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往事怎麼樣
1.影片略粗糙,畢竟是導演處女作,精細程度不足。但影片中包含的純粹情感完全可以彌補這一小缺陷。2.夏雨演成年後的毛小兵(毛大兵)再合適不過,一口方言味極重的普通話,更增添了幾分這些年遭受生活打磨的悲荒色彩。3.「《電影往事》像是一部畫卷,或者說是一卷特色的膠片。」
② 童年往事的影片評價
《童年往事》是導演侯孝賢自傳性色彩極為濃厚的一部電影。從影片構圖、空間與景幕安排,都有相當獨到之處。是這些細節,使電影每個畫面都不致流於單薄的戲劇交代,也使整部片子看似霧散平淡,實際卻緊湊而富文學張力。 (新浪娛樂評價)
從這部電影里體會到屬於外省人1949年前後遷徙至台灣的新移民的失落、鄉愁和無奈。(吳念真評價)
該片投射自身成長過程,也隱晦觸及白色恐怖對政府的無聲批評,充滿了挑戰與前瞻。 (中時單子報 評價)
③ 如何評價國產電影《電影往事》
不知讀者有沒有發現?湯姆和格蕾絲這對戀人其實自始至終,都步調一致。首先,他倆都迷信在民主自由的空間,人性的善良可以遍地開花。當發現卑賤的人類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時,湯姆決定接受命運無情的安排,藉助外部的邪惡,來消滅格蕾絲的肉體,讓狗鎮回歸到從前的平衡,就像初入美洲大地的白人先要消滅土著印第安人,再坐下來商談民主自由的制度一樣。如果從基因無法改變的自私自利來看,湯姆的決定已不單單是對錯是非所能概括了的。
所幸的是,內心善良的格蕾絲居然也是外部邪惡強權的代表。當她發現仁愛在人類的貪欲面前無能為力時,一忍再忍的她也像湯姆一樣選擇了殺戮。這種殺戮之所以讓李銀河女士感到「歡呼雀躍,有一種強烈的快感」,是因為李銀河女土覺得狗鎮人迫害格蕾絲在先,他們的受戮是罪有應得。可事實上主人公格蕾絲卻清楚地知道,這種殺戮同樣是邪惡的。而它之所以必須執行,是它能夠以惡制惡。因此,面對格蕾絲的槍口,湯姆會由衷地感到欣慰:「你對世界的詮釋,比我要有力得多!」
最終,是湯姆倒在格蕾絲的槍口下,而不是格蕾絲倒在湯姆的告密中,是因為湯姆要藉助強權,而格蕾絲就是強權本身。
④ 誰看過《電影往事》啊 給個論文式的影評 謝謝
影評-《電影往事》
如同大多數60年代未70年代初出生的人那樣,影片展現的電影童年,也是我們這些人的童年,影片中出現的舊電影,伴隨自己的童年成生,歷歷在目。
相信能看我這影評的人,也差不多算得上是電影愛好者,說深點也算得上影迷了。既然這么喜歡看電影,應該與童年的電影情節多多少少不無關系吧。所以,相信這部電影能引起我們這樣的人諸多共鳴,一句感嘆,一句唏噓,也說不完、道不盡這童年走過的電影往事呀~~~
中國的電影之路
在那個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那時的電影就是老三樣,傳統革命戲。看多了看膩了吸引不了人。而後70年代末80年代初,無非是中國本地的革命戰爭片、正純愛情片(前有《馬路天使》、後有《小街》為代表),加上社會主義國家同胞的戰爭片。雖然電影很少,但因為老百姓沒有其他的打發時間的方式,加之露天電影的免費,電影,就成了老百姓最喜愛的東西,包括小孩子們。
那時的小孩子,(童年的我也是這樣),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模仿電影中的片斷,特別二戰國產片,《閃閃紅星》、《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中的英雄,都是我們模仿的對象,兒時的木製手槍、手榴彈、沖鋒槍玩具,陪伴我們走過了兒時的美好時光。
