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審核要多久
電影審查流程
審查流程,首先是由製片單位"自審",再由製片單位向電影局遞交審查申請書,接著就是電審會看片,正式進入審查流程。電影能否通過審查采"委員意見多寡"決定,提的意見越多代表影片問題越大,若委員們無意見則直接通過。
製片單位必須在三十天內,針對電影局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正並回復結果,影片經復審後若無問題,即取得電影局頒發的"電影公映許可證",復審未通過需繼續修改,除非片商決定不上映,電審會委員掌握電影生殺大權,但審片時卻毋須全部到齊,只要大多數到場即可。
一般來說,修改後的影片多能取得上映權,不過也有意外突槌現象,中國導演黃建中的《銀飾》一片原已通過審查,但首映會時卻意外播送充斥露點鏡頭的未刪改版本,在輿論壓力下首映即下檔,無緣再跟觀眾見面。
不少未取得影院公映許可的電影,則改打擦邊球另謀出路,由於音像製品的發行審查權是由文化部或各地方文化局負責。許多無法上映影片乾脆改向文化部門申請發行DVD版本,或是將版權賣給海外片商,再以"盜版"形式出口轉內銷賣到中國。
絕大多數被禁影片的原因,主要是內容涉及色情、迷信、暴力、黑社會話題,理由是不適合普羅大眾與未成年觀眾合家觀賞,影片"太小眾"也會被禁,電影《小武》真實呈現一名小偷的甘苦生活,但因市場小、劇情片面欠缺溫情,一樣被禁。
2. 有龍標的電影一定會在院線上映么
龍標,正式的稱呼叫做電影片公映許可證,也有人開玩笑將其稱作一部電影的准生證。根據我國《電影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一部影片如果想要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必須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也就是廣電總局的審查,只有審查通過才能獲得上映資格,而電影片公映許可證就是通過審查的證明。說白了,就是拿到了龍標,這部電影就具備了在中國內地院線上映的資格。
通常情況下,在電影發行階段,發行方會向製片方收取一定的發行代理費,這其中包括了拷貝、廣告、差旅、公關等等一系列費用。這筆錢,對於投資幾千萬以上的電影來說,或許是收回成本錢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可如果是一部本身投資就不高,只有幾十萬、上百萬的影片來說,就是一筆不菲的投資了。
3. 電影拿到龍標後多久定檔
在我國,想要在大陸院線上映電影,必須要過審,拿到龍標後才能在大陸院線上映。龍標就是在電影院觀看電影時,在最開頭有個畫面就是龍標。當電影拿到龍標後,一般很快就會定檔了,並且很快上映,因為出品方會在第一時間上映,讓自己的資金快速回籠。
4. 現在,去國際電影節參展的影片還需要事先取得龍標嗎
不必先取龍標。想要在內地上映的電影才必須先拿龍標。外出參賽的電影可以直接去參賽。很多十幾二十分鍾的微電影不夠公映的資格,都可以去外面參賽的。
5. 電影龍標時長是多少
他那個反了 24幀的是6秒6 25幀的是6秒
6. 拍攝的電影拿到龍標之後幾年不上映就作廢了
目前沒有具體的時間規定。
龍標。電影的「准生證」。影片從最初的立項到上映,在審查的環節上一般要經歷3個關卡,拿「龍標」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2018年12月,國家電影局啟用了新版「龍標」(公映許可證),龍標片頭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已經正式變更為「國家電影局」。
龍標指的是大家每次在影院看電影時,出現在片頭的綠底龍頭標志,因上面寫有「公映許可證」以及電審字型大小,一直被視為電影的「准生證」。
發展歷程
2018年12月,國家電影局啟用了新版「龍標」(公映許可證),龍標片頭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已經正式變更為「國家電影局」。新版「龍標」對圖案的視覺效果也進行了升級,時長也從5秒縮短成了4秒。
審查規則
一生需要過三關
第一關:立項7個工作日內完成
國產影片從最初的立項到上映,在審查的環節上一般要經歷3個關卡,第一關就是影片的「立項關」。某知名製片人告訴記者:「所謂立項很簡單,就是電影劇情梗概、片名、片種、影片題材等材料。立項沒有行政費用。在材料齊全的情況下,7個工作日內會通過。但是以現在審查部門的效率,5個工作日一般都可以給明確答復。」
