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戈达尔怎么样
一位电影人,半部电影史 可以将整部电影史分为“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而这部423页的传记,则恰好承载了半部电影史的重量。 戈达尔在影迷和电影专业工作者心目中,总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他对传统电影语言革命性的颠覆和破坏,以及惊世骇俗的自由言论,尽管频频出现在世界大小媒体和专业刊物的论述中,但真正完整介绍戈达尔生平和创作的著作一直没有出现。《戈达尔:七十岁艺术家的肖像》作为第一部英文权威传记的出版,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上世纪80年代,时任《美国电影》(American Film)的编辑彼得·毕斯肯德(Peter Biskind)曾想说服英国著名电影、电视文化学者作者,戈达尔研究专家柯林·麦凯布撰写一本戈达尔传记,但并没有引起柯林·麦凯布的兴趣。直到1999年,戈达尔亲笔写给柯林·麦凯布的一封信才使得他对书写一位“健在”的电影导演传记产生了信心。作者先后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影片,并对戈达尔进行了深入的访问,前后历经三年最终在2002年完成此书。 作为一部影人传记,《戈达尔:七十岁艺术家的肖像》采用一种混合视点的方式,以大量的一手资料详细地梳理了戈达尔的工作和生活,不仅把戈达尔作为一名电影史上声名显赫的天才导演加以分析和批评,而且从家族史、文化影响、电影创作、政治倾向及个人轶事等五个方面来全面绘制他的肖像画。 让·吕克·戈达尔1930年12月3日生于巴黎,自幼置身于他父母所在的两大家族庞杂的关系网中。这两大家族同样信奉新教,使得新教主义在戈达尔童年时期就根深蒂固,他日后艺术的选择上也就固执地再现了加尔文主义的神学坚定性。戈达尔大学期间攻读人类学,随后涉猎广泛,经常活跃于电影俱乐部,并因此结识了当时的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朗格卢瓦,以及《电影手册》编辑部的巴赞、特吕弗等人,进入《电影手册》后,他以汉斯·卢卡斯为笔名发表影评。新浪潮时期,戈达尔由影评人身份转变为电影作者,拍出了对电影语言产生开创性影响的影片《精疲力尽》。法国导演彼埃尔·梅尔维尔对戈达尔称赞道:“新浪潮没有特定的风格可言。如果说新浪潮确实有某种风格,那就是戈达尔的风格。” 1968年的“五月风暴”后,戈达尔拍摄了一系列“武斗”题材的电影。预言式电影《中国姑娘》中表现出来的政治寓意与美学观念之间的关系恰好暗合了他当时激进的电影活动。其后,戈达尔向新浪潮的并肩者们告别,放弃了传统的电影模式转而热衷于革命论的影像创作。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维亚泽姆斯基以及创建“吉加·维尔托夫小组”的让—皮埃尔·戈兰对戈达尔的影响贯穿了他这一时期的始终。其后,戈达尔的创作风格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呈现出多元化的价值风貌。1989—1998年,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电影史时期,以胶片形式撰写电影学论著,同时也是对他个人思想史的一次总结。他用布莱松在《电影艺术札记》中的名言“不要去改变,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作为他的电影生涯的注解。在几十年的电影创作中,戈达尔以他特立独行的电影语言不断地对电影进行着自己严肃的思考与变革。 