如果問那個時代過來的人,沒有人不知道這些影片,沒有人不是這樣走過來的童年,尤其這我們這樣的影迷們,估計就是那個時代養成的愛好。
但是,隨著電視的普及,電影逐漸失去了魅力,正如片中孩子們憎恨電視一樣,我們這樣的小孩子也不喜歡電視,但以後也逐漸被吸引上了,中學時代就是看電視長大的。在80代年後期到90年代初,中國的電影一直不算景氣。在我的印象中,好多電影院從此改制了,不是改放電視錄像,就是折掉了。
直到90年代開始出現大片,有引進的國外大片,有國產的諸多《紅高梁》這樣的大片出現後,電影才又回到我們的生活中,因為這樣的電影具有獨特的音響效果和影視效果,是電視無法比擬的,所以像我們這樣的影迷又可以看電影了。但是,逐著電影改革的深入,票價的不斷攀升,在90年代未,我們似乎看不起電影了。記得在98年還是99年時,在北京的海淀劇院看一場《拯救大兵瑞恩》,居然花掉了我70塊大洋,心痛呀,所以,D版碟橫行不無道理呀,像我們這樣的影迷,似乎只能借D版碟來望梅止渴了。
「我」的電影童年
這里所說的「我」,不是作者我,而是影片中的玲玲。那個時代的美女,似乎都有一個夢,想成為周璇或張瑜那樣的電影明星,而男的,似乎都會把這樣的電影女明星作為自己的夢中情人來看待。玲玲很幸運,雖然出生悲慘,沒有爹,但她能夠一場不落地把那個時代的電影都免費看過,比起作者我來,是幸運的多。因電影,媽媽有了勇氣和自信,因電影,有了後爹,有了弟弟,因電影,有了兒時的玩伴毛小兵。電影,成了玲玲兒時生活的全部。
電影給了玲玲夢想,她也做著跟媽媽一樣的夢,想成為電影明星,然而隨著電影的不景氣的來臨,學費成了關鍵問題,玲玲對自己的弟弟下了不該下的毒手,幸好未遂,不過也給自己在爹媽的心中留下了陰影。真是個好弟弟,可愛善良,每次都為姐姐著想,幫姐姐解圍,這樣的弟弟,你怎麼下得了手?最後,居然也是為了電影,弟弟失足慘死,玲玲也落下個耳聾的殘疾。
電影既造化了人,也害了人呀!造化了玲玲母親的堅強,造化了玲玲的新的家庭,造化了玲玲美好的童年,與此同時,又害了玲玲,讓她沉迷於中,沉迷於自己的電影夢想,以至造成了終生遺憾。
關於結局
幸好現在的技術發達了,自己也可以擁有了家庭影院,有了投影儀,有了諸多的電影光碟,我們不會再像過去那樣只能去電影院觀看電影了,只能看影院播放的只不能自己選擇了。像大多數影迷一樣,我們可以自己收藏,自己在家隨時觀看自己喜歡的電影。玲玲也有了這樣的家庭影院。不過,這樣的投資也不算少,真不知道像玲玲這樣的殘疾人士,是如何掙到這么多的錢,擁有了這樣的房子,這樣的完備設施和這么多的時間的。
關於玲玲與毛大兵的沖突性的巧遇,實仍牽強,不過為了劇情的發展,也是必要,無可厚非,但最後完美的結局,居然皆大歡喜,但實在推敲不起。算了,好看就行,滿意就行,管它呢!
關於故事
其實此片最大的看點是童年的電影情節,而非現代的故事情節。相信大部分觀眾特別是影迷們對於故事情節本身並不在意或不看好,故事的情節純屬為了展現我們兒時電影情節和中國的電影之路而作串接之用,別無他。引起共鳴,加上動人的故事,足以打聽觀眾的心弦,足夠了。
關於演員
雖然演職員表中,夏雨、齊中暘、江珊、牛振華等人的名字顯著,但個人認為,演玲玲和毛小兵的兩位小演員才是真正的主角,玲玲媽也表演得不錯,真正的美女,不著鉛華也能顯露其美麗的美女。只是為兩位小演員未出現在演職員表中而憤憤不平!
