小剛還未成為今日「大導演」的時候,他的影片就被評論界詬病為「掛在銀幕上的電視劇」、「只會使用升降鏡頭」,《大地震》又把這些特點鮮明地展現了出來,整部影片的攝影都平平無奇,毫無鏡頭美感可言,看不出導演在攝影上的創見和想法,藝術氣質更是談不上,基本就是電視劇的攝影水準,即便在風景如畫的杭州和震後重建的新唐山取景,也並未將這些外景地的美感在鏡頭中表現出來。此外,鏡頭與鏡頭之間的蒙太奇組接,以及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鏡頭轉換,看不出導演有任何精心設計的成分存在。本來劇情在張靜初、徐帆、李晨的故事上來回跳躍就夠破碎夠無味的了,導演完全可以在段落轉換中巧妙地用鏡頭表達他們之間的親情聯系,來彌補影片在整體性和流暢性上的不足,但是馮小剛卻沒有在這方賣弄下一絲一毫的功夫,讓影片直接淪為電視劇的近親水準。

鏡頭和蒙太奇毫無精彩感和亮點可言,那麼影片極力鼓動觀眾去看IMAX則成為一種純粹斂錢的行為。IMAX並沒有立體效果,只是讓銀幕更大、影片畫質更清晰、場面更震撼,觀看特效大片、動作大片以及畫面優美的影片效果最好,而對於一般故事片來說則效果平平。既然《大地震》鏡頭美感無從談起,那麼IMAX的這些技術優勢全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優勢根本無從發揮。恐怕只有那不足5分鍾的地震特效能在IMAX銀幕上出彩,但觀眾花大錢看IMAX僅僅是為了那5分鍾的享受,這不純粹是有錢燒的樂意當冤大頭嗎?此外,據筆者的現場觀感來說,《大地震》的膠片洗印也十分粗糙,畫面清晰度和色彩感都嚴重不足,甚至有多個模糊鏡頭出現,很難相信一部年度大片會有這樣的問題,某院線知情人士向筆者揭示了真相——出於急功近利的斂錢目的,影片還未完全製作好就開始洗印膠片,結果導致上述種種問題出現,即便是本應由更好畫質表現的IMAX膠片中,上述問題依然存在!對此不信的觀眾可以在觀影時特別留意下影片的畫質,看筆者說的是否屬實,如果真是如此的話,你覺得還有看IMAX 的必要嗎?

《唐山大地震》在劇情上也未體現出一部大片應有的成熟之處,漏洞百出的劇情和與時代不符的道具也顯得很「電視劇」,影片中不少無用的「廢橋段」更是這一缺點的集中體現。毛主席逝世這場戲除了喚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記憶,延續唐山大地震的悲情情緒之外,在劇情上毫無作用可言,似乎只為煽情的目的存在,而且筆者對能否達到這個目的也有質疑,對於80後、90後的觀眾主體來說,毛主席逝世能產生影片想達到的情感作用嗎?李晨蹬三輪在杭州碰上陳道明更是典型的電視劇式的巧遇,無論前後都沒有能跟這場戲呼應的情節,使得這場戲顯得格外無用,而且李晨逢人便說母親舍女保子的災難經歷,也顯得過於「祥林嫂」,觀眾都知道的事有必要強調那麼多遍嗎?後面的劇情中還有個張靜初帶著女兒當家教,女兒被誣陷打碎主人家花瓶的情節,似乎也只是為了突出張靜初帶著女兒生活的不易,對於整體劇情來說也屬可有可無。最後結尾處出現一個真實的唐山大地震倖存者更是顯得十分突兀,作用僅僅是通過他的目光展現一下大地震紀念碑,這個情節為什麼不能由片中角色來完成?是不是非得拍大地震紀念碑不可?此處恐怕是照顧唐山市政府需要的考慮多些吧!

