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八人的陣亡救一個士兵,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評價到底怎麼樣
不少看過《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的觀眾均是對這部電影加以贊美,更是各種好評不斷。這部電影自98年在美國上映後,就被稱贊為最出色的戰爭片之一。有得到如此殊榮,更能證明這部電影在觀看者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這部電影能在眾多類型的電影中脫穎而出,絕對不是偶然。
2. 老電影一個士兵假扮成將軍被德軍俘虜營救其他人
逃亡大作戰
美國 110min 1968年1月28日
五個盟軍准將被俘虜後關押在義大利,美國國人派了一個專業逃兵去救他們。那逃兵本是士官,為了行動方便給他穿了少將制服……
那義大利典獄長是個搞旅館業出身的上校,他讓那些准將囚犯們受到了賓至如歸的高級待遇,以致囚犯們決定等到該典獄長晉升准將後才越獄。
不料,該典獄長晉升的晚上義大利投降了,監獄被德國人接管,那盟軍專業逃兵只得帶著典獄長共計六個准將從防守嚴密得多的德國戰俘營逃離……
3. 跪求 一部美國特種兵去某個獨裁國家營救一個女記者的電影
樓主我可以非常肯定,是《特種部隊》2003 是不是那個騎摩托車的打鬥很花哨,穿了一件風衣,反派最後被掛這導彈發射出去了。
東歐恐怖分子在當地實行種族屠殺,美國女記者溫迪秘密跟蹤報導此事,不料被恐怖分子發現。恐怖分子企圖利用她交換被美軍扣押在古巴的同夥,美國特種部隊前往營救溫迪,遭遇恐怖分子襲擊。最終在一名英國特種兵的幫助下,突破重重封鎖,救出了溫迪。
4. 有一部影片講的是二戰一個士兵上戰場不拿槍只救人的影片 好像是最近兩年新拍的 有人知道嗎
這部電影的名字是《血戰鋼鋸嶺》,是一部在2016年11月04日時候上映的戰爭歷史片,由知名導演梅爾·吉布森執導。
這一部《血戰鋼鋸嶺》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影片中講述的是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並在沖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
(4)一個兵救了很多人的電影叫什麼擴展閱讀:
這部《血戰鋼鋸嶺》是一部關於反戰主義的暴力劇情片,電影成功地將優雅與恐怖融合在一起,電影的導演吉布森對於如何調動觀眾的情緒了如指掌。
這部電影不僅摒棄了眼下最熱門的手提攝影,反而採取了非常老式的戰爭片的拍法,使用固定攝影機、固定鏡頭、客觀視角,雖然場景不過幾個陣地,但是卻把戰場的殘酷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2017年2月的第7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中,《血戰鋼鋸嶺》獲得了最佳剪輯的獎項。
5. 關於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請指教!!!
這部影片主要是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百萬大軍登陸諾曼底時,米勒上尉率領一支8人的小分隊深入敵後,去尋找空降部隊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個哥哥都已相繼陣亡。馬歇爾將軍怕這顆獨苗再出意外,使傷心的母親絕望,於是做出不惜一切代價將這唯一的兒子送還母親身邊的決定。8 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一個不知生死的人,迎接他們的將是戰火的洗禮和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條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戰爭中受到考驗……
拯救大兵瑞恩》影評~!
一、 結構分析(系表)
開端部
1、 開場 老瑞恩帶著一家人來到米勒上校的墳前
2、 俄馬哈搶灘成功
發展部
總部收到瑞恩家三兄弟犧牲的消息,上校決定拯救瑞恩家的小兒子——詹姆斯·瑞恩;
米勒一行人雨中協助同盟破敵,卡帕佐死;
錯認他人為詹姆斯·瑞恩
在途中休息兩小時,米勒和手下暗夜聊天
第二天繼續前行,得知瑞恩在蘭姆勒;
又一次小規模戰斗,魏德死;
放掉德國俘虜;
找到大兵瑞恩,米勒告訴他來意。
高潮部
米勒一行人決定不走,幫助瑞恩保住橋,等待救援。
整個戰役
結尾部
米勒死,臨死叮嚀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尾聲
老瑞恩在米勒墳前對他訴說自己的生活。
二、 人物分析
