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音樂該如何鑒賞

電影音樂該如何鑒賞

發布時間:2021-06-16 19:59:29

① 求關於影視音樂鑒賞的論文,急

C小調彌撒的情感,已絕對不是歡快性質,也與他十歲那年創作的 kyrie相距何其之遙!但到了「信經」曲,三次輪回的快版,把對上帝的信心表達的又是何其明確!因此這首彌撒曲很顯然已完全不是敷衍著主教的要求,而是個人的真實信仰告白了。他要說的不是偽善的宗教,而是能真真實實安慰他短暫又痛苦的塵世生命的信仰。這種告白,絕對不是要求規格與形式的薩爾茲堡所能接受。

寧靜祥和的微笑

莫札特與父母親莫札特生命中最後的貧病交加的五年,曲風再度改變,從偶而出現突然結束的焦慮不安中掙脫,回到平靜無波甚至有些逍遙感的曲風。譬如他去世那一年的第二十七號鋼琴協奏曲(KV595),其流暢的音符,因偶而的轉小調,就絕對不再僅只是歡愉感的,但其返回大調,或優美不陷溺進情感的慢版,仍讓人分享到他的平靜無波。這絕對遠遠超過他早期的「歡愉」境界,是苦難中的安息了。

莫札特去世的那年彷佛是想把未竟之志全數完成一般,在病痛中還是維持大量的創作。其中有一首大概是為領聖餐儀式而作的宗教「Ave verum corpus」(KV618),簡直是無法想像的超然平靜,四部和聲緩慢優美而無波瀾的述說基督之愛,根本無法想像創作當時莫札特正在生命垂危之際奮斗。

莫札特在他死前兩年,曾經跟來比錫托馬斯合唱隊隊長談了一席話,他後來寫信給父親時提及此事。他跟隊長說:「我覺得你完全感受不到『上帝的羔羊基督,你洗卻世上的罪,請賜予我們和平』這句話的意思....。我從童蒙(註:莫札特的父親在耶穌會受了整整十二年的,並得博士學位,他非常重視莫札特的宗教教育。)就進了宗教的神秘聖殿,滿腔熱情期待彌撒開始,卻不知到底要得到什麼....,如今經過庸祿的生活,這一切又重新浮現,並深深感動著我的心靈,我樂於為這些聽過千百次的話,譜成音樂....。」莫札特當年與主教之不合,顯然與主教的成見有關──好動,滑稽可笑,動不動講黃色笑話的音樂家,怎麼可能在在實踐上都明白信仰真理??但莫札特這從來與無緣無關,從不知道他將在生命末期經驗法國大革命的人,卻寫出嘲弄達官貴人,幫助一切平民的「費加羅婚禮」,以至於貴族紛紛疏遠他,加深他的貧困。當主教斥責他沒有教養,是個壞蛋,他卻於生命的後面十年,加入有平等思想扶弱濟貧的「共濟會」....,這一切都表明莫札特不是沒有信仰,而是無法把他自己的信仰跟形式化教條僵化的宗教氣氛,與只在上流閑談的宗教氣氛連結。這正是他在薩爾茲堡受困,而後貧病交加的主因。

莫札特的「安魂曲」(Requiem, KV626)手稿莫札特在母親為他勞累旅途中病故後,雖然其創作有一段時間明顯出現一反輕快風格的哀傷,但他還是寫信給父親說:「我順服上帝的意志」。當父親病危,他貧困交加的人生中再也沒有長者的撫慰,莫札特跟父親說:「我永遠感激我的創造者,並由衷祝福我周圍的人都可以有像我一樣的幸福感。」最後,當他思索死亡時,寫信給父親道:「既然死是我們生命的真正終極目的,它對我而言就不再是某種令人驚恐的東西,而是讓我感到安寧寬慰的東西。我感激上帝讓我有機會認識死,上帝讓我知道,死是達到真正的幸福的鎖鑰。」看過這些出自心靈的信仰表白,就不難明白,莫札特在創作中期離開薩爾茲堡前後,雖經歷生命中嚴重的挫折傷害與懷才不遇,卻仍走向創作中後期的平靜愉快。這種平靜愉快絕不是不解世事,因此即或是很容易傾向憂郁的小調,還是充滿平靜感,最終面對死亡,竟能創作出 KV618的天籟之曲了!

宗教與的關系,絕不是宗教扼殺藝術那般的一語化約──雖然形式化教條,的確使藝術窒息,莫札特也曾因此憤慨向朋友說:「作人還是不要太『虔誠』比較好!」,但形式化與教條絕不是宗教的本意。

我們在聆聽莫札特的音樂時,多少會體會到一種非出自自我的超然的情感,一種「不可言喻的奧秘」,因此有人說莫札特的音樂是「超驗的音樂」,但這終歸是因為莫札特自身先從自身的生命中掙脫,體會到一種超驗情感的向度。因此我們可以歸結:不是藝術可以取代宗教,而是宗教真實的體會與深度,賦予藝術一種非凡的內涵,因而走向超越的向度!

