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摄像中的拍摄手法有哪些
1.远景
远景是电视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远景视野深广宽阔,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如莽莽群山、浩瀚的海洋、无垠的草原等。远景的特点是开阔、壮观、有气势和抒情性。拍摄时要注意调动各种手段表现空间的深度和主题效果。所以在拍摄远景时尽量不要用顺光和逆光,而要用侧光或侧逆光,以形成画面层次感和空气的透视效果。
2.全景
全景主要是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或人体的全身,同时保留一定的环境和活动空间。全景和远景相比,全景有明显的中心内容和结构主体,象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情节的使观众对所表现的事物和场景有完整的了解,向观众交待被摄对象及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全景还能够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观众可以根据人物的活动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
3.中景
中景是表现场景、物体的局部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画面,它比全景更重视具体的动作和情节。因此,拍摄中景不仅要注意构图美,还要对故事的主题、镜头的内涵有充分和深刻的认识。
4.近景
近景是指表示物体局部或人物胸部以上部分的画面。与中景相比,近景画面表现的空间进一步缩小,画面更趋单一,环境及背景的作用进一步降低。
5.特写
特写是表现人物肩部以上或物体某一细部的画面。特写画框更进一步接近被摄体,常用来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和物体局部细节。因此,特写更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物体的质感。
以上五种拍摄手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才能保证影视制作的专业性。每一种都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运用时一定要根据剧情的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
② 电影作品的场景分析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影视场景大体可划分为:内景、外景、实景、场地外景、特技合成景、电脑模拟景。内景是在摄影棚内,专门为影片的拍摄搭制的人工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有限,拍摄的环境完全要布置,光线的处理可以比较细腻,拍摄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外景则是大自然中自然景观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广阔,往往要选择局部进行拍摄,或者是对局部进行加工才能拍摄,由于受自然光线的限制,光线的处理要选择光线的时机。实景是指人类居住和活动的自然建筑的场景,这些场景的存在,往往不是为了影片的拍摄。这种场景空间十分真实,具有生活的气息,但是,有明显的建筑结构关系,拍摄起来也受一定的限制。场地外景是为了影片的拍摄,按一定的比例,专门在选定的自然环境中人工搭制的场景。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摄要求,但是对总体美术设计的要求比较高,也会受到自然光线的限制。特技合成景是人工搭制的,用于配合特技拍摄的小比例人工场景,这种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与实际的自然场景拍摄在一起,美术设计的透视、比例十分的重要。计算机模拟景则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现实的场景环境。
影视场景的意义在于:首先,场景决定影片的风格,外景利于影片的气氛;内景利于影片光线的运用;实景利于影片空间表达。其次,场景影响影片的空间感觉。再者,场景制约人物的造型,外景使人物的表达更有环境依据,内景优化了摄影的造型元素,更有利于人物出戏。最后,场景关系到影片的影调构成,不同的场景可构成不同的影调效果。
分析一部电影:主题是影片内容或影片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内容,以及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试听形象表达的理解,我们感悟到的内容。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电影的剧作结构、电影的叙事结构、故事的结局基于以下四种存在模式:情理之中,预料之中;情理之外,预料之中;情理之中,预料之外;情理之外,预料之外。无论哪样的一种结局,都会充满了“因果关系”、“偶然关系”、“必然关系”和“戏剧关系”的味道,都会有一种人为主观的因素。现代电影的剧作结构,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变异性,重点的表现在剧作中的合情合理的处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从大多数的影片的结构上分析,合情比合理更为重要。情节结构分析:电影情节的编排,往往是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和发展,以往的“戏剧式”电影叙事,对于精巧的外部情节的设计和设置是十分依赖的,影片最终结构的选择与确定,一定是有利于影片的主题,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有利于风格的体现,有利于叙事的多样化。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焦点,是影片造型的基础。人物的表现主要有:人物外形表现——影视中非常重视其服装、发型、化妆的处理,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叙事还要有鲜明特征。人物景别表现——影视中往往充分利用镜头的景别,着重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情的描写。人物形体表现——人物的形体处理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是为了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位置表现——影视画面中的人物位置在人物塑造上具有特殊意义,有的人物在画面中是居中处理,有的居边处理,有的卡头卡脚处理。