瑞恩——瑞恩並不是一個功能性人物,但是他卻是一種象徵。是勝利的象徵,他對於米勒一行人意味著任務的終結,對美國意味著國家人性化、人權化、民主化的象徵。他從簡單的符號人物,變成了一個具有深遠意義且空泛的標志。但劇本賦予他的卻很少,他只是一個二等兵、沒有比別人更多的勇氣、戰績和故事,是一個普通的,年少輕狂,擁有拳拳報國心的男子。這就更引發人們對這次任務的思考,思考它是否值得,是否勞師動眾、是否像劇中米勒一行人所議論的:只是因為他有三個同樣驍勇,戰死沙場的兄弟嗎?只是因為怕他的媽媽傷心嗎?試問:誰沒有父母?誰的死對於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憑什麼他能享受到這樣的幸運待遇?憑什麼要為他去浪費那些珍貴的軍用物資呢?難道只是為了美國的那些小小的虛榮心?為了高呼民主,人權嗎?米勒說過:「為了一項任務,死掉兩三個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換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這樣死是值得的。」但是為了區區一個二等兵瑞恩,卻死了三條人命,這看起來並不值得。但是幸好我們的瑞恩是個視死如歸的硬漢,試想:如果他只是個軟弱怕死的孬種,這次任務還是否具備他的意義?還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瑞恩只是美國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們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換取的人,是一個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揚英雄主義的一個最好的典範。他的形象不見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卻顯出不平凡,並不需要多少另類,也足以謳歌美國兵士對國家的忠誠、對信仰的致死不逾。另外:瑞恩有一個完美的家庭,兒孫成群,看上去他真地按照米勒說的那樣,「好好地活下去」,但是他的家庭美滿與墳冢排列整齊的白色墓碑相比是最大的反差;以至於在影片的結尾,瑞恩不禁問自己的太太:「我是不是一個好人?」這是發自本源的一種疑問?他確實使得很多人為他而死,雖然他是無辜的,他是不知情的,但是在無形中,他背上了一個包袱,三條人命的包袱,這是國家賦予它的,是生活賦予它的。他必須被動接受,比起那些死去的人,瑞恩活得艱難許多,他雖然活著,但是永遠不能放下包袱輕松的活著,他的生命不掌握在自己手裡,他是為國家、為責任、為了三條人命活著,甚至為了米勒臨死的那句話活著;戰爭中,他的生命掌握在敵人的槍林彈雨中,聽天由命;戰爭結束了,他的生命掌握在強烈的責任感里,身不由己。瑞恩沒有自由,他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死,這是他極度可悲的一面。戰爭泯滅人性,只要踏在戰爭邊沿,或者涉足其中的人,從那天起,生死就永遠不屬於自己,就永遠要背負著包袱沉重地走下去。這是戰爭帶給人們最深刻最可怕的痛楚。
厄本——厄本在多數人眼中是個孬種的形象,在他的反襯下,米勒一行的其他人顯得如此的高大偉岸;但是厄本只是個小小的翻譯官,從來沒有參加過戰斗,在他眼裡,面對敵人,他並不確切知道什麼是仇恨,並不知道應該沖上去將他的頭顱打爆。他只是一個大多數百姓的象徵,他只是個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現出的躲閃,懦弱、不敢面對死亡、不敢沖出重圍挽救同盟……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是一個普通人面對戰爭的態度。在普通人眼裡,面對戰場上的血腥,躲閃逃跑是第一個念頭,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怎麼可能神話般地沖上去將敵軍的頭顱打爆呢?這里片子想告訴我們,不是誰拿起槍都能獨當一面,不是誰面對敵人就能英勇在前,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樣簡單的事情。戰士都是英雄,他們都是超人,從肢體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也從一個側面告訴觀眾,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面對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應該給予一些理解,畢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夠做到視死如歸的人實在是微乎其微。但厄本也有另一面,他在最後槍殺了害死梅利西的德國士兵,在最後一個鏡頭里,他手握長槍,從硝煙中走來。這個形象簡直就是在謳歌他就是英雄,他才是最後的勝利者,他沒有死,沒有傷亡,他還替同伴報了仇,他才是值得歌頌的人,他才是最偉大的人。我想,這也是對高級官員的一種諷刺。畢竟他們才是最終活下來授勛的人,他們肩膀上的每一顆星都是用無數的戰士鮮血換來的,他們在享受美饌佳餚的時候,因為他而死去的戰士卻在地下嗚音哭泣,這是一個小小的諷刺,對高層,對那些腆著碩大啤酒肚,晃悠著一身肥油,享受著和平帶個他們的高薪、厚祿、美女、香車的日子,但是誰有知道在殺場上,他們是否在敵人面前哭泣,是否高歌自己的國家總統該死,在敵人面前投降,給敵軍舔屁股呢?
