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電影電視的思維方式
給你找了一篇文章,你參考行不行:
電子文化影響下的在世方式、思維方式和世界模式
摘要:從三大方面認識電子媒介對文化的影響:一是電影、電視、電腦的產生對哲學和美學觀念的影響;二是電影、電視、電腦對思維方式的影響;三是電腦網路對人的活動和行為模式的影響。總之,網路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因而需要對電子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與科技人文性調節完善。
關鍵詞:電子媒介;哲學;美學;思維方式;在世方式
一 電影、電視、電腦與哲學/美學觀念的演進
電子媒介產生以來,與視聽形象相關的三種重要的電子媒介,即電影、電視、電腦,一方面對全球美學、哲學、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又成為美學、哲學、文化的歷史變化的一種表徵。
(一)電影與觀念體系
電影的出現,順應了美學理論從摹仿到表現的轉折,標志著從反映世界的現實主義到表現界的現代主義的轉向,契合了從古典哲學向現代哲學的嬗變。
歷史可以用多種方式去劃分,用多種類型物象去表徵。如果從媒介變化的角度去看歷史演變,那麼現代性在西方的發生與印刷文化的產生大致上是同步的。建立在印刷文化之上並因這種技術條件而繁榮的小說,也於此時產生。小說成為西方進入現代性以來最主要的審美形式。作家獨居一室的獨創式的小說生產方式,小說的欣賞方式(讀者獨居一室的閱讀),都與西方的個性文化相契合。小說的敘事特點與西方正在展開的全球擴張的關系,賽義德講得很好,小說的創作模式以巴爾扎克和左拉為代表,體現了作品與現實、歷史的密切關系。小說理論的主潮是摹仿理論和典型理論。電影創作變作家的個人性為導演、編劇演員、美工、攝影、剪輯一體化的集體性和企業性,生產流程以剪輯為最後結果,在編劇、表演、攝影
過程中出現的藝術創造和與現實的關系只是初階段,現實在分景頭拍攝中已經按藝術的方式分割和重組過了,在最後的剪輯中又被做了質的改變,蒙太奇成了電影的本質。從庫里肖夫1920年的經典例子,可以體會電影蒙太奇的「魔術」:
1一男青年從左邊走來;
2一女青年從右邊走來;
3兩人見面、握手,男青年用手指點著;
4一幢白色大建築物(美國總統的白宮);
5兩人走向台階。
實際上,每一鏡頭都是在不同地點拍攝的,白宮鏡頭是從影片上剪下來的,但按如上秩序組以後,就成了在同一地點連續發生的事。現實必須經過變形、變體、變意,才能成為藝術。藝術哲學和美學上的重要觀念如荒誕、表現、直覺、無意識等,通過電影與現實的關系都能得到具體而深刻的理解。現代藝術的其他門類如小說、繪畫、音樂等何以產生不同於古典形式的變化,在理解了電影之後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電視與觀念體系
電視的出現及普及化,不但在時間上與現代向後現代的轉變大致同步,而且在美學上和哲學上的表現也支持了現代向後現代的轉變。電影藝術具有美學的統一性。電視則變成了對世界的全方位的覆蓋,它把各種不同領域的內容都整合到自己的節目表和欄目框中。電視的內容顯示了後現代的哲學意蘊:無中心,電視的形式則表現為後現代的美學風格:拼貼。電視節目前後之間,從政治新聞到幽默小品,從歷史追憶到電視購物、從經典影片到體育直播,不同的邏輯前後並置。一個節目之中不斷穿插廣告,形成大相徑庭的兩種敘事。電視雖然不斷地在現象上分解現實世界,但又執著地在本質上結構著一個本體世界,正如存在主義的存在者與存在,精神分折的意識與無意識,結構主義的表層現象與深層結構,現象神學的世界現象與隱匿的上帝等等理論形態一樣,電影表現了現代主義對深層結構的信仰。而在電視時代,你往往拿著遙控器從一個頻道換到另一個頻道,顯示了後現代無中心的播散。電視以一種嶄新的方式突出了後現代的景觀。後現代的哲學和美學都在電視上得到了具體而生動的體現:平面與深度,碎片與整體,中心與邊緣,結構與解構,原意與詮釋,都在電視形式中得到了新的後現代式的呈現。
(三)電腦與觀念體系
電腦的出現,改變了由電視為主潮的美學觀,它把後現代的拼貼深入為一種全球化的播散,產生了從後現代哲學與美學向全球化哲學和美學整合的轉變。
從現代性在西方興起以來,一個統一的世界史才得以形成。到電腦時代,它的豐富性和本質同時得到一種最本真和生動的呈現。盡管電視呈現了一種後現代的多樣性碎片結構,但它還是用一種節目表的方式,用整體統治著碎片;互聯網卻使一個後現代的碎片在全球流動起來,這是一個難以有序管理的「無」的流動:它與電視、電影、報紙等其他媒介的「有」一道構成一種無結構。一種最徹底的「民主」在互聯網中實現了,古典的時空結構在互聯網中被改變了。從書籍、報紙到電影、電視,都是一種有序的線型結構,由一個整體所控制仍然可以組成一個中心性思維;互聯網則形成了一個無中心無邊界的互纏大網,徹底地抹去了邊緣與中心的界線。德里達關於本質的追求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都遭遇無始無終的延宕的理
