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跪求一篇心理学电影赏析论文 1500字左右 要从心理学角度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给你灵感!
在电影《长江七号》中,就可以看到父亲对孩子那种惊人的娇宠,父亲为了孩子上贵族学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难,牺牲自己的尊严乃至性命。这种父子关系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平民尤其是农民家庭结构的典型代表。
孕育这种人格结构的亲子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生在极端的贫穷和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的背景下,穷人(父亲)在这种社会中并没有起码的为人尊严,遭受到歧视和白眼;
第二,以父亲为代表的整个家族把一个“救星”的形象投射给孩子,期望着通过孩子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学习的成就)能够改变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或者仅仅是获得失落的尊严(面子);
第三,在这种亲子关系中,父(母)亲以一种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俭用,提供给孩子(往往是男孩子)优越的条件——读书,而孩子的整个人格通过读书学习和父母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或者“贪玩”不学习的时候,出现的是整个家族系统自我的崩溃。父(母)亲会在此时突然从奴隶一般辛苦劳动供养太子读书的人,变成一个完全忽略儿童爱玩天性的暴君,开始殴打(虐待)孩子,之后又出现自我的崩溃、哭泣、自责。
而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开始真正进入家庭的系统自我中,他会开始刻苦地带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学习,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并且期待着学习能够带给整个家族(学校、村镇)荣耀。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结构形成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价值感、以及其情绪和认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并不会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判断标准,而他的情绪和欲望也是和父母紧密联系的。
鲁迅说,中国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说明了中国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关系性的。在《长江七号》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这种教育可以总结为两条核心指令:千万不要让别人看不起咱们;读书学习是一切的核心。其实这第二点也是为第一点服务的,“学习好了,别人才会看得起咱们。”而这两点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们”和“别人”的一种关系。有些时候,对这种“我们-别人”关系的需求不过是要求“我们”和“别人”能够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时候,则是期望着“别人”能够无条件地欣赏、崇拜、羡慕“我们”,乃至在“我们”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杂着几丝嫉妒。这后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后,是自体-客体系统的施虐-受虐关系的循环和逆转。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何以中国人会形成这么一个群聚性的关系性心理结构,恰如一位来访者所言,“我就像长在我妈身上的一个东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应该反问:“何以美国白人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对独立的情绪和欲望系统的心理结构?”美国白人的这种“个体性自我”的心理结构是最近200年来适应工业生产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产的精神产品。
“个体性自我”的产生是和民主社会、法治社会、物质丰富、社会大生产保持同步的。而“关系性自我”这种精神产品就特别适应于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这就像高保真音响适用于发达国家的都市,而对于饥荒的非洲来说,手摇发电的矿石收音机是最适合的,因为贫穷他们没有电更买不起电池。在一个人口众多、国家无法提供足够保障的社会,“自我”必须是关系性的,才能提供一个社群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性。农民子弟们如果不紧紧地把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乡亲们紧紧联系,那么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后果就是他们的父母在一个没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必然要度过穷困潦倒、孤独悲惨的后半生。
B. 电影《心灵捕手》的心理学分析 复制黏贴时请注意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评述~
主角第一次和心理学家(第6个)见面时,却是后者的心灵率先被触动了。一个经常打架的天才,意味着其不按常理出牌。整部电影中的主要人物,他们都有博学的特点,粗制滥造的观点无法打动他们,就像哈佛酒吧里那场一边倒的交锋一样,注定一般电影中的常识背景与本影片不在一个层次和范围。
心理学家的强大就在于当自身的情绪伤痕被触动时,能回以同样强大的反击……河边的对话,心理学家一针见血地指明主角的弱点——缺乏情感体验的深度。对于没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财富去征服他们;对于有文化的人,你可以靠名望去诱惑他们;但对于恃才傲物的家伙们,不会卷入常人小小的虚荣所依附的逻辑。一旦情感产生认同,人就像扑火的蛾子,心理学家则继续镇静地控制着主动。他首先把对话控制在一个较为严肃的背景中(针对主角所评论的那幅画),指明主角只是个伤心、狂妄的小屁孩,然后继续讲那些笑里藏刀的小故事。主角的生活逻辑有问题,重要的不是天赋(威尔和他的朋友大部分时间所谈论的都是一些滑稽的小玩意),而是“大部分的他”并未被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所发现,当其他人按照常识在跟威尔谈条件时,心理学家就只是让威尔“看到他”(告诉他他所看到的只是肤浅的文字面)而已。
第4次会面之前,威尔的现实已经发生了呃许多变故,他继续贬低他人的情感(还有与其自尊不配的待遇,因为他本身有低自尊的问题),只是因为他本来拥有的内在是如此之少,他已经输不起了(接受意味着付出和责任)。心理学家指出威尔的问题在于不敢一搏人生,他不是选择低贱而是因为恐惧的驱使而不断做出自我破坏的行为。
第5次会面之前,威尔的好友一番真话震撼了威尔。教授和心理学家正在为往日积习争吵,自大、嫉妒和失意,都是人之常情。这次会面,心理学家终于抓住威尔的脆弱,引导他原谅了自己的懦弱。一开始他们谈到两人都有的受虐经历,最后威尔说到分手的事,心理学家立即洞察到威尔沉默之中的伤感,知道这就是其一直等待的时机。一句句“这不是你的错”不断地撞击威尔最后的心理防线,寒冰终于从内部融化。
