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左翼電影運動的運動簡介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電影結束了轟轟烈烈的左翼電影運動,進入相對沉寂的抗戰階段。左翼電影工作者兵分幾路:大多數人隨救亡演劇隊奔赴內地,參加了大後方的抗戰電影和戲劇工作;其中一部分人又於1938年以後,陸續轉入抗日民主根據地,建立起解放區的電影工作。還有少數電影工作者,或者南下香港,在港澳地區開展抗戰電影活動;或者繼續留在上海,堅持「孤島」時期以及淪陷時期的愛國斗爭。
『貳』 左翼電影運動的介紹
3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進步電影運動。「九一八」事變後,各電影公司的經營者為了擺脫困境,吸引觀眾,同時也由於廣大電影工作者抗日愛國要求的影響,紛紛開始了「向左轉」的趨向。以共產黨人為首的進步電影工作者逐漸成為各電影公司的創作骨幹。中國電影由此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又稱「新興電影運動」
『叄』 左翼電影的歷史發展
中國左翼電影運動是從1932年開始,是由左翼文化運動延伸和發展,由進步文化工作者組成的「左翼作家聯盟」,簡稱為「左聯」,並延伸觸角到電影界,這些作家表達出對電影問題的關切。
夏衍等左翼知識分子開始直接參與電影的編劇工作,對電影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另外它們也在當時的報刊刊載影評,藉由編劇和影評對當時電影界產生具體的動作,左翼電影到1933年達到高峰。
30年代電影由單純的影像媒介轉變為綜合的視聽媒介,這部「大路」在重要的部分就搭配有聲音,主題曲還是特別為了這部電影做的。
在倡導文藝大眾化的時候,左翼作家除了在戲劇領域進行演出宣傳活動外,還將目光對准了剛剛起步的電影業,力圖以這種最大眾化的藝術形式,啟發民眾的階級覺悟和民族意識。當時在上海的黨的文藝領導人瞿秋白支持夏衍等人提出的利用資本家的物質力量發展左翼電影事業的主張。左翼劇聯的《最近行動綱領》指出:「除演劇外,本聯盟目前對於中國電影運動實有兼顧的必要。除產生電影劇本供給各製片公司並動員加盟參加各製片公司活動外,應同時設法籌款自製影片。」
日益高漲的民族情緒和資本家唯利是圖的特性,為左翼影劇工作者在電影界打開局面提供了機遇。在20世紀30年代,國際上法西斯勢力開始擴張,而國內,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愛國意識高漲,觀眾需要反映現實矛盾和民族精神的影片,對那些「處處惟趣味是尚」的神怪武俠、鴛鴦蝴蝶電影產生了厭倦,迫切需要能夠反映人民現實生活和願望的影片。一些民營電影公司老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也想改變從前的電影風格,以便適應現實民眾的欣賞要求。民營電影公司老闆要經濟效益,左翼作家看重電影的政治影響,雖然他們的出發點並不一致,但都需要電影反映時代情緒,吸引觀眾的視線。特殊的時代氛圍,為他們合作提供了可能性。20世紀30年代,左翼作家大量進入私營電影公司,創作、拍攝了一些反映時代情緒的影片。
1932年,夏衍、阿英、鄭伯奇應邀擔任了明星公司的編劇顧問,與鄭正秋、洪深等人組成了編劇委員會,對影片拍攝內容全面負責。1933年3月,在黨的文化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成立了由夏衍、阿英、塵無、石凌鶴、司徒慧敏組成的黨的電影小組,有意識地將進步勢力滲透到一些電影公司,利用電影的影響力傳播進步思想。在這些進步電影工作者的影響下,明星公司在1933年就拍攝了二十多部具有進步傾向的影片,其中有夏衍編劇的《狂流》、《春蠶》、《上海二十四小時》、《脂粉市場》、《前程》;陽翰笙編劇的《鐵板紅淚錄》;沈西苓編劇的《女性的吶喊》;洪深創作和改編的《壓迫》、《香草美人》;夏衍、阿英、鄭伯奇合編的反映時代知識青年的《時代的兒女》等作品。「明星」的成功轉向也使得其他一些電影公司開始尋求與左翼文藝家合作,田漢為「聯華」公司寫了《三個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為「藝華」編寫了《民族生存》、《肉搏》等抗日主題的劇本,這些影片的拍攝放映,對人們了解現實中國,激發人們的抗日情緒起到了推動作用。