總體評價
能夠鉤起你童年電影往事的片子,能夠一覽中國電影近三十年的歷史的片子,並能夠反映那個年代過來的人們的普遍心結的片子。除了現代年代的戲有些多餘外,是其有看頭的一部片子。
對於60年代未70年代初出生的人們(特別是影迷們),強烈推薦。
⑤ 如何客觀地評價電影《美國往事》,讓我給你分析一下
《美國往事》雖未有如其名般的史詩,卻以小人物的角度呈現了一個美國時代,電影聚焦紐約少年「面條」的一生,近乎4小時的時長,絲毫未有給人乏味,因為那被濃的是人的一生,五味雜陳里人性的復雜皆於此片中得以最淋漓盡致的呈現。——夢里詩書
⑥ 電影往事的導演闡述
我出生於1972年,也就是《電影往事》(又名《夢影童年》)的女主人公玲玲出生的那一年。《電影往事》雖然不是我的故事,但影片里有我童年時候對露天電影的美好記憶。我的童年是在一個物質和精神都非常匱乏的年代度過的,那時候沒有電視機,沒有互聯網,甚至沒有電話,但是在回憶中,卻覺得那時候的生活非常富足,精神非常快樂,這其中有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露天電影。實際上我們那時能看到的電影非常有限,無外乎是一些革命題材的國產片,但對電影的嚮往和渴望就是那時候在心底種下的。那時從沒敢奢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電影的創作者。我是大學學院戲劇社的骨幹。我曾經演過一個50分鍾的獨角戲,整個戲就是一個癱瘓在床的女人不停給各種人打電話,最後被謀殺在床上。整個戲沒有動作,也沒有配角,只有我一個人50分鍾不間斷的台詞。那次演出的成功讓我覺得自己以後也許可以走藝術創作的道路。直到大學三年級,我才知道北京有個電影學院,就萌生了考導演系研究生的願望。電影學院導演系的考試挺不容易,報名的人很多,只招收三個人。備考那一年我沒有讀很多電影專業理論書籍,而是跟著導演系的學生一起拍短片,做他們的演員,這樣獲得了很多實踐的經驗,比那些天天悶在屋裡復習的考生要靈活多了。我考試的時候對電影知識並沒有太多了解,面試的時候很多專業上的問題都不知道,但我相信導演系看中的是潛力,不是你現在知道多少知識,而是你將來有多大的潛能。所以我對所有不知道的問題都沒有回答不知道,而是即興說一些很相關的東西,拚命發揮。結果正如我的想像,導演系要的確實是有獨特見解和頭腦的人。
我的導師江世雄教授一直指導我要拍好看的電影,要永遠把自己國家的觀眾放在心裡,不能孤芳自賞。所以我對電影的好看與否、能否被最大多數的觀眾接受非常在意。但學院式的教育又使我對純商業的東西本能排斥,所以多年下來,我發現自己最感興趣、最適合的是帶有人文色彩的好看的文藝片。這個大的創作方向比較適合我,即有藝術的追求和個性的實現,又有對商業市場的理想。2000年4月,很多老導演對中國電影的現狀非常憂慮。我激動地看到那些曾經用電影影響了我的成長的導演們就在我的面前,我們成了同行。我看到他們由於愛而生發的痛苦和憂慮,突然產生一種沖動,想拍一部電影獻給他們,讓他們知道他們的電影曾經滋養了一個女孩的心靈,讓他們重新回味那個屬於電影的黃金時代。北京大地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黃建新導演給我創造了最好的創作環境。他們對我各方面的幫助讓我終於開拍了自己的電影處女作《電影往事》,這部電影意在追憶那個舉國上下為電影而魂牽夢縈的年代。《電影往事》完成了我的一個心願,正好2005年是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周年,可以算是對中國電影的獻禮片。
⑦ 冰心的《往事》分析
冰心《往事》賞析
【導 讀】 冰心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大家。《往事》為冰心的早年作品,各節從不同角度體現了作者對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懷之愛的謳歌。本文為其第七節。
