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作品的基本創作方式
1、確立情節主線
情節主線:圍繞作品的主題及主要人物,設置的一條貫穿全片的情節線。它應該簡單明了,一句話或幾句話便可以概括。
2、設置情節副線
情節副線:圍繞作品主題及人物(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設置的一條或數條情節線。它是為配合情節主線而設置賭東道情節線。目的是為了使情節線更加出色有力,使整個影片的內容更加豐富好看。
3、設置情節段落
情節段落:一個相對獨立、相對完整的包含一連串戲劇性動作的劇作單元(一場戲)
情節段落在影片中的作用:
(1)一連串的情節段落是一部電影劇本的故事骨架和情節核心。
(2)設置情節段落的目的在於使整部影片情節緊湊,人物集中,故事不散。
(3)情節段落是以情節主線為核心,進行設置的。
(4)每一個情節段落一般也有開頭、發展、結尾,也有它的情節點1、情節點2、情節點3(即小情節點1、小情節點2、小情節點3)。
(5)每個情節段落的「落點」往往是「小情節點3」,而它的起點則可以不是小情節點。
(6)具體在一個情節段落中,它可以單純表現情節主線的內容,但是更多的情況是:情節主線內容之外,插入情節副線或其它內容,起到緩沖、調劑及豐富影片內容的
情節段落的主要特徵和它的主要劇作功能
(1)一部影片的情節段落是整個影片故事的主幹。
(2)情節段落的設置,使影片的情節緊湊集中。
(3)情節主線是情節段落中的主要內容。
(4)每個情節段落內部也有它的內在章法,也有它的起承轉合和情節點系列。
(5)情節段落中,情節主線與情節副線相互配合和巧妙呼應。
4、建立卡片系統
在寫第一稿之前,先建立影片的卡片系統。
每張卡片的寫法是:寫出一個場景的內容核心(每張卡片不是寫一個情節點)。
卡片系統的最大的優點是他的靈活性。
建立卡片系統應注意的問題:
(1)每張卡片記錄一個場景的內容核心。
(2)先建立情節主線卡片,然後再建立情節副線卡片和其他卡片。
(3)先寫下你最滿意的「卡片眼」。「卡片眼」猶如龍的眼睛給龍的精神和生命。
(4)寫下「情節點1」、「情節點2」、「情節點3」。特別是「情節點3」的書寫要花大力氣。
(5)設置好各個情節點。
(6)建立好卡片系統後,注重卡片的順序調整。
2. 介紹一部電影都要分哪幾步
由於電影評論最主要的就是對於影片本體的評論,因而我們對於評論寫作的闡述也主要針對影片本身。
一. 寫影評的准備
1.生活經驗 把自己設身處地地放在影片中,作為其中一個關鍵角色
2.文字水平 表達的需要,能夠言辭達意,表現自己的思想
3.電影常識 是對文章進行構想的基礎
4.理解能力 是分析影片的保證
二.寫影評的步驟
1.整理觀感 看電影時帶紙和筆,記錄一些情節和資料,都是提示性的,要把故事看明白,弄清電影是什麼類型,導演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和價值是什麼.
2.擬定提綱(不應是思路跟著影片內容走)
①形成一個開頭(最重要)起筆要奇,但要同下文符合.
②觀點一
③過度段
④觀點二
⑤結論
⑥題目最好最後來考慮,看完影片後靈感突來,出來題目.