影片的最有意思的是,威尔的固步自封正是他周围人的苦恼,但当他走向自由之路,也让他人感到了幸福。我们的生活不只是我们自己的,也关系到周围人的梦想。
C. 心理电影赏析怎么写
心理电影的赏析,最重要的当然是电影里的各个角色心理的变化分析咯~
D. 高分求一篇电影人物心理分析!!!急!!!
《寻枪》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的主观镜头,大多是男主角马山的主观视角和感受。自“寻枪”行动展开伊始,马山的意识世界就变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换作马山的主观镜头语言,则表现为影像和声音的夸张其辞、如梦似幻――
影像上:画面的浓烈渲染,镜头的摇曳不定,景别的似近而远;
声音上:人物话语 分贝量的增强,音响效果重锤猛击,音乐伴奏或紧或缓。
借此过分渲染,从而传达出人物情绪,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
有一组镜头是说马山在夜晚开着摩托追踪一辆车,寻找枪丢失的踪迹和线索。此时是由马山开摩托的一个客观镜头(全景)转换作马山的主观视角镜头(近景):(马山)看见路及路边的景物(树、牛、墙屋)都在飘移,晃动不定、朦胧不清,似乎在跟马山玩捉迷藏。这个镜头出神地传达出马山由于失枪开始“怀疑”身边一切事物的主观情绪,“怀疑”视角此时形象地再现了只能存在于人脑的抽象意识,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接下来几分钟的剧情直接都用马山的主观镜头继续讲述:他开着摩托,视角模糊、景别不清,在行驶的路上也只给出前照灯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过镜头对准路面向前推进,渐入一幕幕过去24小时内出现在马山身边的人物:妻与子向他挥手告别说明马山离家已渐行渐远、新婚夫妇默然凝视的眼神反映亲属也和他有所疏远。马山对人“不信任”此时已严重影响到他与周围人正常的交际生活关系,而这一切的导火线仅仅是“丢枪”。
马山恨不得“枪”马上就能出现眼前。车继续前行,不远处闪现一个拿枪人的背景,这个背景随着马山摩托的颠簸一直在晃动,看得出此时给的还是马山的主观镜头(马山本人始终没有出现)。这个镜头让观众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马山)”要找到枪否则人命关天(用警察局长说的话就是“枪里面还有三颗子弹就是三条人命,如果遇到职业杀手一枪两个就是六条人命!”)的焦虑急切。
以上三组镜头配的均为缓慢极具迷幻色彩的音乐,声画结合展现主人翁的“怀疑”心理。这几组主观镜头也说明,马山自己已经认识到由于“寻枪”导致他与人的隔阂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是否继续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诸多“问题”,又怎样抚慰猜测多疑的情绪以及精神上的创伤?“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国内惯例,大凡人到中年仍旧活得憋屈的男人必有隐疾。《疯狂的石头》中的包世宏和《鸡犬不宁》中的马三便是明证!《寻枪》中最明显的反应在这种精神创伤对夫妻二人正常性生活的影响,以及由此带出的一系列感情问题。对于马山,早醒、失眠、多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压力的带出,与其惶惶不安的活着,还不如痛快的死去。我想在片尾马山灵魂出窍狂笑着跑开,应该算是一种精神境界如释重负的终极解脱!