論,福柯關於散落性、偶源性、差異性、斷裂性的論述,詹姆遜、波德里亞等關於後現代美學風格的擬像、平面、碎片、拼貼、挪用、戲擬、無深度、無歷史、反總體等描述,都在互聯網中得到具體體現,且這種體現不再局限於高度發達的西方社會,而是全球范圍內無始無終的無限循環地流動著。電腦呈現出了一種新的層級結構:它不同於以前的直線邏輯,呈現循環聯結,有異於以前的金字塔調控結構;還呈現一種無邊性流動邏輯,不同於以前有整
體性可逐層定義的穩定邏輯。可以說,全球性的互動在電腦中得到了最生動最直觀的體現。因此到電腦時代,電文化才達到了質的高峰,電文化與印刷文化的質的區別才得到了最本質的凸顯。在互聯網上漫遊的人,都會感受到它的層級結構方式。你讀一篇文字,其中有一些重要概念,你想徹底弄懂。而這些字有不同於文中其他文字的醒目的顏色,這意味著它們是可以點開的。點開之後,就進入到了文件的第二層。第二層中又有一些費解的地方,這些地方又可以點開,你就進入了文的第三層。以此類推。但這些層級不只是一層層的進入和一層層的退出,而是可以越層跳出,甚可以回到原先的某一層。因此,各層的關系是循環的。某一具體文件是整個互聯網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整個互聯網中的各種文件形成了一個互相溝通的網路。這種新的編排方式帶來一種新的感受方式,它將形成一種新的思考問題的方式。
互聯網出現以前的寫作和閱讀,是與讀書相一致的,即從一行到下行、從一頁到下一頁。而互聯網的編排和閱讀是有層級的在各層之間上下跳躍。因此,由讀書文化帶來的是時間直線型的由此及彼的推理邏輯;而互聯網文化帶來的,是空間並列型的彼此互動的回環型思維邏輯。在互聯網邏輯中,一個文本與其他的文本內在地聯系了起來。一方面,該文本本身是不完整的,另一方面,它又與其他的文本相溝通,使它具有一種潛在的深度,它隨時可以向各相關方面拓展自己,從而具有一種可以變異的深度。當你進行軟體寫作、以計算機的層級方式編排自己的作品內容時,你就正是訓練自己一種新的邏輯,一種更符合於全球化的地球村概念的邏輯。
一種新的全球化的哲學和全球化的美學已經、並還將繼續從互聯網中產生出來,它們通過互聯網的實踐而得到人們的理解。正是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媒介本身就是一種世界觀。理解了這一點,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媒介與世界、美學、哲學,以及人類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在嶄新的全球化時代的新型結構和新型關系。
二 電子文化與新的思維邏輯的演進
在電子文化以前,主導文化的是印刷品。印刷物不僅是一種媒介方式,一種載體形式,還是一種思想形式,一種邏輯方式,一種在近代得以體系化的邏輯在此基礎上得以產生。這是一種視的、切割的、分類的、幾何的、三維的、線型的、理解的邏輯,近代以來的思想體系就是建立在這種受印刷物影響的邏輯方式之上的。
電子文化產生以後,特別是其中的主要形式如電影、電視、電腦出現以後,一種與印刷時代不同的新邏輯形式出現了。因此,要理解西方近代思想與現代思想和後現代思想的區別,就要理解印刷文化與電子文化的區別;要理解近代邏輯思考方式與現代邏輯思考方式和後現代邏輯思考方式的區別,也須理解印刷文化與電子文化的區別。在西方人的思想中,近代與現代的區別是存在的從媒介的角度看,這兩個時代就是印刷時代與電子時代的區別。
電子時代形成了自己的不同於印刷時代的新的思維邏輯,而這種新的邏輯思維又藉助電子化對文化觀念體系產生重要影響的三種樣式,電影、電視、電腦,產生了三種思維邏輯,並以這種新邏輯深深地影響人們思考世界的方式,也深深地影響了世界向人們的呈現,還深深地改變了人們在世界中的活動方式。
(一)電影與蒙太奇邏輯
電影製作的組織方式,給了世界一種蒙太奇邏輯。蒙太奇就是剪輯一詞的法語音譯,其原則就是剪輯原則。是蒙太奇的邏輯構成了電影。在電影生產中,每一鏡頭可以在不同的地方、時間里拍攝,但卻被組合成一個完美的整體。在電影製作中,每一時空的拍攝是真實,而剪輯成的電影是虛構;在完成的電影中,剪輯而成的電影呈現為真實的,而其真實性是建立在大量的碎片鏡頭上的這樣的電影組成原則使我們對真實這一命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在古典的小說和繪畫中,如何表現現實的真實是一個完美地復制現實的過程;而在電影中,蒙太奇邏輯點碎為全、點鐵成金,呈現給了人們一部部逼真現實的電影,而這樣真實的電影又讓人們對與電影畫面相似的現實真實產生了一種疑問。蒙太奇可以創造電影,也可以創造現實。在這一意義,整個現代性過程不妨看成一個蒙太奇的邏輯過程,歷史像一位電影導演,從17世紀以來,把一個分散的世界史變成了一個統一的世界,各種不同的文化被組織進了整個世的現代化進程之中。蒙太奇邏輯讓我們用一種新方式去看待現實,思考現代的本源,理解世界的組織方式。
(二)電視與遙控板邏輯