左翼電影的涌現,加深了人們對現實的認識程度,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也引起了**的恐慌,一些有進步傾向的電影公司受到威脅、滋擾。1933年11月出現了「藝華」被搗毀的事件;而**的「劇本審查委員會」和「電影檢查委員會」加緊對劇本創作、電影拍攝、放映的限制,但左翼作家沒有放棄電影這塊陣地,在1934年11月到1935年12月間,他們利用可能的機會,用曲折的隱晦的手法將進步意識反映到電影中,這期間,夏衍創作了《同仇》、《女兒經》(與人合作),鄭伯奇的《到西北去》、《華山艷史》,沈西苓編導的《鄉愁》、《船家女》,洪深的《劫後桃花》,蔡楚生的《漁光曲》、《新女性》,田漢的《黃金時代》、《凱歌》,陽翰笙的《生之哀歌》、《逃亡》,仍以進步的思想主題產生強烈的社會反響。1934年,左翼電影工作者還建立了自己的陣地——電通影片公司,由夏衍、田漢領導電影創作。公司攝制了《桃李劫》(袁牧之編劇)、《風雲兒女》(田漢、夏衍編寫)等影片。其中,《風雲兒女》的主題歌,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在抗戰時期起到極大的鼓動作用,後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中國共產黨在這個時候也加強了對電影的關注,因為電影是一種強大的宣傳手段之一,他們有計劃地影響電影的創作,分成四個部分:
首先從編劇著手去影響和改造電影,文藝工作者以編劇的身份來加入電影的創作。
其次透過各種組織的努力,改造電影創作的工作團隊,加強左翼創作的力量。
第三,有目的的、大力的介紹以蘇聯為主的外國電影的經驗。
第四,積極開展電影理論和批評的工作,透過電影的評論來影響和指導電影的創作和欣賞。
左翼電影在嚴酷的政治壓力下也成為一種動力,迫使電影工作者動腦筋運用各種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這部「大路」裡面,我們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抗日情緒,但是從頭到尾都看不到任何抗日的字眼,只用「敵人」來代替,這是因為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中無法正面的表達'抗日的情緒,因此電影工作者只好用這種隱喻方式來宣洩這樣的情緒。
『肆』 電影發展史上的幾次突破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
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
第一:概括。
一、嘗試時期(1905-1923)
二、探索時期(1923-1927)
三、商業競爭時期(1928-1932)
四、變革時期(1932-1937)
五、非常時期(1937-1945)
六、豐收時期(1945-1949)
七、新中國電影創建時期(1949-1966)
八、禁錮時期(1966-1976)
九、再探索時期(1977--1992)
十、市場化時期(1992年至今)
第二:細分時期階段。
1、中國電影的萌芽期(1896-1921年)
2、混亂中發展(1921年-1931年)
3、黨領導了中國電影文化運動(1931-1937年)
4、左翼電影運動的開始及其成就(1931年-1933年)
5、在泥濘中作戰,在荊棘里潛行(1934年-1935年)
6、國防電影運動的新階段(1936-1937年)
7、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服務(1937年-1945年)
8、為人民民主革命的最後勝利而斗爭(1945-1949年)
9、人民電影的興起和成長(1938年-1949年)
10、起步、初創、建設的階段(1949-1957年)
11、經過1959年的「十年獻禮」高潮,到1965年「文化部整風」及1966年的「文革」,為穩定、發展、轉變的階段。
『伍』 左翼電影運動取得的成就
這個問題,前幾天我還有過回答,現再回復一下,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作為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三次電影運動,法國「作者電影」(新浪潮)與「作家電影」(左岸派)在溫文爾雅、精緻華麗的「優質電影」蒼白無力地落下歷史帷幕的那一刻,聲勢浩大地掀起了推翻和打碎舊存製片秩序的潮流,以其豐富的創造力和無可辯駁的藝術生機闡釋著一種全新的電影觀念,對商業電影大一統的局面形成了強烈的沖擊;作為世界電影發祥地的法國,再一次充當了電影先鋒的角色,引導了一次更為寬泛和廣闊的世界新電影運動。
雷乃無疑是「左岸派」的首領。在西方電影評論界,他與戈達爾齊名。在這部由法國新小說派大將瑪格麗特·杜拉斯編劇的影片中,他首次使用了一種大膽而新穎的敘事技巧,將現實時空和內心世界交替剪輯,開「心理結構時空」創作之先河,成為電影敘事語言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偉大轉折,為「作家電影」在藝術領域開拓並佔領了一席值可引導「藝術電影」走向的制高地,拓展了電影敘事語言的空間,對電影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現實永遠不是外部的,也不全是內心的。存在主義認為,世界是不能用人的理性來把握的,它本是一團「虛無」。阿侖·雷乃的電影用存在主義哲學和精神分析學說揭示生活中人的各種心理和行為,使用現實時空與心理時空相交錯,對人物內心世界進行深入細致的探索,實踐並發展了巴贊的現實主義電影美學,即一種以直覺的感知去把握與再現現實的嚴格意義上的「心理現實主義」。這種「不確定性」的電影美學直接影響了許多現代派導演的創作,電影理論家們重新回到了安德烈·巴贊對電影最深沉的設問:電影是什麼?
