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目录里慢慢找吧。
http://wenku..com/view/f19f1be8b8f67c1cfad6b871.html
其实比较好的:
京剧《铁弓缘》《杨门女将》《红梅阁》《借东风》
越剧《梁祝》《红丝错》《情探》《三看御妹》
黄梅戏是严凤英的三部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
等等都是很好的。
㈡ 新凤霞是哪个剧种的著名演员
评剧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
童年时期随“姐姐”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1949年北京解放后,新凤霞来到北京组织了北京凤鸣剧社担任主演。1950年,在共产党的戏改方针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新凤霞任主演兼团长。1951年,新凤霞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解放评剧团任主演兼副团长。1953年,新凤霞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评剧团一队任演员。1955 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一团任演员、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凤霞怀着对党深厚的感情和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党的文艺队伍中,走上了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道路。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刘巧儿》公演及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后,在全国掀起了学唱刘巧儿的热潮,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了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在《刘巧儿》的创作过程中,新凤霞得到了许多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帮助,新凤霞和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开了戏曲工作者与新文艺工作者联手创作的先河,为戏曲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做出了示范。继《刘巧儿》之后,新凤霞在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评剧《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现了深层次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
新凤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新派艺术在众多的评剧流派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成为了评剧革新的代表。这得益于她在戏曲艺术上的天分和颖悟以及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得益于她对新社会的热爱而焕发出的艺术创作力。新凤霞在艺术上从不保守,她敢于吸收、敢于创新,博采姊妹剧种表演之长,虚心学习各种唱法,积累了丰富的演唱经验。在中国评剧院这一国家剧院良好的艺术环境中,新凤霞的艺术创作力得到了空前的发挥,新派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推陈出新的传统评剧《花为媒》是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新凤霞以纯熟的演唱技巧,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塑造了青春美丽富有个性的少女——张五可的艺术形象,从而将新派艺术推向了高峰。这出剧目拍成电影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东南亚各国放映后,新派艺术又一次风靡全国和东南亚地区。全国各地的评剧女演员纷纷向新凤霞拜师学艺,评剧新派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扬与传播。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春香传》、《乾坤带》、《金沙江畔》、《无双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等几十出剧目。她所塑造的刘巧儿、祥林嫂、赵淑华、李秀英、春香、银屏公主、珠玛、无双、小白菜、燕燕、刘金定、张五可、杨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艺术形象为评剧画廊增添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她和音乐工作者一道在这些剧目中创造了众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调。