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赎罪里的城堡在哪里
所有泰丽思家族内外部的场景都是在洛普夏郡的斯托克瑟的一座1889年的维多利亚式私人庄园拍摄 所以那座城堡是个庄园 伦敦的场景则取景于白厅和拜什那尔格林的市政厅,其中市政厅则是剧中罗比和塞西莉亚于茶店见面的场景;劳拉和保罗完婚的地点则是在西敏的圣约翰教堂史密斯广场拍摄;塞西莉亚避难的贝尔罕地铁站则是在皮卡德里线的废站奥德维奇地铁站拍摄:圣汤玛斯医院的内部场景则是在泰晤士河河畔的汉利公园广场拍摄,至于医院外部场景则是在伦敦大学学院取景。
⑵ 电影《赎罪》 海边小屋
在片中出现的法国城市敦克尔克实际上是英国的小镇里德卡海滨度假区。片尾的海滨别墅据说是普雷斯顿以东18公里的布莱克本谷地人工制造的。
⑶ 如何评价电影《赎罪》
简介
《赎罪》改编自得过普立策文学奖的小说,以1930年为背景,描述名叫Briony的女子跨时空追寻她的男友及他姊姊涉及的一件犯罪案。女童星Saoirse Ronan、少女演员萝玛拉·嘉瑞(Romola Garai)和资深女星瓦妮莎·雷德格瑞夫(Vanessa Redgrave)分饰三个不同年龄的Briony,《末代独裁》(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的男主角詹姆斯·麦卡沃伊(James McAvoy)演她的男友,《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the Caribbean)的女主角凯拉·奈特利演他的姊姊。
《赎罪》神秘吊诡的剧情被喻为是二次大战时期的《灵异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幕后制作:
【改编小说情况]
影片讲述的是关于宽恕与忏悔的故事,充满幻想的毕欧尼误以为姐姐与仆人儿子罗比有染,而她的误会竟然导致一场无谓的牢狱之灾,酿成的后果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纠缠着她们。
电影是在伊恩·麦克尤恩 (Ian McEwan)赢得多项大奖的小说基础上改编的。《赎罪》开始于1935年夏天最热的一天,13岁的毕欧尼·塔利斯看到自己的姐姐塞西利亚脱掉她的衣服跳到自己家花园中的喷泉池里。而她们的管家的儿子罗比·特纳正在塞西利亚身边。他和毕欧尼的姐姐都刚从剑桥大学毕业。
那天过后,他们三个的生命将永远改变。罗比和塞西利亚将越过他们以前从未敢超越的界限,而且成为了年轻女孩诡计多端的想象力中的罪恶。而毕欧尼将犯下可怕的罪行,让她的一生从此蒙上阴影的罪行。
《赎罪》带领观众从1935年英国的一个庄园来到1941年敦克尔克大撤退,从伦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医院来到了1999年重聚的塔利斯家族。
【关于演员】
凯拉·奈特利表示,塞西丽亚这个角色很淫荡,一开始很狡猾、尖酸、精明。后来慢慢变得很不同。但是这种转变的过程塑造起来很过瘾。她说:“我们拍了一个场景,我和乔互相看了对方一眼,我说‘天哪,观众肯定会讨厌我的’,但是她并不是全片都是这样的。”“乔最开始想让我饰演中间年龄的那个毕欧尼角色,但是我看了剧本,立刻觉得我更喜欢塞西丽亚这个角色。我喜欢她尖酸刻薄的性格。我从来没有那样做过——她隐藏得太深了。关于角色问题我跟导演讨论了很久。后来决定出演塞西丽亚就是因为她完全不同于我在《傲慢与偏见》中饰演的伊丽莎白角色。”
凯拉·奈特利想拍这么一个真实的女人。她也算是符合书中对塞西丽亚的描述:“她的乳房有些向外扩,而且很小……脸部棱角分明,脸色平静,颧骨线条突出,鼻部有野性的光芒,一张饱满而丰盈的嘴。她的眼睛是深黑而且沉思的。”
【拍片时寻找演员通告】
为了寻找合适的演员,《赎罪》剧组发出了通告。通告名为:“寻找年轻的演员来担任《赎罪》改编的电影主角”,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下故事背景以及角色要求。通告具体如下:
我们非常高兴地宣布由Working Title 公司制作由伊恩·麦克尤恩非凡的小说《赎罪》的改编电影将于六月开拍。2003年这部小说就出版了,而且成为了一部现代经典的超级畅销书,并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为之惊叹的评论。
《赎罪》的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格兰,这是一个关于爱情、战争、阶级、隐秘、忏悔和宽恕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毕欧尼·塔利斯,一个富有丰富想象力的富家年轻小姐,让她的姐姐和姐姐心爱的人遭遇一场无谓之灾,永远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乔·怀特和保罗·维伯斯多,《傲慢与偏见》的导演与制片人,因为这部改编电影重新合作。《傲慢与偏见》中的明星凯拉·奈特利也再次加入这个团队,出演塞西利亚一角。
