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克洛伊的幕後製作
電影的投資方StudioCanal在確定翻拍安妮·芳婷執導的影片《娜塔漳莉》的計劃後,必須找一個靠譜的編劇來為影片撰寫劇本,因為影片講述了一個相對復雜的家庭和情感故事。製片人伊萬·瑞特曼幾乎從一開始就鎖定了艾琳·克雷斯達·威爾森。瑞特曼說:「我從一開始就知道,這樣的劇本必須要由威爾森來撰寫,因為她曾經寫過的《風流老闆俏秘書》和《皮毛》真的是太棒的劇本了。尤其是《風流老闆俏秘書》中的那股子欲拒還迎的冷嘲熱諷的勁頭,我覺得和這個電影故事相得益彰。」談及劇本,威爾森半開玩笑地說:「這個劇本花費了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創作,很多時候我都搞不清什麼是現實生活、什麼是劇本中的故事。我寫劇本的時候,我總覺得自己是克洛伊,而當我合起劇本回到生活中的時候,我又會覺得自己是凱瑟琳。雖然現在劇本已經寫完了,但是這種『後遺症』還在。劇中的人物還在不斷地影響著我。」
2007年的春天,瑞特曼帶著劇本找到了曾經因《性感俱樂部》、《莫失莫忘》成名國際的加拿大導演阿托姆·伊戈揚。「我們希望他能來執導這部影片,」瑞特曼說:「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們能看到他經常探討的一些問題,本片母題和主題,都和他的創作傳統不謀而合。」看完劇本之後,伊戈揚發現自己完全被這個劇本吸引住了,他說:「這么一個劇本擺在我的面前,我這么會拒絕它呢?我非常喜愛幾個主角分別敘述自己生活的這個結構,這個劇本非常完整也是恰如其分地展示出了這種敘述手法。而且我這么快就接下這個片約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我長久以來一直是艾琳·克雷斯達 ·威爾森的粉絲。能和她合作,真是太棒了。」
演員、拍攝與服裝
有了劇本,搞定了導演,剩下來的事情就是找到幾個能挑起大梁的演員。非常順利地,在大牌的編劇、導演和製片人的召喚下,連姆·尼森和朱莉安·摩爾相繼來到了劇組。在他們的推薦之下,曾經在《媽媽咪呀!》里有過上乘表演的阿曼達·塞弗里德來到了劇組。對於請來阿曼達·塞弗里德,瑞特曼心有餘悸,他覺得這部電影的成功完全取決於演員們的集體發揮,而找來這么一個年輕的、涉世未深的演員扮演克洛伊,實在是一招險棋。可是導演卻認為這個演員陣容很完善,他說:「我想我找到了拍攝這個電影的最合適的演員陣容。找來阿曼達·賽弗里德出演克洛伊是一件令人感到放鬆的事情,有的時候,我會覺得很沮喪,因為我害怕找不到人來扮演她。最後,他們向我推薦了塞弗里德。總算是解了我的一樁心事。阿曼達·塞弗里德本身就非常漂亮,而她的美貌正好和朱莉安·摩爾的神經質與猜疑妒忌相互照應。正是因為相互的關系的發展才讓這部電影從開始的劇情片轉變為了後來的帶有些驚悚元素的影片。」
在這個充斥著數碼技術的年代裡,阿托姆·伊戈揚還堅持使用35mm的膠片拍攝本片--無疑,這是一種既費時又費力還很費錢的做法。但是阿托姆·伊戈揚卻樂此不疲,他的攝影師說:「用膠片來拍攝這部影片很顯然是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的,而且在這個數碼時代,選擇用膠片來拍攝影片更有一種逃離數碼技術的味道。雖然影片最終還是使用了一些數碼技術,但是這不是一部通過數碼技術製作出來的影片。我所希望的是,很多年之後,我們仍然能從膠片中找到樂趣和感動。」