米勒——無疑,他是一個英雄。在美國人眼裡,英雄的種類很多,只要是涉及「拯救」的,都是英雄。他們不一定十分高大,不一定作出很多豐功偉績,但是起碼要獨擋一方,起碼要聰明睿智。但是伴隨著英雄的往往是災難,沒有災難哪兒會有英雄呢?這就好比哪裡有反抗,哪裡就往往有壓迫。米勒是英雄,但是英雄卻死了。卻帶領著同伴兄弟去送死,難道英雄連保護自己的能力都沒有嗎?這未必要求太高,畢竟英雄不是超人,英雄也是有血有肉有心有肺的真人,他們也會有喜怒哀樂,也會有七情六慾,不是神仙。米勒顫抖的手告訴我們,他和普通人一樣,也會受到疾病的困擾,也會痛;在兄弟死去之後,他躲在廢墟上偷偷地哭,泣不成聲,這也告訴我們,米勒是個有感情的人。這些細節無疑讓英雄這個鋼鐵之軀更加貼近平凡的人。英雄並不是高處不勝寒的稀罕物件;同伴問起他為什麼要這么拚命的時候,他不是說:「我是為了國家」「為了家園」或者什麼其它的讓地球人聽著都覺得虛假的理由。他為的是早一天見到自己的妻子,和她團圓,「每殺一個人,這就意味著離家又遠了」仔細想來,確實如此,敵人永遠不可能完全殲滅,只能是越殺越多,無窮無盡。在米勒眼裡戰爭並不像一場瘟疫,人慢慢一點一點死去,等到最後一個人死掉,戰爭就結束了;在他眼裡戰爭是一場大火,越是煽動就越厲害,越蔓延,不斷死去的人,總會引發更多的戰爭,引發更多的人死去。這又告訴我們,英雄並不是好戰者,發動戰爭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應該學會怎麼樣去平息戰爭,不讓更多的人死去。從概念化的英雄,到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具體的英雄,影片無疑將米勒的多面性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但是這里也有不少概念化的成分,比如:「不救兒童」無疑,這是英雄米勒冷酷理智的一面,他經驗豐富知道這樣做的後果,這和後面的為朋友哭泣是一種對比,但是卻顯得非常刻意。
魏德——在魏德身上充滿了人文關懷。他是一個戰地醫生,既是戰士又是醫生,他可以在醫療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為病人縫合,竭力挽救他們的生命。他對生命的態度和米勒一行的其他人都不相同。在開端部里,他的出場是在幫一名士兵止血,但是一枚飛彈襲來,士兵當場死亡。「為什麼不給我個機會救他」飛彈就在他身邊滑過,在那一瞬間,他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不同常人的生氣,一種憤恨,這不能僅僅概念化地說成是醫生的一種天職,但是影片卻讓觀眾感覺到了這種刻意。在卡帕佐中搶躺在雨中的時候,他不顧生命危險要沖上去,只是為了看清卡上在哪兒?這種行為,無疑是英雄主義的,無疑是誇大的,是脫離現實的,有些符號化;但是另一方面,在暗夜中,他替卡帕佐抄寫信件、講述自己兒童時代和母親的情感經歷,卻又覺得這個人物並不是高不可攀,也有自己的具體情感,不十分概念化。但情感上過於片面,對職業的熱愛,對朋友的關懷。甚至到最後,他看到夥伴們當著傘兵的面玩弄識別牌,過去組織的時候,也只是讓觀眾覺得,他是個很善解人意,極度善良的人,但正是這個有些符號化,有些理想化的人物,在他死時,卻感動得我落淚了。他的死真正讓我覺得生命的淡薄和脆弱,身為醫生的人卻不能挽救自己的生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去死,完全無能為力。死的時候他一個勁兒地喊著「媽媽,媽媽」。那是一種最本源的做法,是一種本能的表現。這樣的情感沖擊,又讓人覺得他並不十分符號化,片子將魏德善解人意,善良淳厚的一面渲染到了及至,並且加以美化,使他變成了一個塑像人物。但卻能讓人感動,讓人覺得完美卻真實可信。
梅利西——相比魏德,猶太人梅利西也是如此。片子著重渲染,他作為一個猶太人對德國法西斯的憤恨。在坑道里,他拿著德國陣亡士兵的刀說:「它曾經是希特勒青年團的小刀,現在是猶太麵包刀」。說完這話,就坐在哪兒哽咽起來。這也不覺刻意,苦難深重的猶太人,手握著敵人的刀,作為一個戰利品,成就感馬上引起了一種悲痛的感覺,不用更多的語言交待,就能深深體會他曾經受的苦,和一種民族責任心。在德國俘虜隊伍旁,他拿著自己的識別牌,炫耀著:「我是猶太人,我是猶太人!」那是一種驕傲,一種挑釁。實際上也是可悲的,可憐的。德國人並不能聽懂他的語言,他這樣做只是得到自己的一種寬慰,死去的猶太人不可能復活,他的傷痛也永遠在心中烙下痕跡。這更增添了無數的辛酸和無奈。也告訴人們戰爭的極度殘酷。