第二關:拿「龍標」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不久前,廣電總局公示取消了一般題材電影劇本審查,從字面意義來理解,這第二關「劇本審查」就取消了,從今往後拍點愛情喜劇、都市生活、文藝片之類「一般題材」電影,就用不著再審查劇本了,公布一個劇情大綱跟立項差不多。不過也不用太高興,即便劇本不審查,但拍出來的成片一樣需要審查,影片的內容審查要在拍攝剪輯之後進行。這對於所有導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拍攝完的影片是刪是改都在內容審查這一關被確定下來。
「過去劇本送審後如果有問題,相關部門會批示『修改後拍攝』。這樣做,至少能在拍攝前規避很多問題。如果以後劇本不需要送審,但拍完了對成片進行審核卻告訴你不過關,拿不到公映許可證,那對創作者的打擊、對電影公司的損失會更大。」比如此前有一部驚悚片《午夜火車》,在2011年就送審了,後來因一些原因被無限期壓後,不斷被提出修改意見。面對這種要求,假如導演不願妥協,那麼沒了龍標,影片只能做海外發行或出售給視頻網站。
第三關:技術審查過審率達到99%
過了「龍標」,也就是「內容審查」這一關,幾乎所有的投資方、劇組都可以松一口氣了。接下來只要完成上映前的技術審查,影片就可以同觀眾見面了。在技術審查上,影片的過審率幾乎達到了99%,「有些影片送去審查,放映一遍當場就會過審。」
7. 為什麼現在的電影開頭都有龍標
龍標是我國院線公映電影的許可證,獲得龍標的電影包括進口影片,才有資格在影院公映。
8. 電影片公映許可證的電影龍標
2013年7月,廣電總局公示取消了一般題材電影劇本審查,引起眾多媒體關注;大導張藝謀的《歸來》、香港導演王晶的《澳門風雲》,也在網路上自曝拍攝許可證,以示慶賀。假如你認為這樣就可以高枕無憂地開拍電影,那就大錯特錯了——即便劇本不審查、允許開拍了,但拍出來的成片一樣需要審查。這對於所有導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拍攝完的影片是刪是改都在內容審查這一關被確定下來。
以「龍標」為例,這個大家每次在影院看電影時,出現在片頭的綠底龍頭標志,因上面寫有「公映許可證」以及電審字型大小,一直被視為電影的「准生證」。而一部電影的最終上映,卻不僅僅只有一個「龍標」那麼容易。一部電影,究竟會經過哪些過程?來捋清這條產業之路。
一生需要過三關
第一關:立項7個工作日內完成
國產影片從最初的立項到上映,在審查的環節上一般要經歷3個關卡,第一關就是影片的「立項關」。某知名製片人告訴記者:「所謂立項很簡單,就是電影劇情梗概、片名、片種、影片題材等材料。立項沒有行政費用。在材料齊全的情況下,7個工作日內會通過。但是以現在審查部門的效率,5個工作日一般都可以給明確答復。」
第二關:拿「龍標」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不久前,廣電總局公示取消了一般題材電影劇本審查,從字面意義來理解,這第二關「劇本審查」就取消了,從今往後拍點愛情喜劇、都市生活、文藝片之類「一般題材」電影,就用不著再審查劇本了,公布一個劇情大綱跟立項差不多。不過也不用太高興,即便劇本不審查,但拍出來的成片一樣需要審查,影片的內容審查要在拍攝剪輯之後進行。這對於所有導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拍攝完的影片是刪是改都在內容審查這一關被確定下來。
「過去劇本送審後如果有問題,相關部門會批示『修改後拍攝』。這樣做,至少能在拍攝前規避很多問題。如果以後劇本不需要送審,但拍完了對成片進行審核卻告訴你不過關,拿不到公映許可證,那對創作者的打擊、對電影公司的損失會更大。」比如此前有一部驚悚片《午夜火車》,在2011年就送審了,後來因一些原因被無限期壓後,不斷被提出修改意見。面對這種要求,假如導演不願妥協,那麼沒了龍標,影片只能做海外發行或出售給視頻網站。
第三關:技術審查過審率達到99%
過了「龍標」,也就是「內容審查」這一關,幾乎所有的投資方、劇組都可以松一口氣了。接下來只要完成上映前的技術審查,影片就可以同觀眾見面了。在技術審查上,影片的過審率幾乎達到了99%,「有些影片送去審查,放映一遍當場就會過審。」
嬰兒期——拍攝工種多到數不過來
