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主要靠明星主演、大腕兒來吸引收視率
電影的拍攝需要很長的時間,除了主演們的片酬,由出品方來拿錢,電影都有風險,所以還會有廣告植入,這樣廣告公司就會拿錢贊助,廣告效果好,自然產品賣的就好。各種廣告贊助商,比如:房地產,日用品,醫院,只要任何能夠贊助的東西,然而贊助商不是拿出所有的錢,而是依據電影的造價拿出百分之20——百分之40左右,中間還會雙方的協商等等。
當然,一部電影的成敗決定因素有很多,如,電影的主創團隊,名導演,名演員,這樣能夠激起觀影團隊的熱情。
電影的口碑很重要,你要是說電影的劇情好,也不能錯,當然,電影的劇情好,也要靠口碑的傳播,才能幫助電影票房的增長,要是通過新聞媒體來說的話,那就不算口碑,那也算宣傳的一總,如宣傳時說,這部電影是好萊塢的導演,或者在國際上獲得過什麼獎項。
獲獎情況,如果電影上映是剛巧趕上某電影節或者頒獎禮的開始,電影又獲獎,或者得到提名,那當然也是對電影的票房有推波助瀾的作用的。
符合觀影人群的口味,如何當地國家,或者這個季節的人,習慣看喜劇片那麼當然,對於電影市場的沖擊是很大的。想想看,在2012年的電影市場是《泰囧》以一馬當先的氣勢奪得了10幾億的票房,這就是當時的人們電影口味的轉變。
當然電影的票房,或者收視率還是要考,電影本身的質量的決定的,當然,任何的電影的成功都要靠多個方面,有的電影就是純靠營銷獲得了成功,如《富春山居圖》罵聲一片,最後大家都要去看看這部電影到底有多爛。也鑄造了3個多億的票房,但是對於這種口碑很差的電影來說,這個還是不要嘗試的。
電影是一個造夢的東西,他能通過攝影機,將人們的想像記錄與光影之中,他是一個變革性的東西,也是一個夢想的鑄就,所以拍攝電影,如果沒有商業用途的話,還是愛好而已,DIY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嘛。
Ⅱ 為什麼要提高收視率
可以根據網上投票,簡訊徵集,調查問卷
來知道
不同的人喜歡什麼節目,不同的年齡層喜歡什麼節目,並知道這個台主要怎對什麼人,什麼年齡層,從而制定節目單,來知道放什麼才能博得眼球,並且節目內容要新穎,要考慮清楚什麼時段放什麼節目看的人才能多
Ⅲ 普通觀眾怎樣可以拿到電影點映場或者首映禮的票
普通觀眾可以購買點映票的。不過點映的票是很難買的,一般都送給當地的名人了和媒體。點映就是小規模看一下,讓專家和媒體提提意見。
首映禮這個需要邀請函,看片會一般是片方組織的業內看片,針對人群基本是影院店長、排片負責人之類的,一般不對外開發。
意義
新片舉辦首映式,旨在傳達包括上映時間、導演和演員等主創情況、影片賣點等信息。在成熟的電影環境中,如好萊塢,信息在首映式前就通過各種途徑傳遞給觀眾。
換言之,好萊塢雖也有轟轟烈烈的首映式,但首映式絕不是新片宣傳唯一的重點,而是一種賣點闡述,使之提高電影的收視率,並可以間接介紹其類容,提出電影中得特色。
Ⅳ 怎麼才能提高自己視頻的收視率
收視率調查記錄的是觀眾收視行為結果,而非收視行為本身。但是通過對結果的分析,完全可以透視收視行為,以及分析影響收視行為變化的因素有哪些。簡單地說,收視行為即選擇,包括看與不看的選擇,什麼時間看的選擇,看什麼頻道什麼節目的選擇,看多長時間的選擇,以及如何看(伴隨行為)的選擇。行為選擇的結果通過日記法或人員測量儀法記錄下來,成為計算收視率和研究收視行為的基礎數據。
由此可見,從收視率調查數據出發進行收視行為研究,首先要做的是把原始收視數據經過有效的整理、匯總和歸納,形成收視率指標,然後研究收視率所透視的收視行為模式,研究影響收視率變化和收視行為選擇模式形成與改變的諸種因素,研究收視率在反映收視行為方面的局限性以及突破辦法。
■基於調查數據計算收視率指標