最後再對華誼公司對《大地震》無良的漲價行為表達一下不滿,最近媒體紛紛公布《大地震》的提價舉措,在首輪映期內,各類城市最低票價分別為:A類城市35元、B類城市30元、C類城市25 元,這組數字要比通常的最低票價上漲5至10元。據悉最高票價很可能會達到90到100元,而IMAX版的票價肯定要100元以上。這種漲價行為不僅是華語片中前所未有,就是好萊塢大片也從未有如此高的「最低票價」。讓人不僅要問一句「憑什麼」?你要是一有著頂級明星陣容、特效場面動作場面豐富的商業大片倒也罷了,至少下了血本有個漲價的理由,但《大地震》這種電視劇水準的故事片,一無頂級巨星、大場面也欠奉,漲價的理由何在?即便《大地震》像宣傳的那樣投資高達兩億,但馮小剛說了,一半的錢是唐山市政府出的,所以這片得叫「唐山大地震」,那麼片方的實際投資只有一億,而且其中植入廣告甚多,相當於又分擔了一部分投資,這樣看來《大地震》的投資並不驚人,絕不需要高票價來回本,那麼這種漲價行為只能理解為借機大發「國難財」。《大地震》在造勢時又是唐山萬人首映,又是劇組人員在遇難者紀念碑前默哀,處處強調平民屬性和親情屬性,但在票房上卻如此不「平民」,讓觀眾去影院體驗質朴親情要付出如此高昂的金錢代價,這無疑揭示出影片假親民、真斂財的嘴臉,利用中國老百姓的地震情結行斂財之實,《大地震》你還能更無恥些嗎???!!!

『叄』 如何評價電影《唐山大地震》

我覺得《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很有意義。《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單純的災難片,更不是一部炫技的大場面特效片。盡管它的地震特效場面做得很震撼,但馮小剛導演的著力點顯然並不在於此。從震前漫天飛舞的蜻蜓,到震後慘不忍睹的一片廢墟,這一過程大約只有半個小時,此後兩個小時心靈的「餘震」才是影片重點要表現的內容。

《唐山大地震》表現了人在災難面前的脆弱,同時也關注了災後人們如何釋懷並擺脫心靈的枷鎖。電影的結局還是充滿了溫情,讓人從心裡感受到溫暖,給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

『肆』 《唐山大地震》影評

要是電影都照《唐山大地震》這么拍,想不看哭基本很難。人世間非哭不可的那幾件事,命如螻蟻、生離死別、孤兒寡母、欲靜不止、未婚先孕、慘絕人寰,這電影都佔全了,而且淚點分布極為考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比你剛挨過個大嘴巴,好不容易挺住了,淚珠還在眼圈裡晃悠呢,一巴掌又扇上來,但凡個健全人都架不住這么折騰,不哭抽過去就算揀著了。遇上純心這么搞你的導演,真能憋住不哭的,不能說明你堅強,只能說明導演費心營造了那麼多淚點,拚老命使出了天馬流星拳的必殺,卻恰好沒有一個能如期命中你的罩門,不是功夫不到,而是遇上這位鐵布衫練得委實了得。 \

『伍』 唐山大地震的影片評價

這部電影屬於馮小剛後期的影片,完全沒有他前期電影中的油滑和玩世不恭,而是將視角全部聚焦在嚴肅的大事件上,並且進一步將鏡頭對准兩個平凡的家庭。令這部電影充滿了濃厚的人文關懷,感人至深。

