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题材与时代勾连,陈可辛的电影《中国女排》有着怎样的创新和重塑
中国女排的辉煌我就不多说了,但从这部电影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视角,下面为大家讲解一下《中国女排》有着怎样的创新和重塑。
朱婷是我见过迄今为止最聪明的主攻,太爱她了,希望她以后的路能走得更远,像郎平一样,甚至超越郎平,成为最强的自己!
㈡ 《中国女排》更名上映,网传争议情节被删,票房怎样
2020年1月17日晚间,就在中国男子足球国奥队告别奥运会预选赛没几天,男子三大球全面遭遇奥运危机的背景下,原定于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中国女排》发布声明,电影将更名《夺冠》上映,时间不变,1月18日零点预售。
2、更名《夺冠》是高明之举
在之前曾有网友建议将《中国女排》更名为《郎平传》等传记类名字,就像陈可辛正在筹拍的《李娜传》一样,这个建议虽然中规中矩,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不论从气势上还是内容上,以及商业上考虑都不是最佳选择。
而《夺冠》一名恰恰是国庆节爆款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关于中国女排夺冠章节的名字,彼时徐峥导演的这个章节也在观众那里取得了很好的口碑。
现在《中国女排》更名为《夺冠》,首先气势上足够渲染中国女排的精神和辉煌,其次在内容上也比较符合电影内容,关键是在商业上也是一个漂亮的承接。并且这并不算重名,因为《我和我的祖国》中“夺冠”只是章节,并不是电影名。
这次更名可以算电影商业营销策略的一次“骚操作”,当然这是表扬。
3、三大球需要支持
最后,承接文章开头的一段话,相信在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我国的男子三大球球迷都不会太好过,国人在三大球领域最后的希望还是中国女排,距离奥运会还有半年的时间,我们需要给予三大球尤其是中国女排以强力支持!
㈢ 电影《中国女排》有三处失误,为什么说商业元素考虑过多是根源
就当是马后炮吧,笔者对陈可辛指导的电影《中国女排》一开始就不是太看好,心中总有一些疑惑,不过由于媒体和观众的热捧,《中国女排》未上映先爆红,笔者个人也随波逐流谨慎看好。
3、《中国女排》宣传图“用力过猛”
之前《中国女排》剧组曾发布过一组宣传图,这组血迹斑斑的大腿照片引来不少争议,笔者认为,这张照片也许没有太多夸张和虚构,但却有过度宣传之患。而且给人一种不好的感觉,片方机极其简单的将女排精神归于“惨”这个肤浅的表面现象上,似乎宣传用力过猛,但,过犹不及。
归根结底,片方还是把《中国女排》当成一部要大卖特卖的商业片对待了,而忽略了《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真正的硬核。
说句悲观的话,根据预告片的内容看,整不好大年初一观众们要被强行灌一大碗鸡汤了。
㈣ 电影《夺冠》真实反映了中国女排的发展历程,对于这部影片应该如何评价
中国女排是什么?中国女排不是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中国女排精神是什么?中国女排精神是一种不骄不躁,无私奉献,团结合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它诠释的是“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民主,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
㈤ 《中国女排》这部春节档电影怎么样
这部电影开拍以来反响一直很好,不过现在更名为夺冠了。正值疫情春节档都没有能够上映,这也是可惜之处。
㈥ 不仅被迫改名,还遭粉丝拒看,《中国女排》为何上映困难重重
《中国女排》改成《夺冠》后,由体育总局联合了我国女排国家队、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等领衔主演。在电影播放之前,前中国女排主帅陈忠和因为电影里有跟不符合自己实际的片段,而提出抗议。除了郎平,其他人也多多少少受形象影响,掀起了风浪。虽然后期导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减修改,也已经让《中国女排》在刚开始就碰到了困难。
《中国女排》电影一开始一直在拿中国女排的真实形象进行宣传。收到各种质疑声后,宣传也从最开始的实时跟踪到后来的偶尔出新闻,又是改名类的新闻。真是让《中国女排》走得一路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