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杨玉环:宛转娥眉马前死
那年的马嵬坡下,魂断红颜。红颜胜人多薄命,这芳魂如何断,白居易只有一句“宛转娥眉马前死”,也许他是想把盛唐最美的一面留给后人,也许他是无从知晓更多的答案。但是我更愿意相信玉环东渡倭国的传言,纵使两不相见,各自相安便胜过世间万千,总算谁也没负了谁。
电影《妖猫传》一步步揭示的便是玉环“宛转娥眉马前死”的秘密。电影所描绘的时代是马嵬驿事变五六十年过后,白居易为了写《长恨歌》,和来自倭国的沙门空海一起探寻马嵬驿事变真相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探寻的结果让我震惊,无论如何我都不愿意相信这就是真相。在电影中,跟随皇上行进到马嵬驿的军队发生了哗变,他们要求处死杨贵妃,这时贵妃只是一直默默地注视着皇上,玄宗此时也束手无策,他是不愿失去贵妃的,然而他也不愿意背负丧国之君的千古骂名。
这时,一个鹤发童颜的道士出来了,他名叫黄鹤,声称有办法可以让贵妃不死。他在贵妃和玄宗面前演示了尸解大法,尸解大法可以让人停止呼吸和心跳、体温慢慢下降,近乎死亡状态,但是只要把进行尸解术的针拔出来,人体就能慢慢恢复原样。眼下只需要贵妃在尸解大法的作用下通过验尸,然后进行埋葬,等战乱过后皇上再开棺拔针,他们就能重聚了。在危急时刻有这样的奇术,玉环只能选择相信,她就这样睡了过去……
然而,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叛乱平定后,皇上并没有去开棺,他不是不愿意和贵妃重聚,他日日夜夜抱着贵妃离走前给他的锦囊,鬓发苍白他还在思念,却一直没有回马嵬驿找寻。因为尸解大法是假的,是他们一起用来骗贵妃而设下的局。没有人愿意承担杀害贵妃的罪名,就连皇上也不愿意。
在电影里,几乎每一个人都爱着贵妃,玄宗、晁衡大人、白鹤少年、白居易……他们每个人都忘不掉贵妃的极乐之宴。极乐之宴上,不分尊卑上下,没有礼教束缚,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李白作诗,李龟年奏曲,贵妃舞《霓裳羽衣》,一派繁华胜极的大唐气象,而贵妃就是这宴会上最璀璨夺目的一朵牡丹花。连最孤高自傲的李白见了她都傻乎乎地笑道:“云想衣裳花想容呗。”
尸解大法是假的,难道贵妃就这样死了吗?白鹤少年(白龙、丹龙)在叛乱过后又回马嵬驿寻找贵妃的尸体,他们想拔出针救回贵妃。但是掀开石棺后却发现贵妃已经死了,贵妃的芊芊玉指简直惨不忍睹,满手的血迹,棺盖的反面都是红褐色的抓痕。原来,贵妃在被埋葬后不久就苏醒了,她拼命地想掀开石棺,可是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每每看到这一幕都会想在石棺中苏醒的贵妃是怎样地恐惧,她是怎样地竭尽全力想掀开石棺,在那段时间她都想到了些什么?这简直是种让人窒息的恐惧。她就是这样活活地在等死,迎接她的原来就是这样的宿命。
作为观众,我首先怨恨的就是玄宗。玄宗真的有那么爱贵妃吗?极乐之宴上,贵妃是那样地高贵、优雅,她是这宴会上的焦点,也是盛唐最惹人注目的女子。玄宗之所以爱玉环,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她倾国倾城的美貌,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象征着华丽的盛唐,他们之间的爱情也许并不能像普通人那样至死不渝,帝王之爱都掺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中国古代最至死不渝的爱情观一般是:爱就要让对方安好,即使自己面前是刀山火海,也在所不辞。但是玄宗不可能做到,他就这样把自己的爱妃活活埋葬了。玉环呢?她都知道吗?在进行尸解大法之前,玄宗赐给玉环一杯酒,她好似知道要迎接自己的宿命,好似知道了帝王的绝情,好似视死如归一般,含着泪把那杯酒一饮而尽。在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心灰意冷,她应该是知道的。
其实,临行前玄宗赐给玉环的那杯酒是被下了蛊的,也是想让她不要受太多苦。可是,他们不知道施行尸解大法所用的针还在体内时,蛊毒是没法扩散的。而在白鹤少年开棺拔针后,蛊毒就在玉环体内扩散了,要想解毒必须要有一块生肉,白龙为了救玉环,就把自己的躯体作为那块生肉为玉环解毒,这样一来,他的躯体就废了。这时,他的魂魄看到了皇上留下的御猫,就寄居在了这只黑猫体内,这只黑猫就是电影的主角——妖猫,他一直在为玉环报仇,几乎杀了所有害过玉环的人。
可是,我觉得电影还是有很多疑点的。首先,马嵬驿事变后,白发苍苍的玄宗一遍又一遍地念着玉奴,他是爱着贵妃的,他既然知道尸解大法只能维持几天,为什么不在军队离开马嵬驿后派人秘密地救出贵妃?他知道有那么多人都是爱着贵妃的,一定会有人愿意替他办这件事,比如晁衡大人,可是他没有,我一直想不明白他怎么可以无动于衷。其次,白龙为玉环解蛊毒时,为什么不是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生肉,而是选择了把自己作为那块生肉?这样不是太傻了吗?为什么要做这种没必要的牺牲?还是因为情节需要呢?
