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部反應種族歧視的電影
沒看過這部片子,不過給你介紹一個也不錯
馬爾科姆·艾克斯Malcolm X(1992)
導演:
斯派克·李 Spike Lee
演員:
丹澤爾·華盛頓 Denzel Washington .....Malcolm X
安吉拉·貝塞特 Angela Bassett .....Dr. Betty Shabazz
威廉·菲德內爾 William Fichtner .....Cop at Harlem Station
Delroy Lindo .....West Indian Archie
David Patrick Kelly .....Mr. Ostrowski
Nicholas Turturro .....Boston Cop (as Nick Turturro)
Kate Vernon .....Sophia
Giancarlo Esposito .....Thomas Hayer
凱倫·阿蘭 Karen Allen .....Miss Dunne
Chuck Cooper .....Customer
Charles Mitchell .....Prison Inmate (uncredited)
穆罕默德·阿里 Muhammad Ali .....Himself (handshake with Malcolm) (archive footage) (uncredited)
國家/地區: 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 1992年11月18日 美國
馬爾科姆和他的朋友肖蒂進行著黑社會的非法經營。三K黨為尋找馬爾科姆施洗禮的牧師父親,放火燒了利特爾家的房子。利特爾牧師被三K黨人謀殺。馬爾科姆和肖蒂結識白人婦女索菲婭,她成為馬爾科姆情人。馬爾科姆去哈萊姆加入了一個彩票賭博團伙,詐騙到錢後逃出城外。馬爾科姆和肖蒂、索菲婭一起幹了一些犯罪勾當後被警察抓了起來,馬爾科姆在犯人貝恩斯的引導下接受了伊斯蘭的教義。當馬爾科姆離開監獄時,很快成長為「伊斯蘭民族」一位卓越的牧師,鼓舞了更為廣闊的世界的黑人,並很快成為伊斯蘭民族的代言人。當馬爾科姆知道有人准備謀殺他的事之後,他退出了「伊斯蘭民族」組織,建造了清真寺,然後動身去麥加朝聖。美國新聞輿論對馬爾科姆的注意有增無減。1965 年馬爾科姆被「伊斯蘭民族」的刺客開槍打死。
斯派克· 李描寫美國最令人敬畏的人政治領袖馬爾科姆的新片在美國放映以來引起強烈的反響。斯派克·李指出好萊塢大公司對白人和黑人電影製作者有不同的拍片經費標。使《馬爾科姆· 艾克斯》的製片公司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的經理不安的是影片本身的若幹部分,其中包括有爭議的開頭的部分:銀幕上出現了一面巨大的美國國旗,耳邊傳來畫外音馬爾科姆討論種族平等。這時旗子緩慢地炸開,而熊熊的火焰組成了一個字母X 。
㈡ 有什麼關於種族歧視的電影
卡特教練,歧視黑人,最後由一隻黑人主力的籃球隊取得冠軍贏得尊重!