② 電影經典的賞析應該怎麼做主要是從音樂和美術(繪畫)的方面來考慮,大學選修課的考試

從美術角度賞析的話主要從演員的服飾搭配色彩是否統一美觀協調。然後就是出現的一些場景比如公園,餐廳,街景是否能符合電影所需要的環境,他們的裝修風格是否協調,演員所穿的衣服能否融進去,這點在張藝謀的電影里有所體現。然後再看看電影所用的鏡頭是否給的合乎情理,該是廣角的時候是否用到了,近景的鏡頭是否給的合理。
在音樂方面主要看音樂的節奏是否合乎電影的情節,給的特效是否及時,音樂能否打動人顯得尤為關鍵,很多音樂因電影而被人們所銘記,或者相反這些都能夠體現電影音樂是否配的很好。
大體上就這些。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能幫助到你。我是學美術的。

如何寫好一篇電影背景音樂賞析呢

你可以看看 CCTV-音樂 頻道的 《經典》《影視留聲機》《自然之聲》等節目 這些節目都伴有音樂賞析,個人覺得很不錯。另外,很多好音樂都有相關的賞析文章,你可以看看。還有,很多網友們也很喜歡影視音樂,你可以上貼吧和大家一起討論。

④ 影視音樂鑒賞怎麼寫呢我們老師就給我看看電影,然後就要寫了。。。2000字呢!

你可以嘗試從這幾個方面下手:
1.電影主題,電影所表達的是什麼,想告訴我們的又是什麼,存在什麼深刻的社會含義么?
2.人物,電影裡面的人物有什麼樣的性格特徵,他們分別在電影中的起到什麼作用,他們又反映了社會上的哪些人。
3.聲音,好的電影不只在畫面構造和演員演出方面給我們帶來震撼,更主要的是要有適合的聲音,或者說音效和背景音樂。看看主演有沒有他的專屬音樂,就是音樂響起就代表主演的出場,也可以說音樂是渲染氣氛的前提。
4.畫面,就是大概從光、人、景、色等方面分析,可以分析鏡頭的遠近,可以分析構圖的設計,可以分析光線和色彩的調試,或者分析鏡頭的晃動。
5.蒙太奇,看看是否運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如有,分析一下。

⑤ 電影插曲賞析

說起《Brave Heart》的原聲音樂,就不得不說說曲作者James Horner這位大名鼎鼎的好萊塢電影配樂家。國人熟悉Horner可能是從《Titanic》開始,那一首《My heart will go on》和一支悠揚的蘇格蘭風笛不知迷倒過多少人。其實在這之前,Horner就為多部優秀電影寫了出色的配樂,其中有《Apollo 13》、《Glory》、《Legends of the Fall》、《The Mask of Zorro》。值得一提的是,當年《Brave Heart》和《Apollo 13》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的提名,雖然顯示了Horner非凡的實力,但是造成了評委會選票的分流,留下了遺憾。

影片《Brave Heart》描述了蘇格蘭的民族英雄Wallace反抗英格蘭的殖民統治的英勇事跡。全篇氣勢恢宏,情感真摯纏綿,跌宕起伏。作為這樣一部影片的配樂師,Horner正確的選擇了蘇格蘭的民族樂器——風笛加世界頂級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的配器組合。

影片開頭,Main Title中悠揚的風笛聲將觀眾帶入了蘇格蘭高高的山嶺之上,在青山綠水的環繞中,生活著朴實的蘇格蘭人民。然而憂郁的小提琴在沒有低音襯托的空靈中,奏出了他們受到統治者壓迫的不幸。四支圓號不祥的和聲,暗示了統治力量的邪惡與黑暗。經過弦樂的過渡,獨奏圓號忽然吹出帶有升騰力量的旋律,這似乎是一種期盼,期盼英雄的誕生,來拯救他的民族;然而大提琴冷冷的對答,為這位英雄鋪設了艱難的道路。整首Main Title無疑是影片的序曲,Wallace一生的奮斗歷程其實已經預告在了這首短小的曲子中了。即使把此曲作為純音樂來欣賞,它的藝術價值也會閃現光芒。

Wallace的父親因為抗擊英國的統治而犧牲了。在父親的葬禮上,村裡的小女孩Murron摘了一朵紫薊花送給了小Wallace。這時風笛第一次響起了象徵Wallace和Murron愛情的主題,它是那樣的優美而哀怨。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不會阻擋住人們對愛情的渴望。這個旋律冥冥中蘊涵著對自由的嚮往。