2000年評<<黃土地>>的一些好題目
從感悟上 <<原汁原味的抗爭>><<平凡的故事 不平凡的韻致>><<事簡而韻遠>><<沉重的信天游>><<情牽黃土地>>
從理性上 <<社會前進中文明符號的再次延展>> <<歷史留下的反思>><<文明和愚昧的沖突>>
哲 理 性 <<沉默是金>><<覺醒的羔羊>><<把握一份蒼涼 感受一份厚重>>
影評寫作的注意點:
一、梳理故事應該成為寫作的准備,不能寫在試卷上。
二、不要僅僅談「內容感受」。
三、明白副標題到底是干什麼用的。
四、「剪不斷,理還亂」的時候,不能動手寫作。
五、學會舍棄。不可能把所有的內容都寫在一張卷子里。只要與眾不同,合情合理,內部有邏輯關系就是好文章。
六、「論風格」的試卷很少能成功的原因是不懂什麼是風格。「藝術特色」類的也是如此。只寫一些主題、人物、結構、畫面、鏡頭、色彩、音樂、民俗等各個方面,卻很少提及這幾方面之間的關系。這不是論風格。
常見的幾種低分試卷
一、復述故事型:順著故事的線索寫,把故事「翻譯」一遍。65分左右。
二、介紹復述型:打亂了順序復述,最終還是復述。65分左右。
三、全面賞析型:涉及面很廣,卻缺少內部聯系。蜻蜓點水,深淺不一。70分左右。
四、散文雜感型。一段一段的感受很多,卻缺乏內部的邏輯聯系。
成功的影評類型是人物形象分析型。
電影賞析與電影評論的區別:
電影賞析是面面俱到,電影評論是深入一點。
電影賞析是蜻蜓點水,電影評論是層層深入。
電影賞析是個人感受,電影評論是有理有據。
關於標題
標題一定要與中心思想有關,越密切越好。標題應該是評論性的。
標題中「試論」、「小議」、「淺論」等字眼最好不要用。
行文中出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都是跑題的標志。
「總之」、「綜上所述」都可不用。
盡可能從正面評論。
寫作中不要換另一種顏色的筆
第一遍,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天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第二,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第三,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有沒有表現出的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
第四,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它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第五遍,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第六遍,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第七遍,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第八遍,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好與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第九遍,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象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第十,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嘴皮子說出來的,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第十二,畫面上人物關系的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A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第十三遍,畫外空間是怎麼用的,是作為畫面內的空間的延伸,還是另外一個非敘事的空間;
第十四,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好念嗎?
第十五,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第十七,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第十八,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反拍不算內)。
第十九,人聲,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第二十遍,特寫是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用的嗎?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嗎?
沒記錯的話,這多多少少是出自周傳基的讀解方式
周傳基先生,自學電影起家,在家裡研究巴頓將軍,就是用這種一遍又一遍的數量建立的電影理解。
我是小牛犢,我特尊敬周傳基先生,但是我不同意這種讀片方法
這種讀片方法,試圖將電影分割成為若干個元素,然後拼湊起來,從根本上就否定了本體論,雖然周老師為宣揚本體論與綜合論打了一輩子仗。
一部電影是各種關系的總和
第一遍,抓電影情境,鬧明白誰(們)是導演設置的重點人物,誰是圍繞他(們)發生關系的人物,他們究竟發生了什麼,是怎麼發生的!
間隙:回憶,給電影分段,情境關系是如何發展的?確定每一段的最高任務,即為什麼要有這一段,對整體起到了什麼作用,可否不這樣做,會對電影起到什麼別的影響
第二遍,檢驗間隙時的思考,帶著思考再看第二遍。在第一遍的時候,一定會看到各種景別各種角度各種燈光,一定會有一些特別的留有印象,第二遍重點是根據間隙思考得出的結論,去分析,這些技術是否在圍繞著情境,進一步檢驗思考是否正確
間隙:是不是有些技術不明白為什麼這么用?趕緊思考,如果思考不出來,重復第一步驟,是分段分析最高任務出了問題。如果一切都能夠理順了,那麼思考,如果我來表達這樣的主題,用這樣的人物,環境,我有沒有什麼高招,可以比導演做的更妙
第三遍,帶著是否有高招的問題,再看電影,思考究竟是導演招妙,還是我的招妙,為什麼導演不用我想到的招,是不是不適合?為什麼不適合?如果適合?那如果用我的招,之後會怎麼樣?是不是變成了另一個主題了?如果變成另一個主題了,那麼作為創作者,這部電影,你已經消化了,但是作為影片讀解工作,你還沒有做到位。
間隙:如果你發現你的招主題變大了,就想,按照新的主題,是否符合這部影片的所有技術和情境。
……周而復始……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可以打保票,看多少遍,用什麼方法看,就能看懂的。
尤其是後現代打破傳統的敘事,重新建立的電影內部體系等等,都不是用傳統的流水線方式能夠讀明白的,而是要用周而復始的思考,檢驗,再思考去讀解的。
對於編導系的學生而言,讀解電影,只是為了創造更好的作品,產生更多的創意,以及了解到大師在處理類似問題的高明處。
對於高三考生來說,只需要做到能夠找出主題,並發現它高明或者傻X的地方,就可以了,完全童言無忌,因為沒有接受長期創作訓練,因此,高三考生重要的是展現出這樣一種能力潛質,而不是已經學會了這套本領。
即便是我看片,或者是我的老師看片
不同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判斷
不同的遍數,會有不同的發現
這就是區別於理科公式的藝術魅力
藝術這東西是沒有界限范圍的
任何一個東西你都可以用不同的思維模式去理解
你可以不贊同,但是也不能去反對
就像同一部作品所拍出來的效果也有不同一樣
3. 如何寫一個電影劇本
我覺得主要還是你要有想法和能夠表達出來的就是你的寫作手法,然後就是你要看大量的優秀的電影劇本看看他們在一些東西上的寫作技巧
4. 誰能告訴我,什麼叫劇本
什麼是劇本
電影劇本是什麼
是一部故事片的指南或概要嗎?是藍圖嗎??是圖表嗎?
