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看過《獵殺紅色十月號》的進入
說明:該曲是電影的主題曲,在整個電影中經過數次變奏.但我印象中,你說的那段,主題音樂就是這個. 我印象中是這個 蘇聯潛艇兵進行曲 歌詞大意: 寒冷,艱苦,空虛 光明已離我而去 我怎能知道你將死亡? 再次告別我們親愛的國土 我們很難想像這是現實,而不是夢想 祖國,我出生的家 再見,我們的祖國 走吧;大海在等待著我們 廣闊的海洋在招呼著我們,還有浪潮! 向我們的父親和祖先歡呼 我們忠於曾經的誓言 現在沒有什麼能阻止 祖國勝利的遊行 勇敢地啟航 北海的驕傲 革命的希望,你是人民信念的爆發 在十月,在十月 我們將勝利報告給您,我們的革命 您將助我們遠離曾經的世襲 完整的大碟目錄見 http://lib.verycd.com/2005/12/18/0000080362.html 該曲下載 http://ishare.iask.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279465
希望採納
2. 電影《獵殺紅色十月號》片頭曲是什麼就是那個博士勸女兒睡覺的背景樂。
可以關注一下影片結束後的信息。也就是播放完之後的字幕。因為我沒看。
3. 有關電影《獵殺紅色十月號》一疑問。
潛艇有個密封倉,有兩個口,一個是A口一個是B口。救生艇進入潛艇時,是和水一起從A口進入的,進去之後A口關閉,密閉倉把裡面的水排出去,然後人再從B口進入潛艇內部。
如果人要坐救生艇離開潛艇,那麼先把B口打開,人進入密閉倉並坐在救生艇上,然後B口關閉,再把水放進密閉倉,等水位到了一定的高度,就把A口打開,救生艇就從A口出去,離開了潛艇。
4. 跪求:追擊赤色十月(獵殺紅色十月號) 高清迅雷下載地址
尊敬的迅雷用戶,您好:
如果需要觀看建議您可以到電影資源比較多的網站
如果迅雷大全沒有也可以在迅雷看看上面搜索,迅雷看看:www.kankan.com
希望能幫到您
更多疑問,歡迎您向迅雷網路平台提問。
5. 電影《獵殺紅色十月》講述的是真實事件嗎
不是,是根據小說《獵殺紅色十月》改編的。
1985年2月,在看過湯姆·克蘭西的小說《獵殺紅色十月》的校樣之後,製作人梅斯·紐菲爾德立即買下了改編權。一年半後,派拉蒙影業的一位高層主管終於同意將小說拍成電影。
在編劇拉里·費格森和唐納德·斯圖爾特致力於劇本的同時,紐菲爾德開始與美國海軍接洽,後者唯恐在片中泄密,好在很多海軍將領都非常喜歡克蘭西的小說,希望本片能像聚焦於海軍飛行員的《壯志凌雲》一樣把潛艇兵的生活搬上大銀幕。
(5)追擊赤色十月號電影免費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1984年11月,蘇聯正處於戈爾巴喬夫上台前夕,也是美、蘇兩個國家明爭暗鬥冷戰的高潮時期。
蘇聯研製了一艘新型核潛艇「紅十月號」,並派老練的雷米斯負責該艇的首次試航演習。此時,美國中央情報局也獲取了有關「紅十月」號的情報。
演習途中,艇長雷米斯殺死了發現他隱私的專橫政委並命令潛艇改變航向。他向全體官兵聲稱此舉是要利用該艇先進的無聲推進系統去通過美國海軍的監視網並縱情游覽美國的海岸線。
