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從產業和文化輸出兩方面看,香港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如何
香港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算是可以。香港電影的存在,為中國的娛樂產業在國際上提高了很高的檔次,但是它在我們普通群眾的心中其實也是不可磨滅的記憶。記得小時候,並不是家家都有電視里的時代,於是我們就經常去鄰居家或者村裡面比較有錢的人家去看電影。甚至於有時候別人家的電視機還是黑白的,但是並不能磨滅我們的激情,也正是從那個時候結識了香港電影。
㈡ 什麼是香港電影的新浪潮運動
新浪潮是將電影與商業結合的一個新的電影風格。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匪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㈢ 香港電影的電影製作
香港的紙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內地、台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
第一,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
第二,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
第三,香港電影素以拍攝迅速為特色。要說香港的拍攝速度有多快,1960年代,香港的粵語戲曲片就有「七日鮮」的紀錄,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這個紀錄幾乎被追平,吳鎮宇導演的《9413》,只用了10天時間,而他主演的《古惑女》,也只用了12天。香港電影之所以要拍攝快,主要是為了趕檔期,既趕明星的檔期,更主要的是為了院線的上映檔期,港片興盛的時候,院線需要大量的港片填充各個檔期,尤其是每年的春節賀歲檔,更是必需有巨星坐鎮。
㈣ 若香港想再造一個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究竟得在哪些方面要下足功夫
眾所周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堪稱香港電影的巔峰時刻,不僅內陸地區會循環播放一些香港電影,連東亞地區都掀起了一陣港片狂潮。那時的香港電影無論是劇情還是演員演技上都十分出彩,最後成片的質量自然也就相當不錯。不過可惜的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香港電影似乎難以回到以前的巔峰狀態。
其次,香港電影近年來所涉獵的題材越來越局限。而早期黃金時代卻沒有這種問題,早期香港電影的題材可謂是噴涌而出,無論是“林正英式”僵屍片還是特色武打片,還有凸顯香港地域特色的警匪片與賭神系列,無論是哪一種題材都能夠贏得觀眾們的廣泛關注,口碑與票房均十分火爆。但是隨著時代的逐漸發展,香港電影的編劇們似乎已經到了江郎才盡之時,而拍攝出的電影題材也是千篇一律,自然也就無法重回巔峰時代。
㈤ 香港這幾年的影視發展怎麼樣
我認為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的融合與發展,共同構成中國電影的存在。兩地電影的血脈會通,成為打造中國電影文化及電影品牌、解決當下以至未來電影發展存在問題的基礎和根據。兩地電影的對話與融合,是構成中國電影合作與發展的一種可行的普遍有效方式。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在審美趣味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體現在語言、地域、趣味與價值選擇中。但是,香港電影包含著對電影活動及規律的獨特理解及視角,更包含著中國人對自身審美趣味和文化意識的概括、把握和思考。無論是相同還是相異。香港電影在一定程度上與內地電影是互補的。
最重要的一條其實就是,內地電影的發展和國外電影的大量引進。現在這個社會更加多元化,思想也更潮流和新穎,港片的審美不能代表大眾的審美了。再加上其實內地的人要比香港的人多得太多,有才的人也不會少。好的演員,好的導演慢慢被發掘出來,有更多的影片可以和香港的一爭高下,甚至會有很多超越香港電影。你們對香港電影有什麼看法嗎?
㈥ 香港放寬措施鼓勵電影製作,你覺得這樣有什麼好處呢
可以讓合拍片的內地元素不再受限,可以促進香港電影業的發展,可以重振香港電影業,可以促進經濟交流,可以促進文化交流。
㈦ 香港電影如何從黃金時代跌落神壇,二十年間發生了什麼
每個事物發展都有最高峰,當過了最高峰的時候就會開始走下坡路,這是歷史的必然,香港電影也是如此,從最開始的經典港片到現在基本上無人問津,大市場已經放在內地,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沒有常青的樹,電影產業亦是如此。尤其是現在已經21世紀了,掃黑除惡抓的那麼嚴格,電影的內容題材還總喜歡抓著黑幫不放,完全不真實,也給不了很強的說服力,香港電影的口碑也就慢慢的開始下滑了,這也導致香港電影的評獎的含金量也有所下降,不知道他們何時才能放棄如此老套的題材,靜下心去沉澱一些好的影視作品。
㈧ 請有這方面知識的朋友談談關於香港電影近些年來的發展以及相關信息
香港電影黃金期已經過了,但是我有信心,一定崛起的,香港人很堅強~
動作片雖然年邁,但又一批年輕人還是在投入,我相信只要仍然有人,就有電影
㈨ 上世紀的香港是如何做到電影日均產1+部的
上個世紀的香港可以說是電影製作的黃金時代,在那個時候不僅是香港電影口碑最好的時候,也是創作率最高的時候。在當時,香港一時之間電影的產出是非常高的,基本上可以達到每天一部的水平。
這是由於當時人們對於香港電影是非常期待的,這些期待以及市場的需求,才使得當時香港的電影製作人如此快速的製作出非常多的電影。並且當時的香港電影正好是達到一個頂峰的狀態,不論是在拍攝以及選取演員這些方面都非常的快速,而且當時拍攝電影的導演是非常多的,這些因素才使得在當時的香港每一天基本上都會產出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