是一系列通過對話和描寫來敘述的形象、場景、段落等就象一串風景畫嗎,是一些思想的匯集嗎?
電影劇本究竟是什麼?首先,它不是小說,當然它也絕對不是戲劇。如果你看一部小說而且嘗試著去確定它的基本特性時,你會發現那種戲劇性行為動作、故事線等,時常是發生在主要人物的頭腦中。我們(讀者)是在偷窺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言語、行為動作、記憶、夢幻、希望、野心、見識和更多的東西。如果出現了另外一位人物,那麼故事線則隨著視角而變化,但時常是又返回到原來的主要人物那裡。在小說中,所有的行為動作都發生在人物的頭腦中——在戲劇性行為動作的「頭腦幻景」之中。
在戲劇(舞台劇)中,行為動作和故事線則發生在舞台前拱架下面的舞台上,而觀眾是第四面牆,偷聽舞台人物的秘密。人物用語言來交談他們的希望、夢幻、過去和將來的計劃,討論他們的需求、慾望、恐懼和矛盾等。這樣,戲劇中的行為動作產生於戲劇的對白語言之中,它本身就是用口頭講述出來的文字。
電影則不同。電影是一種視覺媒介,它把一個基本的故事線戲劇化了。它所打交道的是圖像、畫面、一小片和一段拍好的膠片;一個鍾在滴滴答答地走動、一個窗子正在打開、一個人在看、兩個傢伙在笑、一輛汽車在彎道上拐彎、一個電話鈴在響等等。一個電影劇本就是由畫面講述出來的故事,還包括語言和描述,而這些內容都發生在它的戲劇性結構之中。
一部電影劇本就是一個由畫面講述出來的故事。它象名詞(noun)——指的是一個人或幾個人,在一個
地方或幾個地方,去干他或她的事情。所有的電影劇本都貫徹執行這一基本前提。一部故事片是一個視覺媒介,它是把一條基本的故事線加以戲劇化。如同所有的故事一樣,它有一個明確的開端、中段和結尾。如果我們拿來一個電影劇本,把它象一幅畫那樣掛在牆上來審視,那麼它看起來就象下面那個圖表。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開端(beginning) 中段(middle) 結尾(end)
│ │
A——•———┼———•———————┼—————Z
│ │
建 置(setup) 對抗 (confrontation) 結 局(resolution)
第1~30頁 第30~90頁 第90~120頁
情節點Ⅰ(Plot Point) 情節點Ⅱ
第25——27頁 第85——90頁
所有的電影劇本都包括這一基本的線性結構。
我們把這一電影劇本的模式稱之為示例(Paradigm)①。它就是一個模特兒,一個式樣,一個構思的規劃。
表中的示例象一張桌子:一張桌面加上(通常是)四條腿。在此示例范圍內,可有方桌子、長桌子、圓桌子、高桌子、矮桌子、矩形桌子、可調節的桌子等等。以此示例為樣板,我們可以隨意製作各種各樣的桌子——反正都是一張桌面加上(通常是)四條腿。這個示例是確定無疑的。
上面的圖表就是一個電影劇本的示例。
下面我們將其分解:
第一幕,或稱開端
一個標准電影劇本的篇幅大約有120頁,或長兩個小時。不論你的劇本全用對話、全用描寫,或兩者兼有之,均可按一分鍾一頁來計算。規矩是不變的——電影劇本中的一頁等於銀幕時間一分鍾。第一幕是開端,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這是因為你要用30頁左右的稿紙去建置(確定)你的故事。如果你去看電影,你時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做出判斷——你是否喜愛這部影片。今後看電影時,請注意一下,你需要多長時間做出你是否喜愛這
部影片的決定。一般大約十分鍾左右。也就相當於你寫的電影劇本的頭十頁。你應該及時地抓住你的讀者。你應該用大約十頁的篇幅來讓讀者明白誰是你的主要人物,什麼是故事的前提,故事的情境是什麼。以《唐人街》(Chinatown)為例:第一頁使我們知道傑克•吉蒂斯(傑克•尼科爾森Jack Nicholson飾)是地區調查所的一位不拘小節的私人偵探。在第五頁我們認識了一位墨爾雷太太(黛安娜•萊德Di-ane Ladd飾) 。她要僱用傑克•吉蒂斯去調查「我丈夫和誰正在亂搞」。這是這部電影劇本的主要問題,而且它提供了一股導致最後解決的戲劇動力。