電視的出現和普及,使其成了人們文化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天天看電視,一種新的邏輯就在其中產生出來。這就是遙控板邏輯。如果說,電影的蒙太奇邏輯是一種導演的邏輯、一種從創造者的角度去組織世界的邏輯,那麼電視的遙控板邏輯則是一種觀眾的邏輯、是一種從觀賞者角度重組虛真世界的邏輯。電視也有製造的一方,電視的創造是面對世界、以不同的頻道展現這多樣性的世界。從這一角度看,電視與電影一樣,是有中心的。一方面,電視機中的頻道並置,顯示了無中心的多樣化拼貼;另一方面,其欄目編輯和頻道體系又體現了一種中心化原則。但觀眾在觀看電視上是自由的,觀眾對欄目的選擇是以遙控板來實現的;電視的呈現為遙控板所控制。如果說,在電視時代,世界的圖景主要以電視的形式呈
現出來,那麼電視的呈現則以一種遙控板的邏輯組織起來。如果說,電視節目本身有自己的一致性和體系性,那麼在電視播出的過程中,這種一致性和體系性總是被遙控板打亂,以一種碎片的式呈現出來、以一種千奇百怪的組合方式,出乎任何人的意料之外呈現出來。遙控板的運動把不同的言說和畫面組合在一起,產生了一個真正的後現代效果。遙控板的主導地位顯示了電視時代觀者的主動性和主宰性,也顯示了觀者的任意性和主觀性。最主要的是,它構成了電視畫面的呈現邏輯。而遙控板邏輯成為後現代時代人們觀看世界的一種主要方式,同時也影響著人們思考世界的方式和世界的呈現方式:伊拉克的戰爭,印度洋的海嘯,南美洲的反毒,巴西的狂歡節,香港的選美,周傑倫的演唱……均在遙控板的邏輯主導下,向人們呈現一種由後現代的碎片組織起來的世界景觀。
(三)電腦與點擊邏輯
電腦網路的出現,給了世界一種點擊邏輯。通過點擊,可以自由地在各種網站游來游去、在各個層級間隨進隨出,在各種內容中自由跳躍;電腦內容的出現是按點擊邏輯方式呈現出來的。如果說,電影的蒙太奇邏輯是一種導演的組織原則,電視的遙控板邏輯是一種觀眾的組織原則,那電腦的點擊原則是兼有兩者內容的一種全球互動和主體間的對話原則。
從互聯網的組織方式來說,它具有電影蒙太奇邏輯的特徵,從空間上說,它不像電影那樣凝聚為一個藝術作品,而是把整個世界網路進來;從方法上說,它用的是蒙太奇的精神,可以把任何事物無論是同質還是異質、無論是此地還是彼地)都納入到自己的整體之中。正因為其空間的廣大和無限,它形成了完全不同於電影的整體性,而形成一種與後現代和全球化相一致的整體。具體來說就是:第一,這一整體沒有固定的部分,隨時都有網址加入進來、也隨時都有網址退出去。網的增多或減少不影響其整體性。第二,整體內部之間沒有固定的關系。一個網址可以與這一些網址相關聯,也可以與那一些網址相關聯。網路整體的內部關系、某一網址的具體內容,可以與各種不同網址的不同內容進行無限豐富的組合。這特別從網路搜索中表現出來:輸入一個片語,得到一種組合,對這一片語添一詞、減一詞、改一詞,會得到不同的組合。網路世界與電影和電視世界有本質的不同,還在於它對印刷物的包容。在這一意義上,電腦的出現象徵了電文化對印刷文化的最後勝利。電影的出現不能使電文化居主要地位;電視的出現並佔領了文化的主導地位,但它不能包容書籍;電腦網路卻可以把一切形式、一切時代的東西(包括印刷時代的東西)都包容進來。你不能在電影和電視里讀書,卻可以在電腦里讀書。到這時,電文化真正成了文化的主流。
網民上網的觀看方式具有電視遙控板的邏輯特徵。上網的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看的網址和網頁,並在眾多的網址網頁中往復。與電視頻道相比,網路的網頁要多出萬億倍。在這樣一個無限的空間中,遙控板的邏輯得到了最大的發揮,這種邏輯的本質和效果也得到了最大的顯現。網頁越多,上網者的主體性就越是突出。這些網頁在類型上、內容上、風格上、形式上無論怎麼不同,都被上網者的點擊組織了起來。點擊給了上網者以最大自由,也給了上網者以自己為中心的組織世界的方式。
從這一方面看,點擊不過是遙控板的擴大化;點擊原則的本質在於:互動和對話。這才是電腦與電影和電視最大的不同,這才是點擊邏輯與蒙太奇邏輯及遙控板邏輯的最大不同。在電影院,你不能在看電影時與電影對話;看電視時也不能與電視進行對話;但上網時上網者卻可以通過點擊,與網頁板主及任何其他的上網者進行對話,可以把自己的意見貼上去立即成為網頁的一個組成部分。正是在這樣一種互動與對話中,點擊行動成為最能代表全球化時代中人的存在方式的行為,點擊邏輯從而成為最能代表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邏輯。
三 電腦網路與全球化時代的觀念形態
上網已經成為社會的運行方式的一種必要形式,成了個人生存方式的必要部分。人們與網路打交道、通過網路與世界打交道,日復一日的「在線行為」改變著人的活動模式和社會模式,當然也改變著人的觀念模式。