收視率調查數據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被調查者(被調查個人及其所屬戶)的背景資料數據,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個人/家庭收入、個人/家庭資產、家庭規模、家庭角色關系、家庭收視設備佔有情況和電視接收情況、基本生活態度和休閑選擇、工作情況、居住地區、使用語言等。這部分數據主要通過樣戶入網調查得到,成為進行收視率計算和分析的背景數據。另一部分是通過日記法或人員測量儀法記錄到的被調查者個人的電視收視數據,具體即有電視的家庭戶(樣本戶)中每位成員(年齡4周歲及以上的被調查者)在每天連續的24小時內每15分鍾(人員測量儀為每分鍾)收看或不收看電視以及收看什麼頻道的記錄信息。
另外還有一部分數據不屬於收視率調查數據,也就是說不是從樣戶調查得來的數據,但對收視率計算與分析也至關重要,這就是電視頻道屬性數據和電視節目播出數據。這部分數據一般由電視台提供或通過電視監播得到。
有了以上三部分數據,就使得收視率指標的計算成為可能。只根據電視收視數據可以計算總收視率及分時段分頻道的收視率;如果結合背景資料數據,則可計算分目標觀眾收視率;如果結合電視節目播出數據,則可計算節目收視率。這樣組合運用這些數據,就可以計算出一系列的收視率指標。下圖(圖1)列出了收視率指標的體系結構。
根據這一體系結構,收視率指標被區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基本指標,指各種計算口徑的收視率,如按人計算的收視率、按戶計算的收視率、按時段計算的收視率、按節目計算的收視率、按目標觀眾計算的收視率等。另一類為派生指標,包括反映市場結構的指標如收視份額(或稱市場佔有率)、觀眾構成等,反映節目收視量的指標如開機率、總收視點(GRPs)、平均收視時間、到達率和暴露頻次等,反映節目收視偏好的指標如節目吸引力、觀眾重疊率、觀眾忠誠度等。這些指標有的更受電視台重視,因為其對指導電視節目編排更有意義;有的更受廣告公司和廣告主重視,因為其對測算廣告投放成本、優化廣告投放策略更有意義。
這些指標的計算都有明確的定義和公式。例如GGTAM中分別對總收視點、開機率、到達率、暴露頻次、收視份額等主要指標定義如下:
總收視點(GRPs:Gross Rating Points):某項廣告投放活動中各次插播點收視率的總和;
開機率(HUTs/PUTs:Household/People Using Television):某特定時間段內按戶或按人的電視平均開機(不論看何頻道)百分比;
到達率(Reach):作為觀眾收看某一系列節目或某一廣告排期插播點至少一次的累積百分比;
暴露頻次(Frequency):一個廣告排期或一系列節目中觀眾的平均收看次數;
收視份額(Audience Share):某一規定時段內,某特定頻道或節目的觀眾收視量占觀眾總收視量的百分比。
Ⅳ 如何提高電視節目收視率問題
電視台是靠廣告,贊助來賺錢的,電視台是最強勢的傳播途徑,廣告就是需要將發布的信息能夠讓更多的人看到,所以電視台是有實力的重要宣傳,新聞聯播後的廣告,都是按秒計算的,真的很燒錢,但也確實很有效果。
收視率是廣告投放效果的重要考核標准,收視率越高,那麼廣告價值越高,電視台收益也越高了,這個是相輔相成的啊。如果一個沒有收視率的電視台,那麼廣告的投放價值就沒有,那怎麼賺錢呢?收視率賺錢,其實還是知通過廣告影響力賺錢。
另外,向贊助,冠名等方式都也是廣告的變形。
Ⅵ 現在的綜藝節目,主要靠什麼來提高他們的收視率
現在的綜藝節目,主要靠什麼來提高他們的收視率呢?其實每一個綜藝節目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而提高他們自己收視率的法寶也不盡相同,今天檸檬會針對性的說一個收視率比較高的節目,小夥伴們肯定能夠看出端倪。
《快樂大本營》一直收視長虹。每一期的快樂大本營都會請不同的嘉賓來做客、參與互動。而這些嘉賓大部分都是正在熱播劇的男女主角,或者是馬上要上映的熱播劇男女主角。這也是為什麼快樂大本營收視率一直很高的原因之一,因為熱播劇的熱度在,男、女主角的流量在,收視率不好都不太可能。
其次,會請當紅的流量小花和小鮮肉來做客。除了熱播劇的男女主角、還有收視率高的嘉賓來做客之外,快樂大本營也會請一些當下熱度很高的流量小花和小鮮肉來做客,這樣也會贏得另一部分粉絲的喜愛,滿足了不同口味的人群,也變相地增加了大本營的觀眾粘性!