在第一幕結尾處要有一個情節點。所謂情節點就是一個事變或事件,它緊緊織入故事之中,並把故事轉向另一方向。這一事件一般出現在第25~27頁之間。在《唐人街》之中,當報紙上發表了聲稱墨爾雷先生在「愛巢」之中被人抓住的故事之後,真的墨爾雷太太(費伊•鄧納維Faye Dunaway飾) 和她的律師來到事務所,恐嚇說要提出訴訟。她是不是那位僱用傑克•尼科爾森②的真的墨爾雷太太?又是誰僱人冒充墨爾雷太太呢?這一切都是為什麼?這個事件就把故事轉引到了另一個方向:傑克•尼科爾森作為事件的倖存者必須弄清楚,是誰在擺布他,且為了什麼。
第二幕,或稱對抗
第二幕是你故事的主體部分。一般是在劇本的第30頁至90頁。它之所以稱為電影劇本的對抗部分,是因為一切戲劇的基礎都是沖突(conflict)。一旦你給自己的人物規定出需求(need),亦即在劇本中他想要達到什麼目的,他的目標是什麼,你就可以為這一需求設置障礙(obstacles),這樣就產生了沖突。在《唐人街》這個偵探故事中,第二幕就是傑克•尼科爾森與一些勢力發生了沖突,這些勢力不願意讓他調查出誰應該對墨爾雷先生之死以及爭水丑聞負責。傑克•尼科爾森所需要克服的障礙支配著這個故事的戲劇性動作(dramatic action)。第二幕結尾處的情節點一般發生在第85頁至90頁之間。在《唐人街》中,第二幕的結尾的情節點就是:傑克•尼科爾森在墨爾雷先生被謀殺的水池中找到了一副眼鏡,並知道它不是墨爾雷的就是屬於那個謀殺者的。這樣就把故事引入到結局部分。
第三幕,或稱結局
第三幕通常發生在第90頁至第120頁之間,是故事的結局。故事是如何結束的?主人公怎麼樣了?他是活著還是死了?他是成功還是失敗了?等等。你的故事需要有一個有力的結尾,以便使人理解並求得完整。那種模稜兩可,含義曖昧的結尾,現在已經過時了。所有的電影劇本都貫徹著這一基本的線性結構。戲劇性結構可以被規定為:一系列互為關聯的事情、情節或事件按線性安排最後導致一個戲劇性的結局。如何安排這些結構組成部分,決定了你的電影的形式。以《安妮•霍爾》(Annie Hall)為例,它是一個由閃回來敘述的故事,但也有一個明確的開端、中段和結尾。《去年在馬里昂巴德》(Annee derniere a Marienbad)也是一樣。《公民凱恩》(Citizen Kane)、《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和《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都是如此。所以這個示例是起作用的。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 │
————•—┼——————•—┼—————
│ │
建置 對抗 結局
情節點Ⅰ 情節點Ⅱ
Ⅰ Ⅱ
它是一個模特兒,一個式樣,一個構思的規劃;一個技巧高超的電影劇本就是這個樣子的。它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電影劇本結構的總觀。如果你弄清楚了它就是這個樣子的話,你可以簡單地把你的故事「裝」進去就行了。
所有的好電影劇本都符合這個示例嗎?肯定是的。但不必盲目相信我的話。你把它當成一件工具來使用它;對它發生疑問,去研究它,並且思考它。也許有人不相信它。可能不相信會有什麼開端、中段和結尾。你可能說:藝術如同生活一樣,它充其量不過是在某個巨大的中間部分中偶然發生的幾個個人的「重要時刻」,並沒有什麼開端也沒有什麼結尾。它正如庫特•馮尼格特(Kurt Vonnegut)所稱,是「一系列偶然的時刻被隨意地串聯在一起」。
我不同意上述這種看法。
請問:一個人出生、生活到死亡,難道不象是開端、中段和結尾嗎?