在《乾坤带》中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在《无双传》中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中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在《金沙江畔》中创作演唱了格登调;在《三看御妹》中创作演唱了降香调;在《调风月》中创作演唱了蜻蜓调;在《六十年的变迁》中创作演唱了送子调。这些新板式和新曲调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为评剧向大剧种的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推动了整个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新凤霞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并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这对她的身心是巨大的摧残。1975年,她因脑血栓发病导致偏瘫而不得不告别为之奋斗的评剧舞台。1979年,新凤霞得到了彻底的平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春风又一次吹进了新凤霞的心田,她以惊人的毅力,挺起她那受过伤害的身体,迈着蹒跚的步伐,又一次向新的艺术领域开拓进取。她讲学授艺,著书立说,教学不止,笔耕不辍。新凤霞拖着沉重的身体,坐在轮椅上给她的弟子、学生说戏,示范演唱,克服行动的不便多次到剧场观看学生的演出,以鼓励和提携后人。在她无私的教诲下,谷文月、刘秀荣、王曼玲、赵三凤、戴月琴、高闯等一大批弟子、学生成为光大新派艺术的优秀传人,成为今天评剧事业的骨干与中坚。新凤霞桃李满天下,是我国戏曲界拥有众多子弟传人的功绩卓越的戏曲教育家。
新凤霞用她那唯一行动自如的右手,以她那坎坷的一生及丰富的阅历,克服常人不可想象的困难,辛勤耕耘,创作出版了《新凤霞回忆文丛》四卷、《人缘》、《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时》、《新凤霞卖艺记》、《我和皇帝溥仪》、《发愁》、《以苦为乐》、《艺术生涯》、《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我与吴祖光》、《绝唱》、《恩犬》、《新凤霞的回忆》、《新凤霞说戏》约四百万字的文学著作。由英国戴乃迭夫人翻译的英文及乌尔都文的《新凤霞》在世界发行。
新凤霞是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亲传弟子,因残疾告别舞台后,新凤霞仍满怀着对生活的酷爱泼墨作画。她的国画作品同她的演唱艺术一样朴实无华清新淡雅。1994年总政文化部专门为新凤霞在军博举办了个人画展。
新凤霞渴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早在建国初期,新凤霞就庄严地向党提出了申请。但坎坷的经历使她的愿望一直未能如愿。打倒“四人帮”后,新凤霞再次向党提出了申请。1982年新凤霞被批准入党,实现了她多年的夙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她以更高的姿态和对评剧艺术的高度责任感,投入到她后半生的艺术生涯中。
新凤霞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评剧艺术的代表,她长年奔走呼吁,为振兴戏曲,繁荣评剧不遗余力。新凤霞获得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获得了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学会1997年颁发的华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曾赴香港、新加坡等地讲学,是国际知名的艺术家。
所以新凤霞是评剧的著名演员。
㈢ 三看御妹的详细介绍
评剧《三看御妹》详细介绍
海寇作乱,刘金定平寇救父,立下战功封为公主。封加进为睹女英雄,假名张小二冒死在天齐庙里与公主相见。归来后金定为情所困,金定之父误以为公主得病,贴榜求医。封加进又乔装医生进王府二见公主。公主起疑再次复诊封加进三见公主。丫鬟巧莲识破此人就是张小二。追问之下得知他乃是户部尚书之子,于是赠双连笔订下终身。
到沈阳市文化宫剧场观看了沈阳评剧院由张立晶、冯子洋、张强、孙明月等演出的评剧《三看御妹》,其中主演、国家一级演员张立晶患感冒还坚持参加演出,让观众感动不已。剧场更是座无虚席,散场后还有许多戏迷在剧场门口等候与张立晶、冯子洋等他们喜爱的演员见面,让我感到评剧在沈城百姓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㈣ 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全部由女演员演出的“女子文戏”的剧种是()。。。。1句无所谓牵动他全身神经16777
高超,作家、艺人辈出,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时,越州有参军戏。唐元和年间(806-820),女艺人刘采春及其夫周季崇善弄"陆参军"。元微之赠刘采春诗有"选词能唱望夫歌"句。[望夫歌]一名[罗嗊曲]。刘采春所唱120首,皆当时文士所作,其词五、六、七言。今尚存[罗嗊曲]6首。