美軍潛艇「達拉斯號」無法追蹤「紅十月」,這使美國十分驚恐,以為這是一場偷襲。在秘密會議上,中情局情報員黎博士大膽地認為雷米斯率艦改變航向是有意變節而投奔美國。
6. 張召忠翻譯的《獵殺紅色十月號》,有誰知道在哪還能買到嗎
《獵殺紅色十月號》(TheHuntforRedOctober)是美國暢銷軍事小說作家湯姆·克蘭西(TomClancy)於1984年出版的處女作,故事以蘇聯核子導彈潛艇艦長馬爾科·拉米斯上校及美國中情局分析師傑克·雷恩(JackRyan)兩人為主軸發展。本作並於1990年改編為同名電影上映,為傑克·雷恩系列小說中首部改編電影的作品。目錄[隱藏]1簡介2出版資料2.1原版2.2中譯版3電影4參見[編輯]簡介冷戰後期,蘇聯研製了一艘新型台風級核潛艇改進型「紅十月號」,並派老練的艇長馬爾科·拉米斯上校(CaptainMarkoRamius)負責該艇的首次試航演習。按照試航演習的命令,「紅十月號」將在巴倫支海地區會同阿爾法級核潛艇「科諾瓦洛夫」號進行演習。拉米斯因為妻子遭遇醫療事故而辭世卻無法申訴而備受打擊,萌生了叛逃的念頭。起航前,拉米斯向蘇聯海軍政治部主任尤里·帕多林將軍寄出了一封信,說明自己將開著潛艇駛向紐約。起航後不久,拉米斯不留痕跡地秘密殺死了潛艇政委普京,並和同謀的軍官改變了潛艇航向由冰島以南的「戈爾什科夫鐵路」(紅1水道)航道駛向大西洋。他向全體官兵聲稱此舉是要利用該艇先進的靜音推進系統去通過美國海軍的監視網,最後到達古巴的「秘密核潛艇基地」。美軍的多艘潛艇,包括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SSN700「達拉斯號」都無法成功追蹤「紅十月號」。蘇聯海軍在帕多林將軍收到信之後派出了北方艦隊的大批艦艇分成三個戰斗群搜尋「紅十月號」,這使美國十分驚恐。在秘密會議上,綜合了各方情報的中央情報局情報員傑克·瑞安博士大膽地認為拉米斯率艦改變航向是有意變節企圖投奔美國,這一分析最終得到了總統的認可。美國海軍出動軍艦並且聯系了附近的英國皇家海軍「無敵號」航空母艦共同應對來勢洶洶的蘇聯海軍。在海上的「紅十月號」被達拉斯號潛艇上的聲納兵瓊斯發現了其音響特徵,最終被達拉斯號和無敵號追上。期間蘇聯追擊艦隊中的另一艘阿爾法級潛艇「波利托夫斯基」號因為長時間保持42節的超高速航行發生反應堆事故而沉沒。在和「無敵號」用信號燈進行了短暫的聯系後,「紅十月」號開始按聯系的內容行事。不久,以反應堆及換氣系統故障為名,拉米斯借機疏散了除軍官團之外的大部分船員,瑞安和達拉斯號的部分艇員也來到了船上。待其他船員逃生後,拉米斯提出要求政治避難,而這時船上潛伏的蘇聯密情局間諜打死了一名軍官卡馬洛夫並導致了拉米斯和另一名軍官的受傷,經過一番激戰,瑞安擊斃了間諜。之後美軍按事先的計劃自我引爆了一艘退役的彈道導彈核潛艇以造成「紅十月號」已經沉沒的假象來欺騙蘇聯艦隊。蘇聯艦隊追擊到美國附近時收到了紅十月號已擊沉艦隊返航的指令。准備撤退的蘇聯阿爾法級潛艇「科諾瓦洛夫」號在無意中發現了已經叛逃的「紅十月號」,並向「紅十月號」發射魚雷,「紅十月號」被擊中一枚魚雷但是沒有沉沒,拉米斯大膽地命令潛艇迎著魚雷駛去而使第二枚魚雷因距離過近而無法引爆,藉助「紅十月號」巨大的噸位,拉米斯撞沉了「科諾瓦洛夫」號。最終,「紅色十月」號駛入了美國維吉尼亞州的諾福克海軍基地。小說中還有傑克雷恩進入導彈發射艙與敵人槍戰的戲,與實際的台風設計不符。