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電影《十二怒漢》
網路搜索 電影天堂 上面覺得有你想要的 都是最新的和最經典的電影
兄弟 12怒漢 版本有很多
上面都應該有
我下載電影都在上面
謝謝 望滿意
以後電影不求人
2. 十二怒漢的劇情簡介
看完《十二怒漢》,覺得之前對《十二公民》評價稍微有點高,因為大陸版就是做了一點落地措施,並且增加了一些角色背景和性格,但是關鍵點的轉折還是用的原電影。
60年前的一部電影,就幾個人圍著一個桌子,純靠台詞就能9.4分,經過國外一次翻拍,還能得8分以上,在該國還算是比較高得分了,值得推薦
3. 求1997年版的美國翻拍經典電影《十二怒漢》
我有個黑白版本的 簡 方達演的好象 如要請留郵箱
4. 十二怒漢國語電影 俄羅斯 美國版
不好意思,最近清網行動太嚴厲了,我網盤上的電影都被強制刪除了,無法分享,其它地方也搜索不到。
5. 電影【十二怒漢】影評【中英文的皆可】
http://www.mtime.com/search/?%E5%8D%81%E4%BA%8C%E6%80%92%E6%B1%89
去看看吧···
6. 十二怒漢的電影評價
人性高於法律----《12怒漢》
影像腫瘤 發布於:2007-12-22 07:44
米哈爾科夫為了將新版的《12怒漢》與呂美特版本的經典版本,不惜將一個需要嚴謹邏輯的法庭片改編成為一部依靠人性力量超越法律的情感戲。因此,除了一些簡單的「關節炎老人的行走速度的粗糙實驗」以及並不嚴謹的「女性嫉妒心理的邏輯推理」之外,電影為我們附送了七個卓有情趣和人性光輝的小故事,而從故事之中,我們看到俄羅斯,甚至是全世界,或者是人性本質的普遍問題。因此米哈爾科夫版本的《12怒漢》並不是以法律為根本出發點(而法律的公正恰恰是老版本的核心),而是以探討「什麼是法律的根本」為出發點。或者可以簡單看作是道德基點和法律基點的二元悖論。故事本身涉及俄羅斯的隱痛:車臣問題。但從米哈爾科夫所展現的態度來看,他否定從種族主義來判斷這件事情,俄羅斯人/高加索人,東正教/伊斯蘭教,並不應該成為進行殺戮的原因。
因此我們聽到了第一個反對者關於「人性關懷」的小例子,他所依照的准則在於人們不能夠輕易的判定一個人的未來和本質,在困境中人們需要的是關懷和認同。
第二個反對者,那個猶太人為我們奉獻了一個「父親的故事」來解釋「世事的無常」,「一切皆有可能」這就是人生,而面對這個無常的世界,他選擇原諒了自己父親拋棄母親的事實,「母親也不是天使」。
那個認定車臣男孩是兇手的男人在陳詞濫調的討論法律的重要性的同時,表現出強烈的對當前莫斯科/俄羅斯現狀的不滿,他以憤世嫉俗的人生信條將社會看作是弱肉強食的世界,並懷有強烈的種族主義情結。他最終的倒戈投降多少有被粉飾為「人性光輝最終勝利」的說教意味,但米哈爾科夫巧妙的將他倒戈的原因歸咎於家庭暴力的原因。因此盡管他仍然相信男孩殺了自己的父親,但還是從某種「同情與悲憫」的角度改變了自己的選擇。
那個笨頭笨腦的胖子講述了自己的叔叔打劫兄弟廣場的事情,試圖要告訴我們「人要寬容,不要把別人逼到絕路,退一步海闊天空」,因此他倒戈的時候,並不清楚男孩到底有沒有殺害自己的父親,而僅僅是憑著自己的人生原則來看待這個案件。