在Wallace Courts Murron的開頭,是一個鄉間的婚禮舞會場面,這是整部影片中最歡快的音樂了。在風笛吹奏的洋溢著民族風情的舞曲中,人們暫時忘卻了苦難,盡情的歡樂。我記得托爾斯泰說過,無論生活的環境多麼艱苦,人們從未停止過對歡樂與自由的追求。從這首曲子中,我們可以聽出來,之所以Wallace率領的民族起義會在百姓中造成如此壯大的聲勢,對英統治造成空前的打擊,其原動力是來自於蘇格蘭這個民族的偉大。就在這樣一個舞會上,長大成人的Wallace,回到了闊別十多年的村莊,見到了兒時的好友和已經長成為一個婷婷玉立端莊少女的Murron。這時,兩人的愛情主題又重現了,只是這一次它不再那麼緩慢且傷感,卻顯出些許愉悅的色彩。Wallace取出幼時Murron送的紫薊花,雖然花朵已經干癟,但是色彩依舊明亮。愛情的種子在兩人的心生根發芽生,此時終於長出了美麗的花朵。這時的畫面:幽靜的夜晚,山崗上一對戀人促膝而坐,配上如此優美的風笛,真是讓人為之感動不已。

隨後的Secret Wedding,弦樂與長笛的合奏同風笛交相呼應,似乎代表了兩位主人公纏綿悱惻的愛情。在這六分多種的時間里,畫面中沒有任何語言,只有音樂在流淌。整個蘇格蘭連綿的群山似乎都沉浸在這纏綿的愛情中了。

然而好景不長,Murron受到統治者的迫害而被殺死了。Attack on Murron中,固定節奏的定音鼓製造出了危急的氣氛。Murron被綁在木桿上,眼裡流露出無助的淚水,哀怨的女聲似乎是她的輓歌。而這一切終被邪惡的獨奏圓號所吞沒——明晃晃的匕首指向Murron的喉頸——不和諧的交響終於將樂曲送至定音鼓那奪人心魄的致命一擊!緊接著的Revenge把Wallace復仇場面刻畫的栩栩如生。定音鼓在晃動音型的襯底下充滿了懸念與緊張,空氣似乎凝結住了。當Wallace從背後抽出木棍的同時,音樂急劇加速,風笛越來越顯出不安與凄涼。這一段音樂充分展現出了情節的張力。在Murron\'s Burial中,風笛又一次重現了愛情主題,而這次它卻是如此的悲涼,讓人不禁要落下眼淚……

接下來,Making Plans第一次展現出英雄的風采。風笛,一下變成了號角,召集人們起來反抗。蘇格蘭的人民覺醒了,在Sons of Scotland中,銅管占據了主角,表現出了人民的英勇氣概。隨著定音鼓堅定有力的鼓點,起義軍在風笛的領導下,同敵人展開了英勇的戰斗。這一段戰爭音樂是全篇中最有特色的一段:描寫蘇格蘭人的只有一支風笛,看來似乎勢單力薄,但是它卻頑強的抗爭著;樂曲間,弦樂隊時不時闖入進來一條極不和諧的旋律,表現出英軍肆虐的反撲。隨著節奏的不斷加快,幾條主線交織在一起,難解難分。這一段音樂,重現了六百多年前發生在蘇格蘭中部城鎮Stirling的著名的戰役,可謂精彩至極。

英王為了爭取集結部隊的時間,假派王妃去和義軍和談。豈料王妃卻被Wallace的勇敢、正氣和魅力所吸引,深愛上了這個「叛賊」的頭目。在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中,作曲家表現了她矛盾的內心和深沉的愛。在義軍獲得了Falkirk的勝利之後,眼看形勢極為有利,Wallace卻受到了貴族的出賣。在Betrayal and Desolation中,大提琴表現出Wallace的悲憤。隨之呼應的獨奏圓號奏出無奈的嘆息;弦樂零星幾點,展現出一派悲涼的景象。最後,風笛又緩緩的登場,伴隨著如同天籟傳來的人聲給失敗的義軍於無盡的撫慰。

Mornar\'s Dream是一首短小的曲子,節奏局促。在這里,作曲家第一次使用了嘹亮的小號,使曲子帶有無限動力。曲中透出Wallace不畏失敗,越挫越奮的堅強毅力。而他已經成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The Legends Spreads中,風笛居然以更快的速度,更激進高昂的旋律,旋風般的把英雄的事跡繼續傳遍蘇格蘭大地。 在Wallace再次受到出賣之後,終於被英王捉住。王妃向冷酷的英王祈求繞過他的性命。這一段音樂表現出她對Wallace的愛、對英王的仇恨、對自己的無助……其中笛子顫抖幽怨的旋律似乎是王妃的哭泣。

