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电影是怎么转化为数字信号的不会是像旧照片那样扫描的吗
老电影变数字就和现在的老片出BD(高清)的原理很相似,因为老电影都是胶片机拍摄的,那些胶片的清晰度很一般,现在就是把那些胶片经行分帧处理,使每帧变得很清晰~~~
所以制作这些电影的成本很高~~~
Ⅱ 请问胶片电影是怎样转为数字电影的
大不了直接扫描底片呗
数字电影是以形式(即“O”和“1”方式)制作、传输和放映的。它有三种制作方式:
一是计算机生成;
二是用高清晰摄像机拍摄;
三是将胶片拍摄的影片扫描转为数字格式。
数字电影不仅避免出现胶片老化、退色, 确保影片永远光亮如新,确保画面没有任何抖动和闪烁
使观众再也看不到任何画面的划痕磨损现象。此外,数字电影节目的发行不再需要洗映大量的胶片,既
节约发行成本又有利于环境保护。以数字方式传输节目,整部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也
就是说,一旦数字电影信号发出,无论多少家数字影院,也不管它位于地球的什么位置,都可以使不同
地区的观众同时欣赏到同一个高质量的数字节目。
同时数字放映设备还可以为影院提供增值服务,如实时播放重大体育比赛、文艺演出、远程教育等
等。改变了影院胶片放映的单一模式,使之向实时、多功能、多渠 道、多方位的经营模式转变。数字电
影技术的巨大潜能,使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Ⅲ 问个问题,胶片电影怎样转化成数字电影
电影胶片转换成数字格式的技术一般称作「胶转磁」。
以前是为了将胶片转为录像等电视播出的版本。电影集团一般配有专门胶转磁的设备。国外还有民用的胶转磁设备。具体转换原理附在答案最后面。
胶转磁是电影制作的重要工序。在过去还是将后期完成的电影拷贝转成录像,后来则发展成胶片洗印完就胶转磁,然后在数字版本中做后期(剪辑调色等,录像带素材导入数码设备很方便,然后再上非线等,编辑会更效率高且节约成本)。
现在电影院大部分都是放数字拷贝了。也就是胶片转数字信号进行后期编辑、处理后,转为数字拷贝,直接放映。
而且现在的很多电影特效丰富,影片素材部分就已经基本都是数字的了。
至于你说的网上的文件,基本都是从光盘上抓取信息去硬盘上吧。
老电影就是:胶片洗印、制作–胶片拷贝–胶转磁–录像带或光盘–硬盘文件–上传至网络。
新电影就是:胶片洗印–胶转磁–后期制作–数字拷贝–光盘–硬盘文件–上传至网络。
PS:胶转磁技术很老了,不知道现在胶片转数字信号还是通过胶转磁设备吗?还是有更先进的设备了?
「胶转磁技术本身的转换,是把电影胶片用放映机播放的同时,利用摄像器件的像素存贮与扫描功能,产生电信号。 」
这需要使用专业设备,而设备根据不同原理分三种:
使用「摄像机组型」:
(此设备有点像翻录,一边输出一边记录)
「其原理是用摄像机拍摄放映机内间歇运行的影片。影片图像由固定光源照明,摄像机光学系统(物镜及分光器件)将彩色影片图像分解为红、绿、蓝三基色光并使其在三个独立的摄像器件(如氧化铅光导摄像管)的光敏层上成像。利用摄像器件的像素存贮与扫描功能产生电信号。」
2.「飞点扫描型」:
(如果说第一种能理解,这种我则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
「其原理是,从飞点扫描管(一种单抢阴极射线管)发出的瞬时即逝的光点形成的光栅,对连续匀速运行的影片进行扫描;透过影片的光束被分光器件分解成红、绿、蓝三基色光后,分别由三支光电倍增管接收,产生电信号。近年来,为了配合高清晰电视胶转磁的发展,出现了激光扫描装置,利用激光光点的运动来扫描影片,其光电转换元件仍为光电倍增管。」
3.「电荷耦合器件(CCD)扫描型」:
(这个较好理解,图片摄影也学到类似)
「其原理是,由固定光源照明连续匀速运行的透过影片图像的光由光学系统(物镜及分光器件)分解为红、绿、蓝三基色光并由三个与影片运行方向相垂直的CCD线阵(通常由1024个沿直线排列的光敏传感元件组成)所接收。利用CCD线阵的连续采样功能(相当水平扫描)和胶片的连续运行(相当垂直扫描)产生电信号。」
Ⅳ 电影胶片是怎样转换成数字视频的
就是通过光源照射胶片,将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再转化成数字信号,这样才能成为电脑可存储的数据文件。
这些需要通过转磁机或扫描仪来完成。
其实原理上和普通的扫描仪扫描纸介质是差不多的。
