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華爾街之狼》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一、付諸行動
執行力是事業成功的首要條件。對新人來說,並不需要等到一切准備好才開始。喬丹·貝爾福特教導新人應該直接喬裝專業,在電話中聽起來像是個專業的股票經紀人。這樣邊干邊學,模仿的時間長了自然就專業了。
華爾街的大鱷們喜歡賭博,尤其是面對貌似合法的商業機會時,而喬丹·貝爾福特是第一個將想法付諸行動的人。
二、直截了當
貝爾福特盡量把事情講得簡單明了,讓一般的員工也能夠抓住重點。這是貝爾福特把那些經驗不足的新人轉變成老練的股票經紀人的重要方法。
三、狼群戰術
事業起步時如果能和老朋友一起合作,應該效果不錯。一是因為老朋友的可信度比較高,二是因為朋友之間比較熟悉,他們可以給你些忠心的建議,讓你少犯愚蠢的錯誤。對貝爾福特來說,肯尼·葛林和丹尼·波魯這兩人的獨特之處在於他們的忠心,雖然他們並不是貝爾福特身邊最聰明的人。
在工作中,人們不僅應習慣於與自己相像的人相處,而且應學會與自己很不同的人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匯聚各方面人才,從而提升各方面的能力。貝爾福特和波魯是個好團隊,就在於貝爾福特是個理性且有遠見的領袖,擅長分派工作,而波魯則是個很好的執行者。
四、注重形象
雖說「人不可貌相」,但是人的思想會反應在外在行為上,同時,外在行為也會影響人的思想。穿著不僅影響別人對你的印象,更是自我態度的流露。穿著正式挺拔代表了一種嚴謹的工作態度,因此,貝爾福特要求所有員工必須穿著整齊,甚至請專家為新員工量身訂制衣服。
五、以史為鑒
經驗是人生的寶貴財富,因此我們要學習歷史上的成功經驗,並汲取失敗的教訓。然而, 有限的人生不能體驗所有事情,所以通過閱讀向前輩學習就成為我們積累經驗的重要方法。貝爾福特說過:「我總是從過去中學習,而我也深信不疑:若一個人不從過去的錯誤學習,他註定要重蹈覆轍。」
㈡ 最好反映美國文化的電影是哪部
最好反映美國文化的電影是:《阿甘正傳》。
這部影片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重新肯定了舊的道德及社會主體文化,宣揚了60年代美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它又否定了其他前衛的新文化。正是基於此,它才能深得美國民心。
阿甘形象的塑造顛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與傳統觀念背道而馳,具有強烈的反傳統、反主流性。阿甘的所見所聞所言所行不僅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而且是對歷史的直接圖解。這種視覺化的比喻在影片的第一個鏡頭中得到生動的暗示:一根羽毛飄飄盪盪,吹過民居和馬路,最後落到阿甘的腳下,優雅卻平淡無奇,隨意而又有必然性。湯姆·漢克斯把阿甘從歷史的投影變為實實在在、有血有肉的人。阿甘是一個占據著成年人軀體的幼童、一個聖賢級的傻子、一個超越真實的普通人、一個代表著民族個性的小人物。
㈢ 華爾街這部電影講述了什麼
《華爾街》是商業電影,講述的金融商圈的各種交易。
-----------------------------------------------------------------
華爾街的劇情簡介 · · · · · ·