除了使用膠片這一傳統載體外,影片在美術設計和服裝設計上也煞費苦心。比如說影片中大量使用了鏡子和玻璃用作「反射」和「折射」角色的道具。攝影保羅·薩洛西說:「我使用了這樣的特殊的道具和效果來表現兩個女主角的心理狀態。在那場Ravine House的戲中,人物的本體和鏡像無法分辨。我是很中意這個效果。」此外,影片的服裝設計也很注重鏡像這種概念。影片的服裝設計師黛布拉·漢森說: 「為了和美工相得益彰,我也特意在服裝設計上使用了層層疊疊的鏡像效果。那些重復的花邊、蕾絲、結構和裝飾也是一種鏡像效果,一樣在展示人物的內心。除此之外,我還特意關照了服裝和外界環境之間的關系。比如說克洛伊在花房裡的那場戲,我就在她穿的衣服上設計了很多樹葉和花紋的裝飾--我覺得這樣可能也能折射出她內心的某些焦躁不安的情緒。同樣的,我給凱瑟琳設計的衣服,在某種程度上是克洛伊服裝的呼應--而她們在影片中的關系也是復雜而微妙的。」
2. 電影克洛伊《chloe》,我看了一遍總感覺最後的自殺顯得太倉促了,可能我的理解比較片面
她最後是自殺的啊, 她其實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要得到朱麗安·摩爾飾演的醫生的愛啊。。。。 雖然很奇葩。不過確實電影很好看。
3. 這部女同性戀電影叫什麼名字
克洛伊
電影《克洛伊》講述了朱麗安·摩爾飾演的一名醫生,她懷疑自己的丈夫(連姆·尼森 飾)在外偷情,她僱傭了一個美女(阿曼達·塞弗里德 飾)勾引丈夫以測試他的忠誠度。卻讓她的整個家庭更加深陷於危機之中。
4. 電影克洛伊的朋友!
《Chloe》一開始就擺明改編自《Nathalie》.老實說,我比較喜歡原著低調的演出,最後才和盤托出的意外轉折.法國人的道德觀和女性情誼與說英語的加拿大人真是截然不同,《Nathalie》是惺惺相惜的女性同盟,《Chloe》的女女情誼就扭曲得有點自我作賤.既然如此,我把看《Chloe》的樂趣全放在拆解它的改編觀點.
Atom Egoyan處理情慾場面一向大膽,再加上這次的改編劇本是Erin Cressida Wilson,兩人真是一拍即合.Wilson女士曾寫過《Secretary 怪ㄎㄚ情緣》(又譯:風流老闆俏秘書),這是我所看過主流影片中最奇異的S.M.故事,讓我開啟全新的眼界.因為劇作家這部前作,我發現她改編《Nathalie》,最具關鍵的部份是翻轉所有角色的權力結構.《Chloe》里的Catherine變成徹頭徹尾失去主控權的慾望師奶,克洛伊的悲劇成因之一是她超越交易的界線,過度推展她的支配欲.
角色重組
新舊版人物的動機和態度有如天南地北之差距.《Nathalie》中的丈夫柏納是商人,他真的出軌過,丈夫承認不忠卻迴避溝通,不願提及逢場作戲的情事,凱莎琳想找人引誘丈夫,了解他如何面對誘惑.優雅的她雖然心中感到氣憤和報負,但絕無自憐.
冷靜的凱莎琳掌控所有的主動權.她並不覺得自己年老色衰沒人愛,全身充滿自信.甚至勾搭上一個年輕酒保,用外遇還治丈夫的不忠.當丈夫數度在床上暗示求歡的意思,凱莎琳故意優雅地轉身而去.
她有個正值青春期的兒子,也沒看她擔心兒子和女友在家上床的問題.倒是柏納有次忍不住抱怨兒子的亂發.
凱莎琳選上瑪麗蓮之前,兩人從未見過面,才更顯得結果大出意外.她是娜塔莉的造物者,為她命名,指揮她的行動,還為她租了房子.雖然結局是個大反諷,凱莎琳看似一路導演全局,背地裡卻是瑪麗蓮自創劇本。
我一直認為凱莎琳在肉體上是標準的異性戀,精神上卻不自覺地受到瑪麗蓮的強烈吸引.她們鬧過二次別扭,都是凱莎琳主動回頭找瑪麗蓮言歸於好.