关于转磁,这里有具体解释,有兴趣可以看下。
Ⅳ 用胶卷拍好的电影是怎样复制的
拷贝一词就是从复制电影而来的,早期的电影都是用电影拷贝机复制的,我们说的胶片指的是感光胶片,早期电影拷贝机的原理就像我们看到的DV拍的枪片原理一样,注意,只是原理一样,具体要复杂的多,要不然我们看到的拷贝会一个比一个不清楚。现在拷贝是用胶转磁设备来做,将光胶片的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再将数字信号转换成光信号照射到感光胶片上完成复制,这样速度和质量都大大提高。
你要想把胶片转成DVD教你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找一个电视卡,把胶片输入的电视卡(当然得有胶片输入电视的设备,你要只有老式8毫米摄影机我可帮不了你了)。然后像录电视一样录下来,压缩成DVD格式刻盘OK。要想要高清只有用胶转磁专用设备了。
Ⅵ 经过修复以后的老电影不再是胶片电影而是数字视频,对吗
你所说的经过修复以后的老电影,当然已经不再是胶片电影,他是通过把以前的电影胶片扫描成数字信号,然后经过电脑模拟,把其中的缺失的像素以及色彩通过一些特殊的软件优化填充之后形成的数字视频。
Ⅶ 电影拷贝长什么样,有哪些值得知道的相关内容
拍电影时,拍摄的胶片是反转片,即与拍摄的照片底片一样,是补色的。在洗印厂将反转片再印成“照片”,即拷贝片,并可以大量复制几十、几百部拷贝片发往各地上映。成盒的胶片也叫拷贝,为了使几家戏院能同时放映同一部影片,电影制片商常多分给各家授权影院。电影的一般程序,拍摄负片-翻正片-剪辑-翻底片-印制正片(拷贝)。早年胶片是要在各影院之间跑片的,就是一大盒胶片,送到影院,上映结束会取走,送到下一个影院;近几年的数字版,一个普通电影大概不到100G(3D的也就不到200G),会以硬盘拷贝的形式送到影院,但格式是加密的,影院将数字拷贝放到连接播放机的服务器上,再用从授权方得到的密钥解密,就可以播放了。电影档期结束,密钥失效,数字拷贝作废。
Ⅷ 从胶片到数字电影
昨日的梦甚是奇怪,去一个朋友家吃饭,他拿出一套古老的茶具给我泡茶,喝着喝着发现茶具里居然隐藏着小秘密,我把它打开,惊奇地看见,这不是一个八毫米的胶片放映机吗?
你看这人的大脑,就像计算机一样,储存着各种信息,就连梦境也不例外。那些和胶片电影打交道的日子,它刻在生命的痕迹里,从不曾忘记过。
特别是父亲,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是在和胶片电影相伴,成千上万的影片都从他的手指上划过并修剪接补。
检查过的影片要拿去院线上映,有些要发行到乡下去放映。等周转回来还得再检查送回市里,如此巡回是父亲全部的工作。
弟弟所有的幼小启蒙全是电影,每日跟着父亲上班,父亲放什么他就看什么,言情,枪战,武打等等,鱼龙混杂。以至于他小小年纪与人说话全是台词,背得烂熟,男女老少神情,也模仿地惟妙惟肖。
数百年来,影像的世界一直以胶片作为时间轴,胶片也见证了电影的发展史。从黑白到彩色,从8毫米、16毫米,到标准的35毫米甚至70毫米,人们通过一卷卷胶片,不断追求还原世界的最大可能。
在最初的胶片电影时代,那时的单位还是红火的,小院里人来人往,人们安居乐业。院子里的桂花树被悉心照料,每年秋天香飘万里,葡萄藤架枝叶招展,每年的葡萄像一颗颗珍珠挂满藤蔓。
胶片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良和工业沉淀,以其优秀的感光度和迷人的画质促进着影像的美学和表达能力不断发展。
但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传感器面积,还是分辨率、动态范围等技术越来越接近甚至达到了胶片的水平后,胶片必然会被淘汰了。
特别是网络的普及,迅速冲击着原来单调的生活,忽然有一天,看电影已经不再需要去电影院了,一根网线,一张碟片就可以自己在家大快朵颐。
多元的生活更是在网络的带领下,迅速改变着人们原有的消费习惯,电影慢慢地没落了。曾经繁华的小院,终于恢复了平静,工作了大半辈子的父亲也终于要面临失业的局面。
我也一样,在和父亲成为同事不过短短几年的光景,也要面临职业生涯的断裂,重新去开启自己未知的生活。
那些和电影打交道的时间,也曾经嵌入生命的痕迹,偶尔还会潜入梦来。
如今数字电影早已遍布世界,胶片已然成为历史。科技的发展让生活越来越便捷,在胶片时代,对电影发行人员、放映人员来说,送拷贝、放电影,都是责任重大的工作。