[編輯]出版資料[編輯]原版原版於1984年由美國海軍學會出版社(USNavyInstitutePress,USNI)出版發行,這也是該出版社發行的第一部商業出版物,同時也是最成功的一部。[編輯]中譯版中國大陸的簡體中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與2005年出版。譯者是張召忠。台灣前後一共出版過三次,分別是兩家出版社,兩位譯者進行翻譯。獵殺紅色十月號是台灣第一次引進湯姆·克蘭西的作品經過翻譯之後出版。第一個版本是星光出版社出版,書名譯為《紅色十月搜尋記》。這個版本的譯者本身對軍事相關方面的資訊不熟悉,翻譯上的問題非常的多,是三個版本裡面品質最差的。第二個版本也是星光出版社出版,翻譯者為中華民國海軍潛艇部隊退役軍官,筆名陳潮州所翻譯。這個版本的翻譯品質遠高過前一版,也是後來大多數人所知道的翻譯本。以下是這個版本的出版資料。頁數:本文747頁、附錄103頁出版社:星光出版社出版日期:1991年六月ISBN957-9270-63-5第三個版本嚴格來講並非重新翻譯過的版本,只是出版公司是尖端科技雜志社將前述陳潮州的版本稍加改變之後出版。這個版本與第一個版本在市面上已經很難找到。[編輯]電影主條目:追擊赤色十月(電影)本作於1990改編為電影,中文版省略了「號」而譯為《獵殺紅色十月》,香港譯為《追擊赤色十月》。片中由史恩·康納萊飾演馬爾科·拉米斯上校,亞歷·鮑德溫飾演傑克·雷恩。為了適合電影的長度及觀賞效果,電影中對劇情的發展做了一點變動,並且省略了部份的內容。
7. 請問有沒有電影(追擊紅色十月)當中的蘇聯潛艇呢
我看過原版小說,那艘的叛逃潛艇是以俄羅斯台風級為基礎設想的改進型台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可實際上它並不存在,俄羅斯最新的995型「北風之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也不可能攜帶26枚潛射彈道導彈。台風級核潛艇(北約代號:台風級;英語Typhoon class nuclear submarine. 蘇聯代號:941,蘇俄名稱:Акула)是前蘇聯最大的彈道導彈潛艇,也是目前為止世界上人類建造的最大的潛艇。該潛艇是典型的冷戰時期的產物,由紅寶石設計局設計完成。 台風級是典型的冷戰產物。目的就是為了達到「相互保證毀滅原則」。與它的對手,美國俄亥俄級相比,體積近乎於是俄亥俄級的兩倍。裝備20個導彈發射管裝載SS-N-20彈道導彈。其射程達到8300公里,可以讓台風級打擊到與她同處一個半球的任何一個目標。台風級核潛艇是目前世界最大體積和噸位潛艇紀錄保持者。 艦種 彈道導彈核潛艇 艦名 北約代號命名 擁有國 俄羅斯 前型 德爾塔IV級 次型 北風之神級 同型6艘(詳見同級列表) 竣工 於1989年全部完成 結局 其中3艘在蘇聯解體後退役 性能諸元 水上吃水 水上排水 21,500噸 潛航排水 26,500噸 極限潛深 300米 全長171.5米 全寬22.8米 動力系統 2具壓水冷卻式核子反應爐 2具蒸氣渦輪機(80000軸馬力) 葉軸 水上極速 33節 水中極速 27節 乘員180人 魚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具 650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 火炮{{{火炮}}} 導彈SS-N-16導彈 SS-N-20彈道導彈20枚 SS-N-15反潛導彈 (可自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 所有導彈皆可攜帶核彈頭。 