沒有誰對誰錯,只是因為天災而出現的人怨。

『陸』 求唐山大地震影評

電影《唐山大地震》講述了一個「23秒、32年」的故事。 1976年,唐山,卡車司機方大強和妻子李元妮、龍鳳胎兒女方登、方達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28日凌晨,唐山發生了大地震。為救孩子,方大強死了,方登和方達被同一塊樓板壓在兩邊,無論人們想救哪一個,都要放棄另一個。元妮選擇了從小體弱多病的弟弟方達,而頭腦清醒的方登聽到了母親作出的抉擇。 震後,元妮獨自撫養兒子,堅強地活了下來,劫後餘生的方登被軍人王德清夫婦領養,進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從此天各一方…… 1976年7月28日凌晨,一場7.8級大地震將唐山在23秒之內變成一片廢墟。一個年輕的母親在面對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絕境下無奈選擇了犧牲姐姐而救弟弟,這個決定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讓倖存者陷入一個震後32年的情感困境。導演馮小剛說,這部電影的情感力量可以真正傳到觀眾的心靈深處,讓人反思在災難面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碰撞和生死考驗,是對人「心靈的拷問」。當看到預告片中小女孩從雨中廢墟中醒來,周圍一片傷亡景象,哭著被人抱走的鏡頭時,「母親」徐帆不禁流下了眼淚:「任何一個母親做出這樣的選擇都會崩潰,這種情感像噴泉一樣從我的身體里爆發出來,很久都難以釋懷。」「女兒」張靜初在看完預告片後也激動地流下淚水,她表示《唐山大地震》感人至深,是反映中國人情感的動人影片。 對於個人來說,在災難中生存下來是一種幸運,但不可否認的是,地震所帶來的後遺症,不僅僅是震後的生存問題,更可能是伴隨終身的心理問題。電影《唐山大地震》表現了人在災難面前的脆弱,同時也關注了災後人們如何釋懷並擺脫心靈的枷鎖。馮小剛透露,電影的結局還是充滿了溫情,讓人從心裡感受到溫暖,給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 給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一個「催淚彈」的評語,大概算不上不禮貌,還算是一個比較中肯的描述。電影的故事雖然起自一場記憶猶新的天災,但如果只是一部災難片,故事的演繹要脫開「形式大於內容」的套路,難度要大得多。馮小剛對此有清楚的意識,所以他給影片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講一個帶著心理困局的家庭跨越30年的恩怨冷暖、親情善意與離散聚合,也留有足夠的空間讓這一切得以釋放。觀眾浸染在一波強於一波的感傷氣氛中,必然涕泗難掩。
影片賞析
不計成本打造地震場面 眾主創憶重拍經歷 《唐山大地震》作為一個非傳統意義的災難片,「如何真實表現那場毀滅一座城市和幾十萬人生活的災難」依然是整個創作團隊必須直面的難題,實際情況也是困難重重,幾經跌宕。「最艱難是對整個地震氛圍的營造,這個效果的營造對技術要求很高。我們的電影工業還是比較薄弱的,所以要有很多的外援,要請韓國的、英國的、南非的等等,大家一塊兒來做這個事。」 導演馮小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關於馮導提到的「地震氛圍」,監制陳國富也曾表示,「如何在技術層面真實反映地震實況,這個挑戰遠超出華語片技術水平。過去我們拍地震只是抖鏡頭,演員在想像中跟著動,鏡頭跟演員的震動無法同步,然後通過很多短暫的鏡頭連接在一起,眼尖的觀眾能察覺不是整個場景在晃動,是虛擬的。如果要達到真實的效果,要把景搭在整塊能震動的裝置上。另外,景還要分成震前跟震後,震垮的景不能單純用爆炸完成,必須符合災區的情況。電影中這短短幾分鍾的戲全是突破。」 在談到拍攝地震場面的投資時,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首次回憶起了這次的重拍經歷:「一開始我們運用了比較傳統的方法來拍攝,比如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和震顫等場面,用傳統拍攝方法會限制導演的畫面感,因為這種方法通常不會有大場面的感覺,尤其是沒有一個連續感。首先觀眾看到的是很小的景別,其次鏡頭是不連貫的,這個肯定會嚴重影響視覺沖擊力。所以我們最終經過權衡決定更換另一種拍攝方法。劇組動用了目前最為先進的拍攝設備,讓景別的大小和鏡頭的連續性都達到相當高的標准,但這部分的重拍也把我們的拍攝期拖長了一個多月。」 據悉,王中磊先生所提到的「最先進的拍攝設備」學名是自英國的Motion Control攝影機(簡稱mcc),這種昂貴設備以前只在拍廣告時使用,它的原理是把機器放置完畢,把整個長鏡頭設計好,以後這個機器則可以不動,一層一層拍,每次完成一個鏡頭為六層。因為機器不動,人在那一遍遍拍,從現場看完全是人為機器服務。據製片人胡曉峰透露:「這台設備一天至少人民幣五萬,因為需要提前試驗和安裝,從英國來的技術人員、操作人員,加上他們的差旅和指導費,就可想而知這個鏡頭是多少錢了。」 馮小剛導演透露,「因為mcc能保證每一次鏡頭運動的速度、角度和上一次的軌跡完全一模一樣,所以《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些高難度的特效鏡頭,需要6次拍攝才能把鏡頭合成在一起做出效果,都是依靠mcc完成。」 大製作非唯一賣點 「以情動人」是核心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雖然是大額投資的成果,也是第一部國產IMAX電影,並在特效製作方面克服了巨大的困難和挑戰,但真正打動人的是這部電影中流淌的濃濃的中國式親情。 電影總製片人王中磊表示,「《唐山大地震》是華誼兄弟單片投資最高的一部電影,在製作部分的絕對投資上也應該是華語電影最高的之一,我們片中的演員沒有大明星沒有高片酬,預算幾乎都花在了製作上;同時影片是對電影類型的一種新的探索,我們覺得這部電影可以感動所有的中國觀眾,尤其在看到成片之後我們覺得它比預期的更加觸動人心。」 影片總監制陳國富表示:「討論《唐山大地震》的時候,如果關注點只在Imax或特效方面,會偏離了影片真正的力量,這部電影的核心還是情感的力量,家庭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同時,一部成功的讓人印象深刻的商業電影更多是兼具時代性和現代性的,而〈唐山大地震〉雖然講述的70年代開始的故事,但放在中國的當下則被賦予了更多的現代意義,他還提到:「《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其實不是關於地震的,他是關於我們要怎樣重新確立對家人和家庭的愛。這個提法在現在特別有價值,在中國走過一世紀的苦難後特別有意義,比強調人均收入提高還有意義。《唐山大地震》不需要跟任何好萊塢的大片作比較,它就是一部完全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電影。」 十大媒體主編深情寄語「中國人自己的電影」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圍繞一個家庭在經歷災難之後的聚散別離,時間和地點的跨度沿著幾個主要人物的命運軌跡延伸開來,堪稱一部中國人的心靈史詩,如同馮小剛導演在接受采訪時多次強調說:「《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內容大於形式的電影。往往拍災難片會拍成形式大於內容,但是我們這部電影,我希望它是內容大於形式。當然我們也會給觀眾看到那些非常有沖擊力的畫面,包括在視聽上的沖擊力,這些手段我們都會有。但是我們更希望把觀眾帶入人物的內心世界。這就是我們要做的事。我覺得這部電影,它真正震的不是這些房屋,而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成功了。」 憑借特殊的情感力量和主創們的創作誠意,部分媒體主編在看過電影之後,特地聯袂送上深情寄語,誠懇又情真意切,再次證明中國人對於「親情」這個永恆主題的不斷思考和堅持。 《唐山大地震》帶領我們回到了電影的原點,它讓人痛快地哭,之後讓人破涕成笑,它讓我們知道,電影還是我們記憶中的那個有生命力,能感動人,值得我們去珍視和反復回想的電影。