終曲Freedom,影片中結構最完整的一首樂曲。首先由獨奏圓號反復吹奏相同的三音級進的旋律,整個樂隊以不斷豐富的配器與推波助瀾的和聲來襯托這個表現蘇格蘭寬廣、雄偉的景色的主題;隨後風笛以高亢的基調拉出了英雄的主題。這個主題其實就是愛情主題的再現,然而在這里,它揮去了所有的陰霾,顯得無比輝煌,在這里,它已經成為了自由的贊歌。我們一定記得,影片中Wallace躺在絞刑台上,用盡全身力氣發出的最後的吶喊:「Freedom!」不禁要為這一顆勇敢的心而敬佩。然後樂曲回到A段,在英雄主題再現的時候,兩個主題交織在了一起,形成了全片配樂中最振奮人心的高潮。這一段表露出Horner高超的作曲技巧。隨後合唱加入進來旋律變的舒緩優美,這是最高貴的愛情的贊頌。這首長達七分半鍾的終曲,含概了全篇的劇情,給了片子一個有力的結尾。

最後要提一下為配樂擔任演奏的倫敦交響樂團和維斯明斯特教堂合唱團。熟悉古典音樂的朋友們一定不會陌生,這兩個樂團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交響和合唱團。他們所發出的音響不是一般的合聲器能夠相比的。所以建議大家有機會的話定要去電影院觀看這部影片,你一定會被影片配樂中史詩般的恢宏所震撼。

⑥ 求一篇經典電影音樂賞析的論文啊。。。

1900音樂的靈魂,音樂的天使
1900一組數字么?不!他是一個人名,他是音樂的靈魂,音樂, 船 和海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是哪裡人?這個問題也許是耐人尋味的,他屬於海上屬於船上 屬於上帝但不屬於陸地。出現在鋼琴旁,也許只能用出現這個字眼,因為覺得他不屬於任何人遺留下了的,屬於上帝賜給這世間的禮物,那是音樂的靈魂,眼睛是他接納外部事物的窗口,心靈是他醞釀靈感和體會感受的地方,手指撫摩著鍵盤所發出的美妙聲音是他表達那具有靈魂的音律的方式。
路地對他來說只是世間浮華假象的載體,一個女人?一作房子?一片地?一個平凡或在外人看似奢華的正常人生活?在他看來不存在任何意義,他不屬於這樣的生活,不屬於陸地 他不屬於這個世界,他生來沒名字 沒身份,一生在屬於他的地方度過,也許在人們看來他只是一個世間的過客,但也許在他看來每個人才是他人生過客,我們不需要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相貌,他的名字等等。只需要記得那些曾經打動人的美妙旋律,只需要記住一組數字1900。

影片中那張《Playing love》的母盤一直是影片的一個重要線索,正是這張唱片打開了「康」記憶的閘門,開始了對1900的回憶。
反觀這張唱片,是在1900為「唱片公司」錄音的時候恰巧在窗戶上正在照鏡子的她時即興創作並演奏的(是否為即興我還不是很確定)。這張承載了1900純真唯美的愛的唱片是1900本來准備送給她的禮物,結果卻在這紛繁的社會中一次又一次的錯過......(不知道是不是也預示著像1900這樣純真唯美的人在這樣的社會中也無會法生存)

再到後來1900下船計劃失敗,將那張唱片親手毀掉,給我們留下了和「康」同樣的疑問。而最終1900也沒告訴「康」那張唱片是誰放進鋼琴里的。

我思考了很久,也看過好幾次影片(當然不是專門為了這個去看的,否則就太......),一直找不出一個導演「布置」的這樣一個人物——把唱片粘好放到鋼琴里人物。

記得有一天,很平常的一天,我突然很想聽那首《Playing love》,就打開電影,快進到那首曲子。合上了眼,靜靜的享受著耳機里傳來的美妙的聲音......聽著聽著突然想到了,是1900親手粘好這張唱片並放到那架屬於他的簡易鋼琴里的。
海上鋼琴師展現了人的天賦的偉大,人情感世界的博大,都想大海一樣。但也展示了人的極端脆弱性,無助與孤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的世界不會比那條巨型海上客輪大,我們不敢走下船去,只願意隨波逐流,安穩地在自己的世界裡歡笑和煩惱,最後象那條船一樣,報廢和炸毀,炸毀的是自己,也是自己的那個小小的世界。

大海與船,一個無限大,一個那麼小,兩者又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真是最值得讓人冥思的一對矛盾。

沒想到在暴風雨中可以闊步而行,雖然別人都被晃得嘔吐;更沒想到在暴風雨中竟然可以便彈奏,邊隨著鋼琴在大廳里漂游滑行,如花樣滑冰一樣,但伴隨著彈奏者的微笑、輕松、幸福、投入,伴隨著優美的樂聲,伴隨著初識朋友的聆聽,人、鋼琴、客輪、大海、暴風雨組成了一幅最浪漫的最詩情畫意的人生至景,那真是影片中最美妙的時刻,也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時刻。倘若有一天,一個天才坐在我身邊,此情此景,彈奏著隨興而發的樂章,那麼,我該是多麼幸福的人啊!

