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姜文:隨便拍的電影,被吹上了天,憋了7年拍的,你們卻不認。你怎麼看
姜文電影里有個最大的彩蛋:《讓子彈飛》和《太陽照常升起》使用了同樣的配樂。雖然看上去是件小事,但卻很值得好好說道一番。
人們常把姜文比作電影詩人,一個詩人最大的忌諱就是重復,況且《太陽照常升起》是姜文的第三部電影,《讓子彈飛》是他的第四部電影。自己抄襲自己也就算了,而且還是第四部抄襲第三部,世界上還有這樣拙劣的電影詩人嗎?
和《讓子彈飛》一樣,理想主義者破滅,現實主義者笑到了最後。《太陽照常升起》和《讓子彈飛》一樣都是喜劇的外殼,悲劇的內核,久別重逢後,當初心有靈犀的兩人要麼形同陌路,要麼陰陽兩隔,讓人唏噓。
讓人驚奇的是,之後姜文在拍攝《一步之遙》、《邪不壓正》時繼續沿用了《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我想《太陽照常升起》應該是他最滿意的作品。
憋了七年,磨一劍,可惜觀眾不買賬,更讓他苦笑的是,自己隨手拍個《讓子彈飛》,觀眾卻吹上天,誰來翻譯翻譯,這叫什麼驚喜?
⑵ 求一部感人震撼的電影!!
《楚門的世界〉
可以算一個!他最後架著小船沖出禁錮他的那個「世界」的時候真的很感人!
〈變種異煞〉
雖然名字聽起來垃圾,但是裘·德洛的甘心做綠葉的片子!看過才知道夢想能承載一個人一生的幸福!而完成夢想的路能震撼所有圍觀的人!
〈決斗尤馬鎮〉
最近的新片也不錯!最後一刻大家才發現誰是最可愛的人!
⑶ 誰是最可愛的人,有電視嗎
啥人都有,這個你就算找一輩子都難!
⑷ 電影《那個最可愛的人》劇情到底講述的一個啥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魏巍從朝鮮戰場歸來後所著報告文學,最先於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後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現在不少版本的語文書已將此篇課文刪除),影響了數代中國人。從此之後,解放軍廣泛地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最可愛的人」。
⑸ 曾經有一部根據誰是最可愛的人改編的電視劇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魏巍從朝鮮戰場歸來後所著報告文學,最先於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後入選中學語文課本,影響了數代中國人。從此之後,解放軍廣泛地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最可愛的人」,感覺最接近的電視劇就是《三八線》了,講述的是1950年鴨綠江上的漁民遭美軍戰斗機轟炸後,村裡兩個小夥子參加志願軍奔赴朝鮮、保家衛國的故事,
再就是電影《誰是最可愛的人》了。
⑹ 永日升影視出品:那個最可愛的人 劇情梗概
他只是做著一些正常的對的事,卻被那些所謂正常的人笑著說不正常不對了。在影片中,正是傻的二明給我的感觸最深。 在影片中,二明給我的感動是遠遠
⑺ 《誰是最可愛的人》主要是哪三個故事
第一件事:松骨峰作戰。
第二件事:馬玉祥在熊熊烈火中救朝鮮小孩。
第三件事:與志願軍戰士在防空洞的對話。
《誰是最可愛的人》是魏巍從朝鮮戰場歸來後所著報告文學,最先於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影響了數代中國人。從此之後,解放軍廣泛地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最可愛的人」。
本文是建國初期一篇影響很大,傳誦廣泛的優秀通訊。寫的是1950-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最艱苦階段,志願軍戰士英勇反擊美國侵略軍的英雄事跡。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由於領土爭端,爆發了朝鮮戰爭。9月中旬美帝國主義糾集聯合國部隊,直撲我鴨綠江邊。10月25日我國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寫作背景:
作者那時剛剛調到總政,上級派了一個小組去朝鮮了解美軍戰俘的思想情況,以便開展對敵政治斗爭。在戰俘營,魏巍接觸了許多美軍官兵。
他說,這些美國兵多數表現出極大的厭戰情緒,不少人是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兵,他們打了德國打日本,本想歇歇了,可又跑來打朝鮮,挺不情願。但也有很反動的。但不管立場如何,卻都令他們感到遇到了世界上最難對付、最不怕死的軍隊。
志願軍就是憑著一顆赤誠的愛國心,憑著勇敢,不要命地與武器裝備、軍事實力、綜合國力遠遠高於我們的侵略者幹了起來,是他們的鮮血把猖狂一時的鐵老虎打成了紙老虎。完成調查任務後,給總政寫了一個詳盡的調查報告,本可以回國了,但魏巍沒有回,而是上了前線。
在前沿陣地上采訪了3個月。他親眼看見了戰士們殺敵的無畏;親身感受了敵人巨炮的轟鳴,我們多少戰士被這百倍於驚雷的爆炸聲震聾。他踏過被炮彈深翻過的陣地,他手握過鮮血浸透的泥土。前線這3個月,他終生難忘。
從朝鮮回來是1951年的2月了,此時已調任《解放軍文藝》副主編。前方將士那不怕死的英雄氣概強烈地震撼著他,他急切地想讓祖國人民了解自己的兒女,是怎樣的英勇,是怎樣的頑強。我們眼前這平平常常的一切,都是他們鮮血的代價,這絕不是一句空話。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題目不是硬想出來的,而是在朝鮮戰場上激動的情況下從心裡跳出來的。
在朝鮮時,他曾寫了一篇《自豪吧,祖國》的通訊,里邊寫了20多個他認為最生動的例子。帶回來給同志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沒有拿出去發表。因為例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記賬,哪一個也說得不清楚、不充分。
1942年創作的長詩《黎明的風景》因成功地表現了抗日斗爭的生活而獲晉察冀邊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頒發的「魯迅文藝獎金」。 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報》刊登《誰是最可愛的人》在全國引起了廣泛影響。
1952年與白艾共同創作出版了中篇小說《長空怒風》後,1956年又與錢小惠合作寫出了電影小說《紅色的風暴》。1978年,創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於1981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魏巍從抗大畢業後, 被分配到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魏巍始終在戰斗部隊任職, 在戰火中成長,在戰斗中進步。他在與一線官兵的朝夕相處中結下了濃濃的戰友情,這為他後來寫成《誰是最可愛的人》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生活基礎。
1953年,魏巍開始為長篇小說《東方》創作做准備。他認為要表現抗美援朝的偉大斗爭,只有通訊報道是不行的,要用長篇小說的體裁才能將這場偉大戰爭的歷史縱深感和朝鮮戰場、國內建設,工廠、農村的空間跨度充分反映出來。
1957年魏巍參加編寫《華北解放戰爭史》。
1978年,魏巍被任命為北京軍區文化部長,後來擔任北京軍區政治部顧問,聶榮臻元帥傳記組組長。這一時期,是他文學創作作品盛出的時期。
1978年,創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 於1983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2008年8月24日,魏巍因病於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