其他武備 {{{其他武備}}} 艇體結構 雙殼體 續航力 自持力 大於三個月 台風級第一艘在1977年開始動工,1980年9月下水,而於1982年開始服役,居然比其前級德爾塔IV級還要早1年服役(德爾塔IV級於1981年開始服役) ,第二艦則在次年服役。台風級在設計研究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自衛武器的布設,如何布設20個導彈發射筒等。台風級建造計劃已在1989年全部完成,共六艘同級艦。當時蘇聯曾准備大量建造台風級,就因為經濟問題放棄了原設想。現在俄羅斯海軍也由於經費等問題,使得其中三艘退役,而其餘三艘也只能保證一艘在臨戰狀態。面對美國的14艘俄亥俄級(原共18艘,其中4艘改為飛航導彈潛艇),俄羅斯海軍現在已經沒有能夠對等的武器了。但俄羅斯並沒有放棄彈道導彈潛艇的研發。俄國自1996年開始研製「北風之神」級(北約代號)戰略核潛艇。俄羅斯官方宣布北風之神級首艦已經於1996年開始建造,在2007年下水。2、3號艦也在2005年內開始建造。但相關數據仍是個謎。 2004年,媒體報道稱俄羅斯將徹底拆除6艘中的3艘台風級核潛艇(重新起用TK-208,拆除1艘現役艇和2艘退役艇),僅保留用於戰備的一艘台風級,並修復一艘台風級(TK-208,台風級的首艦)用作彈道導彈的發射試驗平台。TK-208號於1981年開始服役,在1983年就被列為預備役,但到1990年「大修」時,因為經濟問題而將原計劃1年的大修拖延了近11年。直到2000年,俄海軍獲得相關經費才得以在2001年中旬完成大修並改裝用於試射新式彈道導彈(布拉瓦型導彈,用於北風之神級裝備的新型彈道導彈)。而TK-17和TK-20(3艘在現役艦船序列中的台風級里能夠使用的兩艘,其中TK-20仍執行戰備任務)雖然參與了2004年俄海軍的「安全-2004」演習,但都未發射導彈。P-39型(SS-N-20)導彈已經宣布停產,而俄軍方稱台風級將於2010年全部退役。 台風級共有19個艙室,從橫拋面看成「品」字型布設,並且在主耐壓艇體、耐壓中央艙段和魚雷艙使用鈦合金材料,其餘部分都用消磁高強度鋼材。這確保了即使是北極的2~3米厚度的冰也能被輕易的破開。彈道導彈發射筒布置在指揮台圍殼的前方,這樣減輕了發射導彈時於輪機一起產生的震動程度,從而提高安靜程度和發射間隔。耐壓艇體部分則用德爾塔IV級的消聲瓦,非耐壓部分使用一種特製的橡膠水聲消音瓦,從而讓這個龐然大物在水下遁形。台風級的工噪是蘇俄彈道導彈潛艇中最低的,稍遜於只有它體積一半的俄亥俄級。 台風級可以同時齊射2發P-39(SS-N-20)導彈,這在世界上其他任何級別的彈道導彈潛艇中都是無法做到的。該級與其他蘇俄彈道導彈潛艇最特殊的設計是使用非典型雙殼體,即非全艇使用雙殼體結構。在導彈發射筒部分採用了單殼體,也就是將導彈發射筒夾在雙殼耐壓艇體之間。