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早期电影中本来是调侃预言未来的台词结果后来竟成了真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到了一个人——王宝强。
陈思诚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过,《唐人街探案》里王宝强的角色是为他量身定制的。在电影里,王宝强结婚的当天晚上就发现老婆和其他男人偷情。
然后,就出了王宝强和马蓉的事情。虽然这并不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但是还是心疼王宝强一下。
但是,离开了马蓉,相信王宝强的人生可以重新开始。前段时间他领着新女友亮相了,不管怎么样,只想祝福他,希望找到真正的幸福。
陈赫本人也一度跌入谷底,不敢出门,每天呆在家里,甚至患上了抑郁症。后来,广大的吃瓜群众就翻出了这段话,发现跟陈赫离婚时的处境非常相似。
就好像是预先知道了会有这么一天,提前说给自己听的。当时的陈赫也是如此,没有办法回头。与其纠结过去,不如笑着迎接未来,说的太准了!
❷ 电影《巴黎圣母院》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加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富洛娄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丝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❸ 电影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也就是钟楼怪人吧?
在1999的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 中
Daniel Lavoie 饰 Frollo
如果是1956那片老片《巴黎圣母院院》
Alain Cuny 饰 Claude Frollo
❹ 电影版的巴黎圣母院
版本一
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姑娘埃斯米拉达白天靠跳舞卖艺为生,晚上则和一群自称“乞丐王国”的穷苦人居住在一起。埃斯特拉达的美貌倾国倾城,却给她引来了杀身之祸。
国王卫队的队长菲比斯原本已有未婚妻,却垂涎于埃斯米拉达的美色,骗取了她的芳心。就在菲比斯和埃斯米拉达在旅馆幽会时,突然菲比斯被一个神秘的黑衣人刺伤。由于黑衣人没有被找到,旅馆老板的供词又对埃斯米拉达非常不利,在法庭上,埃斯米拉达受刑后被迫招供,承认是她想杀害菲比斯。埃斯米拉达因此被判绞刑。
其实那个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黑衣人是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弗罗拉。他孤僻刻薄,表面上是个对女人厌恶的忠诚的教徒,内心却一直燃烧着熊熊烈火,渴望得到美丽的埃斯米拉达,是他在看到埃斯米拉达和菲比斯约会时无法控制自己的嫉妒,刺伤了菲比斯。
在埃斯米拉达被送往绞刑架的路上,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将她救下带入圣母院避难。卡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从小被弗罗拉神父收养。但他心地善良,并真心地爱着埃斯米拉达。在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就是埃斯米拉达的守护神。
国王的卫队开始进攻圣母院捉拿埃斯米拉达,卡斯莫多誓死保护。但他一个人的力量必定有限,埃斯米拉达被乱箭射死。卡西莫多看到她的尸体被拉走,悲痛欲绝,他把真正的凶手——弗罗拉神父从圣母院的顶层扔了下去。
卡西莫多找到放置埃斯米拉达尸体的地方,紧紧地抱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多年后,人们发现了两具缠绕在一起尸骨,当人们想要将他们分离时,这两具尸骨顿时化作了灰尘消失得无影无踪。
版本二
本片根据法国大文豪维克多尔果名著《巴黎圣母院》改编。丑聋人卡利摩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罗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利摩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非必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爱斯梅拉达因而爱上了非必斯。但非必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罗德刺杀。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利摩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利摩多大战,爱斯梅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冲入圣母院所杀,最后卡利摩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利摩多抚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
版本三