美國華爾街股市大亨戈登·蓋柯(邁克爾·道格拉斯 Michael Douglas 飾)在金融界叱吒風雲,人人敬畏。在隨時隨地上演的金融大戰中,他總能百戰百勝。初出茅廬的紐約大學畢業生保羅·巴德(查理·辛 Charlie Sheen 飾)野心勃勃,卻空有滿腔熱血而投報無門。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蓋柯,用一個股市內幕情報幫其賺了筆大錢而受到重用,成為蓋柯的合夥人之一。在對金錢、美女、上流社會的渴求下,巴德開始利用身邊所有的人來刺探一切有利的商業情報,為自己獲利。直到在一場收購他父親所工作的藍星航空公司的過程中,貪得無厭的蓋柯出爾反爾想要解散並賣掉它,這讓尚有良知的巴德幡然醒悟。他利用蓋柯教會他的一切股市戰術,狠狠地反擊了大亨蓋柯,幫助父親拯救了藍星航空。然而,因為違法操控股票內線交易,巴德不得不面臨著冰冷的鐵窗…
㈣ 《華爾街》電影是在怎麼樣的歷史背景形成的
《華爾街》是商戰電影中的經典作,也是在金錢掛帥時代毫不掩飾地為人類的貪婪慾望辯護的一部主流電影。本片以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為背景,描寫翻雲覆雨的股市大亨戈登·蓋柯貪婪成性,不擇手段在幕後操縱股票行情,結果卻敗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年輕營業員手上。身為股票掮客之子的奧利弗·斯通,用他一貫強而有力的戲劇手法拍出了股市內線交易的內幕,同時藉蓋柯的行徑來質疑現代人面對金錢誘惑而普遍出賣靈魂的道德問題。
㈤ Wall Street 為什麼能代表美國文化
最不能代表美國文化的就是Wall Street。
你看看美國電影電視, Wall Street通常都是負面形象。
美國人崇尚的是自由、健康、奮斗的精神。Wall Street只是奮斗的表現之一,剩下的就是金錢、骯臟的代名詞。所以「佔領華爾街」運動就是對其貪婪骯臟的抗議,逃離華爾街就像我國逃離北上廣一樣,試圖脫離高壓不健康的生活,去找一種自由輕松的生活方式。
㈥ 看了華爾街之狼,我覺得這部電影表達了一下幾點對嗎
他很聰明,創新,奢侈,荒淫。但是他能掙錢,有想法。現實中的喬丹現在同樣過得富貴,會掙錢的人永遠都會掙。創造需求,創造價值是他獨到的東西。中國意義上的成功與你的方式,人品等是沒關系的。
㈦ 美國的華爾街,對於美國來講意味的著什麼
現在的人們,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在滿足生活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人們都喜歡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國內游、國外游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也正是因為這樣,讓我們見識到了各個地方的發展變化。如果經常在國內旅遊,大家一定會發現,許多城市在市區的遊玩之地,大多數是以步行街為主,同時輔以各種購物商場、娛樂場所等,吸引了一大批遊客。
而且美國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也在這里,美國很有影響力的幾個主要交易所的總部都位於這條街。“華爾街”這個街名已經超越了這條街道本身,泛指的是美國的金融市場。這條街道的兩邊也全是奢侈品牌聚集之地,高端商品遍布全街。華爾街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貴的一條街道,所產生的商業價值比一些國家還要多。