幫你粘的!呵呵!你也可以利用我們強大的網路來了解哦!

『柒』 怎麼評價電影《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還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至少現在看來仍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於災難電影,內地影壇幾乎很少去涉及。而《唐山大地震》就是災難電影中的佼佼者。

方登又是幸運的,至少好有機會能夠等到有這樣的可以化解矛盾的機會。有些人可能從此再也無法從災難中醒來。這才是電影所要表達的內容。

所以,真是現在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才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捌』 如何評價《唐山大地震》電影中母親救兒子而放棄女兒的行為

我覺得在《唐山大地震》電影中,母親救兒子而放棄女兒的行為挺現實的,雖然如今社會發達了,但是重男輕女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位母親的做法很讓人心寒,但這也是現實。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唐山大地震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0分鍾微電影主演出場費多少 瀏覽:719
有啥好看的重生電影 瀏覽:625
有哪些愛情感人的電影 瀏覽:855
李鍾碩的犯罪電影有哪些 瀏覽:554
免費叢林迷失z城電影大全 瀏覽:808
高三學生免費電影 瀏覽:537
分離四肢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957
手機愛奇藝里的電影如何存進u盤 瀏覽:168
現代戰爭火力對決是什麼電影 瀏覽:628
有哪些最值得看的外國電影 瀏覽:703
2015年吳京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80
好看的國產電影古代 瀏覽:698
好看的2016動漫電影 瀏覽:793
北京電影學院所有專業學費多少 瀏覽:101
有哪些黃的外國電影排行榜 瀏覽:577
2002電影無主之城有哪些歌曲 瀏覽:509
電影如何設計腳本 瀏覽:414
百度雲盤上如何下電影網站 瀏覽:948
異形系列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150
十二歲孩子看什麼電影 瀏覽: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