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影评的格式?
写影评的格式:
模式一:单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或者艺术手法)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中心论点(20字)
第二段:分论点一
第三段:分论点二
第四段:总结(升华主题,并联系现实,提出个人思考)
模式二:多角度评析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不用提出角度,只需要点出评什么电影就可以了)
第一段:电影风格(30字)+电影梗概(150字)
第二段:评主题思想(看不出准确的主题思想,可以用感受来代替,但一定要结 合电影情节,不要写成纯观后感)
第三段:评人物形象(可以评一个,也可以评多个)
第四段:评艺术手法(镜头、音乐、台词、画面、色彩等等)
第五段:总结,提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弥补开始第一段的中心论点缺失)
模式三:散评式
题目:主标题
——副标题
也可以只用一个题目:比如说“评电影《花火》”
全文自由分段,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可以评价电影的任何一个部分或细节。
注意不要写成观后感,也不要写成电影简介,要注意“叙”“析”“评”相结合。
要写好影评主要是要抓住电影的最大特色来写,如人物特色,画质,演员,经典语录,内容等,首先要先大致介绍电影,要包含电影名,主演明星,故事背景,大致情节等,要将电影的最大特色放在最易看见地方,让人眼前一亮,开始产生对电影的兴趣。此外电影的内容要明了扼要,控制在100字以内将电影内容讲清楚,还需运用自己的技巧,将内容描绘得生动形象。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影评往往不会将内容从头到尾讲完,会给观众设置悬疑,悬疑设置也要尽量在故事的 *** 部分或 *** 前引部分,从而使观众浮想联翩,产生了想看的冲动。
编导写影评格式和怎么写影评
第1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大体介绍一下电影的剧情。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段:从导演的意图出发评论电影的主题、导演要表达的思想。
或第二段:评论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情节对于解释主题有什么样的帮助或者作用。
第三段:分析视听语言,从摄影的角度评论电影画面。
第四段:作最后的总结。
第2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先简单介绍导演的资历和作品,从而引申出要评论的这部电影。
第二段:电影的音乐是如何衬托主题的。
第三段:电影的色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四段:评论这部电影最鲜明的风格。
第五段:最后指出这部电影的一点瑕疵,并对整篇文章作总结。
第3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直接开门见山。指出要评论电影的某个人物。
第二段:电影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
或第二段:导演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第三段:这个人物在电影中起什么作用。
第四段:赞美导演对人物的选择能力。
第4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概述一下电影剧情,说一下自己对电影的整体印象。
第二段:评论电影的叙事风格或者说电影讲述故事的结构如何。
第三段: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镜头,这个镜头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四段:这部电影和导演的其他电影做一下横向的对比,评论电影之间的区别或者联系。
第五段:和开头形成呼应,作总结。
第5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夸赞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意义。
第二段:详细说明这部电影有哪些突破。
第三段:对于导演意图进行解读。
第四段:评论电影镜头的风格。
第五段:电影中所处的历史时代对自己有那些启发或者新的发现。
第六段:总结文章的整体思想。
第6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看完电影以后引起自己的思考,并带来一连串的疑问。
第二段:讨论电影中最重要的意向凯橘或者说道具,说说这个道具的特殊意义在哪里。
第三段:电影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第四段:电影的剪辑风格或者拍摄方式。
第五段:最后解开自己的疑团,并指出导演的一些不足。
第7种参考拆告写作框架:
第一段:从电影的片名引申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段:详细分析电影片名和导演意图之间的关系。
第三段盯御团:分析电影的较色和电影的片名有什么样的特殊联系。
第四段:分析电影中的符号化的具体道具。
第五段:分析电影的色彩变化。
第六段:总结自己对电影的想法。
第8种参考写作框架:
第一段:直接点题,要评论电影中的演员。
第二段:演员在这部电影和其他电影中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第三段:评论演员在角色塑造方面是否具有可圈可点之处。
第四段:根据自己的知识面和新闻积累,谈一下演员的发展潜力。
第五段:整体评价演员,总结自己的观点。...