這樣避免了出現「龜背」(指導彈發射筒高高隆起於甲板,台風級是所有蘇俄彈道導彈潛艇中唯一沒有「龜背」的級別)產生的航行時噪音和阻力較大,以及由於在雙殼體上開導彈發射孔而在開孔處周圍用高強度耐壓材料加強強度而帶來的更大的建造費用。台風級不像大多數西方人所想像的蘇聯武器一般都不注重士兵舒適度,台風級為水兵都提供了一個每人平均約3平方米的「休息空間」,台風級是少數在設計時就考慮到空調設備的蘇俄潛艇,甚至據說艇上還有游泳池和健身房。 台風級的主武器是P-39(北約代號:SS-N-20)彈道導彈,在自衛武器上,裝備了533毫米魚雷管和650毫米魚雷管。可發射常規魚雷、「瀑布」高速魚雷、「風暴」空泡魚雷[2],由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同時還裝備了「日灸」(SS-N-22)掠海反艦導彈、SS-N-16反艦導彈,可由650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並且俄方還為台風級和以後的「北風之神」級研製並裝備了潛射防空導彈,並可由魚雷管發射。強硬的雙殼體結構使得潛艇在遭受普通魚雷攻擊時,大部分的魚雷爆炸力會被雙殼體的耐壓艙和殼體外的水吸收,從而保護艇體。總體說台風級足以對抗一般的攻擊型潛艇和水面反潛艦只。 關於P-39(SS-N-20)導彈 P-39(SS-N-20)導彈是專供台風級核潛艇使用的彈道導彈。它採用固體燃料,三級推進式潛射洲際彈道導彈。長度16米,直徑2.4米。發射重量90噸,可攜帶10個分彈頭,射程8000~10000公里(各種資料提供數據不同),圓概率偏差500~600米。P-39導彈是蘇聯(俄羅斯)投入使用的僅有的2種固體燃料的潛射彈道導彈(布拉瓦導彈雖然也是固體燃料,但尚在實驗中。)。固體燃料具有準備時間短,安全的特點(液體燃料通常有毒且易燃易爆),但同時也帶來的發射重量增大和儲放時間縮短和射程降低的問題。首批P-39導彈於1983年交付海軍,也就是說TK-208服役前期和TK-202試航期中,潛艇的彈道導彈是缺裝的。[3] 雖然台風級的排水量和艇寬度幾乎是俄亥俄級的兩倍,但美國俄亥俄級卻能攜帶「三叉戟」導彈24枚,而台風級卻只能攜帶20枚。導彈數量上俄亥俄級仍占優勢。但實際上由於三叉戟II導彈每發攜帶8個彈頭[4],P-39導彈每發卻能帶10發彈頭。這樣24*8=192個,而台風級確實20*10=200個。而在核爆當量都大約是0.1兆噸TNT(100,000噸,1兆=1,000,000噸),這樣就台風級的在單艦破壞力上出於上風。而P-39與以前蘇聯導彈的最大進步就是與「三叉戟」都使用的是三級推進,固體燃料。這樣在發射准備和射程上沒有任何差距,而由於台風級連射時可以齊射兩枚導彈,發射全部導彈耗費時間上台風級無疑佔有優勢。 不過,由於蘇聯的固體燃料彈道導彈技術並沒有美國成熟,所以P-39導彈與三叉戟型導彈還存在著很多差距。首先發射重量P-39為90噸,而三叉戟II型僅為不到60噸,這樣造成了發射後坐力增大等問題。其次在精度上,P-39裝備「星光」天文制導系統之後的圓概率誤差為500~600米,而三叉戟II型僅為380米~420米。