劇本到位、演員到位、資金到位、選定拍攝地址就可以開機了。但這個過程中的資金交涉、演員協調,那是相當恐怖。比如演員檔期的協調分配,可能A演員今天有檔期,B演員明天有檔期,所以要挑選出AB對手戲的戲份優先拍攝,順便把A或B演員所有的戲集中一天拍攝。不誇張地說,工作人員在這一過程中將遭遇的黑暗和心酸,拍一部虐心的韓劇都富裕。
一般的電影拍攝需要2個月左右。在片場,導演主要負責拍攝,製片管理劇組生活。片場的工種多得要命,包括攝像、場景、服裝、道具、化妝、機械、安保、茶水……多到讓你數不過來,對於這個耗時耗力的問題,建議誰有興趣可以自己查書去吧。
在把劇本做分場設定的時候,劇本里所講述的故事已經被分成一個個的獨立個體。因此在拍攝時,順序並不按故事發展脈絡來走,而是大亂的,極有可能演員的第一場戲就是影片的結局,然後接著演中間的部分。影響這一點的因素很多,比如結局時演員需要留長發,而開場和中間的戲份時,他都是短發。
少年期——剪輯是否成材看導演的
電影拍完了,導演接下來的重要工作是剪輯——當然,這個前提是導演得握有剪輯權。
除了講故事的能力之外,鏡頭語言和剪輯語言一般最能體現一個導演的風格。剪輯就是把雜亂的故事理順,事件按一條清晰的時間軸排列。導演會在眾多片段中挑挑揀揀,找到自己要的,去掉不喜歡的。這個工作的時長一般很難界定,可能90分鍾的電影,拍攝了400分鍾,初步剪完200分鍾,這個時候導演可以選擇去做後期,也可以繼續縮短。據業內人士介紹,有的導演在拍攝時就已經每天剪好片段,所以手快的導演在拍攝完一周後就可以交出成片。
至於後期製作,一般是指加特效、音樂,去雜、配音、修改穿幫鏡頭之類的,假如你的電影里有特效,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後期製作的工作完成了,片方就可以報備審批了。審批下來,再做個片頭片尾,一部成品電影就可以賣了。
青春期——宣傳真有本事才是正道
中國電影最近幾年一個最怪的現象,就是凡事都拿宣傳說事,搞得宣傳比電影本身的質量還重要。這種本末倒置既業余,也可悲。
以前的宣傳很簡單,給媒體發幾篇稿子、辦幾場發布會,這事就結束了。現在不同了,宣傳和營銷被一起納入了宣傳團隊的工作范圍,他們每天要乾的事中,寫新聞稿和找新聞點變成最不費力的事,炒作話題、只做噱頭才是重中之重。
有電影宣傳營銷團隊的工作人員抱怨說,很多片方的工作人員極其不專業,電影宣傳是一次長跑,最重要的是階段規劃、物料製作、整合資源,但很多片方的負責人甚至導演介入宣傳後,張嘴就問你有什麼點子,「電影宣傳和廣告不是一回事,我們也不是點子公司,浮躁的點子救不了一個電影。」
讓越來越多的片方和導演重視宣傳的,當屬《失戀33天》等幾個特例。票房奇跡的出現,讓很多參與其中的人以精英和大師的身份自居,他們的所謂「經驗」讓越來越多的人誤以為那些撞大運式的宣傳可以令一部爛片起死回生,從而誇大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忽略了最關鍵的還是電影本身的質量。
當然,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與中國電影市場目前「唯票房論」的大環境也有關。一旦票房失利,所有臟水都會潑向宣傳營銷人員,因為這是最無法量化的一個工作環節,也是最弱勢的一個群體。其實投資人、片方、導演們都該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假如所有廚師不去專心做飯,而是操心怎麼在門口招呼顧客,那大家將吃到的都是什麼垃圾?
成年期——發行到處推銷逐漸規范
在網路上搜索,發行是指對影片的出售業務。這個解釋差不多——發行公司除了供片之外,最主要的工作是負責影院陣地宣傳和排片場次的落實,爭取排片率最大化。比如一個發行團隊需要跑遍了中國一線城市的院線,大家分兵作戰,找影院經理溝通,落實影院地面推廣計劃和最終的排片表,小到一個海報的擺放位置,大到能否將影片加映。
以前,對於安排影片檔期,圈內的游戲規則是,小片讓大片,大片讓進口片。有專業發行人士告訴記者:「現在整個檔期的制定越來越規范化。比如,發行公司對一部影片的票房預估是3個億,那麼這意味著至少要爭取到30%的排片空間,同時目標觀眾、營銷計劃、上座率,都要經過提前客觀地預估,並且針對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宣傳策略,這是一整套執行方案,制定檔期只是其中環節之一。」
到了這一步,一部電影的誕生之路算是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