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影评 > 拍电影雨声怎么拍的

拍电影雨声怎么拍的

发布时间:2023-09-04 18:48:04

『壹』 《拉片放映室》第十三集--电影里常见的几种画幅

《拉片放映室》第十三集---电影里常见的几种画幅?

拉片有技巧,观影有门道!哈喽,大家好,我是刘导!

学会拉片,让你技术性的去看电影!

前面讲了构图的时候有小伙伴在私下问电影里《我不是潘金莲》《布达佩斯大饭店》《山河故人》等电影里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构图属于哪种类型的构图,在电影里想要表现的又是一些什么

那在这里我们就纠正一下很多小伙伴容易混淆或者模糊的概念

构图(COMPOSITION)和画面长宽比(ASPECT RATIO)以及正方形、圆形画幅并不是一回事。

前面我也讲过构图是为了方便传递导演的思想,让观众更好的去理解电影画面,但是电影画面的长宽比,也就是画幅,我们大家熟知的纵横比、宽高比,16:9,2.35:1等等是现在主流常见的电影画幅。

区分和学习电影构图可以回看前五、六、七、八集,在学习电影画幅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电影里常见的几种画幅长宽比:

(1)4:3——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电影都使用的比例。又称1.33:1,接近(2)1.37:1。比如:《公民凯恩》、《科学怪人的新娘》

(3)1.66:1——许多迪士尼的卡通片和欧洲电影使用该尺寸。 例如:《从海底出击》、《小美人鱼》

(4)1.78:1即16:9——这是当今许多美国电影所采用的比例。

(5)1.85:1--例如:《蝙蝠侠》、《芝加哥》

(6)2.35:1——这个比例通常用于大片或史诗片。例如:《魔戒》、《星战前传》

(7)2.4:1

(8)2.75:1--特殊画幅

一个电影的长宽比的选择能反映很多事情,每一部电影都有导演这样选择的原因,长宽比最终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又直接影响了电影画幅和观众的观影感受。

电影画幅对于影片叙事影响容易被忽视,实则与创作息息相关。

无论从早前的胶片电影到现在的数字电影甚至以后的VR电影,伴随着技术的变革与观影习惯的更新迭代,画幅作为技术的一种在电影中的使用也日趋成熟多变。  

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探索多样的电影放映尺寸,从标准放映尺寸到近年来用画幅变化展现人物内心,不仅代表了导演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更加体现了电影技术的多元化和融合力。电影创作者们也不断从原有的创作习惯中跳脱出来,在标准画幅的基础上,结合情感张力和叙事效果对画幅尺寸进行一定的修改,使得画面的重心放在不同的侧重点上,并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电影叙事及艺术创作中去。

而其中比较特殊,属于实验玩票性质的有2014年的小众电影《lucifer》和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lucifer》全片采用了圆形画幅,导演专门跟布鲁塞尔大学研制了一种拍圆形的镜头,但并未像《我不是潘金莲》一样避免了特写镜头,这是画幅形状参与电影叙事。

除了圆形画幅,大多数画幅变化的电影还是只是调整了画幅的长宽比.比如在贾樟柯2015年的《山河故人》里,随着三个年代的不同也就是1999、2014、2025

画幅从较窄的4:3到比较流行的16:9,再到主流大片最常采用的2.35:1

清楚了之前的概念,我们再学习一下什么是电影画幅?

电影中的画幅指的是电影放映时所看到的画面的大小,常用画面宽高比来定义,也就是画面宽度与高度的比值。

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银版照相术,但由于这种技术的感光速度过慢,只适合拍摄静物,直到伊斯曼·柯达的创始人乔治·伊斯曼发明出新的胶片,随后才经过研制成为我们常用的电影胶片。  而爱迪生研究的第一台电影活动放映机所使用的胶片尺寸为12.7mm,在之后改进的第二台机器上,伊斯曼配合他制作了更宽的胶片,即35mm胶片。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研究的基础上沿用了市面上的35mm胶片,随后便使得这一规格的胶片得到广泛应用和迅速普及。并在1925年法国巴黎国际电影会议上,正式确定了电影胶片的标准宽度为35mm,图像宽高比为1. 33:1,即4:3。