在这些疑惑的困扰下,我去看了《妖猫传》小说。如果说电影大部分展示的是美,那小说就是血淋淋的挖出来给你看。电影和小说有太多的不同,但是如果完全按照小说的情节来拍摄电影,那这部电影无疑就变成了悬疑片、惊悚片,大唐之美倒在其次了。所以,编剧的改编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小说中,能够使人体处于近乎死亡状态的尸解大法是真的,贵妃也并没有死,具体如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玄宗在马嵬驿事变两年后,派人以改葬贵妃的名义掘坟开棺。当石棺掀开的那一刻,一股刺鼻的粪便恶臭扑面而来,这种恶臭是让在场的所有人永远无法忘记的。贵妃睁大着双眼,一动不动的,那面容至少老了十岁,人们都以为贵妃死了。过了一会儿,贵妃却微微动了起来,玄宗立即把贵妃接到驿站安顿,可是他发现此时的贵妃已经疯了。玄宗便开始质问黄鹤,黄鹤说:进行尸解大法的人是无法自己醒来的,除非是施行大法那天有人动了针,当时在场的只有这几个人:皇上、高力士、晁衡大人、贫道和两个徒弟(白龙、丹龙),一定就在这几个人中间!这时,忽然有人来报:贵妃和白龙、丹龙失踪了!原来,是白龙和丹龙带走了贵妃,他们一直爱慕着贵妃啊!不想看她受再多的委屈。
在小说中,白居易写《长恨歌》时一直在思索:贵妃她真的幸福吗?这是一种很感性的情感,只有真正关心爱慕贵妃的人才能想得到。在小说中她是最不幸的,她的美色总被当做一件工具被黄鹤利用。对!就是黄鹤,是他在幕后操纵着这一切!把玉环献给寿王是他的主意,他没有考虑玉环愿不愿意,当玉环好不容易跟寿王相处好时,黄鹤又把她献给了思倾国的唐玄宗,让她出家后再被迎入宫就是黄鹤的主意。可怜玉环几次寻死不从,都被白龙丹龙劝解了回来,她不爱玄宗,爱的是能够一直在身边保护自己的人,她所求的爱竟也是那么平凡,可是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无法选择自己爱的人。
贵妃进宫、安禄山谋反、马嵬驿事变都是黄鹤一手安排的,那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原来,玄宗曾因一己之过害死了黄鹤的妻子。这样,一切就变成了一出复仇大计,剧情就比较狗血了。而那个动了贵妃身上针的人就是高力士,他无意间发现了黄鹤的阴谋,这样做是为了保护皇上。后来的诸多细节我就不再多说了,不过陈凯歌的电影还是基本以小说为基础的,如果实在感兴趣可以移步去看梦枕貘的小说《妖猫传》。
在小说中杨玉环这个角色是够惨的,她身不由己了一辈子,就连死也要承受那么多的痛苦。我不愿意相信她会是这样的宿命,而史实到底如何,我们可能永远也无从知晓,只能这样模模糊糊地去猜测。
我对这段历史越来越感兴趣,于是又重新拿起了之前看不下去的《长生殿》。之前看不下去是因为知之甚少,以为唐玄宗和杨玉环不就是那回事儿,《长恨歌》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再看也只能是那样。现在觉得《长恨歌》毕竟是诗,它讲的太精练了,杨玉环之死就只有一句“宛转娥眉马前死”,作者告诉我们的信息实在是太少了。
在《长生殿》这部杂剧中,玉环不仅是美,她还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她是那么地痴情。她会因玄宗偶尔临幸梅妃而醋性大发,她心灵手巧制仙曲《霓裳羽衣》,她宁愿堕仙也要和玄宗破镜重圆。
玉环本是蓬莱仙子,因微过谪落凡尘,方有这段令人落泪的爱情故事。马嵬驿事变之时,玉环虽不舍,却当机立断请求玄宗赐死,她是顾全大局的。玉环死后又重新做回了蓬莱仙子,可是她日日夜夜都在思念玄宗。同时,玄宗也极度地思念他的贵妃,于是他请方士上天入地寻贵妃,谁知贵妃却在蓬莱仙山,太真把定情信物金钗和钿盒分做两半,其中一半交给方士请他带给玄宗,恐玄宗不信,她又重新提起七月七日长生殿里的誓言。
最后,原来玄宗前世也是神仙,等他寿尽飞升之时玉环和他又重聚了,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天地,二人被准许永远结为夫妻。
