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華誼兄弟千萬市值成泡影,華誼兄弟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現在華誼兄弟應該還是把主要的力量放在電影質量上面,因為現在的觀眾對別的東西都是不買賬的,只有電影的質量才是真正能打動觀眾的東西,同時也是唯一能讓他們度過面前這個危機的精囊妙計,如果現在還不會到正軌上面來,可能以後真的很難再東山再起了。
眼下無論股權激勵,還是一億元的資金注入對於華誼來說都是無法拯救持續走跌的股票,如果華誼兄弟宣布幾十億資金注入恐怕他們控制人又會不舍,所以說現在這個狀態華誼兄弟也很難做,其他的股東也很難做。也有專業人士稱,從2016年影視行業上市公司市值高峰到現在,整個影視行業上市公司市值平均下跌72%,現在影視公司市值只有過去三分之一不到,一家上市公司市值跌個80%是正常跌幅,這反倒讓人很放心。
⑵ 華誼兄弟為什麼淪落
原因如下:
王忠軍就這么眼睜睜地看著華誼兄弟走下坡路,心中自然很是著急,於是「斷腕自救」,開始變賣自己的房子等個人資產,想讓華誼有更多的資金,兄弟兩人甚至已經質押了手上90%以上的股權。
但華誼兄弟沒有看到驚喜,《陽光劫匪》等電影票房慘淡,就這一部電影來說,就讓華誼虧了1.5個億。
心灰意冷的王忠軍無奈之下宣布退出華誼騰訊娛樂,用不體面的方式退場,僅拿到9億的資金回血。禍不單行,隨後兄弟兩人均被淪為被執行人,華誼更被曝出負債累累,涉及金額近30億。
時過境遷,華誼兄弟的衰敗已經成為事實,對於電影行業來說,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當然是要多在電影製作上多下功夫。這點,華誼兄弟或許應該像吳京的「登峰國際」學習。
華誼兄弟的行為讓人不由想起了港富李嘉誠,93歲「退而不休」的他投資了房地產、投資了英國的電力、水利、港口、能源,甚至還花費2500萬美元投資了流行於日美韓的醫療科技「Wlnad」前代物質。
多維投資的他也確實收獲頗豐,一度蟬聯十幾年的亞洲首富,被他選中的「Wlnad」物質隨後被生科企「萊特.維健」量化落地亰東後走俏,知名投行預測2025年有望達到千億規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該物質有著哈佛變老研究方面的背書。而今年李氏旗下和黃醫葯也已經上市,市值暴漲110%超過700億。
可惜華誼兄弟終究比不了李氏投資眼光的毒辣,不僅竹籃打水一場空,而且電影也越做越差。
隨後為了挽回局面,華誼又想起了馮小剛,和他簽下震驚行業內外的對賭協議,協議的內容大概是:馮小剛需要1年內賺來1億,並且這個目標每年遞增15%,如果達不到,馮小剛就需要自己墊錢補上這缺口,時間期限是5年。
原本想要憑此綁定馮小剛,沒想到如意算盤落空,華誼兄弟不僅其他業務失算,而且電影票房也不給力,馮小剛累計給華誼支付2.35億的賠款。如今的華誼已經連續3年虧損,金額加起來超過60億,股價也蒸發了700億以上,雖然在對賭協議中馮小剛輸了,但華誼兄弟無疑是損失更大的那一位。
華誼兄弟的發家史:
華誼兄弟從來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角色。它總是野心勃勃,早年號稱要做「中國的華納兄弟」。
在發展早期,華誼兄弟發現,如果單做泛影視內容業務,永遠也無法把盤子做大,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中國市場,一旦無法做大做強反而會被資本吞噬。華誼兄弟創始人王中軍甚至拋出一句,「只把自己定位於影視公司是不會有未來的」。對此,華誼兄弟不惜親手自我革命。
早年,華誼兄弟是以廣告業務起家,並以此積累了創業第一桶金,隨後從廣告轉向影視,迅速實現第一次企業轉型。上市,是華誼兄弟等來的第二次重要契機。
上市後,華誼兄弟開始迫不及待進行「內容+渠道+衍生品」的全產業鏈布局,並在影院、游戲、實景娛樂等板塊有所嘗試。
華誼兄弟正式開始布局「去電影單一化」戰略,是在2014年公司成立20周年的時候,它宣布「新三駕馬車」戰略,並將旗下子業務整合成影視娛樂、互聯網娛樂、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三大板塊,進行電影全產業鏈多板塊運營。
⑶ 為什麼從馮小剛電影《1942》失利之後,華誼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我覺得是因為華誼兄弟有點太過於依賴馮小剛導演了,因為馮導的一些電影有太多的文藝色彩,而對於現在的電影行業來說一般都是商業化,電影題材更加新穎更加有看點,因此自從《一九四二》之後其實華誼兄弟就應該去思考如何去使電影題材與模式多元化,但是在這之後除馮小剛以外的依然是不理想,因此才會一直虧損。
