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动画片是怎么做出来的
和“记录片”、“剧情片”、“实验电影”一样,“动画”是电影的类型之一。它是指把一些原本没有生命(不活动)的东西.经过制作成影片(或电视)并放映后,成为有生命的东 西。因此.广义的动画包含了“剪纸片”木偶片”等艺术形式。在中国它们也被称为“美术片”或“卡通片”。它们最重要的特征有两点:
一、它们的影像是用电影胶片或录影带以逐格记录的方式制作出来的。
二、这些影像的“动作”是幻觉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原本就存在,再被摄影机记录下来的。
这种幻觉就是“视觉暂留”现象。当人们看到一件物体时,即使它马上消失了,它在人的视觉中还会停留大约十分之一秒的时间。这非常重要——当投影机以每秒二十四格的速度投射在银慕上,或录象机以每秒三十格的扫描方式在电视莹光屏上呈现影像时,它会把每格不同的画面连接起来,从而在我们脑中产生物体在“运动”的印象。 所以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en)说:动画不是“会动的画”的艺术,而是“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
很显然,在动画片的制作中,研究物体怎样运动(包括他们运动的轨迹、方向,以及所需的时间)的意义,远大于对单张画面安排的考虑——虽然后者也是如此重要。所以相对每一格画面来说.我们应该更关心“每一格画面与下一格画面之间所产生的效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动画和漫画的重大差别。以及为什么一名优秀的画家也要经过多年艰苦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位真正杰出的动画家。 动画片的上诉特征,显然并没有将其限定在“给儿童看”的范筹内,虽然她确实是儿童片的一种恰当及重要的方式。其实欧美及日本早就有许多题材严肃、手法深奥的动画作品。但国内在这方面的介绍太少,更别提尝试了。动画片既可以是儿童卡通,也可以是成人寓言,甚至是抽象艺术的表达形式。我们对她所知、所作的,实在太少了。
关于动画的制作——动画的分工:
1. 原作或企画:创作原剧本,故事,小说的人。
2. 脚本:将剧本或小说详细化的工作,具体到人物的对话,场景的切换,时间的分割。
3. 总监督: 导演, 一部片子全靠他了!
4. 作画监督: 负责整个作画的风格。 这是一个很大的卖点!
5. 美术监督: 负责整个背景绘制的设定。
6. 摄影监督: 将画片拍成底片这个流程的负责人。
7. 音响监督: 配音, 效果音, 配乐剪辑的负责人。
8. 演出: 按导演的风格用极简单的线条画出分镜表.对人物的动作,场景......做出指示。
9. 人物设定: 角色设定,设定一部动画片的人物!
10.机械设定: 机械设定,设定动画片中的机械如桌子椅子,机器人等等。
11.设计稿: 将分镜表进一步画成接近原画的草稿, 告诉原画如何工作,一般上面都有导演的指示。
12.原画: 按设计稿画出动画中人物等主要动作的人,造型能力很强,有良好绘画的基础。(我国有些动画加工公司有此人员,数量比较少) 。
13.作监:修正原画的错误,将原画画的不好的地方改正(水平极高)。
14.背景:画场景的工种,要有很好的水粉和水彩的功底。
14.动画: 把原画间的动作画全.是整个动画片的主要部分,影响整个动画片质量的好坏,人数最多的部门,是最基础的环节,也是工作最累,时间最长的部门。
15.动检:保证动画片质量好坏的关键,要有极强的动作观念,空间想象能力和良好的绘画基础!比动画更累的工作!