網路對觀念形態的改變這一主題,自電文化產生以來就不斷地被討論。電影出現、廣播出現、電視出現、電腦出現,每一次都把哲學的改變引向一個新的台階。如果從媒介的角度來劃分時代,那麼其口傳、文字、印刷和電子形態則構成了人類演進的不同階段。如果說報紙是印刷時代的最高點(在報紙里,文化中的一切內容都可以被容納進來),那麼電腦是電子文化的最高點(在電腦里,文化中的一切形態,包括印刷時代的報紙),都可以被容納進來。電腦網路的產生伴隨著一個新的全球化浪潮的出現,即以電視和電腦為主導的新的信息方式導致的信息全球化,以資本跨國流動為特徵的經濟全球化,以兩極世界消失、世界重尋政治新秩序和全球各種文化力量都捲入其的政治全球化,以消費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的趣味全球化,以網路、電影、電視、錄像、歌曲、服裝、飲食、旅遊、廣告等形成文化工業和流行模式的文化全球化……在這方方面面之中,電腦網路都起著自己的作用,充滿了時代的活力。從而,電腦網路也成了全球化時代觀念形態轉型的質點。它主要表現為五大方面:
第一,時空結構的轉變與「我在模式」 網路導致了時空觀念的轉變。人是生存在一定的時之中的,「我在這里」是古典哲學的出發點,而「這里」就是一種時空模式的規定。在以前(口傳、文字、印刷)時代,從空間上說,人與「那裡」是分離的、「這里」意味著「此時」;從時間上說,人與「時」是分離的。而在電文化里,當人們打越洋話時,「這里」與「那裡」 突然結合在一起;衛星電視的現場直播,對兩半球之間的白天黑夜等「此時」「彼時」的時間觀念進行了重組與共享;網路聊天室更是把天涯海角連結成一個共時性和共地性的存在。從電話、廣播、電視到網路,電文化在時空結構的轉變上達到了一個新的質點,時間的
差別和空間的距離已經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意義,時空的新結構形成了新的「我在模式」。網路的視屏對話,使「我在」以一種新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是一種全球化時代的我在,是以前任何時代都難以想像的。一系列全球時代的特點,哲學的、美學的、文化的……都從這一新的「我在模式」中得到理論的說明。
第二,組織世界方式的轉變與「點擊原則」 網路引起了組織世界方式的轉變。基於某種原則,人對世界的定義,是把世界組織成為一個整體的時候才完成的。不同的時代對世界有不同的組織方式,這種組織方式就是一套邏輯體系。這套邏輯貫串到一切方面:哲學體系,文學結構,美術形態,建築樣式……在電腦時代,一種新的邏輯方式產生了,這就是前面講過了的「點擊邏輯」。點擊,成了組織世界的方式。
第三,意義生成形式的轉變與「跟帖模式」 網路引起了意義生成方式的轉變。在前電腦時代,意義是由主體在一個固定的范圍中定義出來的,這一范圍無論是領導的辦公室還是電視的總編室,都是固定的;意義在定義好了之後再提供給公共空間。而在網路上,一個思想出現後可能馬上就有跟帖意見出來,對已成思想形成了批評或解構,使一個發布的思想進入討論和爭辯的場地。這使得人們在辦公室和編輯室的思想還未形成自己的公共思想或意象時,就已經被阻擊、被點染、被變形,帶著一串跟帖附加物一道出現;而網路的寬闊使這些跟帖可以來自四面八方、各色人物。因此,跟帖過程使思想的網上發布在形成一種公
共思想或公共形象時,已經有違初衷、失去了原來的統一性。網路的跟帖模式改變了意義的生成過程,使意義的形成變為一種更容易被討論被批評的共謀活動和群體修改完善過程,由此形成的公共思想和公共形象更具全球化時代的妥協性、整合性與全息性。
第四,公共舞台形式的改變與「眾說原則」 跟帖模式是與網路特性決定的,網路構成了全球化時代的公共舞台。這一公共舞台與前電腦時代公共舞台的最大的不同,就是網路本身的「眾說原則」。在前網路時代,任何一種公共言說都是有計劃地被組織和被控制的:報紙、出版社、電視台的編輯,對公共言說進行最後的總把關。這是哲學總體性、社會總體性、思想總體性的現實基礎。而在電腦時代的網路上沒有一個總編緝,人人都可以出場發言,公共舞台上前網路時代的「主說原則」變成網路時代的「眾說原則」。世界上四面八方、上中下流之各色人物,不管有多大的觀念分野、理論高下、價值差異,都可以各抒己見出場發言。網路的「眾說原則」已經開拓出了一個巨大的公共領域,並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且表徵了
全球化的主要特徵。其他的公共言說方式,都不得不面對這一新的言說方式而改變自己的結構。
第五,人格整合方式的改變與「虛擬世界」 與實在的現實相比較,網路是一個虛擬世界。在網上出場,可以用假名,像演員以角色的方式出現在舞台上一樣。這一點使網路具有了另一種功能,成為人格的一種整合方式。按精神分析學看,人的人格包括慾望性的本我,社會性的自我和神性的超我。在前網路時代,慾望性的本我受到社會性本我和精神性超我的壓抑,進入無意識;這些無意識一旦想出現,就要受到意識和精神的檢查,不得不以夢的形式或藝術的方式曲折地表現出來。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說,人心中的一些東西,人不願以自己的名義說出;當在舞台上有了角色的名義,人就可能自由地說出。網路的虛擬世界,恰如一個人人皆可出場做演員的公共舞台,有了這虛擬時空,人就可以自由的表現自己,網路從而也可以成為類似於夢境和藝術一樣的人格整合方式,一方面,網路上的出場與夢境和藝術不同,它是現實的,人們自己清楚自己在上網;另一方面又是虛的,人意識到別人不知道自己是誰。
