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您對《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的理解!
電影《2001》的劇本是庫布里克和小說家亞瑟·C·克拉克合作編寫的。他們在共同的朋友介紹下認識,從此一拍即合,並一起合作編寫一個關於人類和外太空的劇本。克拉克由此想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一隊太空探險隊在月球上發現了埋在地底的外星人的廢棄物。於是,根據這個故事,他們共同將它改編成了《2001》的劇本。
盡管《2001》是西尼拉瑪系統寬銀幕電影,但它並非通過三部攝象機拍攝而成的。其實,它只是用一架70毫米的攝象機拍攝,並利用一個特殊的變形濾鏡把影象加寬的。電影共耗資一千零五十萬美圓,總長139分鍾(首次公映時的片長為158分鍾,後來庫布里克為了加快電影的節奏,在紐約首映後減去了19分鍾的影片)。這筆製作費在當時是驚人的,但即使耗資如此巨大,電影還是贏利不少,取得了兩千一百萬的票房收入。庫布里克憑著這部影片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電影劇本、最佳藝術指導的提名,和最佳視覺效果的獎項。
《2001》是人類對未來的一種倒數,是人類命運的圖騰,是人們對茫茫未知的探索。它成功地表現了人類與機器之間永恆地依賴和爭斗,而音樂和動作的完美結合,更是讓人贊嘆不已。《2001》可以算得上是庫布里克的經典大作之一,它吸引著、激勵著、啟發著整整一代人的思考。
Ⅱ 《2001:太空漫遊》這部科幻片有震撼道到你嗎
《2001 Space Odyssey》,即《2001太空漫遊》,被稱為史上最深刻最富哲學涵義無人能懂的科幻電影。就是這部電影讓我期待了整整4年。終於完完全全地看完了整部電影,發覺有很多東西都已經被抽干一般,需要不斷地重復才能更在文本中發掘出來。於是又豆瓣了一下,發覺自己的審美能力真的在降低。裡面有些論客的發掘能力和背景信息的掌握比我高出數段,寫出來的影評讓我自愧弗如。然而我仍決定寫下對這部電影的淺見,只是為了見證自己的又一次探索,無論深淺。題目。Odyssey在希臘神話中的回歸主題讓本身虛幻的題材立刻顯得富有歷史感。荷馬史詩與2001年的太空探索,這樣的回歸或許更具有宿命意義吧。而之後對尼采理論的不斷闡釋或者反駁,也的確在二律背反中印證了永劫輪回。結構。3個層次。The dawn of man,Jupiter Mission, Jupiter and Beyond the Infinite。也有些人將第一部分拆開,又加入了一個所謂的「月球之旅」。這樣的四段式的確迎合了交響曲的格式,但於尼採的進化三段論則不再吻合。駱駝,獅子,嬰孩,三階段所描述的人類的形態和命運都能夠對號入座。
當然,電影中有許多對仗非常工整的細節,而且其中蘊含的暗喻相當巧妙。在一篇達人寫的文章中總結得相當詳細,我也獲益匪淺,但限於篇幅,省了。
音樂。《藍色多瑙河》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無疑是這部電影中最重要的聲音。《藍色多瑙河》的主題是很典雅的環境,用以烘託人類的科技成就和閑適的生存環境。相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只出現序曲中最輝煌部分,在片中只出現兩次,都是人類面臨重大變革時黑石與太陽相交之際出現的,用以烘託命運的轉折。庫布里克是個天才,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用於此自不必說,而理查施特勞斯的交響詩用在片中,總是讓我懷疑他的目的不是作曲家而是尼采。終究,《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本身就是尼采關於進化的集大成之作——和這部電影一樣——無人能懂。
黑石。上帝么?無疑,這是一個被抽象了的符號,象徵迷途中的人類唯一依賴的指引。黑石一共出現4次,每次都是在人類尋求新領域或妄圖擴張之時。神諭,我相信黑石意味著神諭。與此對應,Dave就是先知。領悟神的旨意。然而他人對於黑石的態度則一次次表明:人類始終與猿人無異,至少在人性上如是。
鬩牆。很多人都在議論電影的第二段,究竟是電腦出錯還是人類出錯。很多人都在慶幸人類的最終勝利。然而我認為相反,庫布里克恰恰在其中嘲諷了人與人間的冷漠。HAL被關掉時,那段出發前被秘密嵌入的錄像告訴我們,所有宇航員都不知道自己的任務,只有這台電腦知道。HAL接受的是兩個相悖的指令,卻被要求將偽指令保密並執行下去。偽指令的存在只是因為猜忌的存在。人不再相信同伴,轉而相信冷冰冰的工具,和開端時猿人與同類爭取水源殊途同歸。這就是人類爭端的後果么。HAL和一把手槍有何區別?當然,除去它能夠自己選擇最佳時間毀滅人類外。
進化。仍然是奴役地進化。工具的變遷。猿人高高拋起的骨頭和骨狀飛船有何差異?人類對於工具的依賴無以復加,反過來說,人類被工具奴役。當然,現代性對於人類的觀念有了明顯修正:人類在相信科技的同時,將科技不再當作工具,反而當作了最終目的。人類成為了科技的工具。人類只是在努力地取締,甚至毀滅自己。這句話對么?錯么?