16.色指定: 指定颜色的人。也是比较麻烦的。
17.仕上(描上): 上色的人,将动画搬到赛路路上然后上色的人,同动画一样,是最基础人数最多的部门,用不着多高的绘画基础,只要不是色盲!有电脑上色。
18.总校:察看描上工作好坏的人。
19.拍摄:将画好的赛路路片进行拍摄的部门。
20. 编集: 拍好片子以后的剪辑.在此会删减掉一些镜头。
21.声优(配音):配音。大家比较熟悉的部门
⑵ 动画片儿是怎么拍出来的
1、企划,一般由监督、脚本家和制片人参与,决定做一部怎样的动画,大体上关于什么,是原创还是原作改编(原作改编的话原作者也会参与)
2、脚本,顾名思义,脚本家开始写脚本.构思剧情,先从整部剧的角度写,然后具体到每一集每一句台词。一部动画的剧情可以是一个人全包办,也可以请不同人负责不同集的故事
3、设定,从人物设定、背景设定到美术设定,为了使得后面制作时画师画图时能有个基本的参考,首先需要为动画涉及的角色、环境等进行基本的设定
4、分镜,当拿到每集具体的台本(就是该集脚本)后,每集会由专人负责画分镜,分镜就是把脚本转化为画面作为每集的基本框架,比如空间关系、镜头运动感、镜头时间、台词划分和一些无法画出来地方的文字描述等(有时候甚至能够指定搭配的BGM),绘制时可以不需要很精细
5、构图(layout又称为L/O),根据分镜稿,首先需要进行layout,分镜是相当比较粗糙的一个设计,那么人物在画面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有什么样的动作,背景究竟该怎样、镜头要如何运动,光源等等,需要有layout指示清楚。等layout检查完毕后才能交由原画画前景、美术人员画背景。因为原画都是以CUT为单位进行作画,所以若干不需要转换背景的CUT都会有L/O作指示
6、原画,即前景画作画,根据layout和分镜稿,以CUT为单位(1CUT一般为一段动作),将里面的画面具体画出来,可以简单理解为整部动画里的关键画,比如转身的画面,原画师可能会画张正面、画张转一半、再画张完全转好的。(在电影里就是充当演员的角色了)
7、动画,负责补齐两张原画之间的那些画,让整个动作和画面流畅。日本动画虽然说是24帧/秒,但实际上根据惯用的Limited Animation有限动画技巧,动画实际上一般为8帧/秒(3コマ)或者12帧/秒(2コマ)。
8、色指定,在开始上色前要为图上的各个部分指定色彩,任何部分都不能漏过
9、上色,顾名思义,就是将画好的图扫描入电脑,按照色指定规定的颜色对图逐一进行上色
6-9、背景,就是绘制背景,和原画、动画、上色同时进行
9、摄影,将之前画完的人物、背景等一系列东西在电脑上进行合成,并可以添加一些摄影专有的视觉特效、打光效果、滤镜等,现在常见的3DCG技术也是在这步合成进动画的。
10、剪辑、录音、合成、视频编辑后完成(注,声优配音过去一般在动画出成品但未完全剪辑前进行,现在很多都在分镜画完后,对着扫描入电脑中的类似底稿的“ラフ原”直接配音)
⑶ 动画片是如何拍摄成电影的
浅谈动画片中镜头画面的设计
镜头画面设计,这个在实拍故事片中耳熟能详的名词,在动画电影中也一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大家也开始关注动画片制作中这个较为重要的环节。我论述的镜头画面设计这个主题,是我个人对动画观念的一种认识。镜头画面设计在这里只是作为我在论文中的一个代名词。镜头画面是电影视觉流程中最基本的单位,同样是动画片中构成的基本要素。它涉及的东西非常广泛,比如:在文学分镜头中,镜头画面设计要参与到画面叙事,安排镜头组接;在分镜头中,镜头画面设计又要设计好镜头的调度;在设计稿中,镜头画面设计又担任着画面构图、光影等设计工作;在动画片前期录音中,镜头画面设计者还得考虑旁白、对白、音乐等因素。由于动画片的本质所决定,整个影片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前期制作的工作中,所以镜头画面设计对于整个动画片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动画片的镜头画面设计应该综合分镜头、美术设计和一些设计稿的工作。
一、 溯本求源