㈧ 華爾街的幕後製作
斯通與湯姆·克魯斯見面討論過出演巴德·福克斯一角的事宜,但他其實心目中已經選定了查理·西恩。斯通喜歡辛的「剛性」表演風格,並使用這種風格來表現出崇拜蓋柯的巴德天真的本性。邁克爾·道格拉斯剛剛擺脫了像《綠寶石》這類電影中的英雄角色,正好想找些前暗和前衛的角色。製片公司希望請華倫·比提出演蓋柯,但後者表示沒興趣。斯通一開始想請理查德·基爾但對方也沒有接受,所以他選擇了道格拉斯,雖然好萊塢的其他一些人建議他不要做這樣的選擇。對此斯通回憶道:「好萊塢每個人都警告我說邁克爾沒演技,他主要是一位製片人而不是演員,他會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在自己的拖車里講電話。」但導演發現「當他演出時,他會全情投入。」斯通表示他在道格拉斯身上看到了「惡棍的特質」,而且總是覺得他是個精明的商人。道格拉斯記得自己首次讀到劇本時,「我覺得這真是個好角色。劇本很長,裡面有一些不可思議的漫長而激烈的內心獨白。我還從來沒見過哪個劇本裡面用單倍行距都還要用掉兩或三頁紙的獨白呢。當時我想,哇!我的意思是,這真太不可思議了。」為了對出演角色做准備,他閱讀了企業掠奪者T·布恩·佩金斯(T. Boone Pickens)和卡爾·伊坎的個人資料。
斯通讓查理·西恩在傑克·萊蒙和馬丁·辛之間選擇一位來扮演其角色的父親,查理選擇了自己的親生父親馬丁。馬丁·辛與其對應角色卡爾有相似的道德觀。斯通選擇了達麗爾·漢娜飾演巴德·福克斯的唯物主義女友達麗恩·泰勒,但總感覺漢娜很不喜歡這個角色,也不明白為什麼她又會願意出演。他以為漢娜是因為泰勒的唯物主義思想與她的唯心主義理念相沖突以致造成困擾,於是多次試圖向她解釋這個角色。斯通很早就知道她不合適這個角色。「達麗爾·漢納對出演這個角色很不開心,我當初應該讓她退出的。有一天拍攝完成後劇組的所有的人都希望請她走,但我太自傲了,我一直說自己會處理好的」。斯通也一度與另一位女演員肖恩·楊出現緊張,後者公開宣稱應該炒漢娜的魷魚,再由自己接替其角色。楊與查理·西恩也合不來,這導致片場出現了進一步的摩擦。之後回想起來,斯通覺得楊的意見是對的,自己應該把她和漢娜的角色掉換過來。斯通承認他是與肖恩·楊有「一些不快」,但他拒絕確認或否認有關楊在完成拍攝後拿走了其角色所有服裝的傳聞。 斯通希望電影在紐約市開拍,並請求至少1500萬美元的預算,這個數額在1980年代屬中等水平。但之前為《野戰排》投資的製片公司覺得這個項目風險太高而沒有同意,於是導演和製片人普萊斯曼聯系了20世紀福克斯,後者接受了方案。影片於1987年4月開拍,同樣7月4日結束。據斯通所說,他是在「拍一部有關鯊魚和獵奇的電影。鮑勃(指攝影師羅伯特·理查德森)和我想讓攝影機成為一個獵食者。這裡面沒有絲毫的鬆懈直到你修復了查理父親的世界,再用固定的鏡頭給予你一種不變的價值感。」導演將華爾街視為戰場,他把人物對話的鏡頭拍得像是兩人在打架一般,而多個人物一起的鏡頭他就讓攝影機圍著演員轉動「讓你感覺自己身處一個有鯊魚的游泳池一般」。
投資銀行家傑弗瑞·「瘋狗」·貝克(Jeffrey Mad Dog Beck)是本片的技術顧問之一,他在片中客串出鏡扮演一位在討論拆散藍星公司的會議上發言的男子。前紐約市負責財政和經濟發展的副市長,投資銀行家肯尼斯·理柏被雇請為電影的首席技術顧問。一開始他覺得這部電影只會是一種單方面的攻擊於是拒絕了斯通,導演請他再考慮一下,理柏於是讀了劇本,並寫了一份13頁的批評文章。例如他指出所有的角色都「道德淪喪」這點是不現實的。理柏向斯通建議了交易大廳所使用計算機的種類,一場商業會議中女性的准確比例,還有片中蓋柯發表「貪婪就是好」演講所處的年度股東大會上需要選擇哪一些類型的臨時演員坐下來等。斯通接受了理柏的批評,並邀請他對劇本加以改寫。理柏給電影帶來了平衡,這也有助於斯通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開市期間進入大廳現場進行拍攝。理柏還與斯通對羅·曼海姆一角出現了爭議。斯通拍攝的一個場景顯示誠實的曼海姆在內線交易面前讓步了,理柏認為這可能導致觀眾以為任何一個在華爾街工作的人都是腐敗分子,並堅持要在片中留有一個無可指摘的角色。斯通之後剪掉了這組鏡頭。