现在就要寻找一个女孩来饰演十来岁的毕欧尼,这个角色基本上占这部电影三分之一的分量。导演乔·怀特对每一个来应征的人都感兴趣,他在找一个有聪颖的姑娘,可能她看起来要比她实际年龄大,并且她应该是喜欢表演而不是想成为一个明星。此外,导演和选角导演吉娜?詹y也在找一对红头发7-10岁(实际相同或者看上去相似)的双胞胎男孩来饰演毕欧尼的表弟。
如果你认识的人有对这些角色感兴趣或者适合上面提到的任何角色,请发e-mail和近照到邮箱
【BBC对该片的报道】
BBC对该片进行了题为《乔·怀特的“赎罪”探索》的报道,报道称:目前任何事情对导演乔·怀特来说都堪称完美,除了一件小事情。他需要一对双胞胎。这和体外受精生殖无关,而是和他的下一部电影《赎罪》相关。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被克里斯托夫?哈姆普特和《傲慢与偏见》的导演——最近获得英国影艺学院最佳导演、编剧处女作——改编成了电影。而且他声称正在寻找男孩来饰演这两个重要角色。
电影6月将在什罗普郡开拍,乔还在寻找两个年龄在8-10岁的双胞胎男孩。乔曾声明:“在书中他们被写成长得一样的,但是我想我得做个妥协了。”
《赎罪》将再次请来乔和他在《傲慢与偏见》用的明星凯拉·奈特利。尽管这部改编自简·奥斯丁的作品的电影也称得上是一部时代之作,乔却将《赎罪》看成是他的第一部开山之作。“在拍《傲慢与偏见》之前,我从未拍过任何有完美结局的电影。也是拍摄那部电影的时候,我才开始有这些周全的考虑,因为我感觉设定一个大团圆结局将更卖座。在拍摄《傲慢与偏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不仅仅对观众,而且对叙述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是我们社会的基石,通过大团圆结局,故事叙述就拥有了疗伤的力量。换个方式说,那就是《赎罪》所讲述的。它就是关于毁灭性的一切以及想象和故事叙述的疗伤力量的。”
花絮:
·这部新片《赎罪》因为有性和血腥的二战场面被定为限制级。尤其是凯拉·奈特利跟男主角的做爱那一场景被媒体评为本年度最激情的一幕,凯拉·奈特利有可能借此成熟女人的形象再次获得奥斯卡提名。
·导演乔·怀特、制片保罗·维伯斯多自《傲慢与偏见》后再次与凯拉?奈特利合作。
·本片是第6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导演乔·怀特仅35岁,他算是在这样的盛会中作为开幕影片的最年轻的导演。
·在片中出现的法国城市敦克尔克实际上是英国的小镇里德卡。
·艾米莉·沃特森(Emily Watson I)和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Kristin Scott Thomas)都曾试图出演艾美利·塔利斯这个角色。
·艾比·考尼什曾考虑饰演18岁时的毕欧尼,但是因为与《辉煌年代》的演出时间冲突就退出了。
·在影片中,四分半钟的敦克尔克沙滩景色的长镜头拍了五条才通过。
·敦克尔克的街头景和发电机房的景都是在格里姆斯比码头拍摄的。
·罗莫拉·盖瑞四天就拍完了她的所有场景。
·詹姆斯·麦卡沃伊认为这部剧本是他看过的最好的。
·导演乔·怀特没看过小说就先开始拍摄了。
⑷ 赎罪旅行在哪拍摄
湖北省荆州市
⑸ 请问《赎罪》中 那个庄园是英国的哪里拍摄的
电影《赎罪》,神秘压抑氛围中的大量英国自然景观令人难以抗拒。
故事的开场,拍摄于洛普夏郡斯托克瑟的一座建于1889年的维多利亚式私人庄园. 爱恋和沉重的悲伤隐藏在华丽的英伦庄园和静谧的风景当中。
⑹ 《赎罪》这部电影具体讲的是什么拜托了各位 谢谢
《赎罪》讲述了讲述20世纪30年代一个英国庄园里发生的一场改变3名年轻人命运的故事。
剧情介绍:1935年夏天,来自一个宽裕的英国小康家庭的13岁的少女布里奥妮(斯奥里兹•罗南 饰)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一天,她暗中发现仆人的儿子罗比•特纳(詹姆斯•迈克沃伊饰)和她姐姐塞西利亚(凯特•奈特莉饰)之间有暧昧关系,而且发现他给她写了一封充满情色意味的情书。
布里奥妮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着各种可怕的事情,浮想联翩。当她的表姐罗拉被强奸后,布里奥妮相当肯定她看到是罗比做的,这次指证使罗比蒙冤入狱,留下伤心欲绝的塞西利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出狱后的罗比和塞西利亚都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布利奥妮放弃到剑桥升学成为一名军队医务人员。没有人能理解她的做法,只有她知道她怀揣着巨大的秘密和自责。她鼓起勇气,想把这秘密解开,能真正赎罪和得到宽恕。然而,世事幻变,出乎布利奥妮的预算。