这真是个大团圆的结局,是我知道的所有结局中最好的。这样的结局也是大家都期望的,有谁不是期望着在爱情中能得到一个美满的结局呢?只是怕作者太一厢情愿,作者穷困潦倒一生,当然希望他笔下的人物是幸福的,也许他就按照自己所期许的样子写了下去。
这样以来,玄宗和玉环都是幸福的,就连我们看官心里也是幸福的。也许事情本就这么简单,一切都是幸福的样子。
⑵ 电影《妖猫传》主要讲了什么
妖猫传是一个非常理想但又非常现实的故事。其理想之处在于,有一个少年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守候多年、为她复仇,真挚之情跨越30年。其现实之处在于,即使是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也没能得到皇帝完美、完整的爱。
这个故事几乎同时说明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以及感情世界里存在诸多复杂的现实因素。
这恰好提醒了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不能过于较真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面临自己现实的、两难的选择。世间不存在绝对的浪漫,接纳某些残忍而无情的现实。
杨贵妃心知皇帝的爱有真的也有假,但她选择接受自己的命运,并相信真的那一面。
⑶ 电影《妖猫传》主要讲了什么
电影《妖猫传》该片改编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讲述了一只口吐人语的妖猫搅动长安城,诗人白乐天与僧人空海联手探查,令一段被人刻意掩埋的真相浮出水面的故事。
该片在视觉上还是颇为养眼的,通过极乐之宴上虚与实、人与兽并置的极尽奢华作为盛唐的回光返照,以及盛极而衰的不祥之兆。该片无意探讨唐朝是因何而凋零,而是通过一场接一场的幻术中,一次次的自斟自饮中,来阐述凋零原因。
⑷ 电影《妖猫传》值得看吗怎么评价
这部电影非常值得看。
作为陈凯歌精心筹备了六年的奇幻巨作,《妖猫传》在去年年末的上映,无疑为中国电影市场投下了一枚巨型炸弹。
电影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梦枕貘的《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四部曲)》。这套书大胆地利用李隆基、李白、高力士、安倍仲麻吕、白居易、柳宗元、韩愈等真实历史人物为衬托,讲述了因杨贵妃之死而引发的一连串奇幻的诡异事件,抒发作者本人的宇宙观,构成了一幅庞大的历史幻想画卷,是日本作家对中国大唐进行文学想象的一部重要作品。而电影在改编上大刀阔斧地对原著再次进行了重塑。
这几场戏的细节都叫人感慨——这个剧本在幽微的地方控制之出色,拥有了能让人分不清何为虚幻何为真实的笔触,又能在关键时刻把要探讨的东西和盘托出。
⑸ 《妖猫传》中杨贵妃的猫是真实存在的吗
不是真实存在,只是电视剧中的产物,在真正的历史上是没有这样的存在。现在很多的电视剧都会有杜撰出来的产物,只是为了增加剧情的趣味性,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是一种电视剧中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也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的境界。
后白乐天写出了《长恨歌》这首诗,一篇流传千古的长篇诗完成了,而空海也在经历了一切之后返回来日本,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整个影片得到了比较圆满的结局。
⑹ 为拍电影建了一座城,电影《妖猫传》主要讲了什么
2017年的大剧作妖猫传,简直是大家期待的一部作品。而这部剧中大家都知道他们为了这部电影建了一座城。这部作品主要讲述的是唐朝时期因杨贵妃为开端的故事。
剧中最让人心疼的白鹤少年白龙。影视剧中杨玉环即使在中了圈套导致丧生了之后。他也对贵妃不离不弃。同时他也憎恨所有伤害杨贵妃的人,因此作乱。但是即使他报复了所有人,杨贵妃也再也无法复生。当年倾国倾城杨贵妃的故事,也无法再次的展现在众人面前。因此他们所了解的美貌绝伦的杨玉环的形象仅仅存在于世人的回忆中。他不允许世人忘记杨玉环。因此才有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而在故事的最后,他们也弥补了世人的遗憾。将那些不被人们所接受的东西掩埋在岁月的长河中。
