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1、先變得有文化。比如說看看我們史學著作。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類的書,以期可以了解大概的了解我們國家的發展歷程,和發展的各個時代。
2、無論無何,都要熱愛文化。
3、要了解其他的文化,可以做一個對比。這樣你說出來的話會很有道理。
4、有文化說出來的話就有道理。有道理說出來的話就硬氣。硬氣就自信了
Ⅱ 怎樣才能做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本質上是對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強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現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
第一,要有對歷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當代中國文化的理性審視。
我們所講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確的對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有應有的禮敬和自豪,對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發展前景有堅定執著的信念。對傳統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內在價值有科學的判斷,簡單明了的講就是三句話: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
第二,要有對世界歷史文化、異域民族文化、各國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鑒。
對外來文化採取包容、借鑒、吸收的態度,是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的另層表達。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綿延不衰,固然是其內在本質和生命力決定的,但一個重要方面在於它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有兼收並蓄的傳統,這實質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氣度。
文化自覺本質上是對文化價值的覺悟、覺醒。提升文化自覺,需要我們有對文化意義、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認同,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第一,要始終保持對文化意義、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認同。
文化是人類基於自覺意識的靈感迸發、情感表達、觀念創新,人類生存的世界處處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記,文化也成為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文化始終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有形的存在,它滋養人類、涵養社會、促進經濟發展,其意義和作用是那樣永恆。社會發展進步到現階段,文化對人類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而深刻,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我們應當認識到:文化不僅具備震撼心靈、滿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備引領社會健康發展、激發民族創造活力之物質力量;一個國家的興盛強大離不開文化,一個民族的傳承延續離不開文化,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文化。還應當認識到: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當今世界,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企圖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統天下」的背景下,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億人口的東方大國,如果不能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當代先進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基礎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能成為一句空話。這樣的認識,對每個人都應當是一種「自意識」而不是「被認同」,並且是對文化本真意義和內在涵義的深刻認識、深度認同,這才是我們所講的高度文化自覺。
第二,要牢固樹立對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進步的責任擔當。
文化自覺不只是內在意識上的自覺醒悟,還應當是實際行動上的責任擔當。因為,文化是在長期的延綿不斷的建設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無論是整個人類的文化,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一個點滴積累、長期積淀的過程。所以,我們對文化的責任擔當理所當然要包括對文化建設的參與,對文化發展的推動,對文化進步的引領。
Ⅲ 什麼是「文化自覺」,怎樣做到「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對於自身文化價值充分的肯定,對於當前的文化有清晰的認知,對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堅定的信念,對文化未來發展的方向充滿堅定的信心。
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如果沒有對自己文化的充分了解,沒有自知之明,也不可能實現自信。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覺發展的必然結果,在自覺的基礎上才能形成自信,因此文化的自覺和自信是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
有了文化自覺,對自己的文化有了深刻的認知和覺悟,才可能樹立真正的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可能更加自覺的、更加警醒的在文化的道路上繼續前進。對一個民族來說,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顯得尤為重要:一個民族的自覺,首先是文化自覺;一個民族的自信,最終體現為文化自信。