(6)赎罪电影怎么拍摄扩展阅读
《赎罪》角色介绍:
1,塞西莉亚·泰丽思
骄傲的庄园主小姐,在剑桥的三年,甚至不愿与罗比多说话。不愿与他同桌吃饭,认为兄长邀请罗比吃饭是件荒唐的事情。她从心中,对于罗比是鄙夷的。
2,罗比·特纳
管家的儿子。他是卑微的。罗比爱得很无力、很卑微,信写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措词都不足以表情达意。。他是个受尽了委屈的孩子。他的出身注定了他的命运,即便同样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他身上永远流着下等人的血。
3,布里奥妮·泰丽思
塞西莉亚的妹妹,单薄、瘦弱而充满了幻想,怀揣着自己小心事的、懵懂的女孩。她不能理解姐姐与罗比的感情。她从主观上认为罗比是个色狼。面对着嫉妒与任性,她的想法赤裸而真实,让人无力责怪。
⑺ 请问电影导演一般都怎么选取拍摄地点,找到像赎罪和指环王里那么美的风景
这个嘛很难说!像《指环王》就是在导演彼德.杰克逊的家乡新西兰!这样导演很了解自己的祖国,拍摄起来也方便!不过大多数导演在拍摄前会想象自己的电影场景,只要有了自己想要的话面,他们便会在地理杂志或者网上搜索,找到后还要实地考察!这个其实很笼统,因为不同的导演有他们不同的方法!有的场景甚至是无意间发现的!
⑻ 肖申克的救赎所用的摄影技巧与剪辑技巧
《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而成,首映于一九九四年九月的多伦多电影节,获当年美国电影学院奖七项提名,但美国本土票房收入不过二千八百万美元,这与它在舆论界的有口皆碑是极不相称的。然而,一九九五年,随着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有线电视网的首播,它在当年击败了轰动一时的影片《真实的谎言》摘走了家用录像带租售排行榜第一的桂冠。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通过生活在监狱这个特殊环境里的人们对于信仰、希望和爱的不同态度向观众阐述了自己关于时间、痛苦和友谊的独特见解。和同样是以监狱为背景的《绿色奇迹》不同,本片探讨的不是人类对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的现象所萌发的困惑,而是那种意识到在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里,生命转瞬间逝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时所产生的恐惧。同时,达拉邦特完全遵循原著用平实的情节对人生进行深刻剖析的精神,成功的为本片营造出一种浑厚、博大的意境:片中没有超级巨星流光溢彩的风姿;每一个角色都同等重要,不可或缺;故事情节以常规的方式逐步展开;甚至是一百四十二分锺的片长都意味着走过漫漫人生路再回首的时候,发现不过是几个十年罢了。因此,《肖申克的救赎》不是普通概念上的监狱题材电影。
在导演技巧上,达拉邦特避免过多地表现安迪在肉体上所遭受的打击,不用这种低俗的手法来刺激观众廉价的同情心:在安迪被变态狂们殴打之后,观众只能远距离地看到安迪踯躅在狱中操场上,镜头像安迪的朋友一样,没有集中在他的伤痕和瘀肿之上,而是给了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在色彩的运用上,影片在大半部分时间里都处于一种灰暗、单调的氛围中,人物也多活动于阴影之中。因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影片的色彩突然转为明快亮色的时候,观众的心情也随着这种明暗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为主人公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而豁然开朗。
本片叙事结构的精彩之处在于尽管安迪是肖申克监狱里真正的英雄,然而整部影片除了开始部分由寥寥几笔交待了安迪入狱的原因后,就再也没有从他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而是雷德用冷静、平和的旁白将观众带入高墙里的世界,展现了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雷德的旁白代表了肖申克监狱里大多数囚犯对待现实生活的看法,也让观众得以近距离地看到安迪思想上的变化幷循着这种变化的轨迹去体验人类的希望对于个体所具有的巨大的推动力。安迪则在另一个隐形的层面上坚持自我,不放弃希望,在和时间的抗争中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避开了个人英雄主义的陷阱,像一双无形的手把观众的感觉与安迪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