正是網路虛擬世界提供的這種虛實合一的特徵,人可以在網上進行自如的表演。在這網路表演中,人格心理上的本我/自我/超我達到了一種統一。從這一意義上說,網路的虛擬世界給了人一種人格整合的方式。總而言之,網路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改變著人們的觀念。這種改變意味著什麼呢?這正是需要網路時代的人們去深入思考的。
② 天台愛情好看么
《天台愛情》的故事架構建立在一個虛擬的時空。浪子膏(周傑倫 飾)和三個好哥們兒黑輪(柯有倫 飾)、蛋花(宋健彰 飾)、阿郎(黃俊郎 飾)從小一起長大。四個人以「帥」為人生最終極的目標。浪子膏平時在波爺(曾志偉
飾)的中葯店工作,負責搭唱叫賣。他們所居住的天台,是被加利利市放逐的一塊地方,雖然貧窮但生活很踏實、很快樂。天台旁一塊聳立的大型招牌上是廣告天後心艾,是浪子膏的夢中情人。在偶然的情況下,浪子膏竟遇見自己朝思暮想的大明星心艾(李心艾飾),哥們兒頻出妙招助浪子膏追求心艾,就在兩人戀情逐漸加溫的同時,黑輪工作的市居會風雲變色,黑輪命在旦夕。不料一切竟是因心艾而起!浪子膏被卷進這一場詭計之中,同時面對哥們和心上人的他,必需做出最難的抉擇,是友情?還是愛情?……
③ 如何評價古裝劇《九州縹緲錄》
整體來說還不錯,雖然還原度沒有達到我的預期,但是也給我很多的驚喜。
再到姬野總是在阿蘇勒需要的時候都在,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友誼,姬野和羽然我覺得是最好的感情,雖然我不知道我還能不能遇見你,但我一直放在心裡愛你。所有的配角也都是有血有肉,每一個人的故事都讓人感動,並且這部劇所有人的行為和情感都很順。
④ 如何穿越
穿越時空十大方式,供你參考:
1.穿越時空十大方式——時間機器
代表電影:《回到未來》
有人說,時間是一條單行線,既不能回頭,也不能超前。於是,人類開始幻想一部機器,能幫助我們穿越過去和未來。久而久之,一種最初的穿越方式在人們的假想中建立了雛形,這就是時間機器。
在電影《回到未來》系列中,我們看到了用真正所謂科學的方法建造出的時間機器。通過超光速行駛和精確計算,它幾乎能帶領我們去到任何我們想去的時間,改寫那些糟糕的過去,構建我們想要的未來。
根據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時間和空間是相對存在的,假如物體的運動速度能達到光速,時間就會停頓,假如超越光速,那麼就能回到過去,穿越未來。而電影《回到未來》正是以相對論原理為基礎,構建了時間機器。
不過,有了時間機器也未必就是好事,有因必有果,改寫過去,同時也意味著改變未來。牽一發而動全身。任何對歷史的改變,都可能導致未來世界偏離原有的軌道。在人類的思維和道德體系發展到一定高度之前,時間機器對於我們仍然言之尚早。因此,盡管電影《回到未來》系列中的時間機器幾乎無所不能,但影片最終還是將未來的主宰權交還給了人類,正如片中的博士所說,未來尚未決定,只有靠自己的雙手,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穿越時空十大方式——時間機器
上榜理由:最接近科學的穿越方式,也是最具理論依據的穿越方式。
驚異指數:★★。
失控指數:★★。
2.穿越時空十大方式——蟲洞
代表電影:《星際之門》
什麼是蟲洞?簡單的說,蟲洞就是連接宇宙遙遠區域間的超時空細管,是宇宙中的捷徑和隧道。能夠扭曲空間,讓原本億萬光年的距離變得近在咫尺。
在電影《星際之門》中,蟲洞以一扇門的形式,更加直觀的出現在人們面前。我們不知道這扇門從何而來,由誰建造。只知道它就像一部連接時空的無線電話,只需撥通號碼,我們就可以馬上到達宇宙的任何角落,只要那裡也有一扇一樣的星際之門。
不過,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人類期待的星際旅行並沒有出現。在穿過星際之門後,人類驚奇的發現,原來星際之門竟是遠古時期外星人用來運送奴隸的工具,而他們的奴隸,正是人類。而這些外星人,則是古埃及神靈的原型。金字塔則是他們飛船的起落架。
星際之門的開啟,讓地球再次陷入危機。盡管在電影中,人類最終化解了這場無妄之災,可假如這一切真的發生,大概就未必有那麼好的運氣了。好奇心就像一扇門,人類總會無可避免的開啟它。可門後隱藏的就一定是我們想要的嗎?即使外星的高科技唾手可得,但人類有能力去承受科技帶來的負作用嗎?因此,在我們真正建造出屬於自己的星際之門前,地球無疑還是最安全的安身之所。
穿越時空十大方式——蟲洞
上榜理由:星空不再遙遠,天涯近在咫尺。
驚異指數:★★☆。
失控指數:★★☆。
3.穿越時空十大方式——時空隧道
代表電影——《終結者》
時空隧道,和時間機器的區別在哪?時間機器所進行的穿梭是雙向的。而時空隧道所提供的穿越則是單向的,也就是有去無回。在以時空隧道為題材的電影中,我們最熟悉的,大概莫過於《終結者》系列。
在電影中,阿諾三次從未來來到現在,藉助的就是時空隧道。公遠2029年,經過核毀滅的地球已由電腦「天網」控制,人類幾乎被消滅殆盡。剩下的人類在領袖約翰康納的領導下頑強作戰。為了扭轉局面,「天網」製造了時光逆轉裝置。打開時空隧道,目的是回到過去,消滅尚未成人的人類領袖約翰康納,與此同時,人類也派出了保護者。