影评怎么写?主要是要格式,谢谢
影评写作要求
一、紧扣“电影”与“评论”。
所评论的内容必须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从说明书和报刊故事中寻找。
要抓住电影艺术的特质,评论的对象有画面感、运动感。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对影片的大致了解,认同你的观点。
要展开评论,明确中心,严密地进行说理与论证,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观点而无论证。
二、总体把握,细部突破。
首先对一部影片有正确的总体评价,在此基础选择一个较小的视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鉴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树林。力求写出鞭辟入里的专论,不要写泛论、散论。目前各类报刊包括专业电影报刊为了抢时效,搞“炒作”,发表的大多是新闻记者根据编导散发的资料摘编的综合评介,陷入“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演员介绍+拍摄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侧重于社会意义的评论要注意兼顾影片的艺术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银幕形象进行说明与论证。有一学生写《火烧圆明园》的影评,只是对这一历史事件抒发感慨,全文与影片毫无关系,严格讲这样的文章不是影评。
侧重于艺术价值的评论要把握艺术表现中体现的思想内涵。
要讲究评论文章自身的艺术性。
四、注重思辩、讲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力求新颖、深刻,宁可是“深刻的片面、伟大的偏见,创造性的误解”,不要趋同,说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确观点”。构思立意如同兵家谋略,“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耳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奇制胜。
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注意句式长短得当、音韵和谐,既要有理论色彩,又要明白晓畅,让理论文章给人语言美感与动情力量。
记住,一定要按议论文的格式! 自己独特的见解,要自己想,别被这东西束缚···
影评怎么写格式是什么
直接去影评网站看看
影评格式是什么样的呢?
要看影评格式啊,可以去下载个毒舌电影APP,这上面关于电影影评的格式很多
《观后感的格式怎么写》
今天下午我们小记者班的同学一起观看《功夫熊猫》。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只普普通通的熊猫。主要演义著这只熊猫通过自己的信心,浣熊师傅的信任,勤劳、刻苦的练习功夫,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最终练出一身好功夫打败了太郎。影片赞扬了这只熊猫相信自我,不轻易放弃,勤劳刻苦的奋斗精神。
在这部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画面还是浣熊师傅在厨房发现熊猫只要有了食物,就会实现它原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浣熊师傅就利用食物了引导它学功夫。这一画面,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我深深的体会到浣熊师傅的用心良苦。师傅它以引食学功夫的方法来 *** 熊猫学功夫的兴趣,熊猫也知道这是激起它学功夫的兴趣,但它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勤奋和刻苦的坚持学下去。熊猫的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同时我也从熊猫这种精神中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那是一年寒假,妈妈认为我写日记方面很欠缺,便让我每天写一篇日记。我听后十分不情愿,每次三言两语就没了下文,最后彻底放弃了写日记,现在想起来都有些惭愧,与功夫熊猫中的主人公不能相比。
通过观看功夫熊猫,我明白了这些道理,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凡事都要相信自己,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机会,在以后的学习上,时时牢记《功夫熊猫》这部电影,以影片中的主人公为榜样,认认真真的走好每一步,争取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纪录片观后感怎么写,格式是怎么样的
总结重点下面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首先,可以先将这个电影故事的大致内容概括一下,然后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大致的.
下面是一些细致的东西.写议论问的话一般有4个部分:1.”引”这是指写记叙电影中的某个片段并加以描述.
2.”议”指的是对你写的这段文字加以自己的议论,可以写自己对这个片段的感想.
3.”联”这就是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例子了,一定要选与电影有关的东西.
4.”结”这就是对这个电影的总体感想,并做结尾.
其中要注意的就是因为观后感属于议论文,重在议论,所以议论必须要占大篇幅,千万不能喧宾夺主.
2. 美国电影的理解
自白:(这一段与正文无关,是我自己想说的东西)我本身是学美术的 所以如果要我叙述的话 可能会有些 不是很正常的想法,楼主谅解。本文只做参考,全文照搬的话…… 就给加分吧…………
【PS:抱歉我写了1000字……你自己看着删减吧…………囧TZ】
以下是正文
————————————————————————————————
就词语常识分析,这个组合词语的主语是电影,而“美国”则是对“电影”的一个注释,也就是说这里要讲的是美国的电影。从我自身而言,我愿意先谈电影。
我一直认为,文字、画作、音乐和影像都算是一种表达。其表达方法不同,所得到的表达效果也会不同。其中最全面的就是电影。它涵盖了前面所有的表达形式,文字用台词表达,由画作和影像作为内容,再配上背景音乐,构成了这样一种及所有表达形式于一身的事物。
和所有看小说和漫画的人一样,电影观众也希望能从电影里体会到什么。刺激、惊险、华丽、人生态度之类的种种。比起前面所有的表达形式,电影的表现手法是灵活多变的,人们的感受也就会不同。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时候,那些感受会放在表面上,有的却要你看完电影以后去体会。
那么现在为“电影”冠以“美国”的注释以后在做理解。
美国电影是什么?