想一想偉大文明的興起與衰亡吧——如: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帝國,它們都是從一個小小的社團萌芽,發展到權力鼎盛時期,然後衰敗直至覆滅。想一想一顆星的誕生與消亡,或者宇宙的開端,根據現在大多數科學家已經贊同的「大統一」理論,如果宇宙有其開端的話,那它必然也應該有一個結尾。想一想我們身體的細胞吧!它們從補充、恢復到再生這一循環周期要用多少時間呢?只要七年——在七年中我們身體中一些細胞要死亡,別的一些細胞要生殖、活動、死亡,然後再生。
想一想你獲得某項新工作的第一天吧!你要和新同事相識,要承擔一些新的職責,直到後來你決定離職、退休或者被解僱。
電影劇本也毫無例外。它們有自己明確的開端、中段和結尾。
這是戲劇性結構的基礎。
如果你不相信這個示例的話,那請再做一次檢驗,來證明我錯了。請去看一部影片或看幾部影片,看一看它們是否符合這個示例。
如果你對電影劇本寫作感興趣的話,你就應該時常這樣去做。你看的每一部影片都能成為你的學習材料,幫助你理解什麼是故事影片,什麼不是故事影片。你還應該盡可能多讀電影劇本,以便使你明白劇本的形式和結構。現在很多電影劇本印成了書,在許多書店裡出售。也有一些劇本已絕版了,但你可以在自己的藏書里去找,或者從大學里的戲劇藝術部的圖書館里去借閱。我讓我的學生們閱讀並研究一些電影劇本,如:《唐人街》、《網路》(Network)、《洛奇》(Rocky)、《禿鷹的三天》(Three Days of the Condor)、《非法掙錢人》(Hastler)(選
自簡裝本的羅伯特•羅遜的《三個劇本集》,現已絕版)、《安妮•霍爾》,《哈羅德與摩德》(Harold and Maude)等。
這些劇本都是很好的教材。如果找不到它們,那就讀一下你所能看到的任何電影劇本,讀得越多越好。示例是有用的。它是所有好的電影劇本的基礎。
練習:
到電影院去看電影。當影院光線暗淡下來影片開始後,請問一下你自己究竟需要多少時間能做出「喜歡」或「不喜歡」這部電影的決定。一旦你明確做出決定後,請看一下手錶,記下時間。
如果你發現一部你真正欣賞的影片,不妨再看一遍。看一看這部影片是否真正符合這個示例。再看一看你自己能否分解出各個部分,找出它的開端、中段和結尾。記下:故事是如何開始建立的,你需要多少時間能知道這個影片講的是什麼,你是否被這部影片所吸引,或者是被硬拖到影片故事中去。然後再找出第一幕結尾處與第二幕結尾處的情節點,看看它們是如何導致結局的。
①原文Paradigm本書均譯為「示例」。但這個詞的實際意義比通常我們所理解的示例有更廣泛的外延涵義。在語法學中,這個詞專指(動詞、名詞的)詞形變化表。而本書作者使用這一詞則指電影劇本結構的變化表,為了統一,本書內則把此詞譯為「示例」。
②本文作者在分析電影劇本及影片時,習慣把劇中人和扮演者混在一起議論。
什麼是劇本?!