南宋,主要演出诸宫调及杂剧,曲艺则数鼓词。洪迈《夷坚志》载有越地演唱诸宫调的内容。杂剧流行于越州民间,或为祭神而演。王十朋《梅溪集》有"剡之市人,以崇奉东岳为名,设盗跖以戏先圣"等语。鼓词为宋时越中主要曲艺形式。陆游有诗《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叙"拊鼓盲翁"说唱蔡伯喈故事的情状。其时,绍兴城乡演出活动频繁,陆游晚年回绍兴里居所写诗中,多有咏及。当时,已有本地的"村伶",村伶还组班演出。这种演出,为不误耕作,多在夜间,极受农民欢迎。陆游诗云:"老伶头已白,相识不论年。时出随童稚,犹能习管弦。""野寺无晨粥,村伶有夜场。""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
戏文入元,与北曲元杂剧对称而名为南戏。由余姚籍为主的"戏文子弟"以余姚方言及声腔演唱的南戏称余姚腔。余姚腔流行于江苏的常州、润州(镇江)、扬州、徐州及安徽的池州(贵池)、太平(当涂)等地。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86~1597),"绍兴梨园"、"余姚梨园"、"绍兴戏子"以余姚腔多次演出于上海豫园等地。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昆腔由吴中一带迅速传播到江浙各地。万历年间(1573~1620),昆腔大见流行,越中士大夫纷纷组成家班、女戏,声势颇盛。以后家班几经更迭,有的演员在脱离家班后,加入民间班社。其时,演出重视伴奏及服饰、化妆,且部分使用灯彩布置。明末,兴调腔,其时,目连戏自成一系。
清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乱弹起,与调腔并行,其后,鹦哥班出;咸丰、同治时(1851~1874),嵊县"落地唱书"勃起,清末衍化为小歌班,民国初发展为绍兴文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源于乱弹的绍剧及出自绍兴文戏的越剧均得到长足发展
越 剧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嵊县农村出现"落地唱书",以〔四工合调〕说唱《养媳妇回娘家》、《蚕姑娘》之类的短篇农村故事,很快流行当地并逐渐传至杭、嘉、湖一带,形成长于叙事的新调〔吟哦调〕,开始说唱《赖婚记》、《金龙鞭》等长本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节期间,嵊县农村6名艺人首次化妆登台,演出《十件头》、《赖婚记》、《倪凤扇茶》,因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故称"的笃班"或"小歌班",渐次衍变为一种地方戏曲,并流行于绍兴、宁波一带。剧目多半反映农民生活,主要有《卖婴记》、《卖青炭》、《箍桶记》等。
民国初,小歌班流向上海,并以"绍兴文戏"(男班)为名与乱弹班--绍兴大班相区别。民国10年(1921),绍兴文戏改原来的徒歌清唱为以丝弦伴奏,称为〔丝弦正调〕,出现魏梅朵、王永春、支维永、马阿顺、张云标、白玉梅、马潮水等一批优秀艺人,男班进入全盛时期。
民国12年(1923),嵊县首次出现绍兴文戏女子科班。此后,女子戏班林立,称为绍兴女子文戏,简称女子文戏。女班所演剧目,多自绍剧、京剧移植,故又称文武女班、女子绍剧等。其时,为适应女子演唱而变〔丝弦正调〕为〔四工调〕,演出于绍兴、宁波和上海。25年左右,绍兴女子文戏因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调流畅,逐渐取代了男班在上海的地位。当时著名女演员有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马樟花、筱丹桂等。演出剧目多为才子佳人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三看御妹》、《龙凤锁》、《碧玉簪》等。27年,女子文戏创演新戏,开掘新的表演程式,并改称"越剧"。
民国31年(1942)起,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等进行越剧改革,以剧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导演制度,改进服装、化妆、布景、灯光,充实乐队,在〔四工调〕的基础上发展出新调〔尺调〕,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又创制了〔弦下调〕,越剧唱腔逐渐形成多种流派。3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对越剧进行改革。剧团(称社教队)实行男女合演,编演《红灯记》、《桥头烽火》、《浙江潮》等现代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剧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越剧演出团体遍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成为除京剧以外的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在长期实践中,进一步形成了一种优美忬情、诗情画意的独特风格,而且出现了一批代表性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山花烂漫》、《胭脂》等,其中绝大部分已摄制成影片。越剧还多次出国演出,在香港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越剧演员队伍有了新发展,不断培养出新的人才。50年代,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浙江省越剧二团、上海越剧院等先后开始进行男女合演试验,对男女唱腔的革新作了有益的尝试。男女合演不仅开拓了越剧的题材和表现能力,演出了不少现代戏,而且出现了一批为观众所喜爱的男演员。