在电影发展的早期,胶片的标准尺寸就是4:3的,符合“黄金分割”比例,视觉效果比较好。许多绘画作品也采用了这个比例。  这个比例的诞生与爱迪生也有些关系。在胶片时代,爱迪生实验室的摄影师威廉·迪克森用 35mm 的胶片设定了 4 尺孔高的图像,图像宽高比即为 4:3。  

1909年,爱迪生所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宣布 4:3 的画幅比为今后所有美国拍摄和上映电影的标准。之后的电视节目和早期的计算机屏幕也沿用了 4:3 这一经典比例。  与 4:3 的比例类似的是 1.37:1 的画幅比,当时因有声电影的发明,需要在胶片的一侧记录音轨,这使得宽高比有了一定的改变,这个比例又被人称为学院画幅。

16:9是高清电视的国际标准,那时的高清电视或者网络视频也多为 1920×1080 的分辨率。  这个画幅比处于 4:3 和 2.35:1 之间,基本上所有画幅的电影都可以比较好地展现出来,所以也很快成为了影视作品发行 DVD 和蓝光光盘时的默认画幅比。  现在,16:9 也成为了流媒体视频的首选画幅,不管你是在电脑还是高清电视上观看视频,都能获得比较舒适的观看体验。

2.35:1实际上是把 4:3 的比例进行了 3 次方,这个画幅比能获得更宽的横向视野。  

宽银幕画幅诞生于20世纪 40 年代,当时的院线为了与电视机竞争,纷纷推出了宽画幅的电影,这种画幅比能获得更大的视野,与人眼平时的视野更接近,在电影院观看的时候也很容易获得沉浸感。  

除了2.35:1这个变形宽银幕标准画幅比之外,有的导演还会选择 2:1, 2.75:1 等特殊画幅比来拍摄。  

确定电影的拍摄画幅一般来说是电影前期筹备阶段时摄影指导与导演讨论的首要问题,直接影响电影的整体风格与摄影美学。目前常见的电影画幅长宽比有两种2.35:1和1.85:1。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略微有些出入的长宽比如2.76:1, 2.55:1等。

大部分老电影的长宽比都是1.37:1的画幅,俗称“学院派比例”,类似4:3的一个方块,如1953年的《罗马假日》。     

近年采用这种老式画幅的有2013年的电影《修女艾达》,担当摄影的是大名鼎鼎的卢卡斯·扎尔(Lukasz Zal)。

20世纪初创作的电影大多使用1.33的画幅比,如1915年格里菲斯拍摄的经典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直到1927年有声电影出现后,电影画面宽高比才逐渐调整为1. 37,因与1. 33相近故也称为4:3比例。     

“学院比例”作为标准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定义为标准画幅,成为好莱坞以及全世界最常用的画幅比。 由于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影响力,学院比例很长时间内都是国际上认可的画面标准,并一直延续至50年代。  

在1950年之后,因为电视的大量普及,观众在家也可自行收看电影和影像,不再愿意花钱去电影院看电影,此后才有了更多中形式画幅比的探索和创造。  

我们现在常见的画幅比主要分为“普通银幕电影”和“宽银幕电影”,普通银幕电影主要指的是放映时银幕上投射的画面宽高比为1.33:1或1. 37:1,宽银幕电影又分为宽胶片宽银幕电影、变形画面宽银幕电影、遮幅电影。     

宽胶片宽银幕电影就是用70mm电影胶片直接摄制而成的宽银幕电影,画幅宽高比为2:1。而变形画面宽银幕电影的原理是先用变形镜头进行拍摄并在胶片上留下变形的影像,在后期放映时需用“反变形镜头”将其恢复成拍摄时原本的样子,这种宽画幅电影的画幅比为2. 35:1,如1962年的《安托万与科莱特》。     

而遮幅电影又被电影业内人士称为“伪宽电影”,这种画幅的电影并不是用变形宽幅电影系统的方式拍摄而成,而是用35mm摄影机和与之相对应的电影镜头进行拍摄,之后人为的在摄影机镜头前加上遮挡框格,就能使画面宽高比被遮挡成1.66:1至1.85:1的宽高比。

下面,我们以鬼才导演韦斯·安德森、贾樟柯和泽维尔·多兰为例,探讨画幅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及其摄影美学。