在《終結者》系列中,因果定律變得簡單明了,由於所有的故事幾乎都發生在一條主線上,因此現在和未來的關系也變得明朗。假如約翰康納死在現在,那麼未來的人類就面臨毀滅,反之亦然。與時間機器相比,時空隧道落後了許多,從某種程度看,它更像是一場賭局,一但下注,就容不得反悔。而通過遂道的人無論成功與否,都沒有回頭路。不過,出於對過去的後悔和不甘心,既使明知有去無回,還是會有人義無返顧的踏上這條不歸路。盡管電影中,犧牲的並非人類,而是作為替代品的機器人,但假如沒有這些替代品,人類是否又不得不去親身面對時空另一端的未知呢?而這其中的種種矛盾,大概就是時間對於人類的殘酷之所在吧。
穿越時空十大方式——時空隧道
上榜理由:此穿越有去無回,還請慎重。
驚異指數:★★★。
失控指數:★★★。
4.穿越時空十大方式——上古神物
代表電影——《大話西遊》
從古至今,世界各地都流傳著許多關於穿越時空的傳聞。而文化的差異,又讓這些傳聞變得多種多樣,西方人構想出了時間機器,而古時的東方人則將時空穿越寄託在了神力上。
相傳,月光寶盒本是仙界神物,擁有扭轉乾坤,穿梭時空之神力。撿到它的人只需念一句咒語,就能穿越時光,顛倒過去,扭轉未來。不過,也許是月光寶盒的構造理念偏離了傳統的科學原理,因此,它有時也並不那麼好用。
似乎從一開始,月光寶盒就沒有乖乖聽話。可是救妻心切,至尊寶還是屢敗屢戰,最終,他來到了500年前,並演繹了一段感動無數人的愛情故事。
此時,我們不難發現,雖然表面上,是至尊寶在使用月光寶盒,可實際上,卻是寶盒主宰著使用者的命運。一切都像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盡管神物在手,但命運和時間仍然不可抗拒。電影中的月光寶盒,只不過是為了編織一個凄美愛情故事的工具而已。作為一個藝術噱頭,它表達了人類渴望改變過去的願望。幾乎每個人都有後悔莫及的時候,正如片中那段膾炙人口的台詞一樣,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愛情擺在面前,等到失去時才追悔莫及。一個人一生中會錯過多少風景,又有多少時間是為了錯過而空嘆。雖然電影中的愛情跨越了足足500年,可它真正向人們傳遞的,卻是一個人盡皆知的簡單道理,珍惜眼前人。
穿越時空十大方式——上古神物
上榜理由: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驚異指數:★★★。
失控指數:★★★。
5.穿越時空十大方式——超能力
代表電影:《時空駭客》
不用時間機器,不用時光隧道,只需意念一動,就能任意穿越時空,這就是超能力,聽起來很酷,不是嗎?可真有了超能力,也未必就是好事。
在電影《時空駭客》中,一個名叫戴維年輕人突然發現自己具備一種超能力,可以在一秒內將自己送到任何地方,而他發現自己的能力後,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打劫銀行。
不過,慢慢的,戴維也開始嘗試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而與此同時,另一個專門追捕超能力者的組織「游俠」也開始浮出水面,他們的任務就是不惜任何手段,消滅戴維這樣的超能力者。
戴維的能力無疑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跨越時空,那是何等的逍遙自在?可得到超能力後,有又多少人能像他一樣約束自己呢?用超能力穿越時空也許是最便捷的,但同時也是最難以約束和控制的。在電影中,戴維就象徵著人類對於穿越時空的渴望,而「游俠」則用來比喻人類的道德底線。在學會使用超能力之前,使用者大概要花上更長的時間,在自己的心中,建立一個用來自我約束的,更加忠實可靠的「游俠」。
穿越時空十大方式——超能力
上榜理由:移行換影天地間,萬般逍遙任我行。
驚異指數:★★★☆。
失控指數:★★★☆。
6.穿越時空十大方式——時空循環
代表電影:《偷天情緣》
昨天,今天,明天。昨天往往是已知的,而明天卻永遠充滿了未知。但假如時間變得停滯不前,永遠重復循環著同一天,那又將如何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時空循環。
在電影《偷天情緣》中,主角菲爾•康諾斯是一個工作馬馬乎乎,對人尖酸刻薄的電台氣象預報員。在一次采訪中,康諾斯意外掉進了循環時空,從此,就過著永遠重復的一天。每當他第二天醒來,都是相同的一天。在這永恆的一天中,永遠都是相同的人與事。
必然會和一個人在路上相遇,必然會有一個人被汽車撞死。在起初的一段痛不欲生的階段之後,這個倒霉鬼發現自己即使到處搗亂被關進監獄,即使從10層樓上跳下來,第二天也會毫發無傷的醒來,開始又一個陽光燦爛的工作日。
假如康諾斯的遭遇變成現實,不知有多少人要為之抓狂。雖然電影最終是以喜劇收場。可從科幻的角度講,它所反映出的,卻是人在時間面前的渺小與悲哀。曾經有多少人幻想預知未來,可真正能夠得知的,卻只有過去,不過,假如永遠重復同一天,就意味著沒有明天,而沒有明天,也就意味著對未來的全知全能。不過,這樣的全知全能,又意義何在呢?
