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疫苗接種是誰發明的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種可溯源至人痘接種術(英文:variolation),這項技術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國文明。清代醫書認為,11世紀起,中國人於北宋時期即開始種天花痘,而另一本醫書則記載,更早於唐代即有「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
『貳』 疫苗什麼時候發明的
我國在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的古代醫師在醫治天花的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康復後的天花患者及護理者,或穿過沾染患者痘痂的衣服的人不再患天花,於是就大膽創用了將天花痂粉吹入正常人鼻孔的方法來預防天花。最早有可靠文獻記載的預防接種,可追溯到我國宋真宗年代,峨眉山人為丞相王旦之子種痘以預防天花。
1796年愛德華·琴納(Edward Jenner)發明的牛痘苗,這是世界上第1例成功的疫苗,為人類最終戰勝天花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叄』 為什麼在很多病毒災難電影里為了研製疫苗都需要找到疾病源頭
疫苗都是有滅活後的病菌製作而成的,只有找到病菌滅活以後才能成為疫苗。
『肆』 疫苗的起源
母冰
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觀察到有些患過傳染病而康復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樣的疾病,於是他們用物理方法(如搗碎、研磨)處理發病個體的組織臟器製成最原始的疫苗。
早在公元4世紀初,東晉葛洪所著《肘後方》中,就有關於防治狂犬病的記載,其中「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有雲:「仍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殺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腦漿敷於被咬處,體現了「以毒攻毒」的思維方式。
在這種思維方式的指導下,我們的祖先發明了人痘接種術來對抗天花病毒的侵襲。據傳,11世紀中國就有接種人痘獲得成功的例子,17世紀逐漸普及。早期人痘接種,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發出的天花的痂,人們把它叫「時苗」。由於「時苗」毒性很大,不能百分之百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苗順者十無一死,苗凶者十之八存」。因此,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熟苗」接種之法。所謂「熟苗」指的是以接種發出來的痘作為種苗,經過「養苗」「選煉」,連續種七代後,火毒汰盡,用來給健康人種就非常安全了。《種痘新書》記載:「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法國哲學家伏爾泰這樣高度贊揚人痘接種:「我聽說100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樣的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18世紀初,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法被引入歐洲。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在此基礎上發明並推廣了牛痘接種疫苗法。
『伍』 疫苗是如何產生的
疫苗品種較多,工藝路線復雜,通常主要的生產流程如下:細菌或病毒種子復甦—發酵培養—純化—分裝(凍干)—包裝—自檢—批簽發。同時,在確保每年幾億劑次疫苗的供應的情況下,疫苗企業也一直在進行工藝改進工作,如:轉瓶培養向細胞工廠、生物反應器培養轉變,以減少污染提高均質性;去除抗生素、硫柳汞、明膠保護劑,以減少外來過敏原等等。
疫苗生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要遵循的2010年修訂版GMP可謂歐盟GMP「漢化版」,和國際接軌。
2010版GMP要求生產企業做到幾個必須:疫苗生產企業必須在合格供應商處采購原材料,必須使用驗證合格的廠房設施設備,必須保證工作人員持續培訓考核,必須遵循葯監部門批準的工藝生產,必須做好各環節產成品的檢定放行並按要求存儲。所有這些環節,還必須做到事無巨細真實完整的記錄,這樣才能保證生產出的每一支疫苗都是合格的產品。
如疫苗生產的配製、過濾、轉運、灌裝等過程生產環境潔凈級別須在B級背景下的A級(ISO 4 .8)操作,A級的潔凈級別是什麼意思呢?不允許檢出細菌!每立方米空氣中的≥0.5μm的塵埃粒子不能超過20個!這是一個相當嚴苛的標准,而且有環境監測在線監測報警設施,確保隨時監控。
『陸』 狂犬病疫苗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狂犬病疫苗:巴斯德發明。