Ⅶ 電影靠票房賺錢,電視劇靠什麼
電視劇賺錢的門道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著央視的熱播電視劇掀起收視潮、搶注風和拍攝地的旅遊熱,很多影視圈外的人都覺得電視劇是個不錯的投資途徑,是個能賺錢又能出名的好方法。但提起電視劇賺錢的門道來卻都不算太清楚。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行規,每個行業都有自己賺錢的門道,新入行的人往往弄不請、也會花很多錢交學費,等弄清楚了自己成了行家,也把自己賺錢的方式捂得緊緊的。怕別人不小心得了去。而成功的人在觀眾面前談到電視劇的成功秘訣時玩的都是武術中的花拳秀腿,真功夫絕對不露。搞得外行的人看著那賺的錢眼熱卻毫無辦法知道內情。二是變數,電視劇成功與否的變數很大,同一個類型、甚至同一題材的電視劇,有的一播出就會火,弄的街頭巷尾、茶餘飯後都議論紛紛,當然也是辦公室的聊天主題,最厲害的時候甚至於有那種沒有看過這部劇就跟不上時代的感覺。但有的播出了卻毫無反響,觀眾不記得、電視台自己也很快忘了。因為變數大,誰也不知道在這個劇中似乎看著是真理的東西到那個劇里行不行。加上很多做電視劇經營的人大多是藝術家轉行的人,雖然成功的經驗不少,卻歸納不出經營管理的理論,總結不出一套有效的項目投融資的管理方法。所以結果就使電視劇的投融資本身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隨意性和偶然性。
那麼,電視劇賺錢的門道到底在哪裡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清楚電視劇主要的賺錢途徑。
與一般的影視作品一樣,電視劇的賺錢途徑主要有三個:一是電視劇出品方在拍攝過程中獲得的廣告或贊助收入。比如包括在投資中的場地費、住宿費因為有了場地出租方和賓館的贊助而節省下來就算是電視劇本身帶來的銷售收入。二是出品方按集銷售給各電視台所獲得的廣告收入。現在中國的電視劇市場相對來說是比較成熟的,電視台都按自己的級別和電視劇的題材有自己的收購價格。比如央視黃金時間的電視劇最貴的一集可以到七十萬,最低的縣級電視台可能一集幾千元就買過來了,當然這是在N輪發行之後。三是出品方將電視劇的音像出版權賣給各音像出版公司所得的版權銷售收入。當然還有除了這三種主要途徑之外的其它隱性或公開的收入,比如劇本改編為小說出版的版稅收入、在其他媒體上播出獲得的廣告和部分銷售收入等。
弄清了上面所說的電視劇的賺錢途徑是使電視劇投資實現贏利的前提,但要想真正實現贏利,還需要很多的內部和外部條件。筆者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下面的幾點拙見,是不是門道還需要同行及研究項目投融資管理的朋友評價和佐證。
一、題材也就是劇本的選擇上跟勢不跟風。跟勢是了解目前觀眾的收視喜好和收視心理。比如《武林外傳》的火爆就是抓住了現代觀眾愛看搞笑的故事又喜歡古裝劇的形勢的收視心理,將現代流行的許多現象演繹成古代的劇情故事。觀眾從形式到內容上都接受了這種方式,而且看起來不累。而獨立成篇的摺子戲的表現方式使觀眾少看一集也無所謂,又迎合了現代觀眾收視的隨意性。不跟風說到底是尺度的把握,大家都拍清宮戲你也拍,他拍康熙你拍乾隆。他拍秘史你也拍秘史,到最後大家都賺不了錢。
二、經營上未雨綢繆、管理上細致透明。現在電視劇的酬資、報批、拍攝、發行都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也有一套的經營規則。了解預賣規則是實現贏利的首要前提。在劇本完成、報批成功並開拍之初就可以進行電視劇的預賣了,如果經營的好,在拍到一半的時候就能知道初期可以賺多少錢,什麼時候可以收回投資。另外,在投資的管理上,電視劇製片人對投資人的資金實現透明式的管理也是實現贏利的前提。如果一個劇組貪污成風,可以800做的布景報價3000,這個電視劇就很難真正賺到錢。最後,了解在什麼時候可以賺到哪一部分錢、賺多少錢也很重要。比如電視劇首輪發行和第二輪的發行賺的錢的多少是不同的,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選擇先發行到哪些電視台。