斯通還向卡爾·伊坎、阿什·艾德爾曼、已經被定罪的內線交易員大衛·布朗(David Brown),以及多位政府檢察官和華爾街投資銀行家進行了咨詢。他還請來交易員作為演員的片場教練,教導他們怎樣拿住電話,如何寫出單據,怎麼和客戶交談等。斯通請理柏設計一段為期6周的課程來將查理·西恩培養成一位年輕的華爾街商人。辛對此表示,「我對他們能夠保持那樣的積極和動力實在深感佩服」。
道格拉斯請了一位語音教練進行呼吸控制練習,以便更好地適應電影中所需要的較快語速。據他所說,電影開拍後不久,導演還通過加強他「壓抑的憤怒」來測試他訓練的效果。有一次斯通進入道格拉斯的拖車問他是不是在嗑葯,因為「你看起來好像從來沒演過戲一樣」,這話可把道格拉斯嚇著了,他於是做了更多的調研並反復練習自己的台詞,對以前的任何時候都更嚴格地要求自己。所有的辛勤工作都在那段「貪婪就是好」的演講中達到了高潮。斯通原計劃在電影中用到一本《財富》雜志的封面來換取宣傳廣告,但《福布斯》雜志也給出了類似的提議。導演最終選擇了《財富》,這讓《福布斯》的老闆邁爾康·福布斯很不爽,他之後拒絕了劇組借用自己遊艇的要求。為了在有可能發生的美國導演工會罷工運動前完成影片的主體拍攝工作,斯通在最後幾星期把每天的拍攝時間從12小時增加到了14小時。辛記得斯通總是看看劇本又看看錶,他總是在擔心時間和電影的預算。 《華爾街》已經被視為對1980年代的一個原型寫照,尤以道格拉斯的那句「沒有比『貪婪』更好的詞語了」為甚。電影通過把金錢和權力與單純和誠實相對抗來體現出大量的道德沖突,從而也提升了自己。卡爾的角色代表著電影中的工薪階層,藍星公司機械師工會主席。他經常對大企業、金錢、強制葯物篩選和貪婪的製造商等一切他認為會對自己的工會構成威脅的人、事、物進行聲討。蓋柯對財富的不懈追求與卡爾·福克斯觀念之間的沖突形成了這部電影潛台詞的基礎。這一潛台詞可以被形容為兩位父親通過斗爭來奪取對兒子道德觀念的控制權。斯通在之前拍攝的《野戰排》中也使用了這一概念。《華爾街》中努力工作的卡爾·福克斯和殘酷競賽的哥頓·蓋柯都代表了父親。電影的製作人員把卡爾當作他們在電影中的代言人,在蓋柯的無節制個人哲學所帶來的創造性破壞之中的一個仍然保持理性的聲音。
電影中的一個重要場景是蓋柯在一次股東會議上的演講,他計劃要接手這家公司。斯通利用這個場景來給蓋柯,並且從一個更廣闊的范圍上來說,給予蓋柯所代表的華爾街掠奪者們一個把自己行為合理化的機會,蓋柯也令人難忘地做到了這一點,他指出美國企業在戰後的歲月里所累積起來的懶惰和浪費,並將自己視為一個「救星」。「貪婪就是好」這場演講的靈感有兩個來源。首先,蓋柯抱怨某公司管理人員僅擁有不到3個百分點的股權,而且也配有太多的副總裁職位,這一部分來自於卡爾·伊坎在對自己試圖收購的一家公司所做的類似演講。對於貪婪的辯護則是來自於1986年5月18日,日後將被判內線交易罪名成立的套利交易商艾凡·博斯基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商管理學院畢業典禮上所做的一次演講,他說,「順便說一句,貪婪其實沒什麼。我希望你明白這一點。我認為貪婪是健康的。你可以在貪婪的同時仍然自我感覺良好」。