父親的朋友送給我們兩缸蓮花;一缸是紅的,一缸是白的,都擺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沒有在院子里看蓮花了--但故鄉的園院里,卻有許多;不但有並蒂的,還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紅蓮。
輕輕一筆,將現實引入往事。
九年前的一個月夜,祖父和我在園里乘涼。祖父笑著和我說,"我們園里最初開三蒂蓮的時候,正好我們大家庭中添了你們三個姊妹。大家都喜歡,說是應了花瑞。"
紅蓮被祖父喻為孩子。起引。
半夜裡聽見繁雜的雨聲,早起是濃陰的天,我覺得有些煩悶。從窗內往外看時,那一朵紅蓮已經謝了,白瓣兒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個小小的蓮蓬,和幾跟淡黃色的花須。那一朵紅蓮,昨夜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
【意境審美】:雨意正濃,天氣陰沉。紅蓮正開、綠葉在側,簡練幾筆,如同一幅畫。
仍是不適意--徘徊了一會子,窗外雷聲作了,大雨接著就來,愈下愈大。那朵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欹斜。在無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階去,也無法可想。
【語言審美】:「不適意」與「徘徊」,表明作者心中的擔心。
對屋裡母親喚著,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旁邊說笑,--一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的傾側了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我不寧的心緒散盡了!
【創意審美】:在這樣一個雷聲雨聲大作的天氣里,媽媽慰藉女兒_____荷葉遮住了紅蓮。含蓄地暗示。
雨勢並不減退,紅蓮卻不搖動了。雨點不住的打著,只能在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無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動--
母親呵!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結尾點題,贊頌母愛。
【整體構思審美】:由風雨中勇敢慈憐的荷葉對紅蓮的遮蔽來比喻偉大的母親對兒女無私的愛護。以蓮喻人,構思嚴謹而巧妙,一氣呵成。
⑧ 傷心往事的影片賞析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扮演13歲湯姆的小演員安頓·葉爾金,雖然大多數人都對這樣一個誇大童年對以後生活的影響的故事不以為然,卻獨獨對葉爾金的表演伸出了大拇指,正是他身上獨特的喜劇韻味使得影片本身不再那麼難以理解。大衛·杜楚尼過於自我的情感釋放,使得《心碎往事》脫離現實、抽離得「不食人間香火」。可以看得出來,杜楚尼確實製造出了一種青少年獨有的迷茫和希冀,以閃回的方式加重了某種超現實感,但顯而易見,對此能夠產生共鳴的「高境界」觀眾真的是少之又少--想必這場杜楚尼的電影處女秀,惟一值得稱道的就是挖掘了一個電影界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
⑨ 電影往事的影片點評