三、請大牌明星還是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演員要根據劇本而不是根據印象。初入此道的投資人最喜歡提議用大牌明星,認為他們是電視劇成功的前提,其實這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明星吸引眼球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但他們也會拿走占投資總額不少的片酬,如果題材不合適可能還會適得其反。請名不見經傳的演員出演有一定的風險性,但如果成功可能花錢少還能造出一個或一群明星。
四、拍攝周期與播出時機要銜接的恰到好處。播出時機對收視率的影視非常大。如果拍一部張國榮的電視劇正好能趕在他去世5周年的前夕播出,比在平常的日子裡播出,收視率可能差好幾倍。而收視率會影響收購價,也會影響電視劇的知名度。
五、選擇好播出渠道是提高收視率的前提。就拿央視來說,有的電視劇就合適在一套的黃金時間播出,有的就適合在八頻道播出。播反了效果就不會好。比如央視一套晚上黃金時間的電視劇的觀眾大都是在正式單位工作的人或者有點時間的中老年人,把《武林外傳》放在那個時間播出肯定收視效率不好。而把重大題材的電視劇放在一個省級電視台播出,再有影響也不如在央視播出的影響大。
說了半天電視劇賺錢的門道,對於投資人來說,歸根到底還是要進行理性選擇、理性投資。文化藝術產品有很高的藝術性,是一種精神產品,但同樣也是商品。對物質產品進行投資的時候需要理性分析,對精神文化產品投資時也一樣。
Ⅷ 收視率是怎麼得到的
收視率,指在一定時段內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占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的百分比,即收視率=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當然,除了節目的收視率,還有時段收視率等相關的統計指標。
收視率是如何產生的?
目前採用的收視率數據採集方法有兩種,即日記法和人員測量儀法。日記法是指通過由樣本戶中所有4歲及以上家庭成員填寫日記卡來收集收視信息的方法。樣本戶中每一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的日記卡,要求他們把每天收看電視的情況(包括收看的頻道和時間段)隨時記錄在自己的日記卡上。日記卡上所列的時間間隔為15分鍾。每一張日記卡可記錄一周的收視情況。
人員測量儀法是指利用「人員測量儀」來收集電視收視信息的方法,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收視調查手段。樣本家庭的每個成員在手控器上都有自己的按鈕,而且還留有客人的按鈕。當家庭成員開始看電視時,必須先按一下手控器上代表自己的按鈕,不看電視時,再按一下這個按鈕。測量儀會把收看電視的所有信息以每分鍾為時間段(甚至可以精確到秒)儲存下來,然後通過電話線傳送到總部的中心計算機(或通過掌上電腦入戶取數據)。
收視率多久能夠出來?有的是一周,有的是兩周,有的是一天。劉燕南說,這主要取決於採用什麼樣的測量方法,如果採用日記法,因為要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最快需要一周,一般需要兩周;如果採用人員測量儀法,因為電話線可以即時回傳數據,因此能夠做到隔一天就能夠提供收視數據,只是人員測量儀成本比較高。 如果採用日記法,因為要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最快需要一周,一般需要兩周,顯然有一定的滯後性,而且在精確度方面也不容樂觀;如果採用人員測量儀法,因為電話線可以即時回傳數據,因此能夠做到隔一天甚至更快的世間就能夠提供收視數據,測量儀成本自然就比較高。
收視率,指在一定時段內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占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的百分比,即收視率=收看某一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觀眾總人數(或總家戶數)。當然,除了節目的收視率,還有時段收視率等相關的統計指標。
電視劇收視率能否和《新聞聯播》比較?