㈢ 有關種族歧視的電影
1、《撞車》
《撞車》是由保羅·哈吉斯執導,桑德拉·布洛克、唐·錢德爾、馬特·狄龍等主演的犯罪影片。影片以多民族,多文化將相互交融的城市洛杉磯為背景,講述了由一起普普通通的撞車事故而引發的一些種族歧視問題的故事。
故事主題是美國社會的任何行為都會帶上種族歧視的印記,這種現象是導致民間動亂的禍根。2004年9月10日在加拿大首映。該片曾獲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2、《哭喊自由》
《哭喊自由》是由理查德·阿滕伯勒執導,凱文·克萊恩、丹澤爾·華盛頓等主演的英國電影。
本片講述了南非記者Donald Woods 在企圖調查黑人運動積極人物,他的好友Steve Biko的離奇死亡後被迫離開這個種族歧視和隔離的國度,而有著新聞專業精神的他決心要將調查公諸於世的故事。
1987年11月5日,影片在美國上映。1988年,該片獲得第45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提名、第41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提名。
3、《颶風》
《颶風》是諾曼·傑威森執導,丹澤爾·華盛頓主演的電影,該片於1999年12月29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有颶風之稱的拳王魯賓·卡特被指控謀殺罪,多年後,在熱心人幫助下重獲自由的故事。
4、《炎熱的夏夜》
《炎熱的夏夜》是由The Mirisch Corporation公司出品,諾曼·傑威森執導,西德尼·波蒂埃、羅德·斯泰格爾、沃倫·奧茨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於1967年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美國南部一個小鎮發生一宗來當地投資的白人老闆被殺案,黑人刑事偵察專家提布斯被誤解為嫌疑犯,解除誤解後和白人警官蓋爾斯聯手破案的故事。
5、《殺死一隻知更鳥》
《殺死一隻知更鳥》是由羅伯特·馬利根執導,格利高里·派克、瑪麗·巴德哈姆、羅伯特·杜瓦爾等主演的劇情片。該片根據哈珀·李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講述了白人律師芬奇不顧種族歧視的社會問題以及個人安危,堅持為一名被控強奸白人婦女的黑人進行辯護的故事。
1962年12月25日,影片在美國上映。1963年,格利高里·派克憑借該片獲得第35屆奧斯卡獎最佳男主角獎。
㈣ 《我的名字叫可汗》的讀後感,從名族偏見,種族歧視,Aspcrger綜合征,恐懼症,執著,成長這幾
《我的名字叫可汗》觀後感
昨天晚上又看了一部印度電影--《我的名字叫可汗》,應該說這是接觸到的第三部好看的印度電影,之前兩部也有寫過觀後感。
這部電影很長,一開始看,可能有點吃力,會看不下去,但是真的用心看了,這確實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最後還是可以堅持的看完,裡面有太多的感動和辛酸,個人覺得是一部挺有深度的電影,它不是單純的愛情劇,這裡麵包含太多的現實色彩,以至於看起來是如此真實。用下面的話說,就是會被影片中的"非愛情細節"觸動甚至震撼,所以才決定要來寫這篇文章的。在本片中,一字以蔽之,主旋律即為---愛。導演很成功地把諸多愛的元素糅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場愛的盛宴。我們看到,這里有戀人之愛、母子之愛、朋友之愛、家庭之愛、家園之愛、國家之愛、宗教之愛、陌生人之愛等等。這些愛的元素,如果放在其他國度,那裡的頂級導演如果想將它們比例協調地放在一起,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巧妙的是,Karan Johar從諸多現實事件取材,使故事從印度開始,在美國全面展開,將寶萊塢元素和好萊塢元素參在一起,雖是個大雜燴,但雜的相當精彩。