華誼兄弟也看到 「馮氏依賴症」問題,因此這些年與徐克、管虎所代表的導演加大合作,並培養田羽生、程耳等年輕力量。可惜除了狄仁傑和前任系列,其他作品乏善可陳。華誼兄弟在電影題材和模式上的創新明顯不足,近年來北京文化、博納影業等影視公司大膽起用新人,題材上也突破創新,《戰狼2》、《紅海行動》、《流浪地球》、《我不是葯神》等高票房作品涌現。還希望華誼可以早日找到方向為人們提供更好的電影。
⑷ 華誼兄弟千萬市值成泡影,華誼兄弟還有沒有可能翻身
我覺得現在華誼兄弟想要翻身還是比較難了,畢竟現在身上背負的債務還是比較多的,再加上整個公司的口碑真的非常差,現在想要把這一頁翻過去還是有一點困難的,應該也很難有人會去接盤。
華誼兄弟也開始反思,宣布重新聚焦電影主業,並拉來重量級人馬打造電影《八佰》,並在官方微博不遺餘力大肆宣傳,企圖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但恐怕為時已晚。
⑸ 華誼兄弟遭受抵制,商譽受損,馮小剛和王中軍誰才應該是真正的背鍋人
我覺得這件事馮小剛與王中軍都脫不開責任,其一是因為在商譽受損方面即使當時沒有出現崔永元對於《手機2》曝光涉嫌偷稅漏稅的事情,在公司的一些運營中因為一些操作,也就是那個業績對賭協議,最終造成了商譽的流失;其二其因為在出事情以後,因為馮小剛近些年來的輿論並不是很好,因此在去年也出現了馮小剛角色被砍掉的事情,因此也對這個實行「去電影化」之後過度依靠著馮小剛的華誼兄弟造成比較大的打擊。
華誼兄弟敢於收購一家剛成立兩個月的空殼公司,馮導敢於做出長達5年,將近7億元的利潤承諾,底氣何在呢?底氣就在於馮導能拍電影,而且拍出的電影能賺錢啊。因此就造成了對於馮小剛的依靠越來越深,而在2016與2017馮小剛也完成了他的業績,但是近年來在經過崔永元那件事過後,股價接連不斷的跌,馮小剛聲譽也下降,才造成了這種情況的發生。
⑹ 王中軍為華誼兄弟制定的「去電影化」發展策略,是否是華誼虧損的原因之一
我覺得正是因為華誼的「去電影化」策略才會這樣的,因為但一旦開始「去電影化」,華誼的資源精力便陸續投入到其他業務當中,但隨著其電影業務不可避免地逐漸被邊緣化,華誼也漸漸喪失了曾經在電影行業的老大地位,而電影方面也越來越依靠馮小剛,但是馮導的電影都很偏向於「文藝化」,這對這個現如今商業化產業化的電影環境這無疑是也是會影響到電影公司的業績。
而一系列並購,也導致華誼兄弟商譽高企,截至 2018年三季度,華誼兄弟的商譽30.6億元,占總資產比例為15%。而華誼兄弟自2011年開始下注實景娛樂項目,在「2018 年業績仍然未達預期,但主要是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在開發中的各實景項目進展緩慢,導致相關授權收入有所延遲,因而造成虧損。
⑺ 華誼兄弟為什麼失守電影市場
多頭均衡發展策略,可以更大應對極有可能在下半年出現的電影行業票房泡沫破裂的風險。
近日,華誼兄弟發布2016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預計盈利2.52億~3.78億元,凈利潤下滑25%~50%。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光線傳媒等幾大影視公司業績都同向上升。此番華誼兄弟業績驟降也被業界解讀為公司「去電影化」戰略導致主業發展不利。
自2014年華誼兄弟宣布「去電影化」開始,華誼兄弟開始多元化布局,電影、游戲、實景娛樂成為其「三駕馬車」。 對此,許多業界評論均認為這是其在自己起家的根據地電影領域出現失利的原因所在。對此,筆者和《中國經營報》記者石英婧進行了一番交流。
票房盛世!為何華誼反而在撤退?
華誼兄弟在報告中其稱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電影《天降雄師》《奔跑吧兄弟》《失孤》取得較好的票房成績。另外,公司參投於2016年6月18日上映的《魔獸》創造了人民幣14.7 億元票房收入,但因參與全球分賬,確認收入時間較長,在上半年尚未形成分賬收入。
愚以為,在票房盛世的大背景下,華誼兄弟不升反降,除了上半年沒有主力作品這一內因外,更主要是來自外部競爭加劇,來自互聯網領域和各種影視創業型機構的大量入侵,在某種程度上也對大漲的票房形成了「分賬」效應。
當然,因為泛娛樂化下,確實華誼出現了對電影投入不比從前的狀態。但必須要指出的是,華誼兄弟的投入不高,更多的表現在其對當下電影行業重磅投入IP的趨勢上並沒採取跟隨策略。它反而選擇了將經營模式分散到影視、綜藝乃至網劇等多個領域,這在某種程度上會表現為投入不高和精力分散。但實質上,這種多頭均衡發展策略,可以更大應對極有可能在下半年出現的電影行業票房泡沫破裂的風險。
華誼用沒有分賬來解讀自己的「失利」,某種程度上甚至可能包含了有意遮掩它們多元布局的戰略意圖,繼續誤導外界將其簡單定義為一個不務正業的電影公司。
電影下滑,營收卻是第一?