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是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像牛頓開辟經典力學一樣,巴斯德開辟了微生物領域。
巴斯德是19世紀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他一生進行了多項探索性的研究,證明了三個重要的科學問題:
(1)每一種發酵作用都是由於一種微菌的發展,他發現用加熱的方法可以殺滅那些讓啤酒變苦的惱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殺菌法」便應用在各種食物和飲料上。
(2)每一種傳染病都是一種微菌在生物體內的發展:由於發現並根除了一種侵害蠶卵的細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國的絲綢工業。
(3)傳染疾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養之下可以減輕毒力,變成防病的葯苗。他意識到許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於是建立起了細菌理論。
1889年巴斯德發明了狂犬病疫苗,可使人抵禦可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學家應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後發展出抵禦許多種嚴重疾病的疫苗,如預防斑疹傷寒和脊髓灰質炎等疾病的疫苗。雖然在他之前英國醫生琴納發明了牛痘接種法,但有意識地培養、製造成功免疫疫苗,並廣泛應用於預防多種疾病,巴斯德堪稱第一人。
『柒』 疫苗接種是誰發明的
目前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接種可溯源至人痘接種術(英文:variolation),這項技術起源自公元前200年的中國文明。清代醫書認為,11世紀起,中國人於北宋時期即開始種天花痘,而另一本醫書則記載,更早於唐代即有「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且「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顯示該技術對天花的預防頗有成效,而據推測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試者接觸患者的膿狀囊皰,但此做法無法確保有效,且風險仍高,死亡率達1~2%,隨後這項技術沿絲路傳播開來。18世紀初種痘技術由君士坦丁堡引入西方。1760年,丹尼爾·伯努利成功地讓世人發現,盡管種痘技術有其危險,仍能為一般生命期望(life expectancy)延長三年。 疫苗接種通常在肩膀上的三角肌上注射英國醫師愛德華·金納聽聞民間普遍相信牛痘可以預防人類天花,因感到好奇的他,於1796年5月14日對一名兒童接種由感染牛痘的農婦手中抽取的膿汁作為疫苗,三個月後,他將天花接種至兒童身上,並證實該名兒童對天花免疫,這個方法因此傳遍整個歐洲,因此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中,皆以拉丁文中,代表「牛」的「vacca」作為字源,紀念愛德華·金納使用牛痘作為疫苗實驗的里程碑。 路易·巴斯德並進一步闡釋接種的意義和目的,而其同事(Émile Roux及Duclaux)順著羅伯·柯霍提出的假說,將微生物和該疾病的關系確立。這項發現使巴斯德得以改良接種技術,隨後於1881年5月5日成功研發綿羊的霍亂疫苗,並於1885年6月6日讓一位兒童接受瘋牛病的疫苗注射。倘若不以「疫苗」的初始定義來看,這便是人類史上第一劑注射疫苗。
『捌』 狂犬疫苗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1892年12月27日,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著名科學家聚集在法國巴黎的一個豪華大廳里。當法國總統挽著一位滿頭銀絲的老人步入大廳時,人們起立歡呼,樂隊奏起勝利進行曲。這是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化學家巴斯德70壽辰慶典中的一幕。
巴斯德(1822~1895)是何許人?為何勞名流權貴們如此興師動眾?這還得從頭說起。
19世紀以前,狂犬病嚴重地威脅著人們的健康。狂犬病是法國巴斯德多年研究、准備攻克的疾病。
巴斯德為取得狂犬疫苗,他和助手把一隻瘋狗綁在桌子上,而他則俯下身子,用嘴通過滴管一滴一滴地從狗的下頜吮吸唾液。為了攻克這一疾病,年已60多歲的巴斯德表現得全無懼色。他指導助手將取得的唾液注射到試驗的動物體內,結果這些動物都痛苦地患病死了。問題基本上搞清了,是瘋狗的唾液把病毒帶到人的體內,侵入人腦發生了作用。
巴斯德為了找到對付狂犬病的辦法,他又把瘋狗的脊髓抽出來,讓它乾燥。過了10天後,瘋狗的脊髓失去毒性,再把它接種在被狂犬咬過的病狗身上。說也奇怪,病狗竟逐漸地好了。接著,巴斯德又把患過霍亂的雞的病原菌取出放置一段時間,其毒性也大大減弱。他取出患狂犬病而死的兔子的脊髓,發現它自然乾燥的時間越長,毒性越小。於是他把放了14天患狂犬病而死的兔子的脊髓磨成漿製成疫苗,給其他兔子注射。轉天又注射乾燥了13天的、12天的……直到注射當天的新鮮死兔脊髓液,兔子都奇跡般地活下來了。
試驗終於成功了,他製造出了狂犬疫苗!巴斯德取得了這些成績以後,他就在想,這種辦法如在人體上試驗成功,不就可以攻克狂犬病了嗎?但到哪裡去找試驗的人呢?