『陸』 左翼電影運動的主要內容
1931年9月,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最近行動綱領》正式通過,並在10月23日出版的《文學導報》第1卷第6、7期合刊號上公布。它標志著左翼電影運動的開始。
1932年5月,以夏衍為組長,由錢杏村、王塵無、司徒慧敏、石凌鶴等人參加的黨的電影小組成立。1933年左翼電影創作達到高潮,相繼攝制《狂流》、《鐵板紅淚錄》、《女性的吶喊》、《上海二十四小時》、《三個摩登女性》、《民族生存》、《大路》、《新女性》等一批優秀影片。1934-1935年,國民黨政府加緊對左翼電影運動的迫害。左翼電影作者另組建電通影片公司。兩年中攝制了《同仇》、《女兒經》、《船家女》、《漁光曲》、《桃李劫》、《自由神》等20餘部優秀影片。其中《漁光曲》在1935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獲榮譽獎。1936年,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中國電影由左翼電影運動進入國防電影的新階段。
《鐵板紅淚錄》導演:洪深
主演:王瑩
《船家女》 編導:沈西苓
主演:徐來
《女兒經》編劇:夏衍等
主演:胡蝶
《漁光曲》劇照 《女性的吶喊》編導:沈西苓
主演:王瑩
《女性的吶喊》編導:沈西苓
主演:王瑩
『柒』 中國電影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幾個時期,有哪些代表作
早期中國電影(1931年以前)
中國電影事業發端於20世紀初。1905年,中國人嘗試拍攝了電影,主持人是北京豐泰照相館創辦人任景豐,由該館照相技師劉仲倫擔任攝影師,拍攝了由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主演的《定軍山》片斷,這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戲曲片,也是中國人自己攝制的第一部影片。
左翼電影運動(1931~1937)
1930年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先後於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生死同心》、《壓歲錢》、《十字街頭》、《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記》、《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1937~1945)
在國民黨統治區,1938年,周恩來代表中國共產黨參加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領導工作,直接地推動了抗戰電影的發展。《保衛我們的土地》、《八百壯士》、《勝利進行曲》、《青年中國》、《塞上風雲》、《還我故鄉》、《警魂歌》
解放戰爭時期的中國電影(1945~1949)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宣傳部和國防部分別接管了上海、北平、長春、南京等地的電影產業。1946~1949年間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萬家燈火》、《烏鴉與麻雀》、《松花江上》、《夜店》、《還鄉日記》、《遙遠的愛》、《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
新中國電影事業(1949年以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 ,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營電影製片廠聯合組建為公私合營的上海聯合電影製片廠,於1953年並入上海電影製片廠。
『捌』 求中國電影發展史
第一部電影《定軍山》開始了中國的電影史
發展時期(1922-1926)
1923年,由於「明星」公司開拍的《孤兒救祖記》在藝術上和票房上都同時獲得成功而堀起,吸引了大批民族企業家注意。很多民族資本紛紛投資開辦電影公司。他們扭轉以往將電影視為游戲業的觀念,認為電影是一種「將要成為一股普及全世界的文化企業」。據統計,1922-1926年間,全國各地先後開辦的電影公司有175家,單上海一地就有145家。這些公司當中,雖然許多都是「一片」公司,甚至一部電影也沒有拍成。但是眾多公司的出現,造就中國電影的第一個「繁盛時期」。
危機時期(1927-1930)
1927年發生的4.12政變,北伐戰爭失敗,國共合作破裂。時局驟變的情況之下,中國電影界的方向亦發生改變,陷入危機。為了抵制外片的控制,統治國內市場,溝通海外貿易。上海六間規模較大的電影機構,包括「明星」,「大中華百合」,「民新」,「上海」,「華劇」,「友聯」聯合起來,組成六合影片營業公司。六合公司專責各公司的發行事務,而製片事務仍由各公司自己負擔。六合公司的成立竭制了國內電影粗製濫造的風氣,直接導致上海20多家小規模的電影公司倒閉。另一方面,曾與「明星」「大中華百合」鼎足而立的「天一」公司此時亦在南洋設立營業部,在影片發行上與六合公司抗衡。
左翼電影運動(1932-1937)
1930年,這批文藝工作者成立左翼作家聯盟。同時文藝界的其他左翼團體亦紛紛成立。1932年5月,「明星」公司首先邀請夏衍、阿英和鄭伯奇三人進入明星公司,擔任編劇顧問。1932年7月,「左翼劇聯」成立了影評小組,並先後在上海各主要報紙的副刊上刊登影評。這一系列行動之後,左翼電影工作者已開始可以在電影製作和觀影意識上影響著中國電影的發展。1933年3月,中共史央文委成立以沈端先為組長的電影小組。同年,估計各電影公司總共製作的70餘部電影中,具有左翼思想和進步傾向的約佔了三分之二。所以這一年又被稱「中國電影年」。