电影由法国人发明和创造出来,随即在世界各地蔓延。每个国家对“电影”的理解都不同,就像看电影的人对电影内容的理解一样。这些理解并没有实际的资料可以参考,加之这里要说的是美国的电影,那就只说美国。
就目前的美国电影市场来看,大部分电影给人的感受就是“火爆”“刺激”“惊险”“奇妙”“特别”之类的形容词。不难看出美国所要创造的,是那些吸引人眼球的巨作。而这里我不想谈他们的野心和动机,我只想谈他们的表达。
从美国的历史上看,显而易见他们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自由女神像手上的书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不要束缚,不要枷锁。”大部分的早期美国电影都在表达这样一个信念。而现在,他们所表达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自由以后要做什么?”于是,90年代初,美国有了无数的漫画英雄。而那些漫画英雄也慢慢从纸上爬进了银幕。现在,英雄们依然再被颂扬,但他们却又有了新的想法——并不是像超人蜘蛛侠一样有超能力才能做英雄。于是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数的平民英雄。
至于剧情和表现手法,这里就不描述了。
话题重新回到最单纯的“电影”和“美国”上。人都是在进步的。从原始人开始,几千年来我们人类发展到了现在的水平。电影也是一样。一开始只能歌颂胜利、自由这些宏观的东西,而现在我们却可以深入到细节了。至于美国,从一开始就说明了,他只不过是个注释。事实上中国电影也好,其他国家的电影也好,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完全没有必要去划分国界,或者是去做比较。电影既是电影,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态度和内容。但不管是哪个国家,总有和电影、和人一样的共通点,那就是进步。至于如何进步,朝什么方向进步,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3. 引用影视作品怎么注释
引用影视作品要在参考文献列表中要注释如下信息: 主要责任者,题名: 其他题名信息。
影视作品( yǐng shì zuò pǐn)是一种通过摄影机拍摄记录在胶片上,通过播放器放映出来一种已完成艺术作品的统称。影视作品也是一种艺术作品,它由摄影艺术以及声音结合,融合了视觉与听觉艺术。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统称为影视作品。它是指摄制在一定物质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播放的作品。影视作品不是电影剧本或脚本,而是指拍摄完成的影片。
在商业制片中,这个阶段又被称为“前期制作”(preproction)。
核心人物:导演与制片。导演是完成影片的画面和声音的总负责人。
4. 怎样理解电影的文学性
诗意性,指的是电影手法带来的艺术效果,能够体现在剧情片、纪录片,乃至实验电影中。
诗电影,也被称作影像诗,是一种独特的电影文体。并非单纯依赖诗歌表达,而是在影像整体上呈现出诗歌般的风格,从开头贯穿至结尾。
以《光,到处都是》为例,一部讲述美国某州推行监控政策的纪录片,作者通过人眼成像与摄影机历史,揭示政策背后的权力属性。影片以论文形式,探讨摄影机的暴力性质。
《光,到处都是》是影像论文式的纪录片,同时具有诗意。它展现了用纪录片形式讲述影像诗的可能性,使得说理过程极具力量。
另一部例子是纪实短片,同样采用纪录片形式,展现出影像诗的特点。这部影片通过纪实手法,既是一部纪录片,也是一部影像诗。
塔可夫斯基的《镜子》作为经典案例,画面与叙事结合,呈现出诗歌段落般的状态,展示了诗意性与文学性的融合。
诗歌与叙事并非不可调和,诗歌能够讲述故事,不仅仅是画面与抒情的内容。文学性在电影中的范畴广泛,能够从文本和影像中渗透,为作品提供多维度解读的可能性。
文学性与诗意性有别,前者更广泛,包含文本之初的渗透与影像剪辑效果带来的文学元素。而诗意性侧重于手法产生的艺术效果,能够在电影中表达更多潜文本,实现作品的多元解读。
并非所有台词使用诗歌表达的电影都被称作诗电影。诗歌作为旁白或段落标注,仅是一种技巧,而非电影手法的核心。这种技巧在电影中的作用有限,仅是电影表达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