劇本是一種文學形式,是戲劇藝術創作的文本基礎,編導與演員根據劇本進行演出。與劇本類似的詞彙還包括腳本、劇作等等。在英文中戲劇文學稱為drama,而一部劇本則稱為是play。
劇本的寫作,最重要的是能夠被舞台上搬演,戲劇文本不算是藝術的完成,只能說完成了一半,直到舞台演出之後(即「演出文本」)才是最終藝術的呈現。歷代文人中,也有人創作過不適合舞台演出,甚至根本不能演出的劇本。這類的戲劇文本則稱為案頭戲(也叫書齋劇)。比較著名的如王爾德的《莎樂美》等。而好的劇本,能夠具備適合閱讀,也可能創造傑出舞台表演的雙重價值。
一部可以在舞台上搬演的劇本原著,還是需要在每一次不同舞台、不同表演者的需求下,做適度的修改,以符合實際的需要,因此,舞台工作者會修改出一份不同於原著,有著詳細注記、標出在劇本中某個段落應該如何演出的工作用的劇本,這樣的劇本叫做「提詞簿」或「演出本」、「台本」(promptbook)。此外,劇本是完整的演出腳本,有另外一種簡單的舞台演出腳本只有簡短的劇情大綱,實際的對白與演出,多靠演員在場上臨場發揮,而這一種腳本則稱為是「幕表」。
劇本的創作者
劇本的創作者叫做編劇,或尊稱為劇作家。
最早的劇作家可追溯到西元前五世紀的希臘時期,當時的劇作家多是以喜劇寫作為主。在英文中劇作家playwright有時會寫為playwriter。
中國最早的劇作家因資料很少,已不可考,可知的是自隋代開始有管理百戲的制度,而最早的劇本為南宋時期的《張協狀元》。這出劇本作者有一說為南宋溫州的九山書會。
劇本的內容
劇本主要由人物對話(或唱詞)和舞台提示組成。舞台提示一般指出人物說話的語氣、說話時的動作,或人物上下場、指出場景或其它效果變換等。
一個典型的劇本例子如下:
公館一室內
王媽:(小心翼翼地)小姐,您還是得注意身子,就吃點東西吧。
趙小姐:(把碗砸在地上)不吃,我就是不吃。
(王媽下)
劇本的結構
一部較長的劇本,往往會由許多不同的段落所組成,而在不同種類的戲劇中,會使用不同的單位區分段落。在西方的戲劇中,普遍使用「幕」(Act)作為大的單位,在「幕」之下再區分成許多小的「景」(scene)。中國的元雜劇以「折」為單位,南戲則是以「出」為單位,代表的是演員的出入場順序,而在明代文人的創造後,將「出」改為較為復雜的「出」。
劇本的結構一般可分為「開端、發展、轉折、高潮、再高潮結局」。 當然根據編劇技巧的不同,結構還會變化。如「佳構劇」。
劇本的分類
按照應用范圍,可分為: 話劇劇本,電影劇本,電視劇劇本等。
按劇本題材,又可分為 喜劇、悲劇、歷史劇、家庭倫理劇、驚悚劇等等。
5. 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有多少字
一部完整的電影劇本有多少字是沒有絕對標準的。
西方主流劇本創作理論認為,一個標准電影劇本的篇幅大約有120頁(英文),或長兩個小時。不論你的劇本全用對話、全用描寫,或兩者兼有之,均可按一分鍾一頁來計算。規矩是不變的——電影劇本中的一頁等於銀幕時間一分鍾。
第一幕是開端,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這是因為你要用30頁左右的稿紙去建置(確定)你的故事。如果你去看電影,你時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做出判斷——你是否喜愛這部影片。你應該及時地抓住你的讀者。
你應該用大約十頁的篇幅來讓讀者明白誰是你的主要人物,什麼是故事的前提,故事的情境是什麼。(中文劇本一頁相當於英文劇本兩頁)
(5)一部電影多少情節點擴展閱讀:
影視劇本的文體構造:
影視劇本文體在結構形式上的特點,即章法特徵。具體說,就是鏡頭(場面、段落)與蒙太奇的體現和設計。
較規范的影視劇本,其結構形式大都以場面為敘述單元,通過蒙太奇方式連結成篇;每一個場面,又由一個或數個鏡頭組成,而鏡頭與鏡頭之間,也是通過蒙太奇聯絡。
有人認為,鏡頭與蒙太奇之類是導演掌握的事,編劇可以不管,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其實影視創作是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系統工程,根本不存在完全獨立的創作階段。
鏡頭、蒙太奇是影視創作的不可或缺的特定表現手段,無論編劇、導演、剪輯師,他們雖分頭工作(很多時候,也有其中兩者、甚至三者集於一身的),但其創作卻是相輔相成,可謂「和則俱榮,分則兩傷」。
6. 一部電影有多少場戲多少場景多少鏡頭
多少場戲一般約35-55左右,最少可以是25場。 多少場景
一部電影,一般要切換200--300個場景。
不過也有例外,像通篇用長鏡頭的,一部電影用一個鏡頭的都有;也有切地很多很誇張的,