接著,那個墓地經理人第一談話講述了俄羅斯/前蘇聯的歷史問題:古拉格集中營。並坦言對於俄羅斯民族,人性與民族性要高於法律,否則有可能重蹈覆轍。他的第二次談話講述了普遍存在的貧富差異,還是「人性」最終讓「窮人的去世的親人得到了有陽光的墓地」。
那個演員對於「人們虛偽而無聊的大笑」所進行的演說,談及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在他看來,用來表現喜悅的笑容成為了人們掩飾恐懼的途徑,而最美麗的微笑則凝固在「臨死前的奶奶的臉上」。
在討論結尾,當諸多陪審團倒戈之後,主持人提出了人性最本質的問題「自由而困苦的生活,或者簡單但囚禁的生活,那個更重要」,這不僅僅是法律的問題,而是道德的問題。一個人有何如能夠決定另一個的人生和自由呢?於是人們在米哈爾科夫極端說教的「自由論斷」中全部舉起了手,宣判男孩無罪。
米哈爾科夫對於道德和人性太過執著了,因此從某種角度來看,影片具有太濃重的說教意味。「自由飛翔的小鳥」也具有太過刻意的象徵意味,遠不及《套馬索》中諸多象徵道具來的意味深刻。「神性光輝/基督精神的閃爍」也遠比《烈日灼人》中的火球來得刻意而多餘。但米哈爾科夫強勢的控制能力,讓影片沉重而並不沉悶,節奏感強烈且情感充沛。
《12怒漢》:做正確的事
嘩啦啦 發布於:2008-01-06 01:25
與老版《12》的好萊塢經典敘事結構相比,老導演米哈爾科夫將新版影片運作得雅俗共賞並聰明的將個人理念融入影片之中。因而,這部新版俄羅斯《12》無疑更厚重、更現實、更真摯。以影片的敘事結構來說,一個空房間中十二個男人陪審員,枯燥的場景以及大段的對白,對於現代觀眾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影片獨特的敘事環境又有助於將影片主題予以徹底全面的闡述。所以,影片能夠形成巨大的戲劇性效果就是影片魅力所在。好萊塢的《12》之所以成功,奧妙就在於此。對於這樣不容易的事情,在這部米哈爾科夫作品中看來,則形成了一種力量的爆發與回饋。在同樣的空空房間中,導演通過車臣少年謀殺俄羅斯養父的典型案件通透展現了當今俄羅斯的社會問題以及人們應該懷抱的希望。
對於俄羅斯人,與車臣之間久遠的民族糾紛已經徹底爆發為刻骨仇恨和武裝沖突。在車臣戰爭中,雙方的兇悍程度已經變為傷害平民的國家傷痛。因為與車臣獨立分子的厲害關系,在這樁看似理所當然的案件中,仇視的心態完全逆轉了對於案件本身的探尋。而影片的閃回中,總是看到那個車臣孩子在牢房中獨舞,年輕而有力,鮮活且激情。在這樣的視角中,導演的立場並未站在狹隘的政治關系裡,而將影片基調建設在善良的人性中。
影片開端,一組詩化的象徵性鏡頭將回家的孩子在漫山的黑白對比中運動。他所受到的教育,而後的悲慘遭遇,以及將夾道歡呼的群眾疊化為戰場上野獸般的沖鋒士兵。這段唯美語境下鏡頭組合很震懾人心,美得凄涼冷冽。從前蘇聯到如今的俄羅斯,人民的遭遇與境地被不移餘地的被示意和悲憫。更為殘酷的是,這樣唯美的鏡頭通通的高光黑白,分明鮮明的刺動人心。
12個成年人,各色人等,閱歷無數。這樣的陪審團被關閉在一所學校的體育館內,這些上了年紀的人們在這里發現大號的胸罩、注射器以及屋頂上前蘇聯時期留下的未掩藏的供熱管道。時代在變化、國家在變化,導演再次投入了關注現實的心態。這與那個車臣孩子的閃回相同,這些狀況看似存在的合理,而背後涵蓋的問題則是沉重。