如今,越來越多的電視劇在提供收視率時採用這樣的提法:某一部電視劇的收視率僅次於《新聞聯播》,這種比較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
劉燕南認為,兩者沒有可比性,首先電視劇和《新聞聯播》不在同一個播出時段;其次,兩者面臨的不是同一個市場,《新聞聯播》面向全國,而更多的電視劇是區域性的,面向一個省或者一個城市,「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提法,主要是在大家的印象中《新聞聯播》的收視率很高,想以此來證明該電視劇的收視率很高,但最好不要做這樣的比較。」其次,劉燕南介紹,在某些地方,一部電視劇的收視率可能高於《新聞聯播》,比如《還珠格格》在某些地方的收視率達到60%,因為《新聞聯播》是面向全國的,統計的基數太大。
那應該拿什麼數據作為某一部電視劇收視率的比較標准呢?劉燕南說,業內一般都是以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所播電視劇的收視率作為比較的標准,或者以某一部有代表性的、曾經創造過收視神話的電視劇作為衡量標准。
收視率能衡量電視劇的質量嗎?
劉燕南指出,收視分析中另一比較常見的現象,是將收視率高低與內容好壞簡單掛鉤。當收視率走高或走低時,便時常可以看到諸如「這是因為節目內容好(或不好)」之類的斷言。一般來說,收視率與節目內容之間存在相互關系,後者對前者的變化通常具有很明顯的影響作用,但這不是絕對的。劉燕南說,衡量一個節目或者電視劇的好壞,不能用收視率作為唯一標准,還應該有滿意度的指標,「如果說收視率衡量的是量的因素,那滿意度衡量的則是質的因素,而且是更重要的因素。」據介紹,有的電視劇收視率很高但滿意度很低,甚至會出現大家都看一部電視劇但邊看邊罵的現象;有的電視劇收視率可能不是很高,但滿意度很高,比如《雍正王朝》,「以前我們不重視收視率,而現在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惟收視率馬首是瞻,這兩種情形都不對。」
其次是收視率也有造假現象。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曾在「2002中國傳播論壇—————中國電視劇傳播學術研討會」上痛斥假收視率的現象。他說自己所在的山東省一家電視台有一個欄目已經停播三個月了,但是收視調查公司根本不知道,依舊提供該欄目的收視率,而且收視率還高達30%。
央視索福瑞和AC尼爾森提供的收視率為何不一樣?
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和AC尼爾森公司是中國目前最主要的兩家收視率調查公司。據業內人士分析,在電視收視率市場上,央視—索福瑞占據了全國85%左右的市場份額,AC尼爾森公司占據10%左右,另外兩家比較大的公司是AC尼爾森媒介研究和上海的廣播電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業內人士經常會有這樣的印象,即使是同一地區同一時段同一部電視劇,AC尼爾森和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提供的收視率數據並不相同,有時還相差挺大。比如央視一套播出的《浪漫的事》,尼爾森的平均收視率是7%,而央視—索福瑞則為6%;又如2000年1月1日到9月23日杭州地區《新聞聯播》的平均收視率,央視—索福瑞提供的數據是22.1%,AC尼爾森為4.6%。究竟哪一個數據更加准確呢?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於調查公司來說,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主要是因為測量手段不一樣造成的:日記法和儀器測量法的結果肯定會有差異,應該說儀器測量法更准確一些,日記法往往是通過事後回憶來填寫的,因此誤差會大一些,而人員測量儀數據可以精確到1分鍾,這樣得到的收視率就會低很多。此外,由於樣本戶數不同、採用的計算體系不一樣等,也會造成收視率不一樣,「一般來說,雖然數字不一樣,但趨勢應該是一致的,否則用戶就會糊塗了。」
哪些因素影響收視率?
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的畢江燕則分析了影響電視劇收視率的五種因素:①地區因素。《劉老根》在東北的收視率高達22%,在南方卻只有幾個百分點。②季節因素。2002年的12個月中,前五個月平均收視率為3.66%,6月份是電視劇收視的低谷,只有2.82%。暑假收視率有了回升,並達到了全年的最高點3.85%。③時段因素。在收視上表現最好的則是19:00-20:00這個時段,收視率超過了5%,從這里可以看出,時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電視劇的收視率。④頻道因素。同一部電視劇在不同頻道播出,它的收視率也不同。比如《橘子紅了》在甘肅一套(省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13.97%,福建電視台電視劇頻道(有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7.37%,中央八套(中央級頻道)播出時收視率為7.29%。⑤播出輪次因素。同樣在武漢地區播出的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第四部》,2002年10月份在武漢二套播出時收視率9.39%,而在11月份武漢四套播出時收視率不到4%。
有影響力的收視率調查公司?