能切700多個,例如奧里弗.斯通的《天生殺人狂》和大衛.芬奇的《搏擊俱樂部》。大多數影片都要有50個以上的場景,而《致命ID》,只有一個,沙漠中的旅館。 多少個鏡頭
一般在800個到1200個左右。
7. 怎樣分析<<勇敢的心>>開端,中段,結尾和情節點
繼凱文.柯斯特納的《與狼共舞》之後,梅爾·吉卜森的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勇敢的心》在奧斯卡典禮上再次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好萊塢才子夢想成真的故事。
這部影片的背景是真實的歷史,裡面的人物也是一個十分典型的英雄,應該說這是一 部不容易表現好的影片,可梅爾·吉卜森從整體故事、情節的構思到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煞費苦心,以情動人,使得這一部可能拍成歷史教科書式的影片感人至深,頗有可圈可點之處。
首先是整體故事結構的形成,既不離蘇格蘭反抗英格蘭壓迫的大背景,也不刻意去正面表現這些矛盾,影片的開始,華萊士的父親及親人犧牲一段完全從側面切入,以少年華萊士的視角去體會那段痛苦,而後華萊士回到故鄉,也將他和梅倫的愛情故事作為前台,英格蘭對蘇格蘭人的欺侮作為背景,就在華萊士和梅倫似乎就要那樣恬然而又麻木的度過他們的一生的時候,矛盾激化了,一個英雄誕生了。
記得初次看過這部影片的時候,我的思緒著實混亂了一段時間,英雄的作為是否真是這樣而起的,讓人感到迷惑,我試圖在歷史書籍中找尋答案,但後來我知道那是徒勞的,正如影片後來所表現的,華萊士已經成為了一個神話,不管符不符合歷史真實,老百姓都會樂於告訴你,那是真的。我們象在聽老人們講述一個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重要的是,這個故事會感動我們。
在華萊士成為蘇格蘭民間抗英領袖之後,故事也沒有變得單調乏味,影片的戰爭場面拍的緊張刺激,氣勢不凡,帶有明顯好萊塢當代電影特色,既有鬥智,又有斗勇,華萊士的英雄形象日益豐滿。就在此時,另一個女人出現了,看夠了港台莫名其妙的歷史愛情片之後,這樣的故事卻沒有使我們感到別扭,既然有英雄當然要有美人,當我們覺得她該出現的時候,她就出現了。影片的故事情節以兩條愛情線路架構前後,中間的瑣碎的戰事與傳奇似乎也就成為觀眾心中牽腸掛肚的歷險,愛情賦予了華萊士豐富的感情色彩,以至於在這個600年前的英雄就義之時,今天的電影院里再次響起了唏噓之聲。
說到華萊士服刑一場戲,真是妙不可言,首先音樂的烘托十分到位,人們的情緒被充分調動,其次幾個畫面的切換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氣氛顯得十分緊張。而當奄奄一息的華萊士鼓足力氣喊出了「自由」之後,影片中的他側目含情看到了翩翩而至的妻子梅倫,似乎在了卻繚繞許久的一段思念,與那種與敵人怒目而視的傳統英雄形象相比,我們寧可相信華萊士最後真的想著的是他的妻子。
科班出身的梅爾·吉卜森,他的外象和氣質為華萊士形象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表演上,他那雙碧藍色傳神的眼睛有著非常出色的表現,這使得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覺得那是一個感情豐富的英雄。如果說我們在《致命武器》系列中看到是極似真實生活中聰明、幽默、風度翩翩的梅爾·吉卜森的話,那麼,在這部《勇敢的心》中,我們則看到了一個具有傑出表演才華的藝壇才子的形象。
影片的成功已經被奧斯卡典禮上的那五樽金光閃閃的金像所證實,但不足之處也不是沒有,比如華萊士的英雄的壯舉,影片設計成為愛情而起和為民族而終,這之間的過度仍顯唐突,與高潮戰事中的極具感召力的華萊士相比,初期那種與世無爭表現似乎難以擔當這個人物的鋪墊。
影片中的配樂十分優秀,尤其是蘇格蘭風笛的運用的確魅力無窮,盡管詹姆斯.霍頓這部影片的音樂沒有獲獎,但總體來說這里的配樂要比他後來獲獎的《泰坦尼克》要更加出色,結構上也要復雜一些,與情節配合十分緊密,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8. 《黑豹》這部電影有哪些看點
《黑豹》是由美國漫威影業公司出品的科幻動作電影,由瑞恩·庫格勒執導,查德維克·博斯曼、安迪·瑟金斯、露皮塔·尼永奧、邁克爾·B·喬丹聯合主演。該片於2018年2月16日在美國上映。影片故事發生在《美國隊長3》之後,講述了黑豹回到了瓦坎達擔任國王,然而當過去的勁敵再次出現,他被捲入一場正邪大戰的故事。
9. 電影劇本寫作的規范是什麼