這樁看似毫無審理意義的案件,因強烈的民族矛盾而變得簡單。當第一個站出來實現1:11的否定權時,這個陪審員僅僅出於良心的不安,為的是對於所賦予權力的尊重。由此而終,在將感性的無知和沖動逐漸變換為理性的思辨和深刻的過程中,導演共安插了七段口述故事。如果說,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淚流是真實的,那被打動一定是這些飽含滄桑和寓意的俄羅斯民族的傷痛歷史。
在這七段經歷中,從前的、現實的、讓人痛恨的、讓人感動的,甚至讓人恐懼的種種都包含了一個國家在民眾心中的記憶和真情。總是感覺,這些人生際遇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遠,這些人物的感受更容易打動我們。不同的社會變遷,但同樣的從政治走向經濟發展。這種現實的變化無形中可以融化一些根深蒂固的成見和偏頗,形成一種更為理性的反思。導演的心境亦平和亦主動,用人性的善良一面重整了那曾經被異化被修正的心態。
導演的影片調度能力不辱大師名號。在如此厚重和晦澀的題材中,可以使影片沒有墮入說教和枯燥的感受中。在這部翻拍自好萊塢作品的電影中,導演很細致並持續的強調了娛樂的作用。十二個陪審員性格各異,遭遇不同,演員的出色發揮很容易凝聚人心。而在影片的幾個段落則顯得驚艷。擁護死刑的死忠則者演繹的謀殺現場讓人不寒而慄;而另一位暴怒的高加索人展示的眩目刀法則讓人振奮。還有就是那場大動干戈的現場還原。
這樣的電影是無法充滿娛樂性的,導演也很關注這一點。在無數次空鏡展現的雨中廢墟的留白之後,突然爆發的戰爭場景產生強烈的驚悚和壓迫感。這樣的設計實在證明導演理性的邏輯安排有如何功底。同樣,導演很穩定了掌控了群戲的張力,使每一個段落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另外,片中的那隻小鳥,象徵性不言而喻,但就是這個並不嘩眾取寵的物件更符合一個老人的平和單純的世界觀和對事物真實形態的解釋。
最終,陪審團的大逆轉將這個無罪的孩子拯救。作為導演本人出演的核心人物卻面臨了一種更大的悲哀。以社會現實,這個孩子終究會繼續被淹沒在政治絞殺中。影片的最後段落,是還未成人的小孩兒舉著雪亮的軍刀為前蘇聯武裝興高采烈的跳舞,舞姿在戰爭環境中顯得個別又唐突。而在獄中,已經成年的孩子同樣在跳這種意氣勃發的民族舞蹈。對於這個孩子所能夠代表的一切來說,閱歷中的某些缺失早已根深蒂固於內心。而對於民族來說,這個孩子的性靈之舞並不是罪。有罪的是那些被丑惡形態所左右的意識。
一名陪審員回到臨時審議所,在俄羅斯的雪夜中打開窗子,喃喃自語「你可以選擇離開,也可以不離開」。小鳥飛出窗外,飛進寒冷的風雪。最終,一直靜觀大家的陪審員收養了這個孩子。導演所明確的立場很偉大也很無奈。就如這只鳥兒,從牢籠中飛出,依舊在風雪中生存。導演米哈爾科夫的忐忑心境不言而喻。
對於成年一些的人,《12怒漢》是一部很容易讓人喜歡的電影。不僅依賴於情節的厚重,也仰仗於導演的功底。因為,影片所展示的一切都是有高度的。
7. 滿分求,在線等:電影《十二怒漢》(美國黑白版的)每一個人的性格分析
滿意嗎?!