無疑每一個觀眾都喜歡這個不幸與幸運交替,有著驚人的天賦和致命的缺點的海上鋼琴師。陸地、城市、人群。連我們每日生活於都市中,習慣於都市生活的人都難以避免憂郁、孤獨、哀傷、空虛,我們何苦苛求那位從小在客輪上快樂成長,每日在音樂中幸福暢游的人呢?只是他誕生於客輪,也毀滅於客輪,提醒者陸地上的人:什麼是世界,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人生?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長,幸福又如何得到?

他終於沒有跨上陸地,大家異常惋惜。回頭想想,我自己的世界又比他大多少?我的內心比他更能感受世界嗎?誰能真正面對這個世界?也只能象只螞蟻一樣,扎如人群,再也看不到。

好像多了點...自己刪吧

⑦ 深度分析:如何欣賞音樂

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託感情的藝術,不論是唱或奏或聽,都內涵著及關聯著人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對於音樂的認識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感受,而要說真正的欣賞音樂卻不一定每個人都是正確的方法。 音樂要懂得欣賞 如何欣賞音樂是一個非常老的話題。多少年來,一直有許多的專論。可到底該怎樣欣賞音樂,還是有人不明白。其實,欣賞音樂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那就是只要你喜歡就行。經常都聽到很多人說:「音樂好,就是聽不懂。」可我也經常反問他們:你到底要聽懂什麼呢?音樂這東西,你只要覺得好聽就行。何必要這么功利性的搞懂呢?其實真是這樣。一首音樂名曲,你只要覺得好聽,能讓你感動就行了,不一定非去琢磨這曲子是描寫的是什麼故事。什麼曲式、調性、主題那是下一步的事,那些都還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首先必須要覺得好聽,能被這音樂感動,否則再是什麼名曲對你也是白搭。至於那些東西是對音樂下一步了解的事。如果你能被音樂感動那就什麼都好辦。因為你在被感動時,會有一種沖動的想法,你會去思考為什麼這音樂讓人感動萬分。這到底是因為什麼?也就這樣,你就有了進一步了解音樂的渴望,但如果你想一開始就什麼都搞懂那不太可能。● 談音樂的感染力 音樂在剛剛開始欣賞時,它所具有的那種音響的感染力太大了,它幾乎能讓所有聽到它的人為之感動。這個時侯的音樂是非常神秘的,它具有巨大的魅力,讓人著迷。不管是旋律還是歌詞,甚至到伴奏的和聲等等,都會讓人激動萬分。我們可以從喜歡不同音樂類型的人群中看到流行歌曲和浪漫情調音樂的差別。非常明顯的是音樂在這個時侯對感官的引誘力太大了,特別是對那些還沒有真正接觸音樂或較少接觸音樂的人更是如此。他們會一下子被它那或委婉的旋律或鮮明的節奏或悅耳的和弦甚至纏綿的歌詞所吸引。也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很多人在這個時侯往往把音樂當作一種寄託,當作理想,當作禮物,當作遠離現實的逃避,甚至當作是自己的幻想世界。音樂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正因為如此,才有人經常參加電台電視台的點歌節目,把自己喜歡的某支歌作為自己的一種心意當作禮物送給別人。因為他們覺得這音樂(歌曲)使自己感動,就好象是自己的心境的表露。當然這無可非議,送什麼給別人那是自個的事。一切都是在向前發展的。人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欣賞階段。在喜歡流行歌曲的人群中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三十歲以上的人肯定很少。為什麼?僅就閱歷而言,那些「為了愛夢一生」、「永遠相信愛情」真是一場比較虛的事。沒有人會永遠生活在這樣的歌曲里,自己受不了別人也受不了。 音樂欣賞由淺入深有這么一個過程,即從感性(被音樂感動)到理性認識(探究音樂知識)又回到感性認識(更深層次的欣賞)這樣三個階段。這是欣賞音樂的必經之路。一個學習樂器的人也許不一定就是一個很好的音樂欣賞者,因為他關注的是技巧。表達與理解不是一回子事。音樂有自己的語言,就象舞蹈中的一招一式都有自身的表達含義,音樂里的和弦、樂譜、速度、調性也有其含義。在剛一開始期間音樂能從感官上打動你,讓你激動讓你欣喜。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審美活動。可如果就此而已,你還是沒辦法去真正聆聽音樂。● 音樂具有巨大的感染力 這種感染力不僅是對剛接觸音樂的年輕人,對一個飽經風霜、歷盡人間艱辛的老人也是如此。只是欣賞音樂的階段不同,所帶來的思想內容也就不盡相同了。在感性認識的階段,你對音樂的理解還只限於感官感受。如果你在欣賞音樂中不是主動積極的,那麼你也許就沒法真正去領會音樂的真諦。比如《藍色多瑙河》這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在感性認識階段,我們會覺得它十分動聽,其實我們僅僅只是被那起伏的旋律和三拍子的圓舞曲節奏以及這首名曲的故事名聲以及其他因素所吸引。我們並不知曉三拍子的圓舞曲形式為什麼這么吸引人;不知曉在這首曲子究竟由幾首什麼樣的小圓舞曲組成;我們也不知曉斯特勞斯圓舞曲與其他圓舞曲有什麼實質性上的不同,但首先我們會被吸引會被感動。音樂的感染力是巨大的 如果你面對一曲好聽的音樂而無動於衷,那才是最沒辦法的。欣賞音樂時你必須是一個積極的聆聽者,絕不滿足於簡單的感官感受和無意識的欣賞。這樣你才會去深入了解這首作品的其他內容,從創作背景到音樂流派以至於音樂曲式主題思想內涵藝術造詣等等。這樣,你對音樂的感悟就會比別人更深。