E.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电影 《活着》
活着电影没看过,看的原著,好像……怎么什么都和心理有关系呢
F. 影片的心理学分析
肖申克的救赎,又译作《刺激1995》,是奥斯卡史上影响力最深远的影片之一,它所揭示的希望、自由,还有真挚的友谊,都是人性中最美丽的光辉。
故事发生在1947年的美国,缅因州的一位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指控枪杀了妻子和她的情夫,因此被判终身监禁,从此开始了在肖申克监狱里的生活。安迪并没有杀人,但在监狱里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是“被冤枉的”,因此他的无辜显得那么苍白可笑。瑞德是肖申克监狱里的另一名罪犯,因谋杀罪被判终身监禁,已服刑20年,但数次假释都未获批准。他是监狱里的“权威人物”,可以为囚犯们弄来香烟、糖果、酒,甚至是大麻。安迪的沉默给瑞德留下了与众不同的深刻印象。后来,瑞德答应了安迪的要求,帮他搞了一把岩石锤,让他雕刻石头来消磨监狱里的时光。刚入狱时,安迪经常受到欺负。后来在一次劳动时,安迪帮狱警设法免去一部分税金,从而为犯人们赢得了两箱冰冻啤酒。慢慢的,安迪在经济方面的知识使他成为了监狱里的“红人”,他为狱警们处理各种税务问题,并且还被典狱长叫去帮他洗黑钱。安迪被安排到图书馆工作,为囚犯们争取了学习的机会,还通过广播播放《费加罗的婚礼》,虽然他为此被关两周的禁闭,但安迪却认为那是最轻松的时光。后来,安迪从一个新囚犯那里得知自己有望洗刷冤屈,于是向典狱长提出要求重新审理此案,却没想到典狱长为阻止安迪获释而不惜设计害死知情人。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决定采取行动。原来精通地质的安迪早就发现牢房的墙很易挖掘,于是借用明星海报的掩饰,在20年里利用那把小小的岩石锤挖通了牢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爬过500码的下水道,逃出生天。获得自由的安迪揭发了典狱长的恶行,并且利用帮典狱长洗来的钱买了座小岛。后来,瑞德获得假释。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两位老友终于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重逢。
[心理分析]
“这里的高墙很奇怪,刚开始你讨厌它,慢慢地你适应了它,再后来你就离不开它了。这就是制度化。”
整个故事从一开始就被放进了一个牢笼――监狱,在这里一切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犯人们一进牢房,典狱长就告诫他们“把你们的信仰交给上帝,贱命交给我”。而当有人问起“什么时候吃饭”时,得到的是狱警的拳打脚踢,甚至有人因为晚上哭泣而被活活打死。
规则,是一个奇怪的东西,人们大多时候会痛恨它,觉得是它束缚了我们的天性。但是,一旦被它约束久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跟着它走。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们是怎样形成服从的习惯的。后来他们发现,人们的某些行为一旦被惩罚多次,那么他们自然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权威,慢慢的,就算惩罚他们的人不在面前,他们也会在心里储存权威的形象,然后学会服从这些权威的意志。
电影里被毁于规则的典型代表就是囚犯布鲁克斯,他在监狱里度过了大半生,而当他得知自己获得假释的时候,竟然想要通过伤害其他囚犯,从而使自己被继续留在监狱里。因为“在监狱里他是个有知识的体面人,而到外面之后他什么也不是”。可怜的布鲁克斯在获得自由之后却终日惶惶不安,经常在恶梦中惊醒,最后不得不选择上吊来了却残生。
而后来获得假释的瑞德同样发现,“40年来每次上厕所都要请示,不请示连一滴尿都尿不出来。”他必须面对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永远无法适应监狱高墙之外的生活,每天只想着破坏假释条例,让周围的人再把他送回监狱去,只有在那个熟悉的地方,他才不必惶惶不可终日。
也许人们会感到奇怪:自由、平等,不是每个人的理想吗?为什么会有人逃避这种自由呢?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了一点――人类具有逃避自由的倾向。因为他认为,人类要想逃避孤独,就必然要放弃自我,逃避心灵的自由;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追求自由,那么就必然会陷入孤苦伶仃的无援境地。相对于孤独的境况,大部分人都更倾向于选择逃避自由。因此人们需要秩序,需要法规,在这些条条框框地约束下,人们会获得起码的安全感,按部就班地活下去。
在监狱里已经被“制度化”了的布鲁克斯完全无法适应外面世界的自由生活,因为对规则的服从已经内化成他心理的权威,变成了一种生命的秩序,而这种秩序远比生物钟来得更加强大,一旦失去它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所以,他宁可选择死亡,也无法忍受这种“自由”。
