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2 年春節檔電影票均價已飆到 56 元,為什麼電影票價格會突飛猛漲
中國電影的票房創收已經極端依賴所謂運動式觀影。
這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奇葩之處。本來,大家對中國電影的最終預期是和成熟市場一樣:影院的普及培養出一大批有事沒事去電影院的新新青年,大家用穩定的消費給相關產業持續供血,由此形成良性的市場循環。但現實是,這個目標目前只在一二線城市部分實現,更多的新新青年們因為票價也好因為工作因為游戲也好,總之是沒有把看電影當成自己的日常節目。但他們又不是壓根不看,而是偶爾去看,不僅自己去,還帶老人伴侶孩子去。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某部爆款電影刷爆社交網路,或者某個特殊節日到來的時候。
這就是運動式觀影的內涵:絕大多數時間里的絕大多數影院門可羅雀,但在某個集中的節點上卻人滿為患供不應求。旱澇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製作公司也好院線也好,不得不把收益的可能寄託在運動式觀影的發生上。
那麼在當下,什麼運動式觀影是最可預測的呢?春節檔。張藝謀的名字不能保證什麼,易烊千璽的名字也不能保證什麼,甚至連吳京,也可能產出像攀登者這樣的在國慶檔票房不上不下的電影。換句話說,沒有什麼導演演員題材能保證運動式觀影的出現,而春節檔可以。
因為春節就在那裡,它依然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傳統節日。而當看電影稀里糊塗地成為年味活動的一種,成為一種新的習俗之後,春節檔的觀眾體量就得到了保證。爆款電影的出現是必然事件,運動式觀影的發生也是必然事件,它甚至和電影的製作質量無關。還記得一七年的春節檔嗎?那個檔期齊聚了大鬧天竺西遊伏妖功夫瑜伽三部大爛片,還有乘風破浪這樣的平庸之作,但絲毫沒有妨礙它刷新春節檔票房新高。為什麼?因為無論如何,一家人總是要去電影院看電影的。電影爛不爛無妨,重要的是年味。最多最多在幾部大爛片里選那部不太爛的就好了。
票價飆升也是同樣的邏輯:多少公司院線一年就指著春節檔賺錢過活呢!既然加價幅度只要不超過過年預算(那肯定不到呀依然不夠一頓飯錢)你們就會來,那我幹嘛不加呢!
2. 去電影院買一張電影票一般要多少錢
一般得要四五十塊錢。也有貴的,像3D的電影得要一百多兩百塊錢。
有的電影熱度高,票價也會貴一些。
還分電影院的檔次,高檔次的五六百上千,普通電影院價格就低一些,再低也得四五十塊錢。
3. 一張普通的電影票一般需要多少錢
正常的,在電影院前台買電影票要至少在60元以上,現在比較流行使用一些手機團購軟體去購票,您可以嘗試一下賣座或者貓眼,這兩家的優惠力度都是比較大的,價位大概在9塊9到20塊9~
4. 中國電影博物館阿凡達IMAX3D票價現在是多少錢
會員20
早場和晚場50
中午場80
黃金時間(晚上7點左右)100
黃牛票(200元)
5. 中國電影到底值多少錢
五毛錢,都是五毛錢的特效
6. 中國影視版權費單集費用過千萬是怎麼回事
據媒體報道,2017年中國主板上市影視公司正陷入新一輪困境。上半年,愛奇藝燒掉了57億,阿里影業虧損了5億,近四成影視公司凈利潤下滑,多家公司營收嚴重依賴少數作品,5部作品最高占據整體營收80%以上,未來岌岌可危。有媒體感嘆:「影視的錢沒那麼好賺了」。事實上,在中國影視的錢從來沒有好賺過,而視頻網站就是其中的最大受害者。從2004年起到2017年,為了爭搶內容版權,視頻網站入不敷出已是眾人皆知。
在視頻的獨家版權模式之下,電視劇版權成本的增長速度之快,讓視頻行業真正成了「無底洞」。優酷土豆、愛奇藝、騰訊視頻,傻傻燒了幾年錢,但最後誰也沒有壓倒誰,虧損反而越來越大。2013年到2016年四年間,愛奇藝分別虧損了7.43億元、11.1億元、23.83億元、27.7億元,直接拉低網路營收。而騰訊總裁劉熾平在財報會議中同樣表示,「在線視頻業務恐怕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實現收支平衡」。在一輪又一輪的獨家版權爭搶過後,BAT親手吃下了自己種下的苦果:在線視頻盈利點被無限拖延,而愈演愈烈的版權大戰卻未有停手的跡象。在線視頻真正成了玻璃上的蒼蠅——前途光明,但沒有出路。
7. 一張電影票大概多少錢
一兩百的、80-60不等的,大部分是四五十、二三十的價格,可以通過團購、學生價、貴賓卡的途徑得到這個價位。還有分4D、3D、2D、高峰期的價格都不等。
8. 電影票多少錢一張
您好~
一般的2D電影,票價為40~80元;
一般的3D電影,票價為60~120元。
建議您從大麥網上訂購電影票,支持全國600家優質電影院,票價為影院掛牌價的5折左右,非常劃算哦~http://movie.damai.cn/quickbuy.aspx
感謝您對大麥網的支持!