Ⅳ 學者四人談:什麼是"文化自覺" 怎樣做到"文化自覺"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標志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覺」,需要對「文化自覺」的涵義有更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編者 ■究竟何為「文化自覺」 李宗桂(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語義上講,文化自覺就是對文化的自我覺悟。這個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國家的,還是階層的、地域的,乃至團體的、個人的。一般意義上(廣義)的文化自覺,是屬於國家民族層面的。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自覺,便是一種文化自覺。這種文化自覺是指對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變、特質和發展趨勢的理性把握,以及對本民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關系的理性把握。 按照費孝通的解釋,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特色和發展趨向,從而增強自身文化轉型的能力,並獲得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進行文化選擇的能力和地位。此外,應具有世界眼光,能夠理解別的民族的文化,增強與不同文化之間接觸、對話、相處的能力。 馮驥才(中國文聯副主席):文化的自覺就是要清醒地認識到文化和文明於人類的意義必不可少。反過來講,如果人類一旦失去文化的自覺,便會陷入迷茫、雜亂無序、良莠不分、失去自我,甚至重返愚蠻。 ■「文化自覺」首先是誰的自覺 馮驥才: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文化自覺首先是知識分子的自覺,即知識分子應當任何時候都站守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覺,主動承擔;還有黨和國家的文化自覺,黨和國家也要有文化的使命感,還要有清晰的時代性的文化方略,只有黨和國家在文化上自覺,社會文明才有保障。當然,關鍵的還要靠政府執行層面的自覺,只有政府執行層面真正認識到文化的社會意義,文化是精神事業而非經濟手段,並按照文化的規律去做文化的事,黨和國家的文化自覺才能真正得以實施與實現。上述各方面的文化自覺最終所要達到的是整個社會與全民的文化自覺。只有全民在文化上自覺,社會文明才能逐步提高、放出光彩。 ■怎樣理解「文化自覺」中的「人格的自覺」和「個人的自覺」 宋圭武(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經濟學部教授):文化也是有層次的。最外圍的,是物質文化;居於中間的,是制度文化;處在中心的,是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格。另外,在文化的建構和演變過程中,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所以,人格既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靈魂。所以,文化自覺,既包括物質文化的自覺,也包括制度文化的自覺和精神文化的自覺,這里更重要的,是人格的自覺,人格的自覺是文化自覺的終極。 所以我認為,文化自覺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文化自覺就是對自身文化要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費孝通先生所講的文化自覺的主要涵義;另一方面,文化自覺關鍵是要形成自覺人格。這里對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是文化自覺的前提,而形成自覺人格是文化自覺的最終目的。因為文化自覺最終需要文化靈魂的自覺,而人格是文化的靈魂,所以,人格自覺體現了文化自覺的最終自覺。 李宗桂:現在對於文化自覺理念的詮釋,人們過多地強調了其屬於「宏大敘事」范疇的層面,重視了學理的層面,而輕視了其實踐的層面,忽視了其本身具有的提升全社會文化自覺精神的內涵。如果說,文化自覺命題和理念屬於「大學之道」的話,那麼,現階段所要追求的目標,就不是「止於至善」的問題,而是要「明明德」、要「新民」的問題。其中,「新民」是更為重要的一步。其中,個人的文化自覺,對於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個人范疇的文化自覺,不僅體現在對民族文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的深切關懷和科學把握之中,體現在對自身文化品位、文化價值追求的實踐之中,而且體現在對當地(地區、城市)文化建設、文化發展的關切和貢獻之中。
Ⅳ 什麼是「文化自覺」,怎樣做到「文化自覺」
所謂「文化自覺」,是借用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
文化自覺,主要有三層內蘊:1、文化自覺建立在對『根』的找尋與繼承上。2、建立在對『真』的批判與發展上。3、對發展趨向的規律把握與持續指引上。這種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
追求目標:
1、費孝通認為「文化自覺」 是當今世界共同的時代要求, 並不是哪一個個人的主觀空想。有志於研究社會和文化的學者對當前形勢提出的急迫問題自然會特別關注, 所以他到了耋耄之年, 還要呼籲「文化自覺」, 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
2、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
3、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歷屆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立確立自己的位置。
Ⅵ 運用文化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中國戲曲電影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中國戲曲影片反映了時代,貼近群眾,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
②中國戲曲影片實現了文化創新,它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製作精良,運用了高科技,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吸取了國外著名導演的先進理念;
③中國戲曲影片是優秀文化,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強化了人們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④影片增強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了綜合國力和對實現中國夢的期盼,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Ⅶ 現在的電影只追求票房而不求品質
你好!
所謂票房不是中國電影的全部,並不是說中國電影可以輕視票房。某種意義上講,票房是電影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是衡量當下電影產業市場化程度的主要參照物,也是考量特定國家電影產業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尺。世界電影大國都注重票房,甚至以票房對GDP的貢獻最大化為榮。就中國電影而言,電影產業是文化產業進程中市場化的馬前卒,雖然產業化之路僅有十餘年,但票房業績的迅猛增長已經證實了中國電影市場化的正確選擇。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應當重視票房的重要性,應當正視電影產業的經濟屬性,換句話說,電影產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物質力量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常識。