就像瑞德说的那样,“这里的高墙很奇怪,刚开始你讨厌它,慢慢地你适应了它,再后来你就离不开它了。这就是制度化。当你被判终身监禁,你就等于交出了一生,至少也是一部分。”而很不幸,这一部分就是对自由的渴求,是人性中最美丽的光辉。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
在囚犯们外出劳动时,安迪争取了警卫队长的信任,通过自己的会计专长为大家赢得了两箱冰镇啤酒。囚犯们兴高采烈地喝着久违的啤酒,而安迪只是坐在一旁微笑着注视这一切。瑞德说,那一刻,“我们坐在春光下喝着啤酒,像自由人在修理自家的屋顶一样,我们是万物之主。”其实,安迪冒着生命危险想要赢取的决非这区区两箱啤酒,而是自己,还有其他囚犯的自由的感觉,哪怕只是一点点。
从这个细节我们不难看出,尽管自己身陷冤狱,尽管自由已经被剥夺殆尽,但是安迪却从未丧失信心,一直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也是他能在制度化的监狱里保持独立自我的原因所在。
安迪第二次做出惊人的举动是在播音室里,他通过高音喇叭向囚犯们播放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让整个肖申克监狱都为之震撼。华美的女高音带着空灵的自由在高墙内飞翔,那一张张曾经写满过罪恶的囚犯的面孔,还有平日里穷凶极恶的狱警们的面孔,都在这一刻变得虔诚高贵,听着这涤荡灵魂的天籁之音。
也许他们“听不懂意大利女士唱的是什么,也根本没想听懂,因为有些东西无需言语来表达。但是每一个人都相信,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得无法用语言描绘,美得让人心痛。歌声高亢悠扬,超越了囚犯们的梦想,就像一只美丽的小鸟飞进了高墙,使他们忘记了铁栏的束缚。此时此刻,肖申克里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自由”。
强者自助,圣者渡人。安迪无疑是后者。当他面对着面孔狰狞扭曲的典狱长,却故意开大音量时,他自然知道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但他依然那样做了。两个星期暗无天日的禁闭换来的决不是一曲歌剧,而是在肖申克监狱中即将消逝的希望和自由的梦想。也许这短短的几个音符算不上完整的自由,可能只是一道闪光,一声耳语,也许这些破碎的自由反而让囚犯们看到了现实生活的黑暗和残酷,这刹那的释放将带来更沉重的压抑,原本隐藏起来的伤口会更加疼痛。但是,不管怎样,安迪是对的,就算疼痛也要保持自我,保持对自由的向往,决不能在习惯中麻木,甚至麻木到已经意识不到自己的麻木了。
在最易磨灭希望的监狱里,安迪用这些方式提醒自己和身边的人们――这世上还有不用高墙铁栏围起的地方,这是任何人都无法触摸的,是属于自己的,那是存于心底的希望!
只要有希望,就有可能。安迪六年里,每周给州长写一封信,希望得到捐助扩建图书馆。开始人人都说不可能,但他最终建成了全美最大的监狱图书馆,让囚犯们享受着音乐的洗礼,接触到外界的知识。在辅导年轻囚犯考取高中文凭时,安迪将对方揉烂的试卷从废纸篓中拾起,寄出,最终使对方获得了文凭认证。
人们总是在还没开始之前就先看事情的难度,从而判定它“不可能实现”。这是一种心理惯性,其实并非真的觉得它没有希望,而是为自己逃避苦难和责任找一种借口罢了。而强者的不同就在于,他可以舍弃这种借口,让自己去尝试,去努力,直到成功。
这也就是为什么别人看起来需要挖600年的牢墙,安迪只用20年就把它挖穿了;也就是为什么别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500码距离,安迪却忍着熏天的臭气爬行过去。当安迪站在瓢泼的雨中张开双臂,享受着向往已久的自由时,我们从这个自由者的身上,深刻地体会到了希望的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布鲁克斯、瑞德和安迪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自由者”。
布鲁克斯是被制度化扼杀了的自由者,他所能享受的只是制度带来的安全感,而一旦到了外面的自由世界,反倒只剩下惶恐不安了。而瑞德代表的则是在现实中挣扎的自由者。他并不像布鲁克斯那样完全丧失了对自由的憧憬,但也不能像安迪那样享受自由。他在监狱中能搞到任何东西,但“到了外面却什么也干不了”。他像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期望在桎梏般的社会现实中寻求一方能喘息的天空。可以想见,他假释之后尚需一段时间来适应突如其来的自由。而安迪却是心灵自由的诠释者,他脸上恬淡的笑容,还有藏在头脑里不曾磨灭的希望,只缘于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像瑞德和布鲁克斯他们一样,生活在一个囚笼里,虽然我们拥有看似自由的身体。但是,如果日复一日地重复一种工作,而它再也无法激发你的热情;如果年复一年地生活在一个环境中,而你早已觉得它沉闷不堪,那么,它不是囚笼又是什么呢?