兩個女人從分享柏納的密秘變成分享彼此生活的盟友.凱莎琳漸漸了解瑪麗蓮白天在美妝店上班,一心想要脫離性工作的夢想.瑪麗蓮還被邀請到凱莎琳母親的家中作客.她們的關系不只是地下交易而已.當柏納反過來懷疑凱莎琳有外遇,她回答:「可以這麼說,已經好將個星期了.」
導演暗藏瑪麗蓮的性傾向,比美Sarah Waters寫作Affinity的方式.最接近謎底揭曉的時刻是她帶凱莎琳到Gay Bar作樂,她表示沒有男友,而店裡每個人都認識這位常客.瑪麗蓮沒有明顯的喜怒哀樂,總是壓抑感情.要不是東窗事發,觀眾才得以聽到瑪麗蓮的表白.但回頭細細品味片中的上下文,在她冷漠的表情下,原來那些凝視全是無奈的渴望.
《Chloe》里的丈夫大衛變成教授,喜歡和年輕女子多說幾句.他並沒有實質不忠,但有嫌疑不輕的精神出軌.他或許仍然愛著妻子,但一遇肌膚之親,他便藉口工作主動閃避,搞得凱莎琳疑神疑鬼,自以為年老色衰.
凱莎琳找人引誘丈夫,一方面在於證實自己的推測,另一方面更想了解到底那些女人是用什麼招數吸引了老公的注意力。我真不能接受凱莎琳最後向丈夫坦言,一切出於缺乏安全感的中年危機.
《Nathalie》 的女主人對於老公的外遇日誌顯得雲淡風輕,《Chloe》就變成一位棄婦,對丈夫在外的色相難過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凱莎琳還是家中沒有地位的老媽子,兒子只會對她甩門,不給好臉色.夫妻倆吵架時,兒子還對她抗議,你沒有權力叫我躲進房間.不只是他,拿錢辦事的克洛伊也在反抗,那有叫人說走就走的道理.
編劇一開始就讓凱莎琳從高高的診所注意到克洛伊,還讓克洛伊在洗手間對凱莎琳表示好感.等到凱莎琳進入酒店,克洛伊過來坐台,我們大概都猜到兩人會發展不尋常的關系,只納悶原因為何?戀母情結是劇本的最大敗筆.並非女同沒有戀母情結,而是那樣的推託顯得編劇隨便敷衍.
小妮子看起來是跑單幫的高級妓女,從頭到尾都使用Chloe宣告她的自我意識。不要被她開場的獨白所騙,說自己是扮演高手能服務客戶的所有幻想,到頭來她最努力的是滿足自己的願望.
她在床第之間是主動者和支配者。凱莎琳雖然先解開克洛伊的扣子,卻是小妮子接手推動後局。她是取悅凱莎琳的giver,在與凱莎琳的兒子交媾時,則轉換為在上位的taker,而且不準對方碰觸自己。電影悲劇奠基克洛伊無法妥協的控制欲,她沒有辦法停住退場,只好用自我毀滅終止。
這個版本的凱莎琳為什會和克洛伊上床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她不像《Nathalie》出現一位酒保當作發泄管道.本片的凱莎琳在精神和肉體上都受到克洛伊吸引,對於親密感、性需求和青春的渴望.但這樣的渴望充滿恐懼,她自己也意識到,所以她貼近克洛伊常常感到不自在.再加上凱莎琳是個弱勢的人,碰到處心積慮的Chloe,只有被撲倒的命運.
疏離虛幻的溝通困境
除了意識形態令人垢病,我不得不承認它的鏡頭語言細膩,美術設計非常有質感,讓電影維持相當程度的可看性.《Chloe》最凸出的成就是描述人物的溝通困境,不論是科技的虛擬接觸,還是真實世界的斷章取義,都比原版更為精雕細琢.
《Chloe》的場景常常出現玻璃和鏡子.凱莎琳家中和診所內大型的透明玻璃把女主角困在裡面.北國冰天雪地里出現的玻璃溫室,是如夢似幻的最好注腳.導演不斷使用大量反覆反射的鏡像,暗示片面的影像不是真相.
科技產品提供多元的虛擬溝通管道,但對凱莎琳而言,卻是人與人之間的隔絕.例如丈夫愉快地在線上聊天,看見太太進門趕緊關掉視窗.兒子在視訊上和女朋友談分手,媽媽也是禁止進入.
克洛伊提供了凱莎琳面對面促膝長談的溫暖.不過她使用科技的力量令人心驚,每一通簡訊的畫面代表一次又一次的操控.她表明不愛網路,卻靠凱莎琳兒子的網頁,找到另一條入侵的路徑.