單純把華誼兄弟定義為一個電影主業公司未免過於簡單。選擇多元布局,本身也是因為IP被重視後,電視劇集、網劇以及多平台播出的綜藝節目因此大爆發的時間點上,國產電影反而顯得不 溫不火的大背景下。所謂票房盛世,也大多是在給好萊塢大片貢獻票房。因此,華誼的主業其實並沒分食,只是多元布局需要耗費更多資金,因此顯得業績不佳。這只是短線問題,從長線角 度,仍然大有可為。畢竟,電影這一塊,在整個泛娛樂產業中,目前只是最吸睛、但在盈利能力上並不最強的一環。
華誼兄弟電影業務營收不佳,但營業總收入卻占據上市影視公司第一的位置,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其實這部分來源或許是來自於投資,特別是對游戲、互聯網娛樂等泛娛樂領域的成功投資。
而隨著國內電影票房泡沫的隨時可能發生的崩裂,下半年,預計華誼繼續深耕泛娛樂,尤其是互聯網領域的新興泛娛樂板塊,將逐步讓華誼兄弟有更多的收益入賬,因此下半年走勢並不會差。
去電影化其實就是要玩好電影
在很多時候,人們總是會被字面意思所蒙蔽。比如華誼的去電影化,大家就都以為它是要離開電影市場了。這其實只是文字游戲。
真正意義上的去電影化,個人以為,在華誼的動作中,可以看做是在內容供給上,不像新晉的影視公司那樣押注在IP這個大起大落的風險項上,而是更多的注重對編劇人才特別是中青年後晉影視人才的培養上,其實就已經是在給華誼兄弟培養真正活的IP,而非簡單的購買、改編和被束縛的IP。這些活IP一旦注入到華誼兄弟當下的多元化布局中,將用專業化的角度顛覆那些新興、但內容還在UGC向PGC過渡上掙扎的那些泛娛樂領域,尤其是互聯網上的泛娛樂板塊。
尤其是今年年初,原萬達文化集團副總裁葉寧加入華誼。葉寧的進入,目標是逆轉發行上的頹勢,而且更多的是借住葉寧的人脈,進入正在越來越強大的萬達影院體系之中,形成良好的院線輸出。但僅僅靠人脈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其實更多的時 候,反而是逆傳統發行的模式,深入研究線上線下活動推廣的更多形態,打破國內電影行業總是發布會、首映禮、紅地毯的營銷僵硬形態。
⑻ 人盡皆知的巨頭華誼兄弟,為何會被執行3個億
因為華誼兄弟公司,未履行法律義務,並且涉及到三個億的金額,所以被法院強制執行三個億的標的。這在商業活動中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象,很多公司都會在經營不景氣的時候出現一些狀況,同樣的華裔兄弟公司,雖然是影視行業的龍頭老大,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出這家公司目前的經濟狀況並不好,這個時候出現被法院強制執行三個億標的的事情,其實也並非不正常。
三、華誼兄弟公司在4月份就可能出現財務上的危機了。
在4月份華誼兄弟公司還因為一起工程合同糾紛案而出現被執行標的20多萬元,當時很多股民和投資者都還沒有意識到該公司出現的經濟危機,認為這可能就像華誼公司回應的那樣,只是因為雙方溝通不暢而導致的負面新聞,但是沒想到在5月份又曝出另一件被執行標的高達3億金額的新聞,這就說明華誼公司內部的經濟狀況很可能存在一些問題。
綜上所述,這段時間華誼兄弟公司頻頻出現經營方面的問題,在小編看來,這可能不是偶然,而是公司內部在經營管理方面存在一些疏漏,同時娛樂市場上面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華誼兄弟公司雖然作為行業的龍頭老大,但是。在局勢多變的娛樂市場上,也不一定能夠競爭得過其他公司,所以才會導致如今被法院執行三個億標的的事情發生,不知道你怎麼看待這件事?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⑼ 如何看待「能救華誼的,只有電影本身」這種觀點
去年,崔永元炮轟《手機2》劇組,同時,王中軍、王中磊質押全部股權這樣的流言充斥著電影市場,因為這些謠言被以訛傳訛、添油加醋,導致整個電影市場都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半個月的時間,華誼的市值就跌了近百個億,不久後,華誼董事長王中軍就在華誼公眾號發文回擊流言,並犀利指出華誼依靠的是創作者,而不是馮小剛,王中磊也表示華誼的初心就是內容創作,所以,「能救華誼的,只有電影本身」自然是有說服力的。
就像王中磊提到的匠心一樣,電影行業最缺的就是一顆好好做電影的心,只有保持一顆匠心,才能做出好的電影,才能受到觀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