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來老電影膠片放映的顏色怎麼都是紅色的
電影膠片 (FILM)
1。電影膠片 製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總稱。 2。電影 一般影片的通稱,與「MOVIE」和「CINEMA」同義。
電影膠片是將感光乳劑塗布在透明柔韌的片基上製成的感光材料,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拷貝用的正片、復制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這些膠片的結構大體相同,都由能感光的鹵化銀明膠乳劑層和支持它的片基層兩大部分組成。
電影問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葯棉近似,極易燃燒。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後便逐漸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幾經改進,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較好。50年代以後,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產。
感光乳劑的主要成分為懸浮於明膠中的鹵化銀。因明膠不但可使鹵化銀懸浮、不沉澱,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質,能增加乳劑對光的敏感性,使膠片有較高的感光度以滿足拍攝電影的要求。鹵化銀本身只對400~500毫微米波長的藍紫光線敏感,拍攝出的影像與人眼所見各種顏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稱為色盲片。1873年德國人H.W.沃格爾發現染料可以擴展鹵化銀的感光范圍,於是生產出了既能感藍紫光也能感綠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後,各類菁染料相繼出現,使膠片的感光范圍愈來愈向長波方向發展,研製出了對可見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隨著感光范圍向紅外區的發展,紅外片也隨之誕生。紅外片主要用於航空攝影和特技、特殊攝影。拍攝電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為全色片,用於印製黑白電影拷貝的一般均為色盲片。
盡管用全色片攝影時能使各種顏色的層次分明,給藝術創作帶來很多便利,但黑白電影表現出來的影調,只能是深淺不同的灰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表現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於是,許多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攝影科技工作者,紛紛對彩色攝影方法進行研究。
攝影史中出現的彩色攝影方法多達數百種,但從原理上講不外以下兩大類:一類是由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種顏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類是從白光中減去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而得到各種深淺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稱為減色法。它們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麥克斯韋提出的視覺三原色理論的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人的視覺器官只分別對紅綠藍三原色光敏感。紅綠兩敏感單元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黃色感覺;藍、綠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青色感覺;紅、藍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品紅色感覺。因此,紅綠藍被稱為三原色,而黃、品紅、青分別為藍、綠、紅的補色,稱為三補色,也稱減原色。
彩色電影的攝制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拷貝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染印法,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按照這種方法,用一台比較復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拷貝(見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迭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內偶法多層彩色膠片)。
電影膠片的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黏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
希望能幫到你~!!!
2. 老照片上色(250分求高手)
我PS操作多年,
一般舊照片翻新、婚紗、風景、黑白人像加彩、人像處理嫁接都沒有問題。
我已經按照你的要求為你的老照片上色,
修復後的圖片放到我的網路空間相冊里,你現在就可以去下載。
下載鏈接:
http://hi..com/963857077/album/%C4%AC%C8%CF%CF%E0%B2%E1
如果還有其他合理要求,及時提出,我也會為你幫忙。
我的郵箱、扣扣、網路ID都是同一個號碼。
3. 五六十年代彩色老相片是怎樣上色的
老照片都是用畫的辦法上色的。當時有一種透明顏色冊,是在硬紙板上塗上了顏色,用細毛筆蘸水從上面取色,然後在黑白照片上按照感覺來上色,像畫畫一樣,一般都是用水把顏料稀釋得很淡,然後輕輕地塗,慢慢加深顏色。上好顏色後再用上光機上一次光就OK了。
4. 老照片上色,用哪個軟體好呢
處理照片、圖片還是用Photoshop,至於能不能處理好,就看有沒有那份技術和經驗了!
5. 黑白電影是怎樣演變成彩色的
1939年,美國無線電公司開始播送全電子式電視。瑞士菲普發明第一台黑白電視投影機。1940年美國古爾馬研製出機電式彩色電視系統。1949年12月17日開通使用第一條敷設在英國倫敦與蘇登.可爾菲爾特之間的電視電纜。
1951年,美國H.洛發明三槍蔭罩式彩色顯像管,洛倫期發明單槍式彩色顯像管。1954年美國得克薩期儀器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全晶體管電視接收機。1954年美國得克薩期儀器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全晶體管電視接收機。1972年日本研製出彩色電視投影機。
(5)老電影如何上色擴展閱讀
黑白電視發明
1925年,英國人約翰·洛吉·貝爾德,根據德國工程師尼普科夫設計的「尼普科夫圓盤」進行了新的研究工作,成功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電視機,是機械掃描式電視攝像機和接收機。
當時畫面解析度僅30行線,掃描器每秒只能5次掃過掃描區,畫面本身僅2英寸高,一英寸寬。在倫敦一家大商店向公眾作了表演。1926年,電視的發明者之一貝爾德向英國報界作了一次播發和接收電視的表演。
1927——1929年,貝爾德通過電話電纜首次進行機電式電視試播;首次短波電視試驗;英國廣播公司開始長期連續播發電視節目。1930年實現電視圖像和聲音同時發播。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電視銀幕。
6. 五六十年代的老電影怎麼會有彩色
其實世界第一部彩色電影在1935年就出來了樓主。中國的是1948年,只是那時候成本太高了鮮為人知罷了。。。
7. 電影中的局部上色畫面怎麼做的
例如某有名的導演導的動畫電影每一部都成為日本電影票房紀錄還會在國際影展中pro進行計算機上色及顏色指定(事實上任何繪圖軟體都可以用來做動畫上色工具)。
8. 怎樣用Photoshop給老照片上色
Ctrl+J復制一層圖層,Ctrl+L調整色階。目的是為了增加照片層次。如果你的照片有淡淡的紅色或其他顏色最好在復制圖層以後去下色。
9. 為什麼老電影都要用泛黃的背景色
用暗黃的背景可以顯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讓人不由自主的對歷史尊重,還有就是想表達出這部影片的珍貴,這是我的理解
10. 怎樣給老照片上色
這是個手藝活兒,分兩種,一種是直接給紙質老照片上色,一種是把老照片掃描或翻拍後通過PS後期進行著色。
給紙質老照片直接上彩色就跟繪畫差不多,不過是拿個極細的筆蘸顏料上色,注意操作仔細,顏色搭配合理,還是挺出彩的。
掃描翻拍後期著色就簡單了,在電腦上打來PS,導入照片,只要技術過硬手藝好,隨便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