这部雨果名著曾被多次搬上银幕,其中1939年的美国版被广泛认为是最佳版本,其中的德国表现主义布景尤其值得称道。纯洁美丽的吉普赛女郎艾斯美拉达,和“乞丐王国”的人一起,到处卖艺行乞。一次,为了救流浪诗人甘果瓦,她被迫嫁给了他。国王的卫队长菲比斯是个花花公子,他骗取了艾斯美拉达的爱情。就在他们约会时,一个黑衣人将菲比斯刺伤。艾斯美拉达作为嫌疑犯被送上法庭,并判处绞刑。奇丑无比的巴黎圣母院的撞钟老人卡西莫多将她救了出来,并带进教堂避难,卡西莫多一直深爱着她。在一次混乱中,艾斯美拉达被国王卫队 的乱箭射死,悲痛欲绝的卡西莫多转身将真正的杀人凶手也就是弗洛洛神父,从圣母院的顶楼扔了下去。之后与艾斯美拉达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一起化为了尘土。
❺ 电影《巴黎圣母院》,和雨果原著出入大吗改后还能够看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部长篇小说,自1831年问世以来,曾被多次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以及音乐剧。雨果作为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其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社会弊病的洞察在这部作品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三 故事主题
《巴黎圣母院》揭示了克洛德这样的神权人士的狠辣和虚伪,也揭露了菲比斯这样的上流“绅士”的无情和冷血,歌颂了善良纯真的卡西莫多和艾斯梅拉达,可在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里,纯洁美好注定斗不过伪善和权势,只能在黑暗势力的步步催逼之下黯然凋零。卡西莫多和艾斯梅拉达的死,是一首人性的悲歌,也是对宗教和王权邪恶统治的控诉,而故事所歌颂的人性之美也是这部作品流传至今的生命力所在。
❻ 我表达对巴黎圣母院被烧了的惋惜之情,我有错吗
巴黎圣母院是历史文化遗产。虽然这座建筑不是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然而巴黎圣母院在历史和文化上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座历史建筑突然被大火烧毁,表达巴黎圣母院被烧了的惋惜之情没有错。除了一座百年丰碑的被毁,还有一件事大家都非常后悔,很多人应该把巴黎圣母院列为一生中必去的地方,不过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
文化古迹是脆弱的,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保护它们。”就像我们记得“抗日战争”不是让我们有一天像他们一样侵略别人的国家,而是让我们变得强大,这样别人就不能随意欺负我们,对吗?虽然这场火灾的起因与我们无关,但全世界对这场文化灾难幸灾乐祸的人,就像看到同学被欺负时无动于衷的人一样。希望你不要变成这样的人,远离这样的人。
❼ 有哪些早期电影中本来是调侃预言未来的台词,结果后来竟成了真
《陈情令》这部剧真是每看每新,如果说第一次看专注于剧情,第二次看专注于感情,第三次看专注于人性,那第n次看,就必须是专注于细节了。《陈情令》细节惊人,在经过小编第n次仔细看过后才发现,这里面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预言家。
但没想到的是,就这句话,最终却成了真。因为这场相遇,薛洋最终屠杀了白雪阁,毁了宋岚,更害了晓星尘。可时也命也,没想到晓星尘会在失明后无意中救了他。更没想到的是,这么冷血冷情的薛洋,有朝一日竟会贪恋晓星尘带来的美好与温暖。
最终,薛洋被自己说的话反作用,以至于他再也忘不掉晓星尘了。在得知晓星尘回不来的时候,这才会那么失控。而他在死之前看着手中的那一颗舍不得吃的糖,就是他最悲凉的写照。
❽ 急 求 巴黎圣母院 电影的观后感!!!
带着激动和兴奋我看完了巴黎圣母院,在那个离我们很遥远的时代,我看到了许多,有美好的,也有丑陋的。他们给了我深刻的影响和感触,让我无法释怀。首先,随着那个动听的声音和优美的舞姿我看到了一个美若天仙的埃及姑娘爱斯梅拉达,开始我以为她只是个拥有美貌但什么都不懂得空瓶,但渐渐的我发现并不是这样,她拥有的更是那颗无比善良的心。她会在诗人落入丐帮将要被人杀时挺身而出,以“成为他的妻子”为代价救了他。她同样会在丑陋的卡西莫夫在刑场被人打骂,急切想找水喝却无人理会他时拿着水喂给他喝,即使他曾经绑架过你,即使他是个面部极其丑陋的刑犯。她也是如此,她的眼神充满坚定。她的心中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救人”!面对爱情,她则是坚贞不屈,不论神父怎样他都只爱弗西斯,这个曾经在卡西莫夫绑架她时救了她的男人,这个风流万种无情无意的花心大萝卜.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她早已爱上了他,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可以不要,甚至看到他和别的女孩在一起时也会找理由安慰自己......可最终,爱斯梅拉达在邢台上死了,弗西斯没有救她.没有! 而卡西莫夫静静的望着这一切,眼睛中那流淌不息的液体,是泪吗? 对,卡西莫夫爱她,很爱很爱,这个善良的人因为丑陋从小被父母遗弃,是神父将他抚养长大,教他成为一个敲钟人.所以他从内心感激神父,警官神父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奴隶,他仍忠心耿耿对待神父并帮助神父劫走爱斯梅拉达,后来才知晓这只是神父的阴谋.在刑场他救了爱斯梅拉达,想让她快乐.并且最后他陪着死了的爱斯梅拉达度过了一辈子,也在无声中消失.看完后,我想:丑陋的人心灵并不丑,而美丽的人心灵也不一定不美丽.只是为什么善良的人都没有得到他们的幸福呢?