克洛伊最後不斷提到真實性.沒錯,她提供真實的感官接觸:聽覺的、味覺的、嗅覺的、觸覺的.但所有的知覺都不在於建立真相,而是加強虛幻.飯店的性愛後現場是最經典的例子.
克洛伊擅長用物件代為發散她的影響力,乳霜的香味間接證明她引人注意的本領.但是兩個電影版本的出發點大異其趣.《Nathalie》的凱莎琳愉快地將它變成自己使用的品牌,讓柏納心癢難耐.《Chloe》凱莎琳手上的一點乳霜只讓大衛注意了幾秒鍾,氣得凱莎琳回頭找克洛伊,除了乳霜,到底還要搭配什麼技巧?
再舉幾個差異的例子:克洛伊與凱莎琳肌膚之親的次日,小妮子送了一大把鮮花,希望對方聞著花香,在這里有點象徵回味昨日.《Nathalie》的詮釋則非常特別.凱莎琳聽到所創造的娜塔莉在任務中得到高潮,她為娜塔莉欣慰還多於氣憤柏納,於是她隔一天自己買了一大把鮮花在家布置.
飯店的房間內有故意剩下的餐點.《Chloe》的凱莎琳自己選了有唇印的杯子喝下余酒,那是凱莎琳的慾望展現.《Nathalie》則由瑪麗蓮倒了一杯酒給的凱莎琳,「用我的杯子喝吧」,那是瑪麗蓮的慾望展現.
《Chloe》片中不斷出現的發簪,在《Nathalie》並未出現.對克洛伊和凱莎琳各有不同的意義.發簪既是克洛伊的愛意也是她的恨意.當她喜歡凱莎琳,她奉上圓滑的那一面請求收留,當她怨恨凱莎琳,她倒持銳角傷人.太強烈的感情容易愛恨難分.
有人說凱莎琳在片尾戴上發簪是對克洛伊念念不忘.是有一點這樣的味道,然而補償的心理占更大部份.但我覺得還暗示著她安定認份.還記得她們夫婦和另一對伴侶聚餐,那個男性友人告訴凱莎琳,束發顯老,長發飄逸才有吸引力.凱莎琳當時趕緊去洗手間放下長發.
片尾原本該是兒子歡樂的慶祝畢業宴會卻蒙上一層喪禮的氣味,三個人遠遠對望,臉上強顏歡笑.凱莎琳戴上發簪,束起長發.她不必再擔心缺乏吸引力,是因為她找回自信?還是她再也不敢發散吸引力?我傾向是後者,發簪就是頭上的「緊箍咒」,時時提醒自己不可冒進
5. 關於CHLOE克洛伊這部電影
我覺得克洛伊很好看 很喜歡她 像仙女
6. 一部外國電影。男主角的老婆死了懷疑是和女主角的老公是情人,,
克洛伊
電影《克洛伊》講述了朱麗安•摩爾飾演的一名醫生,她懷疑自己的丈夫(連姆•尼森
飾)在外偷情,她僱傭了一個美女(阿曼達•塞弗里德
飾)勾引丈夫以測試他的忠誠度。卻讓她的整個家庭更加深陷於危機之中,影片於2010年3月26日在美國上映。
7. 適合一個人宅在家看的,電影《克洛伊》主要講了什麼
用一句話來講述電影克洛伊,那就是一個年輕美麗而又身在紅塵中的姑娘,為了自己心目中的愛情,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不過這個姑娘心中所謂的愛情,或者說是他所愛的那個人,並不是一個男人,而是一名心理醫生,一名女性心理醫生,這部電影之所以非常適合一個人宅在家看,就是因為他講述了人們可以為了自己心中的愛去拋棄一切,甚至用謊言去接近那個自己所愛的人,但是當謊言被揭破的那一刻,愛情也會露出他丑惡的一面,所謂的愛情,也只不過是一種極強的個人佔有欲而已,之所以適合一個人在家看,是因為我們在這個時候會直面自己內心的自私。
最終一個讓人大吃一驚的真相出現在我們這些吃瓜群眾的面前,原來這個漂亮神秘而又充滿魅力的克洛伊,她真正喜歡的人是心理醫生,只不過她的這份愛沒有辦法去向別人敘說,最後心理醫生與克洛伊在爭執的時候發生了推搡,克洛伊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被推出個窗外。
8. 克洛伊劇情意義