如今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数字拷贝只需一个小小的U盘,即可快递至各大影院,方便快捷。
无论发行人员还是电影放映人员,再也无需担心胶片丢失、放映卡顿或出现损坏。更不再需要检片这样的工作。
在胶片时代,一部90分钟的电影制作成胶片拷贝,胶片长度近 3000米,需5至6本拷贝,每个拷贝的重量可达25公斤,价值近万元。若有紧急任务,甚至要连夜坐飞机送拷贝。
胶片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胶片的美学不会消失。那种多层次、复合的、缓慢变化的质感以及美学的观念,会在数字的自由度中继续保留下来。
如今,院里的葡萄藤架早已荒芜,桂花树倒是挺拔苍翠,每年秋季依然桂花香飘。
只是不知在这经年不变的香气里,这一树一树的桂花,可否还会保留着从前繁华的记忆?
Ⅸ 数字电影的制作方式
它有三种制作方式:一是计算机生成;二是用高清晰数字摄像机拍摄;三是用胶片摄影机拍摄完成后,再数字化到电脑硬盘里。
从这三种拍摄方式的效果看,因为胶片的分辨率和色彩还原度还远不是数字电影所能够赶得上的(2009年前)。这与成像原理不同有关,卤化银软片基于自然感光成像,其颗粒的细腻程度远远大过CCD的人工设计光电学像素,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提高,高清晰数字摄像机的分辨率技术指标会逐渐接近甚至达到胶片摄影机的水平,但在色彩还原度上,高清数字摄像机仍旧无法达到胶片摄影机。
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最佳的院线级数字电影制作方式,仍旧是前期胶片拍摄,经过胶片洗印转数字信号进行后期编辑、处理后,再转为数字视频技术放映。因前期的素材拍摄的画质已经确定,后期转为数字放映,由数字技术将卤化银的色彩和细节进行精确定位,其放映效果远远超过胶片放映机,避免了胶片的闪烁、模糊等等缺点。
电影院大片的“数字版”即为上述技术的成功实践。
另:根据德国传统的著名胶片摄影机品牌——阿莱数字技术研究实验室2009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他们将数字摄影机的CCD像素无限扩大之后(8K),在实验室最精良的条件下进行的测试,影像的锐度达到惊人的细腻度,甚至人的毛孔绒毛都能看清楚,但,在色彩还原度上和饱和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与胶片摄影机之间差距很大,数字技术几乎不可能达到胶片对色彩的敏锐度。因为数字技术的颜色,全是靠人工模拟的色彩种类,比方说:如果被摄物体中某一个点上的颜色是CCD耦合电路中所没有的,那么,CCD就只能找一个最接近的去替代它,一旦这种情况多起来,色彩的还原度就会大大降低。
另外,在光感宽容度上,数字摄影机仍旧很弱。同等条件下,胶片摄影机只需要打一盏灯甚至不需要打灯,但数字摄影机却需要两盏甚至更多的灯光来弥补CCD的感光问题,而在对比度上,数字技术的细节还原度则大大降低,当被摄物体的亮部和暗部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对细节的捕捉和“宽容性”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看数字拍摄的电影之时,会发现,当画面明暗对比较强之时,数字技术的电影,暗部的细节就会很少,甚至黑乎乎一片,但胶片电影却能呈现出非常微妙的细节和色彩对比。
该实验室的负责人最后的结论是:“在现今条件下,我们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数字技术全面取代胶片技术,仍旧没有充足的理由,我们看不到数字技术的决定性优势。”
所以,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数字技术的前景,更加接近于电视艺术,而非电影。在数字技术出来30年的今天,世界拍摄电影的主流仍然是胶片摄影机,大概能够说明问题。数字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成本和作品母带的保存效果,同等条件下,赛璐珞胶片对作品的保存,只能在50年之内,甚至30年。因为卤化银具有一定的挥发性,从时间上说,硬盘的数字技术,几乎是无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