韦斯·安德森

韦斯·安德森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用电影画幅大小的变换来表达影片中人物的情绪,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韦斯·安德森用画幅的不同来表现影片中穿插的不同时间线。不同尺寸的画幅以交替方式叙述时空,电影由四层结构的套层故事组成,导演用不同的画面比例代表不同的时代,使电影的时间线索清晰明了,时空设计上别有一番新意。

第一层时空即为影片开头,女性捧着一本名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书,前往公墓看望这本书的作者,当时的时间点直指八十年代,画幅比为1.85:1。     

第二层故事发生在1968年,描述作者与Zero相遇的故事,使用16:9画幅比表现。     

第三层故事是1932年,Zero讲述自己年轻时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使用1.37:1的经典画幅比例。由于近似正方形的画幅能够为角色的头部以上预留更多的空间,也能让两个以上人物出现时画面显得更为紧凑,更好的展现导演需要的多种可能性。     

影片层层递进,不同时空不同画幅的变换,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更能通过镜头画幅的变化给观众以不同的观影感受,导演的创作意图和对情节递进的把控十分精确。

贾樟柯导演的《山河故人》,透过不同比例的画幅影响电影本身的含义和内容表达。

《山河故人》是用画幅宽高比辅助电影叙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贾樟柯导演利用画幅比例的变化区别出了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年份,即1999年、2014年和2025年三个年份。根据时间线引导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画幅尺寸也由4:3到16:9再到21:9。根据上文所阐释的不同时代的经典画幅比,这三种画幅同样代表了当时年代里重要的画幅应用的尺寸。为了增加影片对过去的怀旧之感,导演甚至运用了当年的影像,并且使用一些老式的DV机进行拍摄,借此形式最大程度恢复当时那个年代的气质和风貌。             

在第二个时间线即2014年,由于故事发生的时间与我们的生活十分贴近,所以在画幅的运用方面也使用了我们最熟悉的16:9的宽高比,这种画幅尺寸恰好符合我们现在的视觉观影习惯,在时代感与距离感方面与观众更为接近。从九十年代4:3的画幅到如今16:9的画幅,画面比例越来越疏离,也预示着情感的波动和走向。             

到了第三个时间线即2025年的未来世界,导演用宽画幅表现了未来的时空以及未来主角们的命运。那时移居澳洲的父子远离故乡,故乡的语言已经成为一种无法找回的记忆,Dollor与自己的故乡——那个汾阳小城失去了根基和联系。Dollor与自己的家乡隔着一片太平洋,也是新时代的海外国人与家乡深深的眷恋与分离的矛盾之感的写照。                 

在泽维尔·多兰的作品《妈咪》中,则更加直观的运用了电影画幅的变化来表现主人公内心丰富多变的情感。一组在银幕上将画幅拉开的场景带给观众不小的震动,原来画幅比例可以如此简单明了的展现情感,而并非以隐喻的方式让观众捉摸不透。

第一次变化是真的惊到了每一个观众,就像是电影语言一种新的修辞手法,当年戛纳放的时候,这个镜头一出来全场起立鼓掌5分钟,可想而知其情绪上的感染力是多么强大(大概在一分五十秒的时候展开)

第二次展开是妈咪陷入幻想的一段

虽远不及第一次惊艳,但当画幅收回,幻想之外的儿子的声音传来,猛然拉回如正方形画幅一般的逼仄现实中,雨声、红灯,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心情顿时低落到了谷底,不得不说泽维尔·多兰真的很厉害

在影片中,中年单亲妈妈与儿子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隔阂,情绪表现十分压抑,为了表现人物的焦躁感和憋闷感导演此时用了宽高比为1:1的正方形,使得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绪更加紧凑,带给观众对压抑氛围喘不过气的直观感受。而随着故事发展,母子关系趋于稳定和融洽时,主角则亲手将逼仄的画幅拉到1.85:1的宽幅画面,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主角此时豁然开朗的心境,也是妈咪对于儿子未来生活的美好想象。

这一举动并非多兰为了标新立异或者博得观众眼球,而是立足于剧本故事情节以及主角的情绪爆发点做出的具有表现力的客观决定。这种改变画幅用以渲染感情的手法,不仅将叙事效果提上了一个台阶,更将情感融合的更为直观更容易被观众接纳。

