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尊重原著的理由
改編電影的主要賣點就是藉助小說的名氣來吸引讀過這本小說的讀者們去電影院里觀看這部電影比如著名的電影《教父》就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如果不忠於原著很大程度會讓讀者失望,中國這些翻拍的電視劇不就成了最好的反面典型,改編電影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尊重原著,畢竟原著的小說里的情節都是作者花費心血才想出來的,改編電影就是要把這些精妙的情節搬上銀幕,不過也有戲說或者惡搞原著的電影存在
② 翻拍電影時,該遵循原著還是適當加入自己的想法
其實我覺得在放拍電影的時候呢,80%的話還是要遵循原著的一個意思,那麼20%的話是可以適當的去加入自己的想法。因為現在很多的電影電視啊,它在翻拍的過程當中,不可能原模原樣的把書本上,或者小說裡面的東西搬到屏幕上來。
有很多的一些東西,至少還是會有一點點改變的,因為比如說有一些政治上的或者說一些比較社會上比較暴力血腥的。不可能直接搬到屏幕上來,他會做一些適當的改變。一個方面的話是受到廣電總局的一個審核要求。另外一方面的話,其實在播放的過程當中可能會對一些觀眾啊之類的起到反作用,所以的話多多少少是會加入自己一些想法之類的。
我覺得其實既要遵循原著的一個主導意思,但是呢,在有一些細節方面的話多。是可以改變自己的一些想法放入到裡面去,因為畢竟在拍攝的過程當中不可能一方順利的。多多少少會有一些磕磕絆絆,但就要看我們怎麼去平衡自己內心的一個想法。
③ 駱駝祥子電影與原著的不同處是什麼
在原著小說里,虎妞為了下嫁給拉車的祥子,她失去了老闆女兒的身份、地位,甚至後來賠上了性命。可祥子實際上不光不為所動,在知道虎妞用衣服里塞枕頭裝懷孕騙他結婚一事,他感到惡心和厭煩!
婚後第二天,祥子就去洗澡,他想把身上的污穢洗干凈,想達到初生嬰兒一般的純凈狀態。
而在影片中,關於「洗澡」的描述則完全不同。
祥子和虎妞婚後足度了小半年的「蜜月」。之後祥子去拉車,虎妞說了句「就是不許你拉車,不許你臭烘烘的上我的炕。」
隨後的祥子在拉完車後,就先去洗澡凈身,再回家見虎妞。所以,電影中的祥子,是很在乎虎妞感受的。
(3)電影應該如何遵循原著擴展閱讀
祥子來自農村,是個破產的青年農民,勤勞、純朴、善良,保留著農村哺育他、教養他的一切,卻再也不願意回農村去了。
從農村來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誠實勞動買一輛屬於自己的車。做個獨立的勞動者是祥子的志願、希望、甚至是宗教,憑著勤勞和堅忍,他用三年的時間省吃儉用,終於實現了理想,成為自食其力的上等車夫。
但剛拉半年,車就在兵荒馬亂中被逃兵擄走,祥子失去了洋車,只牽回三匹駱駝。祥子沒有灰心,他依然倔強地從頭開始,更加克己地拉車攢錢。可是,還沒有等他再買上車,所有的積蓄又被偵探敲詐、洗劫一空,買車的夢想再次成泡影。
但剛拉半年,車就在兵荒馬亂中被逃兵擄走,祥子失去了洋車,只牽回三匹駱駝。祥子沒有灰心,他依然倔強地從頭開始,更加克己地拉車攢錢。可是,還沒有等他再買上車,所有的積蓄又被偵探敲詐、洗劫一空,買車的夢想再次成泡影。
當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車,是以與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為代價的。好景不長,因虎妞死於難產,他不得不賣掉人力車去料理喪事。
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徹底破滅了。再加上他心愛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後一朵希望的火花。連遭生活的打擊,祥子開始喪失了對於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無法鼓起生活的勇氣,不再像從前一樣以拉車為自豪,他厭惡拉車,厭惡勞作。
被生活捉弄的祥子開始游戲生活, 吃喝嫖賭。為了喝酒,祥子到處騙錢,墮落為「城市垃圾」。最後,靠給人干紅白喜事做雜工維持生計。祥子由一個「體面的、要強的、好夢想的、利己的、個人的、健壯的、偉大的」底層勞動者淪為一個「墮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會病胎里的產兒,個人主義的末路鬼」。
④ 那些小說改編的電影應該先看原著還是先看電影
小說是平面故事,影劇是立體故事,不能相提並論,應該先看影劇再看原著,這樣不會失望,大都影劇精練不能面面俱到,原著是原汁原味的。比如笑傲江湖,不知道編了多少劇本,但怎麼都趕不上原著!