其實,市場經濟體制註定了票房是電影產業發展的主要內驅力,追求商業利潤和資本增值是電影產業的分內之事。再往深處說,無論電影作品思想多麼深刻,藝術價值何等非凡,如果沒有電影資本的豐厚積累和良性循環,就無法保證電影作品的再生產,拒絕票房的電影多半會在「窮困潦倒」中銷聲匿跡。如此,電影的「大眾化」歸宿和「化大眾」使命就是一句空話,電影服務人民和時代的藝術承諾恐怕也難以兌現,電影領先於傳統媒體的獨特優勢更難以找到用武之地。總之,無法進入市場被大眾所接納和認可的電影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之作。所以,我們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實現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繁榮發展,必須正確看待票房在電影產業坐標體系中的獨特存在。
擔當藝術功能
市場化不該損失文化精神
票房固然重要,但是票房並非中國電影的唯一。健康的中國電影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商業性的票房利潤指標,一方面是藝術性的文化精神指標。在這里,商業性是藝術性的基石和保障,藝術性是商業性的引領和升華。
誤以為高票房就等於電影的成功,瘋狂炒作和造勢去忽悠票房,而不是用口碑和品質去贏得尊嚴,甚至時常出現「票房注水」和「挖牆腳」等諸多不雅鬧劇,這讓中國電影多少有些迷失了健康良性的發展方向。
只要票房利潤指標,電影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化世導俗的獨特功能可能會被低俗和惡俗的生活沉渣所淹沒,在資本邏輯的助推下「黑黃賭毒暴」就會壟斷銀幕,污穢低俗的價值觀念就會大行其道,絕對的市場化必將掏空中國電影的文化品質與精神內涵,絕對的票房指標也讓中國電影留給人的思考空間和文化內容甚為干癟。長此以往,觀眾中間出現「淺思維」和「淺文化」的現象難以避免,只相信現象、不相信本質,只相信印象、不相信思考,只相信傳言、不相信事實,貿然質疑一切,武斷懷疑一切,患上難以治癒的浮躁病和狂躁病,這對於社會健康發展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內傷。
當然,倘若只尊崇文化精神指標,忽視電影「高起低落」的大眾化旨歸,一味地追求「高起高落」和「雲山霧罩」的深奧性,把大眾藝術硬生生地拍成了小眾藝術,如此高蹈務虛、不接地氣的電影也很難深入人心。從常識上看,無法走進觀眾的藝術通常不會獲得觀眾的接受,無法讓觀眾接受就談不上影響觀眾,無法影響觀眾就難以培育大眾的審美趣味和陶冶國民的文化情操。
在商業性和藝術性之間
構建中國電影的文化體系
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既不能極端追求票房的商業性,也不該無度尊崇藝術性,重要的是在創作中掌控和拿捏好商業性與藝術性之間的「度」,做到「有商業的藝術」與「有藝術的商業」之間的和諧一致,從而達到鹽溶於水,有味而無痕的境界。因此,扭轉票房與藝術之間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是當務之急。
一方面,要堅守並繼續拓展中國電影的市場化成果,雖然票房整體的蛋糕做得很大,但票房前三名依舊沒有烙上中國印記,說中國電影市場化已經成功還為時尚早。另一方面,要下決心著手構建中國電影的文化模式和文化體系,旗幟鮮明地弘揚中國文化精神,勇敢地表達當代的文化訴求和文化理想,勇於參與中國文化的整體提升和國際傳播。
就此,不妨從三個角度去尋求突破:首先,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過去的回望歷史的電影作品。當代中國電影文化的構建離不開對過往社會歷史、文化遺產與民族精神的審視,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是中國電影文化建設的本分和職責。像早年的《紅高粱》等電影,通過對歷史文化精神的思考,來照亮和引領現實人生的征程,具有中國文化的深度和民族精神的厚度,時隔多少年都讓人難以忘卻。
其次,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現實的觀照時代的電影作品。一時代有一時代的苦難和艱辛,房價、醫療和教育的高成本即是當今社會繞不過的話題,中國電影應在此處用良知去表現普羅大眾的現實煩惱和內心情愫,藝術性地表達對現實人生的人文關懷和撫慰。倘若說藝術是時代的良心,那麼沒有現實關懷的電影藝術就是時代的不孝之子。早年以現實關懷為使命的《鄰居》、《人到中年》等作品,讓人由衷懷念它們為人民大眾而生的品質,相比之下,今天許多過目即忘的電影多半隻是為名利而生的商品罷了。
再次,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未來展示想像力的電影作品。藝術是民族前進的引路明燈,不僅應當為民族發展指點迷津,而且應該為社會進步提供希望與信念。面向未來的想像性藝術不是天馬行空般的烏托邦,而是基於現實困境和現實訴求的合理想像和理性預言,譬如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好萊塢電影《阿凡達》、《2012》都屬於面向未來的想像性藝術創作典範,它們為人生與社會超拔苦難點燃希望之火。當然,這些作品想像的根基多立足於現實境況,因為任何脫離現實的理想都不會具有恆久的生命力。
毫無疑問,中國電影文化模式和文化體系的建立不該也不可能單槍匹馬地出現,電影文化只有融入中國文化整體提升和整體轉換的大格局中方可大有作為。沒有成熟的當代中國文化,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當代電影文明,對此,我們應在清醒中努力探索,走出一條文化自覺和文化先覺的特色之路。
Ⅷ 運用文化生活有關知識,分析電影《我不是葯神》的成功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啟示
1.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充分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2.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形式,我國電影都發揮強有力的導向和示範作用。
3.影片反映時代和現實社會,貼近群眾,引起共鳴,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影片反映的問題,又可以引起社會重視,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形成良性循環。
4.重視電影產業,使其蓬勃發展,可以加強與世界文明的對話和文化交流,博採眾長。
5.增強了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要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生命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社會主義文化。
Ⅸ 如何做到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
雲杉先生這篇文章提出的問題,無疑值得警醒。縱觀整個社會,漠視文化、破壞文化、割裂文化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甚至所向披靡,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丟了很多,而新的文化又沒有建立起來。如此下去,還有什麼文化繁榮發展和文化軟實力可言呢?