女導演小江指導的第一部影片。三年磨一刃,雖然是導演的處子作,但是很明顯,看過這部影片的人都明白導演小江並沒有讓觀眾失望。 《電影往事》的表演朴實自然,雖然人物眾多,但毎個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幾個孩子都有出色的表演,特別是飾演夏雨童年的10歲小演員王正佳的表演更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骨子裡的生動自然和童稚純真的一面使他的表現凌駕於很多成人演員之上,是片中的一大亮點。本片是王正佳的首部作品,從沒受過任何影視演藝訓練的他,能發揮出如此出色的表現,確實令人另眼相看。他的鬆弛和塑造能力使他有別於很多成人化的兒童演員,王正佳在該片的表演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這個每年都會有賀歲以及商業片大戰的電影市場上,《電影往事》留給人們的不單單是一個票房成績或者說是宏偉、為美的畫面,而是一個令人久久回味的文化氣息。沒錯,它拍出了文化氣息。跟那些商業片以及被喻為「電影盲腸」的文藝片相比較,《電》不論在故事情節還是結構還是整體處理上都要高出一截。這些年來,包括被喻為中國暴發戶類型的大片《英雄》和中國最成功的賀歲片導演馮小剛的一些電影,但是大多難以經人多做琢磨,顯有回味無窮者。
而《電影往事》則像是一部畫卷,或者說是一卷特色的膠片,一點一點向人們展現出它的文化韻味所在。 《電影往事》(又名 夢影童年)) 是一部溫馨懷舊、充滿深情的電影作品。整體製作精良,攝影、美術、錄音、音樂和表演等方面都有很高水準。劇本是導演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創作的,期間反復修改。片中流露對露天電影年代的深厚情感發自內心、真誠感人,這些情感全都來自於導演幼年時期的經歷和體驗,並且糅合了許多中國人對國產老電影共同的溫馨記憶。
1、影片的結構與空間。
《電影往事》從現代時空的男性視角牽引出過去年代以女性口吻講述的故事,兩個時空交錯發展,現代時空為過去年代的故事製造一個又一個的懸念,用懸念牽引著觀眾,讓他們一步步進入影片特定的情境,進入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帶領著觀眾慢慢挖掘到往事的真相,解開深藏的秘密,使影片充滿了可看性。
影片的劇作結構安排得合情合理,不管情節如何發展、轉變,都能使觀眾毫不起疑心地順著劇作的思路走下去。這是劇作的成功之處。影片開頭用男主人公第一人稱的口吻開篇,不但清楚得交待了主人公的身世,而且對於處理主人公所處的環境起到推波之筆。使得開篇自然順暢,觀眾的思路隨之開始順著影片的思路走下去,或者說,觀眾們的思路隨之開始被影片另著走下去。這是一開篇的成功之處。
緊接著就出現了主人公莫名其妙被打的場面。至於主人公為什麼被打,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是個謎。但是正是因為有這個謎的存在,正是因為那個女孩———玲玲被人視為神經質的態度,才會吸引觀眾們繼續、主動探究原因所在,而這想必正是導演所想要的結果:她不是要自己一個人講故事,而是要所有的人合作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呈現在每個人眼前的故事。
一切都像是巧合,但又是必然。玲玲奇怪的舉動使得夏雨有機會進入她的家,從而揭開一切故事的前瞻。 這雖然不是偵探電影,但是運用布置疑團的手段,使影片更具觀賞性和吸引性。 影片採取了插敘的結構。從夏雨開始觀看玲玲的筆記本開始,轉而成為玲玲的第一人稱敘述故事。這一轉變也自然順暢合情合理。觀眾的思想不會出現半點轉彎得跟著轉過來。
對於現在的生活導演所採用的偏冷色調和中間講述過去時所才取得偏暖色調成為鮮明對比。導演通過這一對比表達出對舊電影的懷念以及對那個年代人們浪漫生活的肯定的感情。影片一直靠主人公們的自白來推動情節的發展。主人公平靜略帶一點感情起伏的語調成為本片的一大特色。
在過去時空的空間造型上,導演特別選擇了西北寧夏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使影片的意境更加開闊博大。空間參與了影片的敘事以及造型。西北的自然環境成了片中人們活動的主要依據。片中母親掛滿潔白床單的院子以一種特殊的空間造型和層次感表達出玲玲母親渴望浪漫,但是有迫於現實的壓迫的矛盾感情。
