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於曹保平導演的電影《狗十三》應該如何評價
好的電影從來不提供答案,而是提出一個好問題,引發觀眾自己的思考。《狗十三》就是這樣的電影。如果看過這部電影,有更多的人開始反思自己正在施與或接受的教育,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意義。至於答案,觀眾自己去尋找,這個從來沒有一勞永逸的捷徑,也不是電影的責任。
《狗十三》是我近幾年看過的最勇於直面現實的國產片,但它又並沒有一味沉迷於說教或批判,而是以一種更審慎的態度表達了某種無奈。影片最後,李玩在街上偶遇了走失的愛因斯坦,它已經在新的主人那裡擁有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名字「貝貝」。李玩並沒有上前討要,反而說起,「還好它沒有認出我。」她依然相信愛因斯坦在另一個主人那裡或許能得到更好的對待。就像平行宇宙里的另一個自己,已經過上了另一種可能的人生。
Ⅱ 如何評價電影《狗十三》
前兩天去電影院看了狗十三,看完之後發現這部電影當中有很多小伏筆,再結合豆瓣上的影評跟大家說一下我對於這部電影的想法。
1. "狗十三 = 狗13 = 狗B"。網友們解讀的角度讓我很驚異,我真的沒想到竟然可以這樣理解這個題目。但確實也有道理,因為導演就是表達出他對社會中男尊女卑現象的態度。如果的確是這樣的話,那我還是很佩服這個人的,膽子太大了。
2. 在李玩狗丟了之後瘋狂尋找,後來家人為了彌補過錯而重新買了一條狗想要矇混過關。但李玩執意尋找,導致爺爺前來勸阻結果被推倒受傷,而奶奶為了尋找不見的李玩差點走丟。因為這兩件事是惹怒了爸爸結果遭致暴打,最終李玩也妥協了。
這件事給我的思考是應該把孩子當做一個」幼稚的」成年人來看待,幼稚的話是因為社會經歷比較少,心智上很不成熟。而成年人則是指對方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對事物正確與否的判斷,如果的確是我們做錯了,那麼承認錯誤賠禮道歉即好。
3. 在李玩成績考了高分,父親帶她外出慶祝的時候讓李玩去喝酒敬客人。
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一貫不要喝酒,因為生怕喝多了會出現什麼難以彌補的錯誤,但是卻出現了這樣一種心態,有自己在身邊的話就算喝點也不會有關系。那麼其實這兩種想法就會給孩子的判斷造成困擾,不知道哪一種價值觀才是正確的,所以在教育後代的時候應該用一致性的原則。
4. 父親在打完李玩之後向其道歉,並且承諾不久後帶他去看天文展覽。但是因為生意上的事情,導致自己沒能走開,錯過了這次展覽,也是違背了對李玩的約定。
當我們答應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完成。像吳軍老師說的一樣,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覺得自己可能異於常人有同時處理幾種事情的能力,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在下一秒會有什麼意外發生,所以拿出一整塊兒的時間去做好你需要做的事情,這其實就是人的加分項之一所在。
4. 父親為了哄李玩的弟弟騙他吃完飯後,帶他去公園玩,李玩當時指出不要用一個謊言去掩蓋另一個謊言。以及在弟弟失手打傷奶奶之後,李玩要求父親讓弟弟向奶奶道歉,但是遭到父親的拒絕,原因是孩子小不懂事。
我把這兩件事兒放在一起講是因為他們有一個共性,不要把年齡小做為借口去欺騙或者是孩子惡劣的行為。我時常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人在這個社會中每一個都是獨立的個體,都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作為孩子當他們犯了錯誤之後,我們可以輕微的懲罰,但是堅決不能不懲罰。因為這樣做的話,會給他們傳遞一個價值觀 : 做錯了事情就要承擔後果。
包括在影片最後弟弟滑冰的片段正好是與前文相呼應的,因為家庭一昧的寵慣,導致孩子不能獨立的面對困難,總是希望逃避或者希求他人的幫助。換言之也是警惕我們當今的父母,一眛寵愛的最終結果是一無是處。
5. 神經病人
李玩在屋裡學習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鳥叫,以為是樓上鄰居養的鳥。但在後來無意中發現聲音的來源是一位精神病人,更可笑的地方在於他穿著校服,肩膀上有著大隊長的徽章,這已經算是最輝煌的榮譽了。
導演故意把這一段加上,何嘗又不是在諷刺當今的教育,強大的教育應試體制和學習壓力,把孩子們最終都逼瘋了。
6. 在外出聚餐的時候,父親的朋友夾了一塊狗肉給李玩,但最終李玩吃了。
當時看到這一幕我很心疼,因為不難發現她是一個非常喜歡狗的人,最後因為社會的種種影響變得妥協,抹去了年輕人該有的銳氣和鋒芒,成為了家人眼中的乖孩子。豆瓣上有句影評很有共鳴 : 你看那個孩子真懂事,可你怎麼知道她不是在害怕呢?