绍 剧
绍剧,即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有独立完整的唱调,即〔三五七〕与〔二凡〕。剧作内容多为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之事。焦循《花部农谭》谓"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30年代称"越剧"。1950年定名绍剧。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一带。
新昌调腔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腔或高调。张岱《陶庵梦忆》所云之朱楚生者,即为当时著名之调腔戏演员。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区。曲牌体,唱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曲调体系的剧种。民国以后,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渐趋减少,至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载曲籍。
曲 艺
绍兴地方曲艺,大多出现于清代中叶。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有平湖调、词调、莲花落和宣卷等。这些曲种的曲目、唱调、扮演等方面,在吸收调腔、乱弹及其他民间艺术的基础上,经过艺人的不断加工、提高,形成了显明的地方特色,为居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部门重视对以上曲种遗产的整理、发掘与保存,使优秀曲种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得到流传。1976年,绍兴莲花落艺人胡兆海、周汝珍的双档莲花落《常青指路》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获得好评。1982年,胡兆海的《回娘家》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南方片)观摩演出,获得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一等奖。1986年,绍兴曲艺团倪齐全的《疯姑娘》获浙江省新曲(书)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1987年,胡兆海的《姑娘上门》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1990年,倪齐全的《阿Q与辫子》参加在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曲艺节。绍兴莲花落的影响日见扩大。
其他戏曲
绍兴境内,地方戏剧品种较多。自清末至民国,尚有京(徽)班、武林班等。民国18年(1929)前,京班常演出于绍兴觉民舞台。绍兴亦曾开办徽调科班,但未能持久,从业者多改唱乱弹。嵊县办有徽调、乱弹并蓄的科班,多在宁波、绍兴及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演出。诸暨有西路乱弹戏班,为乱弹和徽调的合班。此外,尚有鹦哥戏、目连戏和孟姜戏等。
1950年后,鹦哥戏、孟姜戏不复再见,目连戏偶于特殊纪念场合或文化节日时演出。西路乱弹于1965年后不再有专业戏班。
㈤ 越剧三看御妹吴凤花现今有多少岁
吴凤花是70年生人。
㈥ 中国绍兴主要戏曲剧种有哪些,并指出它们的特点
1、越剧
民国10年(1921),绍兴文戏改原来的徒歌清唱为以丝弦伴奏,称为[丝弦正调],出现魏梅朵、王永春、支维永、马阿顺、张云标、白玉梅、马潮水等一批优秀艺人,男班进入全盛时期。民国12年(1923),嵊县首次出现绍兴文戏女子科班。
特点:
长于抒情,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2、绍剧
绍剧,即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有独立完整的唱调,即[三、五、七]与[二凡]。剧作内容多为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之事。焦循《花都农谭》谓“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
特点:
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30年代称“越剧”,1950年定为“绍剧”。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一带。
3、新昌调腔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腔或高调。张岱《陶庵梦忆》所云之朱楚生者,即为当时著名之调腔戏演员,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区。
特点:
曲牌体、唱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曲调体系的剧种。民国以后,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浙趋减少,至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载典籍。
(6)三看御妹电影哪个剧种扩展阅读:
绍剧的剧目颇为丰富,从题材上看,以历史戏居多,家庭戏次之。就其风格特点来说,多为情绪愤慨、斗争激烈、感情奔放的一类戏,流传的传统剧目达三百多个。整理后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龙虎斗》、《芦花记》等,得到一致好评。
各行脚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戏,如二手戏《游园吊打》、《磨房串戏》,花脸戏《打太庙》、《打半山》,老生正生戏《轩辕镜》、《渔樵会》、《芦花记》,花旦戏《香罗带》、《哭箱诉舅》等。
绍剧传统剧目主要有以“二凡”为主腔的《高平关》、《后朱砂》、《千秋鉴》、《龙虎斗》,以“三五七”为主腔的《双贵图》、《双核桃》、《龙凤锁》,唱“阳路”(吹腔)的《和番》、《醉酒》,以及属目连戏的《男吊》、《女吊》、《调无常》等。
㈦ 越剧三看御妹吴索英是什么派
吴素英是吕派
㈧ 三看御妹刘金定的剧情简介
明朝嘉靖年间,海寇为祸,巾帼英雄刘金定与父亲刘天化平寇有功,获皇上封为“御妹靖国公主”,并御准赴庙进香以谢天恩,臣民严禁偷窥御妹,违者立斩。
刘金定因思念封加进害心病,群医束手无策,皇上命刘天化悬榜召医,能治愈御妹者即招为东床。封加进得刘金定婢女巧莲之助,冒充医生二看御妹。刘金定识破医生即张小二而神往,病愈。待封加进再来诊病,三看御妹吐露真情,喜订终身。
刘天化悉之大怒,下令将三看御妹者封加进绑赴法场斩首。危急之际,封雷尚请得圣旨下诏免罪,封加进、刘金定有情人终成眷属。
㈨ 中国有哪些剧种及特点(简短些)
绍兴戏曲传统绵长,剧种、曲种多样,声腔丰富,剧作高超,作家、艺人辈出,是绍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时,越州有参军戏。唐元和年间(806-820),女艺人刘采春及其夫周季崇善弄"陆参军"。元微之赠刘采春诗有"选词能唱望夫歌"句。[望夫歌]一名[罗嗊曲]。刘采春所唱120首,皆当时文士所作,其词五、六、七言。今尚存[罗嗊曲]6首。
南宋,主要演出诸宫调及杂剧,曲艺则数鼓词。洪迈《夷坚志》载有越地演唱诸宫调的内容。杂剧流行于越州民间,或为祭神而演。王十朋《梅溪集》有"剡之市人,以崇奉东岳为名,设盗跖以戏先圣"等语。鼓词为宋时越中主要曲艺形式。陆游有诗《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叙"拊鼓盲翁"说唱蔡伯喈故事的情状。其时,绍兴城乡演出活动频繁,陆游晚年回绍兴里居所写诗中,多有咏及。当时,已有本地的"村伶",村伶还组班演出。这种演出,为不误耕作,多在夜间,极受农民欢迎。陆游诗云:"老伶头已白,相识不论年。时出随童稚,犹能习管弦。""野寺无晨粥,村伶有夜场。""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
戏文入元,与北曲元杂剧对称而名为南戏。由余姚籍为主的"戏文子弟"以余姚方言及声腔演唱的南戏称余姚腔。余姚腔流行于江苏的常州、润州(镇江)、扬州、徐州及安徽的池州(贵池)、太平(当涂)等地。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86~1597),"绍兴梨园"、"余姚梨园"、"绍兴戏子"以余姚腔多次演出于上海豫园等地。
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昆腔由吴中一带迅速传播到江浙各地。万历年间(1573~1620),昆腔大见流行,越中士大夫纷纷组成家班、女戏,声势颇盛。以后家班几经更迭,有的演员在脱离家班后,加入民间班社。其时,演出重视伴奏及服饰、化妆,且部分使用灯彩布置。明末,兴调腔,其时,目连戏自成一系。
清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乱弹起,与调腔并行,其后,鹦哥班出;咸丰、同治时(1851~1874),嵊县"落地唱书"勃起,清末衍化为小歌班,民国初发展为绍兴文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源于乱弹的绍剧及出自绍兴文戏的越剧均得到长足发展
越 剧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嵊县农村出现"落地唱书",以〔四工合调〕说唱《养媳妇回娘家》、《蚕姑娘》之类的短篇农村故事,很快流行当地并逐渐传至杭、嘉、湖一带,形成长于叙事的新调〔吟哦调〕,开始说唱《赖婚记》、《金龙鞭》等长本书。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节期间,嵊县农村6名艺人首次化妆登台,演出《十件头》、《赖婚记》、《倪凤扇茶》,因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故称"的笃班"或"小歌班",渐次衍变为一种地方戏曲,并流行于绍兴、宁波一带。剧目多半反映农民生活,主要有《卖婴记》、《卖青炭》、《箍桶记》等。
民国初,小歌班流向上海,并以"绍兴文戏"(男班)为名与乱弹班--绍兴大班相区别。民国10年(1921),绍兴文戏改原来的徒歌清唱为以丝弦伴奏,称为〔丝弦正调〕,出现魏梅朵、王永春、支维永、马阿顺、张云标、白玉梅、马潮水等一批优秀艺人,男班进入全盛时期。
民国12年(1923),嵊县首次出现绍兴文戏女子科班。此后,女子戏班林立,称为绍兴女子文戏,简称女子文戏。女班所演剧目,多自绍剧、京剧移植,故又称文武女班、女子绍剧等。其时,为适应女子演唱而变〔丝弦正调〕为〔四工调〕,演出于绍兴、宁波和上海。25年左右,绍兴女子文戏因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调流畅,逐渐取代了男班在上海的地位。当时著名女演员有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马樟花、筱丹桂等。演出剧目多为才子佳人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三看御妹》、《龙凤锁》、《碧玉簪》等。27年,女子文戏创演新戏,开掘新的表演程式,并改称"越剧"。