在感性認識的第一階段,我們通常還會借用一些作曲家對曲目的標題或後人標注的文字說明來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比如《獻給愛麗絲》這首貝多芬所作的鋼琴小品,聆聽中結合音樂加上標題文字的聯想,我們就能很好理解這首溫馨明快的抒情小品;又再如墨西哥作曲家羅薩斯的《乘風破浪圓舞曲》,由標題中我們可以領略到音樂所描寫的那浪花飛濺,海鷗飛翔、在波峰浪尖中航行的自由愉快的心情;克萊斯勒的小提琴曲《中國花鼓》,一聽曲名就知道是由中國的五聲音調來表現出熱烈又歡快的情調。在浩瀚的音樂長河中有大量的標題性音樂,只要你願意走進這音樂聖殿,你就會發現這殿堂堂中滿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它就象一筆巨大的財富足夠你受用一輩子。● 被音樂感動 在聆聽音樂時情感體驗以及對探求音樂的慾望將驅使你走入音樂聖殿的第二道大門:理性認識階段。如果不經過這個階段,你仍是一個被動無為的音樂聆聽者,盡管你也許會選擇音樂,也可能隨時都在聽音樂,可你仍然是被動的,因為除了你被音樂感動之外什麼也沒有了。優美也罷,歡樂也罷,悲傷也罷,僅僅只是聽感上造成你的情緒上的波動而已。你當然可以隨時隨地的聽音樂,連騎自行車上班或者進餐什麼的都可以聆聽音樂,但此時的音樂僅僅只是給你造成一個屏障,用音樂里那些旋律節奏來隔絕城市的喧囂和人世的糾葛。我們在前面提到過,音樂不是調味品。音樂盡管是非常神奇的,但它決不是調味品。音樂是需要被人聆聽的。你真要拿它來做別的用途,如烘托氣氛、調節情緒、甚至於拿它來開胃,那它就不是音樂了。因為沒人會認真地聆聽餐廳重播的音響,更沒有人會被某候機廳的音樂激動。只有當你認真地聆聽音樂的時候,音樂才是音樂。因為一件響器如果能引起你內心體驗其中必定有某種內涵,這種內涵就是音樂內容本身。被音樂感動 進入到音樂欣賞的理性認識階段,說明我們欣賞音樂從被動到主動的發展過程。在這個聖殿的第二道大門中,我們將認識巴赫、莫扎特,體會貝多芬、拉赫瑪尼諾夫。總之,整個人類文明歷史中所有著名的音樂家都將一個個從我們前面走過,讓我們認識了解。我們還將知道音樂構成的要素:旋律節奏音色和聲;知道什麼是巴洛克音樂,誰是浪漫主義後期的音樂代表;奏鳴曲和奏鳴曲式怎麼不同。一個剛接觸音樂的人對音樂的認識應該說是比較膚淺的。如果不全面地理解音樂,你就不能更好地欣賞音樂。比如你不知道什麼是音色,你就根本無法去理解音樂。因為音色就猶如繪畫中那絢麗的顏色,從而決定了豐富的音樂含意。又比如在柴科夫斯基第六《悲愴》交響曲中那個感人至深的主題,其感染力實在讓人慾哭無淚。楊明望先生對這個主題有一段讓我覺得是非常精彩的描述:「這個睏倦的心靈,帶著不可磨滅的創傷,在無法撫慰的慟哭和悲哀絕望的熱潮中,終於投入永恆死亡的懷抱。」如果對音樂沒有了解,你能了解這個主題的深刻含義么?在理性認識的這個階段,不一定每個人都有機會或條件去認真系統的學習音樂理論和音樂史。但我們仍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書籍來獲取有關音樂的知識。用《名曲賞析》這類型的書來對比聆聽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樂曲分析、曲式結構、主題提示等對聆聽者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這樣一來,你就知道了協奏曲與交響曲在結構上的差別;你也就知道變奏曲與迴旋曲的不同;甚至你也許就開始迷上了馬勒或是勃拉姆斯;帕瓦洛蒂那高昂激揚的嗓音與阿姆斯特郎的沙啞聲可能你也同時都會喜歡。等等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你對音樂了解的基礎上的。也就在這個時候,你也開始發生變化了:你的談吐、你的見解、你的閱歷和涵養等等。「芝麻開花」,音樂這座巨大的寶藏已經對你敞開了大門。所有的音樂都有其自身的內涵 所有的音樂都有其自身的內涵,你對音樂的了解就是對這些音樂內涵的認識過程。盡管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停留在一個階段去單純地探究音樂知識而置音樂內涵於不顧。藉助一些音樂欣賞名曲分析等一些輔助工具,認真聆聽一首音樂作品是必要的。在這個階段首先要了解音樂史,要知道音樂不同時期的不同的表現形式;你還要了解作曲家的基本內容如貝多芬和瓦格納在音樂創作上的不同風格和思想;另外你還需要知道一些音樂的基本知識,比如曲式。其實曲式就是樂曲的形式,在曲式中最需要了解的首先是奏鳴曲式。一般說來,在古典音樂的曲式中,以奏鳴曲式為最多。奏鳴曲式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樂曲的基本形式,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等大都採用的是這種形式。奏鳴曲式有一個樂章,也有三至四個樂章的。曲式當然不僅僅只是奏鳴曲式,曲式還有很多種。如變奏曲,用一個主題進行各種演變:A-A1-A2-A3-.....AZ,對變奏曲的了解可以聆聽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一個主題變化為七個變奏;又如迴旋曲,它的基本含義就是由一個主題多次重復:A-B-A-C-D-A......等,其中A代表主題,而B.C.D.....等則代表變化,每一次變化之後又回到主題。對這個曲式的了解可聆聽莫扎特的《A小調鋼琴迴旋曲》。音樂中的主題是至關重要 音樂欣賞還應該了解主題,音樂中的主題是至關重要。在一首樂曲中,一個聆聽者必然牢牢記住這首樂曲中的音樂主題形象,它的變化對比發展等構成了音樂的全部內涵。所以我們在聆聽音樂時一定要學會記住主題。欣賞音樂主觀的因素很多 在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中那個孱弱敏感的青年藝術家主題音樂形象,從樂曲的第一樂章一直貫穿到第五樂章,且每個樂章都有其不同的變化。