看完電影之後,我在思考如果電影當中傳遞的價值觀是正確的,那麼在教育孩子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自己。因為很多場景在我看來都習以為常,但靜下心細細斟酌的時候,就會發現問題。
我覺得這也是好電影的魅力所在,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並且引導大家反思,所以我認為這部電影值得九分。
說了那麼多,最後總結一下自己的想法。教育是一個大問題,而父母的以身作則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Ⅲ 如何評價曹保平導演的電影《狗十三》
電影《狗十三》作為口碑導演曹保平的又一力作,榮獲第64屆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水晶熊單元國際評委會特別推薦獎、以及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電影最後,李玩遇到了丟失的愛因斯坦,可是為了不讓它跟著自己受苦,李玩說認錯了,這不是自己的狗。也許從那個時候,李玩就已經明白,在以後的成長道路上,她要舍棄的不僅僅是一隻叫愛因斯坦的狗,還有更多她不得已要失去的東西。這其中的無奈,怕也是有同樣成長環境的人,一生無法清除的隱痛吧。
Ⅳ 電影《狗十三》拍攝得很真實,李玩的成長經歷,有著多少人的影子
電影《狗十三》是很好的一個片子,好幾次戳中淚點,影片中的好幾個情節都是現實社會中的真實展現和縮影。最後小女孩問他爸,和她媽媽是怎麼開始的,這一段拍得特別好。電影中人物設定,其實沒有誰對誰錯,成年人的生活也一樣不容易,做真實的自己真的很難,人們口中的懂事,也要付出很多的代價。這是一個未完待續的故事,它的結局對於絕大多數沒有共鳴的觀眾來說還是太美好了,對李玩和像李玩一樣的我們來說,真正殘酷的應該是故事結束後的真實生活,有人知道李玩最後看著弟弟的眼神以為這是什麼嗎,或者有人曾設想過李玩接下來的生活嗎,只會更殘酷。
看完這個電影就像是把青春回顧了一遍,看著看著不自覺的就會回憶起過去的一幕幕,狗是主題,十三是成長,是偽善的成人世界。可是最終不都妥協了嗎,即使當時的我們有多麼多麼厭惡、憎恨。最終,我們還是長大了,我們既是觀眾,也是演員,也是這部電影本身,和生活的預言家。有的時候成長的表現就是沉默吧,對自己曾經竭力想要堅持的東西,從竭力對抗到沉默接受,到最後自己親手毀掉自己所有的堅持,然後變得和其他人一樣,戴著一樣的面具,最後連自己都忘了自己是什麼樣子,遑論堅守自我。
Ⅳ 《狗十三》中張雪迎的演技怎麼樣
《狗十三》也讓張雪迎奉獻了她有史以來最驚艷的演技,在這部電影中,張雪迎的演技真的好,純素顏的狀態大方地面對鏡頭,卻讓人感受到了她的真實,哭起來感情渲染力很足,有的時候會讓觀眾在她身上找到很好的共鳴,能夠看到《狗十三》,看懂張雪迎的哭戲,感覺已經有一種莫名的悲哀了。
電影真的讓我哭慘了,真的很真實很難受,感覺就是90後成長的縮影,家長從來不讓小孩去試著擁有,而是讓他們學著放棄!張雪迎的演技很棒。
Ⅵ 狗十三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
成長是什麼,怎麼才算真正的成熟,是我們個性里被世俗磨去的稜角。還是變得世故而實際,咽下本不屬於自己委屈。又或是如愛因斯坦般有口莫辨,又或還是我變成了你們希望的那個模樣!人生也許沒有答案,有的只有像李玩的弟弟一樣在冰場上跌倒爬起,而且還只能靠自己!
Ⅶ 狗十三怎麼樣值得一看么
《狗十三》很好看,值得看,在豆瓣平台超過8.0分
電影《狗十三》講述一個被成長的故事,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太多的時刻不是自願的,只是大人世界裡的配合,被告知你長大就會懂了。
作為一個13歲的花季少女,出入歌舞廳,把自己的煩惱都喝酒解愁。處理的方式太過「大人」,怕給現在的小孩子們帶壞了。
在電影裡面張雪迎的演技得到了肯定,一個無助,渴望自己長大的初中生。狗狗「愛因斯坦」走丟之後,李玩(張雪迎飾演)不斷在街上喊著,尋找著。後來也同樣尋找著什麼,整部影片就是在不斷尋找,尋找著,尋找著,尋找著自己想要的青春。
Ⅷ 狗十三的獲獎記錄
時間獎方獎項獲得者結果2014年2月14日第64屆柏林電影節國際評委會特別獎《狗十三》獲獎 水晶熊獎青少年電影最佳影片《狗十三》提名 2014年5月10日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狗十三》獲獎 2014年3月17日2013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表彰大會年度導演曹保平入圍 年度編劇焦華靜年度影片《狗十三》年度男演員果靜林年度女演員張雪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