动画片镜头画面设计作为动画创作中的一种,也是以艺术设计的形式而存在的,而动画本身和绘画也有着深深地渊源。回溯到远古时期,山洞中茹毛饮血的祖先们用他们那极富有创造力的双手,描绘了最早的绘画--岩画。可是聪明的祖先渐渐发现,在单独的图画中只能表现自己心中最美的一瞬间,却无法表达瞬间产生的过程,这个瞬间产生的过程就是时间差带来的影像需求。30000年前一个西班牙画家拿起了神来之笔--第一次把连续的动作画在同一作品中,可以说这是具有伟大意义的。(见图1)
[[image1]](图1)[[image2]](图2)
这种用静态绘画表现连续动作的作品也许可以算是世界上第一个动画意味的画面设计;之后,到了2000年前,埃及画家们又对动画进行了新的尝试。(见图2)
把一张画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在图上可以看出有着不同的动作,会让人感到这些肢体的不同姿态是在表达一种意境;在1826年,根据视觉原理,希腊人Joseph Plateau完成了一个真正的动画设计,在一个环形的滚轴中,几幅有着不同姿势的马,当人们把滚轴转起来时,马跑起来!从这当中来看,如果让我来分类的话,我想:美术可以分为"动"的美术、"静"的美术。当然,在这里"动"和"静"只是相对而言,所以油画、版画、国画等现代美术绘画所要表现的只是一种"静"的美术,而动画则与之不同,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动"的美术。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动,就是 1895年,法国人卢米爱尔这位天才由照相术的演变而发明了电影。1907年美国人,斯图亚特·勃拉克顿发明了"逐格拍摄法"摄制了最早的动画片。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伟大事物的本质是何其的相似:他们都是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以来达到"动"的效果。我们同时也知道动画属于电影的一种形式--"动画电影",但动画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它的存在是故事片等实拍电影影片在某些程度上所达不到的;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动画又离不开电影,动画片中许多的镜头画面设计都是得益于电影,有的甚至模仿电影。
由于,动画与绘画、电影的渊源,动画片具有了绘画性和电影性。作为动画片视觉流程中最基本的单位,镜头画面设计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美术绘画功底,而且需要地运用各种电影语言的技巧。
二、镜头画面设计
什么是镜头画面设计?
要谈镜头画面设计,首先要谈什么是镜头画面?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镜头是画面构成的基础,每一个画面无不是镜头最终的外在体现。镜头是画面的潜在形式,镜头也是构成画面的最基本的元素。"
镜头和画面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从艺术倾向来说可分成倾向绘画的画面设计和倾向电影的镜头设计。在这里所讲的镜头设计和画面设计,它们只是我个人在分开论述时的两个名称,我认为它们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溶为一体的。
1. 镜头中的画面设计
动画片的镜头画面设计最终是以银幕为载体出现的。如果把银幕看作是画面,那么镜头画面都是围绕银幕这个画面来设计的。对于镜头中的画面设计,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讲:
首先,构图。构图是画面的精髓,自然也是镜头画面设计的重点。构图可分为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