戈达尔的电影革命首先是对电影语言的智慧运用,被影评人所津津乐道的戈达尔的“跳切”即是对传统电影叙事语言的破坏性颠覆;也极为形象地预示了1968年“五月风暴”法国政治思想及世界社会结构的动荡和分裂。他的电影叙事策略是,机智地与电影商业融合在一起,他所认为的女人身体作为商品交换价值,是一枝投向后现代社会的金枪,强烈震撼、分裂和冲击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禁锢思想;声音与影像的对立,则形象地揭示了社会表象与本质的分离,准确地用电影语言谱写了复杂的社会学诗篇;戈达尔的集大成之作《电影史》的影像叙事语言晦涩、丰富、个性独特,既有对法国古典知识学的哲学思考,又绽露出狂热的先锋精神;既是对电影历史的彻底挑战与革命,也是对人类历史的反思与写照!在超越影像的时间和空间中,戈达尔用世界影像历史素材书写了电影人类学的影像经典,对人类行为本身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重复、叠影、置换、颠倒、分离的影像和间离化的解说词,是对20世纪以来人类人格严重分裂的本质呈现和阐释。 在电影历史中,戈达尔似乎已成为法国电影的一个代名词。有人说,恰好他名字的法文发音与英文“上帝的艺术(God’s Art)”的法文发音完全一致。然而,在他制作的“上帝的电影”中,狂热的激情和冷酷并存、哲学的反思和迷茫发生着矛盾和冲突、人类学的反思充满着对立和分离,影像时空展现着后现代社会的忐忑不安和质变。 戈达尔的影像创作是以大众文化形式展开的,它将现代主义的自相矛盾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一个侧面解读了欧洲现代主义的历史。曾任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的朗格卢瓦认为可以将整部电影史分为“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而这部423页的传记,则恰好承载了半部电影史的重量。 发表于《中华读书报》
2. 让-吕克·戈达尔的主要作品
1955 《风骚女子》(短篇) UNE FEMME COQUETTE
1957 《所有的男人都叫帕特里克》(短篇) CHARLOTTE ET VERONIQUE OU TOUS LES GARCONS S'APPELLENT PATRICK
1958 《混凝土行动》(短篇) OPERATION BETON
1958 《夏洛特和她的情人》(短篇) CHARLOTTE ET SON JULES
1958 《水的故事》(短篇) UNE HISTOIRE D'EAU
1959 《精疲力尽(断了气)》 A BOUT DE SOUFFLE
1960 《小兵 》 LE PETIT SOLDAT (被禁三年)
1961 《女人就是女人》 UNE FEMME EST UNE FEMME
1962 《懒惰(新七宗罪的1篇)》 LA PARESSE (Episode des SEPT PECHES CAPITAUX)
1962 《随心所欲》 ⅥVRE SA ⅥE
1962 《新世界》 (RoGoPaG的1篇,与罗塞里尼,帕索里尼,葛莱柯瑞堤合导,片名为几位大导演姓氏的字母缩写) LE NOUVEAU MONDE (Episode de OPAG)
1963 《卡宾枪手》 LES CARABINIERS
1963 《大诈骗犯》(世界诈骗故事的1篇) LE GRAND ESCROC
1963 《轻蔑》(又译〈春情金丝猫〉) LE MEPRIS
1964 《圈外人》 BANDE A PART
1964 《已婚妇人》 UNE FEMME MARIEE
1965 《阿尔法城》 ALPHAⅥLLE OU UNE ETRANGE AVENTURE DE LEMMY CAUTION
1965 《蒙帕纳斯-勒法卢瓦(看到的巴黎的1篇)》 MONTPARNASSE - LEVALLOIS (PARIS VU PAR...)