這是一部非常獨特而又引人入勝的電影,1個房間,12個人,從1:11的最初投票結果到最後12:0的投票結果。7個回合的精彩交鋒,集中展現了高超的「說服」的技巧。
1號陪審員
一位高中助理教練,固執地維護著討論進程的規范性與權威性;當有人不服從他管理時容易失落與沖動;不勝任陪審團主席這個工作,不是一個成熟的領導者,與8號的成熟領導能力相比相形見絀。(第9順位轉變)
2號陪審員
一位懦弱的、有些謝頂的銀行職員,容易被說服,性格溫和,猶豫,隨大流,在爭論激烈地時候熱心給其他人提供止咳葯片;比4號記得准電影名稱。(第5位轉變)
3號陪審員
開了一家快遞公司,一個恃強欺弱,粗魯與強壯的人,極其固執己見與偏執,完全不接受他人意見,粗門大嗓,性格易變且報復心強;由於與他自己十幾歲的兒子關系淡漠,因此十分討厭所有年輕人並懷有敵意(當然包括被告);自大,易怒,急於判定有罪,與大家對抗直到最後。(第12順位,即最後一位轉變)
4號陪審員
受過很好的教育,有些自負與傲慢,衣著體面的股票經紀人,可能比較富有;細致,有條理,具有難以置信的記憶力與對事實的領會能力;明白整理,冷靜而理性,但有些拘謹與守舊;經常顯露出嚴厲的目光;對待這個案件好像是在用推理來破解一個謎題,而不是一個可能導致被告處死的案件;宣稱從不流汗。(第10順位與10號同時轉變)
5號陪審員
比較單純,缺乏安全感,有些害怕,說話不多,在一個貧窮的猶太社區長大,這個案件勾起了他的貧民窟的成長經歷;有罪的投票會使他與自身的以往間隔開;由於他支持「金鶯」隊所以被7號叫作「巴爾的摩」。(第3順位轉變)
6號陪審員
一個典型的「工人」,有些蠢,不善於自己拿主意,一個追隨者,可能是一位手工工作者或油漆匠;對老陪審員很有禮貌並勇於出手來支持自己的話。(第6順位轉變)
7號陪審員
有些滑稽,急躁的銷售員(前些年一直在推銷果醬),一個衣著粗俗,嚼著口香糖,經常嘮叨棒球的球迷,光想著趕快離開去看晚上的球賽;把紙團扔到電扇上;喜歡用棒球來比喻和說明他的所有觀點(他告訴陪審團主席「站在那兒發球」);對被告缺乏基本的人文關懷,是一個移民來美國的陪審員;性格外向;一直比較搞笑甚至有一次模仿詹姆斯·卡格尼;在投票上隨大流。(第7位順轉變)
8號陪審員
一位建築師,發起了一場對這個案件與被告的深入反思;穿著白色的衣服;一個思想開闊,有耐心,尋求事實與公正的人,他使用溫和的語言,平靜而富有邏輯與推理;性格平穩,正派,勇敢,口才出眾而有一些憂慮;被其他一些有偏見的陪審員認為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社會改良家(他只是在浪費其他人的時間);名字叫作戴維斯。(首先提出無罪)
9號陪審員
年齡最長的陪審員,白發,體瘦,退休後已無生活情趣,但是在對案件的思考中又喚起了對生活的激情;語言溫和但是敏銳,公正;叫作麥卡德爾。(第2順位轉變)
10號陪審員
一個加油站老闆,內心充滿憤怒,苦難,有種族歧視;令人討厭,反感,心胸狹窄,守舊喜歡指責;把社會分為「我們」與「他們」;需要他人的支持來支撐他的狂躁叫喊。(第10順位與4號同時轉變)
11號陪審員
一位鍾表匠,語調沉重,有德國與歐洲人的血統,移民不久的難民;對美國的民主,司法體系,與法律的可靠表示崇敬與欽佩。(第4順位轉變)
12號陪審員
穿著入時,語言得體,戴著粗黑邊眼鏡的廣告商人;心不在焉地畫著「Rice Pops」的麥片粥盒子的廣告語與包裝創意;有些膚淺,容易動搖,隨和;猶豫,缺乏深度的信念或信仰體系;有一次談到了一個廣告:「把這個創意貼到旗桿上,看是否有人贊同。」(第8順位轉變)
8. 十二怒漢完整版電影
十二怒漢_hd.mp4
9. 十二怒漢1957百度雲
你好,我是兔兔禿90,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