⑺ 《妖猫传》的结局你看懂了吗
该片是反《长恨歌》的。按影片的叙事,《长恨歌》是不提供真相的,也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人情、人性可言。通过极乐之宴上虚与实、人与兽并置的极尽奢华作为盛唐的回光返照,以及盛极而衰的不祥之兆。
2、空海
仰慕大唐风采的僧人。天子遭人施咒,七天七夜无眠,于是请来沙门空海为其解咒。不久皇帝猝死,官员白乐天向空海咨询皇帝的死因,后来两位天子接连驾崩。他与诗人白乐天意外触发了横跨三十年有关王朝兴衰的惊天之秘。
3、春琴
妖猫入侵陈云樵的府邸后,被妖猫附体,吟唱着李白写给杨贵妃的诗句。她以诗句召唤白居易,被赶来驱除妖怪的道士,吓的几近疯癫,并在众人的目睹中化作鹤发鸡皮的老妇,一边唱起《清平调词》,一边摆弄着和杨贵妃相似的舞姿。
⑻ 电影《妖猫传》主要讲了什么
《妖猫传》是由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角川公司、二十一世纪盛凯影业、英皇影业有限公司出品的古装电影,由陈凯歌执导,王蕙玲编剧,黄轩、染谷将太、张雨绮、秦昊、阿部宽、张榕容、刘昊然、欧豪、张天爱等主演。
该片改编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讲述了一只口吐人语的妖猫搅动长安城,诗人白乐天与僧人空海联手探查,令一段被人刻意掩埋的真相浮出水面的故事。
盛唐时期长安城接连发生妖邪灵异事件,癫狂诗人白乐天(黄轩饰)与仰慕大唐风采的僧人空海(染谷将太饰)相遇长安,两人紧跟一只口吐人语的妖猫,却意外触发了横跨三十年、有关王朝兴衰的惊天之秘。随着各色人物一一登场、大唐繁盛绚烂的景象与时代隐痛被一一揭开,呈现出一幅妖怪、诗人、皇帝、贵妃共同交织的大唐盛世图 。
影片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标志意义,比方“幻术”、“丹龙”、“长恨歌”、“尸解大法”等等,我不再一一去解读了。就像朋友说的,这部电影太贪心,两个小时里融合了那么多难解的东西,每一句台词细细品读都蕴含了深意,这样反而让人什么都抓不到,像是中了幻术一样。
⑼ 异荐丨杨贵妃美如画,可演技最好的是那只猫
有人问我,《妖猫传》主角是张雨绮吗?
我说不,张雨绮饰演的春琴大约算女二,真正的女主应该杨贵妃(张榕容饰)。
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杨贵妃,生死成迷的杨贵妃,活在无数人故事里的杨贵妃。
然而彼时我还没有看过影版《妖猫传》。因为档期恰逢出差,我买了原著的电子书来看,便失了对影版的兴趣。
到底勾起了好奇心,终于一观。
看完却无法平静。
因为我发现我还是错了,真正的主角,当是那只猫。没有男主,也没有女主。
( 以下有剧透,祝食用愉快 )
从电影的叙事重心来看,陈凯歌的改编无疑是大胆而自信的。
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梦枕貘的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小说原著的主角是空海禅师。黑猫是故事的引子,但主线是以空海作为遣唐使进入大唐后的经历进行铺展的。
而在电影中,空海和白居易一道成为了线索人物,叙事的主要对象变成了黑猫。
黑色的猫,在中国传统看来是驱邪、避魔的吉物,所以达官贵人家会养之。而在日本近代以前,黑猫也被认为是福猫,有的地方也会摆设黑色的招财猫,用以驱除邪祟,带来好运。
但显然,梦枕貘与陈凯歌的“黑猫”,可不简单是为了“吉利”这个意像。
整部电影里,黑猫灵动优雅,加上配音和动画效果之后,又添几分狂暴与霸气,“猫设”十分立体。随着剧情的展开,它身上多了“复仇”与“守护”的经历,观众在观影中越来越相信这是个人,而不是一只猫。
于是最后真相揭晓,尽管黑猫杀人如麻,观众却愿意为他留几丝同情叹惋。
生不能同寝,死后能同穴,到底也是一种成全吧?