雖然P-39的維護費用和製造費用不比三叉戟導彈,但對於資金緊張的蘇聯(俄羅斯)海軍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觀導設備 在觀導設備上,台風級使用了「鮑托爾-941」綜合導航系統、「公共馬車」型指揮系統、「閃電-MC」型通信系統、「暴風雪」型雷達系統和用於觀察艇外狀況的「MTK-110」型電視系統。其中「鮑托爾-941」型綜合導航系統是專門為台風級設計的,這一系列中包括了德爾塔IV級中使用的「交響樂」衛星導航系統。 在科拉半島上,蘇聯建立了一個超低頻無線電站。這座無線電站發射的超低頻波能夠穿透到水下200~300米,並且信號基本上能夠覆蓋全球。這個無線電站可用於為潛艇下達命令,而最主要的也是為彈道導彈潛艇下達命令。台風級是首先裝備超低頻接收器的潛艇。此後德爾塔III和德爾塔IV才加裝上接收器。而為了保證戰時台風級核潛艇能夠收到信號,前蘇聯准備了至少16個通訊信道,分別是:1個超低頻信道、5個超長波信道、5個短波信道、5個衛星通信信道。蘇聯的5個長波台分別在俄羅斯境內的下新城、克拉斯諾達爾斯克和哈巴羅夫斯克;還有在白俄羅斯1座,烏茲別克1座。盡管超長波電台能夠將信號傳播很遠,但在南半球、大西洋西部(美國的東海岸海區)和太平洋東部(美國的西海岸地區)的信號可能會接收不到。一旦戰時超長波台被摧毀,蘇聯還用空中值班的通訊飛機可以提供長波信道。 台風級的缺點 台風級由於艇身過大,造成其肯定比德爾塔IV級或美國俄亥俄級要更容易被發現。而且台風級的維護費用也要比俄亥俄級要高,這也註定了經濟不如美國的蘇聯是不可能生產並維護大量這種潛艇。 虛幻世界中的台風級 台風級在多部小說中出現過。比如:由日本漫畫家川口開治所作的《沉默的艦隊》;由馬克·約瑟夫所作的《獵殺波將金號》和《台風》等等。關於台風級最著名的小說是由湯姆·克蘭西所著的《獵殺紅色十月號》(Hunt The Red October)。其中主角紅十月號在小說中寫為台風級的第7艘同級艦。故事內容是參加演習的潛艇紅十月號因艇長變節,使得潛艇而遭到蘇聯追殺的故事,最後紅十月號逃過大難投奔美國。但與現實世界中的台風級不同,紅十月號裝配了26個導彈發射筒。 台風級還出現在電子游戲中。如EA開發的紅色警戒2中蘇聯陣營中在造船廠可以建造台風級潛艇,但游戲中的台風級是魚雷攻擊潛艇,只能用魚雷攻擊。在Big Huge Games開發的《國家崛起:王座與愛國者》的「冷戰」戰役中蘇聯可以使用台風級。但同樣也改為魚雷攻擊潛艇。但游戲中的台風級是該游戲中攻擊力和耐久力最強的戰艦。而由Eugen System開發的《戰爭藝術:叛國罪》中,蘇維埃陣營也有台風級潛艇。這個游戲中的台風級潛艇裝備了魚雷和巡航導彈。但發射導彈時卻只能在水面上發射
8. 獵殺紅色十月那部電影 那個老頭船長是美國的還是蘇聯為什麼開始殺了那個人都講的英語那方人都不知道
那個老頭船長是蘇聯的,由007扮演者肖恩康納利飾演。因為他妻子遭遇醫療事故去世卻無法申訴而受到打擊,產生了叛逃念頭,被政委發現,所以殺了政委。
9. <獵殺紅色十月>電影的結局是整個過程都是哪個美國男人做夢嗎
你的意思是說這個電影里的情節不可能發生,還是說整件事都是夢???
當然不可能,電影還好些 你要是看小說,更是老美一邊倒,電影里確實是把美軍核潛艇弄得太神了。但是冷戰時可不是北約潛艇一邊倒的局面。
我感覺你是不是看片尾,男一號在飛機上睡覺,覺得這件事其實都是個夢?