我先来讲静态构图。静态构图更加倾向于绘画。绘画中对画面设计构成的定义是:"画面构成是指在四边形的画面中,绘画者为了表现主题时所进行的图形配置"。而电影中对构图的定义是:"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的对象以及摄影的各种造型因素有机地组织,分布在画面中,以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构图就是要在每一个镜头画面中体现一种画面布局,一种画面结构。从定义上看来,电影与绘画构图除运用形式外,还是有相通之处的。它们二者都是在四边形的画面中,为了表达自身的主题,而对画面中的所有的造型因素进行一种合理的配置。比如1998年梦工场出品的《埃及王子》中,美术风格相当的鲜明。有一场戏:摩西和雷蒙斯在外面闯祸后,来到大宫殿向父王认错。(见图3)
[[image3]](图3) [[image4]](图4)
如图可以看到:宏伟的气势,震撼的画面,让人瞠目。在这里画面构图就采用了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图法,以强调突出古埃及宏伟建筑,而近景的大殿的建筑物由舞台似的幕幔构成。这样,在全景构图中效果非常(图3) 强烈,并产 生了位置上的空间感和对比感。著名画家法库尼的作品《催眠师》也是用舞台空间形式来作为一种绘画构成。《埃及王子》中的这个镜头画面设计者把古埃及的繁华建筑物构入大殿的远方,这组镜头的设计已经把视觉中心体现得很透彻,这样一幅完美的画面就此产生了,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件艺术品,在观众的心理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可见构图在影片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当然这件艺术品自然也有它的视觉中心,几何中心。就以视觉中心来讲,它是根据西方的"黄金分割率"的分法或中国的传统绘画中的"九宫格"的分法构成画面中的四个交叉点,两种图形四个点的位置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个视觉中心在《埃及王子》一片中这个近景镜头也被很好的利用了。(见图4)
此片的画面设计在设计中是(图4) 有绘画的倾向,但是与绘画本身还是有差别的。镜头画面和绘画都是同属于视觉效果的作品,但最后传播途径不一样,所以设计时也不一样。绘画是以画纸、画布为媒介传播给观众的,而电影则是以银幕为媒介传播给观众的。绘画作品可以长时间的观摩,研究作品;可在一般条件下,看动画片的观众却不行,他们只能由设计者带有强制性、安排在一定的时间内来决定观众看什么,所以作为镜头画面设计者来说很"幸运"了。而这一点对于绘画设计者来讲是办不到的,如果《埃及王子》一片中都用"大宫殿"的构图,而且都用长时间的定格,很难想象那制作出来的影片将会是什么样子,对于观众而言将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眼光来对待?
所以作为动画片中的镜头画面设计者来说,除了设计像《埃及王子》中的"大宫殿"镜头的静态构图外,还必须得注重动态构图。
动态构图是指:"在画面构图中,造型因素和造型结构,甚至摄影机处于运动状态中,画面构图组合会发生连续或间断的变化"。动态构图是由三种动态所产生:
(1)摄影机固定,画面中元素在运动;(2)摄影机在运动,画面中元素不动;(3)摄影机在运动,画面中元素也在运动。
动态构图是电影所特有的,而绘画作品是不能表现的。我还以《埃及王子》为例。在《埃及王子》的镜头设计中,有这么一组动态的镜头画面设计。(见图5)
[[image5]](图5) [[image6]](图6)
有摹仿电影中升降机的效果,镜头由摩西脸部特写开始,拉到摩西的全身,直至摩西被烟雾所弥漫的全景,设计者模拟实拍摄影机运动的效果,在这个镜头中运用动态构图,由一个镜头表现人物的(图5) 表情和人物所处的环境,以达到设计者对于这一场景的气氛效果的渲染,这时的镜头画面设计在影片中参与了叙事,并且突出了画面运动的流畅性。
另外,有些时候动画片为了加强某种效果,把画面作倾斜处理,把人物成对角线关系处理在画面中。这在镜头画面设计中是很常见的。如《埃及王子》、(见图6)
日本的动画影片《MEMORIES》、香港的动画影片《小倩》等等。
最后,作为影片设计者之一,镜头画面设计者设计构图时,应注意整部影片的风格,如中国的动画影片《三个和尚》和《鹬蚌相争》 (图6) 等,设计者把中国的国画、民间装 饰画溶入到画面设计中,虽然影片运动镜头运用的不多,但是其中静态构图却非常讲究,成为动画片中具有中国风格的经典动画片之一。