冷漠。所有布景都是如此優雅,卻透著嗜人的冷漠。我們可以發覺干凈的布局下都是冷色調的背景拼湊著零星的暖色調主體。對白也如是。即便是身處數光年的宇航員收到父母的生日祝福也沒有任何感動的表情。飛船上的兩人將獨守數年,卻沒有任何言談。唯一的對話也只是由於要對電腦復仇才展開的。被騙出飛船的宇航員為了獲救,放棄了已經救回的同伴,將其拋向茫茫宇宙。相反,最富人情味的反而是那台叫做HAL的電腦。真是莫大的諷刺,人類造出了比自己更具人性的機器。也許這句話本身就是悖論,因為人已經無法理解人性了。
回歸。飛船的結構是橫切的圓形。在一次次的空間扭曲中,我們總能發覺最初的地方會重現。第三部分那匪夷所思的房間中Dave「進化」為Star Child本身就是尼采超人論的具象化體現。而Dave目睹了他自己在歲月中的不斷變遷,終於回歸成生命的原初狀態。大約,那已經不是原初了,因為Star Child的形態並非我們諳熟悉的樣子。或許,那意味著Higher Tribe的誕生。
時間。結尾的豪華房間。電影中最超現實主義的畫面。路易十四時期的洛可可布局,高貴的刀叉,文雅的用膳姿態。Dave就不斷目睹自己變換著姿勢,同時變化的是被歲月奪走的年輕的面龐。
或許我們也可以將其解釋為人類的進化需要對歷史的關懷,然而我更傾向於另一種解釋:人類的進化使人類忘記了其進化的目的,而那目的是與人類的傳統休戚相關的。當然,這本身也是一種回歸,如果人類能夠回歸的話。
沉默。大段大段的沉默。第一句台詞的出現是在電影開始後第25分鍾。長達幾十分鍾的喘息聲音。甚至有5分鍾的完全黑屏。如果說基耶斯洛夫斯基是用情節的悖論引發思考的話,那麼庫布里克的武器是沉默。當然,他之前的發條橙並非如此。所以這部電影才能代表他的個人最高成就。
粗粗寫幾行字,概況一下膚淺認識而已。本片的確相當之沉悶,對於哲友,1500%推薦;對於視電影等同娛樂的朋友,免了還是。
幾個噱頭:HAL是高智能電腦,三個字母右移一位即是IBM。第二,本片攝於1968年,對於當今的科技預測很多已經實現。這就是人類的創造力?還是上帝早已完成了的劇本?諸人自行評說吧。
Ⅲ 《太空探索》讀後感作文
在平時的假期,一隻伴隨著我的有一本書,只要一有時間,我便會翻閱它,這本書的名字叫做《人類探索太空的故事》,太空即是宇宙,宇即空間,宙即時間,宇宙合在一起即所有時間和所有空間。世上所有東西都在這宇宙之間,它是一個既神秘又奇幻的地方,爸爸告訴過我,宇宙是沒有中心點、 沒有邊界的地方, 宇宙外也沒有任何的東西,我們生活的地球,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非常大的了,卻沒想到,地球在宇宙可以說只是一粒小小的塵埃,可想而知,宇宙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已經是超出了我們對「大」的概念。
聽到這里,你就能想像到這本書是多麼的有趣了,這本書主要寫了從人類對天空的無限遐想,再從人乘風箏上天,再到第一枚人造衛星的發射,然後到第一位飛入太空的人,最後到我國的神舟5號的發射,圓了千年的飛天夢的故事,並告訴了我:所有的事情,沒有不可能,只要有一顆堅定的心,就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就像第一位飛入太空的加加林一樣,年輕時他就立志要做一名宇航員,通過他不懈的努力,終於通過了考核員的考驗,成為了一名宇航員,成為宇航員後,他更加苛刻的要求自己,終於,他進入了「東方一號」,帶著蘇聯人民的期待,飛向了太空······
Ⅳ 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里程碑」的2001太空漫遊,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為了調查石柱的秘密人類乘坐宇宙飛船前往木星探索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這部電影是對人類起源和進化問題的思考以及對未來科技發展的一種預測。