1965 《狂人皮埃罗》 PIERROT LE FOU
1966 《男性,女性》 MASCULIN FEMININ
1966 《美国制造》 MADE IN USA
1967 《我知道的关于她的两三件事》 DEUX OU TROIS CHOSES QUE JE SAIS D'ELLE
1967 《期待(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的1篇)》 (Episode film LE PLUS ⅥEUX METIER DU MONDE)
1967 《电影眼(远离越南的一篇)》 CAMERA-OEIL (Episode de LOIN DU ⅥETNAM)
1967 《中国姑娘》 LA CHINOISE
1967 《天才儿童的E调行板间奏的往返(爱/爱与愤怒)》
1967 《70年代》
1968 《周末》 WEEK-END
1968 《愉悦的智慧》 LE GAI SAVOIR
1968 《电影传单》(与马克,雷乃等人合作的短片)
1968 《像其他一样的电影》 UN FILM COMME LES AUTRES
1968 《一部美国电影》 ONE AMERICAN MOⅥE (ONE A.M.) (未完成)
1969 《比赛》 LA CONTESTATION
1969 《一加一》 ONE PLUS ONE
1969 《不列颠之音》 BRITISH SOUNDS
1969 《真理报》 PRAVDA
1969 《东风》 VENT D'EST
1969 《意大利的斗争》 LUTTE EN ITALIE
1969 《传播》(未完成)
1970 《弗拉基米尔和罗莎》 VLADIMIR ET ROSA
1972 《一切安好》 TOUT VA BIEN
1972 《给简的信》 LETTER TO JANE
1972 《钢铁厂之调查》
1973 《我,自己》(未完成)
1975 《二号》 NUMERO DEUX
1976 《你好吗?》 COMMENT CA VA?
1976 《传播面面观:六乘二/与下/沟通》 6×2 SⅨ FOIS DEUX (Sur et sous la communication) (电视,为星期天晚上八点半在法国电视台播映的节目,每次两段,共六次,故称为“六乘二”)
1977 《此处与彼处》 ICI ET AILLEURS
1977 《南北对抗》 (莫桑比克政府的教育影片)
1979 《两少年环法漫游》 FRANCE/TOUR/DETOUR/DEUX/ENFANTS
1979 《人人为己录影纪事》
1980 《人人为己》 SAUVE QUI PEUT (LA ⅥE)
1981 《写给弗雷迪布阿什的信》(短篇) LETTRE A FREDDY BUACHE
1981 《受难记》 PASSION
1982 《<;受难记>;的剧本》 SCENARIO DU FILM PASSION
1982 《浮光掠影(穿凿附会的标题的1篇)》 CHANGER D'IMAGE (Episode de CHANGEMENT A PLUS D'UN TITRE)
1983 《芳名卡门》 PRENOM CARMEN
1983 《向玛利亚致敬》 JE VOUS SALUE MARIEA
1983 《<;向玛利亚致敬>的手记》 PETITES NOTES A PROPOS DU FILM JE VOUS SALUE MARIE
1984-1985 《侦探》 DETECTⅣE
1985 《软硬兼施》 SOFT AND HARD (A soft conversation between two friends on a hard subject)
1986 《夭寿片商》 GRANDEUR ET DECADENCE D'UN PETIT COMMERCE DE CINEMA
1986 《会见伍迪艾伦》 MEETING WOODY ALLEN
1986-1987 《华丽的咏叹:阿咪德》 ARMIDE Sequence pour le film ARIA
1986-1987 《神游天地》 SOIGNE TA DROITE
1987 《李尔王》 KING LEAR
1988 《翘头》 ON S'EST TOUS DEFILE
1988 《话语的力量》 PUISSANCE DE LA PAROLE
1988 《牛仔和法国人(法国人印象的1篇)》 LE DERNIER MOT(Episode de LES FRANCAIS VUS PAR...) (为庆祝Figaro杂志九周年所拍)