其次,是色彩。在美国迪斯尼动画制作过程中,有一个程序是专门做色彩气氛图的,在这里色彩只作为画面的一个因素来讨论。色彩是视觉冲击力最强,心理效应最深刻的画面构成因素。动画片的色彩是最丰富的,因为设计者在画面中所创造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自己来定的颜色,不像故事片电影拍摄中,主观色彩都受被拍摄物体本身的色彩所影响。动画片中的色彩要更主观一些,更有创造力一些。当然,这些情况只是在主流影片中,而在非主流影片中,如果导演有自身的追求,把一切客观性的基础都抛开,那就得另当别论了。
要讲色彩,首先要知道色彩对于人的心理有一种基本的效应,简单的说:在高兴、喜庆等好的倾向时,色彩效应就该是明快、亮丽的色彩;而在悲伤、忧虑的时候,色彩效应多是沉闷、阴暗的颜色。当设计者根据文学故事情节来定色调,冷暖色调的对比是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最佳方法。比如美国动画影片《狮子王》中,木法沙统治时代的荣耀石和土狼成群时的荣耀石进行对比,影片设计者把暖色调、冷色调分别设计在同一块荣耀石中,给观众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给人以宏伟、振奋的感觉;后者给人以破落、颓废的感觉。设计者另外再加入音乐、音效等一系列元素来烘托,对比就更明显了。还比如美国动画影片《大力神》中,有一场大力神海格利斯和多个蛇头怪兽决斗时的场景,冥神凯地斯在台上观察底下的一切。决斗前和海格利斯胜利以后的色彩对比,(见图7)
[[image7]](图7)
这只是在镜头画面中一个或多个镜头画面对色彩的运用。同样整部影片也有色彩对比倾向。色彩在这里是情绪的表达。
又如动画片《花木兰》中设计者考虑到影片 是以中国传统故事为题材,而中国大都喜欢用藏青、黑灰、土黄、土红等颜色。这些颜色均被很好的运用到影片中来,所以《花木兰》整部影片的色彩反差较小。为了表现古代中国的故事,人物、服装、道具的色彩做了暗部选择和处理,通过这些色彩定位,从而奠定了全片充满着东方气息的视觉基调,成为影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同样是迪斯尼的动画片《狮子王》的色彩却完全不同,全片特别是影片上半部都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这和非洲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大有关系。色彩在这里受题材的影响,已经成为风格化的处理。
此外,色彩在镜头画面设计中,还和构图等其它元素共同渲染气氛,在某些时候,构图中需要对某些物体进行加强或削弱,色彩可以加以变化以达到这种效果。
⑷ 动画电影怎么拍的
演员是配音演员
先有线稿,然后扫描进电脑,上色,用软件做好关键帧,然后交给加工公司(通常是国外的,我国就有很多干这个的..)做中间的帧,然后配音,大体就是这么个过程,不过现在也有一开始就从电脑上操作的
⑸ 怎么把拍好的电影做成动画电影
首先我想说的是,动画电影远远不是网游宣传片可比的,不论是成本,制作还是花的时间精力等
而宣传片要相对电影来说就简单多了,大部分宣传片甚至都不用拍外景
制作方法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明白的,我简略的说一下步骤吧
好吧,3d动画和宣传片其实只用号称影视工厂的maya就能一体化的出片,当然后期少不了后期影音特效……还有其它的建模软件3ds max等
先用建模软件建立模型,就像你看到的游戏里面的人物或者建筑一样,当然这个建模还有很多讲究此处略过,然后再绑定骨骼能够使你的角色可以行动,各种动作,达到你想要的效果……中间略过……再再再后来就是后期渲染了,使他们看起来“很像”…渲染过程再略过……
……………………各种后期特效渲染………………成功出片,过程就是如此
这是简略版的……
你问的拍好的电影做成动画,这个我就不理解了……动画电影不是拍的,而是做的……
当然拍好的外景使用3d技术也能成为3d大片,如阿凡达……你懂的
⑹ 小孩子的动画片和电影是怎么拍的呢
这个解释起来比较复杂吧。简单来说就是平面画原型,然后模型,然后flash动画……大致这样···当然还有配音、字幕等等。 昆塔是个新ip,还不错的噢,你可以去看看《昆塔之因为所以》噢,他们公司就有做动画片和动画电影的呢! 求采纳!