在劇中,Rizwan Khan是一個穆斯林,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症(神經發展障礙的一種,可歸為自閉症),幼年時代和單身母親及弟弟相依為命,母親死後,Rizwan Khan離開孟買,隻身去美國找功成名就的弟弟,因為他曾答應母親,要像弟弟一樣活的幸福。Rizwan Khan在美國遇到了信奉印度教的單身母親Mandira,兩人浪漫地走在了一起。之後的故事圍繞"911事件"展開。"911事件"後,在小布希的領導下,美國實行先發制人戰略,穆斯林在美國備受歧視和侮辱,觀後感《《我的名字叫可汗》觀後感》。Mandira13歲的兒子由於與人爭吵在公共球場意外致死,卻被警察誤以為是因他用了後爹的穆斯林姓氏。兒子的死,使Mandira得內心充滿了"怨恨",她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去"報仇"。與此同時,她開始將兒子的死歸罪於Rizwan Khan的伊斯蘭身份,後悔和他結婚。在和Rizwan Khan的爭執中,她氣急敗壞地"要求"他去見美國總統,並告訴總統"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於是,Rizwan Khan離開Mandira,踏上尋找總統的征程。在這個征程中,Rizwan Khan經歷了身無分文的窘境,見證了種種種族歧視,得到了黑人朋友的情誼,和伊斯蘭激進份子論辯並試圖舉報恐怖分子,被美國安全部門當成恐怖分子並因此遭受拘押審訊待遇,其身份和故事被有良知的媒體人大范圍地報道,在好心的律師的幫助下得以無罪釋放,和颶風災區的黑人朋友們共患難抗天災,他提供的信息幫助美國安全部門抓獲幾名恐怖分子,被伊斯蘭激進分子刺傷入院。好在有驚無險,Rizwan Khan最終活了過來,在他的堅持和Mandira的陪伴下,見到了總統奧巴馬,並說了"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Mandira也說出了絕對感人的話---"恨讓我們分離。愛讓我們在一起"。導演並沒有將鏡頭完全對准Rizwan Khan追尋總統的故事,也沒有完全對准Rizwan Khan和Mandira的愛情,而是用了一個很廣的鏡頭,將其他人的故事(黑人、流氓、媒體人、穆斯林、基督徒、軍人等等)也一並囊括在內。花開幾朵,各表一枝,主枝當繁盛,側枝亦芳香。導演的成功之處主要在於將"母子之愛、朋友之愛、家庭之愛、家園之愛、國家之愛、宗教之愛、陌生人之愛"無形地融於"戀人之愛"中,使一部愛情片承擔了相當多的非愛情成分,成功地探討了"宗教、戰爭、人情、媒體正義、法律、政府與民眾的關系、個人奮斗與社會抗爭"等沉重的話題,模植了好萊塢的敘事邏輯和方式。除了婉轉曲折的愛情故事,觀者往往會被影片中的"非愛情細節"觸動甚至震撼,思考不停於斯!上面的最後一句話已經包含一切了,所以,推薦大家去看看,很不錯的一部電影。
㈤ 如何看待《亂世佳人》中的種族歧視
㈥ 給幾部反映種族歧視的電影,要PPS搜的到的
《美國X擋案》 《死無葬身之地》 《自由作家》 美國黑幫 美國往事。通天塔。殺死一隻知更鳥。費城故事。
盧安達飯店。種族沖突為主。也有歧視的成分在裡面。
《撞車》奧斯卡獲獎影片
上訴都是種族歧視類電影。
㈦ 推薦幾部電影:(反對種族歧視的)謝謝~!
1、撞車
2、颶風
這是一部關於美國種族歧視的電影。黑人拳王魯本卡特遭警察誣陷坐了三十年冤獄,幾經周折才重見天日的故事。影片對美國的種族歧視現象進行了抨擊和剖析,導演的立場頗值得贊賞,他並非單純抨擊白人對黑人的歧視,他還試圖傳達一個信息,並非所有的白人都有種族偏見,白人和黑人之間應當對話而不是對立,並且導演並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情節和演員鮮活的表演來表達自己的主張的,有些部分拍得還相當感人。