從一開始溫柔純真到最後的怪誕瘋狂,仔細聆聽這個樂曲對理解主題比較有幫助。如果你在聆聽音樂時連主題形象都聽不出來,你就沒辦法去很好地理解音樂。當然,音樂的主題不象視覺上的形象那樣鮮明清晰,電影中的主要人物一出場,你就知道了電影的全部過程中一定是以他為主。小說也一樣,《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與林黛玉是一個對比的主題,兩個主題形象的關系對比發展貫穿整個小說。盡管也有其他的人物,如金陵十二釵和賈府眾多人口,但主題形象卻依然是賈寶玉與林黛玉。音樂里主題形象其實也是如此,只是音樂里的主題形象不會象電影小說里那樣鮮明。在一首樂曲里,音樂形象也有許多,但不管再多它們全都是圍繞樂曲的主題形象的。在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有很多其它的音樂形象:悲哀、嘆息、撕殺、兇殘、深沉的思考與堅強的信念、光明、勝利,甚至還有憂郁與彷徨,但這些都是由對比的主題形象而產生的。所以,在認真聆聽音樂時一定要緊緊抓住主題,就象雨果唱片公司的易有伍先生說的要提高你耳朵的聚焦能力,這樣你才能在一遍音樂的轟鳴聲中找到那個時刻變化的主題形象從而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 音樂欣賞還需要注意 在欣賞音樂的這個審美過程中,除了曲式,還有諸多的因素,如節奏、音色等。僅就節奏而言,音樂的最初的起源應與節奏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節奏產生的韻律美從原始部落至今仍在信奉。不同組合的強弱快慢節奏以及多次重復能使節奏產生出非常巨大的內涵和韻味,讓人瘋狂或痴迷,沒有人會拒絕節奏。在音樂中節奏的表現形式是節拍。節拍通常用小節線和節拍符號來表示,如3/4,就表明這是三拍子。每一拍為四分音符,每一小節內有三拍;第一拍為重音,後兩拍為弱音。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圓舞曲的節奏型。改變重音的位置會引起一些嶄新的變化。把兩個以上不同的節拍組在一起又將形成新的復節奏。就這樣,無窮無盡的節奏就形成了我們音樂的組成要素之一。僅就節奏而言,一個欣賞者需要用耳朵去感受它而不是靠分析,整體的音樂欣賞也是如此。說起節奏還不得不提及諸如《格利高利聖詠》之類的自由節拍的音樂體裁。在許多宗教早期音樂以及東方音樂中經常都有一些無節拍要求的音樂,其實這種自由節奏的音樂對節奏的要求更為精確的。只是這種精確已無法用節拍記號來標注它。它需要的是演奏者或演唱者對它更深層次的了解和把握。在音樂中節奏的表現形式是節拍 音樂的魅力當然不僅僅只是在主題、旋律、節奏、色彩、曲式結構、調性等,有的時候甚至連作曲家的創作觀念、演奏家的風格、錄音師的錄音技術及愛好,在加上聆聽者的素質、閱歷、情感、性格等等這些諸多因素加在一起才構成一個整體的音樂。單獨去分析其中的一個部分其實都是對音樂的肢解。結合歷史背景了解作曲家的創作個性,認真聆聽主題的發展變化與對比,讓你全身心都得到音樂及音響的感染,讓你的思想情感以及情緒都在音樂的體驗中發生微妙的變化。 在音樂欣賞的第二個階段中你需要了解的東西確實太多了,這很可能會嚇到一些愛好者:我的媽,欣賞音樂這么難!其實也沒有什麼。因為所有你需要了解的一切一切都在建立在你對音樂極大的興趣上的。對這些知識的了解又促使你對音樂發生更大的興趣。前提是你對音樂首先要有一種需要的慾望,也就是你首先要真正熱愛音樂!也就是因為這個前提,你才能進入到這個階段去認真的學習這些音樂知識。 進入音樂欣賞的第三階段,並不是十分明顯的。因為對音樂認識的階段永不能說結束。進入欣賞音樂的第三階段,並不意味著要和過去的階段劃清界限。其實我們這樣分析和介紹僅僅只是一個表述上的概念。但不管怎樣,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在這個階段的一切都主要靠你自己的自學,因為沒有人會詳細的教你如何分析和理解一首樂曲)我們對音樂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時候我們再來聆聽音樂:當那神奇的樂音響起時,我們的心中就會泛起無際的激情的浪花。不管是與巴赫交談還是和馬勒神遊;抑或是傾聽莫扎特的心聲,總之,音樂就象是情感的源泉。這時候你已經步入了音樂的殿堂。不管是人生征途的跋涉還是成家立業的拼搏;也不管你是年輕或年邁;落魄或得意,歡樂也罷,憂愁也罷,在音樂的殿堂里,你都是在用自己的情感去體驗音樂!這時候音樂已經不再神秘的了。音樂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了。音樂所表達的一切也都不再是外表的。也許主題還是那個主題,但「山遠水遠,你我的心不遠」,現在的你聆聽音樂時的內心體驗已經有了更深的心潮湧動。也就在這個階段,你已經從一個被動的聆聽者轉變成為一個自由的音樂愛好者了。你不會用主題分析曲式結構來約束你思緒的自由飛翔,也不會在一個標題下用一個簡單的音樂形象來束縛想像力的馳騁和情感的涌動。盡管有的時候也需要去分析主題、探究曲式結構什麼的,但真正在聆聽音樂時你已經確確實實是用情感來體驗音樂了。在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純音樂而不是什麼主題或名曲匯萃。名曲集錦和主題聯奏之類的音樂是最讓人倒胃口的。因為它實在無法讓人去產生什麼激情。這一類的音樂只能算是普及讀物,經常聆聽這樣的音樂所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參加音樂有獎競猜活動。那跟欣賞音樂沒有多少聯系。 在音樂欣賞的審美過程中,內心體驗與認知活動永遠是結合在一起的。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這一發展過程永遠是不會停滯不前,我們對音樂的理解也永遠是無止境的。