他曾要求在一個被判處死刑的犯人身上作試驗,但法庭不允許。他只好決定用自己的身體作試驗,但家人和親友又百般阻攔,甚至把他看管起來。巴斯德對此一籌莫展。
偶然的機會終於來到了。1885年的一天早晨,巴斯德實驗室的門被撞開了,阿爾薩斯省的一個男人抱著一個剛被瘋狗咬傷的孩子梅斯特闖了進來。「救救他吧!」跟在後面孩子的媽媽含著眼淚懇求著。在這種情況下,巴斯德無法再猶豫,便當機立斷在孩子身上試驗。他把經過減毒的瘋狗病菌注入孩子體內,一天注射一支,31天後,終於救活了這個孩子。此後,人們爭相把被瘋狗咬傷的患者送到他這里治療,大都被治癒。其中有16個被狂犬咬傷的俄國病人,也被他搶救過來,為此轟動了全俄國。沙皇政府特向巴斯德頒發了獎章。前邊說的那位被巴斯德救活的梅斯特後來一直在巴斯德研究所看門,直到1940年德國佔領巴黎自殺身亡。
狂犬疫苗的發明,使巴斯德又創立了一門新科學:免疫學。這是他為人類所作了又一貢獻。
如果巴斯德沒有等待到那次偶然得到的人體試驗機會,他就會推遲甚至一輩子也不能征服狂犬病,即使自己已具備除了機會以外的一切條件。這說明了「等待」和「時機」的重要性。「字典里最主要的三個詞是意志、工作和待待,我要在這三塊基石上建立起成功的金字塔。」巴斯德的這一名言,道出了成功的訣竅。
巴斯德是一位傑出的化學家和生物學家。這位讀書時化學成績被一位教授判為「及格」的學生,26歲便因對酒石酸的鏡像同分異構體的研究而一躍跨進著名化學家的行列。雖然巴斯德不是提出疾病的細菌學說的第一人,但他通過大量的實驗和論證有力地支持了細菌學說,這種支持是使科學界相信該學說正確的主要因素。他還發明了用免疫法治療一種侵襲牛、羊、人和其他動物的嚴重傳染病即炭疽病。厭氧菌和雞霍亂疫苗的發現,雞霍亂弧菌的發現,都是他的功勞。他在醫學、生物學上的成就這里僅能作蜻蜓點水式的描述,以致無法完全說明他是「醫學史上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
巴斯德的「德」表現在「他一生的目標是幫助人類」。1849年5月29日是他婚禮的日子,但人們卻只能在實驗室找到他。當朋友問他怎麼忘掉婚禮時,他反問道:「難道實驗能中途停下來嗎?我得做完今天的實驗再去結婚。」他「凡是社會需要的,都能見義勇為」。他不顧感染狂犬病吮吸狂犬唾液便是一例,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1865年他去法國南部阿雷斯蠶區研究蠶病期間,「發瘋似的在各養蠶區里奔走」,父親和兩個女兒被傳染病奪去生命也沒有使他放棄研究。他把病蠶用水碾磨成汁,取具中一滴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終於發現了一些微小的橢圓形的顆粒。而這種顆粒在雌蛾的身上、卵上也有。他一次次重復觀察,都得到相同的結果。於是他斷定這些「小顆粒」即微生物就是蠶致病的罪魁禍首。於是,他建議對所有產卵的蛾進行檢查,發現有斑點的一律燒掉。就這樣,蠶病被攻克,使法國養蠶業起死回生。
巴斯德一生高風亮節,實事求是,堅持真理,能正確對待同行的忌妒和世俗的婚姻偏見。例如,在法國醫學會的一次會議上,實事求是的巴斯德痛斥了一名醫生奎因的毒辣和愚蠢,以致奎因勃然大怒,從椅子上跳起來向巴斯德撲去,後被眾人拖住才未出事。第二天奎因提出要同巴斯德決斗,巴斯德答道:「我的職業是救人,而不是殺人。」巴斯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婚姻觀。他在27歲時任斯特拉斯堡大學化學教授,結識了校長的女兒瑪麗,並一見鍾情。由於當時法國沒有直接向姑娘求婚的規矩,得先向父母表示,於是他給校長寫了一封長信,表明自己是皮匠的兒子,財產不多,但有健康的身體和善良的心。可以看出,他對婚姻和科學一樣嚴肅和坦白。後來兩人終成伉儷。
1888年,法國人民為了感謝這位功大、德高的老人,自願捐款修建巴斯德學院。在落成典禮上,巴斯德激動地說:「科學固然是沒有國界的,然而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我應當把自己的才能貢獻給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