電影劇本 (SCRIPT) 泛指以文字描述整部影片的人物和動作內容,所採取的各種寫作形式。它有四個基本的構成要素:即場景描寫(Scene)、人物(Character)、對話(Dialogue)和動作描寫(Action)。一本優秀的劇本是精彩電影的前提和基礎。
一個標准電影劇本的篇幅大約有120頁,或長兩個小時。不論你的劇本全用對話、全用描寫,或兩者兼有之,均可按一分鍾一頁來計算。規矩是不變的--電影劇本中的一頁等於銀幕時間一分鍾。第一幕是開端,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這是因為你要用30頁左右的稿紙去建置(確定)你的故事。如果你去看電影,你時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做出判斷--你是否喜愛這部影片。你應該及時地抓住你的讀者。你應該用大約十頁的篇幅來讓讀者明白誰是你的主要人物,什麼是故事的前提,故事的情境是什麼。
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這是因為你要用30頁左右的稿紙去建置(確定)你的故事。如果你去看電影,你時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做出判斷──你是否喜愛這部影片。今後看電影時,請注意一下,你需要多長時間做出你是否喜愛這部影片的決定。一般大約十分鍾左右。也就相當於你寫的電影劇本的頭十頁。你應該及時地抓住你的讀者。你應該用大約十頁的篇幅來讓讀者明白誰是你的主要人物,什麼是故事的前提,故事的情境是什麼。
第二幕是你故事的主體部分。一般是在劇本的第30頁至90頁。它之所以稱為電影劇本的對抗部分,是因為一切戲劇的基礎都是沖突(conflict)。一旦你給自己的人物規定出需求(need),亦即在劇本中他想要達到什麼目的,他的目標是什麼,你就可以為這一需求設置障礙(obstacles),這樣就產生了沖突。在《唐人街》這個偵探故事中,第二幕就是傑克·尼科爾森與一些勢力發生了沖突,這些勢力不願意讓他調查出誰應該對墨爾雷先生之死以及爭水丑聞負責。傑克·尼科爾森所需要克服的障礙支配著這個故事的戲劇性動作(dramatic action)。第二幕結尾處的情節點一般發生在第85頁至90頁之間。在《唐人街》中,第二幕的結尾的情節點就是:傑克·尼科爾森在墨爾雷先生被謀殺的水池中找到了一副眼鏡,並知道它不是墨爾雷的就是屬於那個謀殺者的。這樣就把故事引入到結局部分。
第三幕通常發生在第90頁至第120頁之間,是故事的結局。故事是如何結束的?主人公怎麼樣了?他是活著還是死了?他是成功還是失敗了?等等。你的故事需要有一個有力的結尾,以便使人理解並求得完整。戲劇性結構可以被規定為:一系列互為關聯的事情、情節或事件按線性安排最後導致一個戲劇性的結局。如何安排這些結構組成部分,決定了你的電影的形式。以《安妮·霍爾》(Annie Hall)為例,它是一個由閃回來敘述的故事,但也有一個明確的開端、中段和結尾。《去年在馬里昂巴德》(Annee derniere a Marienbad)也是一樣。《公民凱恩》(Citizen Kane)、《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和《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都是如此。所以這個示例是起作用的。它是一個模特兒,一個式樣,一個構思的規劃;一個技巧高超的電影劇本就是這個樣子的。它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電影劇本結構的總觀。如果你弄清楚了它就是這個樣子的話,你可以簡單地把你的故事\"裝\"進去就行了。所有的好電影劇本都符合這個示例嗎?肯定是的。但不必盲目相信我的話。你把它當成一件工具來使用它;對它發生疑問,去研究它,並且思考它。也許有人不相信它。可能不相信會有什麼開端、中段和結尾。你可能說:藝術如同生活一樣,它充其量不過是在某個巨大的中間部分中偶然發生的幾個個人的\"重要時刻\",並沒有什麼開端也沒有什麼結尾。它正如庫特·馮尼格特(Kurt Vonnegut)所稱,是\"一系列偶然的時刻被隨意地串聯在一起\"。
10. 劇本情節點怎麼設置
把握好三個關鍵環節,人物,沖突,抉擇。
情節點在電影或電視劇的編劇術語中特指一個事變或事件,它被緊緊織入故事之中,並把故事轉向另一方向。
每一個情節都需要有一些意外的轉折。如果你塑造了一系列引人入勝的人物,這些人物就會活在你的頭腦中,你就會發現,你一邊寫,一邊這些人物自己會做出一些使你意想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