曾有人抱怨说,他只能完成别人命令他做的事,而假如放他自由,那他就什么都做不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你我都会遇到或者正在经历着的情形。可是,纵然认识到这种情形,又有几人能像安迪那样,心存勇气,坚持抗争,最终赢来真正自由的人生呢?
影片教会我们一句话――Hope Can Set You Free――希望让人自由!那么,就充满希望地生活吧,要相信任何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将变做现实,这是救赎心灵、获得自由的最佳方式。
G. 高分求一篇心理电影鉴赏论文,1500字左右!
已发送!注意查收!
H.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写电影观后感
可以很发散的,选某些人物分析,或者选某几个理论作依据。一般要分析的都是心理经典电影,比如心灵捕手,可以网络下相关的影评,借鉴他们的思路
I. 电影的心理学角度赏析,什么电影都行,要求3000字左右。
找到太多了,希望能给你灵感!
在电影《长江七号》中,就可以看到父亲对孩子那种惊人的娇宠,父亲为了孩子上贵族学校,可以忍受非人的磨难,牺牲自己的尊严乃至性命。这种父子关系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平民尤其是农民家庭结构的典型代表。
孕育这种人格结构的亲子关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发生在极端的贫穷和巨大的社会贫富差距的背景下,穷人(父亲)在这种社会中并没有起码的为人尊严,遭受到歧视和白眼;
第二,以父亲为代表的整个家族把一个“救星”的形象投射给孩子,期望着通过孩子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学习的成就)能够改变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或者仅仅是获得失落的尊严(面子);
第三,在这种亲子关系中,父(母)亲以一种近乎自我虐待的方式省吃俭用,提供给孩子(往往是男孩子)优越的条件——读书,而孩子的整个人格通过读书学习和父母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或者“贪玩”不学习的时候,出现的是整个家族系统自我的崩溃。父(母)亲会在此时突然从奴隶一般辛苦劳动供养太子读书的人,变成一个完全忽略儿童爱玩天性的暴君,开始殴打(虐待)孩子,之后又出现自我的崩溃、哭泣、自责。
而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开始真正进入家庭的系统自我中,他会开始刻苦地带有自我虐待色彩地学习,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并且期待着学习能够带给整个家族(学校、村镇)荣耀。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结构形成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自我理想、自我价值感、以及其情绪和认知模式都是和父母(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并不会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判断标准,而他的情绪和欲望也是和父母紧密联系的。
鲁迅说,中国人是合群的自大。正是说明了中国人的自我、超我乃至本我的一部分都是外化式的、关系性的。在《长江七号》中,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我想大概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的,这种教育可以总结为两条核心指令:千万不要让别人看不起咱们;读书学习是一切的核心。其实这第二点也是为第一点服务的,“学习好了,别人才会看得起咱们。”而这两点的共同目的都是要建立起“我们”和“别人”的一种关系。有些时候,对这种“我们-别人”关系的需求不过是要求“我们”和“别人”能够彼此平等、相互尊重。
而更多时候,则是期望着“别人”能够无条件地欣赏、崇拜、羡慕“我们”,乃至在“我们”面前感到自卑或者混杂着几丝嫉妒。这后者就是“面子”,面子的背后,是自体-客体系统的施虐-受虐关系的循环和逆转。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何以中国人会形成这么一个群聚性的关系性心理结构,恰如一位来访者所言,“我就像长在我妈身上的一个东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应该反问:“何以美国白人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和他人有清晰界限、有相对独立的情绪和欲望系统的心理结构?”美国白人的这种“个体性自我”的心理结构是最近200年来适应工业生产要求而在全球大批量生产的精神产品。
“个体性自我”的产生是和民主社会、法治社会、物质丰富、社会大生产保持同步的。而“关系性自我”这种精神产品就特别适应于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这就像高保真音响适用于发达国家的都市,而对于饥荒的非洲来说,手摇发电的矿石收音机是最适合的,因为贫穷他们没有电更买不起电池。在一个人口众多、国家无法提供足够保障的社会,“自我”必须是关系性的,才能提供一个社群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性。农民子弟们如果不紧紧地把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性和父母、乡亲们紧紧联系,那么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后果就是他们的父母在一个没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下必然要度过穷困潦倒、孤独悲惨的后半生。
谢谢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