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人說,《讓子彈飛》後,「站著把錢掙了」,姜文可以說是完成了從街頭小流氓向地痞大流氓的徹底蛻變。
樓主,您好。我並不完全贊同這個觀點,姜文是最終做到了「站著把錢掙了」,也是完成了徹底的蛻變。不過不是變成地痞大流氓,而是變成了救濟窮人,幫助弱勢群體的好縣長!從最後戰勝黃四郎的結果中可以看到,黃四郎的傢具和財產並不是被姜文(縣長)沒收為己用,而是讓窮人去搬回家了。就連他最後站起來了之後身邊的凳子都答應一個窮人讓他搬走了。雖然姜文縣長是藉助了窮人把黃四郎打敗了,但是這也是為了報仇以及為百姓解除了欺壓的。從一開始的「賺有錢人的錢,不賺窮人的錢」到審理武舉人與孫守義的案件的公平公正性再到把錢發給窮人再到打敗黃四郎之後所有傢具都讓給了窮人整過過程以及最終獲益的人群可以看出姜文縣長最終並不是變成一個地痞大流氓(地痞是指地方上的流氓、無賴、某一地方的惡霸,不講道理的人,一定 區域內 性格 霸道蠻不講理氣壓弱勢群體的人),而真正可能是變成了一名懲惡除奸講求公正公平的好縣長「青天大老爺」。(之所以說是可能而不是肯定,是因為當姜文縣長在除掉了黃四郎之後真正坐上了有權有勢的縣長之後有沒有繼續做一個義薄雲天的好縣長,故事沒有做最終的發展……)
我反復看了兩遍讓子彈飛,覺得不僅是喜劇而且是充滿著正義與邪惡的鬥智斗勇。感覺不錯。如在回答樓主的問題的時候樓主有所認同的話,請賜分。謝謝~
㈡ 姜文有哪兩把刷子,讓他站著把錢掙了有什麼代表作嗎
認識姜文始於《陽光燦爛的日子》,而喜歡上姜文是因為《鬼子來了》。要說2018最期待的國產電影是啥,無疑是姜文這部《邪不壓正》,為此我還專門看了張北海的原著《俠隱》。
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於河北唐山,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中國內地演員、導演、編劇。
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只在乎你到底有了多少資本,而從來就不管你怎麼擁有這些東西,站著也好,跪著也罷,只要有錢,你就是爺。現實中的湯師爺太多了,而黃四郎也太多了,張麻子卻太少了。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㈢ 姜文電影不迎合觀眾,他拍過賺錢的電影嗎
姜文拍過賺錢的電影,比如姜文拍的讓子彈飛就從獲得過非常高的票房。姜文之所以選擇不迎合觀眾的口味而拍攝屬於自己風格的電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姜文的性格屬於比較自由開放的性格,所以這種性格並不喜歡受到觀眾要求的拘束。雖然姜文擁有著非常出色的電影才華,如果姜文想要拍攝出賺錢又賣座的電影的話,其實並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但是姜文卻依然選擇依著自己性子來拍攝電影,這可以說也是姜文對於自己藝術理念的一種堅持。
但是我們看到商業片的票房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多電影導演就會選擇為了票房而向藝術性進行妥協。然而這種情況在姜文身上根本不會發生,因為姜文根本不會為了票房的成績好壞,而將自己的電影質量進行某種程度上的破壞。
㈣ 姜文拍完《讓子彈飛》,為何之後的電影全都不行了
2018年,姜文最新作品《邪不壓正》上映,單日票房每況愈下,最終票房甚至不到6億。在日益增長的電影市場,作為一部萬眾矚目的著名導演大製作電影,如此票房成績屬於嚴重不合格。《邪不壓正》的票房失利,繼2014年的《一步之遙》之後,再次證明了2010年那部票房口碑雙爆的《讓子彈飛》, 對姜文而言,真的只是個華麗的意外。
《讓子彈飛》又怎麼可能在取得了空前的話題熱度,6.6億票房創造了當時的華語市場記錄,讓姜文取得藝術性和商業性的雙雙大豐收,使他成為每個投資商眼中炙手可熱的合作夥伴,近乎一片封神?
而諸如「鵝城代表什麼?」「張麻子原型是誰?」「黃四郎原型是誰?」「浦東就是上海」等等隱喻梗,雖然確實提升了影片的話題深度和討論熱度,但終究只是在影片成功基礎上的錦上添花。這些隱喻本身並不能成為一部商業成功影片的骨架。
㈤ 姜文:隨便拍的電影,被吹上了天,憋了7年拍的,你們卻不認。你怎麼看
姜文電影里有個最大的彩蛋:《讓子彈飛》和《太陽照常升起》使用了同樣的配樂。雖然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卻很值得好好說道一番。
人們常把姜文比作電影詩人,一個詩人最大的忌諱就是重復,況且《太陽照常升起》是姜文的第三部電影,《讓子彈飛》是他的第四部電影。自己抄襲自己也就算了,而且還是第四部抄襲第三部,世界上還有這樣拙劣的電影詩人嗎?
