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知道世界是哪个国家拍摄电影最多吗
是印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在2009年5月5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印度、尼日利亚和美国是世界上拍摄电影最多的国家。2006年,印度宝莱坞制作了1091部长篇电影,被称为瑙莱坞的尼日利亚电影界制作了872部作品,美国制作了485部大片。上述三国位列拍电影最多国家前三名。中国拍了330部电影,居日本之后,位列第五。美国的票房是最高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它的电影多。
⑵ 电影《如果芸知道》的拍摄地在哪
据了解冯小刚在新西兰拍摄的2个多月期间里,场景主要集中在3个并不是热门景点的小镇:兰弗利(Ranfurly)、克莱德(Clyde)、凯库拉(Kaikoura)。
⑶ 你知道世界是哪个国家拍摄电影最多吗
答案是 印度印度是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国,每年光是电影票便可卖出约二十八亿张;此外,每年的电影产量更有八百至一千二百部,是美国好莱坞的二倍之多。由于印度电影约有一半以上是在孟买影城拍摄制作的,因此这里也常被人称作「宝莱坞」。
⑷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是哪个国家什么导演的拍摄的什么电影
是法国人拍的。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 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生物学家马莱从这里得到启迪。他试图用照片来研究动物的动作形态。当然,首先得解决连续摄影的方法问题,因为麦布里奇的那种摄影方式太麻烦了,不够实用。马莱是个聪明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在1888年制造出一种轻便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这就是现代摄影机的鼻祖了。从此之后,许多发明家将眼光投向了电影摄影机的研制上。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当然,19世纪末电影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在电影诞生之前,许多发明家已经为电影的诞生做过艰苦的工作和基础性的贡献。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学发明家外,还有许多,如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等。而斯坦福与科恩的打赌事件如同使这些科学技术糅合在一起发生巨变的催化剂,迅速导致了电影综合技术的出现和产生,使电影这门伟大的艺术叩响了20世纪的大门。
⑸ 冯小刚新剧《只有芸知道》在新西兰拍摄,为何不放在中国呢
我们从网上可以看到,冯小刚的新作品《只有芸知道》正在新西兰拍摄,那作为一个中国的影片,为什么不选择在中国内地拍摄呢?这部影片是根据冯小刚的朋友的真实的爱情故事拍摄的,我想可能是新西兰的环境等等更符合那时候的状态吧。
在哪里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拍摄出来的效果怎么样才是最值得大家期待的。因为这部剧是根据他的好友来描述的,我想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好友,所以才会选择在新西兰拍摄,但是现在不管在哪里拍摄,我们只需要去等待这部作品的上映就可以了,我想等到我们去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或许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冯小刚在拍摄《只有芸知道》时选择在新西兰拍摄,而不在中国的原因吧。
⑹ 电影“”只有云知道”的英文名字
“只有云知道”电影的英文名是:Only the cloud knows。
⑺ 《只有芸知道》电影中的大树在新西兰什么位置
在新西兰南岛上,成为新西兰新的景点,很多游客都会去
⑻ 电影2012,是哪个国家拍的
那是美国拍的 制作舰船是因为首先要说明的是,在《2012》中,“美国”形象无疑还是主角,不仅这场虚拟的“人类末世劫难”的整个拯救过程是“美国”在主导,而且“美国总统”自己拒绝登上各国权贵逃生的现代“方舟”,选择与他的美国人民同赴死难。但是,笔者以为,在《2012》中,中国形象是正面化了。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杰克逊等美俄两个家庭在喜马拉雅山被中国藏民冒险救助;第二,中国成为这次“拯救人类”的基地,而中国的大集体精神被宣传为唯一能完成现代“方舟”建造工程的现代精神。 这种转换有个直接原因,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在21世纪的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这可以在这次抗击国际金融海啸中得到证明。中国作用的提升,会渗透到国际活动的各个领域,其中也包括文化领域,它会导致国际社会重新认识和肯定中国文化。具体到《2012》这部电影,它将“中国”形象正面化,与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再认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发展,应当特别重视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重要作用。 中国所代表的“东方”也许对于他们还是一块净土。中国精神的传统元素是社会和谐和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尊重历史等。这些元素是真正的社会凝聚力的要素,而西方现代个人主义精神却缺少这些元素。应当说,未来世界的福祉是以这种凝聚力在国际社会中的形成为根基的。这是中国的现代集体主义精神对西方社会的有益提示。 所以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代表的就是东方文化 追问: 依美国人的性子,会甘心长别人志气,灭自己 威风 吗?他们恨不得领居世界第一呢, 回答: 这个我就没有办法为你解释了~!不好意思~!
⑼ 请问哪个国家拍摄电影最多
印度 印度电影,总被冠以“电影王国”的称号。印度每年制作故事片数量,约是好莱坞的4倍,是中国的9倍。]
⑽ 第一部电影是哪个国家拍的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的产生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 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生物学家马莱从这里得到启迪。他试图用照片来研究动物的动作形态。当然,首先得解决连续摄影的方法问题,因为麦布里奇的那种摄影方式太麻烦了,不够实用。马莱是个聪明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在1888年制造出一种轻便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这就是现代摄影机的鼻祖了。从此之后,许多发明家将眼光投向了电影摄影机的研制上。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当然,19世纪末电影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在电影诞生之前,许多发明家已经为电影的诞生做过艰苦的工作和基础性的贡献。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学发明家外,还有许多,如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等。而斯坦福与科恩的打赌事件如同使这些科学技术糅合在一起发生巨变的催化剂,迅速导致了电影综合技术的出现和产生,使电影这门伟大的艺术叩响了20世纪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