摄影师罗杰"狄金斯没有过分炫耀自己的摄影技巧,而是巧妙的运用镜头语言传递着相关的信息。在安迪初到肖申克的一幕中,他只用了两个镜头(一个从监狱上空俯拍,一个从监狱大门的下方由外至内推进)就完整的勾画出了整个监狱,也预示着主人公从此身陷囹圄。另一个值得称道之处在于狄金斯没有让镜头语言超过故事的发展进程,在这里,摄影只是忠实地记录着发生在肖申克里的事情,不去做无谓的推测与暗示。
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饰演的安迪与雷德之间的友谊是本片故事情节得以展开的关键,两位狱中好友含义隽永的对话及雷德精彩的旁白处处闪烁出洞察生活的智慧,吸引着观众反复咀嚼玩味,从中感悟到生活中那些被自己忽略的细节原来如此重要。正如片中安迪所说的那样:“无论多么复杂的生活,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选择:‘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
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动作剪辑”形态法则应用的剪辑技巧
美国好莱坞电影的魅力我们有目共睹,好莱坞让我们充满了幻想,其拍摄的电影许多经典镜头让我们今天再回想时,都仍然回味无穷。它让我们人类实现了许多无穷无尽的幻想,人们把那里称作 “梦工厂”,但我认为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要更多地向世界宣扬美国人民的文化精神内涵。好莱坞大片其结构的独特,完整的情节,剪辑技巧的运用,让我们看不出里面一丁点的破绽,这也许是吸引我们对其情有独钟的原因所在。
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电影剪辑方面形成了一种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无技巧剪辑”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镜头与镜头之间采用连续对切的组接方式,影片从始至终没有任何特技,没有任何变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动作剪辑形态”,确立了相应的行为法则与规范。
(1) 首先极为重视剪辑点对被摄体动作过程的逻辑性、连贯性与完整性的保持。
(2) 其次为了保持应有的逻辑、连贯和流畅,要求被摄体的动作和运动的方向保持相应的一致。
(3) 再次在镜头语汇构成上,非常强调对生活中人正常的、逻辑的注意力——心理趋向的顺应。
我想每个人都会看过很多电影,好莱坞电影更不在话下,就2007年来说,已经不计其数,但印象比较深的科幻片《蜘蛛侠3》、《怪物史莱克3》、《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加勒比海盗3:世界尽头》、《生化危机3》等,还有比较经典的《虎胆龙威4》、《谍影重重3》、《尖峰时刻3》等等,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都是拍的续集,当我们认真思考过后,也许会这样想,只是因为前面拍的实在精彩,为什么好莱坞影片都这么精彩,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去认真思考,认真分析他们的拍片思想及观念,认真研究其中的剪辑技巧以及3D动画的制作。
看过这么多电影,我最想说的还是《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好莱坞电影,故事情节比较简单,观众也很容易理解,并没有设计什么悬念,直白的展现给观众,下面就对其中的剪辑技巧展开分析: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讲述友情、困顿、斗争、希望与梦想的电影,它所描绘的世界是黑暗与压抑的,剧中的男主角冷静的气质、卓越的头脑、缜密的思维、坚定的信念、忠贞的情感、足智多谋的设计、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让无数的人充满希望和励志,激励平庸、对生活看的清淡的人奋勇图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并使之从中得到温暖,这部电影最能打动人心之处,便是自始至终都能给予人们希望。