❾ 这一个将要消灭那一个 巴黎圣母院 什么意思
非个人理解,是书中序言讲到的。
作者要阐述一个思想,一个学理:如同哥特式建筑取代了罗曼式建筑,民主将取代神权,印刷术将取代建筑术,印在纸上的思想将取代刻在石头上的思想,“这个将要杀死那个”;在谷登堡发明印刷术之前,人类的思想主要体现为石头建筑,一旦书记成为思想更轻便、更易于普及的载体,建筑艺术便无用武之地了。
这是诗人的结论,类比和推论多于实证。事实上,印刷术发明之后,被“杀死”的不是建筑已是,只是哥特式建筑,而且“凶手”也不是谷登堡,至少不是他一个人。这里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十五世纪以后的欧洲,建筑艺术并未衰落、消亡那个,人类的部分思想依旧记录在石头上,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建筑风格相继而起。直至十九世纪初,拿破仑的凯旋门仍是石头建筑,虽说他也熔化缴获的大炮,铸造、建立了旺多姆铜柱。石头建筑到十九世纪末才寿终正寝。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革命使钢筋水泥的摩天楼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全部钢铁结构的埃菲尔铁塔在塞纳河畔高耸入云,俯视圣母院和凯旋门。而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里,笨重的钢筋水泥越来越为合金材料和玻璃幕墙所取代。就在历代法国国王的住所罗浮宫的院子里,贝津铭明快的金字塔与阴沉灰暗、历尽沧桑的石头宫殿相映成趣。
同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里,印刷品、书籍作为思想主要载体的地位遭到音像制品越来越猛烈的冲击,就差一位作家,一位思想家出来大喝一声:“这个将要杀死那个!广播、电影、电视将要杀死书籍!”
其实,这个不会杀死那个,这一个和那一个有时甚至会相互促进。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观众的数目必定是读者的几十倍、几百倍。意犹未足的观众回过头来又会去读小说。世人知有《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知有雨果这位作家,往往是因为他们看过同名的电影。扮演爱斯美拉达的意大利影星琪娜·洛洛布里琪达为雨果立下的功绩,超过加在一起的几十部文学史教科书和几百位文学教授。
圣母院教堂本身或许是最大的受益者,观光巴黎的游客每年数以百万计,他们首先想看的是这座哥特式主教堂,因为他们读过小说《巴黎圣母院》或者看过电影。人们不再建造哥特式教堂,但是人们知道保存杰出的文化和历史遗迹。
一座教堂和一本书,长存于天地之间。
❿ 【紧急】电影《巴黎圣母院》
法国版的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对我来说,是一个奇迹,奇迹在于整个52首歌曲(包括序曲和终曲),全都如此优美,值得反复去听——并不是所有的著名音乐剧都能给人这种感觉。而另一个传奇在于,其它音乐剧中,我从来没有见过穿插如此多的现代舞,简直可以说,舞蹈和音乐的比重近乎各占一半。这些都让《巴黎圣母院》看起来新鲜和吸引人。
《巴黎圣母院》比较流行化,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音乐剧本身算不算一种流行音乐?很多人对音乐剧不感冒反而是由于它的“曲高和寡”——尽管音乐剧和歌剧或是芭蕾舞剧比起来应该属于大众文化。在我看来,对比传统音乐剧,也就是百老汇或者目前可以说就是韦伯的音乐剧,更加“通俗”的《巴黎圣母院》,能够成功的原因,就是摒弃了那些音乐剧华丽、庞大、歌剧一样的表演氛围,而好像摇滚乐队一样大多数歌曲用吉它和鼓作主要乐器,这样就没有传统音乐剧中热闹和够分量感的音乐,更侧重于音乐本身的旋律和感情,也就自然更容易入耳,它听上去与其说像音乐剧,更像一张法国情歌歌手的个人叙事性专辑,尽管不太可能成为音乐剧的主流,但是作为另类的新鲜的音乐,已经足够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巴黎圣母院》完全抛弃了交响乐团和深厚的演唱技巧,只是这些都限制在表现主题的比较狭小的范围,而这些为数不多的点缀又正是使整个剧能够表现出一种史诗的沧桑和沉重的部分。