黑人拳王魯本卡特似乎天生和警察有仇,十一歲時就被送進感化院(相當於我國的少年犯勞教所),後來自己越獄去當了兵,並且苦練拳術,拳台上他風光無限,把一個個對手都揍趴下。一個拳王應該是很有社會地位的,可是他還是沒能逃脫牢獄之災。他被腐敗的警察誣陷,被判了三個終身監禁(美國的法律就是這么有意思,簡單的加法,不像我國,甲罪判十年,乙罪判八年,兩罪合並執行十五年,可以打折的。)一個黑人青年讀了魯本的自傳之後被深深感動,決心和自己的幾個白人朋友一起幫魯本洗脫罪名。大概導演太過專注於人物形象的刻畫和自己的政治訴求,情節上有些地方值得推敲,監獄也並非如某些監獄片描繪的那麼黑暗,有個獄警甚至和魯本成為了朋友,而典獄長似乎也格外照顧他。另外有一個十分討厭的地方就是結尾的「好萊塢式歡呼」,縱觀眾多好萊塢影片,只要是最後取得了成功,一定會有集體歡呼的場面,有時甚至歡呼的有些無厘頭,本片中得知魯本被釋放的消息之後滿監獄的牢犯都歡呼雀躍如同過聖誕節一般--這些人犯不著吧!並且白白坐了三十年牢,即便洗脫了冤情算是勝利嗎?不過總體上這些缺點還是瑕不掩瑜,本片仍不失為一部佳作。
黑人演員當中我最喜歡的是塞謬爾 傑克遜那種劍走偏鋒的類型,丹澤爾華盛頓雖然是影帝,但是卻對他印象不是很深刻――直到看完這個片子以後。在本片中他成功塑造了魯本卡特這個人物,其表演功力不容小覷。在他被送進監獄以後,他拒絕穿囚服一段很精彩,而被關緊閉時他內心沖突的表現,以及後來在遇到朋友以後內心情緒的劇烈變化都表現得非常生動――內心情緒的表達往往是很困難的。他對一個囚犯的心理把握的非常細膩,如何才能適應監獄的生活呢?無欲無求。這樣心才能覺得自由。這樣的詮釋是非常生動的。丹澤爾華盛頓為了本片准備了兩年並且認真的練習打拳,力求表演的成功,最終他的辛苦也沒有白費,他憑借本片折桂金球影帝。
3、炎熱的夏夜
在美國南方密西西比河沿岸,有一座城鎮叫斯帕特。這個城鎮既小又窮,而且種族歧視十分嚴重。芝加哥的一位大企業家科爾伯特,為了幫助這個小鎮擺脫貧困,來到這里招工建廠,不料在一個十分炎熱的夏夜被人謀殺,身上的900美金也不翼而飛。
多年來斯帕特的治安情況一直比較平靜,這起意外的謀殺案,令剛上任兩天的蓋爾斯警官一籌莫展。他便指派警官薩姆設法搜尋嫌疑犯。當薩姆來到火車站,看到一個黑人覺得不順眼,而且發現這個黑人帶有許多現金,就不問青紅皂白將他逮捕。哪料到,這個叫蒂白斯的黑人青年來頭可不小,他是東部地區費城一名干練的刑事警察,這次是回鄉探望母親。
由於案情復雜,蓋爾斯只好請蒂白斯幫忙,雖然他心裡看不起黑人。就在這時,警官薩姆又抓住了一個名叫哈維的青年,在他身上搜出了死者的餞包和300元現金。警長蓋爾斯武斷地認定哈維就是兇手。然而,蒂白斯根據死者傷口的情況認為兇殺。隨著調查的的深入,警長意外地發現自已的手下薩姆在案發的第二天去銀行存入600美元。這下,警長又把兇手的帽子套在了薩姆頭上。對此,蒂白斯卻不以為然,並據理向警長蓋爾斯說明另有兇手。蓋爾斯固執已見,還對蒂白斯產生不滿,甚至勒令他立即離開這里,不準插手此案。由於蒂白斯的出現,使這個斯巴達鎮的種族歧視的黑勢力十分惱怒,他們揚言"這個黑鬼活不到星期天"。一天,蒂白斯上街辦事,突然遭到4名白人青年的襲擊,好在警長蓋爾斯及時趕到,蒂白斯才免遭暗害。
蒂白斯並未因此離去,依然努力搜集破案的線索。就在此時,一個名明叫珀迪的青年來到警察局控告薩姆強奸了他的妹妹,並使她懷了孕。蒂白斯覺得此事蹊蹺,決定從中下手,打開兇殺案的缺口。蒂白斯打聽到鎮上有位專干非法墮胎的黑婦人,就立即走訪了她。在費了一番口舌後,黑婦人告訴蒂白斯,珀迪的妹妹晚上要來打胎,那個使姑娘懷了孕的男子也會陪她一起來,就在說話間,珀迪兄妹闖了進來,同來的還有小吃店老闆拉爾夫。對照以前搜集到的線索,蒂白斯一下子明白了拉爾夫就是他要抓的兇手。
蒂白斯把真相告訴了珀迪,氣瘋了的珀迪向拉爾夫撲去。拉爾夫開槍打死了珀迪,自己終於落入法網。拉爾夫在警察局裡交待了自己的罪行,全案真相大白。此時,警長蓋爾斯對蒂白斯敬佩不已,並親自把他送上了遠去的列車,這算是他要表示的一點最大程度的誠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