正巧昨晚剛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它的意義很模糊。。或許對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看完後 我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也有些不解「如果你發現你愛的人對你說謊,你願意走多遠去找到真相 – 因為這裡面可能蘊含了許多你不願意看見的事情 - 包括可能帶來的危險」 - 伊格揚我相信對於catherine來說 chloe就是那個危險。。這源於她對自己丈夫的不信任不過 盡管看到電影的結尾 我任然不認為catherine和chloe是所謂的les 我想catherine是因為羨慕chloe的年輕迷人 以及能夠輕易俘獲她老公的那種魅力而chloe則是對單純的愛的渴求這部電影的劇情意義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的清的。。我說不清對於chloe和她丈夫間種種xx的舉動究竟是真的。。還是chloe的有意為之。。又或是catherine自己的臆想。。。挺難捉摸的以上僅為個人觀點。。。。。。
9. 電影《克洛伊》主要講了什麼
個人見解,有點長。
克洛伊,周旋在不同的男人身邊,為了迎合,刻意扮演著各種角色,其實她的內心充滿了對母親的思念與渴望,或許也可以理解為她需要一個類似母親的一個人給她關愛。
在她為了男人而哭泣的時候,凱瑟琳出現了,給了她安慰。凱瑟琳,出入高級酒吧必定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年長,氣質獨立而成熟,讓克洛伊感覺到在她面前自己是安全的。她想送凱瑟琳發簪,這代表一種羈絆,也是一種佔有的符號。但是凱瑟琳禮貌的拒絕了。兩個人從衛生間回到座位上的對視代表各自心懷鬼胎。
凱瑟琳的主動出擊讓克洛伊興奮,她不斷虛構與斯圖爾特教授的事既是為了挑撥凱瑟琳夫妻的感情也是為了勾起她的情慾。到診所去找凱瑟琳,克洛伊是非常開心的,因為這是愛人工作的地方,她離對方越來越近。當看到小斯圖爾特她主動搭訕,其實並不是喜歡凱瑟琳的兒子,而是為了博得好感,為自己與凱瑟琳的未來做鋪墊。有一個細節,就是當凱瑟琳問克洛伊是否跟自己的兒子搭話的時候,克洛伊的回答似是而非,這是因為面對愛人她不想欺騙對方,她是真心實意的(虛構與斯圖爾特教授的事情除外,那是為了得到凱瑟琳的必要手段)。
當兩個人真正發生關系之後,凱瑟琳果斷結束兩人關系,這讓克洛伊感到很痛苦,她企圖挽回,但已無可奈何。斯圖爾特教授、凱瑟琳和克洛伊三方的短暫見面更是將一切都打入地獄。所以克洛伊選擇了一種最慘烈的方式去報復凱瑟琳,同時也要讓凱瑟琳正視她們之間是有愛情的。克洛伊誘惑了小斯圖爾特與之發生關系並被凱瑟琳看到,在與凱瑟琳的爭執中,凱瑟琳漸漸陷入克洛伊的真情,但當看到兒子時,母親的身份和婚姻的責任讓她再次推開克洛伊。克洛伊抓住了窗戶邊沿,但在此時,她也明白,自己永遠不可能擁有凱瑟琳,所以自願放棄生命。
電影最後,凱瑟琳戴著克洛伊留下的發簪,她終於承認了克洛伊在自己心裡擁有一席之地。斯圖爾特教授接受了克洛伊這個特殊的情敵,而小斯圖爾特同樣懷念克洛伊,一家三口因為克洛伊又緊緊聯系在了一起。
10. 看過seyfried的電影克洛伊的請進
沒有,影片里那個凱瑟琳和丈夫在餐廳准備開誠布公的時候,克洛伊進來了,但是從她丈夫的表情和克洛伊的反映可以看出克洛伊和凱瑟琳的老公根本就沒見過面,是克洛伊為了接近凱瑟琳編造出的故事,就像影片一開始克洛伊說:「我總覺得自己善於言辭,干我們這行的,描述清我所從事的工作與做好本職工作同等重要」。所以她只是在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