穿越時空十大方式——時空循環
上榜理由:沒有明天,意味著對未來的全知全能。
驚異指數:★★★☆。
失控指數:★★★☆。
7.穿越時空十大方式——時空裂縫
代表電影:《百慕大三角》
古時,有一句得道成仙之語,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假如此話屬實。那麼,這其中的洞,十有八九可以理解為時空裂縫。
一些超自然愛好者們堅信,地球上存在著許多時空裂縫。它們隨機出現,沒有任何跡象可尋,而且形成的原因也一直是一個謎。裂縫中的空間和時間完全錯亂,遠遠超出的人類現有的常識。
關於時空裂縫,存在著許多傳說。而在這些傳說中,流傳最廣,支持者最多的,就是百慕大三角。
千百年來,百慕大三角形成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外星人的基地,魔鬼的居所,而在同名電影中,這片海域則被描繪成了軍方的試驗品。由於試驗發生意外,百幕大地區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時空裂縫。
時光倒流,空間解離,就連想像中的幽靈船,也由幻想變成了現實。時空裂縫的確能讓人穿越時空,可穿越的結果卻完全不受控制。但在穿越時空的諸多方式中,時空裂縫卻偏偏是最接近真實的。關於百慕大的種種傳聞是真是假,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這些傳說聽起來卻一個比一個真實,甚至有學者將百慕大之謎當作畢生的研究課題。時空裂縫無法讓我們如願的穿越時空,但它卻蘊藏著時空之謎的玄機,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時空裂縫真的會成為人類進行時空穿越的契機與突破口。
穿越時空十大方式——時空裂縫
上榜理由:無法預知的穿越,蘊藏著時空之謎的萬千玄機。
驚異指數:★★★★。
失控指數:★★★★。
8.穿越時空十大方式——平行宇宙
代表電影:《救世主》
所謂平行宇宙,是指在我們所生活的空間內,同時存在著多個宇宙,這些宇宙間的關系就像平行線一樣,雖然一模一樣,卻永遠無法相交。不過,在電影《救世主》中,人類的科技已發展到可以自由穿行於平行宇宙。
在電影《救世主》中,一共存在125個平行宇宙,也就是說,同樣一個人,將在不同宇宙中存在著125個不同的分身,而且,這些分身每死掉一個,他的能量就會平均轉移到剩下的分身上,假如這些分身死到只剩最後一個,那麼,剩下的這個人將得到全宇宙最強的力量。
本片的主人公尤蘭就剛好面臨這種情況,他的分身接連不斷的被另一個自己所殺,而如今,所有宇宙只剩下兩個尤蘭。毫無疑問,他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去打敗另一個自己,要麼就坐以待斃。
本片的英文原名是《The
One》,直譯過來就是唯一,不過,在電影中,卻從不存在絕對的唯一,因為所有事物都平行存在於其它的宇宙中,大到一個人,小到一片樹葉,都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分身。而且這些分身還要老死不相往來,以免一個不小心打破宇宙間的平衡,釀成大錯。而這種尚存在於電影中的構想,也許正恰恰說明了,即使有一天,人類真能穿越時空,也還是老老實實的當一個旁觀者為妙。否則,電影中尤蘭的遭遇沒准就真會接踵而至。
穿越時空十大方式——平行宇宙
上榜理由:假如宇宙也在照鏡子,那麼世上就不再有唯一。
驚異指數:★★★★。
失控指數:★★★★。
9.穿越時空十大方式——虛擬世界
代表電影:《黑客帝國》
假如說平行宇宙等時空概念的出現,顛覆了人們對於時間空間的認知,那麼,虛擬世界的出現則再次擾亂了人們對於真實時空的判斷。
《黑客帝國》的故事背景是未來的22世紀。由於地球資源枯竭,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劣,現實世界已無法適應人類生存。於是,統治者為了安撫人心,編寫了一個叫做「母體」的程序來管理這個世界。而大多數人類,都並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虛擬程序中。
直到有一天,一些人發現了這個秘密,為了奪回管理權,他們向母體發起了進攻。
《黑客帝國》里的人生活在計算機網路,他們的世界實際是虛擬的世界。雖然這個故事本身也是虛擬的,但從網路爆炸式的發展速度來看,像影片里那樣《黑客帝國》式的生活方式也並非完全不可能,但不管結局如何,不可否認的是,科技的發展,幾乎無一不與網路相關。不過,這卻恰恰為時空穿越提供了一條更加便捷的途徑。與其被時空所掌控,或是夢想著時間機器的誕生,倒不如主動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虛擬時空。不過,與電影中不同的是,這個時空終端的掌控者,不應該是母體這樣的超級程序,而是人類自己。
穿越時空十大方式——虛擬世界
上榜理由: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驚異指數:★★★★☆。
失控指數:★★★★☆。
10.穿越時空十大方式——輪回
代表電影:《神話》
有時,你是否突然覺得身邊的某個場景似曾相識,但又說不清是在哪見過,是曾經的夢境,還是真實的經歷,這往往讓許多人感到匪夷所思。而電影《神話》則將這一切歸結為一個由來已久的說法——輪回。
在電影中,考古學家Jack一直被一個夢境纏繞,夢中的女子讓他魂牽夢繞。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這個夢越發頻繁,而夢中的場景也越發真實。
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得知,原來Jack的夢並非虛幻,而是他前世的記憶。生命的輪回讓Jack跨越幾千年的時光來到現在,去尋找一直苦苦等待他的玉簌公主。