张榕容无疑是美的。
我记得第一眼看到贵妃,我想到了四个字:“惊心动魄。”
这个贵妃,美得惊心动魄。
原作者梦枕貘相信贵妃有一半胡人血统的说法。这是一个作家的浪漫,他觉得这才是大唐盛世的包容与开放。
陈凯歌也是浪漫的,他选了一个混血女子来与这种说法相应和。
于是我们眼前贵妃高鼻深目却不失东方人的灵秀,站在秋千上飘荡,恍若仙子凌空。
却让人觉得有几分失真。
失真在于,少了几分妩媚妖娆的美,少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贵妃全程没有大的表情,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直至死前问阿部的心意、向玄宗递出装着青丝的锦囊,才微有几分动容。
而在绝大部分时间里,贵妃美则美矣,却始终被幻化成一个美的图腾,人人爱慕,却没有自己的表达。
影片里有阿部仲麻吕眼中的贵妃,有白龙丹龙记忆中的贵妃,也有白居易幻想中的贵妃。唯独没有一个贵妃独处的镜头,没有一个贵妃揽镜自照的自己。
这自然不是演员缺少演技。其实贵妃面对玄宗问她:“是否愿意”时,微微抽动的嘴角就足以表明她压抑的情感。
所以我更倾向于,这是导演的设计。她在这个故事里,只是一个传说,一个符号,她的美是大唐盛世的象征,她的死也象征着盛世的终结。
阿部也许是她的知己,窥见了她一丝心情。可阿部的窥见也许不过是白居易或者梦枕貘或者陈凯歌的一点点臆测罢了。
宛转蛾眉马下死,贵妃是否真的早就在极乐之宴上就预见了那一刻呢?
空海是一个传奇。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小说里。
他作为遣唐使,师承惠果大师,成为密宗第八代宗主。回到日本,不仅弘扬佛法,还创造了日语的平假名。
电影里,空海永远保持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总让人想起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来。
不过最深得我心的是平康坊里,与舞姬共舞的一段。洒脱不羁又不失温文端方。
不过,从《沙门空海》到《妖猫传》,空海不再是主角,自然也就不如原著中那样有着鬼神莫测的本领,倒是多了几分青年人该有的鲜活气儿。
最后才写白居易,因为白居易极重要。
一方面,白居易是整部影片的线索人物;最重要的是,他是导演的化身。
陈凯歌无疑是借白居易喻己的。
空海对白居易说:“黑猫是在找你,因为三十年过去了,心系贵妃的只有你。”
冥冥中会不会有声音对陈凯歌说:“能拍这部戏的只有你,因为一千年过去了,心系盛唐的只有你。”
于是,白居易幻想了无数次玄宗与贵妃的爱情,写下了旷世之作《长恨歌》。
于是,陈凯歌耗资16亿,1:1复刻了唐皇宫、明德门、青龙寺、凯旋门……
于是,才有了一个真正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大唐。
于是,才有了一场美如迷离梦境的极乐之宴!
可是,没有诗。
电影里,一共只完整地念出了两句诗。
一句是“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是“三千宠爱在一身”。
被无数次提及的《长恨歌》,竟然到最后也未曾露过真容。
这实在是一件极为大胆的事。诗的盛唐,盛唐的诗,二者从来互为表里。
可这极乐之宴,却没有诗篇来吟诵。
可谁又能真的说这电影里没有诗呢?
白居易带着空海也带着观众,穿过长安街巷,吃一碗馎饦,看一场幻术,赏一场歌舞。
长安大街上,骑士纵马而行;教坊酒肆里,舞姬欢歌轻舞。所过之处,胡汉无分,人人欢声笑语,个个昂首挺胸。
——百姓安居乐业、商旅自由畅行,这才是真正的大国胸襟、盛世气象。
陈凯歌用这部电影来写大唐的繁华盛景、风流恣意,最终徜徉成难以言表的盛唐之诗。
所以,贵妃只是盛世繁华的一个象征,就像每首诗里的那个意象。
《长恨歌》也不会真的出现在电影里,因为不管是白居易写就,还是白龙借白居易写就,到底是谁与谁的爱情,贵妃的死真相到底为何,都不重要了。
都不过是大唐盛世的一个注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