總之,《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片的內涵是十分深刻的,它不僅是一種對未來的幻想,它更是一種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大多數導演在拍攝科幻片時,常常會忽略人類命運這一深刻問題,而作為科幻片鼻祖的它卻也重視到了這一問題,它不僅僅講述的是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以及和太空所作出的一系列斗爭,它還關注到了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問題,因此,《2001太空漫遊》是世界科技發展上的里程碑。
Ⅳ 看完BBC的紀錄片《宇宙》後,你有什麼感受
電影《宇宙》的特點
紀錄片共5集,從冰川,潮流,沿海開始,恆星和星雲,行星和黑洞,以光速帶我們看到成千上萬年前的宇宙,科普影片中的圖片非常漂亮,將枯燥神秘的科學,通過浪漫和極具美感的視覺圖像,讓我們享受整個體驗。
筆者寄語:
在這個巨大的空間,在無盡的時間,前天才科學家堅持他們的努力和追求,我感覺我找到了我一直在渴望什麼,我顫抖,麻木和恐慌,生活這樣的偉大已經進入我的心。突然,我為自己的平凡感到很難過。突然,我感到很遺憾,我的生命只有短短幾十年,讓我不能慢慢看到所有的變化,讓我不能像這個時間和空間一樣寬廣。我意識到現實是多麼短暫,我們,代表著宇宙在這個世界的耳目,代表著宇宙在這個世界的想法與情感,我們開始了解人類的起源,思考繁星的故事,物質的演化。
Ⅵ 你對重映的星際穿越所探討的人類意義是否有了新的認識
由傳奇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經典科幻燒腦巨制《星際穿越》昨日在國內重映,日前曝光了“宇宙奇觀”版製作特輯及海報。諾蘭聯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者、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基普·索恩,首次以最科學的方式在銀幕呈現宇宙蟲洞與黑洞的奇觀,造就了影片令人嘆為觀止的震撼視效。
電影最終呈現的蟲洞與黑洞,神秘莫測,絢爛瑰麗,流露出一種吞噬萬物的迷人特質,震撼非凡。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一直以來未見其形的神秘蟲洞與黑洞首次具象化現身銀幕,成為流傳影史的經典畫面。關於科學探求的原動力和真實目的的探索,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人類自我認知的最單純定義。微觀上的量子,宏觀上的宇宙,讓當前人類在蒼穹環宇面前,只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漫漫長路”上的,上下求索者。
Ⅶ 2001太空漫遊演的什麼沒看懂放的什麼劇情
本片講述的是,為了解開神秘的石柱突然屹立於地面並攻擊人的秘密,原子動力太空般帝斯卡巴里號出發飛往距離八億公里遠的木星。此宇宙飛船的成員包括波曼船長、布魯飛行員及三個在圓筒內冬眠的隊員等五人。途中電腦HAL發生錯亂,破壞了冬眠裝置,布魯被誘出船外,於黑暗的太空中被殺,波曼船長則被困在母船中,與之展開生死格鬥,結果人類終於獲勝的的故事。
劇情簡介——
一群草食人猿正在廣袤無際的非洲沙漠中覓食,當他們從睡夢中醒來,發現一塊巨大的黑色石板平地而起,他們歡呼雀躍起來,在巨石的指引下,他們學會將骨頭當作工具和武器,開始獵食動物,並收復了同類搶占的失地,隨著他們的首領將骨頭拋向空中,畫面切換至數百萬年後的未來。
2000年,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前往人類的月球基地,奉命調查月球上的不明物體,那是一塊被埋藏了數百萬年的黑色石板,與遠古時期人猿們發現的石板相仿。在弗洛伊德等人進行實地考察時,太陽升至石板上空,石板隨即發出了刺耳的無線電信號。