看到這里,大概不少人都發現了,這里的輪回轉世,就和《大話西遊》中的月光寶盒一樣,只是一個用來編織美麗愛情故事的工具而已。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卻表達了一種最傳統的時空觀念,也表達了人類嚮往穿越時空的永久夢想。但從功能上講,輪回只能讓人從歷史來到現在,並不能真正的實現自由穿梭。因此,才誕生了類似於時間機器、星際之門這樣的科幻產物以一部部讓人嘆為觀止的科幻電影。而反過來,這些科幻電影又會使人們的幻想膨脹,進而讓時空穿越變得方式百出,花樣不斷。縱觀電影史,很少有哪個題材能像時空穿越這樣經久不衰的,而人們對此類電影從一而終的熱情與喜愛,大概也正是時間對於人類的誘惑之所在了。
穿越時空十大方式——輪回
上榜理由:電影之中時空夢,眾生盡在穿越中。
驚異指數:★★★★★。
失控指數:★★★★★。
⑤ 電影異次元駭客里最後光明的地方是什麼外星人的基地
結尾是主人公所處的現實時空世界,而影片中一共有三個時空世界,另兩個是現實時空世界中進入的虛擬時空世界和虛擬時空世界進入的虛擬時空世界。總之結尾是虛擬人佔用了現實人的身軀(那個男的),而現實人(那個男的)在虛擬世界已經死了,所以結尾是大團圓,男女主人公終成眷屬。
⑥ 大都會誰看過一部老的無聲電影
其它譯名: 大都會
類 型: 科幻 / 劇情
導 演: 弗里茨·朗 Fritz Lang
編 劇: 弗里茨·朗 Fritz Lang
Thea von Harbou
主要演員: Fritz Rasp
Rudolf Klein-Rogge
Brigitte Helm
艾爾弗雷德 埃布爾 Alfred Abel
上映日期: 1927-1-10
國家地區: 德國
弗蘭茲·朗的經典默片。在未來,人分化為兩種類型:思想者(但不懂任何操作)和工作者(但沒有任何思想)。一個思想者冒大不韙去看工作者們幹活的地方,一個漂亮女人瑪麗亞帶領工人們准備反抗冷漠的思想家……
在線觀看地址:
http://weiminghe.51zhuanzhuan.com/movieh-874675-3998-1.html
下載地址:http://119.147.41.16/down?cid=&t=13&fmt=
⑦ 天台搶先版
你好樓主
這是你要的天台搶先版,上傳到附件了,下載即可。
《天台》的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擬時空,周傑倫在劇中飾演一名醫館窮小子,名叫浪子膏。電影描述著兩種人生,一種是住在天台上的人,他們天天載歌載舞,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而住在天台下的人,卻是比較有錢又勢利,影片將呈現這兩種反差的生活。電影風格走比較復古的感覺,其影像風格近於20世紀70、80年代。
⑧ 文化歷史題材紀錄片在剪輯上有何特殊之處
中國的專題片往往忽略片子的節奏。這里所說的節奏不是指畫面切換速度和情節點,而是包括蒙太奇、長鏡頭、運動鏡頭、固定鏡頭等各種鏡頭在內的一個整體,其中每種鏡頭的出現數量或頻率最後會形成一個比值,最高值即本片的高潮部分。這種對於節奏的注意並不是每部片子都有的,很多專題片拖沓死板,始終以不變的速度來進行,不能對觀眾構成視覺沖擊力,加之文化歷史類專題片本身就是較為嚴肅的話題,趣味性不夠強,這就是年輕觀眾不願接觸紀錄片、專題片的原因。所以,在製作歷史文化專題片的時候,要根據情節需要適時調整其節奏,張弛有度,必要時甚至可以聲畫分離或節奏與情節分離,以達到預期效果。
⑨ 天台愛情好看嗎
還好。
《天台愛情》[2]是周傑倫五年磨一劍,繼《不能說的秘密》之後自編自導自演的第二部電影作品。《天台》的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擬時空,虛擬時空裡面的人物都噴上伯錸辻特,其影像風格近於周傑倫偏愛的20世紀70、80年代 天台愛情。《天台愛情》投資超過兩億台幣,電影元素精彩豐富,融合浪漫、動作、歌舞、特效等多種風格,被宣傳方稱為「前所未見的電影類有一種美好,上有天堂,下有天台。《天台》的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擬時空,周傑倫在劇中飾演一名醫館窮小子,名叫浪子膏。電影描述著兩種人生,一種是住在天台上的人,他們天天載歌載舞,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而住在天台下的人,卻是比較有錢又勢利,影片將呈現這兩種反差的生活。電影風格走比較復古的感覺,其影像風格近於20世紀70、80年代。這部電影主要以愛情為發展主軸,並且成功地結 上海國際電影節合舞蹈、音樂、武術為一體,不單是一種類型電影所能框架,所以才稱之為「一部前所未見的電影類型」 周傑倫這次不僅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還自己配樂,就連動作武打周董都親自參與設計想法,並親自擔任剪輯師。周董調侃到:「戲中有黑輪使用昹菲鏑砢的精彩戲哦!」故事發生在一個美好的年代,繁華的加利利市。浪子膏(周傑倫 飾)和三個哥們兒黑輪(柯有倫 飾)、蛋花和阿郎從小一起長大。四個人以「帥」為人生最終極的目標。浪子膏平時在波爺(曾志偉 飾)的中葯店工作,負責搭唱叫賣。他們所居住的天台,是被加利利市放逐的一塊地方,雖然貧窮但生活很踏實、很快樂。 雷哥天台旁一塊聳立的大型招牌上是廣告天後心艾,是浪子膏的夢中情人。在偶然的情況下,浪子膏竟遇見自己朝思暮想的大明星心艾(李心艾 飾),哥們兒頻出妙招助浪子膏追求心艾,就在兩人戀情逐漸加溫的同時,黑輪工作的市居會風雲變色,黑輪命在旦夕。不料一切竟是因心艾而起!浪子膏被卷進這一場詭計之中,同時面對哥們和心上人的他,必需做出最難的抉擇,是友情?還是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