《巴黎圣母院》与传统音乐剧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传统音乐剧的故事往往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歌曲穿插在其中,把故事情节缓慢地表演出来。而《巴黎圣母院》因为原著的关系,整个故事比较复杂,无法详细表达出来,所以,整部剧中,一首歌就要概括一段时期内发生的事情,显得非常匆忙,每段故事的前因后果几乎完全是一带而过,如果不了解原著,就根本看不懂每一场发生的故事,甚至连时间地点都搞不清楚。这样的匆忙一直到第二幕才开始变缓,故事已经进行了大半,爱斯梅拉达在狱中就成了后半段主要的故事部分。
在《巴黎圣母院》中,演唱者和舞者是分开的,演唱者没有过多肢体语言,几乎很少表演。而舞者帮助歌手表达想表达的思想,并烘托气氛。比如表演军官腓比斯同时爱上了两个女人的内心挣扎时唱着《心痛欲裂》,身后有四位男舞者疯狂舞蹈,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他进退两难的心情。还有加西莫多喜爱的三只大钟,他把它们拟人化,这时舞者在每只钟上舞蹈,把钟赋予人性。
《巴黎圣母院》对原著做了相当的改编,省略了原著一些细节,比如爱斯梅拉达的身世,国王对暴动的干涉等内容。不过仍然尊重原著,人物主要性格都没有改变,并进行了一定现代感的深化。但最主要的是,尽管《巴黎圣母院》的布景和服装没有用富丽堂皇的装饰,甚至不是中世纪的哥特风格——相反它非常现代,却很好的把握了原著的感觉。原著中用了相当多的分量去描述巴黎圣母院本身,音乐剧抓住了这一点,因此它并不仅仅只是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还包括了关于大时代变迁和人性压抑禁锢的内容,而这三者又是在剧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大时代的动荡可以在第一幕开首的《大教堂时代》和第二幕开首的《弗罗伦萨》中找到。两支相同旋律的曲子讲述了中世纪的兴盛和衰亡。《大教堂时代》中作为整个故事叙述者诗人甘果瓦唱道:
大教堂撑起信仰的时代
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
镂刻下自己的事迹
而第二幕的《弗罗伦萨》是甘果瓦和副主教孚罗洛的对唱:
大船纷纷航行
寻找前往印度的航道
马丁路德将重写新约
一个分裂的世界正在破晓
小终会战胜大
文学的地位也将取代建筑
学校课本会战胜教堂训诫
圣经摧毁教堂而人会杀死上帝
关于人性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吉普塞人首领的几段讲述流浪人民企求圣母仁慈却被残酷镇压的歌曲,以及孚罗洛与欲望苦苦挣扎的段落。孚罗洛在痛苦煎熬中唱着:你会毁了我,你会毁了我。身边的巨石向他移动,挤压他,他推开,巨石再次挤压,他再次奋力推开。那歌词就在这种挣扎里绝望地一遍遍重复:你会毁了我,你会毁了我。
关于爱情的歌曲自然更是以优美抒情见长。不论是军官腓比斯和未婚妻百合对唱的《钻石的眼眸》,还是腓比斯、孚罗洛与伽西莫多合唱的《美丽佳人》,或是爱斯梅拉达与百合合唱的《君似骄阳》,都相当动听。而录影带版本的伽西莫多由加拿大歌手卡鲁扮演,那种嘶哑浑厚的嗓音唱出对爱斯梅拉达感情的《愚人教皇》、《以我居所为家》和《舞吧,爱斯梅拉达》,特别是最后一首《舞吧,爱斯梅拉达》:
当时光流转
有一天人们会在地底发现
两具缠抱的骨骸
向整个宇宙宣告
伽西莫多如何深爱着
吉普塞女郎爱斯梅拉达
上帝将他造得如此丑陋
就是为了帮他(上帝)背负十字架
同样还有他唱的《钟》,他唱出三只钟敲响不同的含义,充满了爱怜,最后却孤独而悲哀地说:这些永远是在为别人而敲。
完全没有玩弄嗓音技巧的平实,每一句歌词都仿佛自内心发出,更是格外打动。
整部音乐剧道具设计也很独特,比如爱斯梅拉达处以绞刑的时候真的被吊在半空,舞台上最重要的象征巴黎圣母院的几块怪兽巨石由人在内部操纵移动(注意看会发现石头的四面都有一个伪装成裂痕的了望口)。还有最后孚罗洛的死,他应该是被伽西莫多从顶楼推下去摔死,但是舞台剧无法表现,所以设计成他从顶楼楼梯翻滚而下,作为背景的墙上每一个窗口在他滚下的时候灯光闪亮,最后扑倒在圣母院墙外。
总之,每一个细节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去表现。
其实,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它好看,它好听。根本上,这才是《巴黎圣母院》值得一看再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