1989 《外国经典短片》 CLASSIC FOREIGN SHORTS,VOL.2
1990 《新浪潮》 NOUVELLE VAGUE
1990 《主客关系》(Le Rapport Darty,为达帝家电拍的广告录影带)
1990《艺术的童年》L'ENFANCE DE L'ART
1991 《拒绝遗忘(拒绝遗忘的1篇)》 CONTRE L'OUBLI (Episode de CONTRE L'OUBLI)
1991 《新德意志零年》 ALLEMAGNE NEUF ZERO
1992 《给汤玛士·温格》(Pour Thomas Waingga,Contre I’Oubli一段)
1993 《孩子扮俄国人》 LES ENFANTS JOUENT A LA RUSSIE
1992-1993 《悲哀与我》 HELAS POUR MOI
1994 《向萨拉热沃致敬》 JE VOUS SALUE SARAJEVO
1993-1994 《戈达尔论戈达尔》 JLG/JLG
1995 《法国电影50年上下集(2×50)》DEUX FOIS CINQUANTE ANS DE CINEMA FRANCAIS
1996 《永远的莫扎特》 FOR EVER MOZART
1996 《TNS永别》 ADIEU AU TNS
1996Adieuautns Plus Oh!(Music Video)
1988-1998 《电影史-1A 所有的历史》 HISTOIRE(S) DU CINEMA,1A,TOUTES LES HISTOIRE(S)
1988-1998 《电影史-1B 单独的历史》 HISTOIRE(S) DU CINEMA,1B,UNE HISTOIRE SEULE
1994-1998 《电影史-2A 单独的电影》 HISTOIRE(S) DU CINEMA,2A,SEUL LE CINEMA
1994-1998 《电影史-2B 致命的美丽》 HISTOIRE(S) DU CINEMA,2B,FATALE BEAUTE
1995-1998 《电影史-3A 绝对的货币》 HISTOIRE(S) DU CINEMA,3A,LA MONNAIE DE L'ABSOLU
1995-1998 《电影史-3B 新浪潮》 HISTOIRE(S) DU CINEMA,3B,UNE VAGUE NOUVELLE
1997-1998 《电影史-4A 控制宇宙》 HISTOIRE(S) DU CINEMA,4A,LE CONTROLE DE L'UNⅣERS
1988-1998 《电影史-4B 我们中的符号》 HISTOIRE(S) DU CINEMA,4B,LES SIGNES PARMI NOUS
1998 《老地方》 THE OLD PLACE
2000 《爱的赞歌(爱情研究院)》 ELOGE DE L'AMOUR
2002 《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 TEN MINUTES OLDER:THE CELLO
2004 《我们的音乐》 NOTRE MUSIQUE
2010 《社会主义》(Socialisme)
2014 《再见语言》(Adieu au langage)
3. 有特别迷恋戈达尔电影的吗
巴黎淘气帮
又名: 小淘气尼古拉(台) / 反斗小尼哥(港) / 小尼古拉 / Little Nicholas
主演: 马克西姆·戈达尔 / 瓦莱丽·勒梅西埃 / 凯德·麦拉德 / 桑德琳娜·基贝兰 / 维克托·卡莱斯 / 文森特·克劳德 / 查尔斯·瓦伦特 / 本杰明·阿弗蒂 / 小日尔曼·达米科 / 达米安·费多尔 / 维吉尔·泰拉德 / 伊丽莎·欧斯 / 杰拉尔·朱诺
编剧: 哥瑞劳瑞·温格纳瑞恩 / 劳伦·泰拉德
类型: 喜剧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比利时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09-09-30(法国) / 2013-02-10(中国大陆)
片长: 92 分钟
亲,选我
4. 特吕弗和戈达尔电影风格的对比
戈达尔与特吕弗
戈达尔与他的同事、战友特吕弗于70年代决裂,对于此事,在特吕弗死后,戈达尔始终缄口不谈。