9. 朋友們,去電影院看一部剛上映的電影大概的多少錢啊
你好到電影院看一部電影,如果在大城市的話看3d電影的話是大概120塊,如果是普通的電影的話就是六十到八十塊錢左右,如果在二線三線城市的話,有三十的也有,十多塊錢。
10. 現在中國電影的票房到底怎麼分成 中國大製作電影的實際成本是多少
1994年,為改變電影市場的蕭條局面,時任中影公司總經理的吳孟辰向電影局提議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最新的一流外國影片,以發行的收入扶持老、少、邊、窮地區電影事業。1994年底,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這個建議,提出每年可以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的影片。於是有人將這10部影片稱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稱也因此而流傳開來。參照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製片方35%,發行方17%,放映方48%。為了迅速佔領中國市場,進口大片的製片方還承擔了宣傳的費用。盡管這樣的分賬比例似乎對製片方較為不利,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國外尤其是美國製片方依舊從中國的市場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中影公司知情人士透露,中國雖然進口影片的數量有限,但在進口速度上絕不落後。據介紹,無論哪一國家生產的最新影片,我們的購片人員都可以在影片尚未公映之前看到,選定後立刻以快件送回國內。據說,中影公司負責海外選片的6個人每年至少要看1050多部片子,然後從中精選100多部送審,最後確定進口10部分帳大片。
由於進口大片的巨額利潤,國內一直有打破大片壟斷的呼聲。對此,國家電影局有關負責人指出,中影獨家擁有進口外國影片的權利,這是國家賦予的,是體現國家利益的,這方面不會有松動的餘地。
中國大片成本:
一,大製作。處在金字塔尖的每年只有3~5部的所謂「國產大片」,投資億元以上。如《神話》《七劍》《情癲大聖》《夜宴》均投資超過一億,而《無極》、《滿城盡待黃金甲》更是號稱投資3億以上。這些影片在特徵上與賈斯廷•懷亞特提出的好萊塢的「高概念」電影基本相同:大明星,大導演,大投入,大製作。這一陣營的影片數量雖少,但國產片的票房中卻可接近一半的份額。而它們也是中國電影海外銷售的主力。
二,中製作。中等製作的影片投資大約在1000萬~5000萬之間,每年在這個區間的影片通常不到10部。
三,小製作。小製作還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製作成本在1000以下,400萬以上的影片,票房目標為100~1000萬,數量在20部左右。第二層次的影片製作成本則在150萬~300萬左右,占電影總量的85%左右。這些影片只是小部分進入了院線放映,票房產出微薄,有的影片進入院線短暫排檔完全是為了獲得較高的音像版權銷售價格,還有的影片則是小規模,分區域上映。而相當部分影片的主要市場是電視播映和音像產品。少數獲獎的藝術片通過出售海外部分地區版權,能夠獲得一定補償。其中相當部分影片則根本沒有進入流通渠道。
因此,在此種形勢之下,探討低成本電影對於了解和改善中國電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沒有理由忽視占總產量比重如此之高的低成本電影,以及背後的那些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