⑺ 制作一部动画片的具体过程
动画制作分工极为细致,通常分为前期制作、中期制作、后期制作。
前期制作又包括了企划、作品设定、资金募集等;中期制作包括了分镜、原画、中间画、动画、上色、背景作画、摄影、配音、录音等;后期制作包括剪接、特效、字幕、合成、试映等。
1、故事板:导演根据文字剧本绘制出类似连环画的草图,将剧本描述的动作表现出来。故事板在绘制镜头的同时,动作、台词、时间、摄影指示、画面连接等都要有相应的说明。
动画制作主要工具:
动画桌:又称“透光桌”、“拷贝桌”。它与一般写字桌不同之处是,以磨砂玻璃为桌面,下面装有灯管,使桌面能够透光,看清多张叠加在一起的画稿,用于动画线稿的绘制与拷贝。桌面部分常设计成倾斜状,以免光线直射眼睛并利于工作。
拷贝台:又称为”透写台“,是拿来将原稿复写时的使用工具。内有日光灯、白色压克力板、玻璃与箱体组成的平台。
定位尺:动画人员在绘制设计稿和原动画时用来固定动画画纸使用的工具,在传统动画摄影时,为确保背景画稿与赛璐珞片的准确定位也使用定位尺。定位尺一次可固定打有标准孔位的数十张画纸,也可用于翻阅画稿。
动画纸:动画纸根据用途不同,一般可分为原画纸、修形纸和中间画用纸三种。一般动画纸可选用70~100g/m2的白纸。在制作影视动画时,纸的规格大小主要分为两种,其尺寸为24cm*27cm(9F)或27cm*33cm(12F),是根据画面取景和银幕大小不同需要而设定的。动画纸要有较好的透明度,纸质需均匀、洁白、光滑,纸边较硬,较薄而韧性佳。原画纸对纸质的要求不高。修形纸大多采用一种淡黄色的薄纸。
打孔机:打孔机的作用与定位尺是相对应的。主要作用是给原画纸、修形纸、动画纸等所需要在定位尺上固定的纸,打出与定位尺三个固定柱相同大小、相等距离的孔,使这些纸能准确的被套在定位尺上。
动画笔:动画笔泛指动画片前期、后期制作中所使用的各类笔。主要有铅笔、自动铅笔、彩铅、签字笔、勾线笔、毛笔、水彩笔等。
赛璐珞片:又称“明片”,是一种由聚酯材料制成的透明胶片,表面光滑,全透明如薄纸状。这种材料,既能使不同动作角色分别画在不同的胶片上进行多层拍摄,同时还能与背景重叠在一起摄制,画面彼此间不受影响,可增强画面的层次和立体效果。
摄影台:拍摄动画使用的平台,可以架起多个拍摄层,有立柱用于摄影机的放置。
逐格摄影机:是可以一幅幅地拍摄动画画稿的逐格摄影机。它被垂直安置在专门用于拍摄动画片的摄影台的立柱上,能够根据需要,通过摇柄上下移动。
摄影表:摄影表是用来记录动画角色表演动作的时间、速度、对白和背景摄影要求的表格,是每个动画镜头绘制、拍摄的主要依据。表中标有片名、镜号、规格、秒数、内容、口型、摄影要求等项目,是导演、原画、动画、描线、上色、校对和拍摄等各道工序相互沟通的桥梁。
⑻ 请问动画片是怎么拍出来的
动画是通过把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等分解后画成许多动作瞬间的画幅,再用摄影机连续拍摄成一系列画面,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它的基本原理与电影、电视一样,都是视觉暂留原理。
医学证明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0.34秒内不会消失。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流畅的视觉变化效果。
动画制作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分工极为细致。通常分为前期制作、中期制作、后期制作。前期制作又包括了企划、作品设定、资金募集等;中期制作包括了分镜、原画、中间画、动画、上色、背景作画、摄影、配音、录音等;后期制作包括剪接、特效、字幕、合成、试映等。
(8)动画片怎么拍成电影的扩展阅读:
一、动画分类
1、按工艺技术分为:平面手绘动画、立体拍摄动画、虚拟生成动画、真人结合动画;
2、按传播媒介分为:影院动画、电视动画、广告动画、科教动画;
3、按动画性质分为:商业动画、实验动画。
二、动画大师
1、美国:华特·迪士尼、蒂姆·伯顿、尤瑟夫·巴贝拉、约翰·拉塞特、马克·奥斯本、汤姆·麦克格雷斯等;
2、日本:手冢治虫、、宫崎骏、大友克洋、押井守、高畑勋、今敏、新海诚等;