和《讓子彈飛》一樣,理想主義者破滅,現實主義者笑到了最後。《太陽照常升起》和《讓子彈飛》一樣都是喜劇的外殼,悲劇的內核,久別重逢後,當初心有靈犀的兩人要麼形同陌路,要麼陰陽兩隔,讓人唏噓。
讓人驚奇的是,之後姜文在拍攝《一步之遙》、《邪不壓正》時繼續沿用了《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我想《太陽照常升起》應該是他最滿意的作品。
憋了七年,磨一劍,可惜觀眾不買賬,更讓他苦笑的是,自己隨手拍個《讓子彈飛》,觀眾卻吹上天,誰來翻譯翻譯,這叫什麼驚喜?
㈥ 如何去看待姜文的電影《邪不壓正》票房增速的乏力
今天又去看了姜文導演的作品《邪不壓正》,好電影就是這樣,看完後讓你無語,不敢妄加評論,評論的越多越顯得自己很幼稚!
「裸奔」,而且是在房頂披著紅色披風裸奔,導演用這種極其荒誕的方式再次告訴大家,哪個時期人民生活在什麼醜陋的環境里,導演拍不出來,這是中華民族的恥辱。
㈦ 姜文拍電影這么少靠什麼生活
幾年沒拍電影,不代表姜文導演沒有在賺錢,恰恰相反的是,姜文靠實力賺錢。
姜文,一個低產的導演,甚至於從1994年到現在,只拍了幾部電影,作為一個導演,他的才氣很高。
不如說是他把靈魂注入到了這幾部電影中,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風格,他的骨子裡就是想做好電影,當然《鬼子來了》、《太陽照樣升起》、《讓子彈飛》、《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步之遙》均獲得了不錯的響應,甚至獲得了獎項。
他還說:「說句良心話,站在電影人的角度說,一部電影掙一塊錢就應該燒高香」。
姜文拍電影,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將電影中的思想傳達給觀眾,從而引發思考。
不迎合觀眾,真真正正去做電影,必然是需要時間去沉澱,去創作的。
除去導演的身份,他還是個優秀的演員,兩者都不落下。
多年來也姜文從未放棄過演員這個職業,不拍電影的時候,也有在演戲,並不是不在賺錢。
《紅高粱》、《芙蓉鎮》、《北京人》在紐約中的精彩表演更是讓他獲得了眾多獎項。
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 、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演員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等等。
作為演員,姜文融入到自己飾演的角色中,把自己演戲的風格,完美的加入到自己導演的作品中。
把自己能做好的做到極致,這就是姜文的魅力。
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姜文導演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理念還有看待問題的角度,用極致而高調的手法來表達。
在這世上,有深度、有內涵的電影作品可不多。
而姜文能用他的演技說服你、用他導演的作品,來折射出社會現實。
所以我說姜文靠的是實力賺錢。
而花費的是時間、精力還有蓄勢勃發。
㈧ 姜文語錄之「站著把錢掙了」,也是電影《讓子彈飛》中的台詞吧,詳解。
「站著把錢掙了」,這句熱門台詞像是姜文的心聲。
或許應該這樣理解:
第一,這是姜文在對自己說。站著賺錢的片子姜文其實早就拍過,他的第一部導演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藝術和票房雙豐收。但是之後2000年的《鬼子來了》,花了2700萬,卻沒有通過審查而無緣公映;2007年的《太陽照常升起》,花了1000萬美元,因為「沒人看得懂」而票房慘敗。所謂「站著」,就是指政治上不苟且,藝術上不媚俗,姜文接連兩次因為要「站著」而賠得一塌糊塗,甚至自嘲「我導電影一般賠錢」。這一次他要在政治上收一步——至少通過審查,藝術上也收一步——至少讓人看懂,憑著自己的才華自然也能「把錢賺了」,但仍舊有政治有藝術,仍舊「站著」。
第二,這是對那些「跪著賺錢」的導演說的。在某市市領導指揮下拍片,而且把片子拍成廣告集錦那位,算不算呢?
17年來,作為導演的姜文一共只拍過4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三部作品都證明了他並不認可「電影是娛樂時代的消費品」的電影觀,他試圖在自己的電影中加入大量對於歷史、對於社會、對於人性的思辨性內容。《南方周末》評價他的電影:「沒有刻意走向世界,卻成為世界圍觀中國精神的樣本,影響著中國的氣質和進程。」
「站著賺錢」不容易
也許有人認為,姜文他們能「站著賺錢」,是因為他們是牛人。但牛人想「站著賺錢」也不容易。陳凱歌和馮小剛不牛嗎,一個要屈從梅蘭芳的後人,一個要屈從唐山的官員,如果是姜文接手這兩個片子,他會屈從嗎?應該不會,《鬼子來了》的劇本批復中曾提出許多修改意見,電影拍出來卻硬是不改,這幾乎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了——為了電影;《太陽照常升起》這樣的藝術片可以想見不會被普羅大眾接受,姜文還是義無反顧的用大錢砸出了美輪美奐的畫面,這也幾乎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了電影。所以這是一個不屈從的導演,這一點值得尊敬。別看這次他贏了,但是風險也不小,不是就有人奇怪電影中的某一段竟然沒被剪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