18個月後,「發現一號」太空船向木星進發,除了飛行員大衛·鮑曼和弗朗西斯·普爾之外,飛船上還有三名處在冬眠狀態的科學家和一台具有人工智慧、掌控整個飛船的電腦「哈爾」9000。飛行途中,哈爾突然向鮑曼報告控制通訊裝置的某個零件將在72小時內發生故障,
可經過檢測之後,鮑曼和普爾發現哈爾所說的故障零件一切正常,他們與地面控制中心取得聯系,得出了哈爾作出錯誤預測的結論,兩人震驚不已,因為哈爾9000型電腦從未出過任何差錯。鮑曼和普爾開始質問哈爾,而哈爾建議將零件放回原處以觀後效。
為了避免讓哈爾偷聽到談話內容,鮑曼和普爾躲進太空艙中交談,普爾坦言感覺不妙,認為如果一旦證實哈爾出錯,就必須將其關閉。兩人萬沒想到,雖然哈爾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卻可以透過窗口讀取唇語。哈爾決定先發制人,他用太空艙撞斷了正在更換零件的普爾的氧氣管,令其漂浮在太空中。鮑曼出艙營救,而冬眠的三位科學家隨即因電腦失靈而悉數喪生。
哈爾拒絕為返回的鮑曼打開艙門,萬般無奈之下,鮑曼冒著患上減壓病的危險通過緊急密封艙進入飛船,直奔哈爾的邏輯記憶中樞,當哈爾被徹底關閉時,鮑勃發現飛船已經飛抵木星。鮑勃乘太空艙駛離飛船,在木星軌道上發現了又一塊黑色石板,
接近石板的鮑勃突然高速穿過一條五彩斑斕的隧道,最終置身於一間風格古樸華麗的卧室。鮑勃迅速老去,在垂死之際,第四塊石板出現在床邊,石板將他變成透明光團中的胎兒——星孩,星孩凝視著浩瀚的宇宙,等待未知新生的到來。(故事結束)
(7)如何理解太空探索這部電影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大衛·鮑曼 演員凱爾·杜拉
宇宙飛船「發現者號」的船長,是飛船上兩個清醒的船員之一,前往木星研究神秘的黑石碑。
2、弗蘭克·普爾 演員加里·洛克伍德
大衛·鮑曼的搭檔,與鮑曼共同策劃關閉哈爾,但被哈爾察覺。
3、哈爾 9000演員道格拉斯·雷恩
掌控「發現者號」的人工智慧,有超強的計算能力,能模擬出大部分人腦的活動。
4、海伍德·弗洛伊德 演員斯坦利·庫布里克
一名博士,前往人類的月球基地,奉命調查月球上的不明物體。
Ⅷ 如何評價《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
這部影片是庫布里克花了四年時間製作的充滿哲學命題的鴻篇巨制。一塊大黑石樹立在史前人類的面前,他們剛剛開始認識工具,進入到進化的里程碑。同樣的黑石還在宇宙多處出現,它們矗立在月球上,漂浮在太空中,帶著某種神秘的寓意。
影片開頭五分鍾沒有畫面、沒有對白的黑暗,有如宇宙般無聲和縹緲。冗長、晦澀、哲學,是電影給人最直觀的感覺。
(8)如何理解太空探索這部電影擴展閱讀:
由於影片攝影指導傑弗里·安斯沃思不願使用復雜的洗印特效,所以片中所有特效畫面全部在攝影機前拍攝完成。
因為當時廣泛採用的靜態背景幕和背投影的動態畫面無法打造出庫布里克想要的真實效果,所以本片開創了前投影視覺特效技術,片中人猿學用工具場景中的非洲背景和大量太空船場景都是這種特效技術的傑作。
在本片問世後,這項技術開始普遍應用,直到90年代才逐漸被綠屏系統取代。
前投影技術需要使用一部單獨的投影機,並在攝影機前方45度放置一面單面鏡,與攝影機呈90度角的投影機將背景畫面投向單面鏡,單面鏡再將影像反射給演員和由回射反射材料製成的背景幕,攝影機於是將演員和背景幕上的影像一並納入鏡中。
在這過程中,演員不會受到影響,因為鏡面反射的光線很弱,遠遠暗於現場光線,而與此同時,高反射率背景幕上的畫面又能清晰顯現在攝影機中。
為拍攝出遼闊的非洲畫面,影片劇組需要高達40英尺的背景幕,這種尺寸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如此巨大的背景幕當然需要規格最大的投影機。
可當時現有的大型投影機投放在背景幕上的畫面顆粒感過重,於是劇組和米高梅的特效總監湯姆·霍華德(Tom
Howard)聯手設計出一款使用8 x10英寸投影片和最大水冷弧光燈的投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