中國抗戰電影(1937-1945)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從當年的11月中國軍隊撤離上海起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入租界為止,上海進入它的「孤島」時期。「八·一三」戰事改變了中國電影的版圖,上海影業遭到極大的打擊,很多製片廠毀於戰火,影人紛紛西去內地、南下香港,或者索性放棄了電影事業。不過,隨著「孤島」偏安一隅相對穩定的局面的形成,新華影業公司首先乘影壇凋敝、無人競爭之機恢復拍片,大受歡迎。到1938年,經歷了戰火洗禮的上海電影業居然又達到了自己的一個新的繁榮期。
戰後中國電影(1946-1949)
1945年8月15日,雖然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結束了八年抗日戰爭,但是國共兩黨的內戰旋即展開,社會依然動盪不安。國民政府接收了原來由日本控制的電影企業。包括華影、滿映。擴大了中電、中制、中教、農教。建立了長制、實電。在解放區里,延安建立了延安製片廠,西北電影工作隊;在河北建立了華北電影隊;原延安電影團亦前往東北建立東影。而民營電影企業方面,最重要的兩家是昆侖和文華。這個時期很多優秀電影出自於這兩家製片廠。昆侖的作品之中,以宏大氣魄的電影史詩和忠於現實主義的影片最為著名。
『玖』 什麼是左翼影片
左翼電影
「30年代電影」:一般是指1932年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前這五、六年當中的段時間。 左翼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入侵東三省、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發生,日本攻擊上海,這幾起事件的發生對上海當地的民眾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激發當地民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意識,因此群眾由原本愛好鴛鴦蝴蝶派之類的電影轉而要求拍攝愛國意識的電影。「一二八事變」之後,對民眾心態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這一類「鴛鴦蝴蝶派」的電影賣作大受影響,而上海當時是中國電影主要的生產基地,因此觀眾對電影喜好的改變讓電影製作者也必須改變拍攝電影的風格。
中國共產黨在這個時候也加強了對電影的關注,因為電影是一種強大的宣傳手段之一,他們有計劃地影響電影的創作,分成四個部分:
首先從編劇著手去影響和改造電影,文藝工作者以編劇的身份來加入電影的創作。
其次透過各種組織的努力,改造電影創作的工作團隊,加強左翼創作的力量。
第三,有目的的、大力的介紹以蘇聯為主的外國電影的經驗。
第四,積極開展電影理論和批評的工作,透過電影的評論來影響和指導電影的創作和欣賞。
『拾』 什麼是左翼電影
「30年代電影」:一般是指1932年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前這五、六年當中的段時間。
左翼運動興起的時代背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入侵東三省、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發生,日本攻擊上海,這幾起事件的發生對上海當地的民眾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激發當地民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意識,因此群眾由原本愛好鴛鴦蝴蝶派之類的電影轉而要求拍攝愛國意識的電影。「一二八事變」之後,對民眾心態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這一類「鴛鴦蝴蝶派」的電影賣作大受影響,而上海當時是中國電影主要的生產基地,因此觀眾對電影喜好的改變讓電影製作者也必須改變拍攝電影的風格。
中國共產黨在這個時候也加強了對電影的關注,因為電影是一種強大的宣傳手段之一,他們有計劃地影響電影的創作,分成四個部分:
首先從編劇著手去影響和改造電影,文藝工作者以編劇的身分來加入電影的創作。
其次透過各種組織的努力,改造電影創作的工作團隊,加強左翼創作的力量。
第三,有目的的、大力的介紹以蘇聯為主的外國電影的經驗。
第四,積極開展電影理論和批評的工作,透過電影的評論來影響和指導電影的創作和欣賞。
左翼電影在嚴酷的政治壓力下也成為一種動力,迫使電影工作者動腦筋運用各種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這部「大路」裡面,我們可以感受到強烈的抗日情緒,但是從頭到尾都看不到任何抗日的字眼,只用「敵人」來代替,這是因為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中無法正面的表達'抗日的情緒,因此電影工作者只好用這種隱喻方式來宣洩這樣的情緒。
中國左翼電影運動是從1932年開始,是由左翼文化運動延伸和發展,由進步文化工作者組成的「左翼作家聯盟」,簡稱為「左聯」,並延伸觸角到電影界,這些作家表達出對電影問題的關切。
夏衍等左翼知識分子開始直接參與電影的編劇工作,對電影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另外它們也在當時的報刊刊載影評,藉由編劇和影評對當時電影界產生具體的動作,左翼電影到1933年達到高峰。
30年代電影由單純的影像媒介轉變為綜合的視聽媒介,這部「大路」在重要的部分就搭配有聲音,主題曲還是特別為了這部電影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