三、 中心思想
(一) 米勒的七次手抖
第一次:米勒的出場就是從他的手開始,一雙顫抖的手,握著水壺;
第二次:俄馬哈搶灘成功後,手顫抖著拿水壺;
第三次:暗夜中兩小時的等待,手顫抖著拿水杯;
第四次:暗夜中兩小時的等待,談到卡帕佐,手顫抖。
第五次:得知瑞恩在蘭姆勒,手顫抖著拿指南針;
第六次:魏德死後,米勒躲在岩石後哭泣,手顫抖著拿著卡帕佐的信。
第七次:等待敵軍坦克車,和瑞恩談天前,手顫抖謊稱在為音樂打拍子。
米勒的顫抖表現的是對戰爭的態度,是一種精神的緊張,也同樣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他害怕、痛苦、緊張的時候手都會顫抖。影片藉助米勒手的顫抖表現他情緒的變化,但是在外部看來,他面對一切的一切都那麼泰然自若,甚至連他的身世都是個謎。但實際上,他只是個平凡得不能在平凡的高中老師,和普通人一樣,也希望早日能看到自己的妻子,能和她團聚。並不是像他表現出來的那樣冷靜和理智。面對死亡他有自己的看法,他是一個隊伍的首領,有著比別人更多的對死亡的冷靜。他變得冷漠,是戰爭改變了他。
(二) 米勒的無聲世界
片中,米勒常會進入無聲的世界。炸彈在他身後爆炸的時候,耳朵會有短暫的失聰現象。在開端部里——
第一次無聲的世界:米勒從海灘的血泊中爬出,炸彈在他身後爆炸。他進入了無聲的世界,他眼前呈現出——
1、 一名癱軟哭泣的士兵;
2、 三個被彈葯引著的士兵;
3、 斷了一隻臂膀的士兵,在屍體中尋找被炸斷的手臂,用另一隻手撿出那隻手臂;
4、 幾個燃燒著的士兵,在海灘上奔跑逃命;
5、 一個對他大聲喊叫的士兵。
第二次無聲的世界:米勒拖著負傷布格,炸彈在他身後引爆,他又一次進入無聲的世界,恢復聽力之後,再一次托起布格,他已經只剩下上半身了。
在結尾部——
第三次無聲的世界:橋頭,炸彈在米勒身後引爆,這一次他長時間進入了無聲世界,看到了瑞恩的哭泣,看到了兵士的大聲喊叫,看到了霍威的死,看到了近旁的手槍。
在開端部,這種手法很像《黑鏡頭》裡面呈現的——平面的、瞬間的切割了戰爭。第一次無聲世界,哭泣的士兵——這象徵著一種對戰爭的恐懼,槍林彈雨中,不能自控地坐在地上哭泣,不知所措;斷了手臂的士兵,用另一隻手在屍體中尋找失去的手臂。提起它像提著自己的背包一樣,那並不像是自己肢體的一部分,而單純是個物件。戰爭帶給人們的遠遠超過肢體上的痛楚,這完全是一種本能的表現,他脫離了理智,比起沉重的精神枷鎖,肢體的疼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米勒死前無聲的世界中,看到了瑞恩的哭和同伴的死,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了身邊的槍。他只是本能地去拾起那把槍,在他完全喪失了行為能力的時候——沒有多餘力量去思考、去分析,這種行為也是出於一種本能。他站起來去拿槍,中彈後,癱在地上,還不停地瞄準正駛向他的坦克車,戰爭把人性都改變了,攻擊敵人變成了一種本能。
(三) 死在米勒身邊的七個人
在開端部
1、 頭盔胸部中彈的戰士
2、 104醫隊戰士,胃部被打穿,內臟在體外;
3、 被炸掉下半身的布格
4、 坑道里身邊的通訊員;
5、 坑道里腦部中兩槍的戰士。
這中慘烈的場面在米勒看來司空見慣,他的士兵就在自己身邊死去,橫屍遍野、血流成河,內臟橫在屍體旁邊、子彈打穿頭顱,他依然往前沖,並不傷心,留戀或者懼怕。這除了表現戰爭的殘酷外,還從一個側面表現了米勒那「94」個兵士的死,帶給他的是一種對生命透徹的看法,變成了視死如歸。他曾對厄本說:「我怕我活不到堵住累計到一千,還是五百吧。」對生命,他知道他隨時可能死去,所以當他死的時候才顯得那是意料之中,沒有多餘的痛苦,像個活人一樣坐在那兒死去,沒有了大喊大叫也沒有淚流滿面,沒有恐懼沒有一切留戀,靜靜地死去。
6. 二戰時美國一個醫務兵救了七十多人叫什麼
美國所謂的「真實事件」改編的,二戰神劇《血戰鋼鋸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