目前國際上比較有影響力的收視率調查公司主要有AGB尼爾森,還有一家美國的阿比壯(Arbitron Company),英國的BARB(Broadcaster Audience Research Board Limited),法國的TNS,Video Research Ltd(簡稱VR),加拿大的的BBM等。
AC 尼爾森是全球最大的市場調查公司,1923年成立於美國芝加哥,是目前歷史最為悠久的從事視聽率調查的商業公司,1999年,尼爾森媒介研究被荷蘭的出版集團VNU(VNU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媒介和資訊公司之一)收購,從而獲得了更大的資金支持。2004年8月5日,下屬於Kantar媒介研究(Kantar集團是全球最大的研究、分析和咨詢網路之一,下屬於WPP集團)的AGB集團和尼爾森媒介研究宣布了合並的計劃,這一計劃將整合AGB集團所有的公司與尼爾森媒介研究全部自有的電視收視率服務,VNU和Kantar各佔50%的股份。通過此次合資,尼爾森得到了有力的技術支持。新的合資公司被命名為AGB尼爾森媒介研究,其收視率服務覆蓋的主要市場包括澳大利亞、中國、中國香港、義大利、南非和英國。
阿比壯公司成立於1949年,是一個從事媒介和市場研究的國際公司,為美國、墨西哥及歐洲的廣播、廣告代理機構以及戶外廣告公司提供服務。Arbitron Company的核心業務包括:1、電台收聽率調查;2、地區性電視和有線電視收視率調查、網路、直播衛星等新媒體的使用調查;3、零售、產品調查並提供相關咨詢服務。為了對抗Nielsen Media Research的人員測量儀(people-meter),Arbitron Company最近研發了更為方便的攜帶型人員收視測量儀(portable people-meter,PPM),並已開始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多個國家投入商用,這種新型的測量儀技術將使收視率調查更為精確。
BARB(Broadcaster Audience Research Board Limited)成立於1980年,BARB本身並不進行收視率調查的具體工作,而是分別委託兩家公司進行,其中電視研究公司(Television Research Limited) 負責樣本戶部分的工作,包括基礎調查、樣本戶的更新維護與控制等。TNS(Taylor Nelson Sofres)則負責資料搜集工作,包括people-meter的提供與安裝、資料搜集與統計分析等。英國收視率調查採用人員測量儀(people-meter)作為搜集資料的工具,樣本戶總共有4485戶,為了反映總體的結構,負責樣本維護與控制的電視研究公(Television Research Limited)公司,每年要進行一次4萬人規模的基礎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對樣本進行調整與控制,以便使樣本能夠充分地代表總體。
法國從1954年開始通過電話和信函進行收視率調查。1958 年成立了專門機構——廣告載體研究中心(CESP),1964年開始建立一個擁有13000個樣本(通過談話來進行)的收視率調查系統,一年公布四次調研結果。1967年,從原來的廣告載體研究中心當中分出的輿論研究中心,專門調查收視率和電視觀眾的滿意程度。1985年改制為MEDIAMETRIE的股份制公司,把收視率的調研結果產品化。目前已成為法國最主要的收視率數據供應商。從1985年開始,美國的尼爾森(Nielsen)和法國索福瑞(Sofres)公司也開始提供收視率調查服務。20世紀90年代後期,Taylor Nelson和Sofres公司合並使TNS成為法國最大的市場和媒體研究機構。
Video Research Ltd(簡稱VR)www.vrnetcom.co.jp是日本視聽率調查領域最具權威性的機構,於1962年成立。40年過去了,VR發展成為日本市場與媒介研究的旗艦。VR研究范圍寬廣、內容豐富,是日本唯一擁有全國范圍調查網路的公司。 VR主要採用人員測量儀系統提供收視數據,在一些特定地區,還使用日記卡進行收視率調查。另外 VR還提供全日廣播收聽率數據,調查方法為日記卡法,記錄時段為15分鍾。通過日記卡收集聽眾在家中或戶外的收聽情況。這種收聽率調查每年進行6次,共調查12到59歲的男性2596人。調查在每年4月、6月和8月進行兩周,在2月、10月和12月各進行一周
BBM是加拿大一家非贏利的廣播研究機構,進行觀眾及聽眾定期調查得出收視率和收聽率等數據。這一機構被公認為「行業的評估機構」。