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同样使用了不同画幅比的变化来为情节和人物服务,画幅宽高比为1.41:1。这种镜头虽然并非当下常见的电影输出格式,但对于侯孝贤来说,这种画幅“拍人的时候很漂亮,七分身或全身,也不会太宽”,符合影片电影美学的设定,所以画幅多采用这一尺寸。只在部分情节需要时,如公主抚琴的片段考虑到琴身的长度与画面的美观将画幅比变为了宽幅的1.85:1,同样是为角色和叙事情节服务。  

不仅是画幅比例的应用,画幅的形状也将在未来发挥更具创意的表现。比如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就以圆形构图形成了对于“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探讨,圆形头图也包含一种窥探的意味,不仅使画幅参与到叙事和情感的表达之中,更体现了导演的哲学理念和表象隐喻。     随着李雪莲去了北京,画幅变成了正方形,以此表现权力中心地的“规矩”。电影中除了圆形画幅和方形画幅的切换,另有宽银幕画幅的尝试,对于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寓言故事,不同画幅的使用为隐喻式的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圆形画幅本身带有一种不符合现实之感,当圆形画幅中所有带有隐喻和执念的故事散去,最终才变成了更贴近我们观看习惯的方形构图,导演用画幅讲述当雪莲最终放下执念,生活继续回到正轨。

关于画幅在电影中的运用不胜枚举,不论是展现人物特性或是描绘宏大场面亦或是为了情节发展服务,很多大导演如昆汀·塔伦蒂诺在《八恶人》中的画幅应用同样也表现了导演的个人风格和表现方法,采用的宽高比为2.76:1。    

随着时代的审美和技术的进步,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并适应的画幅比例,而对于导演和我们观众来说,学会了解画幅才能更好的去明白导演的创作意图,更全面的学会拉片,技术性的去看电影……

『贰』 写分镜头脚本

电影、电视节目分镜头脚本格式一般分为9个模块,分别是 片名、 镜号、景别、技巧、画面内容、解说词、音乐、音响、长度(秒) 等。

| 片名 | 镜号 | 景别 | 技巧 | 内容 | 解说 | 音乐 | 长度 | 备注 |
| ----- | ------ |------ |

镜号:每个镜头按顺序的编号
景别:一般分为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显微等
技巧:包括镜头的运用—推、拉、摇、移、跟等,镜头的组合—淡出谈入、切换、叠化等
画面:详细写出画面里场景的内容和变化,简单的构图等
解说:按照分镜头画面的内容,以文字稿本的解说为依据,把它写得更加具体、形象
音乐:使用什么音乐,应标明起始位置
音响:也称为效果,它是用来创造画面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如现场的环境声、雷声、雨声、动物**等
长度:每个镜头的拍摄时间,以秒为单位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远 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 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 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 景:指摄取
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 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总之,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也即扫摇镜头,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表现急剧的变化,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指没有剧中角色(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又称综合镜头
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短:指短镜头。电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约合胶片15米以下的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合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长:指长镜头。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三、影视的画面处理技巧

淡入:又称渐显。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又称渐隐。指上一段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逐渐变暗到零度,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称 “溶”,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二者是在“溶”的状态下,完成画面内容的更替。其用途:①用于时间转换;②表现梦幻、想像、回忆;③表景物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转场,叙述顺畅、光滑。化的过程通常有三秒钟左右
叠:又称“叠印”,是指前后画面各自并不消失,都有部分“留存”在银幕或荧屏上。它是通过分割画面,表现人物的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划:又称“划入划出”。它不同于化、叠,而是以线条或用几何图形,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或方式,改变画面内容的一种技巧。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即像卷帘子一样,使镜头内容发生变化
划:又称“划入划出”。它不同于化、叠,而是以线条或用几何图形,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或方式,改变画面内容的一种技巧。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即像卷帘子一样,使镜头内容发生变化入画:指角色进入拍摄机器的取景画幅中,可以经由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
出画:指角色原在镜头中,由上、下、左、右离开拍摄画面
定格:是指将电影胶片的某一格、电视画面的某一帧,通过技术手段,增加若干格、帧相同的胶片或画面,以达到影像处于静止状态的目的。通常,电影、电视画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开始,由静变动,最后以定格结束,由动变静
倒正画面:以银幕或荧屏的横向中心线为轴心,经过180°的翻转,使原来的画面,由倒到正,或由正到倒
翻转画面:是以银幕或荧屏的竖向中心线为轴线,使画面经过180°的翻转而消失,引出下一个镜头。一般表现新与旧、穷与富、喜与悲、今与昔的强烈对比
起幅:指摄影、摄像机开拍的第一个画面
落幅:指摄影、摄像机停机前的最后一个画面
闪回:影视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很短暂的画面**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起伏,手法极其简洁明快。“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出现的场景或已经发生的事情。如用于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它同“闪回”统称为“闪念”

