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电影《活着》,余华的书《活着》和电影《活着》的比较
不仅是这一部电影,绝大多数电影都无法与原著所比较,《活着》小说和电影我都看过,但是就我本人而言还是更倾向于小说,电影毕竟是改编,最多相媲美,却很难去超越……
⑵ 电影 活着 相比较小说 活着 为啥会少一些沉痛戏份
因为涉及到文革啊。包括三年自然灾害的很多历史。其实活着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就是历史的大背景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但是呢中国解放之后49年到76年基本没有生产,都是一次一次的政治运动,小说敢写,但是你电影不能拍啊,你拍了你还怎么上映,这就是电影相较于小说会少一些沉痛戏份的原因。平凡的世界其实是一样的,电视拍的有点偶像剧了,小说其实很残酷,另外莫言的生死疲劳如果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个人感觉不会比活着差多少,推荐你有时间可以看一看。
⑶ 《活着》这部电影和小说的区别字数多点…
区别很多
为了简化
还有就是有些场景电影拍不出来,只好忍痛删除
⑷ 论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不同的地方
大情节都一样,但给我的感觉不同。
感觉小说里的主人公,虽然经历了重重磨难,到最后孤家寡人带头牛,却活的很豁达通透,有点跳出红尘之外的感觉。毕竟是社会的大背景在跟他过不去,而非他个人的问题,该做的都做了,他对自身没什么怨言。
电影太强调剧情了,没给我这个感觉,到最后觉得葛优还依旧在世俗圈里,有点装傻的感觉,所以我觉得电影不如余华小说。
同样的题材,差不多相同的拍摄年代,我觉得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强过活着,而且霸王别姬电影,跟李碧华的原著比,更完整厚重。
⑸ 如何评价电影《活着》与小说《活着》的区别
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活下来的主人公,它采取的是特殊的双层叙事的结构模式,存在着两个叙述者, 因而采用的是双重限制视角,限制叙事可以拉近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理解接受小说人物的内心,但阅读过程比较而言更艰难。电影《活着》以观众的视角,看到的更多的是“幸存”的旁观、缺乏亲历感,但不会增加观众欣赏影片的难度,而且能以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冲击人的视听器官传达影视观念。在小说里“命运”是小说的叙事底色,是叙事结构中推进《活着》这个悲惨故事的动因。小说里提到了不少历史事件,可是这些都非推动情节的最有力因素,甚至就全书的主干情节来说这些大多是可有可无的,“人”才是是主体,因而就主体来说,小说是在描绘一个不幸的个人 余华有意识地淡化了人物生存的空间,从文中我们找不到关于人物生活环境的具体地点,只能依稀猜测是在南方的一个小山村,将生命放在一个更广阔更原始的环境下,使整部作品的风格苍凉许多也有力许多。
⑹ 电影《活着》与余华小说原著的对比、异同
看书和看电影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会,一个是视觉和听觉的行为艺术,一种是纯粹的阅读。阅读和感官是两种完全不等同的理解方式。当然,电影《活着》是因为原著《活着》的名声,你不了解原著,可能期中的某些情节你也不能理解,如果非要把两者混在一起,电影和小说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我的理解:电影就是电影,你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情趣,小说就是小说,它是文字的纯艺术,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⑺ 你觉得是《活着》是小说写得好还是电影拍的好
相对于电影,更喜欢小说,感觉电影总是缺了什么,反正我是不喜欢电影的结尾,还是小说的比较好些,每次想到总是有种想流泪的冲动,但是电影,却是给了一个相对好的结局,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还算美好,小说就残酷些了。按我个人,我喜欢小说,看了很多遍了,电影只看了一遍,对电影印象不深,有些改编的不好,不喜欢。
还是小说好吧。当然,如果你要是问那个好从而是其出名,那么,两个都是很不错的,只是相对,还是小说吧。
⑻ 电影《活着》与小说《活着》有什么具体差别
小说比电影更悲惨,看这个我都哭了,小说里有庆是因为县长夫人难产大出血然后学校组织去献血,有庆因为被抽血过多死了,唉,小说里凤霞的儿子就是福贵的外孙也死了,吃豆子噎死的,这整个就是个人间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