⑧ 電影音樂賞析

推薦你買本書,楊宣華 :中外經典影片音樂賞析。

⑨ 如何感受電影音樂的魅力

可以多聽一些,或者是看一些電影音樂,在聽的過程中可以聯想一下自己的情感,或者是把自己帶入其中,就會感受到他所有表達出的那種情感,同時就能夠給他們魅力所吸引。到

閱讀全文

與電影音樂該如何鑒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年輕的電影演員有哪些 瀏覽:788
好看電影推薦女生 瀏覽:391
有哪些電影鏡頭用了壓縮時空 瀏覽:231
優秀的h級電影有哪些 瀏覽:559
古城電影院有哪些 瀏覽:801
台灣電影中的歌曲有哪些 瀏覽:800
vr倫理電影大全免費看 瀏覽:514
哈利波特外傳有哪些電影 瀏覽:1
tv平台上看電影免費的軟體 瀏覽:223
新手怎麼剪輯電影視頻教程 瀏覽:467
取電影票怎麼加文字 瀏覽:436
生化危機全部電影免費 瀏覽:381
迪士尼一共有哪些電影 瀏覽:972
男生宿舍電影2018多少錢 瀏覽:592
視頻濾鏡如何調節電影感 瀏覽:815
推薦好看的兒童電影搞笑 瀏覽:474
如何在電影中添加日出日落效果 瀏覽:394
愛國戰爭電影有哪些 瀏覽:444
fate電影一共哪些 瀏覽:276
李連傑孫儷主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