⑤ 由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作品,那麼你如何看待電影/電視劇原著魔改
改得好也不是不能接受,比如林青霞版的東方不敗。作為在網路上有絕對話語權的年輕人,幾乎都有它的陪伴存在。大家大多數接觸《西遊記》就是從這部電視劇開始,有著先入為主的觀念。
⑥ 電影《妖貓傳》對原著的改編應該如何看待
《妖貓傳》這部小說的作者是夢枕貘,他的小說強調氛圍和情緒,個人風格異常強烈。所有的作品都有一種飄逸出塵之氣,人物都類似神仙,而不像是塵世中人。
夢枕貘的小說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他自己並沒有事先做好大的故事架構,而是隨手那麼寫下去。對於寫作狀態中的他而言,只需要保持好一件事情就行了:隨時埋下鉤子,讓讀者欲罷不能。讀者並不怕他這種鬆散隨意的風格,反正一路上跟下去,一個怪異接著下一個怪異,整體感覺是挺有趣的事情。這種風格在電影里就會出問題,因為電影只有2個多小時。在那麼短的時間內,觀眾急切地想要知道故事的走向。因此,電影需要極端濃縮戲劇沖突,如果第一場死了一個人,第三場起碼主人公就要開始被一群黑衣人追殺,而且他是純粹無辜的。《妖貓傳》的原著,是一個慢慢展開的驚悚探案故事,讀者隨著作者的筆墨,跟著沙門空海四處游歷探索。本身沙門空海就比較弱,是所有光怪陸離事件的見證者。但在電影里用相同的手法,就會發生一個致命的問題:
在主人公兩個人身上,既沒有真正的危機,也沒有真正的壓力。看到後來,讓人覺得去掉這個兩個人,或者隨便換另外兩個人,對於故事走向根本不會有任何影響。他們本身不是故事的一部分,只是起到一個開啟游戲副本的功能,真正的戲發生在他們之外的人身上,真正的事件和他們根本無關。探索真相的重點,並不在「真相」上,而是在「探索」兩個字上。最復雜的設計給了真相,真相用五千字半小時都說不清楚,那麼,探索本身就沒有任何味道了。
⑦ 先看原著再看電影,還是先看電影再看原著
如果你知道某部作品既有原著,也出了電影(這是回答你這個問題的前提):
個人建議先看原著;原著裡面的很多小細節電影中是體現不到的,看了電影再看原著,你會發現整本書失去了閱讀的慾望——「熬過第一章,通宵一整晚」的那種慾望。相反,如果你先看完原著再看電影,盡管劇情你已經知道了大概,但電影中斑斕的色彩和生動的人物形象會深深吸引你,促使你滿懷期待地看完整部電影;另外,在觀影時,電影會讓你回想起原著的每一個情節和細節——因為你會對比出原著和電影在細節上的差異,也會讓你對原著的印象更加深刻。
⑧ 辯題是「小說改編電影該不該尊重原著」
電影和原著應該當做不同的作品來看
電影是一種過度解讀的載體。 每秒24幀,每幀一個渲染,加之音效,3D,動作,基本不會給你自我思考的時間。電影的關鍵作用是呈現,特點是high-definition,接受過程是被動的,導演編劇為你做好的一盤菜,你進了餐館,點了,只能吃下去。吃完,才有資格回想味道怎麼樣。這就是所謂的熱媒介。
小說、漫畫是抽象的載體。每個文字都存在留白,很多細節需要讀者自己去在腦海里填寫。文字的關鍵作用是感受,特點是low-definition,接受過程是主動的。作者只是為你准備菜譜,你要用自己的想像力和常識作為原材料,根據自己的口味加油鹽醬醋,做出自己的料理,再吃下去。這就是所謂的冷媒介。
因為這種載體形式的不同,電影根本不能代表原著,也沒有義務傳達原著精神。他只是原著的衍生品之一。可以是娛樂向衍生品,也可以是學術派衍生品。導演和編劇當然被允許夾雜自己的理解。他可以理解的跟你不同,但是他是傳達給你的,應當是一個重新解構原著的角度,一個重新做好的一道菜,而不是給你看原著的復製版。所以,你不能因為一個原著的好壞,去判斷一個電影的好壞。我可以不喜歡你說的故事,可是我可以欣賞你詮釋的方式。
因為大多數情況下,一部原著只能有一部電影,所以大家認為一部電影即是原著的唯一解釋權,從而百般挑剔。如果一部原著被翻拍過上百遍,可能觀眾們,也能很安然的把電影當做獨立於原著的藝術品來欣賞。導演、編劇的價值,也能更好的脫逃出原著的陰霾,被自由的發揮出來。
好的改編,就像一個健全人格的人,不卑不亢,不討好也不孤傲。把故事娓娓道來,給你新鮮的詮釋角度,但是不試圖強奸你的視角。
好的改編,也像是一道淡雅獨特的菜,食譜在,原料在,給你品嘗原料最原本的滋味,卻允許你根據自己的口味加鹽和胡椒。
所以,尊重導演對原著的理解,更加尊重你自己對原著的理解。如果碰到一拍即和的改編,那是一種幸運。碰到不喜歡的改編,就一笑置之,把原著扔給鄰座陪你看電影的那位。你跟TA,對一個故事的理解,可能比跟遠在天邊的大導演更容易有共鳴。
原作者:Vickyedo
⑨ 在經典文學作品被改編成的電影中,多數電影都是極其忠於原著的,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改編電影都要忠於原著
在大原則上要忠於原著,小細節方面可以加入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如果完全忠於原著,那不如直接看原著,況且某些封建思想也不符合社會和諧。但是如果不忠於原著,那麼就沒有改編的必要了。因為人們就是沖著原著來的,本來是來看西遊記,結果發現被你改成了紅樓夢,梁山好漢最後推翻了宋朝,那是要挨罵的。另外還得看你拍什麼類型的電影,歷史劇要嚴肅,那就別亂改,喜劇嘛就可以隨便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