現在提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也說明我們在對待文化的問題上,還顯得不自覺、不自信、不自強。
先說文化自覺。現在,很多人對文化的認識是膚淺的、片面的、浮躁的。尤其是不少當官的眼裡,只有GDP,只有房地產,只有政績,只有財政收入,文化是「靠邊站」的。哪裡還談得上自覺把文化提到重要位置,自覺擔當文化發展的使命!改革開放這么多年了,我們有引以自豪的文化產品,有值得敬重的文化大師,有在國際上叫得響的文化品牌嗎?文學,影視,音樂,舞蹈,出版,動漫,諸多領域,似乎都沒有。倒是「拆得一塌糊塗、建得千城一面」的「壯舉」,今天毀「名勝古跡」、明天拆「千年糧倉」的大膽行動,一再發生。2009年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有超過3萬處登記在冊的文物消失,其中大部分為類似宋元糧倉和釋迦寺這樣的不可移動文物,「崽買爺田不心疼啊!」。一些表面上熱熱鬧鬧、轟轟烈烈的文化活動,就像浮在水上的浮萍,一撈就沒了。比如娛樂選秀節目,雖然熱鬧一時,但虛火的成分多,文化的含量少。什麼諸葛亮、武松、曹雪芹、西門慶等名人故里之爭,更顯對文化認知的淺薄,太過功利,這肯定談不上文化自覺。且鄙俗化的潮流,不顧後果的粗製濫造,甚至充滿謬誤、以假亂真的偽文化,正在蔓延,使中華文化變得粗淺、輕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虛名。特別在農村,人們看電視、看電影、看報紙、看書還比較困難,又如何培育起文化發展的土壤呢?如此現狀,文化的覺醒、使命和擔當從何談起?
再說文化自信。積貧積弱了上百年的中國人,對自己的東西已經缺乏信心了,培育文化自信刻不容緩。老祖宗幾千年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要麼嗤之以鼻,要麼棄之不用,要麼束之高閣。一個民族,不尊重自己的文化,是可悲的。而國際上,反而出現「中華文化熱」、「孔子熱」、「漢語熱」,很多人都在探討中華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的時代價值。對一些原本陌生的洋文化、洋節日,國人倒是頂禮膜拜,沉緬於西人的聖誕節和好萊塢大片中不能自拔。西方的節日,比如聖誕節、感恩節、情人節等,多半是宗教節日。俺就納悶了,聖誕節、情人節這類的西方宗教節日為什麼這么受到青少年的熱捧?雖然他們並不一定知道Xmas也是聖誕的意思,並不一定聽說那個叫瓦倫丁的修道士。西方的影視,如好萊塢的大片、東洋的動畫片之類,有些也沒什麼太多的文化含量。那個製作粗糙、情節簡單的奧特曼,情節雷同,趣味性不強,卻深深地抓住了兒童的眼球。西方的游戲,尤其是網路游戲,在國內市場上一直佔有很大的份額,很容易讓游戲玩家在游戲的同時接受並認同其中的價值觀。還有迪斯尼等文化項目在中國落戶,表面上看是好事,既有名,又賺錢,還熱鬧,實則我們在文化上輸了一招。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一熱一冷,正好反映出我們在文化上的不自信。本土的東西弘揚不起來、傳承不下去,洋的東西自然就乘虛而來。必須銘記的是,中華文化五千多年,盡管有糟粕,但很精華也是無容置疑的。我們要吸收外來文化,但不是照單全收,不分青紅皂白,忘了本,丟了根。近期中國青年報就人們還講不講傳統生活禮儀規矩進行了調查,對象大多是年輕人,結果顯示,僅16.1%的人在生活中還遵循傳統禮儀。如此下去,中國還是中國嗎,中國文化對世界的貢獻又在哪呢?