不,片尾在飛機上時,紅十月的有關行動已經結束,拉米烏斯已經帶著紅十月叛逃了
10. 獵殺紅色十月這部片子好看嗎
影片賞析
1985年2月,在看過湯姆·克蘭西的小說《獵殺紅色十月》的校樣之後,製作人梅斯·紐菲爾德立即買下了改編權,雖然小說一舉成為風靡一時的暢銷書,可好萊塢片商卻都因其內容復雜難懂而不願染指。一年半後,派拉蒙影業的一位高層主管終於同意將小說拍成電影。在編劇拉里·費格森和唐納德·斯圖爾特致力於劇本的同時,紐菲爾德開始與美國海軍接洽,後者唯恐在片中泄密,好在很多海軍將領都非常喜歡克蘭西的小說,希望本片能像聚焦於海軍飛行員的《壯志凌雲》一樣把潛艇兵的生活搬上大銀幕。另外,洛杉磯的海軍西部地區情報辦公室主任邁克爾·謝爾曼(Michael Sherman)還建議影片劇本應該積極的表現美國海軍。[3]
為協助影片拍攝,美國海軍允許劇組人員進入「芝加哥」號和「朴茨茅斯」號攻擊核潛艇的非保密區域拍照,以為布景和道具設計提供藍本。包括亞歷克·鮑德溫和斯科特·格林在內的主要演職人員曾搭乘「鹽湖城」號攻擊核潛艇出海夜航,在片中扮演「達拉斯」號攻擊核潛艇指揮官的斯科特·格林更是以「休斯頓」號(即出現在多數場景中的「達拉斯」號)艇長的身份接受了嚴格培訓,在真正指揮官的授意下,全體艇員都會接受格林的指令。與曾在海軍服役的格林相比,鮑德溫毫不遜色,他甚至學會了如何駕駛「洛杉磯」級核潛艇。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扮演「達拉斯」號艇員的臨時演員都是真正的潛艇兵,因為這要比訓練演員便捷得多。為了排練和拍攝,「休斯頓」號緊急上浮了40多次。
克勞斯·馬利亞·布朗道爾曾是扮演蘇聯潛艇指揮官雷米斯的最初人選,影片開拍兩周後,他因有約在先而不得不退出,製片方隨即將劇本傳真給肖恩·康納利,因為丟失了傳真件的第一頁,所以一頭霧水的康納利起初回絕了製片方的邀請,後來為了讓他有時間排練,製片方特地將開拍日期推遲了一天。
本片的拍攝預算為3000萬美元,其中絕大多數費用用於海軍裝備和人員,包括「休斯頓」號攻擊核潛艇、「企業」號航母、若干架直升機和兩艘護衛艦。片中潛艇內景在派拉蒙製片廠的五個攝影棚中拍攝而成,搭建「紅色十月」號和「達拉斯」號艙內布景的平台均有50平方英尺,平台底部安裝有模擬潛艇水下動作的液壓萬向節。康納利回憶說:「拍攝現場非常嚇人,因為有62人擠在局促的空間內,而且離地足有45英尺,由於悶熱難耐,我有了暈船的感覺,整個布景有時要傾斜45度,那情景實在讓人驚恐不安。」
眾所周知,盡管美、蘇兩國沒有進行過直接的軍事冷戰,但是,這兩個超級大國無時無刻都不在相互競爭、排擠。其中,製造高科技軍事設備尤其是核武器的開發研製更是它們希圖遏制、擊垮對方的主要手段。影片中的「紅十月」正是這種「冷戰」的工具和產物。它之所以是影片情節得以展開的敘述樞紐,它的行蹤之所以始終緊綳著兩大超級大國的心臟,正是因為在勢力均衡的情況下,誰先佔有了令對方難以應付的高科技武器,誰就有了相對的主動權和安全感。「冷戰」是美、蘇競爭的產物,它使整個世界在寧靜的外表中時時躁動著恐懼與不安,它同樣地更令兩個始作俑者倍感緊張與恐慌。從這一意義上講,「冷戰」本身就是一出悲劇,一出人類親手製造針對同類也針對了自己的強烈內心恐懼的悲劇。「紅十月」足以引起外表強大的兩個超級大國的恐慌與驚懼。實際上,越是恐慌與驚懼,它們就越會生產製造出比「紅色十月」更令人恐慌與驚懼的斗爭工具來,這種令人發栗的悲劇無疑是有強烈的批判與諷刺內含的。
此外,《獵殺紅色十月》在反映美、蘇兩國的軍事競爭外,也時時涉及反映了兩大超級大國間的政治、經濟等的競爭,還有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差別與矛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