民国31年(1942)起,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等进行越剧改革,以剧本制代替幕表制,建立导演制度,改进服装、化妆、布景、灯光,充实乐队,在〔四工调〕的基础上发展出新调〔尺调〕,著名越剧演员范瑞娟又创制了〔弦下调〕,越剧唱腔逐渐形成多种流派。3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对越剧进行改革。剧团(称社教队)实行男女合演,编演《红灯记》、《桥头烽火》、《浙江潮》等现代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剧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越剧演出团体遍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成为除京剧以外的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在长期实践中,进一步形成了一种优美忬情、诗情画意的独特风格,而且出现了一批代表性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山花烂漫》、《胭脂》等,其中绝大部分已摄制成影片。越剧还多次出国演出,在香港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越剧演员队伍有了新发展,不断培养出新的人才。50年代,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浙江省越剧二团、上海越剧院等先后开始进行男女合演试验,对男女唱腔的革新作了有益的尝试。男女合演不仅开拓了越剧的题材和表现能力,演出了不少现代戏,而且出现了一批为观众所喜爱的男演员。
绍 剧
绍剧,即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有独立完整的唱调,即〔三五七〕与〔二凡〕。剧作内容多为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之事。焦循《花部农谭》谓"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30年代称"越剧"。1950年定名绍剧。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一带。
新昌调腔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腔或高调。张岱《陶庵梦忆》所云之朱楚生者,即为当时著名之调腔戏演员。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区。曲牌体,唱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曲调体系的剧种。民国以后,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渐趋减少,至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载曲籍。
曲 艺
绍兴地方曲艺,大多出现于清代中叶。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有平湖调、词调、莲花落和宣卷等。这些曲种的曲目、唱调、扮演等方面,在吸收调腔、乱弹及其他民间艺术的基础上,经过艺人的不断加工、提高,形成了显明的地方特色,为居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部门重视对以上曲种遗产的整理、发掘与保存,使优秀曲种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得到流传。1976年,绍兴莲花落艺人胡兆海、周汝珍的双档莲花落《常青指路》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获得好评。1982年,胡兆海的《回娘家》参加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南方片)观摩演出,获得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一等奖。1986年,绍兴曲艺团倪齐全的《疯姑娘》获浙江省新曲(书)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1987年,胡兆海的《姑娘上门》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1990年,倪齐全的《阿Q与辫子》参加在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曲艺节。绍兴莲花落的影响日见扩大。
其他戏曲
绍兴境内,地方戏剧品种较多。自清末至民国,尚有京(徽)班、武林班等。民国18年(1929)前,京班常演出于绍兴觉民舞台。绍兴亦曾开办徽调科班,但未能持久,从业者多改唱乱弹。嵊县办有徽调、乱弹并蓄的科班,多在宁波、绍兴及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演出。诸暨有西路乱弹戏班,为乱弹和徽调的合班。此外,尚有鹦哥戏、目连戏和孟姜戏等。
1950年后,鹦哥戏、孟姜戏不复再见,目连戏偶于特殊纪念场合或文化节日时演出。西路乱弹于1965年后不再有专业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