2、影片的人物。
夏雨飾演影片中的主人公毛大兵。從開頭的全景和中進景,導演給了觀眾一個從影片一開始就全面認識主人公毛大兵的機會。毛大兵一臉燦爛不馴的笑,讓觀眾從一開始就對這個小夥子產生了一絲好感。對他的開朗、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通過對毛小兵的中進景以及同時他自我介紹的旁白,我們可以很清楚得了解他的社會地位。他是了一個單純熱情, 從小受到家庭環境影響,沒受過多少教育,活潑好動,愛鬧愛玩但性格隨和,一生酷愛看電影,視銀幕上的英雄人物為偶像的民工。夏雨為了塑造這個塑造這個文化水平不高,來城市打工送水的青年人的形象,特意拔口音改成某種方言,或者說,通過轉換說話的腔調,夏雨塑造出了這樣的一個青年人。
影片從一開始就出現主人公酷愛電影的特點。通過主人公拿自己三四天的工錢去買一張電影票來深化體現。這是整個故事必不可少的關鍵。同時,觀眾也很容易接受一個不為生活所累,喜歡幻想,但是又沒有什麼大志向的主人公的形象。對他的行為也不會有什麼懷疑。
姜易宏 (原名姜鴻波) 飾演女主角江雪華。這個角色時間年代跨度大,從少女時期一直演到老年。江雪華是一個虛榮心很重,表演欲很強的美麗少女。她被城裡的文藝團體看中,給予重點培養,她以為可以從此踏上青雲路,沒想到因愛情沖昏頭腦,未婚先孕,產下幼女。江雪華面對沉重的社會壓力和心理壓力,本欲遺下孤女自殺的,後來發生一件事令她改變人生態度,一生命運由此轉變。姜易宏的表演撲實自然, 塑造了一個在封閉年代下追求美好生活的個性女性, 她充分掌握這個人物的性格和心路歷程的發展,把一個原本愛慕虛榮的少女,因未婚先孕,被社會唾棄。姜易宏的表演完成了人物個性由懦弱到勇敢的轉變。可貴的是她在關鍵時刻有很強的爆發力。
通過江雪華這個人物成功地刻畫,很簡單就反映出了那個社會的狀態以及各個人物的成長心理。 玲玲則是一個酷愛電影,但是很受傷害的人。青年的玲玲沒有一句台詞,僅僅一些動作,比如在夏雨的責問下眼淚無聲劃下、懷里抱著小狗以及對小狗時的純真、開心的表情,成功得把這個人脆弱的心理刻畫了出來。同時,插敘的內容中對於玲玲被打、離家出走之類的回憶也顯得更加真實有說服性。
通過對不同性格人物的塑造,讓他們同台演出,使得真個影片充實飽滿。
3、影片的色彩、光線。
首先說說現實生活中的偏冷的色調。導演通過這種色調調和出當今生活中人們缺乏人文浪漫主義以及同情,說白了就是缺心眼的現狀。但是對玲玲家冷色調的調和則是為了突出玲玲的個性,襯托出她的經歷,她的特殊性。
對於回憶中畫面採取的偏暖色調,一個是為了突出浪漫主義,另一個是為了表達懷念,或者說緬懷。 影片中光線自然柔和。並沒有運用很強列的光線去襯托某些東西,而是在較為柔和的光線中,或者說,在觀眾看得舒舒服服的情況下,給他們一刀。
4、影片的主題。
該片回顧了很多中國的老電影,如三十年代的《馬路天使》,建國之後的《閃閃紅星》, 《小兵張嘎》,《鐵道游擊隊》,八十年代初的《小花》,《小街》等,這些有代表性的老電影幾乎涵蓋了中國電影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導演把這幺多的老電影與一個普通家庭的命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這些老電影忠實地服務於片中的人物情感及其命運。 從這點來說,《電影往事》是對2005年中國電影誔生百年的深情紀念。
另外,影片中通過各個人物對電影的感情,尤其是江雪華對於電影的夢想,玲玲對生活的電影化的紀錄,表達出生活象是一場電影————這點就是和《紅樓夢》中把生活比做戲一個性質————以及任何時代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
電影也通過很多特定場景,比如毛小兵看了《鐵》之後扒火車摔傷等,勾起讀者對童年的回憶,引起讀者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