戈达尔和特吕弗有很多相似点:他们都是影迷出身,都是有过度看电影的癖好,都投靠在《电影手册》门下,都成为新浪潮的旗手和英雄,最后参加"五月风暴",在戛纳"革了电影的命"。但他们似乎始终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哪怕像萨特和加缪那种曾在酒吧对酒长谈直至夜深人静的亲密经历,他们都没有过。当年,22岁的特吕弗以旁听人身份泡在《电影手册》狭小的会客厅里高谈阔论时(1953年),戈达尔却坐在人群中很少说话。后来,他们伙同罗麦尔、雅克·里维特和夏布洛尔形成小集团,"篡夺"了《电影手册》的权,因他们都崇拜好莱坞电影,所以巴赞称他们是"希区柯克霍克斯派"(Hitchcocko-hawksiens)[1],特吕弗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但他成了这个团伙的核心人物。他因参加论战而在巴黎文化界名声大噪,而戈达尔却一直独来独往,从不跟别人谈起自己的私生活。那个时期,特吕弗与戈达尔一直用 "您"来称呼对方。
"新浪潮十年"(1959-1968)是戈达尔和特吕弗关系最"铁"的时候,这批"希区柯克霍克斯们"在电影创作的起步时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特吕弗让戈达尔写剧本,戈达尔给特吕弗介绍演员,有点"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感觉。但据特吕弗回忆,"即使在新浪潮时期,友谊对于戈达尔来说也只有一个意义,他非常聪明而且很会装蒜,大家都原谅他的心胸狭窄,但所有人都能证明,他那不可掩饰的小心眼儿在那时就已经有了,你总需要帮助他,给他提供服务并等待着他的回报。"这回报就是70年代开始,戈达尔对特吕弗、夏布洛尔等人的谩骂、抨击和嘲讽。
1973年,因"《日以继夜》事件"两个人正式决裂。戈达尔对特吕弗的攻击非常突然。他在看完特吕弗的《日以继夜》后写信给他,鞭挞了一通特吕弗的电影意识,并在信的最后用了几乎挑衅的语气说:"如果你想讨论一下,也行。",这让特吕弗搞得很不痛快,他一直看中戈达尔的评价。于是他回了一封二十页的长信回敬戈达尔:"你假惺惺的左翼立场掩盖不住你骨子里的精英主义"。有意味的是,这封长信的结尾和戈达尔的结尾一模一样。特吕弗在这个时候,进入了电影生涯中最矛盾、最自我怀疑的时期。
从此后两个人再也没见过面。据戈达尔后来回忆,70年代中期他和特吕弗曾在纽约偶遇过一次,两个人碰巧住在同一间旅馆。戈达尔回忆说,"特吕弗拒绝与我握手,我们正好在大厅门前等出租车,他装作根本没看见我。"这种僵化关系可见一斑。
事实上,戈达尔在那时从未停止过对特吕弗的攻击。他公开声称:"我觉得特吕弗绝对不懂拍电影。他只拍了一部真正与他有关的影片,就是《四百击》,这之后就停了,之后他只不过在讲故事罢了。特吕弗是个谋权篡位者,如果他能进法兰西学院,我相信他一定能干得不错。"整个70年代,两个人的关系跌到了历史谷底,他们的电影也走向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戈达尔在"维尔托夫小组"用电影去支援工人阶级斗争,扶持第三世界,而特吕弗则彻底返回他年轻时曾猛烈批判的"法国电影的优质传统"。
1980年,是戈达尔主动向特吕弗伸出了和解之手。他启用刚刚出道的伊莎贝尔·于贝尔和纳塔丽·贝伊拍摄了《挽救生活》(Sauve qui peut la vie,1979),标志着戈达尔结束了他的"战斗电影"时期,回归主流电影体制。8月19日,戈达尔在瑞士制作后期时给特吕弗写了一封信,同时也给了夏布洛尔和雅克·里维特,戈达尔委婉地邀请他们到瑞士会面。他说"难道我们之间真的不能进行一次'交谈'吗?到底有什么分歧吗?我非常想听到你们谈论我们电影的真实声音。我相信一定能找到一个大家满意的'缓冲剂'。"[2]他还建议把这次谈话的内容出版。
但这次,是特吕弗破坏了他生前最后一次与戈达尔和解的可能,他给戈达尔回了一封长长的信,他历数许多被戈达尔骂的法国电影人,建议戈达尔邀请他们同去参加这场会面,在信的最后,特吕弗建议戈达尔拍一部自传电影,"名字就叫'一坨屎就是一坨屎'"(Une merde est une merde)。
5. 求戈达尔的电影史下载
http://yun..com/pcloud/album/info?uk=422885892&album_id=4431090960707835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