《華爾街》沒有對資本主義系統提出全盤的批判,而是針對1980年代玩世不恭、急功近利的文化。電影中的「好」角色自己也都是資本家,但屬於更穩定和勤勞的那一部分。電影中有一幕蓋柯對巴德·福克斯有關辛勤工作道德價值的問題嗤之以鼻,並且援引自己辛勤工作了一輩子,到死都還是碌碌無為的父親為典型。羅·曼海姆是老好人導師的原型,他在電影開場後不久說,「好事有時候需要時間」,這指的是IBM和希爾頓。與此對應,蓋柯的「貪婪就是好」正是1980年代流行的典型短期信條。
㈨ 華爾街電影的影評以及講的內容說明了什麼,看的不是特別懂。
簡介 Paull Bud是嘿紐繭約賴大學條的畢厭業乓生,華爾圭街裂的蓉失夷意進經濟而人倘。知在渣一愁次和頃大希老削板Gekko的旋面談毫之後眼,改變罕了碴自己並的死生活韋。他脹為Gekko御尋找內幕又消礙息,扮成筆功獲知榨了另一東位半投宰資人Lerry要收領購ANC Steel的搭信息蔣,幫助Gekko賺了一猖大洋筆剿錢。板並成瘡為了誘他的合楔伙人之營一倫。Bud從Gekko那漏里戌學帽了很一多,沁包毋括操縱股市和玻孫御子嗅兵眾法。最慕後在賞收購他父親工燙作凝了一悍輩子的Blue Star Airline一楞案睡中,Bud和Gekko氮產歲生了「忙興趣上躇的乓嚴重稻沖突遇」逾。裸以迎其人釁之道腳還其均人綁之身修,Bud用Gekko虞教苛的及反擊了Gekko硬,並挽霹救了Blue Star螢。氰但樣也因動為辯操憎縱也股市而朗入獄庇…舒…
商戰電影中的經典作,奧利弗·斯通用他一貫強有力的戲劇手法拍出了股市內線交易的內幕,同時質疑現代人為了金錢而出賣靈魂。
影評:這部電影的成功是該電影在人物的塑造上的成功,還有就是導演趕披露華爾街浮華背後的那醜陋的一面。只是這是一部電影,而不是一個歷史,否則披露出來的東西何只是電影里那麼簡單的一個故事。不過該電影還是有自己特別的紀念意義,特別是放在今天,放在渡過金融危機後的日子,這個故事還有存在的意義,這個故事還有警示我們的意義。
貪婪的結果始終是把自己吞噬,最後自己成為貪婪最美味可口的食物。特別是Paull最後的懺悔和反擊,讓人大快人心,不過結果還是他為自己的過錯接受應有的懲罰,特別是最後他走在法院門口的階梯上,望著父母的眼神,他回歸了,他知錯了,他心甘情願接受懲罰,那燦爛的表情,我至今都難忘。他就是用著這樣的表情,走在去法院的路上。
其實Paull也是一個小小的業務員,在繁華的華爾街里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小職員。而他在見到大老闆Gekko的時候,那種自信的神情悄然消失,流露出的緊張神情表露在Gekko眼前。雖然他的自信還是撐起,不過這次撐起還是那麼的勉強,心中透露出無底的感覺。與Gekko交談還是很「理直氣壯」的,至少在業務和談話技巧上他確實有能力,有天賦。或許就是這樣的表露讓Gekko看到了一片曙光,在茫茫人海中盡然有條鮮美的大魚心甘情願地咬住魚餌,成為大餐中鮮美的主菜。至少,Paull的勇氣和才能讓我敬佩,這點是我表現不出色的地方,我應該向他學習
機遇是改變人生的一個關鍵點,也是本片戲劇性轉折的關鍵點。在Paull催頭喪氣地回到原來的崗位的時候,那通關鍵性的電話打來,他被認同了。對於新出爐的菜鳥們來說,這絕對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說句題外話,要是我找到這樣的客戶,我上司不拉著我請客才怪呢!回到原題。他抓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也步入黑色渾濁的腐朽黑暗的新環境。在這個時刻的轉變,考驗著不只是我們的定力,還考驗著我們給予後半生選擇的轉變,還考驗著良知的內心是否被那一張張綠色的廢紙所蒙蔽,還考驗著我們在貪念面前的表現。