然後說說文化自強。文化自強是文化發展的終極目標。應該說,文化自強是建立自覺和自信基礎之上的。如果連自覺和自信都沒有,文化自強不是一句空話嗎?真正強大的文化是精深的,比如唐詩宋詞、維也納的音樂、俄羅斯文學和美國電影,那是傳世經典。有了這樣一種土壤,才會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現。來看一組數據吧,就知道中國文化的自強之路還任重道遠。據統計,西方50家媒體娛樂公司占據了當今世界上95%的文化市場。美國新聞署在128個國家設立了211個新聞處和2000個宣傳活動點,在83個國家建立了圖書館。這個人口只佔世界人口總數5%的國家,卻控制著世界75%左右的廣播電視節目及其生產與製作。再加上好萊鎢、肯德基、麥當勞、牛仔褲、可口可樂等,美國文化幾乎走進了世界每一個家庭。而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 中文的信息在世界信息總量中不到4%,圖書報刊出口額是進口額的四分之一,電子出版物出口數量是進口的六分之一。還有英國的創意產業、日本的動漫產業、韓國的影視產業,也給我們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化沖擊。中國的文化出口呢,還不到人家的一個零頭。所以說,你光有GDP有啥用,人家照樣不信你、看扁你,還動不動就用武力和霸權來威脅你。而我們呢,聲明聲明,譴責譴責,抗議抗議,就了事。這既是經濟上的不自信,更是文化上的不自信。美國的一些華人教授曾經這樣評價中國留學生:「ABC」很好——外語很好,「XYZ」很好——數學很好、業務很好,懂得「美元、英鎊」,會打經濟算盤,但對「長城黃河」不甚了了——對祖國的地理知之甚少,「經書史記」不知道——對祖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一無所知。他們說,這些人就算學了些東西,也只是個「香蕉人」——黃皮白心。文化自強,從何強起?
說了這么多,我想國人特別是各級官員對文化不自覺、不自信、不自強的根本原因,還是對文化是個什麼東西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如果把文化等同於打打鬧鬧、說說笑笑、寫寫畫畫,那就大錯特錯了。可有些人包括官員和文化從業人員,正是怎麼認為的。對文化而言,固然有狹義和廣義之分,作為國家層面,無疑是廣義的文化。
在我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典籍、制度、禮儀,還指做記號、留痕跡等。「化」既有教化、教行的意思,又有改變、生成的含義,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文化合在一起則是一個過程,既包含主體對自然界的改造,也包含了主體自身的變化」。一般而言,古人對文化的理解,一是指典籍制度,二是指禮儀風俗,三是指文治教化。
盡管直至今天,人們對文化是什麼眾說紛紜,有的說文化是人,有的說文化是家,有的說文化是社會,有的說文化是根,有的說是文化歷史長河。但我認為,它應該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一種社會環境,是一種精神支柱,是一種力量發展力量。文化一般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而我們把文化等同於精神文化或者物質文化,把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給縮小了。文化的作用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所不能的,只是我們平時感覺不到而已,或者說我們平時根本就沒有顧及它。看看西方哪些城市,羅馬,巴黎,維也納,衛城,就知道文化是個啥玩意了。再看看美國的百老匯、好萊塢、蘋果、谷歌,就知道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了。
要做到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首先必須在全社會培育崇尚文化、敬重文化的良好氛圍,讓各界人士靜下心來思考和研究文化,繁榮和發展文化。尤其是官員,必須把文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認知,加以繁榮,加以發展。如果總是抱著急火攻心、急功近利的思想,來談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肯定不現實。尤其是要注意用正確的文化觀來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政績觀歪了,對文化發展是一大「災難」。
依我看,所謂的發展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文化就是最好的切入點和推動力。通過充分保護、傳承、利用、創新、吸收,10年,20年,30年,50年,100年,堅持下去,俺就不信有如此豐富文化底蘊和文化資源的中國,文化強不起來。
關鍵問題是,各級政府對文化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和追捧,對文化發展有一種時不我待的責任和使命,尤其在政績考核上,特別注意考核文化、考核文化發展的效果,包括公共性的和盈利性的,包括事業和產業等各個方面。指揮棒不調整,還是沿用過去政績考核的老辦法,官員不可能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意識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調整幹部考核的體系和機制,能不能對破壞文化的也來個「一票否決」?我看,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同時,也要實行最嚴格的文化保護制度。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需要拿出點實際行動來,別動不動用《皇帝新裝》的虛偽和自以為是的荒唐來糊弄百姓,讓文化始終徘徊在經濟發展的邊緣,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上也不是,下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