3、中国:万氏兄弟、特伟、徐景达、钱家骏、戴铁郎、靳夕、孙立军、贾否等;
4、其他国家:西维亚·乔迈(法)、林亚伦(韩)、尼克·帕克(英)等。
⑼ 怎样拍成一部动画片
和“记录片”、“剧情片”、“实验电影”一样,“动画”是电影的类型之一。它是指把一些原本没有生命(不活动)的东西.经过制作成影片(或电视)并放映后,成为有生命的东 西。因此.广义的动画包含了“剪纸片”木偶片”等艺术形式。在中国它们也被称为“美术片”或“卡通片”。它们最重要的特征有两点:
一、它们的影像是用电影胶片或录影带以逐格记录的方式制作出来的。
二、这些影像的“动作”是幻觉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原本就存在,再被摄影机记录下来的。
这种幻觉就是“视觉暂留”现象。当人们看到一件物体时,即使它马上消失了,它在人的视觉中还会停留大约十分之一秒的时间。这非常重要——当投影机以每秒二十四格的速度投射在银慕上,或录象机以每秒三十格的扫描方式在电视莹光屏上呈现影像时,它会把每格不同的画面连接起来,从而在我们脑中产生物体在“运动”的印象。 所以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Norman Mclaren)说:动画不是“会动的画”的艺术,而是“画出来的运动”的艺术。
很显然,在动画片的制作中,研究物体怎样运动(包括他们运动的轨迹、方向,以及所需的时间)的意义,远大于对单张画面安排的考虑——虽然后者也是如此重要。所以相对每一格画面来说.我们应该更关心“每一格画面与下一格画面之间所产生的效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动画和漫画的重大差别。以及为什么一名优秀的画家也要经过多年艰苦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位真正杰出的动画家。 动画片的上诉特征,显然并没有将其限定在“给儿童看”的范筹内,虽然她确实是儿童片的一种恰当及重要的方式。其实欧美及日本早就有许多题材严肃、手法深奥的动画作品。但国内在这方面的介绍太少,更别提尝试了。动画片既可以是儿童卡通,也可以是成人寓言,甚至是抽象艺术的表达形式。我们对她所知、所作的,实在太少了。
关于动画的制作——动画的分工:
1. 原作或企画:创作原剧本,故事,小说的人。
2. 脚本:将剧本或小说详细化的工作,具体到人物的对话,场景的切换,时间的分割。
3. 总监督: 导演, 一部片子全靠他了!
4. 作画监督: 负责整个作画的风格。 这是一个很大的卖点!
5. 美术监督: 负责整个背景绘制的设定。
6. 摄影监督: 将画片拍成底片这个流程的负责人。
7. 音响监督: 配音, 效果音, 配乐剪辑的负责人。
8. 演出: 按导演的风格用极简单的线条画出分镜表.对人物的动作,场景......做出指示。
9. 人物设定: 角色设定,设定一部动画片的人物!
10.机械设定: 机械设定,设定动画片中的机械如桌子椅子,机器人等等。
11.设计稿: 将分镜表进一步画成接近原画的草稿, 告诉原画如何工作,一般上面都有导演的指示。
12.原画: 按设计稿画出动画中人物等主要动作的人,造型能力很强,有良好绘画的基础。(我国有些动画加工公司有此人员,数量比较少) 。
13.作监:修正原画的错误,将原画画的不好的地方改正(水平极高)。
14.背景:画场景的工种,要有很好的水粉和水彩的功底。
14.动画: 把原画间的动作画全.是整个动画片的主要部分,影响整个动画片质量的好坏,人数最多的部门,是最基础的环节,也是工作最累,时间最长的部门。
15.动检:保证动画片质量好坏的关键,要有极强的动作观念,空间想象能力和良好的绘画基础!比动画更累的工作!
16.色指定: 指定颜色的人。也是比较麻烦的。
17.仕上(描上): 上色的人,将动画搬到赛路路上然后上色的人,同动画一样,是最基础人数最多的部门,用不着多高的绘画基础,只要不是色盲!有电脑上色。
18.总校:察看描上工作好坏的人。
19.拍摄:将画好的赛路路片进行拍摄的部门。
20. 编集: 拍好片子以后的剪辑.在此会删减掉一些镜头。
21.声优(配音):配音。大家比较熟悉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