影片在這里的描繪非常簡單,篇幅也不長。Paull知道Gekko請他來是當情報間諜的時候,那種抵觸和懷疑的心態通過他的眼神和表情很自然的表現出來,那種驚訝和不知所措的神態展露在我們的眼前。而後來的轉變只是用一小則故事啟發,就是一個流浪漢和一個白領的對比。在華爾街里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富貴高貴的富人,一種人是平庸沒錢,甚至在街上討飯的流浪漢,看看你想做哪種?鮮明的對比在這個顯示的社會中是那麼平常,但有不平常。平常這是大眾所知的東西,不平常是對於Paull來說,這就是天堂和地獄的差別。面前的選擇,一個是華麗生活的天堂,也就是為Gekko服務,一個是現實冷酷的地獄,也就是他生活的那個圈子和工作。在金錢和權利的面前,他屈服了。做為走狗的他還高興地為Gekko搖尾巴,這個場景很現實地在電影中表現出來了。
接下來的內容大家應該也很清楚,一帆風順的他們倆在華爾街那裡那是呼風喚雨,利用Paull獲取的情報玩弄股市,玩弄其他公司的命運。他們親密的合作使得Gekko的野心不斷擴張,也讓Paull換來了幸福的日子,也換來他心愛的女人。似乎一切都是那麼順利,我們都在關注Paull日後的發展的時候,在「藍星航空」收購案上他們卻產生了分歧。
其實故事是這樣的,Paull本來出點子讓Gekko幫助他老爸的「藍星航空」重新復甦,使得「藍星航空」歸屬與Gekko公司的旗下。沒想到Gekko利用Paull把「藍星航空」推向了絕路。特別是在他得知「藍星航空」的悲慘命運的時候,那種驚訝和悔過的神情表現的很自然,那種復雜的心情困擾著他的思想。他困惑著,他在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他在思考這段時間的富貴到底是為了什麼。人性的貪婪和人性的良知在這里赤裸裸的表現出來,特別是這種強烈的人物心態對比,這種人物心態和思想的彷徨,在這里表現的如此真實。不僅佩服演員對角色的理解,還要佩服編劇在這里的巧妙設計,這里給電影加分不少。後面的報復我就不多說了,他自己應有的懲罰也在故事的結尾良好的展現
本片在人物的塑造上非常成功,特別是兩位明星,查理·辛和邁克爾·道格拉斯,他們的合作非常精彩。查理·辛把Paull的轉變演繹的很傳神,特別是兩次心情起伏和轉折,鏡頭的特寫表情,深刻表露出他的成熟演技。在導演這樣大膽的手法下,盡然還能表現的這么游刃自如,確實不簡單。邁克爾·道格拉斯也是個成熟派的演員,那個時候應該是他成名不久的作品,也就是致命誘惑後的作品。在致命誘惑中的表現讓大家記住了這個演員,而後來這部作品的展現也表現出他的成熟演繹。在影片中,他的表現很低調,演的很沉穩,不過在沉穩中還能隱約感覺到一些殺氣,特別是有些特寫面部的展露,那種眼中翻冷光的眼神,有時候還真的有把人吃掉的感覺。
故事設計的巧妙我這里就不多說,前面也介紹的很多。並且故事在尺度上的把握也是控制的不錯,特別是故事設計的程度,可以說做到了剛剛好的范圍。對於那時候的美國,很多人都不敢相信這才是華爾街華麗背後的丑惡,這部電影也塑造了電影歷史上批判現實醜陋的閃亮一面。不過相比現在,特別是2006年的《美國,從自由到法西斯》,這種赤裸裸的展露還是相對保守了些,相比後者的展露,前者只是小巫見大巫而已。不過放在現在來看,還是對我們有很多的幫助。
2011年《華爾街2》就要出來了,那時候會給我們展露出又一什麼樣的醜陋故事,我們只有用等待來表露我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