與國外相比,中國視聽率調查起步較晚。我國的收視率調查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在90年代中後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86年中央電視台進行了一次全國28個城市觀眾抽樣調查,這次調查被認為是中國首次大范圍、專門的觀眾調查。1987年,中央電視台會同各省市電視台一起,進行了我國第一次城鄉范圍的電視觀眾調查,以後全國性的電視觀眾調查每隔5年進行一次。在進行電視觀眾調查的同時中央電視台和一些地方電視台開始進行收視率統計工作。
進入90年代中後期,隨著電視台及電視頻道數量的迅猛擴張和電視媒介市場化的快速發展,電視收視市場的競爭加劇,收視率作為反映電視觀眾收視行為和偏好的主要指標在節目編排、廣告投放決策以及電視節目評估中的作用越來越被業內人士認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收視率調查得以快速發展。其主要標志是1997年12月4日,由原央視調查咨詢中心和法國索福瑞(Sofres)集團合作正式成立了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CSM已成為中國最具權威的收視率調查專業公司。CSM目前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電視觀眾收視調查網路,至2003年11月份,CSM在全國擁有1個全國調查網(測量儀)、17個日記卡省網、2個測量儀省網、73個城市日記卡調查網,19個城市測量儀調查網,樣本總規模達到29,240戶,對全國近800個主要電視頻道的收視情況進行全天候不間斷的監測。除CSM外,在中國收視率調查業中另一家較重要的公司是AC尼爾森公司,該公司採用測量儀方法在全國10多個城市進行收視率調查。
目前在國內的收視率調查市場,央視-索福瑞和AGB尼爾森幾乎占據了所有的市場,分別為80%和10-15%左右,其他的一些公司大約只有5%的市場,現在國內涉獵收視率調查領域的除了這兩家幾乎壟斷型的大公司之外,也有一些其他的一些調研公司,其中專業調查收視率數據的像中視廣聯(北京)媒介咨詢有限公司(www.ctcmc.com.cn)等後起之秀,為收視調查注入了新鮮活力。但是由於各公司採取的抽樣方法,軟體統計方法等都不盡相同,也沒有規定的標准,所以在得出的數據方面不同公司往往會有不同,甚至出入相差比較大
Ⅸ 很多人氣演員都會參演現實題材的影片,他們的加入對票房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娛樂圈也是一個競爭力非常大的行業,而且刷新速度特別快,尤其是對於年輕的小鮮肉來說如果沒有抓住剛出道時的時機,那可能到後期更是走不到觀眾面前。不知道大家對於人氣高的演員會是什麼樣的看法,有人會認為人氣高的演員都是憑著顏值來吃飯的沒有真正的實力,很不看好人氣高的演員,但我個人覺得人氣高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個機會,人氣高再通過不斷的努力那是可以轉成型實力兼人氣都具備的演員。大家也可以發現現在影片也都有人氣高演員的身影,我個人認為高人氣演員能對票房造成很大影響。
一部好的影片離不開實力演員的打造,但人氣演員就好像是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也是可以給票房帶來好處的。
Ⅹ 《這就是街舞4》收視撲街,連熱榜都上不去,為什麼播放量如此不理想
《這!就是街舞第四季》播放至今,傳出的消息卻很少,從一開始的四位導師造勢,到現在的收視慘淡,未免有點尷尬。其實,這一屆也請了很多的街舞圈的大佬,其中不乏有很多頂級的舞者,再加上隊長劉憲華、韓庚、張藝興和王一博,四個人單拉出來,都還是很有話題量的。這樣的陣容,卻並沒有達到節目理想的效果。播放量就算了,熱搜都沒一個,這就更慘了。
要知道,有些明星隨便發個啥,都能沖上熱搜舞一舞,可是真正的街舞,卻沒在熱搜榜上舞起來,多少有點拉胯了。那麼,到底是因為什麼才讓《這!就是街舞第四季》高開低走,收視慘淡呢?
我並沒有從《這!就是街舞第四季》中看出來想要真正宣傳街舞的初心。這彷彿是一個流量密碼,任何節目只要一打上宣傳,就好像被大眾賦予了一種責任。所以,節目組應該清醒一點,及時止損,看大家的需求而制定比賽,不要畫大餅,更不要違背傳承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