『叁』 电影的声音部分有几元素

电影声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语言、音响、音乐。
语言就是人嘴说出的话;音乐是电影中经过加工的、要通过演奏、演唱才能形成的声音;音响是电影中除了语言、音乐之外的所有声音的统称。
一、语言的分类

1、对白(对话):电影中人物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它是电影中使用最多,因此也是最为重要的语言内容。
2、独白:剧中人物在画面中对内心活动所进行的自我表述。三种情况:
①、以自我为交流对象的独白,即“自言自语”。
②、对其他剧中人物。如演讲、祈祷等。
③、对观众。《个人问题访问记》。
3、旁白: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人物语言。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第一人称的自述(画面中没有说话的人);
②、第三人称的介绍、议论、评说等。
二、音响的种类
动作音响:人和动物行动所产生的声音。如人的走路声,打斗声,动物的奔跑声。
自然音响:自然界中非人的行为动作所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鸟语虫鸣。
背景音响:通称群众杂音。
机械音响:因机械设备的运行所发出的声音。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声,电话声、钟表声。
特殊音响:经过变形处理的非自然界的音响。神话、科幻片中多用。
三、电影音乐的出现方式
1、有声源音乐(画内音乐):画面中出现发出音乐的人(唱歌)或物(收音机、录音机、电视等)。
2、无声源音乐(画外音乐):画面中没有发出音乐的人或物。

『肆』 拍一部电影。都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电影的制作流程基本分为五个阶段:1、发展阶段:撰写剧本并将之转换为拍摄的蓝图。2、前期制作:为实际拍摄作准备工作,过程中将会雇用聘请演员和工作团队、挑选拍摄地点,以及搭建场景。3、中期制作:拍摄录制电影内容的原始片段4、后期制作:剪辑影片并同时剪辑剧中对话(但是与影片分开进行);创作、演奏并录制背景音乐(和歌曲)、设计并录制音效;制作并加入电脑“视觉”数位特。所有音讯元素被混合成称为“stem”的主音轨,之后将主音轨和影片合并。此时电影正式完成(好莱坞称为“锁定”(locked))。5、销售和发行:针对潜在可能的买主(发行商)举行试片,发行商购买电影后将之送往电影院和/或发行成DVD等家庭数位媒体。好莱坞风格的制作流程通常需要花费3年的时间。第1年是进行发展阶段,第2年开始前期制作和正式拍摄,第3年则进行后期制作和发行。电影的性质决定了制作期间所需工作团队的规模大小和类型。许多好莱坞冒险电影需要电脑运算的影像(CGI),必须由非常多的3D模型设计师、动画师、动态描绘师和其他人员来制作。然而,一部预算较低的独立制片电影,可能仅由小型的工作团队制作,通常薪资待遇也较低。全世界每个地方使用着各种不同的技术、演出和类型风格进行电影制作,并且也有截然不同的预算范围,从中国大陆县市政府出资赞助的纪录片,到在美国的制片厂系统内,完全以商业利润为导向的电影制作。

阅读全文

与拍电影雨声怎么拍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把手机里电影复制u盘里 浏览:816
哪个软件的电影最好看 浏览:748
怎么移动电影到苹果手机铃声 浏览:946
超好看青春偶像电影 浏览:93
如何通过qq给朋友发电影视频 浏览:851
空天猎电影完整免费观看 浏览:279
有德国牧羊犬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654
色情dvd电影免费 浏览:347
两个外国小孩接吻是什么电影 浏览:115
电影运营与管理做什么工作 浏览:683
孙艺珍主要的电影哪部最好看 浏览:861
哪些电影cg素材比较多 浏览:772
中国动作电影那些好看 浏览:966
美团电影票小孩怎么收费 浏览:227
黄冈拍了哪些电影 浏览:891
香港凯都电影院怎么去 浏览:568
上线免费国产电影网站 浏览:898
好看电影搞笑大陆 浏览:29
有没有好看的电影推荐两个字 浏览:601
盗墓题材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