我们都知道,影视剪辑应该从三个从面来认识:一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即上下两个镜头之间的关系;二是将若干场面构成段的剪辑,即蒙太奇段落;三是作为影片整体结构的剪辑,即影片的总体构思。
在这部电影中,运用独白的手法,以独白为基调,然后根据独白穿插相应的画面,叙述故事情节,通过独白让观众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自始至终,贯穿全片。
影片开始使用交叉剪辑的画面传递出:汽车中的醉酒的男人、法庭审问、男女合欢、醉酒男子装子弹、审问、做爱高潮和提枪下车等几帧影视信息。通过可能性的整合,观者便有了一团疑云,随后律师的雄辩轻松的帮助观者找到了“事实”:那个银行家,因老婆与人私通,便在酒后干掉了他俩(一对偷情者)而重要的是这一切是观者方面的虚拟的,也可说成是导演帮助观者作了一次思维热身运动,但影片并未将此“事实”的过程回证式的复演。
在接下来的“监狱风云”中不时挑逗起观者对“事实”的疑虑。当瑞德问安迪为什么会入狱时,他说:“我是无罪的。”一方面诱导观者怀疑甚至重建假设,一方面继续主题性悖论的凸现。瑞德听了后应到:“来这里的都是无罪的。”主题性悖论在不经意间被揭示出来,此时观者并未注意。影片的高明便是倒置了因果关系,将结论首先提了出来,而后慢慢交待前提,使观者随着影片向纵深发展不断体验到光亮,这股光亮最终清晰的回照出主题的伟大预言性,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但极大地拓展了影片的鉴赏空间。这也正式剪辑手法的用于使得上下关系本末倒置,构成情节的变化,建立一种隐藏与期待。
当瑞德回应“这里都是无罪的”的时候,观众想到的更多的“到底谁是凶手呢?”,由此来吸引观众继续往下看,就当后来一个因偷东西而进入鲨堡监狱的青年听安迪讲述他进监狱的原因时,他说出了事实的真相,这里也是利用交叉剪辑的手法,通过凶手的叙述我们知道了杀死安迪妻子的人是谁,为什么要杀他们,最后当然激起了安迪要平返的欲望,当找到典狱长说明事实时,极其贪婪、无耻和阴狠的典狱长却让他打消年头,为了自己的利益继续让银行家安迪给他洗黑钱,报花帐和偷逃税,并凶狠地残杀了那个想获得新生的知悉真情的年轻人。我想这才是直接导致银行家真正动了逃跑的念头。
不同的剪辑,可以营造不同的感情,表现不同的心理,表达不同的思想,展现不同的情节,在安迪去收取政府给他寄来的图书馆所要的书籍时,看到了一张光盘,他小心翼翼的把门关上,开始独立站,并把音乐放给了监狱里的每一个人听,这在当时典狱长是很难接受的,当是犯人们也感到有些荒唐,因为这是先前没有过的。那么安迪为什么冒着肯定被关禁闭的惩罚还要放《费加罗的婚礼》让大家听?原因只有一个:无论我们曾经怎样的沉沦和不羁,怎样的失去生活,但千万不要放弃理想,放弃那份希望。只有充满希望,人生从而变得有意义,从而丰富多彩。
这段剪辑个人认为也用的很不错,尤其是安迪精湛的表演,典狱长敲门的同时,镜头转换表现安迪的颤抖,手脚的颤动,心神的慌乱,这不仅没有让他害怕,反而把声音放大,似听不到外面的乱吼,镜头由播放器向上对安迪的特写,安迪阴笑的面庞更加激怒了典狱长,转向狱警的对峙,最终逃脱不了要被关禁闭的危难,让观众心中产生一阵的惊慌。
谈到这里,让我不由的想说一下美剧《越狱》,其片头的制作以及剧中镜头的剪辑,也可以说堪称经典,产生了一批越狱迷,当然我也不例外,整天沉浸在越狱的紧张气氛中,真的是为他们捏一把汗,镜头转换比较快,围绕越狱这件事,同时在讲述八个人的故事,一段一段的将其插入,多而不乱,正是剪辑的周密所在,没有任何的特技,没有任何破绽,没有让观众看着不顺眼的地方,把故事情节叙述的也相当完美,如果把这么多续集浓缩成一部电影就好了,也可以说是一部经典的《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我们从影片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人多么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心情和无畏的勇气!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主人公爬出监狱下水道和排泄管后,脱去衣衫,伸出双臂去拥抱风雨的镜头。安迪在爬出自己挖的洞口,进入监狱下水道,在打碎地下水管,爬出那个有500码、令人难以想象有多臭的沟渠的这段镜头,个人认为很值得回味,安迪借助雷声,雷声响的一刹那,镜头由闪电转向安迪,通过安迪的面部特写以及所保持要打碎水管的动作,可以说是对当时安迪的心理描写,迫切逃出监狱,重见光明的期望,是安迪爬过500码的污水管,在倾盆大雨中酣畅淋漓的呼吸自由空气,幸福张开着的臂膀和陶醉的面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